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化学 1.1.1 原子核 核素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2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化学 1.1.1 原子核 核素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2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化学 1.1.1 原子核 核素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2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化学 1.1.1 原子核 核素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2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

(时间:30分钟)

考查点一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但原子可以再分

B.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呈电中性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但在其他变化(如原子核裂变)中,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可以分为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且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因此A、B两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D项正确。

答案 C

2.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

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B.①②③为同素异形体

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

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解析结合图形可知,①、②、③表示11H、21H、31H 3种原子,则三者互为同位素,其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

答案 A

3.136C-NMR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136C所表示的碳原子( )。

A.核外有13个电子

B.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质量数为13,核外电子数为6,核内有7个质子

D.质量数为13,核外电子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代表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者电中性时原子核外的电子数,而左上角的数字则代表原子质量数,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故此题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 D

4.已知R 2+离子核内共有N 个中子,R 原子的质量数为A ,则m g R 2+

离子中所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A.m A -N A mol B.m A -N -2A mol C.

m A -N +2A

mol

D.

A -N +2mA

mol

解析 R 原子与R 2+

离子的质量数相等,都等于A ,也近似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上等于

其摩尔质量,故R 2+的质子数A -N ,而R 2+的核外电子数为A -N -2,即1 mol R 2+

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A -N -2) mol ,m g R 2+

的物质的量为m A

mol ,所以m g R 2+

离子中所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 A -N -2A

mol 。

答案 B 5.131 53 I 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131

53I 的含量变化来监测核电站是否

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131

53I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131 53I 的化学性质与127

53I 相同 B. 131

53I 的原子序数为53 C. 131

53I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D. 131

53I 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解析 131 53I 与127 53I 互为同位素,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131

53I 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53,其核内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31-53=78。 答案 C

6.按要求填空: (1)A

Z X 原子的中子数:N =________。

(2)阳离子的中子数:A X n +

共有x 个电子,则N =________。

(3)阴离子的中子数:A X n -

共有x 个电子,则N =________。

(4)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 16

O 2分子中,N =________。

(5)A 2-原子核内有x 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 ,则n g A 2-

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构成粒子的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中性原子中N =A -Z ;在分子中,其中

子数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中中子数之和,12C 16

O 2中中子数为6+8×2=22;阳离子的核外电

子数为质子数与所带电荷数之差,则A X n +

的质子数为x +n ,故其中子数为A -(x +n );阴离

子的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与所带电荷数之和,则A X n -

的质子数为x -n ,故其中子数为A -(x

-n )=A -x +n ;A 2-所含电子数为质子数和所带电荷数之和,即为m -x +2,则n g A 2-

含有电子数的物质的量为n m

(m -x +2)。 答案 (1)A -Z (2)A -x -n (3)A -x +n (4)22 (5)n m

(m -x +2)

考查点二 元素、核素、同位素

7.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元素14

C 标记的C 60,发现C 60的一种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

通过断裂DNA 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

C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与14N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B.与12C互为同位素

C.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解析14C表示的是C的一种核素,不属于单质,所以不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答案 B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不同种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168O和178O是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D.互为同位素的原子,质量数一定相同

解析11H原子核内就只有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故A项错误;不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但由于中子数也可能不同,而质量数可能相同,故B项错误;168O和178O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属于同种氧元素的不同核素,故C项正确;互为同位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而质量数一定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在9.0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中受损,产生严重的核泄漏。核泄漏物中含有放射性物质碘—131。下列有关碘—131(131 53I)和碘—127(127 53I)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31 53I和127 53I的中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B. 131 53I和127 53I的质子数相同,互为同位素

C. 131 53I和127 53I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131 53I有放射性而127 53I无放射性,说明两者化学性质不同

解析131 53I和127 53I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是碘元素的两种核素,A 项错误,B项正确,131 533I和127 53I的质子数相同,所以核外电子数相同,C项错误;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D项错误。

答案 B

10.铜有两种天然同位素6329Cu和6529Cu,已知铜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63.5,则6329Cu的原子个数百分数是( )。

A.75% B.25%

C.50% D.45%

解析法一代数法

设6329Cu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为x,则6529Cu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为(1-x)。根据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得

63×x+65×(1-x)=63.5

x=75%。

法二十字交叉法

因为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是介于两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之间,且是根据一定质量分数求和所得,所以可以根据十字交叉法求解。根据题意有

则两种同位素63Cu 与65Cu 的原子个数比为1.5∶0.5=3∶1,所以63

Cu 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为

34×100%=75%。 答案 A

11.用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填空: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________。 (2)决定原子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________。 (3)决定同位素的是原子结构中________。

(4)决定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结构中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核素(原子)、同位素的基本概念。

