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出处】《清华法学》2011年第1期

【摘要】我国现行刑法理论没有区分加重的犯罪构成与量刑规则,因而导致犯罪形态的认定与量刑出现偏差。刑法分则条文单纯以情节(特别)严重(恶劣)、数额(特别)巨大、首要分子、多次、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犯罪行为孳生之物数量(数额)巨大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时,只能视为量刑规则;刑法分则条文因为行为、对象等构成要件要素的特殊性使行为类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违法性增加,并加重法定刑时,才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加重的犯罪构成存在未遂犯,量刑规则不存在未遂犯。

【关键词】加重构成量刑规则;区分;意义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我国刑法理论长期以来将犯罪构成分为普通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普通的犯罪构成,又称独立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法益侵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派生的犯罪构成,是指以普通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因为具有较轻或较重法益侵害程度而从普通的犯罪构成中衍生出来的犯罪构成。它包括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两种情况。”[1]根据这种观点,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这类抽象的升格条件与数额巨大、入户抢劫等具体的升格条件,都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或加重的构成要件);情节较轻则属于减轻的犯罪构成(或减轻的构成要件)。[2]但是,这种通说至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刑法理论将犯罪构成分为普通的犯罪构成与加重、减轻的犯罪构成,同时认为犯罪构成是区分罪数的基本标准。既然如此,就意味着加重、减轻的犯罪构成不同于普通的犯罪构成,一个行为人以A行为实现了普通的犯罪构成,又以B行为实现了加重的犯罪构成时,理应认为行为触犯了两个不同的犯罪构成,成立两个不同的犯罪。既然是两个不同的犯罪,就表明触犯的是两个不同的罪名。例如,甲一次拦路抢劫,一次入户抢劫,两个行为分别符合了一个普通(抢劫罪)的犯罪构成与一个加重(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应当认定为两个犯罪。可事实上,刑法理论与司法解释又没有根据加重、减轻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只是根据普通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例如,刑法理论认为《刑法》第263条规定的8种法定刑升格的情形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但又不认为《刑法》第263条在普通抢劫罪之外,另规定了8种加重的抢劫罪名。这是很矛盾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新确定分则条文的罪名。例如,将《刑法》第263条规定的犯罪确定为两个罪名:抢劫罪与加重抢劫罪;将《刑法》第234条规定的犯罪确定为故意伤害罪、重伤罪、伤害致死罪与残忍伤害罪;将《刑法》第239条规定的犯罪确定为绑架罪、绑架致死罪与绑架杀人罪。显然,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本文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对此展开全面论述。况且,有关权力机关会以重新确定罪名过于复杂、不利于司法实践认定犯罪为由予以拒绝,因而不会通过推翻以前确定的罪名来解决这一自相矛盾的问题。理论界的一些人们也会以各种理由(如成本过高、不能照搬国外)和心态予以拒绝。

其二,如所周知,《刑法》第232条所规定的“情节较轻”,也被刑法理论称为减轻的犯罪构成。其实,这种归类并不妥当。罪刑法定原则决定了刑法必须将各种犯罪进行分类,即使是侵害相同法益的行为,为了避免构成要件过于抽象与概括,也必须尽可能进行分类,否则罪刑法定原则就不可能在任何程度上得以实现。[3]所以,通过设定某些要素对犯罪进行分类,既是为了明确处罚范围,也是为了标明此罪与彼罪或者同一犯罪不同行为类型的关系(界

限)。从立法技术上说,“所谓不法,是对于行为的一个负面(因此该入罪)的评价。因此构成不法之要件,必然也是能够符合此一基本性质。逻辑上不可能的是,一个概念被列为某一犯罪类型的不法要件的同时,此一要件的负面概念也被列为同一犯罪类型的不法要件。”“用一个比喻的说法:如果…凶狠?被列为杀人罪的不法要件,那么…仁慈?就不可能也是杀人罪的不法要件。如果在杀人罪的犯罪条文体系中,在…凶狠?作为不法要件的同时,又出现…仁慈?的文字,那么后者并不是在表达一个构成犯罪的要件,而是在强调其与凶狠杀人的不法(因此影响法定刑)程度上的区别而已。”[4]基于同样的理由,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当法条已经规定了基本罪状时,“情节较轻”不可能同时成为一个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所以,《刑法》第232条规定“情节较轻”,只是为了区分违法、责任程度不同的故意杀人(进而分别规定不同的法定刑),而不是所谓减轻的犯罪构成。

其三,刑法理论在使用加重犯罪构成概念的同时,也使用法定刑升格条件的概念,而且二者的外延相同。亦即,所有法定刑升格的条件,也都是加重的犯罪构成要件;反之亦然。然而,加重的犯罪构成与法定刑升格的条件,不应当是外延相同的概念。因为前者侧重的是构成要件,后者侧重的是法定刑,法定刑加重并不一定意味着构成要件发生变化。换言之,刑法理论所确定的加重、减轻的犯罪构成过于宽泛,没有区分真正的加重、减轻的犯罪构成与单纯的量刑规则(单纯的法定刑升格或者减轻条件),而是将单纯的量刑规则也纳人加重、减轻的犯罪构成。

关于加重、减轻的犯罪构成(或构成要件)与单纯的量刑规则的关系,有必要先考察德国刑法规定及其刑法理论的观点。

在德国,基本构成要件所规定的犯罪与构成要件的变异所形成的犯罪,当然属于不同的犯罪。例如,《德国刑法》第212条规定了普通的故意杀人罪(基本犯罪),《德国刑法》第216条第1款规定:“受被害人明确且认真的要求而杀人的,处六个月以上五年以下自由刑。”该款规定的基于要求的杀人罪可谓减轻的构成要件,但它依然以符合普通的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为前提。例如,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杀人行为并致人死亡,必须具有杀人故意等。再如,《德国刑法》第249条规定了普通抢劫罪,第250条规定的则是加重抢劫罪(加重的构成要件)。只有当行为实现了普通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并且具备了加重的构成要件要素,才能适用加重的构成要件的法律后果。概言之,加重、减轻构成要件的实现,都以符合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为前提,所以,加重、减轻构成要件并没有修改基本构成要件,只是增加或者减少了不法内容。由于基本构成要件与加重构成要件所规定的是不同的犯罪,因此,在原本存在加重构成要件事实,但行为人误认为仅存在基本构成要件事实时,就属于构成要件的事实认识错误,只能按基本犯罪处理。所以,《德国刑法》第16条第2款规定:“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错误地以为是较轻的法律的构成要件,可以因为故意的实施只受到该较轻的法律的处罚。”据此,当行为客观上符合《德国刑法》第250条规定的加重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但行为人仅认识到了普通抢劫罪的事实时,就只能认定为普通抢劫罪。以我国《刑法》第263条的规定为例。当行为人误将军用物资当作普通财物抢劫时,不能适用抢劫军用物资的法定刑,只能认定为普通的抢劫罪。[5]

德国刑法与刑法理论明确区分构成要件的变异与单纯量刑规则的通例。例如,《德国刑法》第242条规定了普通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第243条第1款规定:“犯盗窃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个月以上十年以下自由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通常属于情节特别严重:①在实施行为时侵人、翻越、用假钥匙或者其他不属于正当开启的工具进入建筑物、办公或

者商业空间或者其他封闭的空间或者隐藏在该空间中;②从封闭的容器或者其他有防盗设备的场所盗窃物品的;③职业盗窃的;④从教堂或者其他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建筑物或者空间中盗窃被献于神职或者服务于宗教崇敬的物品;⑤盗窃处于一般可进入的收集场所中的或者被公开展览的具有科学、艺术或者历史或者用于技术发展意义的物品……”这种规定的特点是,虽然法条所列举的事例“通常”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但在具体案件中,即使存在法条所列举的通例,法官依然可能不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反之,即使不存在法条所列举的通例,法官也可能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由于存在法条列举的通例也不一定加重刑罚,不存在法条列举的通例也可能加重刑罚,所以,法条所列举的通例就不具有构成要件的特点,因而仅属于单纯的量刑规则的通例。[6]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刑法分则条文单纯以情节(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以及数额或数量(特别)巨大、首要分子、多次、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犯罪行为孳生之物数量(数额)巨大作为升格条件时,只能视为量刑规则(当然,与德国刑法中的量刑规则存在区别);刑法分则条文因为行为、对象等构成要件要素的特殊性使行为类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违法性增加,并加重法定刑时,才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或构成要件)。[7]

