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收稿日期]2007-11-17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佛教史”(项目号:2007CZX005)成果。[作者简介]朱丽霞(1970-),女,甘肃镇原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佛教哲学及藏传佛教史研究。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朱丽霞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白马寺;元朝;帝师;关系

[摘 要]白马寺是汉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对汉地佛教有着标志性的意义。靖康年间,

由于金人的劫掠焚烧,白马寺被破坏殆尽。元代重修白马寺以及白马寺最终得到1600顷土地田产,都是在当时的帝师八思巴和胆巴上师的支持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当时藏汉佛教水乳交融的和谐局面。除此外,白马寺的其他寺主和嗣法弟子也和其他几任帝师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也是元代各民族文化间密切交流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08)02-059-06

洛阳白马寺作为汉地佛教的“祖庭”、“释源”,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而帝师则是元代对西藏萨迦派的昆氏家族及该派其他僧人最尊崇的一个封号,也是当时最高的僧职,因为帝师总领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务。帝师虽为藏族僧人,但是,他们对汉地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元代白马寺的重修以及白马寺中许多的名僧,都和当时的几任帝师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一般认为白马寺是中国汉地第一座寺院,创建于汉明帝时期。《洛阳伽蓝记》中说:“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这座古老的寺院,随着中国历史上的战乱硝烟,也时兴时废,经历了不同时代的风雨洗刷。如在东汉末年的战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东魏“侯景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中,白马寺都遭到过严重的毁坏。与中国其他古

老的寺院一样,白马寺在毁坏与重修之间,延续着自己上千年的历史。到元代之前,白马寺遭到的最严重的毁坏是在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年),由于金人的劫掠焚烧,到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寺与浮图俱废。唯留余址,

鞠为瓦子堆、茂草场者,今五十载矣。”[1]

金代对白马寺曾有过小规模的修建活动,但主要重修的是寺中的释迦舍利塔。到元朝初年,僧人英山主曾谋修白马寺,但独力难支。此后,到白马寺的主持龙川行育时(?~1293年),白马寺大规模的重修活动终于成行。

按照《龙川和尚塔志》记载,行育是“女真人,姓纳合氏。得度于宝应秀,受业于永安柔。量宇弘远,识鉴高明。因辩謇缁黄,世祖皇帝赐赤僧伽梨,加扶宗弘教大师之号。江南皈命,诏令总摄江淮诸路僧事。帝师拔思八甚器重之,一时贤贵,如太保刘文贞公之辈,皆引为

9

52008年4月第2期 西藏研究Tibetan Studies

No 12

Ap ril 2008

友辅。”“宝应秀”就是金、元时期的名僧万松行秀;“永安柔”是华严宗名僧善柔。道士戴黄冠,僧人穿缁衣,所以一般合称缁黄,“辩謇缁黄”,是指他参与了蒙元时期的佛道辩论。在此次辩论中,因为龙川表现突出,所以元世祖赐其红色的僧衣,并封其为“扶宗弘教大师”。元朝攻下南宋后,令他“总摄江淮诸路僧事”。

龙川以深受元朝的第一任帝师八思巴的器重而闻名,他和八思巴结缘就是在至元间的僧道辩论中。此次围绕着《老子化胡经》展开的辩论,不仅龙川行育参加了,八思巴也参加了。《帝师行状》中记载:“戊午,师二十岁,释道订正化胡经。宪宗皇帝诏师剖析是非,道不能答,自弃其学,上大悦。”[2]可见,八思巴在这次辩伪活动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据《至元辩伪录》记载,在论争中,当道士在回答僧人所问的“佛是何意”出现错误时:道者又持《史记》诸书以进,欲出多说侥幸取胜。帝师板的达发合思八曰:“此是何书?”道曰:“前代帝王之书。”上曰:“汝今持论教法,何用攀援前代帝王。”帝师曰:“我天竺亦有此书。汝闻之乎?”对曰:“未也。”帝师曰:“我为汝说,天竺频婆罗王赞佛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当其说是语时,老子安在?”道不能对。帝师又问:“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曰:“无。”又问:“老子所传何经?”曰:“《道德经》。”曰:“此外更有何经?”曰:“无。”曰:“《道德经》中有化胡事否?”曰:“无。”帝师曰:“《史记》中既无,《道德经》中又无,其为伪妄明矣!”道者辞屈。尚书姚枢曰:“道者负矣。”上命如约行罚,遣近臣脱欢将道者樊志应等十有七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焚伪经四十五部,天下佛寺为道流所据者二百三十七区,至是悉命归之。[3]

从这段记载来看,八思巴在“至元辩伪”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八思巴在辩伪活动结束后,还特意写下了《调伏外道大师记》来记载这件事。当时的八思巴是国师,辩论的主持者则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根据各方面的记载,行育在这次辩论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这引起了八思巴的注意和重视。按照遗留下来的碑刻资料,行育受封为“扶宗弘教大师”是受到了八思巴的举荐。现在留存下来的、嵌于白马寺上僧院西院壁间的“七古诗”明确地记载了这中间的前因后果。该诗说:

