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觉见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觉见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觉见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觉见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觉见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处于性生理和性心理迅速发育时期,而当前青少年性心理成熟滞后于性生理的发育。因为性生理的成熟受营养状况和遗传因素的控制,而性心理发育不仅受生理心理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社会道德、文化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我们知道,由于当代青少年营养状况的迅速提高,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情况明显提前,但其心理发展并未与其相适应,自我约束能力差。青少年性心理既受中国传统性禁忌、性耻辱观念的压抑,又受迅猛而来的西方开放性文化的刺激和诱惑。这种冲突导致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与迷惘。从而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受传统性道德压制过重,出于性生理发育时期过于害羞、害怕、甚至厌恶恐惧感,严重抑制了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是仿效西方的无所顾忌不负责任的性价值观,以至出现传染性传播疾病甚至走上性犯罪的道路。如上海性研究中心,1989-1990年进行的全国中学生抽查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有0.9%有过性行为经历,如果按1989年国家统计全国有6000万中学生,那么有性行为经历的中学生有50多万人。(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状及展望》陈昌琦、叶广俊)潘美兰等调查分析了1991年的3-4月150例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引产情况,17-20岁占71.3%,<18岁占4%,年龄最小者14岁。(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状及展望》陈昌琦、叶广俊)另据牡丹江市资料,18岁以下性病发生率1990年比1989年上升2.78倍。由此可见,研究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找寻青少年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

性心理是人类个体随着性生理发育而出现的一系列与性有关的心理现象,包括性情感、性兴趣、性兴奋和性意志。青少年性心理发展到成人化经过的阶段有不同的划分,如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性的反感期;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接近异性的狂热期和浪漫的恋爱期。就我国而言,笔者认为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疏远和排斥异性期。此阶段主要是伴随第二性特征的出现而引起的。随着第二性特征的隐隐出现,使两小无猜的男女开始意识到与异性的差异,不像以前毫无顾忌的玩耍。女性因为自己身体的变化而害羞,甚至自卑,从而有意无意地躲避异性;而男性则因为自己第二性特征的出现而感到骄傲好像一夜之间变成了男子汉,他们看不起女性的胆小、羞怯,与她们一起玩耍会遭到同性的嘲笑与讥讽。

(二)好奇与迷惘时期。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及自身性意识的迷惘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伴随青春期性特征发育的成熟,女性的阴柔之美与男性的阳刚之魄开始相互吸引,既想吸引异性又被异性所吸引。首先,性情感上相互吸引,想与异性接触但又羞于启齿,借助于要求给对方以帮助或要求对方帮助自己为借口;行为上相互显示,女性开始注重穿着打扮,男性则表现自己的风度与气质,引起异性的好感。并且,这种吸引并不单单只对某一特定异性,女性希望所有的男性都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男性希望所有的女性都承认他的潇洒。另外,出于此时期的男女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体像意识、内心性萌动所困扰,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想与异性接触,却又羞于与异性接触的矛盾心理,即好奇和迷惘同存于此时期。

(三)向往成熟长者时期。此时期的男女,尤其是女性,觉得与自己同龄的异性太幼稚、太单纯,而把爱慕对象向成熟的,自己敬佩的长者,如中学时代的学生单恋或暗恋有风度、有能力的老师。当然,随着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趋向成熟,此一阶段持续时间不长。

(四)浪漫恋爱期。此时期建立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伴随着少年逐步走向成人,性心理发展也逐步稳定,恋爱和选择伴侣为其主要性意识。与前两阶段的区别此时的对象是单一的、稳定的,内心经过考虑的,此时期的男女开始脱离集体,喜欢独处,单独约会。但又不完全同于成人现实太成熟的择偶而带有浪漫性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男女对恋爱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一旦喜欢上她(或他),就非她不娶、非他不嫁,于是穷追猛求,他们相信锲而不舍,金石为开;有的认为爱情是缘份,相聚是缘,相离是分;有的认为只在乎曾经拥有,而不在乎天长地久。不同的恋爱观给青少年性心理不同的影响,恋爱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受到挫折的男女有可能重新开始,不断进取;也有的从此一蹶不振,冷漠看世;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处在恋爱期的青少年,把恋爱看作一种奇妙的美好的感觉,有的以此为动力,共同努力;而有的沉迷于谈情说爱的梦幻想世界里,不理学业与事业,一旦恋爱失败,追悔莫及。所以,此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正确的引导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恋爱观。

