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贺国庆

【专题名称】高等教育

【专题号】G4

【复印期号】2003年12期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京)2003年11期第50~56页

【英文标题】Transition of Medieval Universities towards Modern Universities He Guoqing

He Guoqing,professor,tutor of doctoral candidates and dean of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ebei University (HebeiBaoding 071002)

【作者简介】贺国庆,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保定071002)

【内容提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传统大学造成以下影响;冲击了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加快了大学世俗化的进程;大学由国际性

机构转变为民族性的机构;学术自由的萌芽,中世纪欧洲大学变迁的

史实表明,虽然大学改革最终完成于19世纪初,但实际上于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近代大学已具雏形。

The Renaissance and religious reform used to have the following

influences on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the dominant scholastic

courses offered at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were

shocked;the popularization process of universities was

accelerated;universities were transformed from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o 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academic

freedom began to appear.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indicates that the embryonic

form of modern university began to appea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naissance and religious reform,though the reform of

universities was finally comple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关键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变迁The Renaissance/religious reform/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modern university/changes

在国内外国教育史教材或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中,中世纪大学是无法回避且着墨较多的章节或重点;19世纪初源于德国的大学现代化运动也曾是研究的热点;18世纪欧洲少数大学萌发的现代化趋势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然而,从14世纪初到

17世纪这段时间,欧洲大学的发展鲜为人知,几乎成为研究的盲区,中世纪大学怎

样过渡到现代大学,不仅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在认识上也有明显的误区或偏差。有人把这段时间比喻为大学发展的“冰河期”,还有人认定大学在这二三百年间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仅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且对科学和学术毫无贡献。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文将对此作出探讨。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与近代的过渡时期,它从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历时三百年,史家又把这一时期称为现代早期,其间在16世纪,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传统教育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中世纪大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文艺复兴与大学

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由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14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由于文艺复兴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因而意大利的大学最先感受到新风气和新变化。人文主义思想进入大学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仅从时间上看,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4世纪初,但直到15世纪后半期,人文主义者的学说才开始渗透到大学之中。

当时的大学,主要是一种培训机构,旨在培养未来的神职人员、医生、政府官员和律师。“在所有重要的大学中,专业科目的突出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68.)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为例,“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占主导地位的(几乎是惟一的)智力活动都是功利性的,这种活动与特定的职业目的相联系……教育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培养男孩从事法学、公证学、医学和神学等方面的职业为目标。”(注: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4.)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城市的领导阶层都没有想到去关心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育。实际上,那些最具特色的人文主义研究都是在当地大学之外的一些地方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大学的科目还是以形而上学、神学、法学和医学这些传统的科目为特色.在很长一段时间,人文主义对佛罗伦萨大学的影响极小。最初,佛罗伦萨大学的人文主义主要体现在一些课外活动中,虽然间或也有著名的文学学者或博学的希腊学者被任命为大学的教授,但是作为一所公共资助的机构,佛罗伦萨大学的大部分公共资金都用于职业教育。即使是在该城倡导人文主义的梅迪契家族统治的鼎盛时期,人文学科的教师也很少。大量的大学预算被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和文学教授是大学里薪金最低的教授。

在德国,人文主义最初面对的是大学教授们的怀疑和敌意,学生们对人文主义不感兴趣甚至加以嘲笑。人们认为人文主义是一种新的、不实用的东西。经院哲学的地位早已牢固地确立,职业准备则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关注点。在许多德国人看来,这种“新知识”似乎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特征的外来进口物。一些德国大学对人文学科的反对是相当激烈的。鲁迪说:“欧洲大学中那些保守的人把人文主义的文艺复

兴运动看作是对他们既得学术利益的威胁,认为它减损了大学教授的职责,也许还会颠覆高等教育一直允诺要维护的那种信仰。此外,他们还对人文主义的三种语言的教学和文学教学表示怀疑。中世纪的拉丁文,特别是与极受尊崇的拉丁文《圣经》中的圣篇结合在一起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正统性的象征,是真正的智慧,是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他们看来,希腊文则有许多弦外之音,如信奉异教、教会分裂甚至是不信教,而希伯来文则被怀疑有‘藐视的不信教’的犹太文化之意。这样,人文主义者引以为豪的伟大的教育进步对于那些拥护传统的人来讲,却是对于真正的教育原则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和颠覆性的攻击。”(注: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4.)虽然人文主义在大学遭到了抵制,但它最终还是对大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虽然与职业课程相比,这些课程仍然是附带的、选修的课程,但它们至少有了一种明确的地位了。

在意大利,来自希腊的一批拜占廷学者从事了人文主义教育开拓性的工作,当时,他们的祖国正处于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这些被迫流浪的学者陆续在意大利的大学找到了工作。他们在大学讲授古希腊的语言和文学课程,激发了意大利学生对希腊学科的巨大兴趣。

这些人文主义教授的教学或许对专业学院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却深深地吸引了学习文科课程的学生。事实上,意大利人文主义取得最大进展的地方都是那些新建立的大学,如帕维亚大学、费拉拉大学、比萨大学和罗马大学。在这些大学,新与旧之间达成了一种学术上的折中方案,两者长期和谐相处。

尽管人文主义在大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意大利人文主义最繁荣的中心是学园而不是大学;学园是一种私立或半私立的机构,源自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它为人文主义者提供了一个公开论坛和聚会的场所。佛罗伦萨、威尼斯、费拉拉、曼图亚、米兰、罗马和那不勒斯等地都开办了学园。