龙川大士僧中雄,名响夙昔闻天聪。诏命殿上坐持论,慈音涌出琉璃筒。众流截断具真见,有敌不敢当机锋。帝师欢喜上奏请,赐号弘教扶其宗。[4]

到至元七年(1270年),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大宝法王后,他“集郡国教释诸僧,登坛演法”。[5]期间,八思巴询问众人汉地佛法传入中国始于何时、首先在哪一个寺庙出现时,在座的行育便以汉明帝“永平求法”的事情回复,这中间自然要提到汉明帝修建的白马寺,借此机会,行育提出重建白马寺的请求。八思巴“嘉纳”,并将行育的请求上奏元世祖,世祖下令让行育总理修寺事务。这样,在帝师八思巴的干预下,白马寺重建工程得以启动。但是,工程进行得并不顺利,寺院在重修之初所需的费用主要来自于各方的布施,这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洊更岁龠而未睹成效”。[6]八思巴听说以后,便让胆巴上师监理其事。

胆巴(1230~1303年)在藏文史料中名不见经传,但在汉文史料里则有长篇累牍的记载。《佛祖历代通载》、《续释氏稽古略》、《元史?释老传》等都有他的传记。胆巴虽然并未位列元代的14位帝师之中,但在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元仁宗追封他为“大觉普惠广照无上胆巴帝师”。

06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胆巴是朵甘思的旦麻人(即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人)。他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9岁时,便能很流利地背诵一些梵咒; 12岁时,对经咒坛法也能通达;24岁时讲演《大喜乐本续》,四众悦服。以后到西天竺国参礼大德古达麻室利,尽得其传。胆巴从西天竺学成归来后,就住在家乡旦麻。大约在1268年,八思巴由萨迦返回大都途径旦麻时,将胆巴一同带归大都,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命他住在五台山寿宁寺,“时怀孟大旱,世祖命祷之,立雨。又尝咒食投龙湫,顷之奇花异果上尊涌出波面,取以上进,世祖大悦”(《元史?释老传》)。胆巴修摩诃葛刺神(大黑天)有神验,据《佛祖通载》记载,胆巴在元朝向南宋用兵之际,曾祷于摩诃葛刺神,阴助兵事。

至元末年,因为不容于当时的宰相桑哥,胆巴请求西归,不久又被召还,贬至潮州。后被召还。“元贞间,海都犯西番界,成宗命祷于摩诃葛刺神,已而捷书果至;又为成宗祷疾,遄愈,赐予甚厚,且诏分御前校尉十人为之导从。成宗北巡,命胆巴以象舆前导。过云州,语诸弟子曰:‘此地有灵怪,恐惊乘舆,当密持神咒以厌之。’未几,风雨大至,众感震惧,惟幄殿无虞,复赐碧钿杯一。”(《元史?释老传》)

成宗刚刚即位时,胆巴奏请蠲免僧道税粮,得到许可。大德七年(1303年)夏,胆巴在上都圆寂,时年74岁。

值得注意的是波斯人拉施特撰写的《史集》也记载了胆巴的事迹,足见其在朝廷中影响之大:

在忽必烈合罕时代末期,有两个吐蕃喇嘛,一个名为胆巴,另一个名为兰巴。喇嘛胆巴有两颗很长的门牙,所以他的[两]唇合不拢。他们住在名为……的合罕本人的庙中。他们乃是亲属,[得到]合罕的极大信任和重视。喇嘛们和他们的氏族均出自吐蕃的君主。虽然也有很多出自汉人、印度人和其他人中的喇嘛,但对吐蕃人更为信任。还有另外一个喇嘛,一个客失米儿人,他名为迦鲁纳答思,也受到信任。铁穆耳合罕和从前一样相信他。那两个吐蕃喇嘛常发号施令。他们派了自己的懂得医术的那可儿们去监视合罕,要他们不让合罕多饮食。如果他们不能对此加以阻止时,他们有两块联在一起的小木板。他们用一块敲打另一块,于是就发出了木头撞击木头的声音。合罕开始小心起来,并限制自己的饮食。他们的话有很大的份量。[7]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胆巴等人还充当着元代帝王的保健医生的角色。关于胆巴,该书在元成宗的相关记载中再次详细提及,在此不再赘述。总之,胆巴是这部著作中描写最详细的藏族僧人了,可见他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

八思巴让胆巴督造白马寺的目的,恐怕就是想借助胆巴的社会影响,快速推进这件事。胆巴上书请求以大护国仁王寺的田租作为兴修白马寺的工程费用,得到批准。大护国仁王寺是由忽必烈的察必皇后(昭睿顺圣皇后)下令修建的皇家寺庙,也是元朝最大和最重要的寺庙,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当时有殿宇175间,房舍2065间,且精美绝伦,“其严好若天宫内苑移下人间”。[8]大护国仁王寺的田产也很多,《日下旧闻考》卷九十八引《程雪楼文集?大护国仁王寺恒产碑》记载,当时该寺在全国拥有土地63000余顷,并广有人户、林木、矿冶,寺产之巨实为罕见。能将这样一座寺院的寺属田产(只是怀、孟六县)的田租用来推进白马寺的重建,也只有胆巴这样为朝廷器重的藏族僧人才能办到。除此之外,当时的东宫太子真金也出资相助。真金是八思巴的弟子,八思巴特意作《彰所知论》为其讲述佛法。真金

