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肝综述

乙肝综述

乙肝综述
乙肝综述

乙肝及抗乙肝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药四班张蒙1045432

【摘要】HBV is one of the main pathogeni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There are so far about 3.5-4.0 hundred millio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chronic HBV, and the disease has so far defied all attempts at a effective cure. Hepatitis B has already stirred up universal concern. Our state is the country which has the largest amount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HBV, so the drugs that can treat HBV are paid close attention. This text sums up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reating Hepatitis B with drugs, and also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clinical cure of Hepatitis B.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5~4.0 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手段。乙型肝炎已经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 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乙型肝炎治疗性药物备受瞩目,本文综述了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干扰素类药物;核苷类药物;免疫调节剂;中药制剂

【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5~4.0 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死于HBV。我国是HBV 感染的主要流行区,2006 年我国HBV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59 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5 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 感染者约9 300 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 万例。现有慢性HBV 携带者约1.2 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 000 万例,并以每年新增10~25 万病例的速度增长。目前的抗HBV 药物都有缺点,单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因而临床上把各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点,但仍存在众多问题。因此,抗HBV 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一、乙肝简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的年龄是致乙肝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即母亲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天内)和婴幼儿期感染HBV中,分别有90%和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变为慢乙肝,其自然史一般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各期特点为:①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HBeAg、抗HBC三者阳性(即大三阳),HBV-DNA病毒载量高,但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肝损害,此期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②免疫清除期:此期血清可以是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也可以是HBsAg、抗HBe、抗

HBC(小三阳),病毒定量检测(HBV-DNA)一般大于2000IU/ml(相当于104copies/ml),伴有肝功反复异常(如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坏死、肝纤维化等,反复或严重的肝损害可导致肝硬化或肝衰竭。③非活动复制期:表现为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肝组织学无损害或有轻微损害,这标志着乙肝在机体内获得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大大减少。④再活动期:某些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在一些诱因下可再次出现肝炎活动复发,表现为DNA阳转,肝功异常,病情加重等,这些诱因包括劳累、免疫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等等,尤其是那些“小三阳”但HBV-DNA仍然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反复出现肝炎发作,疾病进展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HCC(原发性肝癌)。

二、乙肝病毒及其复制过程

乙肝病毒(HBV) 属嗜肝病毒科,为环状部分双链DNA 分子,该DNA 分子包含四个开放的阅读框架,分别编码衣壳蛋白,膜蛋白,聚合酶和X 蛋白。乙肝病毒颗粒由包裹乙肝病毒的衣壳及外膜组成。在乙肝病毒的复制循环过程中,乙肝病毒颗粒首先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羧基肽酶D 结合,脱去外膜进入细胞内,然后再经衣壳蛋白的磷酸化而脱去衣壳,乙肝病毒进入细胞核内,并在细胞核内转变成超螺旋DNA(CCC DNA) 。超螺旋DNA 是乙肝病毒转录的模板,它可转录mRNA ,mRNA 指导合成前基因RNA 并在细胞核外被衣壳包裹。以前基因RNA 为模板,在细胞核外经逆转录合成乙肝病毒DNA 负链,随后合成乙肝病毒DNA 正链。衣壳中的乙肝病毒由膜包裹后分泌到细胞外以完整的病毒颗粒进入其它细胞,也可以重新脱去衣壳进入细胞核内,以维持细胞核内超螺旋DNA (CCC DNA) 的数量。因此,针对乙肝病毒的特点,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是:(1)刺激细胞产生特殊的免疫应答反应;

(2)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转录,如抑制乙肝病毒聚合酶的活性等。但是由病毒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不仅表现为对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也可表现为对机体的免疫损伤作用。同时乙肝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简单,缺乏独立的代谢酶系,它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以宿主细胞的酶系完成自身的代谢过程。乙肝病毒的一切活动都与宿主细胞有着密切联系,乙肝病毒在细胞内的寄生过程及后果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细胞的功能,而且也影响机体的整体功能。因此,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循环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产生副作用。因此药物工作者在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期找到疗效确切,作用机理明确,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而又无“反跳”现象的理想的抗乙肝病毒药物。

三、抗乙肝药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干扰素类药物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IFN 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同时也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IFN 类药物可分为普通IFN-α和聚乙二醇化IFN-α两种。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 和HBsAg 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然而,普通IFN-α会引发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及类感冒症状等。因其不良反应较严重、疗效不完全及价格较贵,使其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IFN 类药物抗HBV 的主要机制:①诱导感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并能使正常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②促进感染细胞Ⅰ类抗原的表达,从而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通过清除感染细胞或调动细胞内免疫而清除病毒。国外研究显示,对慢性乙型肝炎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2b(PegIFN-a2b)也可取得类似的HBV-DNA 抑制、HBeAg 血清学转换、HBsAg消失率。聚乙二醇干扰素显著延长了IFN 的半衰期,使IFN 在血清中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抗病毒活性,并且每周一次的给药方式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比普通干扰素更具优势。