答案 (1)质子数 (2)质子数和中子数 (3)质子数和中子数 (4)最外层电子数

12.据报道,某些花岗岩会产生放射性的氡(222

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请回答: (1)该原子的质量数是________,质子数是________,中子数是________。 (2)请预测氡气的化学性质 ( )。 A .非常活泼,容易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B .比较活泼,能与钠等金属反应 C .不太活泼,与氮气性质相似 D .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研究发现,镭能衰变为22286 Rn ,故称22286 Rn 为镭射气;钍能衰变为22286 Rn ,故将222

86 Rn 称为钍射

气;锕能衰变为21986 Rn ,故将21986 Rn 称为锕射气。22286 Rn 、220 86Rn 、219

86 Rn 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同种元素 B .同位素 C .同种核素 D .同种原子

答案 (1)222 86 136 (2)D (3)AB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维设计配套课件学案课时跟踪检测(二)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课时跟踪检测(二)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的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 B.s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 C.p能级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随着能层的增加,p能级原子轨道也增多 D.与s电子原子轨道相同,p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选D A项,电子云只是一种对核外电子运动的“形象”描述;B项,核外电子并不像宏观物体的运动那样具有一定的轨道;C项,p能级在任何能层均只有3个轨道。 2.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转变为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②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③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④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中释放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核外电子排布由2s22p2转变为2s12p3,碳原子体系能量升高,由基态变为激发态,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 3.观察1s轨道电子云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小黑点表示1个自由运动的电子 B.1s轨道的电子云形状为圆形的面 C.电子在1s轨道上运动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D.1s轨道电子云的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某一位置出现机会的多少 解析:选D由电子云图可知,处于1s轨道上的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分布呈球形对称,而且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大,离核越远,出现的概率越小。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而表示电子曾经出现过的位置。 4.基态硅原子的最外能层的各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方式正确的是()

解析:选C基态硅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只有C选项正确。 5.对于Fe的下列电子排布,正确的是() 解析:选A 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据洪特规则可知A正确。 6.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n s2n p7,它违背了() A.泡利原理 B.能量最低原理 C.洪特规则 D.洪特规则特例 解析:选A p能级有三个轨道,根据泡利原理,每个轨道最多排2个电子,故p能级最多排6个电子,不可能排7个,故违背泡利原理。 7.下列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A.C B.O C.N D.Cl 解析:选C本题综合考查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各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碳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氧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氮原子有3个未成对电子,氯原子有1个未成对电子。 8.下列3d能级的电子排布图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高中化学-碳硅知识

碳、硅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了解碳元素、硅元素的单质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碳元素、硅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3.了解碳元素、硅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了解碳元素、硅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考点一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1.碳、硅元素的存在形态 (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C60等。 (2)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占第二位,仅次于氧元素,全部以化合态存在,是一种亲氧元素,单质 硅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 2.碳、硅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与用途的比较 碳硅 金刚石:空间网状结构 结构晶体硅:与金刚石类似的空间网状结构 石墨:层状结构 物理金刚石熔点高、硬度大石墨熔点晶体硅为灰黑色固体,有金属光泽、硬度大、熔性质高、质软,有滑腻感点高 金刚石用于制造切割刀具,石墨用晶体硅用作半导体材料,制造硅芯片和硅太阳能用途 作电极、铅笔芯电池 3.碳、硅单质的化学性质

