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_高俊昌

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_高俊昌

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_高俊昌
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_高俊昌

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

□高俊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交通、通讯等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活动空间迅速扩大,世界仿佛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已构成影响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这一切使人们意识到,“地球村”已不再是少数科学家先觉的忧患,而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与此同时,地理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联系区域生产实际的具体问题研究,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以服务于区域发展。

为适应时代和地理学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学地理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翻开一些国家(或地区)最近出版的中学地理教材,不难发现,无论教学目标、结构体系、主要内容,还是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都焕然一新。

各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综合起来看,在许多方面努力的方向是共同的。下面仅分析几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一、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科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地理科学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尽管只选取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中学地理教材仍显出许多固有的不足,诸如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主题不明显、实用性差等,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许多国家新出版的中学地理教材,都努力摆脱地理科学系统的束缚,逐渐根据中学地理教育的特点,探索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世界地理为例,传统教材按照世界总论、分洲、划区、列国的方式编排。对于每个区(洲或国家)的讲述,有关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内容都面面俱到,曾被戏称为地理“八股”。新的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继承型。这种类型继承传统的

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必要的改革。例

如:我国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地理(人教

版),对传统世界地理模式进行了两个

方面的重要改革。其一,简化知识层次,

即将分洲、划区综合考虑,并按照自然

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特点,直接进

行世界分区。其二,突出重点,即对每个

区域的讲述,摆脱地理“八股”,把握区

域主要的地理特征。

2.变革型。这种类型因循传统的

思路,但是寻找新的途径建立知识结构

体系。例如:我国香港的《新地理》(文

达出版有限公司),对世界地理的讲述,

不再采用传统的地理分区,而是选取典

型的自然区域(如温带草原区、热带雨

林区、热带草原区等),结合区域内人们

的生产实际,以典型案例分析,说明世

界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在这种

地理环境中人类的活动。

3.创新型。这种类型完全摆脱传

统的模式,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一

种崭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日本新

的高中《世界地理》(帝国书院株式会

社),以全球为视点,以世界的地域联系

和地域研究、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文

化生活及其交流、全球性问题及其解决

途径构建知识框架。

这些发展向人们展示,教材编写

者都在努力打破传统中学地理知识结

构体系,并从不同途径建立新的体系。

很显然,新体系的建立仍处在探索阶

段,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比较完善的体

系。

二、突出阐明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

心内容之一。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将阐

明人地关系放在核心位置起始于80年

代。80年代初期,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

教材,虽然只是在阐述系统地理的基础

上注意反映人地关系,如在《地球上的

大气》一章的最后,加入了“人类活动与

气候”的内容,但在当时仍为中学地理

教材注入了新的活力。后来,一些国家

和地区的中学地理教材逐步发展到突

出阐明人地关系。甚至教材直接取名为

《人地关系》(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

版的中学会考地理)、《人与环境》(如

香港龄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学地

理)等。上述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变化,

正是中学地理教材以突出阐明人地关

系为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材。

在突出阐明人地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中

学地理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地理知识

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选

取教学内容。因此,自然地理、人文地

理、区域地理知识不再作为有系统的知

识整体出现于教材中,而是作为人地关

系的基础知识,或典型区域分析,分散

出现于有关知识中,并且其广度和深度

也视所讲述内容的需要而定。

2.充实灾害地理的内容。作为地

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

面,灾害地理的内容在传统中学地理教

材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人类

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影响面

不断扩大,所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如

今防灾、减灾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

遍关注,灾害地理也成为地理学研究的

一个重要内容。中学地理教材一般都及

时把握住这个发展方向,充实了灾害地

理的内容。教材不仅讲述了人们熟知的

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洪

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气候灾害,

而且也编入了诸如厄尔尼诺现象及其

引起的世界气候异常这些处于科学研

究前沿的内容;不仅说明灾害的现象和

分布,而且分析灾害的成因、危害、防治

措施等。

3.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讲述人

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

念自从80年代后期提出以后,很快成

为人类的共识,并被认为是处理人地关

系的最高目标。中学地理教材一般结合

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

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城

市化问题、发展问题等,阐述可持续发

展。仅以环境问题为例,教材不仅讲述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讲述臭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7~8期 ?教材研究? 