2、核苷类药物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HBV 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5 种,除替诺福韦酯外,其他4 种均在我国上市并广泛应用。核苷类药物是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该类药物的优点是具有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目前已经在国内上市并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核苷类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而替诺福韦在国内还尚未使用,仅在国外上市。

(1)拉米夫定(lamivudine,LVD)LVD 是目前临床应用中疗效较好且具代表性的核苷类似物。它可有效竞争性抑制HBV DNA 聚合酶和反转录酶活性,并使血清HBV DNA 阴转,延长失代偿期患者的生存期。LVD 长期治疗可以减轻炎症,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并且还可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然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长期服用LVD 会产生耐药性,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耐药比例也会随着增加。一旦病毒

产生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很可能会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2)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阿德福韦酯为核苷类病毒反转录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阿德福韦酯经两步磷酸酯化,形成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其与腺苷酸竞争整合到病毒DNA,抑制DNA聚合酶,终止DNA新生链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它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优点是对野生HBV和LVD耐药的HBV 变异病毒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然而,阿德福韦酯应用于抗HBV的治疗存在的缺点是使HBV-DNA转阴速度缓慢且周期长,长期使用发现其对肾脏有潜在的毒性,因此还必须检查患者的肾功能。

(3)恩替卡韦(entecavir,ETV)ETV 是一种环戊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具有很强的抗HBV作用。它的不良反应较小,耐药性好且长期应用耐药的发生率也较低。ETV还具有疗效好、安全性和性价比较高等特点,因此它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ETV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昂贵,而且它是一个抑制病毒的药物,并不能清除HBV。(4)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LDT是脱氧胸腺嘧啶左旋核苷类似物,属天然核苷。LDT主要作用于HBV DNA聚合酶,是一个强大的特异性HBV抑制剂。口服LdT 600 mg /d 与拉米夫定100 mg /d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 年结果显示,在HBeAg(+)和HBeAg (-)患者中,LDT组HBV DNA平均下降值、HBV DNA阴性百分比、HBeAg消失百分比等指标均明显好转。

3、非核苷类

(1)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目前,开发廉价、不良反应小的抗HBV天然药物也已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大热点,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如苦参素(即氧化苦参碱),它是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目前认为它可以抑制炎性介质和免疫介质在肝细胞的表达,阻断肝细胞凋亡和坏死,且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增强Th淋巴细胞功能,改善和纠正免疫紊乱状态,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HBV的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根治HBV感染及减少复发的目的。(2)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西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疗效虽已确定,但不良反应多,易复发,易反弹。而中医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单从抗病毒方面考虑,并不具有最佳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弥补西药的不足,又可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最终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疗效。

4、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可以识别和破坏HBv感染的靶细胞,除HBv。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

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哇、胸腺肤、胸腺肤等;

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

重组细胞因子,白介素一2 、白介素一1 2、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一csF ) 等;

其他,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5、中药制剂

国内乙肝治疗药物中药基本上植物药和中成药占了70 % 。包括复方熊胆乙肝胶囊、乙肝健、速立特、灵百片、双虎清肝颗粒、乙肝康丸、肝康复片、乙肝宁(九芝堂)、肝净立诺、茂术颗粒(中三所)、苦豆子、乙肝解毒胶囊(西安天一制药、长春医药集团)、乙肝清热解毒胶囊、清肝素胶囊、华蟾素注射剂、肝复康、乙肝散、普必康胶囊、虎驹乙肝胶囊、金芦荟口服液、乙肝扶正胶囊、乙肝灭毒冲剂、乙肝转阴片、乙肝清解片、肝愈胶囊、克肝胶囊、鑫肝乐、肝胆康、复方益肝丸随化白山)、肝泰片(东宝集团)等等。2006年8月由昆明赛诺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治疗慢性乙肝中药肝龙胶囊在京上市,是全球第一个抗乙肝昆虫类药物。肝龙胶囊有效成分是粘糖氨酸,有抗HBv活性和免疫活性功能。它是利用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3. 5亿年的生命力最强、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昆虫类药材—美洲大镰提取、分离精制而成的

。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研究证明,龙胶囊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慢性乙型肝炎的总有效率为84.2% 。

【结语】综上所述,乙肝病毒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后产生的超螺旋DNA (cccDNA) 对各种药物的耐药性以及长期药物治疗所导致的乙肝病毒突变株的产生,使目前为止,人类在对付乙肝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虽然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并不乐观,但是通过降低病毒载量,对控制病情的进展和演变是有积极意义的。HBV 感染的治疗目的是持久性的病毒清除,不能仅靠单一的作用机制实现,因此需要具有不同作用模式的药物和基因治疗方式共同作用,最终从多方面提高慢性HBV 感染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曾颖玲,毛惠南.原发性肝癌血行转移与乙肝病毒的相关性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70-73.