与O2反应 点燃 O2足量:C+O2=====CO2 点燃 O2不足:2C+O2=====2CO △ CuO:2CuO+C=====2Cu+CO2↑冶炼金属 (1)碳与氧化 物反应 高温 SiO2:SiO2+2C=====Si+2CO↑制取粗硅 高温 H2O:C+H2O g=====CO+H2制取水煤气 与强氧化 △ 浓H2SO4:C+2H2SO4浓=====CO2↑+2SO2↑+2H2O 性酸反应△ 浓HNO3:C+4HNO3浓=====CO2↑+4NO2↑+2H2O (2)硅 ①与F2反应:Si+2F2===SiF4。 ②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2H2↑。 ③与NaOH溶液反应: Si+2NaOH+H2O===Na2SiO3+2H2↑。 △ ④与O2反应:Si+O2=====SiO2。 △ ⑤与Cl2反应:Si+2Cl2=====SiCl4。 硅的工业制法 碳、硅单质的特殊性 1.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元素的单质熔、沸点低,硬度小,但晶体硅、金刚石熔、沸点高,硬度大,其中金刚石为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2.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单质为绝缘体,但硅为半导体,石墨为电的良导体。 高温 3.Si的还原性大于C,但C在高温下能还原出Si:SiO2+2C=====Si+2CO↑。 4.非金属单质与碱反应一般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且无氢气放出,但硅与强碱溶液反应只作还原剂,且放出氢气:Si+2NaOH+H2O===Na2SiO3+2H2↑。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五: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糖 类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糖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糖类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B.无论是单糖,还是多糖,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C.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D.糖类物质又称碳水化合物,所有糖类物质的最简式均为CH2O 解析:选C A项,只有二糖和多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物质,不可以水解,错误;B项,还原性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非还原性糖如蔗糖等不可以发生银镜反应,错误;C项正确;D项,糖类物质习惯上可以称为碳水化合物,但是很多糖不符合C m(H2O)n的通式,葡萄糖、果糖的最简式是CH2O,但是二糖、多糖等最简式不是CH2O,错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蔗糖不是淀粉水解的产物 B.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蔗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 D.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C淀粉水解生成的产物是麦芽糖;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所以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无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不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3.米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其中甜味来源的途径是() A.淀粉→蔗糖→葡萄糖 B.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C.淀粉→麦芽糖→果糖 D.淀粉→蔗糖→果糖 解析:选B用米酿酒,米中含有淀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然后再分解为人的味觉敏感的葡萄糖,从而产生甜味。 4.糖元[(C6H10O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比淀粉更大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常常被称为动物淀粉和肝糖。下列有关糖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元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与淀粉互为同系物 B.糖元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糖元具有还原性,是还原性糖

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材实验 目录 0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选修5,P17) (2) 02苯甲酸的重结晶(选修5,P18) (2) 03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选修5,P19) (3) 04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选修5,P32) (3) 05溴苯的制取(选修5,P37) (4) 06硝基苯的制取(选修5,P37) (5) 07苯、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选修5,P38) (5) 08溴乙烷水解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09溴乙烷消去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10乙醇的消去反应(选修5,P51) (7) 11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选修5,P52) (7) 12苯酚的酸性(选修5,P53) (8) 13苯酚与溴水的反应(选修5,P54) (9) 14苯酚的显色反应(选修5,P54) (9) 15乙醛的银镜反应(选修5,P57) (9) 16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选修5,P57) (10) 17实验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选修5,P60) (10) 18实验探究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选修5,P61) (11) 19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0果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1蔗糖与麦芽糖的化学性质(选修5,P82) (12) 22淀粉水解的条件(选修5,P83) (13) 23蛋白质的盐析(选修5,P89) (14) 24蛋白质的变性(选修5,P89) (14) 2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选修5,P90) (15) 26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质(选修5,P108) (15)

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共6页

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 实验创新设计是指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新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进行改进,优化,增设或创新等。这不仅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更是深入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老师自身教学素质,加强实践的需要。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呢?现结合几个实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五化”新视角。 一、紧跟时代,实验装置微型化 微型实验是近20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微型实验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安全,污染少,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自制仪器,自行实验,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水和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实验。取一干燥带大胶头(如图)的胶头滴管,倒置,从导管口向滴管中加入显红色的水,水面约占总体积的一半(A处),再从导管口向滴管中加入无色的酒精,加满滴管(B处)。用拇指按住管口,上下颠倒滴管两三次,红色的水和无色酒精混合,有少量气泡产生,橡胶头稍稍变“瘪”。松开拇指,液面下降2~3cm(C处)。仪器易得,操作简便,用料很少,现象明显。 二、反向思考,实验思路逆向化 逆向思维即是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方向探求的思维方式对现有的实验设计进行逆向思考,从而提出新的实验设计的实验创新方法。 (一)运用逆向思维改进实验 例如,做乙醇在铜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一般的做法是:把下

部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然后趁热迅速伸入装有适量乙醇的试管中,铜丝又变红色。反复多次,闻试管中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这种做法耗乙醇较多,而且由于未反应乙醇的影响,很难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既如此,想到能否减少乙醇的量,能否逆向试验呢?取一铜制的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若不易烧黑,可在稀硝酸稍浸一下)。用胶头滴管滴入一滴乙醇,立即看到乙醇液滴伴随着“嗤嗤”的声响在燃烧匙中晃动,且不断缩小,同时能闻到一股明显刺激性气味,乙醇液滴所到之处又恢复铜的红色。无疑,逆向改进的实验不仅节约试剂,而且现象明显,更科学、合理。 (二)运用逆向思维创新实验 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观察到钠投入水中能放出巨大的能量使自身熔化,同时甚至能使周围产生的氢气在水面上燃烧。此处若运用逆向思维想到:把少量的水滴在小块钠上,不就是引火剂吗?我们试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黄豆般大小的钠放在酒精灯的灯芯中,向钠上滴入一滴水,随着“啪啪”声音,酒精灯点燃了。 三、一物多用,仪器功能别样化 仪器本身没有限定它只能用于什么而不能用于什么,只是主要适用于什么。反思仪器的别样用途,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的认识,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如: (1)漏斗的别样用途。漏斗充当集气与尾气吸收作用,例: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验证实验中,将漏斗置于水中,倒扣在钠块上,产生的少量气体可顺利地富集到试管中。