由此,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过程的总特点是:由多变走向稳定;由幼稚走向成熟。

青少年常见性心理困扰及问题

随着青少年性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性心理呈现相应的变化,但由于传统性禁忌和西方性解放的两种不同的观念,给青少年性心理形成明显的反差而产生矛盾和困扰。具体包括:

(一)体像意识的困扰。表现为青少年男女对自己的身体及第二性征没有一个现实的和正确的意识。如唐爱武(1989)调查报告有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对青春期出现第二性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状及展望》陈昌琦、叶广俊),另外有很多女性对自己的乳房发育不满意,为体形的胖瘦而烦恼;男性对自己的生殖器不满意,为身材矮小而苦恼。并将其看作自身的缺陷,产生自卑的心理,以至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

(二)对手淫、性梦及性幻想的羞耻与恐惧。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传统的性禁忌状态,青少年一代及其父母对性无知,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对待本来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曹汉宾等报告,在被调查的600名校大学生中79.5%有过手淫,手淫者中73.9%有自卑心理,13.4%担心日后性功能障碍和影响生育;(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状及展望》陈昌琦、叶广俊)据石家庄市在校中学生性梦的调查,对性梦产生“害怕”和“厌恶”心理态度的初中生占16.8%(其中男生11.9%,女生

25.0%);高中生占24(其中男生占4.4%,女生15.1%),中学生总平均为12.2%,甚至大约3%中学生认为做性梦是“不道德”的和“罪恶的”。(注:《城市中学生性梦情况调查》崔庚寅等)由此,因为性无知、性禁忌、性压抑而形成的错误的性认识、性观念,会影响甚至扭曲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形成性心理发展障碍甚至病态。

(三)由性冲动与传统社会性压抑、西方性自由冲突而产生的困扰。性冲动是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成熟的正常生理反应,由于传统性道德的桎梏,使其一味地压制自己,致使心神不宁,惶惶不可终日,时而久之,形成一种压抑的病态,或走向另一种极端,纯粹效法西方性角色(如现在一些中专生上课时也勾肩搭背,无所顾忌)。与异性的关系过于亲密,发生不负责任的性行为,不仅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大伤害,甚至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解决青少年性心理困扰及问题的对策

解决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及问题,就要使青少年掌握性知识,端正性态度,加强性道德。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必须从家庭、社会、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性教育着手。

(一)从家庭角度来讲,父母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者,要求父母用科学的态度回答子女提出的性困惑,正确处理性游戏,忌用无耻下流的字眼;有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增强青少年的自制力和责任感,并减少外出寻求性刺激,防止性犯罪。

(二)就社会而言,一要加强法制,净化大众传媒;二要宣传普及科学的性知识,提倡正确的性观念。

(三)学校途径,包括开展性教育课程,性健康教育报告,设立专门的咨询室解答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时期的困惑。

(四)青少年自身应增强自我的约束能力,不要刻意的压抑,也不要单纯的仿效,学会注意力的转移和升华。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性教育在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任务,教师担任着重要角色。而由于目前一些认识误区和方法失误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了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的困扰及问题。所以笔者着重谈一下教师在青少年性心理发展中的认识误区和方法失误及正确态度与做法。

第一,从事青春期教育的教师自身缺乏科学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这种状态不可能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老师认为性是可耻的,会使学生性生理迅速发育和性心理的严重压抑的矛盾和困扰羞于向老师倾诉和请老师指导,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教师自身首先要构建健全的性知识,端正性态度,尤其要了解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伴随的性行为。