[2]邹俐,郑萍,侯连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研究现状[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112-114.

[3]翁水旺,诗景.治疗乙肝新药物的研究进展与评价[J].海峡药学,2010,22(12):101-102.

[4]农朝赞,王丽.中医药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5):769-770.

[5]刘世敬.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J].求医问药,2010,(5):10-11.

[6]朱浩翔,张继明.抗HBV 药物-替诺福韦[J].肝脏,2011,16(2):145-147.

[7]普小菲.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6):914-916.

[8]郑书琴,柳龙根,叶春艳.病毒性乙型肝炎生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7):5236-5238.

[9]杨芳,杨春,苏建家.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4):12-14.

[10]刘琦,任伟宏,禄保平.肝康颗粒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耐药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3,28(3):385-387.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王晓冬,王峰,吕月蒙,李强,张国峰,孙涛,贾亚雄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 :wangxiaodong505@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有半数以上HBV 感染的患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甚至肝细胞性1fl 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常被形象的称之为“慢性肝病三步曲”。新近有多项研究表明活化的T 细胞反应可能在HBV 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Th 细胞可分为Thl 和Th2细胞,分别介导两种不同的免疫学效应。Thl 细胞主要分泌IL-2, IFN- X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 IL-5, 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hl/Th2的平衡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hl 与Th2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左右,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参与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器官功能的自我稳定。 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 1.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引起的。HBV 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 )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 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 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HBV 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 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HBV 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 的约占32万。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 ,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1-4]。随着HBV 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 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HBV 的特效药物。因此,乙型肝炎的治疗至少在今后50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2.HBV 的生物学特性 2.1 HBV 的生物学分类 1986年国际病毒革命委员会正式将人类HBV 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 )的成员。该科病毒成员除了人HBV 外还有:(1)东方土拨鼠肝炎病毒(GHV ),197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野生土拨鼠发现该病毒。东方土拨鼠肝炎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2)地松鼠肝炎病毒(GHV ),是1980年在美国南加州的地松鼠中发现的;(3)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1981年在我国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分

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分析

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分析 以下资料由乙肝医院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提供,仅供参考!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大多数患上乙肝的患者都希望多多了解其传染及治疗问题,但是也有不少患者想要更清楚的了解乙肝,甚至是乙肝病毒。那么对于患者咨询的“乙肝病毒的心态、结构是怎样的?”问题,武汉东方肝泰肝病医院专家作出相关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从最基本的了解做好病情的有效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乙肝病毒的形态: 乙型肝炎病原是一种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它与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和鸭肝炎病毒同属嗜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族。这类病毒具有感染的种族特异性,彼此不发生交叉感染。如乙肝病毒只对人、猩猩及恒河猴有易感性,能在猩猩体内传代,各种组织培养尚未成功。鸭肝炎病毒只能感染鸭,对人及其它动物无传染性。并且要知道的是,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该病毒有3种不同形态,主要如下: 1.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平均直径为22 纳米(nm )。 2.管形颗粒(或丝状、柱状颗粒):其长度与形态不一,直径与小球形颗粒相同,长度为100~1000 纳米(nm )。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与HBV包膜有相同的脂蛋白(即HBsAg)组成,不含核酸。 3.大球形颗粒:即丹氏(Dane )颗粒或称完整的乙肝病毒,大小较为一致,直径为42 纳米。分为外壳与核心两部分,脂蛋白外壳厚7nm,用去污剂将外膜剥脱后暴露核心。核心为o 面体的对称结构,符合病毒构型,核心直径为28nm,核壳厚2nm。内含核心蛋白(HBcAg)、部分环状双链HBV-DNA和HBV-DNA多聚酶。 所以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乙肝病毒为双层结构,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由7 纳米外膜和27 纳米的内核组成。不管是小球形、管形、丹氏颗粒的衣膜均由表面抗原组成,不含核酸。丹氏颗粒外层为表面抗原衣膜,内直径为27 纳米的双链去氧核糖核酸核心,呈均一的20 面体,被称谓独特的乙肝核心抗原(HBcAg )。从中可分离出核酸,即病毒的基因组成。并且在感染者的血清中,3 种形态的颗粒数量相当悬殊口乙肝表面抗原颗粒为3.35 x 1013个/毫升;管形颗粒的数量与表面抗原差不多;而丹氏颗粒多为每毫升103~9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王晓冬,王峰,吕月蒙,李强,张国峰,孙涛,贾亚雄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wangxiaodong505@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有半数以上HBV感染的患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甚至肝细胞性1fl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常被形象的称之为“慢性肝病三步曲”。新近有多项研究表明活化的T细胞反应可能在HBV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Th细胞可分为Thl和Th2细胞,分别介导两种不同的免疫学效应。Thl细胞主要分泌IL-2, IFN- X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 IL-5, 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hl/Th2的平衡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hl与Th2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左右,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参与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器官功能的自我稳定。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1.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HBV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HBV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的约占32万。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1-4]。随着HBV 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HBV的特效药物。因此,乙型肝炎的治疗至少在今后50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2.HBV的生物学特性 2.1 HBV的生物学分类 1986年国际病毒革命委员会正式将人类HBV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的成员。该科病毒成员除了人HBV外还有:(1)东方土拨鼠肝炎病毒(GHV),197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野生土拨鼠发现该病毒。东方土拨鼠肝炎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2)地松鼠肝炎病毒(GHV),是1980年在美国南加州的地松鼠中发现的;(3)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1981年在我国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分离自易发生肝癌的麻鸭,后来在北京能够鸭和美国商品鸭中也发现此病毒[5-6]。 2.2 HBV的形态与结构