lp2017高中化学必修一碳的方程式书写练习

高一化学方程式练习一 2017-12- 判断能否反应,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少量的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2. 过量的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3. 将CO2逐渐通入NaOH溶液至过量(现象、化学方程式) 类似:将C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至过量(现象、化学方程式) 4. 将盐酸逐滴滴入Na2CO3溶液中至过量(现象、离子方程式)。 5. 将Na2CO3溶液逐滴滴入盐酸中至过量(现象、离子方程式)。 6.过量的盐酸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7.少量的盐酸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8. 溶洞的形成原理(化学方程式) 9. 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10.CaCl2溶液与NaHCO3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11. 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与CO2的反应 12. 高炉炼铁的原料、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13. 要除去CO2中的CO(化学方程式) 14. 要除去CO中的CO2(化学方程式) 15.水煤气的制备(化学方程式) NaHCO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16. 3 NaHCO溶液与盐酸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17. 3 18.除去Na2CO3溶液中的少量NaHCO3所用的试剂、(离子方程式) NaHCO所用的试剂、(离子方程式)19. 除去Na2CO3粉末中少量的 3

20. 除去3NaHCO 溶液中少量32CO Na 所用的试剂、(离子方程式) 21. 除去CO 2中的HCl 所用的试剂、(化学方程式) 22.除去Cl 2中的HCl 所用的试剂、尾气处理的试剂、(离子方程式) 23.实验室制备CO 2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24.实验室制备Cl 2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25.实验室制备H 2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26.实验室制备O 2的反应原理(固体和液体制备)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27. 少量NaHCO 3溶液与Ca(OH)2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28. 少量Ca(OH)2溶液与NaHCO 3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29. Ca(OH)2溶液与Ca(HCO 3)2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思考:与量有关吗? 30. 3NaHCO 溶液与NaOH 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思考:与量有关吗? 31.将CO 2通入到饱和Na 2CO 3溶液中的现象、离子方程式

【教育资料】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5:专题质量检测(三) 常见的烃学习专用

专题质量检测(三)常见的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裂化主要得到乙烯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煤干馏主要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主要途径 解析:选C石油裂化目的是获得更多的轻质液体燃料,如汽油,裂解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小分子气态烃,如乙烯,A错误。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B错误。C项正确。煤制煤气是焦炭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D错误。 2.有机物R的分子式为C12H18,经测定数据表明,分子中除含苯环外不再含有其他环状结构,且苯环上只有两个侧链(分别是—C2H5和—C4H9),符合此条件的烃的结构有() A.6种B.9种 C.12种D.15种 解析:选C因为苯环上只有两个侧链的形式有邻、间、对3种;—C2H5是1种,—C4H9是4种。故该烃的结构有12种。 3.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双键上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分子的反应。下列过程与加成反应无关的是() A.苯与溴水混合振荡,水层颜色变浅 B.裂化汽油与溴水混合振荡,水层颜色变浅 C.乙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取乙醇 D.乙烯与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取纯净的一氯乙烷 解析:选A苯与溴水混合振荡后,水层颜色变浅是由于溴在苯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是苯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的原因。 4.下列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解析:选B A中的甲基正好在萘环平面上;看B中1号碳在左边苯环平面内,2号碳在右边苯环平面内,而1号碳和2号碳都有四个单键而呈四面体结构,即两平面不可能是同一平面;C中所有原子一定共平面;D中碳碳叁键所在的直线结构中两个碳碳单键转动可以使两苯平面共面。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CF2Cl2、C3H8、C2H4、C2H2均只对应一种化合物 B.1 mol C4H m O完全燃烧,最多消耗O2 6 mol C.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氯甲苯或4-氯甲苯