16

西藏研究 2008年第2期

出资重建白马寺,与八思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这样,依靠八思巴和胆巴的支持,白马寺的修建工程大规模地展开。到大德四年(1300年),白马寺完工,前后历经20余年。重建的白马寺“殿九楹,法堂五楹,前三其门,傍翼以阁,云房精舍,斋庖库厩,以次完具,位置尊严,绘塑精妙,盖与都城万安、兴教、仁王三大刹比绩焉。”[9]“其精巧臻极,咸曰希有”。[10]此时的白马寺被认为可以和元代京城著名的万安寺、兴教寺、大仁王护国寺相比肩,可见其在规模、气势方面非同一般了。

白马寺重建后,大护国仁王寺欲收回寺院田租的使用权。此时,行育已经圆寂,继任白马寺寺主的是仲华文才(1241~1302年)。文才即遣僧人对胆巴曰:“转经颂禧,寺所以来众僧也。有寺无田,众安仰?”[11]胆巴便让宣政院官员达什爱满等上奏,将大护国仁王寺借与白马寺田租的土地赏赐给白马寺,并且成宗还敕有司世世勿夺,实际上成为白马寺的恒产。

被赏赐给白马寺的为大护国仁王寺在怀、孟六县的水陆田产,这怀、孟六县具体指的是怀庆路所领的河内、修武、武陟、河阳、济源、温县,共有田地1600顷,这笔田产划归白马寺,对白马寺的发展至关重要。胆巴能促成这件事,这也跟他当时的身份有关。因为在元贞乙末四月(1295年),胆巴“奉诏前往大护国仁王寺,敕太府具驾前依仗,百官护送。”[12]所以,此时胆巴是住在大护国仁王寺,以他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主持大护国仁王寺的事务。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才使得大护国仁王寺的田产顺利地划归在白马寺的名下。

此外,大护国仁王寺是当时一座和藏族僧人关系密切的寺院。八思巴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圆寂后,元廷在大护国仁王寺内建大塔,奉藏真身舍利。胆巴去世后,元成宗赐沉香及檀香木等火化遗体,并命送其舍利至大都,于大护国仁王寺庆安塔中供放。因此,用大护国仁王寺的田租修建白马寺,直至最后将这些田产赐给白马寺,这在元代本身就是藏汉佛寺以及藏汉佛教互相交融的一个典范。

八思巴和胆巴在白马寺重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当时的白马寺僧众甚为感激,所以流传下来的石碑、塔铭,如《龙川和尚遗嘱记》、《大元重修释源大白马寺赐田功德碑》、《扶宗弘教大师奉诏修白马寺纪实》、《龙川和尚塔志》中对他们皆有记载。

行育圆寂后,继任的仲华文才也是元朝的名僧。《佛祖通载》、《五台山志》、《大明高僧传》、《补续高僧传》等中都有他的传记。他是清水(今甘肃秦川)人,俗姓杨,名文才,字仲华。少性敏慧,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对于宋明性理之学,尤为精通。文词雅好,善吟咏。自受具足戒后,遍游讲肆,尽得华严宗之学。著有《华严悬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惠灯集》二卷,“皆内据佛经外援儒老,托譬取类,其辞质而不华,简而诣,取其达而已。”[13]他最初隐居在成纪(今甘肃天水),以松树筑室,故人称“松堂”和尚。

龙川圆寂后,白马寺寺主空缺。河南僧录、宗密圆融大师慧觉推荐文才,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为释源宗主(元代白马寺住持的特有封号)。文才率其属下,秉承龙川遗命于元贞二年(1296年)在白马寺大殿塑五尊佛、菩萨像,在山门塑四天王像,白马寺在文才任寺主时,修建工作最终得以完成。文才主白马寺,声名渐隆,天下学僧多辐辏其门下。

时值元成宗在五台山建成大万圣祐国寺,成宗认为作为名山大寺,非天下之名僧不能主持之,所以下诏让当时的帝师迦罗斯巴负责人选。这里的迦罗斯巴在汉藏史籍帝师中没有确切对应的译名。《五台山志》卷五中,将万

26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3

6西藏研究 2008年第2期

所以,元代白马寺的寺主以及法嗣弟子不仅和几代帝师关系密切,而且还有部分人也修习密法,这也包括在文才之后出任寺主的慧觉(?~1313年),他被元世祖赐号为“宗密圆融大师”。慧觉是姑臧人(今甘肃武威),出家后因为当时的西北一带信奉密乘,所以慧觉也是深得其道。他后来拜在文才的门下,又尽得其华严学真传,是一个显密兼修的人物。

综上所述,元代白马寺从各个方面和当时的几任帝师发生了深刻的关系,这体现了元代汉藏两族僧人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面开放的心态,这是元代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也体现了元代汉藏佛教间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重修释迦舍利塔记[A].洛阳市志第十五卷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66.

[2](元)释念常撰.佛祖通载[M].南京:江苏广陵

古籍刻印社,1993:384.[3]见注[2]:386.