乙肝病毒cccDNA的研究现状

Immunology Studies 免疫学研究, 2015, 3, 13-18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journal/is 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10.12677/is.2015.32002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epatitis B Virus cccDNA Ning Wa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fice of Daozhen County, Zunyi Guizhou Email: 714055748@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 Received: Jun. 4th, 2015; accepted: Jun. 20th, 2015; published: Jun. 26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hepatitis B virus (HBV) is a kind of small DNA virus. The original template of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 HBV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eplication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ection status. The progress of the formation of cccDNA, the methods of detec-tion and the impact of antiviral drug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HBV, rcDNA, cccDNA 乙肝病毒cccDNA的研究现状 王宁 贵州省道真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贵州遵义 Email: 714055748@https://www.doczj.com/doc/bb7042933.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6日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小DNA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是HBV的原始复制模板,对乙肝病毒的复制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有关cccDNA的形成、常用检测方法、抗病

(整理)乙肝病毒DNA概述

乙肝病毒DNA知识概述 乙肝病毒DNA(HBV-DNA)是乙肝病毒的核心物质和病毒复制的基础(在医学上,病毒的繁殖被称之为“复制”)。病毒的复制是靠DNA的复制来完成的(DNA指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浓度越高,病毒的复制越活跃。乙肝病毒DNA检测是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常用手段。一般把数值大于10的3次方为阳性,把3-5次方认为是低量复制,5-7为中等量,大于7次方为大量。乙肝两对半并不能准确的判断病毒复制情况,DNA弥补了两对半的不足。不过由于DNA检测技术要求严格,容易受到干扰,因此,一次结果不足以说明问题,遇到阳性,可以换医院再次检查。

HBV-DNA在病毒DNA携带的遗传基因发出的“指示”下,分别复制出新的病毒外壳和DNA核心,随后重新组装,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肝细胞。 乙肝病毒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强。中国及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家均指出: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是乙肝致病的根本原因,乙肝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 复制过程 不同于一个真正的生物体,病毒并不通过生长和分裂等方式繁殖自身,而是像铸造机器零件一样,按照一定的 (乙肝病毒DNA复制过程) 模具拷贝出来的。病毒DNA中包含有一些程序,指导病毒的遗传物质和其它一些结构蛋白组分增殖。另外,病毒