在法国,人文主义在巴黎大学长期遭到敌视。“尽管法国与意大利相隔咫尺,在15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之前,巴黎的学者们一直轻视意大利的严重影响,不屑在他们的课程表中做任何重大的改变。不错,在1450年以后,艺术系(文学院)已经聘请少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去充当希腊语教师;有些人文主义的教科书已经代替了中世纪的拉丁文法;巴黎的出版社从1470年开办起就刊印了一些人文主义方面的书籍。但是,这些只是次要的改革,并未影响任何院系的学习方向,大学生活的中心依旧是阿奎那派、司各脱派和奥康姆派之间的激烈论战,以及很少变化的关于传统的逻辑问题和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那些在他们的精神教育中寻求更富于营养的内容的大学生们,从阅读中世纪晚期神秘主义者的作品中得到了满足。”(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3-84.)鉴于以上状况,为了打破坚冰,只能另辟蹊径。1530年,人文主义学者比代成功地说服国

王弗兰西斯一世在巴黎建立一所主要进行人文主义研究的新的教育机构——法兰西学院,它不事经院之学,热情欢迎新的古典主义教育和所有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与教会大学分庭抗礼,开时代先风,它设立了一系列教授讲座,如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哲学等讲座,还开设算术、医药和东方研究等课程。对此,教会和巴黎大学极为不满,极力诋毁之。然而,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除巴黎外,法国许多地方自治政府,如波尔多;里昂、奥尔良、兰斯和蒙彼利埃等都建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同样欢迎人文主义教学。法国像意大利一样,主要是那些较新的、不那么迂腐的教育机构愿意引进这些新的学科。

人文主义从法国很快传播到其他国家的大学中,1575年创办的莱顿大学被称为欧洲“新知识”的重要中心。尼德兰人文主义者利普修斯于1578年来此任教。他的到来使莱顿大学逐渐闻名于欧洲知识界。1591年利普修斯离开后;莱顿大学1593年又聘来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斯卡利杰,后者一直任职到1609年去世。除莱顿大学外,人文主义教学在卢万大学也取得进展,该大学著名的三种语言学院是在伊拉斯谟的参与下建成的,吸引了来自远近许多国家的学生,他们在这里从事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拉丁文的文学研究,学院后来成为整个欧洲人文主义研究的中心之一。

在德国,文艺复兴运动是从大学开始的。1456年,人文主义学者彼得·路德从意大利留学回国,在海德堡和莱比锡等大学讲授新学,1484年,荷兰人文主义者阿格里科拉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古典文学。著名诗人凯尔梯斯曾在意大利、波兰和匈牙利学习,先任教于巴伐利亚大学,后任维也纳诗歌学院院长。1487年,德皇腓特烈三世授予他“桂冠诗人”称号。1500年后,人文主义学说比从前发展更为迅速,原因可能是在公众的思想里,新的学科与教会改革的起因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些联系中,一些最卓越的德国人文主义者如梅兰希顿这样的大学教授,在路德派的宗教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16世纪的德国大学里,人文主义教学吸引了更多的听众,越来越多的新学科的阐述者被任命为大学教授.人文主义学科的课程分支增加了,这些分支包括希腊文、希伯来文、诗歌、演讲术、历史学和拉丁文学。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正在抛弃经院哲学而开始研究优秀的文学。人文主义者现在感到有足够的力量对传统主义者发动一场反击,他们对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嗤之以鼻。结果,德国很多知名的大学的文科课程都接纳了人文主义的学科,这些大学包括爱尔福特大学、维滕贝格大学、海德堡大学、努雷姆贝格大学、维也纳大学和巴塞尔大学等等。但在科隆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经院哲学家仍保持较大的影响。

在英格兰,新的人文主义知识在15世纪后20年开始产生较大影响。格罗辛1488年曾去意大利学习希腊文,1490年开始在牛津大学讲授希腊语言和文学,时间达五年,被称为“教授希腊文的第一个英国人”。利纳克尔是英格兰著名医师和古典派学者,曾去意大利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对人文科学有精深的造诣,他与格罗辛密切合作,奠定了牛津古典研究的坚实基础。他曾教授医学,也教授希腊文和拉丁文,是牛津大学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第三位牛津学者是拉蒂默,他擅长希腊文。晚于他们一代的英国人文主义者以科利特、莫尔、利利和费希尔等人为代表。科利

特在对意大利进行两年的访问后,从1496年起在牛津举行关于圣保罗书的公开讲演,宣称与经院哲学的方法做彻底的决裂。费希尔从1504年起任剑桥大学校长,1511年创办圣约翰学院,以“新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为希腊文教学和希伯来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他力排众议,邀请伊拉斯谟到剑桥教授希腊文。伊拉斯谟的高足克罗克学成后在英国各地传授希腊文,1519年返回剑桥执教。1533年又有托马斯·斯密士在剑桥讲授希腊文。1540年,国王亨利八世在牛津和剑桥设立钦定教授席位以教授神学、民法、医学、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同年,剑桥成立三一学院,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文主义在英国大学最终站稳了脚跟。

史学家认为,人文主义在英国获胜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人文主义向大学渗透时,恰值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宗教和政治改革,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不信任旧“教士”和经院主义的知识,认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与反对他们统治的“教皇至上主义者”是沆瀣一气的。相反,他们青睐这种新的“经过革新了”的知识。另一方面,在英格兰,相对来说,人文学科的学习是与实际生活和某种职业相关连的。人们把新近开始流行的人文学科的学习看作是获得令人渴望和受人尊敬的绅士地位的通行证,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人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上的相对抽象的作用是不同的。正如道格拉斯·布什(Douglas Bush)所说:“英国人文主义希望培养公民和政治家,而不是学者。”(注: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4.)

