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邵八中2011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新邵八中2011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新邵八中2011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必修一:政治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试目标】

1.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依靠血缘维系的宗法制是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2.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色。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实行郡县制到西汉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北宋通过收地方的军权、财权、行政权等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君主的权力不断得到加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设立内阁,君主的权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注意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分工的不同,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考点精解】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理解)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⑵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⑶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⑷受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在封地进一步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⑸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宗法制(理解)

⑴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宗法制。

⑵实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⑷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⑸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⑴形成: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

②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③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文字;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等;

④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命。

⑵影响: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理解)

⑴原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⑵内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⑶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5、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

⑴内容:唐朝中央设中书(负责决策)、门下(负责审议)和尚书(负责执行)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

⑵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6、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简单应用)

⑴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

⑵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⑶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⑷评价(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7、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识记)

⑴军事上:收兵权,扩禁军。

⑵行政上:用文官,设通判。

⑶财政上:地方赋税绝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8、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

⑴内容: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⑵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9、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

⑴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根本原因);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

⑵人物: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

⑶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0、明成祖在位时,设内阁(识记)

⑴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过大,不利于君主专制,顺治设内阁,康熙时设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⑵设立:雍正帝为办理西北事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⑶职责:皇帝裁决军政大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⑷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试目标】

1.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辉煌文明,在政治上突出表现为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公元前6世纪,雅典先后经过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逐步确立起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了“黄金时代”。

2.注意雅典民主与近代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奴隶制城邦制度的产物,它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之上的极少数人的民主。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相对完整的民主。

【考点精解】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2、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影响(理解)

⑴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①内容: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②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⑵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①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渗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陶片放逐法

②影响: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13、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理解)

⑴内容:①所有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②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扩大权限;

③提高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④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⑤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⑵影响: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4、《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识记)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的《民法大全》,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15、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简单应用)

⑴含义: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

⑵作用:罗马法是稳固罗帝国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⑶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⑷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考试目标】

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通过斗争,先后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制度: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后,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最终建立了共和政体;德国统一后,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

2.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议会多数党为执政党,其领袖经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考点精解】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6、《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单应用)

⑴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⑵影响:

①否定了君权神授,君权受到法律限制而被削弱,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

②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7、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综合应用)

⑴形成: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⑵含义:内阁由在下议院中占多数的政党组成,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所设的首脑(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国王“统而不治”,只起着维系联邦纽带的作用,而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8、美国联邦政权的权力结构和特点(识记)

⑴权力结构:美国联邦政府由国会(立法权)、总统(行政权)和最高法院(司法权)组成。

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的审批权。

②总统掌握行政大权,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却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

③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拥有监督和解释宪法权力,还拥有最高裁判权。

⑵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19、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简单应用)

⑴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⑵原则(特点):“分权与制衡”

⑶内容:①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②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⑷评价: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20、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识记)

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1、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识记)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近代以来,列强先后发动了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其中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反抗斗争,历经坎坷曲折,最终取得胜利。。

【考点精解】

2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

⑴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⑵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⑶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2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简单应用)

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24、金田起义的时间、太平天国定都的时间和地点(识记)

⑴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⑵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对峙的局面。

2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简单应用)

《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侧,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②产品分配: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③四有二无: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⑴内容: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开设新式学堂等。

⑵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真正实行。也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6、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识记)

平壤之战、黄海大战、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27、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的主要内容(识记)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④设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8、八国联军侵华时间(识记):1900年。

29、《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

①赔款: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②划界: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③占要地: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官员: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衙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30、《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综合应用)

⑴《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大片领土的割让(尤其是台湾省),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⑵《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巨额赔款家中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②划定“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3课辛亥革命

3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理解)

⑴时间和地点:1905年于日本东京

⑵组成:兴中会和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骨干

⑶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的原型)

⑷领导: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⑸机关刊物:《民报》

⑹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2、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识记)

⑴武昌起义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⑵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为首任临时大总统。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简单应用)

内容:(括号内为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主法制)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变为公民)

④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⑤实行责任内阁制。(代议制)

意义: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

⑴结果:①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2月12日);

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2年3月)

⑵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⑶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35、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简单应用)

⑴时间:1919年5月4日~6月初

⑵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③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④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理解)

⑴成立条件:①经济根源: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②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④组织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⑤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成立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导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⑷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他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他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注:“焕然一新”的“新”是指:①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②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③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新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37、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识记)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38、北伐战争的对象(识记)