[4]见注[1]:67.

[5]大元重修释源大白马寺赐田功德之碑[A].洛

阳市志第十五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70.

[6]同注[5].

[7][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M].于大钧、周建奇

译.(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56~357.

[8]见注[2]:417.

[9]同注[5].

[10]龙川和尚遗嘱记[A].洛阳市志第十五卷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68.

[11]同注[10].

[12]同注[8].

[13]见注[2]:415.

[14]元史?释老传[A].元史[M]:卷二百二.北

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4518~4519.

[15]同注[13].

[16](明)释镇澄.清凉山志[M]:卷三.南京:江苏

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22.

On the Rel ati onshi p betweeh Ba iMa Te mple and the Yuan

Dynasty Imperi a l Preceptors

ZHU L i-xia

(D epa rt m en t of Ph ilosopy and Public M anage m ent,Hennan U n iversity,Kaifeng,Hennan475001,China)

Keywords:BaiMa te mp le;the i m perial p recep t or

Abstract:BaiMa Te mp le is the first te mp le in the hist ory of Han Buddhis m,it has the sy mbolic significance t o Han Buddhis m.I n the years of J ing-Kang,Bai Ma Te mp le were destr oyed thor oughly after r obbed and burned by the peop le of J in dynasty.I n Yuan dynasty,it was renovated and got one thousand and six hundred hectare land.The I m perial Precep t or of Phags-pa and B lanma’Tan-pa were the chief supporters.It manifested the har moni ous comp lexi on bet w een Han and Tibet Buddhis m circles.I n additi on,other abbots and disci p les have different con2 necti on with I m perial Precep t or.The result is thal different nati onalityies communicated cl osely in Yuan Dynasty.

[责任编辑:格珍] 46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3(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这是描述的哪个朝代的疆域() A.北魏B.金C.元D.清 2.“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3.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4.元朝在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行省B.州C.郡D.县 5.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6.《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D.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7.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琉球(今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台湾府 8.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开始于() 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 9.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西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元朝设置的管理西藏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三司C.巡检司D.宣政院 11下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这应该是() A.秦朝疆域图B.唐朝疆域图C.元朝疆域图D.清朝疆域图

探讨家谱中元代时期的数字人名

探究家谱中元代时期的数字人名 在翻阅家谱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所有家谱在宋末到明初(主要集中在元代)这段时期的老祖宗的名字几乎都是数字名字: 江西九江庐山区杨家大屋《王杨氏支谱》:省四、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念十郎、念三郎、念八、念九、千五、千四、千十、千十一、千十六、千九五、万五、万六郎、万七郎、再二郎、再四郎、云一、仲一、仲二、楠二、胡百、小一、百一、百七、宗一秀、宗四秀、福一秀、福二秀、尚二、尚八、贵大、贵二、贵三…… 同样为元末的始迁祖,江西九江县分水岭杨家大屋始祖兄弟名字是:保一、保二、保三、保四、保五;安徽潜山县的《王杨支谱》始迁祖兄弟名字也是:祖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 《三沙王氏宗谱》之中沙阳湖礼嘉桥周陈支:第一世(行四四)、第二世(行五十五)、第三世(行九十一)、第四世(行百十五)、第五世(行细二)…… 《新安琅琊王氏宗谱》思经公支派:第四世(伯五)、第五世(千十三)、第六世(就二)、第八世(祥二)、第九世(奇二)、第十世(万四)、十一世(代三)、十二世(兴四)、十三世(隆一)、十四世(次

