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第一讲

学习目标:

1、掌握个案工作的定义;

2、掌握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

3、掌握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社会个案工作,意思是把单个个人或者家庭作为服务对象,对其开展的各种专业的帮助活动。

要了解个案工作的本质,就需要回答“有效的个案工作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要素

不同的个案工作专家和学者对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其中有一些受到普遍的认同:(1)最早对个案工作进行清晰界定的是美国社会工作专家玛丽-里士满,她在1922年出版的《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中对个案工作进行了概括:“个案工作包括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为着力点,通过对个人及其所处的环境作有效的调整,以促进其人格的成长。”

(2)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认为“个案工作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尤其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挠或无法与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圆满适应的个体或家庭。个案工作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与人或人与环境的适应遭遇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恢复、加强或改造其社会功能。”

(3)台湾社会工作学者廖荣利认为:“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以待助的个人或家庭为入手的一种助人方法,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或其家庭处理困难和问题,预防原有的困难和问题的再发生,以及协助个人及其家庭的潜能的发展,以促进个人、家庭、团体和社会的福利。”

(4)《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以个别化方法,对感受困难、生活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案主)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服务对象、个别化的工作方式、服务目标。

(二)个案工作的含义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帮助遭遇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促进其正常生活的过程。

二、个案工作的本质

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这里的社会功能指的是社会赋予个人或家庭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应发挥的作用。

(一)社会功能的恢复

当服务对象寻求帮助时,通常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无法自己解决,无法完全承担社会所要求的责任。因此,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的能力,提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水平、恢复社会所要求的功能,是个案工作的首要任务。

(1)社会功能的恢复包括个人或者家庭具备基本处理困境的能力。

(2)社会功能的恢复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具有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

(3)社会功能的恢复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够相互促进。个案工作的焦点使个人或者家庭具有处理困境的基本能力,并能够与社会环境的改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改善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水平。

(二)社会功能的增强

恢复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只是个案工作的一部分,个案工作同时还关注发挥个人或者家庭的潜在能力以及运用个人或者家庭周围环境的资源。

(1)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了对个人或者家庭自身拥有的能力的关注。

(2)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

(3)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困境解决能力和问题预防能力的同时提高。

二、个案工作专业关系

(一)案主需求及工作者对策

1、案主需求

将案主视为独特的人;关怀了解案主;每个人都是有价值有尊严的人;使案主获得帮助,并使案主自己解决问题;不对案主有道德上的批判;案主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对案主的所有要保密。

2、工作者对策

个别化原则;理解关怀的原则;接纳原则;案主自我决定、自我选择的原则;非批判的原则;保密原则;承认原则。

(二)专业关系的性质和基本要素

1、专业关系的定义:

专业人员与案主的内心感受和态度表现的动态交互反应关系,工作员通过此种交互作用,以协助案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改善和增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本身对案主的情绪与心理具有治疗作用。

2、专业关系的性质:

形成目的明确;职务关系,而非私人关系;关系具有时间性;非互惠的;是一种专业性服务;以工作员为主体;专业关系是手段不是目的。

3、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关心他人;承诺与责任;接纳与期望;同感(尝试进入案主的内在心理世界,用案主的眼光来看问题);真诚和一致性;权威和权力;目的。

三、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一)会谈

1、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2、引领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

3、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二)建立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合作关系

技巧:感同身受,建立案主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营造气氛,积极主动(友善)。

(三)收集资料:会谈,调查表,观察,现有资料

(四)方案策划:目标清晰而且现实;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策略合理

(五)评估

1、正确运用评估类型;

2、合理选择评估的方法;

3、促使服务对象积极参与;

4、坦诚保密。

学习目标:

1、掌握个案工作的程序;

2、掌握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

3、掌握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四、个案工作的程序

(一)接案和转介

接案:

1、了解救助对象的救助愿望。了解并简要评估其求助需要。

2、促使有需要的救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赞赏语言。

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解释本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范围,鼓励其积极配合。

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建立口头或书面的契约关系,让服务对象成为服务机构的案主。

转介:

对于那些需要帮助而本机构无法给予即使必要的帮助的服务对象,进行转介。转介需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理由,通常只有两种情况需要转介:

1、问题超出本机构服务范围。

2、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服务区域之外。

(二)收集资料

1、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资料

(1)个人资料

(2)环境资料

2、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

(1)服务对象的问题

(2)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

(3)服务对象曾经作出的努力

(三)制定计划

1、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包括案主的基本情况,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工作计划的目标,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主要方法,服务开展的期限,联系方式。

2、一个完备的计划要求社会工作者明确五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服务机构的具体服务;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资源。

(四)签订协议

基本内容:五个方面

(五)开展服务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使能者,治疗者,教育者,倡导者,联系人。

六、结案

“五”:出现五种情况之一可以结案;

“四”:社会工作者在结案时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三”:可以采取三种常用形式。

七、评估

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二是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服务介入工作的资源投入情况。

评估方法:服务对象评估,同行评估,服务机构评估。综合评估。

八、追踪(跟进):三方面任务,即巩固进步,增强社会支持,持续评估工作效果。

五、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

(1)危机的定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成长危机,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机;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