“构成要件是刑罚法规规定的行为类型,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刑罚法规的解释决定的。因此,构成要件并不一定等同于刑罚法规的文言。”换言之,“并不是使行为成为犯罪的当罚的、可罚的要素,都属于构成要件要素;只有某犯罪中所固有的、类型的可罚的要素,才是构成要件要素。”[8]根据违法类型说的观点,只有表明违法行为类型的特征才属人构成要件要素。而情节严重、数额巨大、首要分子、多次(或者对多人实施)、犯罪行为孳生之物数量(数额)巨大、违法所得数额巨大,虽然是表明违法性加重的要素,但并不属于表明违法行为类型的特征。

第一,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数量巨大与数量特别巨大)。例如,盗窃他人2000元人民币、盗窃他人2万元人民币、盗窃他人20万元人民币的行为类型或特征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违法程度。同样,盗伐林木5立方米(数量较大)、盗伐林木50立方米(数量巨大)、盗伐林木500立方米(数量特别巨大)[9]三种情形的行为类型完全相同,只是违法程度存在差异。[10]联系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也能得出数额(特别)巨大仅属于量刑规则的结论。例如,《刑法》第382条规定了贪污罪的罪状(构成要件),第383条规定了贪污罪的处罚标准。显然,第383条中关于具体数额的规定,完全可能转换成数额较小、较大、巨大、特别巨大之类的规定。然而,不可能认为《刑法》第383条第1款第(一)至(三)项的内容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相反只能认为其是关于量刑规则的规定。除了数额不影响行为类型之外,还有其他理由。例如,对受贿罪的处罚也适用《刑法》第383条的规定,倘若认为《刑法》第383条第1款第(一)至(三)项的内容是贪污罪的加重构成,那就意味着受贿罪的加重构成与贪污罪的加重构成是完全相同的。可是,这种结论是不成立。但我们可以说,受贿罪与贪污罪的量刑规则是相同的。既然刑法分则中对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规定属于量刑规则,那么,盗窃、诈骗等罪中的数额(特别)巨大,当然也是量刑规则。不同的仅仅是,刑法对贪污罪明确规定了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减少;而盗窃、诈骗等罪中的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由司法解释或者法官决定。换言之,在贪污罪中,是由立法确定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而在盗窃、诈骗等罪中,是由司法确定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在这种情形下,不可能认为前者属于量刑规则,后者属于加重构成。妥当的结论是,均属于量刑规则,只不过一个是较为具体的量刑规则,一个是较为抽象的量刑规则。

第二,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情节恶劣与情节特别恶劣)。例如,《刑法》第152条规定:“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走私淫秽的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书刊或者其他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9月26日《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1款至第3款规定,“走私淫秽物品达到下列数量之一的,属于走私淫秽物品罪…情节较轻?,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一)走私淫秽录像带、影碟50盘(张)以上至100盘(张)的;(二)走私淫秽录音带、音碟100盘(张)以上至200盘(张)的;(三)走私淫秽扑克、书刊、画册100副(册)以上至200副(册)的;(四)走私淫秽照片、画片500张以上至1000张的;(五)走私其他淫秽物品相当于上述数量的。”“走私淫秽物品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最高数量以上不满最高数量5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走私淫秽物品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最高数量5倍以上,或者虽不满最高数量5倍,但具有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使用特种车进行走私等严重情节的,属于走私淫秽物品罪…情节严重?,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一司法解释表明,情节较轻、情节一般与情节严重,也只是量的变化(违法程度的变化),而不是违法行为类型的改变。所以,情节严重这类要素,并不会使违法行为类型发生变化,故不应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只能视为量刑规则。[11]

第三,首要分子。首要分子并不是特殊主体,而是在犯罪过程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人,其行为的违法程度大于其他参与行为。换言之,在犯罪过程中,首要分子所组织、策划、指挥的犯罪与参加者具体实施的犯罪,是行为类型与性质完全相同的犯罪。所以,当刑法分则将首要分子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时,并不意味着其违法行为类型发生了变化。

第四,多次。多次只是对行为次数的要求,而不是违法行为类型的变化。例如,多次抢劫时,每次抢劫都必须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换言之,多次抢劫只是三次以上抢劫的集合,并没有使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发生变化,故不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同样,对多人实施犯罪(如强奸妇女多人)时,也只是使法益侵害范围增加(也可谓“多次”的另一种表述),而不会使强奸罪的构成要件发生变化。

第五,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特别巨大)。例如,《刑法》第175条第1款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假定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起点为5万元,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起点为25万元,不管行为人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是5万元,还是25万元,其违法行为的类型没有丝毫变化。

第六,犯罪行为孳生之物数量(数额)巨大(特别巨大)。《刑法》第170条第1款将“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规定为法定刑升格的条件。不可否认,伪造的货币数额越大,违法性就越严重。但这种仅表明违法性程度的要素,不会使伪造货币罪的违法行为类型发生变化。

不可否认,从表面上看,“某人盗窃数额巨大未遂”的说法,似乎没有不合理之处。但是,“某人盗窃情节严重未遂”(或“某人的盗窃行为有达到情节严重的可能性,故认定为情节严重的未遂”)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当情节严重是法定刑升格条件时,只有当案件已经现实地属

于情节严重时,才能适用升格的法定刑。将“具有情节严重的可能性”或者“具有情节严重的危险”情形,认定为情节严重的未遂犯,是不可能被人接受的。换言之,即使“具有情节严重的可能”的说法是成立的,也不可能适用情节严重的法定刑,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规定予以处罚。所以,情节严重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只是量刑规则,而不可能成为加重的犯罪构成。数额(特别)巨大实际上也只是情节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所周知,司法解释针对情节(特别)严重所规定的情形,首先就是数额较大或者巨大。[12]既然如此,说“某人盗窃数额巨大未遂”就是难以成立的。否则,就会出现如下难以令人思议的现象:不存在情节严重未遂,但当司法解释将情节(特别)严重量化为数额(特别)巨大时,则存在数额巨大未遂;根据刑法条文的规定,原本不存在情节严重未遂,但经由司法解释便存在情节严重未遂。显然,只有将数额(特别)巨大作为量刑规则看待,才可以避免上述不当现象。基于同样的理由,“某人成为首要分子未遂”的说法,并不成立。亦即,即使在聚众犯罪或者集团犯罪中,某人具有成为首要分子的可能性,但只要他还不是首要分子,就不能适用首要分子的法定刑再适用未遂犯的规定。“某人实施了两次抢劫,属于多次抢劫的未遂”的说法,也不成立。亦即,即便行为人已经实施了两次行为,并且意欲第三次实施抢劫行为,也不可能认定多次抢劫的未遂(不能适用多次抢劫的法定刑)。显然,在行为“有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可能”时,同样不可能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我国刑法分则之所以存在大量的以情节严重、数额巨大、首要分子、多次、犯罪行为孳生之物数量(数额)巨大、违法所得数额巨大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规定,只是为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一方面,我国人口多、国土大、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相同的行为在不同地方所受到的否定评价程度并不相同,所以,一个犯罪的法定刑幅度不能太小。否则,一部刑法典就难以在全国普遍适用。另一方面,重刑观念不仅影响着我国的刑事司法,也影响了我国的刑事立法,导致犯罪的法定最高刑普通较重。以上两点决定了我国刑法分则对常见犯罪、较为严重犯罪所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必须较大(最低刑至最高刑之间的幅度较大)。为了防止法官恣意裁量刑罚,刑事立法便将一个犯罪的法定刑细分为二到三个档次,于是出现了许多将情节(特别)严重、数额(特别)巨大、首要分子、多次、犯罪行为孳生之物数量(数额)(特别)巨大、违法所得数额(特别)巨大分别作为第二档次、第三档次的法定刑的适用标准。