{高中试卷}高一化学碳族元素测试[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第七章硅和硅酸盐工业 第一节碳族元素 Ⅰ学习重点 1.根据碳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理解为什么碳族元素化合价为正四价和正二价. 2.掌握和解释碳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逆变规律. 3.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结构,掌握硅,二氧化碳,硅酸盐的重要性质. 4.了解硅、二氧化硅的用途. Ⅱ学习难点 1.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碳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2.硅、二氧化硅、硅酸盐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 1.下列气态氢化物中最不稳定的是() A.CH4 B.SiH4 C.H2O D.HCl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是非金属元素,所以碳单质都是绝缘体 B.硅的导电性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 C.锗的非金属性比金属性强 D.锗不存在气态氢化物 3.在元素周期表中,下列有关碳族元素的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B.自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自上而下元素单质颜色逐渐变浅 D.自上而下元素单质溶、沸点逐渐升高 4.碳族元素通常显+2价的原因是() A.得到2个电子 B.只有两个p电子参加反应 C.一个s电子和一个p电子参加反应 D.只有两个s电子参加反应 5.最近科学家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60中含有离子键 D.C60的式量为720 6.去味剂可以消除冰箱里的一股特殊气味,下列物质可以做去味剂的是() A.干冰 B.活性炭 C.氯气 D.二氧化碳 7.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A.50% B.75% C.92.7% D.100% 8.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硅是地壳中含量较丰富的元素 B.在自然界里,硅存在于各种矿物质和岩石中的形式是硅酸

《三维设计》2018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跟踪检测(四十一)+分子结构与性质

跟踪检测(四十一) 分子结构与性质 1.(2017·海南校际联考)下列分子或离子中,立体构型是平面三角形的是( ) A .CH 4 B .NH +4 C .NO -3 D .CO 2 解析:选C A 项,CH 4中C 原子为sp 3杂化,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B 项,NH +4中N 原子为sp 3杂化,离子为正四面体结构;C 项,NO -3中,N 原子上价层电子对数12 (5+1)=3,孤电子对数3-3=0,为平面三角形;D 项,CO 2中C 原子为sp 杂化,分子呈直线形。 2.(2017·西安模拟)下列模型分别表示C 2H 2、S 8、SF 6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32 g S 8分子中含有0.125 mol σ键 B .SF 6是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C .1 mol C 2H 2分子中有3 mol σ键和2 mol π键 D .1 mol S 8中含有8 mol S —S 键 解析:选A A 项,1 mol S 8 中有8 mol σ键,32 g S 8中含有σ键3232×8 ×8=1 mol ,错误;B 项,由SF 6的球棍模型知,其是由S -F 极性键构成,结构对称,属于非极性分子,正确;C 项,单键为σ键,三键中有2个π键,因此1 mol 乙炔中含有3 mol σ键和2 mol π键,正确;D 项,根据选项A 分析,正确。 3.(2017·洛阳模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σ键是原子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相互重叠 B .共价化合物分子的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则分子越稳定 C .2个原子形成多个共价键中,只有一个σ键,而π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D .形成共价键时键与键重叠程度越大,体系能量越低,键越稳定 解析:选B σ键是原子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相互重叠,A 正确;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共价分子越稳定,B 错误;如2个N 形成的N 2分子中,只有一个σ键,有2个π键,C 正确;形成共价键时键与键重叠程度越大,键越稳定,体系能量越低,D 正确。 4.(2017·贵阳模拟)PH 3是一种无色剧毒气体,其分子结构和NH 3相似,但P —H 键键能比N —H 键键能低。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PH 3分子呈三角锥形 B .PH 3分子是极性分子 C .PH 3沸点低于NH 3沸点,因为P —H 键键能低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教材实验 目录 01 粗盐的提纯(必修 1,P5-P7) (2) 02 粗盐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 (2) 03 检验蒸馏前后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必修 1,P8) (3) 04 碘水的萃取与分液(必修 1,P9) (3) 05 电解水(必修 1,P13) (4) 06 配制 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必修 1,P16) (5) 07 胶体的性质和制取(必修 1,P26-P27) (5) 08 离子反应(必修 1,P31-P33) (6) 09 钠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7-P48) (7) 10 铝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8) (7) 11 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49-P50) (8) 1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必修 1,P50-P51) (8) 13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必修 1,P51) (9) 1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55) (9) 15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性的探究(必修 1,P56) (10) 1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0) 17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1) 18 焰色反应(必修 1,P57) (11) 19 氢氧化铝的制备(必修 1,P58) (12) 20 氢氧化铝的两性(必修 1,P58) (12) 21 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必修 1,P60) (13) 22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1) (14) 23 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必修 1,P61) (14) 24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必修 1,P62) (14) 25 硅酸的制备(必修 1,P76-P77) (15) 26 硅酸钠的耐热性试验(必修 1,P77) (15) 27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82-P83) (16) 28 氯气与氢气的反应(必修 1,P83) (16) 29 氯气的漂白实验(必修 1,P84) (17) 30 氯离子的检验(必修 1,P85-P86) (17) 31 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必修 1,P90) (18) 32*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实验(必修 1,P90) (18) 33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必修 1,P92) (19) 34 氨气的喷泉实验(必修 1,P97) (20) 35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99) (20) 36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必修 1,P101) (21) 37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必修 1,P101) (21)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高中化学教材中《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Fe(OH) 2 试管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Fe(OH) 3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 中氧化能力弱,同时Fe(OH) 2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Fe(OH) 2 快速 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 取一张滤纸,先用水湿润,再滴一些盐酸将滤纸酸化,而 后把试管里的灰绿色物质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其摊开,片 刻间灰绿色物质变成红褐色。向学生展示,红褐色在白色滤 纸的衬托下很清晰,可见度很大。 2 原因分析 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Fe(OH) 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⑴介质的酸碱性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PH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而 加快了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把Fe(OH) 2 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 其摊开,是为了使Fe(OH) 2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探究实验设想提示 当今许多化学教学参资料、练习题、甚至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 试卷第33题,都十分肯定地认为:制取白色的Fe(OH) 2 成功关键 是全过程必须避免试剂与空气(氧气)接触,否则新生成的白色 Fe(OH) 2 将被氧气迅速氧化成绿色。于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法:加热法赶出试剂溶液里溶解的少量氧气,用长滴管把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硫酸亚铁溶液底部,为阻断与空气接触在试剂溶液上加植物油、加石蜡油、加苯等,甚至用氢气作保护气,但实验结果常常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新生成的白色Fe(OH) 2 变成绿色并非氧化所致,其理由为: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答案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结 (注:带*的不要求记住,但要求能理解) 一、碳 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2C+O22CO 2、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C+O2CO2 *3、碳和硫蒸气高温反应:C+2SCS2 4、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2Fe2O3+3C2Fe+3CO2↑ 5、碳粉与氧化铜共热:2CuO+C2Cu+CO2↑ 6、碳和水蒸气高温反应:C+H2O(g)CO+H2 7、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8、碳与浓硫酸共热:C+2H2SO4(浓)CO2↑+2SO2↑+2H2O 9、碳与浓硝酸共热:C+4HNO3(浓)CO2↑+4NO2↑+2H2O 10、工业上制备粗硅:SiO2+2CSi+2CO↑ *11、工业上制备金刚砂:SiO2+3CSiC+2CO↑ *12、工业上制备碳化钙:CaO+3CCaC2+CO↑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 2、一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Fe2O3+3CO2Fe+3CO2 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COCu+CO2 4、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CO+H2O(g)CO2+H2 三、二氧化碳 1、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2MgO+C 2、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3、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CO2Na2CO3 4、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CaO+CO2CaCO3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 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 8、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OH+CO2NaHCO3 OH-+CO2HCO3- 9、工业上生产碳酸氢铵:NH3+CO2+H2ONH4HCO3 10、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 1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Ca(OH)2+CO2Ca(HCO3) 2OH-+CO2 HCO3- 12、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CO32-+CO2+H2O2HCO3- *13、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2Na++CO32-+CO2+H2O2NaHCO3↓ 14、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2Na[Al(OH)4]+CO2 2Al(OH)3↓+Na2CO3+H2O 2[Al(OH)4]-+CO2+3H2O2Al(OH)3↓+CO32-+H2O 15、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Na[Al(OH)4]+CO2Al(OH)3↓+NaHCO3 [Al(OH)4]-+CO2Al(OH)3↓+HCO3-16、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SiO32-+CO2+H2OCO32-+H2SiO3↓ 17、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