怎样评价文艺复兴运动对大学的影响呢?一般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并没有真正地改革大学.就笔者看来,这种判断至少是不太准确的。虽然经过文艺复兴,欧洲大学的传统系科组织仍然和中世纪时一样,其学术管理体系也没有什么变化,但大学文科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标志是引入了人文主义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最终导致了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变革。它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后来领导了欧洲大学的现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在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新的改革都是从文学院(哲学院)突破的。虽然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对科学知识的贡献甚微,而且大学课程尚没有自然科学的地位,但正是文艺复兴,将科学从千余年沦为神学婢女的情况下解放出来,导致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为大学最终引入自然科学和确立科学研究的职能创造了条件。而且,通过进行古典主义的教育,人文主义者采纳了一种更自由、不以传授基本教义为中心的知识形式。从那时起,大学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核心的普通教育,从而把许多专业化的课程统一起来,并从整体上服务于人类的需要,这条路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开创的。

二、宗教改革与大学

与文艺复兴起源于大学之外不同,宗教改革运动起源于大学。1517年10月31日,德国维滕贝格大学教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的正门上公开贴出自己亲笔写出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到德国贩卖赎罪券的教皇“特使”特策尔之流的卑劣行径,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功效问题,直接点燃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索。这样,

宗教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君主和主教的事情,而且与大学密切相关。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

路德的观点在欧洲大陆迅速传播开来,特策尔撰文为其行为辩解,这就是由法兰克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06条反论纲》。当它以小册子的形式在维滕贝格出售时;大学生们将其付之一炬,特策尔本人也遭到大学生的鞭笞。维滕贝格大学的大多数教授坚定地站在马丁·路德一边,其竞争对手莱比锡大学则成为反路德主义的中心。因戈尔施塔特大学教师埃克博士在一次公开辩论中向路德派发出挑战,他吹嘘自己将驳倒路德。维滕贝格大学很快接受了埃克的挑战,辩论由莱比锡大学承办,巴黎大学和爱尔福特大学的资深教授充当裁判,萨克森公爵亲自宣布辩论赛开始。这场神学教授之间的冲突后来证明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辩论之一。埃克在辩论中提出的那些尖锐的问题更加坚定了路德的立场,他逐渐走向了与罗马教廷彻底的决裂之路。这样,一场全国性的宗教改革之火就在大学点燃了。

在整个欧洲,大学人士在宗教改革中都发挥了领导作用。茨温利是瑞士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人物,曾就学于维也纳大学和巴塞尔大学,于1502年在巴塞尔大学取得硕士学位。法雷尔是茨温利的同时代人,由于他的努力,新教传入瑞士法语区。他曾在巴黎大学学习,是学者勒费弗尔·戴塔普尔的门生,后又入巴塞尔大学学习。

约翰·加尔文是在法国和瑞士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改革家,他于1523年到巴黎大学学习经院哲学和神学。由于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所以有一段时间加尔文在奥尔良大学和布尔日大学学习法律。1531年又回到巴黎,就学于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加尔文的大学背景有助于解释他为什么能够对宗教改革的神学人文化作出重要的贡献。其《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改革家的著作中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为严谨的一部著作。

在英格兰,大学人土在宗教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对路德派观点的兴趣,剑桥大学一群青年学者定期在白马旅店聚会。聚会者包括克莱尔学院的拉蒂默、刚刚从牛津大学来剑桥的人文主义者廷德尔以及奥斯汀隐修院的科弗达尔。其他成员还有巴恩斯、比尔尼以及后来英格兰教会中的泰斗级人物克兰麦。这个激进的圈子因倾向新思潮,被称为“小德意志”,圈子中许多人后来都为宗教而献身。

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更具群众性和革命性,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更为强烈,它比文艺复兴更为迅猛地影响了大学。

第一,宗教改革对大学入学人数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导致了许多新大学的创办.由于各种原因,大学入学人数起初是突然下降的,很多地方当局没收了教会原来用于资助大学神职人员教育的捐赠。另外,一些教育机构中激烈的神学辩论也吓走了一些潜在的生源.还有,随着神职人员职位名声的败坏,家长们感到没有必要再为自己的儿子支付如此昂贵的教育资金。在罗斯托克,学生入学人数从1517年的300人降至1525年的15人;在爱尔福特,也由1520年的311人降至1525年的14人,巴塞尔大学1526年的入学人数仅5人。(注: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4.)

然而,下降只是暂时的,最终大批学生又回到大学,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大学。原因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宗教改革各派别开始认识到:高等教育是不能放弃的,高等教育的作用比以往更为重要。教会需要新的具有改革了的信仰的神职人员,政府需要更多的受过教育的官员,只有高等教育才能承担这项使命。而且,大学还是正在上升的中产阶级让其子弟从事政治和工商业职业的无法替代的训练场所。

马丁·路德十分仇视经院主义和神学;他曾于1520年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中,流露出对传统大学教育的憎恨与唾弃之情。他谴责大学是教皇的危险的使者,是异教的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们的中心。伊拉斯谟曾说:“凡是马丁·路德得势的地方,文学与学术事业就完蛋了。”(注: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6.)然而,正如学者哈默斯坦所说:“政治上的动荡,新教育传播中遇到的困难,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梅兰希顿的建议和支持,所有这些都使得路德认识到,学校和大学可以成为新的宗教的特殊工具。因此,路德派极力建议世俗政府建立这类机构,而且其他教派也意识到不能落后,大学遂普遍发展起来。”(注:Walter Rüegg,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ume

II,Universiti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1500-18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16.)