与各地发展平衡、没有重刑观念的一些国家的刑法相比,就可以明确这一点。例如,《日本刑法》第235条规定:“窃取他人财物的,是盗窃罪,处十年以下惩役或者五十万元以下罚金。”第246条第1项规定:“欺骗他人使之交付财物的,处十年以下惩役。”显然,这两个罪的法定刑,分别相当于我国《刑法》第264条与第266条所规定的前两档法定刑。日本刑法没有将“十年以下惩役”细分为两个档次,大体是因为立法者相信法官会作出公正的裁量;没有规定更重的法定刑,是因为日本没有重刑观念,或者说在日本的立法者看来,对任何严重的盗窃罪与诈骗罪,判处10年惩役就足够了。这反过来说明,我国刑法就盗窃罪、诈骗罪所规定的数额巨大、特别巨大、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就是为了规范量刑,而没有其他特别意义,或者说并不意味着盗窃罪、诈骗罪有三个犯罪构成。再如,经过2004年修改后的《日本刑法》第199条规定:“杀人的,处死刑、无期或者五年以上惩役。”在2004年之前,该条的规定是:“杀人的,处死刑、无期或者三年以上惩役。”不难看出,该法定刑与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法定刑完全相同。但日本的立法者并没有将这一法定刑细分为两个档次的法定刑,而是完全由法官公正裁量。[13]这反过来说明,我国《刑法》第232条对故意杀人罪规定两个档次的法定刑(单独规定情节较轻的法定刑),也只是为了规范量刑,而不是意味着故意杀人罪有两个犯罪构成。

区分量刑规则与加重的犯罪构成、减轻的犯罪构成具有重要意义,突出地表现在如何处理犯罪形态以及如何适用法定刑的问题上。[14]我国刑法总则规定对未遂犯原则上予以处罚,虽然事实上对情节较轻的故意犯罪的未遂不会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严重犯罪的未遂一般以犯罪论处。未遂是相对于既遂而言的,按照刑法理论的通说,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基本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都以既遂为模式。所以,故意的基本犯存在未遂犯,故意的加重犯(如故意的结果加重犯)也存在未遂犯。概言之,当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加重的犯罪构成的行为类型,只是没有发生既遂结果时,就成立加重犯的未遂犯,适用加重法定刑同时适用未遂犯的规定。[15]例如,入户抢劫未遂的,适用入户抢劫的法定刑,同样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规定。再如,在公众场所当众强奸妇女未遂的,适用《刑法》第236条第3款规定的加重法定刑,同时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规定。但是,量刑规则是不可能存在所谓未遂的。换言之,只有当案件事实完全符合某个量刑规定时,才能按照该规定量刑。例如,假定盗窃罪的数额较大、巨大与特别巨大的起点分别为1000元、1万元与10万元,甲潜入某博物馆,意图窃取价值30万元的一幅画,虽然已经着手,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如果认为,《刑法》第264条对数额特别巨大及其法定刑的规定内容,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那么,对甲理所当然地要适用数额特别巨大的法定刑,并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如若认为,《刑法》第264条对数额特别巨大及其法定刑的规定内容,只是量刑规则,亦即,只有盗窃数额客观上达到了巨大或者特别巨大,才能适用相应的法定刑,那么,对甲就不能适用数额特别巨大的法定刑,而只能适用基本犯的法定刑(数额较大的法定刑),同时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

如前所述,本文认为,刑法关于情节严重、数额巨大的规定只是量刑规则,因而主张后一种做法。事实上,后一种做法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例如,A盗窃9万元既遂,B意图盗窃11万元未遂。按照上述第一种做法,对A可能判处的最低刑为3年徒刑,可能判处的最高刑为10年徒刑,而对B可能判处的最低刑为10年徒刑,可能判处的最高刑为无期徒刑。诚然,对B可以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尽管如此,对B的处罚仍然会重于对A的处罚。然而,A的盗窃行为已经给他人财产造成了实害,B的盗窃行为只是有造成他人财产损失11万元的危险,所以,B的盗窃行为的违法程度肯定轻于A的盗窃行为的违法程度。[16]不难看出,上述第一种做法有悖罪刑相适应原则。这又说明,对于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情节严重、数额巨大,只能视为量刑规则,而不能理解为加重的犯罪构成。

再如,《刑法》第217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4年12月8日《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的规定,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较大,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有其他严重情节;违法所得数额在15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巨大,非法经营数额在25万元以上的,属于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按照本文的观点,上述违法所得数额巨大与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并不是所谓加重的犯罪构成,只是量刑规则。所以,既不存在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情形的未遂犯,也不存在情节特别严重情形的未遂犯。换言之,只要行为的违法所得数额客观上没有达到15万元以上,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意欲获得的违法数额是多少,都不可能适用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法定刑。同样,只要非法经营数额客观上没有达到万25元以上(也没有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就不可能适用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一个行为人有时盗窃既遂,有时盗窃未遂的案件。例如,甲一次盗窃他人价值4000元的财物既遂,另一次盗窃价值11万元的财物未遂。如果认为,《刑法》第264条对数额特别巨大及其法定刑的规定内容,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那么,对甲理所当然地要适用数额特别巨大的法定刑,既要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又将盗窃4000元财物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但是,这种做法明显不当。其一,明明存在盗窃4000元财物既遂的情形,却要认定为盗窃未遂,违背了事实与常理。其二,一方面认为盗窃数额特别巨大是加重的犯罪构成,另一方面又不将甲的行为认定为两个盗窃罪(前者盗窃既遂,后者盗窃未遂),这与罪数原理相冲突。其三,在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的同时,又将盗窃4000元财物作为从重处罚情节的结局是,对甲判处的刑罚明显过重,因而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如若按照本文的观点,将《刑法》第264条对数额特别巨大及其法定刑的规定内容,作为量刑规则,那么,对甲就应当适用数额较大的法定刑,不适用未遂犯的规定,同时将盗窃11万元未遂的事实,作为在数额较大法定刑内量刑的从重情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将情节严重、数额(特别)巨大作为量刑规则的合理性。基于同样的理由,同一行为人诈骗数额较大既遂,诈骗数额巨大未遂的,或者同一行为人抢夺数额较大既遂,抢夺数额巨大未遂的,也应分别认定为诈骗既遂、抢夺既遂,并且只能适用数额较大的法定刑。

反过来,也不能将加重的犯罪构成理解为量刑规则。如果将加重的犯罪构成理解为量刑规则,就会导致“一旦符合加重的犯罪构成,就没有未遂”的不当结论。例如,关于抢劫罪的法定刑升格情形,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具有第263条规定的8种情节之一的抢劫罪,属于结果加重犯和情节加重犯,只要抢劫行为具有其中任何一情节,无论财物是否抢劫到手,都应视为抢劫既遂。”[1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刑法》第263条基本情节规定的一般抢劫罪,应以是否劫得财物为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加重情节规定的情节加重犯和结果加重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不存在未遂问题,情节加重犯则仍然存在以是否抢得财物作为区分既遂与未遂界限的标准。”[18]除了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的具体争议之外,上述两种不同观点实质区别在于,是将《刑法》第263条规定的8种加重情形理解为量刑规则,还是理解为加重的犯罪构成。显然,前一种观点基本上理解为量刑规则,后一种观点则基本上理解为加重的犯罪构成。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刑法》第263条所规定的8种情形中,第(四)项规定的“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属于量刑规则,其他规定内容都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所以,第(一)项至第(三)项、第(六)项至第(八)项,都存在犯罪未遂。例如,对于入户抢劫未遂的,既要适用入户抢劫的法定刑,又要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未遂,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未遂或者持枪抢劫未遂的,也是如此。但是,对于行为人原本打算抢劫三次以上,实际上却只抢劫了一次或者二次的,以及行为人原本想抢劫数额巨大财物,实际上仅抢劫数额较大财物或者分文未取的,只能适用普通抢劫的法定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至于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结果加重犯问题,本文的基本看法是,一方面,行为人原本打算故意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后强取财物,并已着手实行重伤、杀害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致人重伤、死亡的,即使强取了数额较大的财物,也应适用加重法定刑,并适用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另一方面,行为人致人重伤、死亡后未能强取财物的,严格地说,属于基本犯未遂,结果加重犯既遂。剩下的问题只是是否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的问题。本文的看法是,由于我国的法定刑较重,法官量刑也偏重,故倾向于适用未遂犯的规定。[19]