2018年三维设计高中化学二轮第二部分

5个解答题之——化学实验综合题 1.(2017·全国卷Ⅱ)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 -还原为Mn 2+ ,在暗处静置5 min ,然后用标准Na 2S 2O 3溶液滴定生成的I 2(2S 2O 2-3+I 2===2I -+S 4O 2- 6)。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 2S 2O 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________;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________及二氧化碳。 (4)取100.00 mL 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 mol·L - 1 Na 2S 2O 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________;若消耗Na 2S 2O 3溶液的体积为b mL ,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________ mg·L - 1。 (5)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________(填“高”或“低”)。 解析:(1)取水样时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能保证所取水样中溶解氧量与水体中实际溶解氧量基本相同,以减小实验误差。(2)根据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反应生成MnO(OH)2,可写出固氧的反应为O 2+2Mn(OH)2===2MnO(OH)2。(3)由于Na 2S 2O 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无需用容量瓶,只需粗略配制,故配制Na 2S 2O 3溶液时,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所用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这样能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和CO 2,且能杀菌。(4)根据Ⅱ可知MnO(OH)2能将水样中的I - 氧化为I 2,滴定过程中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在滴定终点前I 2遇淀粉变蓝,达到滴定终点时,I 2完全被消耗,溶液蓝色刚好褪去。根据关系式O 2~2MnO(OH)2~2I 2~4Na 2S 2O 3,结合消耗n (Na 2S 2O 3)=a mol·L -1×b ×10-3 L =ab ×10-3 mol ,可求出100.00 mL 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为14 ab ×10-3 mol ×32 g·mol -1=8ab ×10-3 g =8ab mg ,则该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8ab mg÷0.100 00 L =80ab mg·L - 1。(5)滴定完成时,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读取的

高中化学书本中-实验装置图(详细!)