DNA中还包含有一些信息,使得单一组分能够在细胞因子的帮助下,自发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在复制的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催化剂,另一个是模板。没有这两个因素,乙肝病毒就不能复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催化剂”就是乙肝病毒DNA(即HBV-DNA)聚合酶。没有这种聚合酶的作用,乙肝病毒的复制就会停止。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HBV-DNA)是由两条螺旋的DNA 链围成的一个环形结构。其中一条较长负链已经形成完整的环状;另一条长度较短的正链,呈半环状。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DNA链就会以负链为模板,在催化剂──HBV-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长,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状。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组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把这种DNA称做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可以把它看作是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模板形成后,病毒基因会以其中的一条cccDNA为模板,利用肝细胞基因中的酶和DNA 聚合酶的“催化”,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链和正链。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HBV-DNA颗粒。 详细复制过程 复制的第一步:黏附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临床上抗hbv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药物为主,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 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抗hb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外在治疗hbv感染研究中,认为hbv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1]。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被fda批准的首先药物。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2]。近年发现,ifn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2 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 hbv为双股dna病毒,其复制需经过逆转录过程,该类药物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从而达到破坏病毒的作用。 2.2 阿德福韦(adefovir,adv)是为无环腺嘌呤核苷单磷酸,可绕过第一步磷酸化,后者常常是核苷类药物在细胞内转化的关键步骤并影响药效。它不需要转化成三磷酸形式,只要二磷酸形式就能抑制hbv-dna聚合酶与逆转录酶。体内外研究表明,adv可明显抑制hbv野生型和lmv诱导病毒变异株的复制。对由lmv耐药病毒株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较早加用adv,能减缓或终止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5]。目前尚未发现有对adv耐药的病毒株,故其有望成为治疗对其他核苷类似物耐药病毒株的有效药物。 2.3 其他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已经批准上市,其他一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克拉夫定(clevudine)ⅰ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正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另外,如利巴韦林(病毒唑,ribavirin)、阿糖腺苷及其单磷酸盐、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膦甲酸酯(phosphonoformate,foscarnet,pfa)、聚肌胞(双链多聚核苷酸,poly:c)等也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dna-p的广谱抗病毒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具有易复发等缺点。同时,很多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抗hbv的评估,继续研究设计新的核苷类似物也可防备耐药突变株的出现[6]。无论如何,这类药物为抗hbv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 3 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 许多具有抗hbv的中草药被发现,受到国内国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总的来说,中草药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2-10-22T09:28:05.5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吴光辉 [导读] 在感染HBV途径方面中西方有所不同。西方以性传播和经静脉注射毒品为主;东方以母婴传播为主。 吴光辉(陕西汉中市3201医院消化内科 723000)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分析,对乙肝病毒基因型发现及发展,基因型分型测试主要方法,病毒基因的分布区域,变异与临床表现,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乙肝病毒病毒基因分型基因分布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112-02 1、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发现及发展 1965年Blumberg等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简称“澳抗”。由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导致其编码抗原的改变,形成了不同的血清型。 根据HBV的S蛋白可确定HBsAg含有5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分别是a、d、y、w、r,其中a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依次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血清亚型。但血清型研究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性、毒力、病毒复制无明显关系,遂人们开始从HBV基因本身开始寻找病毒的分类。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的HBVDNA全序列分析,发现血清型的分类并不能真正反映基因组的差异,他们认为全基因序列差异大于或等于8%则可定为不同的基因型,而同一基因型的HBV的序列的≤5.6%,并将这18株分为4种基因型:A型、B基因型、C基因型、D型。后分别在1992、2000、2002年,Norder、Stuyver 、Arauz-Ruiz根据以上标准发现了新的基因型:E、F G、H型,进一步完善了HBV基因分型。 2、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型主要方法 2.1全基因测序法 通过HBV全基因测序,根据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8%为界限分析。此法操作复杂、费用高,不适合大规模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2.2HBV基因型特异性线型探针检测法 Swenson[2]等依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8种型特异性探针与HBV S基因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实现分型。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特异性与探针设计有很大关系。 2.3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 Naito等[3]依A-F基因型中特异性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套式PCR。首先用共用引物扩增S开放读码区,再加入型特异性引物的混合物进行第二PCR,这样扩增出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从而达到分型的目的。操作简单,易于大规模检测。 2.4微板核酸分子微板核酸分子杂交一ELlSA 该方法通过各型探针包被微孔板,与待测核酸PCR扩增产物杂交,然后通过酶联免疫显色判定结果从而确定基因型。该方法分型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可大规模进行HBV基因分型 3、乙肝病毒基因型地理分布 经过世界各地乙肝病毒基因型分析提示:A型主要在西、北欧及北美洲和非洲中部流行;B基因型则主要发现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它是变异最多的一种基因型;C基因型则主要流行于东亚,如中国、韩国、日本、玻里尼西亚和越南、泰国;D型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但主要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流行,并延伸到印度;E型至今则只在非洲有报道;F型发现在美国及玻里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地;G型见于美国、法国等地;H型发现于尼加拉瓜和美国洛杉矶等地[5]。我国部分省市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检测表明,约60%为B基因型,30%为C基因型,另有少数为D基因型和BC基因型混合型感染。 4、乙肝病毒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和变异的关系 Kobayashi[6]研究报道,C基因型HBV的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和A型,而B基因型的HBeAg阴性率高于C基因型,提示C基因型HBV复制较活跃,易形成持续病毒血症,不易发生e系统血清转换。日本学者Orito等和我国台湾学者Kao等在研究B、C两型HBV时,发现C 基因型HBV血清DNA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 可见HBV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变异存在相关性。A、F型HBV毒株nt1858位为碱基C,能与nt1896位碱基G形成稳定的茎袢结构,能阻止nt1896位G→A的突变,而B、C、D、E型的HBVDNA的nt1858位为T,易发生nt1896位终止密码,从而导致e抗原不表达。 5、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变异与临床的关系 在感染HBV途径方面中西方有所不同。西方以性传播和经静脉注射毒品为主;东方以母婴传播为主。Michielsen et al[7]认为,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取决于HBV复制水平。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有80-90%的母婴传播危险性,约有85%的婴儿日后成为慢性HBV携带者;HBs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母亲仅有2-15%的母婴传播危险性,且后代很少成为慢HBV携带者。 在研究HBV基因型与肝病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日本长崎国立医学中心的Lind[8]通过分析19例急性乙肝患者的基因型,发现其中18例为C基因型,仅1例为B基因型,认为日本长崎地区急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主要为C基因型。2002年,王永忠[9]等人用巢式PCR加测序法检测了常州地区146例不同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结果只发现B基因型(34.9%)和C基因型(65.1%),B、C 两型的ALT、HBV-DNA和HBe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C基因型比例(24/28)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患者(61/104)(P<0.01),接受拉米呋啶治疗48周后。C基因型的反跳率(14/45)显著低于B基因型(18/23)(P<0.001),认为C基因型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拉米呋啶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强于B基因型。 参考文献 [1] Okamoto H, Tsuda F, Tanaka T et al. Typing hepatitis B virus by homology in nucleotide sequence comparison of surface subtype. Gen Virol, 1988, 69. [2] Swenson PD, Van Geyt C, Alexander ER,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and HBsAg Subtypes in Refugees and Injection Drug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1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09-5-27 14:33:58 来源:中国创新医学网推荐 徐颖,黄正明,梁光义 100039 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药学部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临床上抗HBV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药物为主,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抗HB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外在治疗HBV感染研究中,认为HBV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1]。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被FDA 批准的首先药物。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2]。近年发现,IFN 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2 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 HBV为双股DNA病毒,其复制需经过逆转录过程,该类药物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从而达到破坏病毒的作用。 2.1 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是一种嘧啶核苷类抗病毒药,作为酶底物dCTP竞争性抑