新大学遍布16世纪的整个欧洲。德国新建了9所大学;其中路德教派建立了马堡大学、耶拿大学和柯尼斯堡大学等,还对维滕贝格、杜宾根、莱比锡、法兰克福、格赖夫斯瓦尔德、罗斯托克、海德堡等原有的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天主教会建立了维尔茨堡和格拉茨大学。在西班牙,不仅新建了两所大学,而且大学注册人数明显增长。在瑞士,茨温利组建了苏黎世大学,加尔文派则于1559-1563年建立了日内瓦学院(大学),由加尔文的当然继承人、著名神学家贝札任校长。学院开设人文主义和宗教两类科目,包括古典文学、伦理学、诗歌、物理学和神学等。从领导体制来看,日内瓦学院完全处于城市地方行政官和地方议会的控制之下。日内瓦大学获得极大成功,成为许多其他教育机构的榜样,这些机构包括莱顿大学、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和北美大陆的哈佛学院。

在16世纪后半期的尼德兰,虽然正在进行抗击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斗争,荷兰人还是建立了弗兰克大学和莱顿大学。在反宗教改革阵营,同样进行了新建学校的努力。1534年成立的耶稣会活跃于整个欧洲,他们复兴旧大学,开办新大学。如德国这一时期出现的帕德博恩大学、明斯特大学和奥斯纳布吕克大学,都是由耶稣会开办的。

在不列颠群岛,到16世纪最后十年,大学入学人数下降的势头得到控制,还出现了两所新的机构,即1583年创办的爱丁堡大学和1591年创办的都柏林大学(又称三一学院)。此外,牛津、剑桥两校也建立了许多新学院。

第二,宗教改革“以地方世俗政府的智力权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注: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4.),这一变化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较之以往更加成为政府的工具。大学对政府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大学既为政府部门培养世俗官员,也为教会培养神职人员,因此政府想方设法控制大学。甚至大学教授和政府工作人员一样被要求进行效忠宣誓,不仅要宣誓效忠国王或国家,还要效忠政府承认的教义。不仅教师,学生也处于更为严格的限制之下。如某地的学生常常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的大学学习。在这种干预下,欧洲有80所大学从国际性大学变成了国内大学。有学者说:“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4.)在英国,宗教改革也加强了政府对大学的控制。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后,于1535年任命自己的首席大臣克伦威尔担任一个皇家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的任务就是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事务,要求这两所大学不得帮助那些支持教皇的人。在国王看来,那些支持教皇的人即是叛国者。皇家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所有的“教皇契据”、大学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两所大学的教师和课程都处于该委员会的直接监督之下。此后不久,国王又下令没收了牛津和剑桥大学所有的隐修院财产和房屋。最终于1553年规定:所有大学学位的申请者都必须赞成英国国教的宗教教规。

16世纪中叶,玛丽一世恢复了天主教,主张宗教改革的剑桥院士被烧死,包括拉蒂默、尼古拉斯·里德利和克兰麦等人。拉蒂默与里德利一道被执行火刑,他在火刑柱下留下了一句不朽的名言:“别忧伤,里德利,我们要作男子汉大丈夫,今天蒙上帝的恩赐,以我们为照亮英国的蜡烛,我们应感谢。此烛一燃,我相信它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注: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下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812.)

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后,恢复了新教。16世纪7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政府向两所大学颁布了严格的新章程,试图事无巨细地控制学院生活,管理范围涉及讲座的时间、学位、辩论甚至学生的着装。

在德意志,萨克森公爵就解雇了莱比锡大学所有不接受路德主义的教授,蒂宾根大学也发生了同样的清洗行动。此外,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不仅新旧教派之间,而且新教内部阵营也发生了冲突,引发了更多的学术争论。路德派教授与茨温利和加尔文的信徒尖锐对立,甚至路德教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这种矛盾在其他德国大学也引起了激烈的冲突。政府曾试图通过加强对大学的控制而避免这类冲突,如普鲁士公爵要求柯尼斯堡大学所有教授除了要宣誓效忠于教会外,还要对他个人宣誓效忠。在巴塞尔和日内瓦,大学完全处于市政官员和议会的控制之下。维也纳大学则完全服从于哈普斯比格大公,教学科目的各个细节都受政府的监督和检查。巴伐利亚公爵也对因戈尔施塔特大学实行了严格的控制。柯尼斯堡大学和日内瓦大学是新教大学,维也纳大学和因戈尔施塔特大学是天主教大学,虽然教派不同,但大学必须从属于政府的旨意是相同的。