(2)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危机解决、恢复期。危机产生之后,服务对象的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经过调适和治疗就会形成新和身心平衡状态。

(3)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第一,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基他人的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第二,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第三,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击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五,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第六,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第一,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对象最近的生活状况上,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帮助对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迅整作出危险性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

第三,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结绪,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

第四,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制度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介入计划。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危机的定义、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单选、多选)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多选)

学习目标:

1、掌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

2、掌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3、掌握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

4、掌握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

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是指导社工开展个案服务的理论依据,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受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较深,分为传统的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模式和建立在批判传统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模式。其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被称为个案工作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一)历史渊源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传统的治疗模式之一。最早由玛丽·里士满在《社会诊断》一书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架构,1928年,玛丽杰瑞特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精神病理社会工作”的文章,她对《社会诊断》一书中所涉及的个案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其中至少有50%以上的个案显示案主具有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因此,她预言个案工作将朝心理学方向发展。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首次提出了“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个学派的观点。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成立。

60年代,霍丽斯的《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是该学派的代表作。

(二)理论来源

1、首先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系统构成。

(1)人的心理结构

意识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所有的知觉,包括日常所说的感受和感情,一开始都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个领域,是人的本能欲望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冲动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遵循“快乐原则”。包括被压抑的、无从觉知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性欲。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心理深层的基础,精神分析的核心。

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关系可用三层楼房进行比喻:三层楼房,三楼住着理智有教养的意识;二层住着安分懂礼的潜意识,一楼住着粗野任性的无意识,二楼的居民可以随时到楼上去拜访,同时,他又有责任守住楼梯口,不让楼下的粗人冲到三楼去打扰意识的正常生活。如果冲破了阻碍,则会导致行为上的问题。

(2)人格理论

相对应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

本我,相对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唯一目的在于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如性欲、食欲、求生欲等,它只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没有理智可言。

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的活动包括记忆、知觉、情绪、思考等,作用是为本我提供外界消息,帮助本我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需要的满足,同时避免由于盲从而遭致危险。自我遵从现实原则。代表理性。但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弗洛伊德将自我和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自我是马,本我是骑手)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社会感情这些任性中的高级本性,是社会力量的代表。超我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个体人格中的反应,是理想中的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只有保持自我、本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人格健康成长。其中,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同时也被严厉的超我所监视,受到外界的挫折,因此,人们会经常感叹生活的不易。自我如果不能抵抗前三者的压力,则会产生焦虑。焦虑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所导致的。

2、“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

认为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

此理论认为案主的困扰来源三方面:

(1)儿童时期没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到了成年期,从而导致了在环境中的不合理要求,如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小孩,长大后会寻求关爱。

(2)来自环境的压力。贫困的母亲由于生活压力打骂孩子。

(3)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过渡被母亲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包括沟通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1、基本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个因素彼此相互影响,案主所面对的困难,是案主本人同时受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的压力有关,个人早年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压力过大,个体应付外界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时,早年的问题会引起偏激的反应。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按住沟通的能力和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诊断。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和潜力的个体。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

(四)实施程序(即特点要点)

包括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1、心理社会研究

第一步:开始接触(包括初次会谈、建立关系和签订服务协议)

第二步:收集资料,以人在情境中唯一局全面收集与案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是否尝试处理过这些问题,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价值观念和如何看待自己。

第三步: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的满足和不满足感受。其关心的重点应该放在意识层面而不是无意识层面。

第四步:协助案主自我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的问题和原因所在。

第五步:综合资料,确定下一步方案

2、诊断

是指除了对案主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外,进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诊断案主的人格或心理问题,并针对案主的受助意愿,接受服务的能力进行预估。

诊断的类型包括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1)动态诊断—对案主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

(2)缘由诊断—对案主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3)分类诊断—对案主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

3、治疗

目标:

(1)减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2)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3)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地功能。

(4)开发案主的潜在能力。

(5)改善案主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五)治疗技巧

霍利斯将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种。

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与案主二者之间的沟通、研究和治疗的过程。

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针对案主所处的环境所展开的治疗。包括案主有关的人和机构。

1、直接治疗的技巧

(1)非反映沟通技巧:支持(首先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其次保证,肯定案主的行为,另可以通过实物资助的方式表示你的支持)

直接影响: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某些行为。尊重案主的自决。方法包括:

用点头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他本来已有的想法或已经作过准备的行动。

例:

案主:我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想换个工作,但是怕换了后会更不好,就是拿不定主意。

工作者:这个想法不错呀,可以试一试。

(2)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让案主自己选择。

例:

案主:虽然很努力,可是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好。

工作者:你能考进这个学校,说明你的学习能力是很不错的,你有没有试着改变一下你的学习方法或者向别人学一点更好的经验呢?

(3)忠告,表明自己确切的立场或态度。

例:

案主:我儿子迷上了打游戏,总是逃学去玩。

工作者: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我认为你可以抽点时间和老师沟通一下,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

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坚持、实际干预等。

探索—描述—宣泄:探索、描述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了解的神情或语言来表达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是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他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感;焦虑。

2、反映性沟通技巧

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巧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鼓励案主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与其它治疗方法的主要差异点。

(1)人在情境中的反映性沟通:协助案主了解其现状,了解案主自己的反应。

(2)心理模式动力反应:协助案主进一步去发掘他的感受、态度与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重点在于使案主觉察他的那些不适当的心理形态及倾向,以减少他们对案主的影响力。

工作者针对一个经常与别人吵架的案主说:“你想是什么原因使你经常误会那些你认为是你好朋友的人?”