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军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39、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识记)

⑴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⑵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40、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

⑴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⑵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清算错误、确定方针、决定起义)

⑶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土地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

41、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

⑴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⑵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⑶意义: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③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注: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4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简单应用)

⑴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⑵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⑶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6课抗日战争

43、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影响(理解)

⑴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⑵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44、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识记)

⑴正面战场(国民党):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

⑵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45、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识记)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平民超过三十万人。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实施细菌战研究。

46、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简单应用)

⑴国内: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⑵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17课解放战争

47、重庆谈判(理解)

⑴背景:①国民党方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便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中共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⑵时间:1945年8月~10月10日

⑶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⑷意义:①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②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③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48、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识记)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49、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理解)

⑴名称:①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11月初,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②1948年11月,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③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⑵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50、渡江战役的意义(理解)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5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简单应用)

⑴国内意义: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⑵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⑶思想意义: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试目标】

1.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正确指导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进行革命,建立了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

2.正确区分巴黎公社革命、俄国二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考点精解】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

⑴发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

⑵内容:①《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阐述。②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⑶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53、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理解)

⑴时间:1871年

⑵意义:①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54、二月革命的性质、结果(理解)

1917年3月的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55、“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识记)

⑴发表:1917年4月,列宁

⑵内容:①提出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两个口号。③取得政权的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56、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时期,新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拨乱反正,依法治国,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2. 注意民族区域自治与港澳“高度自治”的区别: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区、州、县)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同时,民族自治地方的机关又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各级政权机关。而“一国两制”下的港澳“高度自治”则是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港澳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独立司法及终审权,其自治权限比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大得多。

3.注意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不同之处: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香港和澳门则属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问题。同样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香港和澳门则不可以。

【考点精解】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理解)

⑴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⑵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⑶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如规定,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⑷性质: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所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今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理解)

⑴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⑵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⑶性质: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意义(理解)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上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作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60、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意义(简单应用)

⑴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⑵内容: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中,最早建立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⑶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61、“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的主要表现(识记)

⑴公民基本权利遭到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重点掌握: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⑵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

⑶全国人大无法正常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被迫中断。

6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和主要成就(识记)

⑴法律制度的方针及成就:

①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成就:a.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凡冤假错案。b.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⑵民主制度的方针及成就:

①方针: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②成就: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新召开;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如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如1998年通过了《村委会组织法》,扩大村民民主,吉林首创“海选”制度)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63、“一国两制”构想(简单应用)

⑴背景:①两岸长期分裂,渴望统一;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⑵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⑶内容:“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⑷意义:①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它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64、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理解)

⑴时间:香港:1997年7月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⑵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它洗雪了中国百年的耻辱,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65、“九二共识”(理解)

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试目标】

1.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适时调整了外交政策,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走向全方位外交的新时代。

2.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同”和“异”:“同”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有所差异。

【考点精解】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6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简单应用)

⑴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⑵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7、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识记)

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68、万隆会议(理解)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万隆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69、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理解)

⑴背景: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但由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极力阻挠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②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⑵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⑶意义: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0、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理解)

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在当时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同时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

⑵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①1971年中美开展“乒乓外交”和基辛格访华。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⑶中日建交: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经过:1972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⑷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71、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识记)

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⑵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内容。如中国派驻维和部队。

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中国一贯的外交方针。

记住:中国积极参与的两个地区性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⑷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试目标】

1.二战以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二战后初期,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实力膨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迅速崛起,中国实力增强及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当前的世界格局不等同于多极化:随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处于一个新旧交替过程中,美国一枝独秀,欧、日、中、俄等力量崛起,使世界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目前世界格局还不能说是形成多极化,而只是多极化趋势而已,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考点精解】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72、“冷战”的含义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识记)

⑴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⑵经过:①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年);

②开始: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③结束: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⑶表现: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它的出台标志者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②马歇尔计划(1947年7月):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北约组织(1949年):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④华约组织(1955年):即华沙条约组织,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北约组织的军事政治集团。

注: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73、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简单应用)

⑴目的:加强联合,摆脱美国控制,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⑵过程:①1951年4月,法、西德、意、荷、比、卢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化解法德矛盾)②1958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③1967年7月,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⑶影响:①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立的作用。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生的联合。

74、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理解)