六)、十五世(大四)…… 除了《王氏宗谱》有数字人名外,其他姓氏也有数字人名,如江苏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二年刘世祺所编的《洞庭刘氏族谱》:刘伯亭生3子:刘金、刘石、刘丝。刘丝考中宣和年间(1119--1125年)进士,官任仆射。靖康二年(1127年),刘丝奉父随宋高宗南渡,迁居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岱心湾立业,后裔世代居此,形成洞庭刘氏。刘金、刘石则仍居汴梁。刘丝娶夫人周氏,生3子:刘巨丞、刘巨相、刘巨卿。其中,二子刘巨相生子刘昂,刘昂迁居常州县。刘巨卿生2子:刘吉、刘泰。刘吉生2子:刘谷、刘足。刘谷生2子:刘台、刘各。刘台生子刘承事,刘承事生子刘三九,刘三九生3子:刘十三、刘十四、刘十七。刘十四生的儿子叫刘四十一。刘四十一生2子:刘七四、刘七六。刘七四官任佥判,生2子:刘元一、刘子三。刘元一生5子:刘贵一、刘贵三、刘贵四、刘贵五、刘贵七。刘贵一生子刘仁一,刘仁一生子刘谦一,刘谦一生子刘忠一秀。刘谦一的从兄弟刘敬一秀长子刘升,字伯昂,生子刘旭。刘旭生子刘瑶,刘瑶生子刘秉文,刘秉文生子刘禄…… 再如朱元璋家谱:朱五一娶妻刘氏,在盱眙生了朱重一、重二、重三;朱五四呢,娶了陈氏,在盱眙生了朱重四和一个女儿。到了钟离以后,朱五一的家里又添了一个朱重五。朱五四又在灵璧生了朱重六,在虹县又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迁到了钟离东乡之后,又生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岳麓版【学习目标】 1、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大统一;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的社会经济;元朝民族关系的表现。 2、理解元朝大统一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3、分析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 【学习重点】 元朝的大统一;对全国的统治措施;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交流合作,探讨提升。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55—59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自学内容,并用笔在书中划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的地方,教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求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年,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建立以为都城的蒙古汗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年,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就是元世祖。 年,元军占领,南宋灭亡。年,统一全国。南宋军民在抗元斗争中,涌现出等著名将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他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使正式成为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设负责管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 4、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严禁把改为牧场,兴修水利等;棉纺织业成为重要家庭副业,松江的就是有名的棉纺织业的专家,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元朝商业和城市繁荣,就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会,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元朝时,许多汉人来到边疆,蒙古等族大量迁入内地,进入流域,经过长期共同生活,互通婚姻,逐渐融合;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在元朝广大的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相关史实再认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故选C。 2.(2015·邵阳学业考)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所属民族为( ) A.鲜卑族 B.蒙古族 C.满族 D.藏族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蒙古的建立者,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属于蒙古族,他统一了蒙古,由此判断B正确。 3.(2015·怀化学业考)“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四个备选项,A中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高原;忽必烈于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故B说法正确;C中努尔哈赤的功绩是建立后金;D中阿保机建立了辽朝。 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南宋灭亡②忽必烈建立元朝 ③蒙古军队灭金④统一蒙古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可知南宋灭亡于1276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5.以下图表是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是( )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随后,实现了全国统一。 6.(2015·铜仁学业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 ) A.辛弃疾 B.李白 C.文天祥 D.苏轼

元朝翰林院与汉人关系

元世祖即位之初,曹设立翰林院。第一任翰林学士承旨王鸽认为“翰范 载言之职,莫国史为重”,上疏备陈修史的重要性,于是翰林院才正式兼修史之任,更名翰 林国史院。á此后,修国史(历朝实录和后妃功臣列传)就成了翰林国史院的一项主要工 作,以致有的记载就简单地以“管编修国史”@一句话来概括翰林国史院的职掌。元文宗时,命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纂修政书《经世大典》,不少翰林国史院官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够顺帝至正初年,诏修辽、宋、金三史。这虽已不属国史范围,但仍‘“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共事”O,参与纂修工作的官员来自很多机构,而实际负责者也还是翰林国史院官员。0 二、典制语。早在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就任命王鹦为元代第一位翰林学士承旨, “制浩典章告所裁定”。翰林国史院机构正式设立之后,起草制浩、“代言以施命于四方”,与修史、“载事以传信于万世”一样,都是它的主要职掌。元人记述说:“前代代 言之官,纂修之职,告号为清华之地。国朝合而为一,势严而势重。”“内则王侯之拜封、 百官之制谙,外则遣使四夷、怀柔远人,凡王命,言必以文。”0另外像救赐碑文一类文 字,也大都由翰林儒臣撰定。 三、备顾问。·元世祖设立翰林国史院的意图之一,就是用它在政治上起顾问咨询作川。 宋降臣谢昌元请立门下省,世祖责备翰林学士王磐说:“如是有盘之事,汝不入告,而使南 方后至之巨言之,汝用学问何为?”王磐因病请致仕,世祖遣使慰谕说:“卿年虽高,非 任剧务,第安坐敬人耳。何以辞为?”勿程拒夫以质子身份入觑,世祖授以应奉翰林文字之职,并对他说:“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巨邪正,宜皆为股言之。”à成宗即位,征李谦 为翰林学士,也对他说:“股知卿有疾。”一卿当与谋国政,余不劳卿也。”@大德七年(1303),“诏除集贤、翰林老臣预议朝政,其余三品以下年七十者,各升散官一等致仕。”忍 当时每遇大的天灾,皇帝往往就耍专门咨访翰林国更院。。故而苏天爵云“夫翰林、集贤, 祖宗所以优异儒巨,乞言议政而已”à。《元史》本纪中就有很多翰林国史院官员参加朝政集议的事例,这里不拟罗列。总的来看,他们所参与集议的事务范围很广,但尤以有关礼 仪、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务为多。甚至连军官服色这样的细小问题,翰林国史院官员也曹参与讨论。函到元代后期,经筵进讲(即选择博学的官员为皇帝进讲经史)形成制度:“以省、台、翰林通儒之巨知经筵事。“一有公移,翰林国史知经筵者署之,仍用国史院印章, 奏为著令。”。于是经筵进讲也成了翰林国史院备顾问职掌的一个重要方面。 翰林国史院的主耍职掌,基本如上所述。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院中的汉族儒士所赖以 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的途径。这种途径,大体上有两条: 一、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汉族儒士,因负有典制诗、备顾问的职掌,往往与皇帝较为接 近,也就有较多的机会对国家政事发表意见和看法。例如阎复在翰林,、“帝屡召至榻前,面撇召旨”,甚至成宗择相也询问他的意彰产甸三主鹤在承旨时,“若政之美疵,事之可否, 人之贤不肯,省板言正论,无所顾忌”‘窦默任翰林侍讲学士,“至其关国家大计,则面 斥权贵不少挠,虽古之汲黯、朱云无以加之”@。赵与票在翰林,“每视职i青望近,·“…故所言常若8l]切无隐”@。王挥授翰林学士,“凡预庭议,知无不言”。赵晨“自入翰林, 恒似时事为念,数敷陈便宜。“一每遇台省大臣,必反复言之,听者厌闻而公不恤也”à。 他们的意见,在不少情况下也能被采纳。例如王磐供职翰林时,疏请罢转运司,获准。后 “方伐宋,凡惟握谋议有所未决,即遣使问之。磐所敷陈,每称上意”。“江南既下,公 王磐)言禁敢军士、选择官吏、赏功罚罪、推广恩信,所以抚安新附、消弧寇盗之策甚备, 告略施行之”。阿合马欲罢按察司,也因王磐硫争,得不罢。欧阳玄任翰林待制时,“条 时政数十事,实封以闻,多推行之”@。这一类记载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大体上还是可信 的。 二、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汉族儒士,主要是承旨以下到直学士诸官,往往有荐士之权。 元朝前期不行科举,儒士多由荐举得进,其中由翰林国史院保荐的就为数不少。例如前面一再提到的元栩第一任翰林学士承旨王鹦,一次就保奏二十余人为随路提举学校官。翰林国史院初立时学士以卞官员,也大多由他保举,故而元人称他“主盟吾道,奖进后学,推毅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 七下第11课《元朝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宣政院管理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 2、掌握元朝行省制度建立的史实;知道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3、知道元朝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辖。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行省制度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元朝疆域的范围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3)元朝疆域的特点是:版图我国历史上最大。 知识点二行省制度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3)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知识点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 (3)后来蒙古贵族代表与吐蕃的上层政教代表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4)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 1、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一统局面? 2、行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各是什么? 目的: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 意义: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3、回顾元朝及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魏晋南北朝汉人与夷人之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极具特色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罕见的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当政以及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尤为明显。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也表现出了较为鲜明的特色。本文旨在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东汉末年魏晋之际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辨析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以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且对于江统的《徙戎论》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民族关系特点汉化民族冲突民族融合