(3)人格发展反应:协助案主发现他的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来自于早年经验的影响,促使案主对这些影响加以适当的控制。以解决案主的困难,提高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者可以先协助案主回忆早期的经历,提供案主情绪发泄的机会,继而将早年经验与现在的感受和行动联系起来。

工作者对一味抱怨孩子成绩差的母亲:“你以前读书时的成绩怎么样?”

(六)间接治疗法—环境改善术

改变案主的环境,从而减少案主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在案主的关系系统中,包括并行者和重要他人,其中并行者是指与案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人,重要他人是指与案主以感情联系为主的人,包括家人、亲戚、朋友等。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假设(多选)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直接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直接技巧又分为非反思性技巧和反思性技巧,可单选也可多选)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七、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一)发展历史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又称案主中心治疗模式,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人本治疗模式的提出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0—1950)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开始阐述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建立在对以往注重指导性分析取向的治疗模式的批判基础上,强调工作者应避免表露个人的看法和意愿,要尽量减少自己对案主的影响,以免影响案主的自然成长。所以,当时的治疗法提倡辅导员接受当事人,与他建立一个融洽、宽容和不带批评判的气氛,相信当事人能以他的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所注重的技巧是澄清、同感;情感反映等,避免采用指引性的技巧,如批评、心理测验和诊断等方法。

第二阶段(1950—1957)

罗杰斯于1950年在《案主中心治疗模式》一书中使人本治疗法更上一层楼。此时的他再不如早期般重视技巧,而是渐渐超向强调辅导员的本质。他指出当事人的情绪状况应是辅导员重视主要环节,所以此时的治疗法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法。辅导员要敏锐地反映当事人的感受,了解当事人主观的体验,使当事人更洞悉自己的内心

世界,使当事人解决真我和理想我之间的矛盾,重新组成自我概念。

第三阶段(1957—1970)

罗杰斯在1957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一书。这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治疗重点不再纯粹是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要提供一些可以协助当事人性格成长的基要条件,如表里一致、无条件的关怀和同感等。辅导员要尽量投入整个辅导过程中,利用他个人本质来引导当事人探讨问题。

第四个阶段(1970年至今)

强调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更积极的参与和投入。除了以上所提的技巧,辅导员应运用影响性的技巧,如自我披露、回馈、问题、立即性等。注重辅导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当事人的关系,尽量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

罗杰斯于1974年将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改名后,更能反映他将人放在首要地位的信念,和需要辅导并非是病态的表现,而是成长中一个正常需要的信念。

(二)理论依据

1、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是人本治疗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它与“自我”(self)不同,“自我”是指当事人真正、本身的自己。而“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一个只有80斤重的二十岁女孩子,她的“自我”可谓是相当瘦,但她的“自我概念”可以认为是一个大肥妹,她不满意自己身体仍是那么“重”,常嚷着要减肥。

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分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应该是怎样?)。引用罗杰斯的话,“自我概念”乃是“一套有组织,有连贯性对自己的观感”。在内容方面,自我概念可包括以下九个方面: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对人生的哲学。我们每天的行为,与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都是无时无刻地受着我们的自我概念所影响。

(2)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我们成长的初期,自我概念是由很多现实经验,即对自己的体验所形成。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等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我们不断地积极着很多的现实经验。

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的对应关系:

(1)一致。如运动员,他肯定自己能够在奥运会中拿金牌,并且现实中他确实做到了。

(2)矛盾和冲突。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人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识低于现实的经验,即自我概念偏低,英语考试,自认为英语不行,但是在考试中考了第一名。二是个人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识高于现实。自恋者。

(3)脱节。即自我概念本身应和现实经验的内容相对应,但个人没有意识到。如女孩去公司面试失败,她认为是自己不够漂亮,而事实上她失败的原因在于工作经验不够。

(3)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影响

A、经验的演绎

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接受和处理经验的方式和态度。

首先,我们看看一个理想的情况:若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是互相符合的话,我们对经验的反应就是正面的。例如:一位自觉钢琴造诣很深的女孩子会相信自己在公开赛中有良好的表现。若她在公开赛中得奖,她会很高兴地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得奖的“现实经验”会加强她认为自己是很有弹琴天份的“自我概念”。我们称这种情况为“自我概念与经验达成一致”,这种情况是一个很完美的境界。

第二种情况是当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不相符或有冲突时,我们便会歪曲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以求心理平衡。例如当一个成绩素来不好的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受到老师赞赏时,他可能会认为:那位老师根本没有仔细地阅读过他的文章,或者那位老师的水准真是低。当他作出这样的解释时,会继续保持一个低落的自我概念。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符合自我概念的经验可能完全被当事人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或否定它的存在。例如:一个在自我概念中非常认同异性恋的女孩,她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同性恋,当有一天,她对一个同性产生好