宗教改革所带来的宗教论争使大学教授的学术自由受到破坏,宗教迫害事件屡见不鲜。尽管如此,宗教改革时期的高等教育还是在多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人文学科的发展。虽然宗教改革后更多地强调神学研究,但人文主义课程也在许多学校中得以保留。“在新教的德国和天主教的西班牙,神学逐渐支配了大学生活。法学和医学丧失了以往的优势地位。而希腊语和希伯来语这些注释圣经的工具语言则在诸艺中建立了牢固的地位。”(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12.)二是自然科学的发展。16世纪40年代,维滕贝格大学成为自由教育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包括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英国人文主义者廷德尔和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维滕贝格大学数学教授、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1540年将哥白尼的日心说印刷出版,首次解释了哥白尼的新观点。其同事天文学教授莱因霍尔德根据哥白尼理论编制了第一个天文星表;1551年冠以《普鲁士星表》之名出版。在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大学的科学研究并未停止。哈里奥特和托波利研究数学和天文学,巴洛研究磁体,萨维尔开设天文学讲座,哈克卢特开设地理学和航海学讲座。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盛极一时,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哥白尼和解剖学家维萨里曾在这里学习,伽利略曾在这里任教达18年之久,完成了他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与天主教大学相比,新教大学似乎更热心于自然科学研究,但在宗教改革时期,不论是天主教科学家还是新教科学家,都对科学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大学造成了影响:(1)冲击了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修辞学、诗歌、历史等学科被正式纳入大学课程,为自然科学和实验方法进入大学开辟了道路。实际上16世纪的某些大学已经有了少量的科学研究活动。(2)加快了大学世俗化的进程。中世纪后期大学已基本沦为教会的侍女和附庸,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大学最终成为世俗政权的工具,服务于国家的需要。(3)大学由国际性的机构转变为民族性的机构。中世纪大学以国际性特征著称于世,由于宗教改革时期政府的干预和影响,欧洲80所大学几乎全部由国际性大学转变为国内或地区性大学,最终大学的通用语言——拉丁语为各民族的语言所取代。(4)学术自由的萌芽。政府对大学的控制和高压,宗教教派之间无休止的论争和宗教迫害,极大地损害了大学学术自由的风气。宗教法庭和禁书目录使许多大学学者噤若寒蝉。然而正是这种高压或迫害,又萌生出学术自由的种子。不久,学术自由这颗种子终于在宗教改革的策源地德国长成参天大树,这决不是偶然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近代大学改革最终完成于19世纪初,但近代大学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已具雏形。

在谈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学术和高等教育的影响时,德国学者鲍尔生写道:“首先,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因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和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世纪国家,过渡到以

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从中世纪末叶到现代历史时期的开始,这150年间,文化与科学在广度方面的迅速发展,学术与教育在推行的范围方面的不断扩大,都应毫无疑议地归功于宗教改革运动。”(注: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6.)^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西欧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始于() A.8世纪 B.9世纪 C.10世纪 D.13世纪 2.西欧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的主要原因是() ①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 ②城市就是领主的庄园 ③领主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④城市居民比较富有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13世纪,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某城市颁发“特许状”,这标志着该城市() A.实现了完全独立 B.取得自治权 C.取得建国权 D.取得免税权 4.农奴科特威在某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后,他的境遇不符合史实的是() A.他就获得了某市市民的身份 B. 他从此享有自由 C.领主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 D.他在城市里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 5.随着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 A.无产阶级 B.雇佣工人 C.市民阶层 D.资产阶级 6.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其中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

好的花朵”的是() A.城市的兴起 B.城市的自治 C.大学的兴起 D.古典文化在西欧传播 7.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不包括()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开放异端言论 8.下列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设置有误的一项是() A.文法 B.算术 C.神学 D.音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琅城取得自治的过程最为典型,琅城是该国东北部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1)琅城是哪国的城市?琅城的主教为什么能控制琅城? (2)琅城市民为什么要举行起义?由此可知当时欧洲城市争取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其他许多城市实现自治一样,琅城最终取得自治权的形式是怎样的?

中世纪大学教育

有资料表明,大学的主要成就是使人们变得有文化素 养。大学有创造学术人格,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潜能。人们 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赚钱这还有待证明,但事实上人们上 大学的初衷是为了获取知识,而非利用其谋利。 所有伟大的教育学家们都希望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问 题,那就是人的潜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能做的事情 往往多于我们所做的事情。既然我们已从祖先、父母、朋友以 及老师那获得了潜能,那我们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 它。正如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认为撰写《大学》是他的义务所 在。“大学”被英译为university,其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我们必 须付出的努力;二是我们期望获取的重要知识。在拉丁语中 studium同样意为“我们作为学生需努力学习以获得宝贵知 识”。 意大利语的university一词也可称为universitá degli studi, 意为“专注集体活动”。起初,一些由老师及其学生构成的团 体仅在该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集体活动。这些团体之间是孤立 的,没有联系的。后来,很多这样的团体联合起来并通过共同 努力来统一获取知识,这就是“大学”一词的含义。人类未发 挥出的潜力是巨大的,大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 的不该是大学的劣势和过失,而是大学所蕴含的可能性。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牛津大学充分认识到 13 世纪哲学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性,在其对学位获 得的要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 1268 年关于文学学士的毕业章程规定的必修课程主要有: (1) 古逻

辑学: 如《波尔菲利逻辑学入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与《解释篇》以及吉尔 伯特波里《性别 原理》 ; (2) 新逻辑 : 《前分析篇》、《论题法》、《诡辩论》、《后分析法》等; (3) 语法: 普利西安 《语法结构》、多纳图斯《原始语法学》 ; (4) 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物理论》、《灵魂论》、《发生 论》、《动物机能衰退论》。 牛津大学 1409 年获得许可的必读书目及课程讲座① 必修科目学期要求 自由七艺 文法 修辞 算学 逻辑 音乐 几何 天文 普利西安《关于主题与副题》一学季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三学季 博修斯《论题主题学》第四卷 西塞罗《新修辞学艺术》 奥维德《变形记》 《维吉尔诗艺》