根据以上分析,刑法分则条文关于法定刑升格条件的规定,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有的分则条文所规定的法定刑升格条件,仅属于量刑规则。如当刑法分则条文将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罪行严重或者数额巨大等规定为法定刑升格条件时,它们属于量刑规则,而不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②有的分则条文所规定的法定刑升格条件,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例如,《刑法》第121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本条后段规定的是加重的犯罪构成,而不只是量刑规则。再如,《刑法》第234条第2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款规定的法定刑升格条件均为加重的犯罪构成,而不是单纯的量刑规则。③有的分则条文所规定的法定刑升格条件中,既包括了加重的犯罪构成,也包括了单纯的量刑规则。例如,《刑法》第236条第3款规定了5种法定刑升格条件:“(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四)二人以上轮奸的;(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按照本文的观点,第(一)项与第(二)项属于量刑规则,剩余三项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再如,《刑法》第318条第1款对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规定了7种法定刑升格条件:“(一)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集团的首要分子;(二)多次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或者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人数众多的;(三)造成被组织人重伤、死亡的;(四)剥夺或者限制被组织人人身自由的;(五)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六)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七)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按照本文的观点,第(三)至(五)项的规定内容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其他各项属于量刑规则。

综上所述,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抽象升格条件(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等),都是量刑规则;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具体升格条件中,一部分是量刑规则(数额巨大、数量巨大、违法所得数额巨大、首要分子、多次等),一部分是加重的犯罪构成(如入户抢劫、持枪抢劫、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等)。所以,抽象的升格条件与量刑规则不是等同概念,具体的升格条件与加重的犯罪构成也不是等同概念。

【作者简介】

张明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另参见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2]本文在等同意义上使用加重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构成要件概念。虽然我国的犯罪构成与德国、日本的构成要件不是等同概念,但由于加重的犯罪构成实际上也只是违法性的加重,故在这一点上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3]如果不对犯罪进行分类,刑法分则就只需要一个条文:“犯罪的,处刑。”但这显然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4]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台湾)2006年版,第485页。

[5]如果数额巨大,则适用《刑法》第263条第4项的规定。

[6]以上参见[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李昌珂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Claus Roxi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4. Aufl.,C. H. Beck 2006, S.341f。

[7]相应地,当刑法分则条文因为行为、对象等构成要件要素的特殊性使行为类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违法性减少,并减轻法定刑时,才属于减轻的犯罪构成。本文仅对加重的犯罪构成展开讨论。

[8][日]町野朔:《犯罪论の展开Ⅰ》,有斐阁1989年版,第52页、第59页。

[9]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2日《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

[10]其中的数额较大与数量较大仍然是构成要件要素。

[11]当然,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情节严重”,则是一种整体的评价要素,而不是量刑规则(参见张明楷:《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8页以下)。

[1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9月26日《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2009年12月3日《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2010年3月2日《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等等。

[13]从立法论上而言,我国《刑法》第232条区分了普通杀人与情节较轻的杀人,似乎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但事实上不一定如此。因为何谓情节较轻,也是需要法官自由裁量的。只有当最高人民法院限制或者规定了情节较轻的具体情形时,才对下级法官有限制作用。可是,即使《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是“故意杀人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同样可以规定对何种情形的杀人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何种情形的杀人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14]实际上还涉及一罪与数罪的区分、同种数罪与不同种数罪的区分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讨论。

[15]当然,由于法条表述等原因,不排除个别情形存在例外或者存在争议。例如,按照本文的观点,《刑法》第236条第3款4项所规定的“二人以上轮奸的”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但是否存在轮奸未遂,则存在争议。再如,根据本文的观点,《刑法》第239条第2款规定的“杀害被绑架人”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但对杀人未遂的是否适用本规定(同时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规定),则存在争议(参见张明楷:“绑架罪中…杀害被绑架人?研究”,《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

[16]也许有人认为,B的主观恶性(或人身危险性)大于A。但本文不赞成这种说法。主观责任是对客观违法事实的责任,不存在独立于违法事实之外的主观责任。所以,不能认为B 的主观责任重于A的主观责任。换言之,A是对9万元财产实害的主观责任,B只是对11万元财产危险的主观责任。另一方面,不能将影响特殊预防的必要性大小的因素,与主观责任要素混为一谈。在上述假定的A与B的案件中,并没有假定特殊预防必要性大小的因素。此外,B的主观恶性大的说法也不可能得到贯彻。例如,甲仅以盗窃数额较大财物的故意,盗窃了价值8000元的财物,乙以盗窃得越多越好的故意,盗窃了价值8000元的财物。没有人会认为对乙应当适用数额巨大或者特别巨大的法定刑。

[17]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69页。

[18]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896页。

[19]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91页

最高院量刑规范化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量刑规范化的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防止量刑失衡,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量刑指导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南京市刑事审判量刑实践,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量刑时,应当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保障刑罚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刑罚目的的有效实现。 第三条对被告人依法判处刑罚,应当符合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与被告人的罪行及其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四条基准刑是指对已确定适用一定幅度法定刑的个罪,在排除各种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情况下,仅依其一般既遂状态的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而应判处的刑罚。 第五条量刑要素的提取、量刑要素的适用规则、个别刑罚适用原则等依照《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量刑指导规则(试行)》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在刑罚适用时,应遵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量刑指导规则(试行)》及本意见的相关规定,遵守相关量刑平衡机制,努力实现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对案件事实基本相同的被告人作出的量刑结果基本平衡 第七条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相关案件量刑时,应当遵循本意见确定的规则。 第八条裁判文书应阐明量刑理由,以增加量刑的透明性,促进审判公开,《意见》作为内部规定,不得在裁判文书中公开引用。 第九条死刑、财产刑的适用及对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依照上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专门司法解释及相关意见执行。 第十条本意见如与上级人民法院新的司法解释、规定不一致的,应按照上级法院新的司法解释、规定执行。 第二章分则 第一节故意伤害罪 第十一条量刑基准的确定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量刑基准]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量刑基准]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尚未达到残疾标准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四年。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造成被害人10级伤残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每增加1级残疾等次,基准刑增加六个月。 [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量刑基准]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被害人6级以上(含6级)伤残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

高中历史原因和结果分析方法

高中历史原因和结果分析方法 (1)对历史原因的理解 历史原因的特点或繁或简,自身存在的客观性;或隐或显,纵横关联的多向性;或深或浅,对于过程的渗透性;或全而或片而,人们认知的主观性。这四性是可以统一的,但高考试题检测的重点是人们认知的主观性。历史原因的类别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历史原因和当时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须知,历史背景、条件、目的等,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原因。还有,善于依据知识内容来分类也完全必要,例如:经济的原因,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因,典章制度的原因,文化传统的原因,党派关系的原因,国际关系的原因。社会原因在试题中并不少见,它指什幺?这里按知识内容所分列出来的种种原因,都属于社会原因的组成部分。在考题的问句中,常见的是主要原因、社会原因、说明原因、根本原因等。(2)对经过的理解确切地说,凡完整的历史过程都应当是综合了原因经过结果的。经过的本身不含它的前因后果,只是整体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高考试题中都是这样严格要求考生的。没有经过就没有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事物、事态中的经过含量丰富,不重样,不重演。课本表述的基本思路是:兴起发展高潮转折结束;人多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要求:①时空顺序不乱; ②纵横交织合理;③分期划段恰当;④重人史事突出;⑤进展方向明确。把握进展方向很重要,它包括事物、事态的本质属性、进步趋势、必然走向等。 (3)对历史因果关系的理解有原因、有经过,就必有对应的一个或几个结果。果是客观的;果分人小,有主次;果有必然,也有偶然,还有同人们意愿相反的结果。前事之果可以同时作为后事之因。影响是结果的向后延续。特别