氧层破坏、大气“温室效应”等问题,甚至将太空垃圾、彗木相撞等问题也写入教材,以使学生关注人类的居所——地球,以及人类发展的未来。在阐明问题的基础上,教材一般都介绍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措施,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类在对待这些问题上的态度和努力。

三、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当代社会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加之世界各地区间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为此,中学地理教材更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

1.加大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充实人文地理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有限的容量内,教材从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基础来讲述有关的自然地理知识,从而大大减少了系统自然地理的知识量,并降低了教材难度。同时,教材将人文地理内容放在重要位置,加大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以阐明人文环境的形成,以及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于可供讲述的人文地理的教材容量扩大,相应使人文地理内容得到充实。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地理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休闲地理等内容也出现于中学地理教材之中。

2.在区域分析中,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教材无论是相对系统地讲述区域地理,还是只分析一些典型区域,都从重视对自然、经济内容的阐述,转向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以说明一个区域的人们,如何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行各项活动,这不仅反映生产的特点,还需要反映生活与文化的特点。

3.讲述有关自然地理内容时,注意与人文地理的结合。研究“地”主要是为了“人”的需要。但是,传统教材讲述自然地理时,忽略了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现在,教材比较重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以体现讲述自然地理的目的。例如:讲述海陆位置,联系其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的分布的影响。更进一步,教材还说明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及其评价。例如:坡地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为改造坡度因素,人们建造梯田,但是只能在缓坡上才适宜建造梯田。

四、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

科。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的公

民(而不是单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生

源)的需要出发,中学地理教材不再停

留于机械地介绍地理知识和阐述地理

原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发

展的需要。这样,使教材既反映时代气

息,又具有实用价值。

1.采取典型案例(或个案)分析。

案例分析是现代中学地理教材普遍采

用的一种编写方法。这种方法将地理学

研究的综合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阐明

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能帮

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实

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进行实际工作

的思路、方法及基本技能。

案例的选择一般要符合两个基本

特点。其一是典型性,即所选案例在同

类地理事物中必须具有代表性;其二是

真实性,即所选案例(包括涉及的资料)