如在青少年青春期的性心理困扰与压抑的处理上,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导,因为一些性行为如“手淫”、“性梦”、“性幻想”本身并无害,青少年只是由于性无知和周围环境而产生困惑和压力,给自己心理上形成阴影。以手淫为例,因为他们手淫时紧张、害怕,手淫后自责、悔恨,从而造成心理压力。正如美国的一位学者所说:“如果手淫一旦发生了恶果,那必是恐吓与畏惧的结果,因为手淫本身,决不至于发生不好的影响。”美国另一位精神病学家阿瑞蒂也说:“手淫是标准性行为的一种,之所以成为问题,仅仅是因为在手淫的时候伴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和内心的焦虑,因而造成了种种后果。”但是并不由此说明手淫可以不加节制,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量和度,过于频繁的手淫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不适。教师在性教育过程中应尤其重视这方面的讲解和有关这些问题的最新科学报告,从而还青少年一个明朗的内心世界。

第二,教师在进行性教育的工作中过于害羞和胆怯。如山东教育学院进行青春期教育“师资培训中调查学员的一组数据:学员理论上认为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非常重要的占70%,而工作态度一项中积极主动者却只有13%;讲解男女生殖器一项中,让学生观看者占41%,笼统带过者占33%,两者占70%以上。即实际工作和内心态度相矛盾,这主要是受传统社会性禁习、性压抑的观念的影响,所以进行性教育的工作者应具备开拓、大胆的精神,把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科学、大方,而不隐晦地进行性教育。

第三,处理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上过于敏感和直接。如中学生“早恋”问题,这是学校教师煞费苦心的问题,一旦发现男女生“早恋”,赶紧告之学生父母,然后联合起来,对学生苦口婆心的劝说。大谈“早恋”之不良后果。试问,这种作法究竟是有效,还是徒劳,甚至适得其反?对个别中学生来说,可能的确是早恋,教师应适时酌情处理。但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与异性的交往只是性心理发育成熟时期的一种性心理要求,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和吸引而进行的接触和交往,甚至有一些过于亲密的举动,但他们并未将此与婚姻直接联系起来,“早恋”只是教师和父母的观点,一味地用“早恋”来管教中学生,一方面有可能使他们羞于见人,过于自卑;另一方面使他们从无意识的交往真正陷入恋爱,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来得体、委婉地开导学生,并鼓励他们学习异性之长,补自己之短而共同努力。

第四,缺乏性道德教育。在当前学校进行的性教育中,几乎都没有涉及到性道德教育,从而使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性道德观,出现未婚先孕,不负责任不安全的性行为等,最终导致自杀,感染传播性疾病以及犯罪等后果。这就要求进行性教育的教师教导学生有责任感和成熟的人格,增强自我约束力,抵御外在诱惑,教育学生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和节制。但并非用传统性观念和性丑恶等来压制和管教,这样会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研究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它要求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普及性知识、转变性禁忌、性丑恶的传统观念,加强性道德意识。尤其是从事青春期教育的教师应拥有科学性知识和性态度,来引导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章提示 本章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的内容介绍,是发展心理学内容板块又一出题重点,考生首先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如青少年心理发展分那几个阶段,分哪几方面,各个阶段主要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同时还要与儿童心理发展对比起来复习,形成知识脉络,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节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概述 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二)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些一般特点具体说来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矛盾加大。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教育上的启示

---------------------------------------------------------------最新资料推荐------------------------------------------------------ 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教育上的启示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教育上的启示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江梅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构成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担负着对青少年的教育使命和责任。 具体来看,每一种因素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生活经验简单谈谈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青少年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天然环境。 优越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为儿童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毫无疑问,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 时至今日,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整体的知识面和素质以及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家长,在学生的良好心理发展方面扮演了导师的角色: 他们努力完善自己的言行,用言传身教来教育子女。 而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那部分家长,则表现出种种不尽人意、有碍学生人格心理健康发展的行为。 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被众星捧月般宠爱着的小皇帝屡 1 / 9