感时,为了减低自己的精神压力,她可能会解释这是自己的错觉;或者她会索性否定,认为它从不没有发生过,使自己心安理得。

以上提到的和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反映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可产生于好与坏的经验中。很多接受辅导的当事人都有较低的自我概念,惯于否定或拒绝接受别人给他们的赞许和欣赏,惯常地压抑自己内心良好的感受。

B、自我保证和焦虑的产生

罗杰斯感到我们大部分行为都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符.一方面我们会根据自己惯常的意念去决定行动的准则。比方说,若当事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人,她与异性接触会很谨慎,几乎一定会反对婚前发生性关系。而另一方面,则只容许自己认同与自我概念相符的经历。一旦遇到与自我概念有所抵触的经历时,当事人便会因惯常持有的自我概念被破坏而焦虑。在这样的处境中,当事人会采取某些防御机制来保证原来的自我概念。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或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所发生的事情,以避免因要改变自我概念而引起的精神痛苦。

C、精神崩溃与人格解体

适应能力低的人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因为他们常要采取很多防御机制去避免接触到不快或与自我概念违背的事情。若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或当事人突然遇到一件对他很重要,但却与他的自我概念有严重冲突的事情时,这时防御机制便会失去效力。当事人再不能片面解释或否定他的遭遇,而是要面对面地承受他一直不能接受的事实。这是很残酷的打击,当事人会大受刺激,自我概念可能随之而崩溃,严重的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例如:小明是一位充满自信且认为自己是年青有为,对事业前景抱有极大期望的职员;但在其上司眼中,却只是资质平平,并不看重他。小明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像其他同事对上司阿谀奉承。一天,他因严重失职受上司斥责后被辞退,他再不能以惯常的藉口去掩饰自己的无用,必须去面对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没有才干的人。这次痛苦的经历使他的自我概念大受打击,身受刺激,产生幻觉,经常感觉别人在评论他、批评他、甚至伤害他,结果患上精神分裂。

(三)介入技巧

罗杰斯认为协助当事人达成理想的性格转变,必须有以下六种要素存在:

学习目标:

掌握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以及特点。

家庭治疗的兴起是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将案主的问题分析视野扩大到了家庭之中,迄今为止,家庭治疗仍处在不停的探索发展过程中,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工作治疗方法的变革依然尚未完全展露。目前为止,比较重要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有两种:联合家庭治疗和结构家庭治疗。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美国的米纽钦与他的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立的,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并不直接解决个人行为问题,而是致力于改变案主家庭的交往方式,因为,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人的问题只是表象,家庭的问题才是导致案主个人问题的真正原因,因此,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张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介人,解决家庭的问题,最终解决案主个人的问题。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理论上受到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这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名称以及基本理论概述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等。

1.家庭系统结构

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构成家庭这个系统的基本元素,在家庭的构成中,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庭尽管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构成,但是,家庭的功能却并非单个家庭成员功能的简单相加,家庭作为整体重新生成了全新的结构和功能。

构成家庭的每个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共同隶属于家庭,家庭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反过来,家庭成员的变化也会对家庭本身产生改变作用。

家庭系统要求我们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家庭,家庭系统之下同样可能会进一步产生出家庭次系统,如父母次系统、亲子次系统等。

2.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家庭整体的基本保障,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实际交往过程中的产物,家庭结构是固化的家庭关系。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表述家庭结构时主要采用了次系统。边界、角色、责任分工、权力架构等重要概念来说明。

次系统主要指的是家庭这个整体系统之下的二级、三级子系统。一个次系统一般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次系统的出现表明了家庭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边界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个关键词,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用来指家庭系统彼此之间的范畴,同时也用来表示家庭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边界本身的清晰与模糊上家庭关系的矛盾与和谐有着直接的关系。

角色与责任分工主要用来说明作为整体的家庭其实有着明确的内部分工,家庭其9就是一个小社会,它要求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有相应的角色担当和责任分工,这是家庭g统合理运行的必然要求。

权力架构主要用来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简单来说,就是家庭事务的决定大权归谁支配。父权家庭、母权家庭以及平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权力架构。

3.家庭病态结构

家庭问题的实质是家庭结构出了问题,常见的家庭病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纠缠与疏离。纠缠与疏离主要指的是家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模糊进一步导致家庭角色错位、家庭责任不明、家庭权力混乱,从而引发家庭成员问题。

第二,联合对抗。联合对抗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结党营私,相互攻击牙抗,这是造成家庭问题乃至引致家庭破裂的主要原因。

第三,三角缠。三角缠一方面表明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割裂,另一方面表明了家庭铰员的错置。三角缠很容易引发家庭关系的混乱。

第四,倒三角。倒三角主要指的是家庭权力分配的错位,比如子女支配父母等。

现实生活中家庭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以上几种错误的集中爆发和突出表现。

4.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主要用来表示结构化的家庭同时还处于周期性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家庭生命周期是对家庭变化的一种理想表达,一般来说,家庭的发展都要经过形成期、发展期、扩展期、完成期、解体期等五个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有助于对家庭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

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开展过程

一般来说,结构家庭治疗的开展先后要经过进人、评估和介人三个阶段,但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归类,实际治疗过程中,还可能在同一时间开展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进入