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起源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创立的背景及起源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是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也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中世纪大学的创办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王室与教皇之间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 (一)中世纪大学创立的社会背景 社会基础: 1.政治上: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王室与教皇的斗争),前民族国家的发展; 王室支持大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他们统治下的繁荣,弥补战争和瘟疫带来的人口和财富上的损失; 2.经济上: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及新型市民阶层的需要(城市和贸易复兴;从11~15世纪,欧洲约诞生了5000个新兴城市和城镇); 3.文化上:十字军东征后,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呈现在西欧社会面前; 4.宗教上:在大学出现之前,教会机构承担着部分西方高等教育的内容(如修道院、大教堂);教会支持则是通过大学使人们学会如何尊崇神。 5. 社会环境:中世纪后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需求(如对律师、管理者、文书、医生、牧师等的需求)。首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王权在与教会的争夺过程中也需要理论上的依据。教会自我完善的需要。再次,学者们追求理性与自由的需要。 文化基础: 1.学者对古罗马、希腊文化典籍的翻译; 2.七艺以外的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知识世界。其次,新学科的引进也拓宽了欧洲人的思维。代数学、零的符号、小数的规律等从此为欧洲人所熟悉。通过大规模的翻译而引进的古典的以及阿拉伯人的知识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后欧洲的学术繁荣,也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处于地中海沿岸,伊斯兰文明、古希腊文明及埃及文明的得以便利的交流和碰撞; (二)最初的大学 大学不是有意识创办的,一开始也没有专门的法令来创办大学,它是逐渐形成的,因此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d6661427.html,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作者:李学丽蒋馨岚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摘要:通过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背景、办学主体以及课程设置等的比较,认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解读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需要在融合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理念,重拾传统的“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象牙之塔”,实现其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中国近代大学;中世纪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书院精神”;经典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01-03 尽管早在西周时期的稷下学宫和古希腊时期的阿卡德米学园就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活动,但是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出现于19世纪末期,而西方大学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与今有近千年之隔的中世纪。毋庸置疑,时间跨度的悬殊已经为我们带来探索的好奇。通过考察和比较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萌生背景、办学特色和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不但有助于认清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而且能为当今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中西融合,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大学提供有效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近代大学萌生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萌生之比较 “实力的衰弱让中国不能不睁开自己的眼睛。”[1]14甲午战争惨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 益加深——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使得资产阶级维新派确立了“兴学强国”的目的,明确提出废除八股取士的旧制度,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三级学校制度,废除书院,设立学校,开始了“被逼无奈的文化自觉”。由此可见,建立中国近代大学的历程并非社会和文化的“自然分娩”,它是“后发移植型”(潘懋元语)的,是在古代书院被强行改制,“活活斩伐”的基础上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带有非常浓厚的模仿与照搬的痕迹。而且,中国近代大学的建立是与技术工具理性“联姻”的,是清政府培育人才以救亡图存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譬如,1895年由盛宣怀奏请设立的“天津西学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2],就凸显了非常明显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它早期首设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等学科,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在其技术工具理性的操控下,中国近代大学采借西方大学模式更多地停留于貌似可以达到救亡图存的“制度层面”,而被视为“无用”的大学“理念层面”的东西却难以落地生根。所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等被奉为经典的大学理念一直都没能渗入中国大学的血脉骨髓,得到长足发展。 与中国近代大学相比,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在相关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环境的形成之下产生的。无论是教俗共举的加洛林文化,还是宗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都在11世纪开始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 原因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 目录 一、摘要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社会、文化原因 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定义的特点 2、教师的特点 3、国际性的特点 五、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一、 摘要:欧洲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到公元1453这段时间。由C·沃伦·霍利斯特(C.Warren Hollister)所着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第二

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及进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往在口耳相传间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使真正的产生时间与所说的产生时间相距甚远。比如说大学,早期中世纪大学为了名声,生源,往往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历史往前追溯,就像巴黎大学认为自己是由查理曼大帝建立的。但是多数研究中世纪历史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世纪大学大概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且在11到15世纪不断兴起。 三、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历史人教九上)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吴燕妮老师教学分析 西欧城市兴起以后促进了欧洲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市民阶级,与世俗文化,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增加了欧洲的财富积累,改善了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同时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大学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 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欧洲中世纪大学

中国古代书院与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欧洲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书院,我发现它们在成长发展背景、促进繁荣和走向衰败的原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下面从成长背景、教育课程、管理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与相似。 一、成长背景 在中国古代,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不过最早的书院实为皇家图书馆。由于官学的衰废、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禅林制度的影响等原因,以教育为主的书院是在五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朝,由于理学的发展,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一直到清代,书院仍是大学的主要形式。早期书院继承了我国私学传统,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并努力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既不媚俗,也较少受官方干预。研究性是指书院不仅是教学机构,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机构。 而早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主要是为了培养僧职人员。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

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城市学校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起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研究罗马法的兴趣。这种新型学校不依靠教会,而是靠学生交纳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校长和教师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共同聘任。这种新型学校在中世纪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扩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满足了两种需求:一是民众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知识分子独立谋生的需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的。 但不同的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可用之才,它培养的多是具有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而我国书院更注重的是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和伦理的教导。 二、培养目标与管理方式 中国的书院只是传授知识类型单一的儒家经典(文史与政治知识)的儒学机构。儒学机构虽然可以是私立的,但是它从机构外部所吸取并在机构内部进行加工的知识资源,在拣选标准上是以满足政府需求为目的的“官方标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和社会道德教化人才,在培养程序上经常性地接受来自官方的直接干预,例如经常性地官方考课等。在当时和后来,那些满足民间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质的职业知识例如医学知识,未能进入书院这样一种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在宫廷学校进行,或者在学校外部的民间以师徒相传