见不鲜。 祖辈、父辈因过分关心、爱护孩子,希望孩子样样顺心,处处如意,所以能包办的事情都想包办: 帮孩子背书包上学,替孩子在校搞卫生,随时帮助孩子解题,美术作品捉刀我曾收到过一篇作文,结尾字迹与前文完全不同,明显是家长代做了豹尾。 这位家长不能正视孩子的缺点,甚至还不时设法掩盖。 父母一次又一次代替孩子完成本该由孩子做的事情,其实质是一次又一次扼杀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机会。 有些学生任性顽皮,在校违纪后,老师请家长到校配合教育,家长往往避重就轻,刻意掩饰孩子的过错,在与教师交谈中处处偏袒自己的孩子,不愿真实地反映孩子的情况。 以上所述,皆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发展的时代,变化和发展给家庭带来的冲击非常大。 一些家长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缺乏科学的指导,教育子女方式停留在简单责备和粗暴打骂上,相信棒下出孝子,甚至往死里打孩子,家庭教育问题严重。 缺乏教育的方法和经验,或者是老一套,或者是随心所欲,使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因而对孩子非常头痛,触手无策。 孩子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中教育成长,对他们人格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 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 1、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于后来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 2、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研究两性心理学的书籍

研究两性心理学的书籍 关于两性的心理学书籍有哪些?各位,看看下面小编推荐的相关书籍吧! 《怪诞心理学》 这一类的书都挺有趣,讲一些日常不注意的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对集体行为及社会心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心理学与生活》 杂糅了很多门心理学分支在一起,所以每一门都没办法写得很深。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的教材了解心理学的概况已经很不错了。 《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引爆点》 营销心理学,创业的人也可以看看,产品是如何一夜之间爆发的。什么是时尚,也在里边阐述了。 《进化心理学》 相亲前必读。

《说谎》 don't lie to me.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本书和《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心理学书籍里的两个极端。前者只讲HOW,心理学研究是如何做的,所有的研究成果不过是用于讲解方法时所举的例证;后者只讲WHAT,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牛掰的成果,所有关于方法和过程的描述不过是用来支持成果的合理性。虽然大相径庭,两本书却同样精彩,都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睡眠与做梦》 对梦境好奇的可以看看。 《3分钟爱上心理学》 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终于读到了一本集大成的书。我是一边读《心理学的故事》,一边读的《心理学导论》,感觉启发很大。强力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怪诞行为学》 又一本有趣的经济行为学。