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虚构的。可

见,案例分析法不仅加大了教材编写的

难度,而且使教材变厚了。因为每个案

例都必须给出详细的资料,并针对这些

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又必须能印证

要阐明的基本原理。

当然,在不同的教材中,对案例分

析法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教材

在不影响知识的正常讲述基础上,安排

一些相对独立的案例。这种案例常被称

为个案(如我国香港的《地理景观》,刘

南威主编),篇幅较小,主要对所述知识

起辅助说明和验证作用。有的教材将所

述知识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如英

国牛津大学附中的《人地关系》)。这种

案例不仅起到验证作用,而且起到分析

作用,但是,这种案例并不完全替代知

识的讲述和原理的分析。有的教材则在

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所述知识蕴含于

案例分析和有意识的引导之中(如前西

德的《环境的组成》)。这种案例完全替

代了传统的课文功能。

2.注意对过程的剖析。传统中学

地理教材重视对现象和现状的描述,除

对一些自然现象作成因和机制分析外,

对人文现象的产生、发展则往往忽略过

程这一关键内容,从而使知识显得较为

机械、笼统和不着实际。学生在学习这

些知识时,因无前因后果帮助联系理

解,只得靠强记硬背来达到教学要求。

现代中学地理教材比较重视对这一问

题的处理,尤其注意对过程的剖析。在

对过程的剖析中,向学生展示人类在某

种条件下,或某个方面,是如何进行活

动并对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这

无疑对学生深入了解所处的社会并掌

握社会生产中一些基本技能是非常重

要的。教材关注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个

方面。

其一,是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关注

的重点是空间,历史发展过程则是时间

上的变化。教材在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

布的同时,增加历史发展过程这一时间

因素,从而使所讲述的知识更为形象生

动。例如:我国香港的《人与环境》,在

分析荷兰圩田农业这一典型案例时,比

较详细地介绍了荷兰围海造田的原因

及条件,圩田的规划、措施及实施过程,

以及圩田的利用。

其二,是生产过程。一般来说,生

产过程超出地理课要讲述的范围。教材

在适当情况下,分析一些生产过程,却

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英

国牛津大学附中的《人地关系》,在分析

日本钢铁工业这一典型案例时,不失时

机地用图解的方法展示了钢铁工业的

生产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工业

生产的特点及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根据现代社会实际选择区域

(或案例)。由于不按照传统的地理分区

组织教材,各国(各地区)的中学地理教

材所选择重点讲述的区域(或典型案

例)各不相同。但是有两点是共同的:其

一,根据现代世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所

要讲述的区域,即所选区域在国际社

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二,重视对

该国(或地区)所在区域以及相邻区域

的讲述。例如:我国香港的地理教材比

较重视对日本、祖国内地、东南亚以及

澳大利亚的讲述,其次才是西欧和北

美;而英、德、法则比较重视对欧盟、北

美的讲述,其次才是日本以及东亚。

4.反映社会经济的新发展。近一

二十年来,东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苏联和东欧巨变等,使得世界政治经济

格局趋向于多极化。同时,经济、贸易、

交通、信息等向全球化发展。中学地理

教材一般都及时反映这些新发展,不仅

讲述全球性的问题,而且在阐述一些基

本原理时也体现新的发展趋势,使教材

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例如:讲述工业

区位选择时,面向世界分析原料供应和

 ?教材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7~8期

销售市场,并且分析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厂址的原因。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也不同。所以,中学地理教材在反映世界社会经济的新发展的同时,还应反映该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的新发展。例如:自80年代以来,日本将许多制造业企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使国内出现了制造业产业“真空”,国内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反映这种变化,并顺应国民就业和生活需要,日本的中学地理教材对传统的制造业内容进行删减,而充实了第三产业的内容和休闲活动的内容。

五、注意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要求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为此,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非常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注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实现这一目的,教材无疑要编得生动活泼,既给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提供充分的条件,又给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广阔的天地。

1.用多种方式引入。从教学实际看,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始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为此,教材编写者都在教学内容的引入上颇下功夫,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见到的引入是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实际、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趣味地理现象及问题,都成为引入所选的内容范围。在引入的处理方式上也五花八门,例如:新闻报道摘要、资料分析、读图、设问等。

2.课文避免长篇大论。传统中学地理教材注意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地理原理的阐述,课文往往自始至终叙述下来,严谨且逻辑性强,但犹如缺少跌宕起伏、无悬念的故事一样,显得比较枯燥乏味。这样的课文适用于满堂灌式的教学,而这种教学方法已被证明对中学教学是不适宜的。为此,现代中学地理教材无不避免长篇大论,课文从追求严谨和逻辑性转向追求其生动活泼。采取的具体措施,除增强课文的可读性外,一般还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微单元,并通过设问、读图等多种方式,使各个微单元紧密联系又层层递进。目的是

连环设计悬念,不断剌激学生索取新知

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以使学生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注

意力。

3.给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准备广

阔的空间。教材编写者改变了一个基本

的但又是至关重要的观念,即课文编写

者不应该承担故事讲述者的角色,而应

该承担故事设计者的角色。于是,过去

被认为必须的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地理

原理的阐述,在一些新教材中见不到

了。取而代之的是充实的实际资料,以

及必要的引导和分析,将故事讲述者的

角色让于学生,即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地

理原理的阐述让学生来完成。因此,更

多的教材倾向于不直接给出结论性的

内容,而是通过学生活动展开教学,并

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有的

教材为方便教师掌握,一般也给出结

论,但分析过程仍是在学生参与下完成

的。很显然,在这样教材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

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教材在课文的基础上,一般

还联系实际,提供一些趣味性强、能帮

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阅读材料。

4.巧妙设计练习题。在新的中学

地理教材中,已经很少能见到像传统教

材那样侧重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练

习题,取而代之的是诸如“问题”、“活

动”之类的练习题。并且,练习题的安排

一般也不局限于章节之后,而是穿插于

课文教学和读图活动之中。综合来看,

给出的练习题追求设计巧妙,立意新

颖,增强趣味,联系实际,以吸引学生主

动且乐意地去做。从练习题的目的性来

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这类

练习题一般给出具体的实际资料,让学

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加深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又使