慢性乙肝介绍

慢性乙肝介绍 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是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表现在肝部的是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而较为严重的患者会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等,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慢性乙肝潜伏期一般是3-6个月,这个的长短与受传染的途径及感染病毒多少与人体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即使是在潜伏期,血液的检查还是可以查出来的。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乙肝,大家可以去做乙肝两对半的检查,是可以查出来的。 在感染乙肝的初期,也会出现腹胀、腹痛或腹泻等,还会出现尿黄,这时候检查应该先排除肝病,然后再考虑是否是乙肝。 常常胃痛的人也要注意了,因为肝上面的问题也可能会导致胃不舒服,常常感觉胃痛、吐酸水或苦水,也要提高警惕。 慢性乙肝传染吗 慢性乙肝是会传染的,慢性乙肝患者身体所携带的乙肝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它主要通过母婴、血液、体液等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我国就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导致的。 生活中的一些接触也会传播乙肝病毒,这也是在一些地方乙肝患者遭受排挤的主要原因,因为密切的生活接触会导致乙肝病毒通过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传播到健康者的身上,在亲密的生活中难免会有这些体液的接触,所以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另外,性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因为性过程中也会有体液的传播。同时接吻等也会传播乙肝病毒,尤其是最里面有粘膜破损,就会被传播乙肝病毒。 除了这些直接接触的传播以外,在医疗过程中,一些手术器材、针管等,如果携带乙肝病毒,都可能传播给下一个接触的人,这些传播方式都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慢性乙肝能治好吗