发展心理学作业——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在每一个阶段中,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特点性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自成体系的心理发展理论,最为传统和经典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行为观点的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认知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演化观点的习性学和现代进化理论(以洛伦兹、廷伯格、鲍比尔等为代表人物)、生态观点的生态系统理论(以布朗芬布伦为代表人物),这些理论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儿童心理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更加着眼于毕生发展。每一种理论或观点强调了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发展现象本身也可同时由多种理论或观点进行考察。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下面,我们把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一、口唇期:从出生~1.5岁左右 这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感兴趣于从吮吸、吐出、咀嚼、吞咽、咬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与满足。口欲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前口腔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八个月,唇和舌是主要的动欲区。快感主要来自于吮吸和吞咽活动。后口腔期大约是婴儿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力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快感主要来自于吞咽、咀嚼和吞食活动。 这一时期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 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又称作口欲滞留,即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二、肛门期:约1~3岁 在这一阶段,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期也分为前肛门期和后肛门期。 前期力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来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后期力比多以保持粪便来产生性刺激 在这个阶段,随着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能力的增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这一阶段,父母开始训练子女的排便习惯,儿童在父母的要求下,须学会控制自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数理学院学科教学(数学) 杨凯142502487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时间长内容广范围大。本文不仅探讨不同父母教养的类型更着重探讨对青少年的性格影响,借此以希望父母可以重视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性格的影响,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培养健康的青少年性格。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主要教养行为因素(如温暖、参与、成熟要求和监督等)配置的差异与程度差异,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对父母影响的不同反应。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宽容型(permissive style)三种类型。⑴ 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探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 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72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2]钱铭怡、肖广兰(1998)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不良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和自尊可能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关心、温暖与理解时,有助于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而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反之,负性的养育方式则不利于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⑶ 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具时代特点的问题。当今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所导致的家庭结构及其互动方式的变化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并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亲子观念及亲子之间互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近年来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青少年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子女仇杀父母等恶性冲突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这昭示我们,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或冲突已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广大家长和子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倡导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无论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父母的支持、陪伴与引导会帮助和谐型青少年确认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更利于其社会 化!对于和谐型和情绪型青少年而言,父母给予自主空间意味着父母的授权,正说明了父母的信任与自己的独立,这有助于他们积极适应而对于退缩型青少年而言,他们则需要父母对自己 的生活有更多了解,当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关注的目光时,便能相信在需要时可以获得及时的支持,从而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获得积极社会适应当退缩型青少年知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去处活动和朋友很少知晓时,可能将父母的自主准予解释为忽视自己的存在"或没有很好地承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1.生理“我”的自我评价 生理“我”是指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设计我们对身高、体重、容貌、性别、身体状况等的认识和情绪体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信、自尊等自我体验的高低。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完成以下自测题。回答无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空格内填入相应的答案,或圈选相应的选项。 1)我有___cm高,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身高。 2)我有___kg重,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体重。 3)我是(男,女)性,我(完全认同,比较认同,无所谓,比较不认同,完全不认 同)我的性比属性。 4)相对于其他人,我长得(很漂亮,比较漂亮,一般,不太漂亮,根本不漂亮), 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容貌。 5)我最满意的身体部位是(眼睛、鼻子、耳朵、嘴、眉毛、头发、皮肤、胸部、腹 部、背部、臂部、手臂、掌、腿、足),或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他人对我外貌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身体状况(非常好,良好,一般,有点不好,非常不好)。 8)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感到精力(很充沛,比较充沛,一般,有点不充沛, 非常不充沛),思维(很清晰,比较清晰,一般,有点不清晰,非常不清晰)。 9)我(曾经,现在,从未)患过大疾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 我现在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10)我现在(患有,不患有)慢性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 在的生活影响(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2.社会“我”的自我评价 社会“我”是我们队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认识,包括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关系以及自己子在这些圈子里的地位。 通过以下试题,你可以增进对社会“我”的认识。 1)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 们与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父亲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母亲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最看重的老师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好友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其他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我交往的朋友中,同性朋友比异性朋友(更多,差不多,更少)。 8)我(更,无所谓,不)喜欢与异性交往。 9)我的亲友、朋友(非常,一般,不)理解我。 10)在人多的才场合,我(能,一般,不能)自然地表达自己。 11)在聚会上,我扮演的角色是(大家关注的中心被人遗忘的人,被众人嘲笑、攻击的对 象)。 12)我(更喜欢,无所谓,害怕)一个人独处。 3.心理“我”的自我评价 心理“我”使我们对自己心理特征的认识,它建立在生理“我“与社会“我”之上。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完成以下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做过得最出色的。它们是我最大的长处。 2)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在我经历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运用它,我能做的与众 不同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能够点燃我内心激情的火焰,一想到它,我就分外激动向往, 做它时感到乐趣无穷,永远不会累。 4)我最明显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最明显的缺陷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最欣赏自己对家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最欣赏自己做事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谁 “20个我是谁”(简称WMI)视窗于20世纪50年代(Kuhn&Patland,1954),是公认的不仅用于学术研究,常用于自我分析的有效的测量方法。测量很简单,就是请你写出20句描述你自己的语句,请尽量描述自己的性格和想法,尽可能不要单纯地描述自己的客观事实,例如“我是一男生”、“我是一个大一的学生”之类的话。 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心理学》读后感