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第二类,培养基本技能。这类练习

题一般结合具体内容,统一安排,以循

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项基本技能。以有

关图像的基本技能为例,教材结合各部

分所涉及的图像(当然教材对这些图像

安排是有先后考虑的),设计相应的练

习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类图像的读

图、绘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第三类,参与社会问题讨论。这类

练习题一般是开放型的,没有标准答

案,常选择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或

热点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以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就环境污染、土地利用、城市交通

问题、失业问题等,让学生扮演最高决

策者的角色,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

施。

六、充实加强图像系统的功能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以前,图像曾被称为教材插图、

附图、配图等,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地位

和作用。现在,地理教材的编写都非常

注意图像的设计、安排。图像系统成为

评价一本地理教材优劣的一个重要标

准。

1.充分发挥图像系统的作用。有

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

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必须借助

于图像来表示;有些地理知识,如各地

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

及地理过程等,如果能设计出合理的示

意图,则一目了然,比起用大量的文字

叙述来说,可能事半功倍。因此,教材编

写者都追求图文结合,乃至以图代文,

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进

一步,地理上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

联系,也都尽量用图来展示。无图不成

文,地理教材有多用图、少用文字表示;

能用图、不用文字表示的趋势。对于教

材编写者来说,图像的设计、安排比文

字的组织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因为,

当教学内容确定后,首先需合理设计、

安排图像系统,然后再围绕图组织文

字。这与传统教材文配图的编写程序完

全相反。

2.增大图幅量,减少图载信息。翻

开一本现代中学地理教材,获得的第一

印象一般是大量且占着显著位置的图

像。几乎每一面都有图,有的甚至整面

都是图。在教材的总体版面中,图像所

占的比例一般达1/2~2/3。最值得注

意的是地图由专业地图向教学地图转

变。首先,每幅地图的图载信息量大大

减少,传统上用一幅图表示的内容,现

在可能用一系列图表示,使每幅图反映

的问题简明、直观,以充分体现其应有

的教学效果。其次,为突出所要表现的

内容,对主题内容大胆采用了示意甚至

夸张的编绘手法,而对其它内容尽可能

省略。第三,许多地图冲破传统专业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7~8期 ?教材研究? 

地图编绘的束缚,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例如:在传统的地图中,图例、方向、比例尺被认为是三个基本要素,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定绘制。但是,在现代教材中的地图,对三要素的限制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为体现图幅的整体效果,根据需要选择可能的图例。省略指示方向的经纬网,有的地图也以指向标指示方向,有的地图在图示内容能确定方向的前提下,干脆不给方向指示。由于采用计算机排版并考虑版面效果,地图一般不给出比例尺。

3.丰富图像类型,美化图像设计。

现代中学地理教材,都要力求设计新颖

的图像,除常用的地图、统计图、景观照

片外,教材还要设计大量的示意图、框

图、联系图、插画甚至漫画,使图像类型

丰富多彩。对于同一类型的内容,也试

图采取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对

于统计资料的图示,有曲线图、折线图、

纵向柱状图、横向柱状图、扇形百分比

图、方格状百分比图、柱状百分比图等

十几种表现手法。在丰富图像类型的同

时,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美

术加工。例如:立体效果、渐变效果、合

成效果等都已普遍应用于中学地理教

材的图像绘制之中。现代的中学地理教

材一般都采用彩色印刷,对于图像的设

色也很讲究。淡红、浅黄、淡蓝等色成为

多数教材图像的主色调,藉以使教材在

总体感官上显示出浅淡、素雅、明快的

特点。

上海抓紧中小学地理教学资料库建设

上海市教委在1995年就制定了《上海普教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方案》,成立了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下设中小学信息部。1996年正式成立全市中小学计算机网络中心,设立区(县)学校教育信息网络分中心,共建中小学的信息库。信息库由德育、学校管理、幼儿教育、教科研和学科教育5个子库组成,其中学科教育子库包括数学、语文、外语、地理等17门学科,各门学科和另外4个子库各由一个区(县)负责,《地理教学资料库》由黄浦区教育局承建。