1、过滤一贴二低三靠。仪器:普通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 2、蒸发仪器:蒸发皿、铁架台、玻璃棒、坩埚钳、酒精灯 操作要领:(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5)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 3、蒸馏仪器: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锥形瓶,橡胶塞 操作要领:(1)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口下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4)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4、分液和萃取仪器:分液漏斗、铁架台、烧杯 操作要领: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仪器:托盘天平、××mL容量瓶、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操作步骤: 容量瓶检漏:向容量瓶内加入多量的水后倒置容量瓶,并观察容量瓶口处是否漏出液体。若不漏,将瓶塞旋转1800,再按刚才操作检查是否漏出液体。若不漏,则容量瓶的瓶塞与瓶口的密封性合格。 用NaOH固体配制250mL1.0mol/LNaOH溶液为例 ⑴计算:所需NaOH的质量为:1.0 mol/L×0.25 L×40 g/mol=10.0 g ⑵称量:用托盘天平在烧杯中迅速称量10.0 g NaOH固体 ⑶溶解:取适量蒸馏水注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冷却至室温 ⑷转移:用玻璃棒引流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入250mL容量瓶 ⑸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将洗涤溶液一并转移入容量瓶 ⑹定容:继续加蒸馏水至离刻度线2~3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塞紧瓶塞,摇匀,装瓶,贴好标签。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五:课时跟踪检测(六)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课时跟踪检测(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机物正确的命名是() A.3,4,4-二甲基己烷B.3,3,4-三甲基己烷 C.3,3-二甲基-4-乙基戊烷D.2,3,3-三甲基己烷 解析:选B在编号时,要注意位置之和要最小,3+3+4<3+4+4,故选B项。 2.有一种烃的结构简式如下: 主链上的碳原子数是() A.5 B.4 C.7 D.6 解析:选A烯烃命名时,选择含有碳碳双键的最长碳链作主链,其他与烷烃的命名相同。 3.结构简式为CH3(CH2)2C(CH2CH3)2OH的名称是() A.1,1-二乙基-1-丁醇B.4-乙基-4-己醇 C.3-乙基-3-己醇D.3-丙基-3-戊醇 解析:选C靠近羟基一端编号,在3号位存在一个乙基。 4.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的是() A.2,2,3,3-四甲基丁烷B.2,3,4-三甲基戊烷 C.3,4-二甲基己烷D.2,5-二甲基己烷 解析:选D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说明分子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氢原子,A.2,2,3,3-四甲基丁烷分子中只存在1种氢原子;B.2,3,4-三甲基戊烷分子中存在4种氢原子;C.3,4-二甲基己烷分子中存在4种氢原子;D.2,5-二甲基己烷分子中存在3种氢原子。 5.下列表示有机物结构的式子中,其名称为3-乙基-1-戊烯的是()

解析:选C A项,正确名称应为3-甲基-1-己烯;B项,正确名称应为3-乙基-1-己烯;D项,正确名称应为3,3-二乙基-1-戊烯。 二、不定项选择题 6.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解析:选AB C项,正确名称应为2-丁醇;D项,正确名称应为3-甲基-1-丁炔。 7.某烃与氢气发生反应后能生成(CH3)2CHCH2CH3,则该烃不可能是() A.2-甲基-2-丁烯B.3-甲基-1-丁烯 C.2,3-二甲基-1-丁烯D.2-甲基-1,3-丁二烯 解析:选C(CH3)2CHCH2CH3的名称为2-甲基丁烷。2,3-二甲基-1-丁烯与氢气加成后的产物为2,3-二甲基丁烷,C不可能。 8.下列有机物的系统命名中正确的是() A.3-甲基-4-乙基戊烷B.2,3,-二甲基丁烷 C.3,4,4-三甲基己烷D.3,5-二甲基己烷 解析:选B按题给名称写出结构简式,再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则发现A命名与“最长”原则矛盾,C命名与“最小”原则矛盾,D命名与“最近”原则矛盾。 三、非选择题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29个实验) 一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 (1)定义: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2)装置及操作要领: 2、蒸发 (1)定义:将溶液浓缩、溶剂汽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2)装置及操作要领: ——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热蒸发皿使液体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