绪论 (1) 一、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 二、《徙戎论》对于解决民族冲突的观点 (2) 三、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文化冲突 (3) 四、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4) (一)主流是民族融合 (4) (二)融合趋势主要是以“夏”变“夷” (5) 五、总结 (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这一时期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由朝代的更替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纷纷乱乱。而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由五个少数民族的政权进行着更替,正是由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出现使得民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复杂化。而从北朝的北魏开始,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就开始带领其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汉化,汉人也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因此这一阶段民族关系体现在“融合”二字上,而纵观整个魏晋南北朝的话,民族关系也体现在“冲突中的融合”上,所以说融合是为主流,下面主要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上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曹魏建立开始至隋灭南陈为止,369年的历史中只有37年处于大一统的状态,可见其乱之深。但同时,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各民族来说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代,在这个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交融显著增加,而在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汉族因为人口众多、社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很自然地成为主流。所以这一民族融合叫做“汉化”。但同时少数民族也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更有生气,更有创造力。这一时期,许多的少数民族都完成了汉化,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相融合的主流。那么,这样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自东汉以来特别是魏与西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股各少数民族由北部和西北部向塞内迁徙的移民浪潮,其中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动迁徙。主动迁徙主要是由于当时留居塞外的匈奴势力为鲜卑势力所逼,或者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被动迁徙则主要因为当时中原也处于战乱之时,而打仗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士兵作为支撑,所以中原的军阀往往会将少数民族掳入中原。总的来说,主动迁徙入中原的少数民

元代年表(1279-1368)