为了《地理教学资料库》的建设,黄浦区辟出400平方米房屋,配备了2台主服务器和1台区域网服务器(容量20千兆)、10台集成制作机、30台培训机、用100米链路联网,配有7路工作电话,6路中继线,还有光盘读写机、扫描仪、数码相机、传真机等等,并即将配备光盘制作机,计划开通可视电话,在适当时机连接因特网。

在专家组的严格把关和具体指导下,学科组制定了地理学科分级框架和知识结构分级框架,同资料和技术组协作,筛选、制作、集成,完成了100万汉字和50兆字节的文字、声像、动画资料,其中还有十多个省市的数十名特级教师的照片和介绍。目前,已能通过拨号上网,当看到主页后,即可按框架或关键词查阅所需信息资源,也可以从文章名称、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不同角度查阅,还可以通过以上各项进行组合查阅,所需资料立即可打印和复制,非常简便。

目前,有计算机的学校很多,搞校园网的也不少,而软件的开发都各自为政,因受到人力、财力、时间、技术等因素制约,计算机教学仅限于上几节示范课,利用率极低。而建库建网后,就能克服种种弊端,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这在全球已成共识。凡是入网的学校或个人,可跨越时空随时查阅和复制资料库内的任何信息资料。这将对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上海市计划三年内70%的中小学完成联网,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用户届时只要上因特网,也可坐享其成。

地理教学资料库将涵盖中学地理教育的方方面面,力争汇集全国广大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资料库的分极框架如下:(1)课程研究(课程设置、课程演变、课程标准、课程改革);(2)教材研究(各种版本教科书、教参、图册、练习册,选修课、活动课和乡土地理教材及研究);(3)教法、学法和教学模式及其研究;(4)教材和教学中的德育研究;(5)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6)考核评估研究,各地高考、会考试题汇集;(7)教师素质研究,教师进修及培训内容,优秀教师介绍和经验;(8)教育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9)境外中学地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考核、评估等);(10)地理学科专业理论及发展态势;(11)与地理有关的学术团体、报刊、工具书、高校和科研机构、校外实习基地、地理名人录、地理大事记;(12)备课资料(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四部分,每部分中的所有知识点又包含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实录、技能训练、参考资料、教学媒体等。此外,有乡土地理、有关选修课、活动课的各类资料及教学设备、设施介绍);(13)有关中学地理的重要动态信息(课程改革、科研、活动、出版等)。资料形式有文字、图表、声像、动画等,既可满足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科研和进修的需要,也能成为学生自学及扩大知识面的良师益友。

《地理教学资料库》欢迎广大地理教师积极提供各类资料,凡是正式出版的属于上述13个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入库(资料将标明供稿者的姓名、单位)。这样,就可以使原来只能为少数人使用的资料和课件,变成广大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能随时享用的“财富”。这必将对我国中学地理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地理资料库》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越办越好。

(向 杨) 地理教学资料库地址:上海市延安东路274号四楼,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邮编200002,电话63514596 (地理办公室)、63508254(中心热线),传真63508251。网址:http:11W https://www.doczj.com/doc/b36930567.html,

T EL:86(21)63511511 联系人:向学禹、杨增耀

 ?地理信息?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7~8期

2019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讲义

第二节土壤 学习目标: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重难点)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特别提醒]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湿地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1.功能 (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 提示:(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属于耕作土壤。 (2)×一些土壤是用土壤的颜色来命名的;但黄土高原的土壤不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3)√耕作土壤主要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不存在表层的有机层。 (4)×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而不是成土母质。 (5)D [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土壤的形成因素 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问题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2 (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完整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章节 教学内容 七年级 导言 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地理的意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第三节地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

小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变化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使用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地区分布特点;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文环境 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点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十套)答案