⑴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原因:①进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美国经济的援助,如马歇尔计划;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给美国大批特需订货;④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⑵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75、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影响(理解)

⑴标志: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有25个国家参加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⑵内容:①奉行政策:非集团、不结盟;②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③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⑶影响: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76、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识记)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77、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简单应用)

⑴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格局,企图独霸世界。⑵欧盟的成立和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⑷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经济不断好转,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⑸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新邵八中2011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必修二:经济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试目标】

1.我国古代经济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组成,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商业发展却曲折艰难。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为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为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为封建土地私有制。

2.正确认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固;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考点精解】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识记: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A、春秋时期:铁农具问世。春秋末,牛耕出现。(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B、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初步推广

C

A“耜耕”或石器锄耕(七八千

2、简单应用: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4)、经营规模小,精耕细作

(5)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

★(说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模式;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识记: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纺织、冶金和制瓷等

(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A、四五千年前:丝织品出现

B、商代,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C、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D、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E、明清:鼎盛中心:苏州、杭州;工具:花楼机;新品种:缎

(2)、冶金:A、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

②、商周:繁荣时期,代表: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B、冶铁:①、西周晚期,铁器出现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③、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工具) ,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C、炼钢:①、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②、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①、商朝:烧制原始瓷器

②、东汉:成熟,能制青瓷

③、北朝:白瓷

④、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⑤、宋: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名窑

⑥、元:景德镇制瓷中心,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⑦、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出名;出现彩瓷,以五彩瓷最出名;瓷都:景德镇

⑧、清:珐琅彩

★顺序: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2、简单应用: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其中①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2)、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3)、技术不断进步(以冶铁为例)

(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

(5)长期领先世界,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6)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识记:商人的来历:善于经商的商朝人

2、识记:交子出现的时间和地位;(1)时间:两宋时期(2)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1)宋朝以前(定时、定点、管理严格)

(2)宋朝(突破时间、地点限制;管理松散)

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四大商业名镇)。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理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形成:春秋战国

(2)封建社会主要的三种土地所有制:

①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小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也占有一定的土地。但农民占有的土地比例很小。

③国有土地:即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将其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纳税服役。

(3)、封建国家的土地兼并

A 原因:①土地私有,准许买卖②地主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B 影响:国家:经济上政府赋税减少;政治上:社会矛盾激化,危及统治。

C 政策:限制兼并;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按亩纳税(明清)

2、综合应用:重农抑商。

(1)时间: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2)原因:a 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b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 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直接目的);

d 巩固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3)具体表现

①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时期: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③明清时期: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a背景:工商兴盛,资本主义萌芽 b评价:违背历史潮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 理解(哪些现象属于“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5)影响:(1)有利于农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2)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3)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3、简单应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实行的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经商和外国商人同中国贸易的政策措施(2)、目的:明朝: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清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实行的原因:牢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

(4)、影响:积极: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民族自卫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消极: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试目标】

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末20世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正确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一方面它们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另一

3.正确区分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和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前者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者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考点精解】

第5课新航路开辟

1.识记: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原因: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史实

2.简单应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对世界:(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2)、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融合,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欧洲:

(1)、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变化,

贸易中心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3)、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

对亚非拉:

(1)带来深重的灾难。(2)冲击了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发展。

第6课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1.识记: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时间;18 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

2.理解: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后果

(1)、早期殖民侵略国家:葡、西、荷、英、法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海外贸易

(3)、早期殖民掠夺手段:掠夺财富、种族灭绝、贩卖黑奴、垄断贸易

(4)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后果①对欧洲: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殖民地:A带来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

B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建设性)

③对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拓展。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一1840年前后)

1.理解:珍妮纺纱机出现的历史意义。

18世纪60年代,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区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综合应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对人类生产、生活、生产关系:

⑴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⑵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⑶经济结构: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4)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

(5)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6)政治状况: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变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7)思想意识: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产生;

(8)生活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猛增等影响可持续性发展;

三、对世界市场(世界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以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

(时间:19世纪中后期)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对生产力:巨大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2)、对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并且规模很大。

(3)、对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

(4)、对世界市场(世界格局):

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19世纪未20世纪初)

★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14——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2、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

3、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

4、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20世纪9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明显加速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的手段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试目标】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快的发展。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新式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考点精解】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主要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

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新式人才:

④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5)、洋务运动的影响(双重性)失败标志:甲午战争的惨败