进人指的是工作者对作为治疗对象的家庭的进人,家庭尤其是问题家庭的进人往往并不容易,一般来说,工作者进人家庭应该注意如下事项:

第一,接纳家庭的规则与习惯。为了避免家庭的拒斥,工作者应该事先尽可能了解和接受家庭的规则与习惯,不应该急于改变家庭的潜在规则。

第二,注意了解家庭的交往过程和内在关系。通过对家庭交往过程以及家庭内在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工作者了解家庭的实质,进入家庭的问题核心。

此外,工作者在进人家庭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协调自己的立场,贴近、中立还是远离,这三种不同的立场需要工作者根据家庭的不同情况并结合家庭治疗的不同进程灵活选择。

2.评估

评估指的是工作者对于家庭做出的评判,评估的实际过程开始于接案之际,并贯穿于家庭治疗的过程之中,评估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对家庭的结构混乱以及功能失调状况做出评判。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对于家庭的评估应该由以下几个内容人手:①家庭的形态和结构;②家庭系统的弹性;③家庭系统的回馈;④家庭的生命周期;⑤家庭成员的症状,家庭交往方式问的关系。

3.介入

介入主要指的是对于家庭的实际治疗过程,是具体治疗计划的实施过程。在实际介入过程中,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往往持有三重专业目标。

第一,改变家庭的看法。一般人往往认为家庭的问题主要就是家庭成员个人的问题,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则认为,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庭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单个成员自身的问题,而是家庭的整体出了问题。为了修正家庭成员的观点,工作者在这里经常采用集中焦点、重演以及引发强烈感觉等多种方法。

家庭系统

家庭是一个系统,其中每个成员相互影响,彼此依赖。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只有观察家庭成员的具体交往过程,才能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与相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家庭结构。

家庭系统内成员的影响是一种循环因果的关系。很难分辨出谁是因谁是果。结构家庭治疗通常不深究过往的原因,而关注当前的交往方式。

家庭结构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固定化的交往关系。它是在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表现在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并制约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

家庭结构:包括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权力结构

次系统主要指的是家庭这个整体系统之下的二级、三级子系统。一个次系统一般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次系统的出现表明了家庭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边界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个关键词,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用来指家庭系统彼此之间的范畴,同时也用来表示家庭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边界本身的清晰与模糊上家庭关系的矛盾与和谐有着直接的关系。

角色和责任分工主要用来说明作为整体的家庭有着明确的内部分工,家庭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它要求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有相应的角色担当和责任分工,这是家庭传统合理运行的必然要求。

权力结构主要用来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简单来说,就是家庭事务的决定大权归谁支配。父权家庭、母权家庭以及平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权力架构。

病态的家庭结构:

纠缠与疏离:指各次系统之间的边界模糊或混淆,该封闭的不封闭,该开放的不开放,从而导致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婆媳关系,夫妻关系)

联合对抗:纠缠与疏离往往使家庭中某些成员结成同盟,而与其他成员相对疏远乃至对立。当发生冲突时,同盟者会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维护本同盟的成员。这种壁垒分明的情形就是联合对抗。

三角缠:是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双方的互动,这样就把第三者带入两人关系中。它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夫妻之间吵架,要孩子来传话)

倒三角:在核心家庭中权力一般操纵在父母手中,但一些家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子女支配父母或子女与家长争权的现象,这就是倒三角。(现代家庭,独生子女)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六个历程:

①形成期:结婚组建家庭。

②发展期:开始生育子女。

③扩展完成期:子女教育。

④收缩期:子女长大,开始离开家庭。

⑤完成收缩期:子女成家立业,老夫妇重新体验二人世界,或沦为家庭附属角色。

⑥家庭解体期:离婚、丧偶等原因,家庭解体。

治疗技巧:

(1)重演-即让家庭成员实际表现相互交往冲突的过程,呈现家庭的基本结构和交往方式。

(2)集中焦点-让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交往方式与问题的关联上。

(3)感觉震撼-利用重复、声调的高低和简洁的语词等方法让家庭成员明了社会工作者谈话的内容。

(4)划清界限-帮助家庭成员分清交往的边界线。

(5)打破平衡-打破原来病态家庭结构的平衡。

(6)互动方式-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

(7)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角

(8)显现似是而非的想法-使原来模糊不清的错误想法显现出来

(9)强调优点-引导家庭成员关注整个家庭或者个人的优点,避免过分强调家庭的不足。

特点

1.以家庭为工作的焦点;

2.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

3.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具体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某个家庭成员或者外部环境,忽视家庭成员交往方式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2)改善家庭结构。家庭问题通常表现为家庭边界的不清晰,家庭成员之间或者过分疏远或者过分亲密。改善家庭关系,其中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

(3)改变家庭错误观念。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期望、要求和价值观。社会工作者通过挑战家庭的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家庭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日常生活。

在家庭治疗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她就是萨提亚,因为有了她,才有了另一种新的家庭治疗模式一联合家庭治疗模式。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存在主义等众多思想,批判了心理分析的主导思想,为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治疗的独立发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一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