公元 544 年,蒙古先民失韦遣使与东魏建立联系。 公元 7 世纪,蒙古以"蒙兀室韦"之称载入《旧唐书》。 1162 年,铁木真出生。 1171 年,铁木真父王耶速该巴特尔被塔塔尔人毒害,蒙古部落联盟解体。 1189 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汗。 1201 年,合答斤等 11 部推举札答兰部札木合为"古儿汗",联兵攻打铁木真。 1202 年,答兰捏木儿格思战役,铁木真灭塔塔尔部。 1203 年,铁木真灭克烈部,王汗被乃蛮边将执杀。 1204 年,铁木真灭乃蛮,太阳汗受伤致死。 1205 年,铁木真征西夏。 1206 年,铁木真即汗位,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 1207 年,术赤征服林中百姓。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1208 年,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西辽。 1209 年,畏兀儿国归附。成吉思汗三征西夏,夏主李安全纳女请和。 1211-1214 年,蒙古首度伐金,破河北、山东、山西 90 余州,围攻中都。金献岐国公主及金帛、马匹请 和。蒙古撤兵。金迁都汴京。 1214 年,蒙古与南宋建立夹击金朝同盟。 1215 年,占领中都,破金城邑多处。 1217 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总理伐金事宜。图马惕部叛乱,博儿忽阵亡。 1218 年,哲别攻西辽。杀屈出律,西辽灭亡。 1219 年,成吉思汗亲征中亚大国花剌子模。 1221 年,花剌子模国亡。巴剌率军追击札兰丁进入北印度。 1222 年,哲别、速不台征服阿哲儿拜占、谷儿只(格鲁吉亚),越太和岭(高加索),败阿兰、钦察联军。 1223 年,蒙古军攻入南俄,在迦勒加河败罗斯、钦察联军。 1225 年,成吉思汗回师土拉河。 1226 年,成吉思汗进兵西夏,围攻中兴府。 1227 年,成吉思汗病逝。西夏亡。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监国。 1229 年,举行大会,推举成吉思汗子窝阔台为汗。 1230 年,窝阔台汗亲伐金,派绰儿马罕征讨西亚。 1231 年,窝阔台汗召集官山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伐金。立中书省,理汉地财赋。 1232 年,三峰山战役,托雷大败金兵,连取河南 10 余州。 1233 年,速不台破金南京,哀宗逃往蔡州。 1234 年,蒙、宋军破蔡州,哀宗自缢,金亡。 1235 年,建哈剌和林城。长子军西征。皇子阔端、阔出分道攻宋。 1236 年,初行交钞。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西征军降不里阿耳,南征军占襄阳,破成都。绰儿马 罕军占谷儿只(格鲁吉亚)。 1237 年,西征军破钦察、罗斯也烈赞。 1239 年,西征军征服阿速。绰儿马罕占阿美尼亚。 1240 年,西征军占乞瓦(基辅),进兵孛烈儿(波兰)。《蒙古秘史》成书。阿美尼亚王赴蒙古朝见窝阔台 汗。 1241 年,西征军败马札儿(匈牙利)军,进至维也纳附近。窝阔台汗逝,皇后乃马真氏称制。绰儿马罕离 世,拜住继统其军。 1242 年,金帐汗国正式成立。西征军东还。拜住攻占鲁迷(小亚西亚)。宗王察合台谢世。 1243 年,拜住败鲁迷算端凯亦·豁思鲁,进占西瓦思(今土耳其锡瓦思)。凯亦·豁思鲁称藩纳贡。 1244 年,西征蒙古军东还本土。西里西亚王海一世遣使向拜住请求归附。 1245 年,蒙古占领底格里斯河上游。大马士革王向蒙古纳贡。 1246 年,贵由汗即位。罗马教皇使者普兰·迦尔宾抵哈剌和林。谷儿只(格鲁吉亚)女王之子大卫兄弟入 和林朝觐,贵由命兄弟二人分治其国。 1249 年,三月,贵由汗驾崩,皇后海米司称制。 1251 年,蒙哥汗即位。 1252 年,蒙哥汗处置政敌,杀海米司、镇海等。将窝阔台兀鲁思分数块,授予窝阔台系诸王。鲁布鲁克 入哈剌和林朝觐。 1253 年,旭烈兀西征。忽必烈军分三路攻云南,进入大理国。 1254 年,兀良合台攻大理,俘乌蛮王。 1256 年,忽必烈建开平城。旭烈兀灭木剌夷国。 1257 年,兀良合台平云南,置郡县。兀良合台攻安南(即交趾)。安南国成为蒙古藩属。 1258 年,旭烈兀破报达(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亡。蒙哥汗亲征南宋。 1259 年,蒙哥汗围攻合州钓鱼山,中流矢,故于军中。忽必烈接受贾似道划长江为界和议,南宋献贡保 安。

【金榜学案】2020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6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精练精析 岳麓版

6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2020·泰安模拟)“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 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4.若想欣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的全文,需要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诗作( ) A.李白 B.文天祥 C.岳飞 D.辛弃疾 5.(2020·济宁中考)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据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 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1279年我国处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2020·安阳模拟)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第一个全国 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 7.有一次,李肇星(我国前外交部长)和美国一位领导人会谈,对方说,我对中国“侵略”西藏感到非常不 满。李肇星立刻问他,你了解西藏的历史吗?对方摇摇头。李肇星说:“我可以向您解释,但您理解起来 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说到这里,台下响起了长久 的热烈掌声。“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始于( ) A.元朝 B.明朝 C.秦朝 D.中华人民共和国 8.元朝时,你如果到松江学习棉纺织业技术,你首选拜访的老师应是( ) A.王昭君 B.黄道婆 C.文成公主 D.金城公主 9.歌曲《爱我中华》中有一句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一个民族是在 元朝时融合形成的( ) A.蒙古族 B.回族 C.满族 D.藏族 10.老师布置七年级一班同学搜集元朝民族关系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不少相关资料。请你帮助他 们整理出能够反映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资料,它们是 ( ) 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 ②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融合 ③元朝有很多定居中国的外国人 ④回族开始形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面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7年。他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东方世界。据说,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黄金遍地的东方大国产生了由衷向往。(展示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图片) 教师设问:你知道元朝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吗?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在政治上实行何种制度? 二、新课学习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元朝的疆域》。 再展示汉朝和唐朝的疆域图,提问: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而在汉唐时期,这些地方都不在领土范围内。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展示白塔寺图片。 教师展示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提问: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元朝。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1)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第一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第二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三篇: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四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五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更多相关范文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xx-05-30 作者::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上的叫“举人”。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 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界首中学导学案