洋务运动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进步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在:

(一)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②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④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⑤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消极作用:目的在于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2.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理解: 19 世纪末、一战期间、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初步发展

原因:A、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驱使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短暂春天

原因: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D、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外部条件。(主要原因)

2018江苏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2018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1.质点 A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路程和位移 A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v =Δx /Δt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5.匀速直线运动 A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6.加速度 A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a =Δv /Δt=(v t -v 0)/Δt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 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 。当电源的频率是50H 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若越短,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t x v ??=t ?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04年1月10日,上午8:30—10:30,共90分钟】 云南省201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理藩院 3、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某同学以新疆历史为研究主题,他应该选下列哪位人物为研究对象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刘永福 D、张自忠 5、“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届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甲乙丙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9、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下图是雅典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有资格参与这种场合发言的是 A、外邦人和全部公民 B、成年男性 C、广大奴隶 D、妇女 11、某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 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该宪法是 A、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2013年俄罗斯人民迎来了十月革命胜利96周年,十月革命,俄国虽然是帝国主义链条 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但有着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的发生革命的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 B、沙皇君主专制在政治上十分落后

2016年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全资料

2015年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思想政治必修I《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 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A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B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由于货币本身是是商品,有价值。 C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表示即可。 D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2)流通手段: A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B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货币的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注意:价值尺度:“标价”“价格”等; 流通手段:“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等; 支付手段:“还债”“利息”“税款”“工资”等。 4、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注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信用卡的含义、功能。★ 含义: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信用卡具有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和查询等功能。 支票的含义。★ 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注意:常用的结算方式: ①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②双方通过银行转帐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 5、外汇和汇率。★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018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解析 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整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D.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墨子、庄子 D.荀子、韩非子3.右图为中国古代一幅着名书法作品,其字体的特征是 第3题图 A.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C.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D.奔放跃动,极富写意性 4.某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浙江古代文明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越窑的青瓷②大邑的白瓷③钱山漾的绢片④马王堆的素纱 襌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东汉杜诗 B.北宋沈括 C.宋代毕异 D.元代王祯6.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8学业水平测试在线考试试题和答案

第一大题、单选<共20小题 20.0分) 1、监考员启封试卷袋的时间< ) A、考前5分钟 B、考前10分钟 C、考前15分钟 ?正确答案:B 2、监考教师分发草稿纸、答题卡在开考前规定时间< ),并用规 范用语指导考生填写答题卡上的姓名及准考证号。9qb8StVZKA A、15分钟 B、20分钟 C、10分钟 D、5分钟 ?正确答案:A 3、答题卡经考点清点验收合格装袋密封正确顺序应该为< ) 1、须核对《考场情况记录表》上缺考条码,与卡袋封面填写 缺考号一致 2、将答题卡清点30份齐全,贴有条形码的区域先装入塑料 袋,将塑料袋口折叠 3、《考场情况记录表》放在答题卡的最上面

4、再装进答题卡袋口密封并贴封条,交考点主任签字 A、1-3-2-4 B、3-2-4-1 C、4-3-2-1 D、2-1-3-2 ?正确答案:A 4、考生提前交卷的时间是( > A、整场考试不允许考生提前交卷离开考场 B、开考后30分钟 C、开考后60分钟 D、考试结束前30分钟至考试结束前15分钟 ?正确答案:A 5、生物科目开考时间是<) A、16:15 B、10:45 C、8:30 D、14:00 ?正确答案:D

6、物理科目开考,监考员领取试卷、答题卡、金属探测器等物 品,清点无误两人同行直入考场的时间< ) A、考前25分钟 B、考前20分钟 C、考前30分钟 ?正确答案:C 7、监考员原则上不得离开考场,应< )考场前后,以便从各个角 度巡查考场秩序,监督考生按规定答卷。整场考试不允许考生提前交卷离开考场。9qb8StVZKA A、前站后坐 B、一前<讲台)一后分立 C、前坐后站 D、一前一后 ?正确答案:B 8、监考员监督考生按规定答题,制止违纪舞弊行为,制止<)进入 考场 A、场外监考员 B、巡视员 C、考点的其他工作人员 D、考点主任、副主任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 5 .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到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B.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C.程朱理学焕发生机 D.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6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 九十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人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8.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9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I).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10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2021历史高中学业水平考知识点