与其他社会工作治疗模式一样,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主要内容之上。

1. 人性论

萨提亚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她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真正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受到阻碍,人也会因此产生无能和无奈的负面感觉。

2.自我价值

萨提亚对人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期待,她认为一个人的良好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对于个人以及家庭非常重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带来良好的个人行为以及家庭健康,负面的自我价值观则会导致个人的自我贬低以及家庭发展的困难。广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以及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做出的对自己进一步的看法。很显然,自我价值主要是一种主观评判,而且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萨提亚的目的是用来强调自我的本质重要性。

3.人的需要

人是由身体、理智、情绪、精神和感觉等多重因素组成的,人的快乐源自于这些因素的和谐组织。每个人都有生存、成长和亲密的愿望,满足这些愿望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当人的这些需要顺利满足时就会产生一个良好的自我,相反,人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失落甚至偏差问题的滋生。

4.问题本质

正因为非常强调人性的乐观以及自我价值的主观,所以,萨提亚认为,尽管我们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是萨提亚非常著名的一个发现,本质上还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意义。在此基础上,萨提亚认为,面对问题科学的处理方式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对现实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其次,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次,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最后,对问题有一个灵活性处理方式。

5 家庭本质

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家庭,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家庭构成了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成长基础。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系统有关,家庭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开放与封闭两种,相对来说,开放家庭对于家庭成员个体以及家庭系统整体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

二联合家庭治疗的主要内容

萨提亚的联合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成员是主要的治疗对象,家庭系统则是治疗的基因此,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主要关注的治疗内容集中在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系统两个方面。

1.家庭成员的自尊

萨提亚认为,家庭成员的自尊非常重要,自尊其实就是家庭成员的自我评价,过低的自尊不仅容易导致家庭成员自身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引发家庭本身的问题。一个自尊过低的家庭成员往往过分依赖家庭,甚至在选择婚恋对象时也容易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家庭成员的过低自尊往往和父母的自尊程度有关,并且,和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现实之中,家庭成员的过低自尊往往伴随有如下特征:自我否定;难于与人沟通;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寻求权威庇护;心理防御机制明显。这些特征是对家庭成员自尊进行评估的基本依据。

2.家庭沟通

萨提亚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自尊偏低的人正是因为想掩盖自我的不良形象,所以,就故意表现出相反的举动。

很明显,沟通是一个多方传递的过程,涉及到了自我、他人以及情境三方面因素,良好的沟通应该是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合理顺畅沟通,沟通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四种: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以及打岔型。社工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开展表里一致的家庭沟通。

3.家庭规则

萨提亚认为每个家庭都会形成特定的家庭规则,”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活在特定的家规则之下,良好的家庭规则有利于家庭成员发展,负面的家庭规则会阻碍家庭成员的积极发展,也会阻碍家庭本身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错误的家庭规则:第一,非人性化的家庭规则;第二,绝对化的家庭规则;第三,矛盾性的家庭规则;第四,不合时宜的家庭规则。社工应该帮助家庭成员发现这些不恰当的家庭规则,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推动家庭规则的合理化,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和家庭的良性发展。

4.人对事物的反应

萨提亚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人对事物的反应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确的反应会导致家庭成员积极的情绪和正确的行为,错误的反应则会导致家庭成员消极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主要包括六个程序:第一,发现事件;第二,形成事件图像;第三,对事件做出主观解释;第四,对事件的解释产生的主观感受;第五,对已有感受的进一步主观感受;第六,由此产生外显的行为。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案主的主观感受使最终的行为反应大大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社工应该紧紧抓住事件本身,澄清案主主观化的偏离,帮助案主建立准确的判断和积极的感受。

三联台家庭治疗模式的具体干

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具体干预主要表现在社工的专业角色、于预的主要过程以及于预的基本技巧几个方面。

1. 社工专业角色

在联合治疗模式中,社工的专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解释者。社工向案主解释家庭成员自我评价的问题、家庭规则的问题等,帮助案主认清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

第二,示范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萨提亚并不十分注重专业技巧,而是非常强调社工本人的专业品质,希望通过社工的专业魁力向案主展示真实的自我,推动案主自觉并自决。

第三,引导者。联合治疗模式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社工的专业引导才能帮助案主真正解决。

通过这三种主要身份,社工首先可以真正为案主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案主袒露自我;其次可以使每个家庭成员彼此建立信任和支持关系,使他们感受到自我的肯定;再次可以使每个人增强自我改变的自信;再其次可以为案主做出明确的示范,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最后可以帮助案主学会积极健康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方式。

2. 干预技巧

相对来说,萨提亚比较强调人本主义的影响,因此,她十分强调社工的专业品质,她认为这才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社会工作者自身人性的力量要比单纯的工作技巧对案主更具影响力,治疗只有通过治疗者的“自我使用”才能产生。这是萨提亚的联合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最重要的发现,日常工作中,许多社工往往过于注重所谓的专业方法和技能,忽视了自我的建设,实在是本末倒置!因为社会工作是社工和案主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没有一个崇高的心灵,单凭技术是不可能对案主真正产生触及灵魂深处的改变的。

除了这种无形的治疗要求之外,_-萨提亚还提出了一些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专业技术,比如家庭重构、家庭图、家庭年表、自我环等。