户外拓展活动游戏与惩罚措施方案

“三下乡”素质拓展训练小游戏 一:滚雪球(破冰游戏) 全体围坐成圈,由某人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起立,自我介绍说:「各位朋友好,我叫张XX。」第二人起立说:「张XX您好,我叫杨XX。」第三人起立则说:「张XX、杨XX你好,我叫刘XX。」以后的人照样说下去,强迫大家把每人的姓名记住。 二:接力模仿秀 1、根据参加游戏的人数适当分队,每队10人左右、 2、将事先准备好的写有**的纸牌给每队的第一个人看,其余的人全都背对过去,第一个人看过后用肢体动作描述给第二个人看,第三个人不能看;然后第二个人描述给第三个人看。以此类推,最后由倒数第一个人对看到的进行描述,告诉大家她所想到的事物。猜错为输。 3、当一个队在做时,其他队监督。 参考词语:龙飞凤舞、狗急跳墙、猛虎扑食、螳螂捕食、眉目传情、暗送秋波、望穿秋水、昂首阔步、掩耳盗铃 三、歌词秀 1.全体人员分组,每组有一小组长,每组十人左右; 2.主持人说出一个字,第一组派代表唱出一句包含这个字的歌词;然后将第一组唱的歌词的最后一个字作为新的字,第二组派代表唱出一句包含这个字的歌词;按组依次循环下去; 3.如果有某一组没有及时唱出来,该组组长派人出来抽签以决定受何种惩罚。然后下一组接替上一组的任务,依次循环下去。 四、解手链 1、相邻队员以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形成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并形成新的环。 2、队员手拉手形成圈并记住左右手分别牵着的队员,松开手后所有队员随意站位但仍然能够着以前左右手的队员,将新形成的环以最快的时间解开。 3、队员以左手拉相邻第三人的右手,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并形成两个圈。 五、正话反说 1、根据人数分组,并选出一个小组长。 2、第一轮(从三个字开始说起),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参加游戏。主持人要事先准备好一些词语。主持人说一个词语,要参加游戏的人反着说一遍,比如“新年好”,游戏者要立刻说出“好年新”,说错或者猛住的人即被淘汰。其他人直接晋级参加下一轮。 3、第二轮(四个字),由上一轮胜出的人和输的组重新选的一名参加者参赛。主持人说五个字的词语。 4、第三轮五个字,以此类推。 5、注意:每队输的人不能再参加游戏。

浅谈量刑规范化

浅谈量刑规范化 浅谈量刑规范化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刚刚闭幕之际,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一席话言犹在耳。有两句始终不敢忘也不能忘记,一句是“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另一句是:“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人会问,这两句话与量刑规范化有直接关系吗?社会事业的诸多领域都能用上这两句话作警醒。我以为不然,量刑规范化固然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司法课题,但除了专业问题专业考量之外,它还引发了我的相关思考,其结论是,这两句话用在量刑规范化上,十分恰当,发人深省。 一、认识--必由之路 给量刑规范化下“必由之路”的定义,很多人可能并不以为然,认为无疑是绝对了!法院审判刑事案件,就没有其他路子可走了?以前的所作所为都错了?不尽如此。一个事物发展,要看大方向,否则既可能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可能盲人骑瞎马,南辕北辙,弯路走了不少,苦头吃了不少,就是不见效果。说量刑规范化是必由之路,绝不是一概否定以前的经验量刑,而是从发展的眼光看,规范量刑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加科学而已,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对于被确定为全国量刑规范化试点法院之一的xx法院而言,从三个层面可以验证它是必由之路。 第一、履职尽责,正确实施刑罚的需要。 定罪量刑是人民法院行使刑事审判权的重要内容,能否规范、科学地行使这项强制性的国家权力,直接关系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立法目的和刑罚功能的具体实现。刑罚的本质特征是对被告人的财产、资格、自由乃至生命的限制或剥夺,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惩罚措施,因此刑罚权的行使被喻为生杀予夺之权,如果不能规范适当地裁量刑罚,不仅直接关系到被告人权益是否得到保障,而且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秩序的保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它的后果可能超过十次犯罪。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量刑活动的不规范操作,造成裁判结果有失公正、公平的量刑偏差、量刑失衡和罪罚不相称的现象,这无疑对司法权威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不规范量刑现象的存在,对于刑事审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广、危害之大是已经超过了一个理性的法治国家所能容忍的底线,总结起来大致有二点:一是不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刑罚的运用不仅有对犯罪分子定罪判刑的惩罚功能,对被害人及亲属的安抚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保障功能,而且着重应体现教育和预防功能,即要从维护国家、社会公共秩序出发,通过对犯罪人判处刑罚,使之通过服刑到改造,将来不再犯罪,并使社会上不稳定分子感到犯了罪会被判处刑罚,从而受到震慑不敢犯罪。这些目的的实现必须以刑罚运用是合法、公正、合理为前提,如果不能以这样标准去裁量刑罚,使不该判刑或不该判重刑的,无辜被判刑或被判重刑,使得刑罚运用丧失了合法性、合理性的内涵,被判刑人就会感到冤枉、不公平,根本就不会认罪服判,更谈不上改造。审判实践中不乏这类案例,因为看到他人或自己受到不是十分适当的判刑,因而产生仇恨社会的心理,继而用实施更严重的犯罪为手段来报复社会。相反,对于该重判的却被判轻刑,受刑人感到“犯罪成本”很低,就很容易重新犯罪,社会上不稳定分子也会

唯物辩证法之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一般地说,因果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绝不能由此得出“在此之后便是因此之故”的结论。因果联系是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引起另一现象的内在联系,但不是任何表现为先后顺序的都是因果联系,比如白天之后是黑夜,这是时间顺序,但白天不是黑夜的原因。同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因果关系,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但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世界上只有因果联系一种形式。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把握原因和结果这一对范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个患者的病症都是有各自的原因引起的,华佗正是认识到了其病因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互动游戏及惩罚

团体素质拓展游戏大全(附图) 分享 作者:a-东子已被分享3次复制链接 无敌风火轮 一、项目类型:团队协作竞技型 二、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三、场地要求:一片空旷的大场地 四、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五、详细游戏玩法:12-15人一组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团队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将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站到圆环上边走边滚动大圆环。 六、活动目的:本游戏主要为培养学员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服从指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信任背摔

一、游戏简介: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拓展项目,每个队员都要笔直的从1.6米的平台上向后倒下,而其他队员则伸出双手保护他。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他人相互信任,否则就会缺乏安全感。要获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先做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对别人猜疑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的。这个游戏能让使队员在活动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及责任感。 二、游戏人数:12-16人 三、场地要求:高台最宜 四、需要器材:束手绳 五、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六、活动目标: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组员换位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

齐眉棍 一、游戏简介:全体分为两队,相向站立,共同用手指将一根棍子放到地上,手离开棍子即失败,这是一个考察团队是否同心协力的体验。在所有学员手指上的同心杆将按照培训师的要求,完成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出现失误的项目。此活动深刻揭示了企业内部的协调配合之问题。 二、游戏人数:10-15人 三、场地要求:开阔的场地一块 四、需要器材:3米长的轻棍

关于中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

关于中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 二百多年前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了一条颇为有益的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法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暴行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说,刑法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加以规定的。”[1]在上述公理中,包含着现代社会三大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即罪刑决定主义原则,罚款均衡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是各国刑事法律的圭臬。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刑法人道主义在我国仍未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检讨。 一、刑法人道主义的缘起与蕴涵 人道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意味着人道精神。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它从反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要求关怀人、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启蒙主义时期,人道主义进一步成为资产阶段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道主义逐步进化成为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解放的学说。[2] 18世纪中期,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刑事古典学派针对中世纪的严刑酷罚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废除和限制死刑,取消残废性和耻辱刑,建立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改良监狱,给犯人以人道待遇。废除肉刑,减少死刑,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等都是

在刑罚人道主义的倡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其至今仍为西方国家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刑法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刑法人道主义与宽容、柔和和人性等德性词汇相联系,与野蛮、残酷、恐怖、折磨等形象相对立,表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时对犯罪以及犯罪之实施者的一种宽容态度。但是,这只是刑法人道主义的表象,刑法人道主义的蕴涵究竟是什么?对这一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看法: (一)学者曲新久认为[3]:刑法人道主义的实质命题乃是将犯罪人作为伦理主体对待,而不是物理处理。刑法人道主义意味着对于人的自主性的承认,其中心思想是:犯罪人是人,因而必须将其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手段对待。该学者将刑罚人道主义的蕴涵阐释为否定性和肯定性两个具体规则。否则性规则是指绝对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肯定性规则是指在最低层面上要求满足受刑人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给以受刑人以尊重并引导受刑人的自尊。其中从犯罪人的真实需要出发,考虑犯罪人利益,为犯罪人着想,是刑法人道主义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内容。(二)学者邱兴隆认为[4]:犯罪的实施者与刑罚的承受者是人不是物。不随意剥夺犯罪人权益,给犯罪人以人的尊重,是社会人道观念的必然要求。国家作为个人权益的保障者,必须尊重而不随意剥夺个人权益。犯罪人虽然应受惩罚,但不会因犯罪而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那么其权益也具有不可随意剥夺性。在任何情况下,人道观念都是公正观念的前提与基础。在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作人的前提下,任何公