欧洲中世纪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这段时间 中世纪一直被称为“黑暗时代”, 但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新星就是 “中世纪大学”

第一节中世纪大学的起源 大学是中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创造。 “大学是一种欧洲机构/制度,而且是欧 洲最好的机构制度”----《欧洲大学史》 (1)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被赋予自治、教学和授予学位等权利,这是中世纪欧洲的创造 (2)大学是欧洲唯一的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保持、加强和扩展其基本模式、社会作用和功能的机构 (3)大学在社会角色上对整个欧洲社会承担着特定的功能。

(1)制度基础:中世纪欧洲杰出特点就是以精神力量 为基础在世俗世界进行制度/机构构建,能够以一种制 度化的形式来实现理念生活。 (2)知识基础:一是十字军东征客观上激发了欧洲与 东方经济文化的接触,保存在亚洲的古典知识被发现和运回欧洲。 其次欧洲与中东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知识的传送。 (3)理智基础:12世纪后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欧洲的世俗化倾向。神学思想史的发展也在其内部培育了理性主义的因素。

(4)社会基础:欧洲中世纪城市化的发展致使出现了 城市的自治。社会政治、经济和城市自治的发展需要大 量的高深人才为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实际基础。 (5)教育基础:基督教为了传播的需要开始重视教育。 最初形成了修道院学校 后来建立大教堂学校 最后形成教区学校 教会学校是大学产生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并影响了大学体制的形态

二、大学的含义及特性 universitas 12世纪末,开始指称教师或学生团体 13时期后半期,出现studium generale 代指教会教育中心的“总校” 15世纪,“总校”也可以代指一般学 校。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了解市民阶层的形成概况;知道大学兴起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城市兴起以后,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了解大学的兴起使欧洲的教育出现新的变化,被认为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重点难点 【重点】 中世纪的城市和欧洲早期的大学。 【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你怎样理解这句谚语? 2.中世纪西欧城市里生活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 3.最初的大学是怎样开办起来的?开设了什么课程?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在中世纪的西欧有个奇怪的现象,城市想要独立,需要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来获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法兰西的琅城自治。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阅读教材P42的第1段,思考:城市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提示:从10世纪起,西欧经济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兴起。 2.阅读教材P43第1段的内容,思考: (1)城市为什么要要求自治? 答案提示: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2)城市取得自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案提示: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阅读教材P43第2段的内容,思考: (1)取得自由的城市有什么特征? 答案提示:在自由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2)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答案提示: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 教师总结:国王这样做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值得注意的是,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知识点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阅读教材P43、P44的第1、2段内容,思考: (1)城市的基本居民由哪些人组成?他们是如何而来的?怎样取得市民的身份? 答案提示: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在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2)他们各自从事什么职业? 答案提示: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2.阅读教材P44的第3段内容,思考:早期的资产阶级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特色以及对当下启示问题综述 现代欧洲大学直接渊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欧洲语言中的“大学”一词,例如,英语的university,德语的die universiata,等等,都源于拉丁文的universitas。它最初是罗马法律中的一个普通名词,义为社团、行会。直到13世纪,它还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凡商业、手工业的任何结社和组织,都用universities,而当用于学术时,全称是univer s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到14世纪末,它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用于指为法律所许可建立的学术团体,也就是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studiumgenerale,即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例如,波伦亚大学创立前,在波伦亚城就存在着从事法学研究的研究所,以后,由于求学人数的增多,原有的研究所规模巳不能适应需要。在这种情况下,1158年,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敕令,正式创办了波伦亚 (Bologna)大学。作为“北方型”大学代表的巴黎大学,则于12世纪初在原有的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从中世纪时期大学的形成来看,一些著名学者的讲学是促进大学建立、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格拉田12世纪初在波伦亚城对寺院法的研究,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于 1108—1139年在巴黎大学的讲学,都直接促成了这两所大学的建立和兴盛。这种情况与我国宋明时期的书院有相似之处。当然,在一些学者看来,城市的复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直接提供了经济之源,有一些学者认为,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提高了欧洲文化的智力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十字军在客观上为欧洲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定

九年级上册历史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目标】 1、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2、充分运用背景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得出合乎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 3、通过学习法兰西的琅城市民为争取自由、自治而斗争的史实,感受早期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力求获得市民身份的斗争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古西欧城市……街道大部分是弯弯曲曲的,又很狭窄。路一般是石子路或干脆是烂泥路。街道的两边都是木头房屋,住房有的是三层,有的是四层,也有的是五层楼。房子一般很暗,夜间点蜡烛。房子既是商店,又是住房,工匠、店主和他们的家族,都住在这些房子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如果只从同时期的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比较的话,显然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欧城市,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况看,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此后一直到清朝,中国社会沿着既定轨道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西欧城市的发展却孕育出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因素,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 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 目录 一、摘要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一、 摘要利斯特(C.WarrenHollister)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第二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及进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