乙肝病毒的发现史

乙肝病毒的发现史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一千五百万人死于肝炎。 公元前2000年:首次记录肝炎的流行。这一疾病已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因为它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直到二战前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是个谜。 1947年:专门从事肝疾研究的英国医生F.O.Maccallam考虑是否在人的血液当中含有引起肝炎的病毒,通过对肝炎病人志愿者的研究,提出由血液传播引起的乙型肝炎。 从血液样本中寻找突破—乙肝表面抗原的发现科学家们怀疑引起乙型肝炎的罪魁祸首可能是病毒,一个从事内科学和生物化学的专家BaruchBlumberg,提出疑问—为什么有些人易患某种疾病,为了研究具有遗传变异性的血液蛋白成分,开始从世界各地收集血液样本。 同时,国家健康研究所血库的血液专家HarveyAlter试图找到一些病人在输血后会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的原因,他认为这些患者可能是在接受输血之后机体对异种蛋白〔抗原〕发生了免疫反应。 1963年:BaruchBlumberg和HarveyAlter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的抗原性物质Aa〔澳大利亚抗原〕〔后改称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惊奇的发现——乙肝病毒的检出 在1966年,BaruchBlumberg等发现在一个12岁的唐氏综合症男孩的血液中检测出有Aa,而且他还有肝炎症状。这一巧合说明,Aa与肝炎有关。在检测肝炎患者和非肝炎患者的血清时发现,肝炎患者血清中Aa阳性率高于非肝炎患者。 1967年:BaruchBlumberg,KazuoOkochi,AlfredPrince,AlbertoVierrucci 及他们的同事们报道了Aa参与乙型肝炎的形成,明确了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关。 1976年:Blumberg因他的澳大利亚抗原工作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0年:伦敦Middlesex医院的D、SDane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Aa阳性患者血样中的乙肝病毒颗粒。电子显微镜下患者血中HBV的双层壳病毒颗粒。该病毒的最外层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也是乙肝疫苗的基本成分〔疾病控制的中心环节〕。 血液筛查——一项革命性的举动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发现震惊了临床医生。在60年代的美国,绝大多数血液来自于有偿献血者,而这些人要比普通人群更易患乙肝。一些研究说明,由于大的外科手术需要接受输血的患者当中,有一半出现肝炎。医学委员会认识到,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已被HBsAg污染的血液进行筛查,就可大大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 1972年:美国法律正式规定每一个献血者的血样必须经过HBsAg的筛查,所有血库对每一个血样进行检查,这样输血后乙肝的发生变得十分罕见了。此项举动为美国每年节省了5亿美元的医疗支出。 对肝炎病毒的发现和研究,以及血液筛查,使科学家坚信病毒性肝炎将很快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分析,对乙肝病毒基因型发现及发展,基因 型分型测试主要方法,病毒基因的分布区域,变异与临床表现,做了简要综述。【关键词】乙肝病毒病毒基因分型基因分布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112-02 1、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发现及发展 1965年Blumberg等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简称“澳抗”。由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导致其编码抗原的改变,形成了不同的血清型。 根据HBV的S蛋白可确定HBsAg含有5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分别是a、d、y、w、r,其中a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依次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血清亚型。但血清型研究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性、毒力、病毒复制无明显关系,遂人们开始从HBV 基因本身开始寻找病毒的分类。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的HBVDNA全序列分析,发 现血清型的分类并不能真正反映基因组的差异,他们认为全基因序列差异大于或 等于8%则可定为不同的基因型,而同一基因型的HBV的序列的≤5.6%,并将这 18株分为4种基因型:A型、B基因型、C基因型、D型。后分别在1992、2000、2002年,Norder、Stuyver 、Arauz-Ruiz根据以上标准发现了新的基因型:E、F G、H型,进一步完善了HBV基因分型。 2、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型主要方法 2.1全基因测序法 通过HBV全基因测序,根据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8%为界限分析。此法操作复杂、费用高,不适合大规模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2.2HBV基因型特异性线型探针检测法 Swenson[2]等依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8种型特异性探针与HBV S基 因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实现分型。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特异性与探针设计有很 大关系。 2.3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 Naito等[3]依A-F基因型中特异性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套式PCR。首先用 共用引物扩增S开放读码区,再加入型特异性引物的混合物进行第二PCR,这样 扩增出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从而达到分型的目的。操作简单,易于大规模检测。 2.4微板核酸分子微板核酸分子杂交一ELlSA 该方法通过各型探针包被微孔板,与待测核酸PCR扩增产物杂交,然后通过 酶联免疫显色判定结果从而确定基因型。该方法分型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可大 规模进行HBV基因分型 3、乙肝病毒基因型地理分布 经过世界各地乙肝病毒基因型分析提示:A型主要在西、北欧及北美洲和非 洲中部流行;B基因型则主要发现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它是变异最多的 一种基因型;C基因型则主要流行于东亚,如中国、韩国、日本、玻里尼西亚和 越南、泰国;D型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但主要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流行,并 延伸到印度;E型至今则只在非洲有报道;F型发现在美国及玻里尼西亚、委内

乙肝病毒有什么特点

乙肝病毒有什么特点?乙肝病毒,简称HBV,虽是导致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病因,但临床很多人都对其不是很了解,为使大家提高认识,能更深入的了解乙肝病毒,下面介绍一下乙肝病毒的特点: 一、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HBV对热、对低温、对干燥、对紫外线、对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都能够耐受;在零下20度也冻不死它,能活20年;在30—37度可存活6个月;在55度时可活6小时,大家需特别引以重视,如有接触,可用水加热到100度,煮10分钟;或是选择0.5%过氧乙酸、3%漂白粉、0.2%新洁尔对其进行灭活。 二、嗜肝性: HBV侵入人体后会专门进攻肝脏,钻入肝细胞不断地繁殖、复制,成熟的HBv被释放出肝细胞,又侵入别的健康的肝细胞,这样不断复制、不断侵袭,最终诱发了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三、泛嗜性: 所谓“泛嗜性”,就是HBV偶尔也会侵犯除了肝脏之外的器官和组织,如胆管上皮细胞、肾小管的细胞、胰腺的细胞、胃粘膜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等,大家需特别注意。 四、严格种属特性: HBv主要侵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长臂猿、狒狒),其他动物不会感染HBv。 五、慢性化:

我国现有HBv携带者1.2亿人,且这些人几乎都是在胎儿期或幼儿期感染HBv的,经过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感染历程,虽多数不会发病,但可以不断向外界排放HBv,是重要的乙肝传染源。 六、变异性: 科学研究发现HBv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之一。HBV的基因突变,变异是病毒为了自己的生存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来对付药物,使药物失去效力,进而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许多麻烦。 七、致癌性: HBv是致癌的重要因子,约80%—90%的肝癌都有HBv背景。