《性心理学》读后感 随着时代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密切,的很多,那些禁锢了很久的观念已经慢慢的消逝了,而至其中一个的就是对性观念的和接收,这是一个开化的,是一个进步的表现。在如今,不会谈“性”色变,谈性就被认为是的已去了。 由现代性心理学鼻祖、英国哈夫洛克?霭理士所著,著类、清华百年上的四大的潘光旦的《性心理学》,将性心理学一门的心理学分支展开论述,不仅,还为读者释疑答惑,是一本非常的性心理学著作。本书是是霭理士的集大成,地讲透人类种种性的心理成因,问世百年不断再版,被誉为性心理的至高经典。年,霭理士当选为性的常任理事,与弗洛伊德并称类性心理研究的两大泰斗。,作为一本译作,《性心理学》是潘光旦教授的代表译著,,征引,被誉为中文翻译。 翻开这本著作,读到的不是关于性,也不是,而是怀有的之心。本书里,不仅了性心理学的一般表现,举出了很多实例,还用心理学的一般了一些看起来很的性心理学现象,比如物恋、兽毛皮革恋与恋、窃恋、裸恋、虐恋(施虐恋与受虐恋)等。而后者的这些与性的各种“怪恋”,在今天的、影视中更多的出来,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作者在这些奇怪的性心理之外,分析了这些现象的原理,读起来给人以科学的解释,也让读者们消除了因为不了解而感到的和害怕。 书中,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阐释性的生物性,以及的性。逐层,由外而内,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出了全面的。向读者们传达出,性,不仅是一种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之一。对性的,应该是带着理性的来看待。的是,霭理士在书中也不忘一些关于性的逸事和小,了阅读的性。比如,在《求爱的生物学》一章,霭理士提及了以,鸣声,展翅,或大踏步游行等方式来吸引异性,为求爱和交配做好的到第一次欧洲时,荷兰境内的许多英国与荷兰发生恋爱,竟然是因为英国官兵走路的,,因而吸引了一众荷兰,使得她们神魂颠倒。与此同时,霭理士又从这个特例中延伸到了对动物和人类求爱,繁育的影响。生动,详实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又的。 在我看来,《性心理学》也是一本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性教育。书中的《性的教育》这一中,霭理士强调了性启蒙教育对孩子的,并告诉父母,性知识的,导致孩子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发生歧变。特别是对于现在很多孩子来说,了解一定的性知识,可以地自己,不会受到伤害。,许多被性侵和猥亵的孩子,就是因为对性知识的缺乏,才使得让钻了空子。 书中,霭理士首先给父母的第一个便是,,地跟孩子谈论性,认。同时,借助一些书籍来帮助孩子了解性。虽然霭理士的书籍无法一一对应找到,但是现在我国的很多关于性启蒙的和书籍,都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其次,家庭与对孩子的性教育也起着至关的重要性。从开始,就需,或地为孩子进行一定的性教育,让孩子从中了解自己的身体,等,并让他们知道的来由和形成,生殖器官的功用,对自己的性器官一种,不可狎玩的。最后,霭理士对的身体构造,初期,女子的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使读者(特别是父母)更好的了解到许多的知识。 知识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人的生活方式也趋于繁变曲折,在对物恋、虐恋、等问题上,如今人们的态度也更自由开放。一方面,要分清楚社会公共问题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另一方面,就医学和社会层面的干涉而言,要把握好度。霭氏指出干涉的目的为求“平允”二字:“平”对社会而言,是法律的责成,“允”对当事人而言,是同情心的表现。说得真好!(更是译得真好!) 就婚姻和恋爱上有关性的重点内容,霭氏也逐一做了明确的阐述。一夫一妻、生育和不生育、某些性能问题,读者可得到科学的解答。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 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 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 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 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 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 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 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 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