原因和结果法则

原因与结果法则(英詹姆斯.埃伦) 头脑中蕴涵着巨大的创造性能量, 我们就是头脑, 我们可以随意运用自己的思想工具, 塑造自己本人以及自己周围的一切, 并在这个过程当中, 为自己无数的喜悦和烦恼。 我们秘密地思考,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对于我们来说, 周围的世界就是一面镜子。 ————詹姆斯.埃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思想与性格 第二章思想与环境 第三章思想与健康 第四章思想与目标 第五章思想与成功 第六章梦想与理想 第七章宁静的世界 前言 这本小书是思想和经验的结晶,而不是一本讲述思想力量的完全手册——关于这个题目,人们已经谈论了许多。我们并不准备用它来解释什么,而只是希望它能够给人们事业一些建设性的想法,它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去发现并认识一个道理:通过发展自己的思想,他们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位巧妙的织工,他一方面编织着人的内在性格,另一方面也在编织着外在环境;而且,如果说他以前是在无知和痛苦中进行编织的话,现在这本书就能够教会他如何快乐而富有成效地编织了。 第一章思想与性格

作为拥有力量、智慧和爱的生物, 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且你的内心深入有一种能够带来转变,帮助你获得新生的力量。 通过它, 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未来。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的所有行为和成就。”这句格言不仅包含了我们存在的全部秘密,也解释了我们所有生活境况。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我们的性格就是我们思想的综合外在体现。 就像任何植物都是从一粒种子开始一样,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也必定是从一粒思想的种子开始萌发的。无论是那些所谓的冲动的,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还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而采取的行动,它都是一粒思想的种子不断发展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的行动是思想的花朵开放的过程,那随之而来的喜悦和痛苦就是思想这粒种子所结出的果实;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最终是收获甜蜜还是遭遇苦涩,它都是我们自己耕种的结果。 在头脑中如何设计自己, 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如果心里生长着无知和邪恶, 那痛苦就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的思想是健康有益的, 那我们最终也就必将收获喜悦。 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起着绝对主导作用的原因与结果法则。这个因果关系十分绝对,而且它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那些拥有高贵超人的品格的人并不是出于恩宠或机会,而是他们不断发展正确思想的自然结果,是他们长期努力靠近完美的思想的结果。同样,有的人之所以人格卑鄙低下,那也是他们长期向着另一个方面努力的结果。 人是自己的主宰,我们掌握着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如果说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武器库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其中锻造毁灭性的武器,当然,如果愿意付出努力的话,我们也可以锻造出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开创美好未来,建造天堂般喜悦、力量与和平的工具。通过正确地选择和应用自己的思想,我们就可以上升到神圣的完美状态;而如果不珍视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向着好的方向努力,我们也可能变得人格低下,直至禽兽不如。如果把这两种思想比作两个端点的话,那它们之间就是各种等级的品格,而我们就是自己品格的造就者和主人。 在如今这个年代,人们记录下来的关于灵魂的真理当中,有一条最让人兴奋的:人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的思想和品格,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命运。 作为一个拥有力量、智慧和爱的生物,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且你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能够带来转变,帮助你获得新生的力量。通过它,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建自己的未来。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即使是在你最软弱最无助的时候,你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说你当前的处境并不理想,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思想方式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能够认真反省自己的处境,改变自己的缺点,你就能扭转自己的命运,重新获得辉煌。在这个过程当中,你需要聪明地运用自己的精力,通过不断进行自我剖析,发现生活的法则,并不断进行检讨和实践,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死刑的人道主义解读

死刑的人道性解读 ***①内容摘要:对人道要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理解,符合普遍正义的人道才具有普适性。刑罚是报复正义的当然要求,死刑是相对严厉的刑罚,死刑的人道性要辩证地分析,在目前中国,死刑的适用总体上符合人道的要求。 关键词:死刑刑罚人道普适的道德正义 死刑是否人道,是一个价值评判的问题。而在做出价值评判之前,我们必须在人道的含义上达成共识,对死刑的含义与内容也要达成共识,否则,死刑是否人道,是一个无法讨论的问题。本文首先厘定人道的含义,进而论证死刑的人道性问题。 一、人道的含义以及价值取向 (一)人道观念的产生 人道本是一个伦理学所关注的范畴,但既然刑法学者多借人道之名来评判死刑的合理性,我们就需要认真考察何谓人道,人道意味着什么,人道在追求什么。 一般认为,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人道主义则被认为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②因此,人道是特定道德的重述,它要求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人道同其他任何概念,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是在辩证地发展的。事实上,人道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或者道德观,与人类社会是同步产生的,只是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下,被高举的人道主义或者说是人文主义旗帜重新强调并发展了人道的观念。 (二)人道的本质 欲弄清人道的“庐山真面目”,只有上述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否则,我们会被人道的字面意义所蒙蔽。如果我们讨论死刑是否人道的大前提就是一个伪判断,那么,尽管逻辑是正确的,仍然只会得到一个伪结论。 在这里不得不论及辩证法思想,因为法律规范中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刑事法律责任与刑罚的规定,都在对犯罪行为进行扬弃的同时体现了对合法行为的肯定,深刻地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本质的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此及彼;如果不辨证地分析,只能得出感性的结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币之两面,不然,我们会局限于片面的、狭隘的视角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脱离了辩证法的思想去看任何道德,都只会象盲人摸象一样。 根据上面对通常所认为的人道主义含义的表述,我们认为文艺复兴所推崇的人道主义观念的滥觞于对既存的道德之批判。 而关于对道德的理解,大体上可以作三种划分,即慈善主义道德、利己主义道德和普适的道德③。其中慈善主义道德和利己主义道德为道德的极端表现形式,普适的道德才是合 ①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学院2002级刑法学专业河南省兰考县人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三版,第1062页。 ③这里所说的普适的道德,在于说明这种道德是被普遍的伦理主体所能够接受并实践的道德。普适的道德类似于“平均道德”和“平均价值观念”的表述,但有所不同,强调了被普遍的伦理主体所实践的特性。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构成与量刑规范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构成与量刑规范 编辑: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张智勇律师 (市律协刑委会副主任、刑辩专家)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量刑:刑法条文第二百三十七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1、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2、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妇女的身体自由权和隐私权、名誉权。 3、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通常表现出刺激或者满足行为人或第二者的性欲的倾向,但不具有强行奸淫的目的。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量刑规范:最高人民法院<量刑规范化的指导意见>全国法院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会议在海南举行,由最高院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从10月1日起在全国法院全面试行量刑规范化改革。《量刑程序意见》规定,对于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量刑建议,量刑建议一般应当具有一定的幅度。量刑建议书中一般应当载明人民检察院建议对被告人处以刑罚的种类、刑罚幅度、刑罚执行方式及其理由和依据。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量刑格】 (一)强制猥亵、侮辱妇女情节一般的,基准刑为拘役六个月; (二)采用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1人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 (三)采用暴力方法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1人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一年; (四)对同一妇女强制猥亵或者侮辱,每增加1次,刑期增加三个月; (五)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每增加1人,刑期增加六个月。 【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量刑格】 (一)聚众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1人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五年; (二)在公共场所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1人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五年; (三)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每增加1人,刑期增加二年;对同一妇女多次强制猥亵或者侮辱的,每增加1次,刑期增加一年。 【猥亵儿童的重处规定】猥亵儿童的,重处20%。

集体小游戏大全与惩罚

集体小游戏大全与惩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户外集体游戏及惩罚 户外拓展团队游戏及惩罚 游戏内容: 1、围圈传球 所有人围成一个圈,主持人播放一段音乐,由第一个人把球向旁边的人传,当音乐停是手中拿到球的人接受惩罚。 2、10人9脚 3、踩报纸 所有人分为2-3人一组搭配,每组发放一份报纸。要求每组所有成员都要站在报纸上,之后对报纸进行对折,每次对折完之后仍要保持所有成员不站出报纸范围。对折次数越多且站的稳的组胜出,输者接受惩罚。 4、过电网 5、5毛1块 在游戏中,男生当1块,女生当5