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 11世纪末或12 1 12 样: 组成的行会成为其他团体效仿的目标,大学的雏形便是产生于一些志同道合,致力于学术研究学者们效仿商人行会,组成的学术行会。这些学术行会公开教学,学生可自由来去以聆听老师上课。一开始大学都由教会创办,被教会一手控制,教学内容也多余宗教相关,后来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学校的管理权被市民阶层分割。政治势力的多样化以及政治格局的多元化都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提供了政治条件。 2、经济条件 公元八世纪时欧洲发生查理马特改革,这次改革使得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并促成查理吗特得到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 形成与发展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新兴的市民阶级,并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世俗教育形式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结合成的“组合”,旨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来诺大学(以医学著称)、波洛尼亚大学(以法学著称)和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按领导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类型。中世纪大学分文、医、法、神四科,其中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当时,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如大学自治、免除赋税和兵役、迁校自由、颁发教师许可证等。此外,中世纪大学还始创学位制,学生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并从人才上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准备。现代欧美一些大学在一些做法上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1、12世纪,由于生产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形成,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又构成了城市中的特殊阶层,也称市民阶层,他们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具有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些利益和需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缺乏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校,于是,一种新型学校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型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比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城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作为一种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其归属上看,尽管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等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一些程度低的学校,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言;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些职业训练的性质。总之,这一学校是适应生产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这一学校的出现,对处于萌芽阶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第9课_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知识框架】 中世纪城市和 大学的兴起 【重点梳理】 1.

自 由 和 自 治 (4)典型:法兰西的琅城取得自治的过程最为典型2.城市居民的身份 居民身份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当他们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影响(1)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 【知识延伸】

1.为什么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从政治角度说,乡村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上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市民有较大自由;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工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2.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大学的诞生标志着西欧社会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单位,形成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大学不仅成为整个社会知识积累与传承的重要场所,而且逐渐成为新思想和新发明的中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异同

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异同 陈兰剑106151563 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留给人类最有价值的遗产之一,对现代大学的产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大学就是在对中世纪大学的继承与变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有继承就有共性,有变革就有差异。本文将对二者的共性与差异进行初步探讨。 一、相同点 1、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 教师或学生行会拥有大学自治权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突出特征之一。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教学和研究的自由,大学自治是指机构本身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的自我管理的权限。这两个概念是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成为现代大学始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2、开放性办学 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都实行开放性办学。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几乎接受来自所有欧洲地区的学生。中世纪大学在欧洲区域内学者和学生们都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而且各地大学的资格证书能够得到互相的承认。现代大学更是注重国际化,这甚至已成为衡量大学水平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3、设置专业与课程,颁发学位 中世纪大学一般分社文、法、医、神四个系科或学院。现代大学虽然设置的系科与中世纪大学有很大的不同,但设置专业、分科教学的思想与中世纪大学是相同的。并且,现代大学所实行的学位制度亦继承于中世纪大学。 4、民主性和平等性 中世纪大学是相对民主和平等地机构,这与中世纪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是相悖的。在大学里,没有特权阶层。中世纪大学生更多的来自于市民或农民家庭而不是贵族家庭。现代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现代大学的民主平等气氛当然更加的浓厚。 二、不同点 1、规模不同,物质设施差异显著。一所典型的中世纪大学人数介于200~800人之间,而现代大学人数一般不低于5000人。可见,在规模上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根本无法相比。大部分中世纪大学没有图书馆、实验室,没有自己的建筑,学生没有固定的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书籍都很匮乏。这一切与现代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物质设施已是建立一所现代大学最基本的条件。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二者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现代大学一般都有正规的入学制度,并不是想进入就能进入的。而中世纪大学则没有正规的入学要求,中世纪大学没有入学考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达到基本的入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11世纪末开始,历时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统治阶级为缓和国内社会和阶级矛盾,扩大势力,掠夺财富而发动的对地中海东岸各国的侵略战争,它受到了宗教、经济、政治等多种利益的驱动。战争的后果是给东西方人民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随着贸易剧增,导致西欧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文化上,由拜占庭和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文化复又回到欧洲,大大拓宽了欧洲的文化和智力。这次文艺复兴使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成为大学产生的知识基础。大学产生于12世纪的西欧,并且直至今日一直发展。大学能够在中世纪产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客观条件。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分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原因和宗教原因这四个方面: 一、经济原因:在中世纪的早期,西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城市破败不堪,早已失掉经济中西的地位,仅仅成为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统治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普遍增长,城市开始走向复兴。新兴城市阶级是中世纪大学创办发展的社会基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城市阶级为了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经济地位和追求更高的政治要求,迫切要求打破教会在教育上一手遮天的独断专行的地位。城市的不断产生,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了工业、手工业的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精神生活,不断的从生活中提高学习能力。 二、政治原因:而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自治城市由市民阶层管理。管理好城市这个新型的社会组织形态也亟需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一些城市管理人员。另外,与教会势力、封建领主的斗争,自治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和复杂化,也对大学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 三、思想政治原因:随着阿拉伯帝国向西扩张,和比较集中的古典翻译运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得以在欧洲以拉丁文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到12世纪出,亚里士多德有关形而上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著作逐渐被介绍到西欧,东方的几何、天文,古希腊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拉伯世界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医学等著作,也几乎全部被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欧。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西欧逐渐形成了许多的学术研究中心。这些学术研究中心的形成,也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宗教原因: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喘息的空间,而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频繁导致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以及传统古代文明的重现为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争端权力的斗争使得大学在这种特殊的二元政治氛围下有了自由发展的土壤。十字军东征重新找回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优秀典籍,使西方终于重现了古代优秀的文明。而在十四世纪仍然远远超过西欧各国文化的东方文化,也成为了滋养西欧文化的源泉,这些都极大的充实了大学的学习内容,成为了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综上所述,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由当时社会背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宗教等原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对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我们要吸取其原因,探索其过程,研究其结果。从当中对照当今社会的大学模式,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共同创建美好的大学校园环境。 12033028 王晓迪 教育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