中学地理教学教法 一、填充题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具有(教育学)的内容,因此,他的学科层次是介于(地理学)和(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初中地理教材以(地理科学)知识为主,学习的内容是三大部分,即(人文地理)、(社会实践)、(德育)。 3、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4、地名具有空间性,反映在地图上往往有(点)、(线)、(面)三种表现形式。 5、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三方面的基本任务。 6、地理教育可归纳为三大类,它们是(基础地理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地理教育)。 7、智育的侧重点应从(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和发展智力)为主上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8、由于(地理事物及其认识方法的多样性)是地理知识的根本特性,能以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就成为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 9、地理教材包括(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三个有机系统。 10、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具有“二重性”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又有(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 11、地理教学中有(直观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系列。 12、发现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一种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13、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学过程实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解决地理这个学科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14、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是培养(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和(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其中以(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最为重要。 15、地理讲授法主要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引导方法也叫(启发)方法,主要有(问答式引导)法(研讨式引导)法,(辅导式引导)法,(读讲练式引导法),(例证式引导法)。 16、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 17、逻辑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比较法)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 18、地理智能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 19、地理比较法的类型有7种它们是(同类同型事物的比较),(同类异型事物的比较),(异类共性事物的比较),(横比法),(纵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综合比较法)。

北京版初中地理教材简介

北京版初中地理教材简介 北京版初中地理教材简介: 为了进一步提高首都基础教育的质量,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教育局决定编写适合北京市中小学使用的九年义务教材,其中也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以下简称“北京版教材”)。这套教材从1995年秋季起在北京市16个区县的所有初级中学进行试用。 一、北京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北京版教材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体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精神,力求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北京版教材注意克服当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力求从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和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从而体现教材的改革性。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注意突出现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围绕主线讲述我国与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重视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懂得协

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在教材体系和体例方面,教材注意博采众家之长,根据地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材,设计栏目。 北京版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大纲的内容体系,而是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来重新安排教材体系,设置“地理图像知识”,进一步加强以地图及其他地理图像为中心的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教材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趋于协调统一。 北京版教材从北京市的教师与学生实际出发,以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学校为主要对象,兼顾重点中学和偏远农村中学,力求教材适应北京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和北京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体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材特别重视加强学法指导,注意提出明晰的教学线索,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利于教师领会教材的编排思路,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北京版教材的实用性。 二、北京版教材的知识体系安排 北京版教材的内容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组成。 文字系统分为大字和小字,大字是正式课文;小字包括“读图”、“地理图像知识”和“阅读”课文,它们起着补充正式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指导学习地理图像的方法和技能等作用。 图像系统包括课本图像(不另编地图册)、练习册图像、音像教材图像三部分,它们同文字系统密切配合,起着丰富感性知识,建立正确地理概念,明确地理原理和规律的作用。作业系统由课

人教版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精华版)

人教版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精华版) 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中地理知识总结(精华版),以下就是全文阅读,欢迎大家跟小编一起学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第三节地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小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变化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使用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理教育学”类著作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理教育学”类著作统计 编号编著者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 1 褚亚平等中学地理教学法(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 2 褚绍唐、孙大文编著地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0 3 王毓梅等中学地理教学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4 张恒渤、商幸丰小学地理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9 5 褚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 6 教育学院系统地理教材协 编组编 中学地理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7 中央电化教育馆,卫星电视 教育教材办公室主编 8 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中学地理教材和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 刁传芳、高如珊中学地理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0 10 喻成炳等地理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 11 曹琦等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2 李涵畅等地理教育学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6 13 刁传芳主编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 14 郑宿、张伟锷地理教学法概论上海交大出版社1991 15 关伟、袁书琪等地理教育学教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6 16 褚亚平等地理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 17 单树模、刁传芳中学地理教育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18 陆希舜中学地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9 孙大文主编地理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12 20 顾永飞主编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3 21 弓启瑞等现代中学地理教学法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 22 王树声主编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 23 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 24 杨新简易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8 25 王希标、邹健地理教育学南海出版公司1998.1 26 徐庆华、李景哲、岳云华地理教育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6 27 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28 杨新主编地理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29 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30 卞鸿翔、李晴著地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1 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32 林宪生主编地理教学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8 33 南月省、叶滢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新论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34 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5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6 白文新、袁书琪主编地理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如何分析中学地理教材