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盛液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 --———当蒸发皿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3)蒸发过程中的两种结晶方式: 蒸发结晶:通过减少溶剂而使溶液达到过饱和,从而析出晶体,如除去NaCl晶体中混有的KNO3. 冷却结晶:通过降温而使溶质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晶体,如除去KNO3晶体中混有的NaCl。 3.蒸馏 (1)定义: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2)仪器装置: (3)注意事项: 温度计的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沿平齐; 加沸石(或碎瓷片);

冷凝水“低进高出”; 不可蒸干 4、萃取和分液 (1)定义: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叫做萃取。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 (2)操作方法: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其量不超过分液漏斗容积的2/3,盖好玻璃塞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③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选用萃取剂时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 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一般是水)互不相容。 ②萃取剂和溶质不发生反应。 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其在原溶剂(一般是水)中的溶解度。

高中化学实验——喷泉实验

实验专题之四喷泉实验 一. 关于喷泉实验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多样。喷泉实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基于喷泉实验汇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这个喷泉实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实验中? (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实验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如果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 (4)作为喷泉实验原料气的溶解度应是多少?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 (5)喷泉实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 (6)实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实验时的温度,吸收液的温度等等? 由此拟定研究方向:①化学喷泉与生活喷泉的联系;②喷泉实验的改进研究;③彩色喷泉的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设计实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二.生活喷泉与化学喷泉 课堂上演示的喷泉实验,是减小烧瓶内气压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而广场上多姿多彩的喷泉原理是增大内部气压,在正常大气压下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于是,本课题将生活中形成喷泉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模拟。 实验一:利用MnO2加快H2O2分解氧气,加大烧瓶内压强,在空气中形成喷泉 H2O22H20+O2 图1 图2 步骤: 1、先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烧瓶中放入MnO2,分液漏斗中装H2O2,快速塞紧胶塞,打开分液漏斗,使烧瓶中快速聚集氧气,气压增大; 2、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水受到高压而喷出,在导管的出口处形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二:加热氨水使烧杯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选修五检测(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一)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①酒精;②食盐;③一氧化碳;④甲烷;⑤红糖;⑥石灰石 A.①②④⑤B.①④⑤ C.①③⑤D.①⑤⑥ 解析:选B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并不是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如碳酸、碳酸盐、CO2、氰化物等;①酒精是乙醇,属于有机物;②食盐是NaCl,属于无机盐;③一氧化碳属于无机物;④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⑤红糖属于糖类,属于有机物;⑥石灰石属于混合物,故选B。 2.现代建筑装饰材料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很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易燃易引发火灾。由此判断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主要成分是() A.硅酸盐B.大理石 C.有机物D.金属化合物 解析:选C现代建筑装饰材料易燃,易引发火灾,应判断为有机物,因大理石、硅酸盐、金属化合物都难于燃烧。 3.下列关于著名化学家的名字、国籍及主要贡献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这两个概念;德国化学家维勒于1828年首次在实验室里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最早提出了价键的概念;此外,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4.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使用一种无机盐直接转变为有机物尿素,这一成果成为有机化学的里程碑。维勒使用的无机盐是() A.(NH4)2CO3B.NH4NO3 C.NH4CNO D.CH3COONH4 解析:选C维勒用无机盐转变成尿素,使用的无机盐是氰酸铵,故C正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物都是从有机体中分离出去的物质 B.有机物常温下都是固体 C.有机物不一定都不溶于水 D.所有有机物都不具备无机物的性质 解析:选C A项,许多的有机物是人工合成的,错误;B项,有机物常温下有的是气体,有的是液体,有的是固体,错误;C项,有的有机物如酒精与水混溶,有的不溶于水,正确;D项,有的有机物具备无机物的性质,如醋酸具有酸的性质,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6.尿素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C.尿素属于离子化合物 D.尿素是一种酸性物质 解析:选CD尿素属于共价化合物,是中性物质,C、D项错误。 7.下列事件表明有机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化学分支的是() A.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在实验室合成出尿素 B.中国科学生物化学研究所等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C.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首先使用“有机”这个词,并提出了“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D.自从天然的有机化合物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开始大量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药物等 解析:选C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有机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有机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分支,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是从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首先使用“有机”这个词开始的,后人也就把贝采利乌斯作为有机化学的先驱。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有机物都可以从动植物的有机体中提取 B.有机物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C.有机物和无机物在性质上的差别不是绝对的 D.有机物参与的反应,一般比较复杂,速率较慢,且常伴有副反应发生 解析:选A有些有机物需要人工才能合成,A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9.恩格斯指出“新创立的有机化学,它一个一个地从无机物创造出所谓的有机化合物,从而扫除了这些所谓有机物神秘性的残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