3. 干预过程

从实际干预过程出发,萨提亚将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

第一阶段:接触期。这是联合家庭治疗的第一步,主要工作目标有三个:第一,与案主家庭建立信任关系;第二,观察案王家庭的交往互动万式;第三,与案王进行沟通。

第二阶段:转变期。这是联合家庭治疗模式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的专业目标就在于运用专业理念和方法帮助案主认清自我,并推动案主及其家庭的改变。与此相关的主要方法有:第一,追溯以往生活经验,以便探求案主当前的行为偏离原因,这里还有弗洛伊德的影响痕迹。第二,赋予旧经验以崭新的意义,视角的转换将为案主打开新的世界;第三,促使案主将对旧经验的新理解落实到行为的新选择上,这是案主的真正转变体现。

第三阶段:巩固期。本阶段的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巩固案主已经取得的专业治疗效果;第二,帮助案主整合治疗经验;第三,提醒案主今后可能面对新挑战。如果这三个目标都已经达到,则可以宣布结案,为了更准确地做出判断,萨提亚从专业的角度列出了判断案主家庭真正健康的结案标准:第,,家庭成员可以表里一致地进行沟通;第二,家庭成员能够彼此接纳;第三,家庭成员能够明白自己与别人的相互看法;第四,家庭成员已经摆脱了过去负面的影响;第五,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第六,家庭规则富有灵活性;第七,家庭成员能够自由选择行为。

四联台家庭治疗模式的现实应用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影响非常深远,在婚姻治疗、药物滥用、精神健康以及青少年矫治中应用非常广泛,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同样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1.家庭的重要意义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家庭,换句话说,家庭对每个人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本位观念的影响使家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重要,在目前已经推广开的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犯罪人员、学校社会工作等众多领域中,联合家庭疗法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2. 社工专业品质的意义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中非常强调社工的专业品质而不是专业技能,这对于目前刚刚开展的中国社会工作尤其具有深刻启示,许多人往往把社会工作开展非专业化的问题归结为社工专业技能的不足,其实不然,社工专业品质的不足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3.问题的本质

萨提亚关于问题本质的揭示非常具有震撼力: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对问题本身的克服,而忘记了对案主面对问题的主观选择的关注,这其实是无视案主的一种非人性化的解决方式。

4.个人改变的全面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包括六个组成部分:渴望、期待、看法、感受、应对模式、行为。相应地,一个人的改变也应该是六个方面的全面改变。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关注案主的全面改变,而不仅仅是其中某几个侧面。

学习目标:

1、掌握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2、掌握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

3、掌握叙事治疗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技巧。

九、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

基本假设

(1)以行为(尤其是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作为研究和治疗的中心;

(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5)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治疗方法及技巧

以问题为导向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的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也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背景、创伤经历和儿童早期的发展状况。

一般情况下,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5~20次面谈。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如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20次。每次面谈45~50分钟,每周1次。

技巧:(10版教材)

个案概念化、合作式的治疗关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以及认知重塑

A.个案概念化。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结构和问题的特性,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原理个别化,以适合具体的个案。

B.合作式的治疗关系。治疗师依据理解、友好、同理等原则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平等的合作治疗关系,组成调查研究小组,一起观察、一起建立问题的假设、一起设计和执行服务治疗计划等。

C.苏格拉底式的提问。通过采用对话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的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强调让服务对象参与具体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强迫服务对象接受所谓的治疗理论和概念。

D.结构化和心理教育。结构化是指通过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心理教育是指运用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呈现治疗的概念和要点。

E.认知重塑。通过认知中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列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式,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的能力。

行为治疗模式治疗技巧

(1)放松练习。要求服务对象通过身体的放松舒缓生理和心理的紧张。

(2)系统脱敏-服务对象对某物或者某事感到害怕、恐惧,从低等级开始,让服务对象做放松练习,减轻担心和害怕。

(3)满灌疗法(又称快速脱敏法):从服务对象最害怕的开始,让服务对象处于最严重的紧张中,迫使服务对象直接面对最担心的处境;

(4)厌恶疗法-让服务对象的不适应行为与某种厌恶性反应建立联系;迫使服务对象逐渐放弃不适应的行为。

(5)模仿-榜样的示范和模仿练习。

(6)果敢训练。让服务对象能够根据不同处境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既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要求,又能敏锐感觉他人的权利。

(7)代币管制-用一种替代币的方式计算服务对象做出正确行为后获得的报酬。

特点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非常注重服务对象行为的改变和学习规律,把认知和行为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既看到人的行为改变的规律,又看到人的认知加工的特点,使内部和外部有机结合起来。

叙事治疗模式

一、发展背景

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法国思想家托多罗夫(T. Todorov) 正式提出。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 Sarbin) 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表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标志着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独立出来。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诞生了叙事治疗。