如何分析中学地理教材 一、为什么要分析地理教材 教材的核心与基础。地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地理教材则是指教师理解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与教育功能的过程。这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行的基础工作,能否认真分析教材是直接关系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分析教材对教学可起到以下的作用。 (一)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地理教材必须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容和条件。不过这些内容和条件大多包涵于地理知识之中,只有经过认真分析教材之后,才能理解它们、把握它们。例如,在中国分区地理教材中,只有分析并且揭示出各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及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才能了解并把握住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水平方面的教育功能。可见,教材分析能够使教师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成为全面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效措施。 (二)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 任何地理教材都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各知识之间联系的形式。不过在教材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很复杂的,它们除具有科学体系的联系之外,还有理解体系与表述体系的联系(见表 1)。换言之,即一套地理教材是由三种知识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结构。教材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着教材的教育功能,教师只有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才能准确使用地理教材。但同时,正因为地理教材结构的复杂性,只通过一般性阅读和分析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经过认真的剖析才能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有利于准确地使用教材。 表 1 组成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 1 (三)便于教师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 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 形成因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 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 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 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 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 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 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 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 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 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 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层。 2.组成:矿物质、□03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二、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 01纵切面。 2.剖面构造 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 A.矿物质B.有机质 C.水分D.土层 答案 D 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

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 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 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 答案 B 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任务探究土壤及其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

初级中学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 (七年级上第3 章) (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 “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印 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I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 (2)登高望远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 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 (形成的原因:地球的 自转)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地壳、地幔、地核 (二)、地球仪和地图 (本初子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 “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 经线 <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 160°E ) {赤道(00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地球仪: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 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经纬线的特点: (1) 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 2万千米。 (2) 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 4万千米。 (3) 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 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1) 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 以西(左)为西经。 (2) 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 为北纬。 4.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注:自西往东(即越往右),经度数升高的为东经;自南往北(即越往左),经度数升高的是西经;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附答案)

三、教材教法题(1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完成23~24小题: 课文:“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他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很小,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 23.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简要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目标。(6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自然界的表现;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及其偏转规律;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举例法,列举学生所熟悉的河流(如湘江、长江等),通过流向偏转来说明水平地转偏向力现象;再运用试验法,用地球仪、红墨水等演示南、北半球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并总结偏转规律。然后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举例、试验、总结、判断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科学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4.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试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请简要设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4分) 讲授该知识时,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举例法、试验法、归纳法等。 先展示自然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如:湘江自南向北流,深水河道一般在东岸,沙洲在西岸;长江自西向东流,河口三角洲在北岸连成一片,南岸为深水航道。并请学生列举相关事例。) 再去探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即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然后运用试验法归纳出偏转规律;(用地球仪、红墨水即可演示:一个同学手持地球仪,并使其自西向东旋转,另一同学将红墨水滴在北半球上,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可知红墨水向右偏转了。同理,可演示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不偏转。)由此归纳出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偏转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最后运用偏转规律去判断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解决实际问题。(可举出各种实例,进行判断。如,炮弹落点的偏转,河流流向的偏转,气流运动方向的偏转等等)必须充分体现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1.一个学生向教师提问:“老师,您告诉我们‘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您又告诉我们‘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这个学生的提问,作为一个教师你应该如何应对?(10分) 首先应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分)。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外力作用的方向的确是削高填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也的确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这其实并不矛盾(3分)。因为正是外力作用把黄土高原上的物质搬运到了华北平原和渤海,这本身就是一个削高填低的过程;至于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的形态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因为黄土高原上不同的地表形态下抵抗侵蚀的能力是不同的,地表结构的差异在外力作用下就表现为千沟万壑的形态,但这种形态是不稳定的,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最终将全部被搬运到低地去(4分)。 2.对例题和经典试题的评析、讲解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知识底蕴。下面为一组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请对这组试题作出简要的评析(提示:可从命题意图、解题思路、对试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评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土壤