乙肝

1、介绍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 2、病发机制 乙肝病毒在肝内繁殖复制,但是对肝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这一点在HBV 甲亢携带者中的得到病例和动物实验证实。有关慢性乙肝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但是已认识到与机体对HBV免疫应答异常有关,HBV持续感染所形成的慢性化主要是病毒诱导机体对其感染形成的一种持续免疫耐受状态,特别是与细胞毒性T 细胞低反应状态有关。 3、特点 (1)乙肝病毒(HBv)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它对热、对低温、对干燥、对紫外线、对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都能够耐受;在零下20度也冻不死它,能活20年。在30—37度可存活6个月,在超过37度时可活7天,在55度时可活6小时。常用的消毒剂,如酒精、来苏儿、碘酒等对它根本不起作用,不能杀死,但是HBv 怕高热,如加热到100度,只要10分钟就可使其失去传染性。HBv对0.5%过氧乙酸非常敏感,这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杀死。3%漂白粉、0.2%新洁尔灭也可用来杀灭HBV。 (2)HBV有明显的嗜肝性:HBv也叫嗜肝病毒.是因为它侵人人体后就要专门进攻肝脏,钻入肝细胞,在那儿定居并繁衍后代。据研究,这是因为在肝细胞表面有一种HBv的“受体”,接受HBv。大量HBv集中在肝细胞内,不断地繁殖、复制,成熟的HBv被释放出肝细胞,又侵入别的健康的肝细胞,这样不断复制、不断侵袭,最终诱发了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3)HBV还有轻度的“泛嗜性”:虽然HBv有嗜肝性,但它还有一定的“泛嗜性”!所谓“泛嗜性”,就是HBv偶尔也会侵犯除了肝脏之外的器官和组织,比如胆管上皮细胞、肾小管的细胞、胰腺的细胞、胃粘膜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等,因而,HBv有时也可以引起上述部位的疾病,如HBV相关性糖尿病、HBv相关性肾炎、HBv相关性胃病、HBv相关性血液病等。但是这些“泛嗜性”侵害并不是必然发生,大多数感染HBV的人不发生“泛嗜性”损害,所以说它是轻度泛嗜性,HBv主要还是侵犯肝脏。 (4)HBv的严格种属特性:也就要说HBv主要是侵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到目前为止,只有人类、黑猩猩、长臂猿、狒狒对HBV易于感染,其他动物不会感染HBv。虽然吸血昆虫体内可能查到HBv的踪迹,但只是暂时“寄居”而已,一般不会在它们体内复制和增殖。 (5)HBv感染的慢性化特点:我国现有HBv携带者1.2亿人,他们都是HBv的慢性感染者。研究发现,这些人的感染几乎都是在胎儿期或幼儿期感染HBv的,经过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感染历程,HBv仍然在他们体内不消失,但也不发病.不过,他们仍然可以不断向外界排放HBv,是重要的乙肝传染源。 (6)HBv的变异性:科学家们发现HBv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之一。所谓变异,就是HBV的基因突变,变异也是病毒为了自己的生存所采取的“策略”,如果有强有力的抗HBV药物进人人体内,必然要对HBv构成生命威胁,为了抵抗药物的作用,它们就使自己发生“变异“。HBv变异的特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许多麻烦。 (7)HBv本身对肝脏的非致病性:HBv对肝脏没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事实证明,我国大量的HBv携带者,体内虽有很多HBv,但并没有发生肝炎。原来乙肝的发病,是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参与,如免疫细胞不参与,HBv就不会致人发生肝损

乙肝用药介绍

乙肝用药介绍 乙肝是我国当前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乙肝用药的需求无法完全供给,造成了病情的恶化。 乙肝用药按其功效可大致分为:一般护肝药物、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纤维化药物以及中成药等六大类。 一般护肝药物。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 护肝恢复肝功能的药物中护肝降酶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突出的一类药物,如五味子、甘草制剂。 抗病毒药物中拉米呋啶是最新的抗病毒药物。 护肝改善蛋白代谢药物,如口服氨基酸胶囊、马洛替脂等,主要适用于慢性肝炎(一般为中度以上)或肝硬化患者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蛋白比值倒置,价钱便宜,疗效尚可。 乙肝用药有哪几类 正规的乙肝用药按其功效可大致分为:一般护肝药物、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纤维化药物以及中成药等六大类。 1、一般护肝药物。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适用于各种肝炎和肝硬化,但是仅可起到辅助及间接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但并不是治疗乙肝的主角。 2、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研究时间最长,疗效最明确,使用最广,价钱相对低廉,包括护肝降酶、护肝降黄及护肝改善蛋白代谢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出现转氨酶、肝红素升高或白蛋白降低、蛋白比值倒置等情况。 3、抗病毒药物。这类药适合于轻中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主要病毒复制指标呈阳性者,一般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携带者、重型肝炎及晚期肝硬化患者。 4、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两类。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促进乙肝病毒抗原指标转阴。另外,一些中药制剂也有其功效。 5、抗肝纤维药物。该类药物适用于慢性乙肝伴有肝纤维化者、早期肝硬化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