毛。游戏开始前,大家站在一起,当裁判喊出之类的指令之后,游戏中的人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那个数的小团队,打个比方说喊3块5时,就要三男一女或七女或一男五女之类的小团队,请记住动作要快,因为资源有限。最后没有分成的就算失败,要接受惩罚。 6、踩汽球 目的:活跃气氛,增进协调性和协作能力。 所有人分为2人一组搭配,将2人左脚绑在一起,每人左右脚捆绑三 至四个汽球,在活动开始后,互相踩其他组的汽球,并保持自已的汽球不破,或破得最少,则胜出。 7、开火车 在开始之前,每个人说出一个地名,代表自己。但是地点不能重复。游戏开始后,假设你来自北京,而另一个人来自上海,你就要说:“开呀开呀开火车,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起问:“往哪开?”你说:“上海开”。那代表上海的

那个人就要马上反应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就要开。”然后大家一起问:“往哪开?”再由这个人选择另外的游戏对象,说:“往某某地方开。”如果对方稍有迟疑,没有反应过来就输了。 兴奋点:可以增进人与人的感情,而且可以利用让他或她“开火车”的机会传情达意、眉目传情。 8、“我爱你,不要脸” 游戏开始时所有人围成一个圈,由一个人开头,向左边的人说“我爱你”,收到“我爱你”的人就回应右边的人说“不要脸”,然后又转头向左边的人含情脉脉的说“我爱你”,直到有人说错接受惩罚。 9、缩小包围圈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它会给游戏者带来无尽欢笑。 时间:5分钟 目的: 1.使小组充满活力。 2.创造融洽的气氛,为后续培训活

论我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一)

论我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一) 二百多年前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了一条颇为有益的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法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暴行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说,刑法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加以规定的。”1]在上述公理中,包含着现代社会三大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即罪刑决定主义原则,罚款均衡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是各国刑事法律的圭臬。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刑法人道主义在我国仍未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检讨。 一、刑法人道主义的缘起与蕴涵 人道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意味着人道精神。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它从反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要求关怀人、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启蒙主义时期,人道主义进一步成为资产阶段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道主义逐步进化成为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解放的学说。2] 18世纪中期,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刑事古典学派针对中世纪的严刑酷罚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废除和限制死刑,取消残废性和耻辱刑,建立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改良监狱,给犯人以人道待遇。废除肉刑,减少死刑,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等都是在刑罚人道主义的倡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其至今仍为西方国家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刑法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刑法人道主义与宽容、柔和和人性等德性词汇相联系,与野蛮、残酷、恐怖、折磨等形象相对立,表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时对犯罪以及犯罪之实施者的一种宽容态度。但是,这只是刑法人道主义的表象,刑法人道主义的蕴涵究竟是什么?对这一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看法: (一)学者曲新久认为3]:刑法人道主义的实质命题乃是将犯罪人作为伦理主体对待,而不是物理处理。刑法人道主义意味着对于人的自主性的承认,其中心思想是:犯罪人是人,因而必须将其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手段对待。该学者将刑罚人道主义的蕴涵阐释为否定性和肯定性两个具体规则。否则性规则是指绝对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肯定性规则是指在最低层面上要求满足受刑人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给以受刑人以尊重并引导受刑人的自尊。其中从犯罪人的真实需要出发,考虑犯罪人利益,为犯罪人着想,是刑法人道主义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内容。 (二)学者邱兴隆认为4]:犯罪的实施者与刑罚的承受者是人不是物。不随意剥夺犯罪人权益,给犯罪人以人的尊重,是社会人道观念的必然要求。国家作为个人权益的保障者,必须尊重而不随意剥夺个人权益。犯罪人虽然应受惩罚,但不会因犯罪而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那么其权益也具有不可随意剥夺性。在任何情况下,人道观念都是公正观念的前提与基础。在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作人的前提下,任何公正都不过是谎言与虚伪。然而,刑罚又必须以剥夺犯罪人的一定权益为内容,否则,其惩罚性便无从体现。因此,刑罚既应具有惩罚性,即剥夺犯罪人的一定权益,又不得剥夺犯罪人不应被剥夺的权益,即必须避免对犯罪人权益剥夺的随意性,是国家创制与运用刑罚的必然选择。与此相适应,只能剥夺犯罪人应该被剥夺的权益,不得剥夺其不可剥夺的权益,构成了刑法的人道性规定。 (三)学者陈兴良则认为5],刑法的人道性是指如何把刑罚带给犯罪人的痛苦控制在人的尊严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刑法人道主义在刑法中具体表现为:刑法的宽容性、轻缓性及道义性。刑法的人道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可以归结为:犯罪人也是人。作为人,犯罪人也有其人格尊严,对于犯罪人的任何非人对待都是不人道的或曰反人道的。刑法的人道性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表现在对公民个人自由的尊重,使无辜者不受刑事追究。因此,在刑法中实行严格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罪刑法定原则,也应当是刑法人

湖北省量刑规范化细则(2014)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作者:网络来源发布时间:2014-02-28 查看次数:6677 来源:网络来源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实施细则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13年12月26日 讨论通过) 为进一步规范刑罚裁量权,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实现量刑公正,根据刑法和刑事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结合我省的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量刑的指导原则 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又要考虑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与预防犯罪的目的。 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4.量刑要客观、全面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一

地区同一时期、案情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基本均衡。 二、量刑的基本方法 量刑时,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依次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和宣告刑。 (一)量刑步骤 1.根据基本犯罪构成事实,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根据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数额、犯罪次数、犯罪后果等犯罪事实,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增加刑罚量(以月为单位计算,不足一个月的,按四舍五入的方法取整数)从而确定基准刑; 3.根据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拟定宣告刑; 4.综合全案情况依法确定宣告刑。 (二)调节基准刑的方法 1.只有单个量刑情节的,在确定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后,直接对基准刑进行调节,确定拟宣告刑。 2.具有多个量刑情节的,在确定各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后,对于不具有本条第3项规定的量刑情节的,采用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方法确定全部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对基准刑进行调节后即为拟宣告刑。

七项心理法则

七项心理法则 你是有思想的人。你的生活就是由你的思想所形成的,你生活中的每个层面都受到思想控制。 事实上,你的头脑是由躯体所包围,你主要是运用头脑来决定如何因应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如果你改变了思考品质,你就会改变生活品质。你有思想,你的成功大部分都是因为你能够了解自己的思考程序,并且运用它们来工作;让你能够尽量发挥潜能。早在西元数百年以前,有一群最有智慧的人就已经研究出思想对人类经验所造成的影响。他们导出了一些心理法则,或称之为心理活动,来解释大部分发生在你身上的现象。当你了解并把这些法则应用于生活中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进步的速度超乎别人想像。有七项心理法则可以应用在销售活动上。当你能够用这些法则很有条理地安排生活及活动时,你的事业就开始起飞了。你会对自己非常地满意。你几乎可以轻易而圆满地把产品卖给每一位和你谈过话的未来客户。你晚上睡得香甜,早上起来心情愉快清新,而且整天都跟大家相处融洽。你的生活上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你的符合下列心理原则之故。 一、因果法则 我们稍早曾提到过,第一项心理法则就是苏格拉底的因果定律,或者称之为因果法则。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影响力,所以往往又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它几乎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简单地说,因果法则是指每项发生在你生活中的结果,必定有一个

或多个发 生的原因。它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要了解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或者想对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只要你能将其定义清楚,你就可以追究出原因,并进而运用这些原因在其他的事情上。成功的销售是一个结果,它会有一个特殊的发生原因。假如你发现某人在销售上非常成功,而你也模仿他做同样的事情,你就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假如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里种下同样的因,你终穷会得到和别人同样的果。这并不是奇迹,不是要靠好运,也不是“天时地利”所决定的。 因果法则对你职业生涯的涵义是,假如你要成为行业中最成功、收入最高的销售人员,你就要去发现其他高收入、高成就的销售人员所做的事情,并且学着去做。假如你能够不断去做得和他们一样好,你最后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这是一个法则,并不是一个原理或意见。它和地心引力一样,是不会改变也无法避免的。因果法则的相反就是,假如你一心向往别人的成就,却不去执行他们成功的原因,你就无法得到同样的结果。假如你不去做其他成功者所做的事情,你就不能够得到和那些成功者一样的结果。 从事销售业的人很多,但我想大多数的人都不太了解这项简单的法则。他们都认为自己可以晚点上班,很懒散,慢慢喝咖啡以及享用午餐,花大部分时间去交际应酬,看报消磨时间,然后早早下班——却也能够赚很多钱享受生活。 一般销售人员并不了解因果法则分分秒秒都在引导人走向成功或失败。成败完全取决于如何把这些法则运用到他们的活动上去。你了解积极心态对销售成果的重要性,而你的态度也会受到因果法则的影响。如果你的做法像其他快乐积极的人一样,你就会建立并维持积极的态度。 这完全和你每天上健身房去锻炼身体一样。你马上就会得到和其他

户外游戏介绍和游戏惩罚!!