第二节土壤 内容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学业质量水平 合格考(水 平1-2) 1.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 知道自然土壤剖面结构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 力) 2.运用图文资料,概括一般土壤形成的过程,说明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等级考(水 平3-4) 1.运用示意图,分析某区域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并说明该土壤分布区的地理特征。(综合思维、区域 认知) 2.结合土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养护与改 良土壤的措施。(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土壤的内容 (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 类型粒径大小通气透水性保肥性能土壤质地是否易耕作 砂土大强弱松散易 壤土中良良适中最易 黏土小差好黏重不易 (3)土壤的剖面构造 ①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③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判一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土壤就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②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③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④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1)定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生物循环 (3)影响: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 (七年级上第3章) (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 “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 (2)登高望远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 地壳 、地幔 、 地核 (二)、地球仪和地图 本初子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 “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 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 、1600E ) 赤道(00纬线) 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地球仪: 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经纬线的特点: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初中地理教材教法

初中地理教材教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中地理教材教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材教法:填充题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具有(教育学)的内容,因此,他的学科层次是介于(地理学)和(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初中地理教材以(地理科学)知识为主,学习的内容是三大部分,即(人文地理)、(社会实践)、(德育)。 3、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4、地名具有空间性,反映在地图上往往有(点)、(线)、(面)三种表现形式。 5、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三方面的基本任务。 6、地理教育可归纳为三大类,它们是(基础地理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地理教育)。

7、智育的侧重点应从(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和发展智力)为主上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8、由于(地理事物及其认识方法的多样性)是地理知识的根本特性,能以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就成为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 9、地理教材包括(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三个有机系统。 10、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具有二重性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又有(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 11、地理教学中有(直观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系列。 12、发现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一种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13、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学过程实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解决地理这个学科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14、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是培养(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和(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其中以(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最为重要。 15、地理讲授法主要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之 土壤(讲义)

土壤 一、考向讲解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及土壤剖面分层 2.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4.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二、知识体系 三、考点精讲 1.土壤的概况 (1)含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2)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的肥力则由其构成所决定。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3)野外对土壤的观察 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以森林土壤为例)土壤层特点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特点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初中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大家都总结好了吗?下面由就由为大家 的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查看~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1.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 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 2.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二)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导语:教师读书,不仅关乎一堂课,而且关乎一代人。教育改革能不能突破瓶颈,实现质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下是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一走进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凌申教授担任主编,国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组成员、高校地理学科教材教法教授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的编写者等众多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读者群面向的是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和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地理教师,读后感觉收获颇多,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本书首先交代了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通过读书我了解到当代地理科学发展突飞猛进,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而原有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要求则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只会停留在教育的理论层面,就会变成教科书的更替,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本人认为要想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教学理念,其次才是教学策略。 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围绕这一核心思想,高中地理课程共设计了五个基本理念,其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中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一点对我启发最大。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就连教师也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中国教育界有句古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得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以往课程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法被弱化,教师在专业课程上的权威地位始终没有动遥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合作是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二者既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先知者,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拥有的知识量超过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动摇,师生关系变为平等的合作关系。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定位是指导而不是主导,指导的结果是提高探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引导学生走向既定的结论。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只是教师能力培养的一小部分内容。要想成为优秀的指导者,教师还应在教学方法-论、学生管理、综合知识拓展和教学经验积累上下工夫。在师生

初中地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2.地球的公转 第三节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地形图的判读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3.板块的运动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我们 2.气温的变化 3.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与我们 2.降水的季节变化 3.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2.世界人口的分布 3.人口问题 4.不同的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乡村和城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国际合作 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

七年级下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1.世界第一大洲 2.地形和河流 3.复杂的气候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多样的地域文化 3.经济发展差异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 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2.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3.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第二节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3.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4.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第三节印度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水旱灾害频繁 3.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4.发展中的工业 第四节俄罗斯 1.国土辽阔 2.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3.发达的交通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 1.长期的热点地区 2.三洲五海之地 3.丰富的石油资源 4.匮乏的水资源 5.文化差异 第二节欧洲西部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3.传统的畜牧业 4.繁荣的旅游业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种人的故乡 2.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3.人口、粮食与环境 第四节澳大利亚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1.移民国家 2.农业地区专业化 3.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资源消耗大国 第二节巴西 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3.热带雨林的危机 4.城市化问题 第十章极地地区 1.冰雪覆盖的地区 2.科学考察的宝地 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