2021历史高中学业水平考知识点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篇1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①原始商业:原始社会以物易物。 ②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③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地位提高。 ④秦汉到隋唐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限制。 ⑤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⑥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 制也被打破。) ⑦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⑧明清: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的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发展的表现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表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现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对外贸易逐渐萎缩。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的经济效益)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篇2 一、孔子与老子

2018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整理

2018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一、物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要求 1.质点 A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路程和位移 A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v=Δx/Δt,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5.匀速直线运动 A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6.加速度 A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a=Δv/Δt=(v t-v0)/Δt,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若越短,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A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 速度 9.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B 速度公式: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公式: 10.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速度时间图像 A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相等;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0~t1时间内②的位移 11.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位移时间图像 A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①表示物体做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相遇时的位移相同。12.自由落体运动 A

2014年天津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用时90 分钟。第I 卷 1 至6 页,第Ⅱ卷7 至8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2 题,每题2 分,共6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嬴政在统一六国后,为秦朝最高统治者定的尊号是 A.秦王 B .皇帝 C .陛下 D .天子 2.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宰相的皇帝是 A .汉高相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3.古代罗马文明为人类政治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是 A.君主专制B.代议制度C.法律制度D.直接民主 4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此项规定直接限制了英国国王的 A.征税权B.行政权C.立法权D.司法权 5.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在近代被日本割占,是通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长征途中,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7.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 8.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时,会场一片沸腾。此项决议的内容是 A.求同存异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9.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欧洲联盟正式成立D.美国“9·11 ”事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臵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材料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天体的类型有、、、、、等。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3、请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5、请用图示意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行星(包括、、、 )、行星(包括、)、行星(包括、)。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2)八大行星。内部条件:(1)适宜的(原因:日地距离); (2)适合生物呼吸的(原因:地球有适中的和; 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 (3)有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 成,最终形成原始的)。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球,主要成分是和。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 3、太阳能量来源于。请写出反应过程。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资源; (2)维持地表,促进地球上的、运动和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层、层、层。请用图示意。 太阳内部 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7、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大气中的层,使地球上通讯受到影响,甚至;(2)使地球磁场出现“”现象; (3)两极地区出现。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依据高中会考考试说明)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2、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江苏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全

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知识点汇编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 B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v×M ②.称量③. 溶解④.转移(洗涤2---3次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液胶体浊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1.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 3.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4.明确提出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中国割让出去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到19世纪80年代,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法国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7.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国民党一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三大 8.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 A.外国的侵略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洋务运动的诱导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0.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是()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显著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C.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3、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019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1(详细答案)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试题 历史试题 第Ⅰ卷(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只在试卷上作答,不涂在答题卡上无效。 1.清明祭祖、中秋团圆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与这些民俗密切相关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下列能称之为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第一次革命”是( ) A.铁农具 B.铁器牛耕 C.曲辕犁 D.翻车 3.“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句民歌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 4.历史学家夏曾佑指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中央集权制 B.选官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监察制度 5.汉武帝时,朝廷为解决王国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成效最显著的措施是( ) A.郡国并行 B.设刺史 C.平定“七国之乱” D.实行“推恩令” 6.我国古代史上,民营纺织、矿冶、制瓷等行业开始居于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是在( ) A. 汉代 B.唐朝 C. 北宋 D.明朝

7.据《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表明( ) A.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 B. 明朝纺织业发达 C. 世人皆以纺织为生 D. 出现了雇佣关系 8.清代,军机大臣“军国大计,罔不总揽”,但“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避免了决策失误 C.提高了官员素质D.强化了地方管理 9.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 A.发昌机器厂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10.陈潭秋曾回忆:七月底的大会“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党的基本任务……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1.《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陕甘宁红色旅游区”的是( ) A. 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B.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C.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D. 完成转移,胜利会师 12.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战地记者写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城镇,一个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一次胜利已使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村庄”。这一“胜利”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13.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震撼世界的三大决战之一……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和平统一 D.两岸三通 15.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bc644397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思想政治) 经济生活(必修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一、基础知识梳理 1.货币的本质 ⑴一般等价物就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 ⑵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⑶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2)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3.纸币 (1)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2)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 数 4.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①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②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 (2)信用卡:优点: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支票:种类:主要有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5.外汇和汇率 (1)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例如美元、欧元等。 (2)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3)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供求影响价格 引起商品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关系、政策等。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