游戏安排 1、游戏名称:串名字游戏 小组成员围成一圈,任意提名一位队员自我介绍姓名,第二名队员轮流介绍,但是要说:我是坐在***旁边的***,第三名队员说:我是***旁边的***的旁边的***,依次下去……,最后介绍的一名队员要将前面所有队员的名字复述一遍。 以下游戏可供大家选择: 1、杀人游戏: 参加人数以10人---20人范围较好,最佳人数12--16人,另设法官一名。道具:和人数相等的扑克牌,或任何有不同标记物,很多场合以名片代替。示例:参加游戏人数共13人,选其中1人做法官。由法官准备12张扑克牌。其中3张A,6张为普通牌,3张K。众人坐定后,法官将洗好的12张牌交由大家抽取。抽到普通牌的为良民,抽到A的为杀手,抽到K的为警察。自己看自己手里的牌,不要声张不要让其他人知道你抽到的是什么牌。 抽牌结束后,法官开始主持游戏,众人要听从法官的口令,不要作弊,作弊的结果只能使你自己得不到游戏的乐趣,而不会影响大家。 法官说:黑夜来临了,请大家闭上眼睛睡觉了。此时只有法官一人能看到大家的情况,等都闭好眼睛后。 法官又说:杀手挣开眼睛,可以出来杀人了。听到此命令后,只有抽到黑色牌的三个杀手可以挣开眼睛,三杀手此时可以互相认识一下,成为本轮游戏中最先达成同盟的群体。并由任意一位杀手示意法官,杀掉所有在座闭眼中的任意一位。(在此过程中,法官应该以手拍击桌面,掩饰其它动静和声音)法官看清楚后说:杀手闭眼。(稍后说)警察挣开眼睛。抽到王牌的警察可以挣开眼睛,相互认识一下,并可以怀疑闭眼的任意一位为杀手,同时看向法官,法官可以给一次暗示(点头yes摇头no)。完成后法官说:所有人闭眼,(稍后说)天亮了,大家都可以挣开眼睛了。 待大家都睁开眼睛后,法官宣布谁被杀了,此良民为第一个被杀之人,同时法官宣布让大家安静,聆听被杀者的遗言。被杀者现在可以指认自己认为是杀手的人,并陈述理由。遗言说罢,被杀者本轮游戏中将不能够再发言。法官主持由被杀者身边一位开始任意方向挨个陈述自己的意见。 意见陈述完毕后,会有几人被怀疑为杀手。被怀疑者可以为自己辩解。由法官主持大家举手表决选出嫌疑最大的两人,并由此二人作最后的陈述和辩解,再次投票后,杀掉票数最多的那个人。被杀者如是真正的凶手,不可再讲话,退出本轮游戏。被杀者如不是杀手,可以发表遗言及指认新的怀疑对象。 在聆听了遗言后,新的夜晚来到了。又是凶手出来杀人,然后警察确认身份,然后又都在新一天醒来,又有一人被杀。继续讨论和杀掉新的被怀疑对象。 如此往复,凶手杀掉全部的警察即可获胜,或杀掉所有的良民亦可获胜。警察和良民的任务就是尽快的抓出所有的凶手获胜。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游戏。 2、拍七令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一下手,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表演节目。 3、海盗船长

中国法院最新量刑标准一览表

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比例备注14岁—16岁之间犯罪减少30%--60% 16岁—18岁之间犯罪减少10%--50% 未遂犯减少50% 从犯减少20%-50%或者以上 自首减少40%以下或40%以上或免除处罚 一般立功减少20% 重大立功减少20%--50% 坦白减少20%以下 当庭认罪减少10%以下 退赃退赔减少30%以下 取得被害人谅解减少20% 累犯增加10%--40%

有劣迹增加10%以下 被害人为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妊妇 增加20%以下 等 重大灾害疫情期犯罪增加20%以下 常见犯罪量刑 罪名和情节量刑起点基准刑宣告刑备注1、交通肇事罪 自由裁量 交通肇事罪一般情节6个月—2年据责任后果程度等 确定 交通肇事罪逃逸3年—4年同上 逃逸致1人死亡7年—8年同上 2、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致1人轻伤0.5年-1.5年 故意伤害罪致1人重伤3年—4年 手段特别残忍致1人重伤6级残疾10年—12年

伤害致死1人10年—15年无期除外 在起点刑上,根据伤亡后果伤残等级手段残忍度等等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雇佣他人伤害的加20%以下 因婚姻、邻里纠纷导致少20%以下 因被害人过错少20%以下 积极抢救被害人少20%以下 3、强奸罪 强奸1人1次3—5年 情节恶劣奸淫幼女的10—12年 强奸奸淫三人的10—12年 当众强奸的10—12年 二人以上轮奸的10—12年 致被害人重伤等后果10—12年 在起点刑上根据强奸人数次数后果等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4、非法拘禁罪 未造成伤害后果的3--6个月 致1人重伤3—4年 致1人死亡10—12年 在以上起点刑上根据拘禁人数次数时间后果自己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加20%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扣押拘禁的加20%以下为索取合法债务权益减30%以下5、抢劫罪 抢劫一次3—5年 入户抢劫10—12年 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10—12年 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10—12年 抢劫三次或素和巨大10—12年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编写规则及具体要求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编写规则及具体要求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编写规则及具体要求 文章标题: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编写规则及具体要求1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 包括封面、目次、前言、安全操作规程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工艺原理和流程、物料组成及性质等部分(具体结构形式见后)。 2编写规则 依据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Q/SHCL1004—2002《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3.9~3.18”中具体内容视凡本单位实际而定。 3结构及具体要求 3.1封面 封面中标准号由企管处给出。封面设计可套用TDS模板。 3.2目次 目次为可选要素。在目次中应列出完整的标题。“术语和定义”一章的术语不应在目次中列出。 3.3前言 每项标准均应有前言。前言中不应包含要求、图表。前言由特定部分和基本部分组成。具体要求见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中6.1.3,样式可参照Q/SHCL1004—2002《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前言。 3.4引言 引言部分为可选要素,可省略。 3.5名称 XX车间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置于正文首页和标准的封面,力求简练,体现主题。 3.6范围 范围为必备要素,范围应明确标准的对象及涉及的各方面。可采用下列表述形式: ——规定了XXXX;

——确立了XXXX; ——给出了XXXX的指南; ——界定了XXXX的术语。 举例: 本标准对XX装置工艺原理、工艺流程、物料性质、常见的安全术语、有毒有害因素的分布等进行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XX车间的HSE管理,同时可作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事故预案演练教材。 3.7规范性引用文件 参见GB/T1.1中6.2.3。凡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注明时间的其修订版不适用本标准,不注明时间的适用于本标准。 3.8术语和定义 包括安全方面的常用术语和定义,可从HSE管理手册中摘录。 3.9安全生产概况 包括生产工艺原理、生产流程介绍、生产特点等。 3.10原料、产品性质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生产的产品性质(主要从安全上叙述)、防范措施。 3.11要害部位分布及安全监控管理 包括要害部位平面分布图、日常监控的主要内容、可能产生的危害、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理措施、管理要求等。 3.12安全装备操作(使用)方法介绍及管理要求 包括本单位所使用的安全装备的种类、数量、作用(用途)、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如灭火器、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可燃性气体报警器、稳高压消防水泵、FSC、UPS等。 3.13联锁、自保系统管理 包括名称、型号、数量、安装部位、联锁条件、作用后果、管理上安全要求等。 3.14应急处理预案 包括水、电、汽、风、燃料气停运后对本单位的影响,超温、超压、炉管爆裂、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日常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