界首中学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蒙古的统一,元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元朝统一的意义;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重点:①元朝的大一统;②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①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②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统一蒙古各部:时间:人物: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尊称,被人赞誉为“”。 (2)、蒙古汗国的建立 2、阅读“元朝大统一” (1)、元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文天祥抗元 (3)、元灭南宋:时间:(4)、元朝完成全国统一:时间: (5)、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建立制度管理地方。设管辖吐蕃。设置管辖澎湖和琉球。(6)、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朝时成为江南地区主要的家庭副业,的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3、阅读“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二、合作探究: 1、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2、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尊称(),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统一全国。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诗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元朝还设置(),管辖()和()。 5、()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6、元朝时,用()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家庭副业。 7、元朝时,松江农家妇女()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8、元朝时,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人教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标要求】 1.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2.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课,主要讲述了蒙古兴起的过程及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了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的具体措施和影响等史内容。以及这个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和作用。通过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的学习,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掌握这些知识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有的放矢,主次分明。其次,“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较难理解,教师要化难为易,适当讲解。再次,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宣政院”时,加强对祖国统一的认识;在疆域问题上,应强调元朝的疆域在我国历史上最为辽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学生人数多,各班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七年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能举一反三,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但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希望通过图片、材料等多种形式,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的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

第四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一)保护蒙古人特权,实行民族分治,在法律方面实行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倾向的政策。将人们划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 (二)祖述变通的立法思想,即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律法的策略,“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特别是“附会”和“参照”汉法,采用唐宋以来的中原法律文化;同时又保持、尊重和继承蒙古国的制度。比如实行分封采邑制,坚持蒙古人为正职,保留蓄奴制度和军事长官的世袭制度。 二、元朝的立法 (一)立法 1、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在蒙古长期形成的各种习惯和行为规范——“约孙”——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包含训令、札撒和原有习惯等内容,并用文字记载加以颁布。其特点是:不完备也不系统,刑罚残酷,包含了其中迷信原始的内容。 2、《至元新格》:1271年,元世祖颁行的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是元代首部成文法典,是将历年所颁格例加以汇编而成的。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3、《大元通制》:1323年,元英宗颁行,有四部分组成:一诏制,94条;二条格,1151条;三断例,717条;四别类,577条,条文内容承袭了唐宋法典的基本精神。其中的“诏制”相当于唐宋的敕条。“条格”则相当于唐宋时的令格,是皇帝亲自发布,或直接由中央行政机关颁发给下述部门的政令。“断例”是具体案例的裁断决定。今天,只有条格部分保留,其他的大多散失。 4、《元典章》,即《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英宗年间颁布,由当时江西地方地方官府汇编而成的法规大全,收集了从元初到元英宗年间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各方面的律令典章和判例,共60卷。该书由中书省核准后,下发全国各地实行。 5、《至正条格》。 大元通制颁布后,由于朝廷不断颁布诏令,加上司法格例繁杂,给官吏留下了任意取舍与解释的可乘之机,导致法制混乱。1340年,元顺帝在修订删减基础上,颁布《至正条格》,是元朝最后一部法典。 (二)特点 1、法律形式极不规范。因为排斥汉族原有的法律体系,始终没有按照唐宋的传统,修订类似法律,而代之以符合蒙古习惯的令、格、制、敕、例等法律形式。其中,条格和断例占绝对优势。这虽然有利于适应新情况,却导致法制实行的混乱局面,“有例可援,无法可守”。 2、对于唐宋法律,采取“暗用而名不用,名废而实不废”。所以,元朝对传统法律既有继承,也有一定的创新。 第二节元朝的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律 (一)国家政权体系 1、中央政权体系 (1)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且仅有此一省,代替了传统的三省制,主观军国大事,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下设六部(吏、礼、户、刑、工和兵),管理国家各种事务。长官为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职。后来为防止中书令专权,元世祖后经常不设,或由皇太子兼领。 (2)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使由皇太子担任,低于中书省,而不再像前朝那样并称“二府”。枢密使下设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有关布防、军籍、军队调遣等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 岳麓版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大统一;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的社会经济;元朝民族关系的表现。 2、理解元朝大统一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3、分析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 【学习重点】 元朝的大统一;对全国的统治措施;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交流合作,探讨提升。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55—59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自学内容,并用笔在书中划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的地方,教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求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年,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建立以为都城的蒙古汗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年,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就是元世祖。 年,元军占领,南宋灭亡。年,统一全国。南宋军民在抗元斗争中,涌现出等著名将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他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使正式成为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设负责管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 4、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严禁把改为牧场,兴修水利等;棉纺织业成为重要家庭副业,松江的就是有名的棉纺织业的专家,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元朝商业和城市繁荣,就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会,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元朝时,许多汉人来到边疆,蒙古等族大量迁入内地,进入流域,经过长期共同生活,互通婚姻,逐渐融合;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在元朝广大的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