二、理论基础

贝特森和布鲁纳的叙事隐喻(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建构一个框架支配行为)以及戈夫曼和福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叙事治疗的两大理论基石。贝特森认为,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赋予事件的意义,都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即受到相关背景知识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无法被意识显现的事件有联系。(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它组织人们的思维,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知识对不熟悉的目标域进行推理,如圆圆的,外面硬里面软,可以吃,只见过鸡蛋的人认为是鸡蛋,只见过鸭蛋的人认为是鸭蛋。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我的发展规律"。言语隐喻,包括基于隐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均反映了人们通过更具体和熟悉的有形知识对模糊、抽象的领域进行概念化时背后依赖的概念隐喻( 例如时间、因果关系、空间方位、情感等)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构自我,而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往和未来。本土知识和专家知识)。布鲁纳指出,任何叙事首先就是对最原初的生活经验的组织,其中包括故事的开始、发展以及结束。总之,叙事提供一个框架和意义来帮助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关系中理解自己的角色,个体的自我或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中得以发展(英雄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超速是一件英勇的事情;倒霉鬼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只超速一次就被抓了,很倒霉)。戈夫曼(拟剧论)在其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描述了芸芸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常识推理的逻辑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类社会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并凸现出现实的建构特征(人们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一个女人在一个豪华舞会上做出一些优雅的动作,是期望他人认为她是一个得体、有修养的贵妇。粉色西服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福柯的作品则在解构或重构(Reconstruction)疯癫、监狱、医疗和性的文本中全面展现知识与权力的活生生的关系,即将知识和权力放在一起讨论,凸显出现代权力对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知识、话语的产生,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被控制、选择和再传播,我党与马克思主义)。换言之,叙事不是人为强加的“空洞的”描述,而是“丰富的”描述,是个人的、历史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力量所共同塑造的(单薄的故事和丰富的故事)。

四、工作过程

总体来说,叙事治疗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外化当事人所面对的问题

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发掘独特结果和重新编写故事

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巩固新故事

根据Carr、Freeman & Couchonnal与丁惠芳的介绍,笔者认为,叙事治疗的具体工作步骤应该包括:

(1)倾听和了解服务对象的故事,与其就所困扰的问题达成共同定义;

(2)经由故事的外在化而实现个人与问题的分离;

(3)与当事人一起讨论问题为何及如何压迫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如何干扰、支配或阻挠当事人与家庭完成他们的意愿;

(4)经由发现独特结果而帮助服务对象辨识生活中没有遭受压制的时期;

(5)以行动图景和意识图景技术浓化服务对象对独特结果的叙事:

(6)将独特结果与过去和现在的其他事件联系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新叙事;

(7)邀请重要他人进入,见证新的自我叙事;

(8)用文字形式记录下那些支持新叙事的知识和实践;

(9)以回响的方式与他人分享,促使他人摆脱同样的压制性叙事。

五、叙事治疗的工作技巧:

一.解构

二.问题外化

三.发现独特结果

四.重构故事

五.善用文本(通信和文档记录)

学习目标:

1、掌握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基本内容;

2、掌握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3、掌握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ABC理论。

A-代表引发事件,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

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是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理性治疗方式

1) 指出非理性的信念

即对案主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原因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反映感受:让服务对象具体描述自己的情绪、行为以及各种感受,从而识别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角色扮演。让服务对象扮演特定的角色,从新体会当时场景中的情绪和行为,了解情绪和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冒险:让服务对象从事自己所担心害怕的事,从而使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呈现出来。

识别: 根据非理性信念的抽象、普遍和绝对等不符合实际的具体特征分析、了解服务对象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2) 与案主辩论非理性信念。

辩论技巧主要包括:1.辩论;2.理性功课;3.放弃自我评价;4.自我表露;5.示范;6.替代化选择;7.去灾难化;8.想象。

辩论:让服务对象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质疑,动摇非理性信念的基础。

理性功课: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非理性信念的语言模式,如“必需……”、“应该……”等,从而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

放弃自我评价:鼓励服务对象放弃用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逐渐消除非理性信念的影响。

自我表露:借助社会工作者表露自己感受的方式,让服务对象观察和学习理性的生活方式。

示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具体示范的行为,让服务对象理解和掌握理性的行为方式

替代性选择:借助替代性方法的寻找,帮助服务对象逐渐克服喜欢极端化的非理性信念。

去灾难化:让服务对象尽可能设想最坏的结果,直接面对原来担心害怕的事件(灾难),从而使服务对象担心害怕中的非理性信念显现出来。

想象:让服务对象想象自己处于困扰的处境中,并通过设法克服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方式学习和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特点包括五个方面:(1)明确辅导要求;(2)检查非理性信念;(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5)巩固辅导效果。

1.明确辅导要求:除了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外,还需要清晰简洁地介绍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

2.检查非理性信念:鼓励服务对象寻找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理解这些非理性信念与具体的情绪、行为困扰之间的联系。

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与非理性信念展开辩论,认识非理性信念的不切实际的地方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5.巩固辅导效果: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生活方式,巩固辅导的效果。

七、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发展

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南非的沃尔普从实验中发现了相互抑制原则,既当一个人松弛的时候,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同时期的英国人艾森克提出:应采用客观和标准化的测试最为行为治疗的临床评估,实行为治疗又前进了一步。

1950年至1960年初期。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所花时间过长,效果不很明显,于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阿尔伯特·班杜拉的学习理论,1971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一书标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正式形成。他认为个人不仅可以从奖罚中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模仿的过程学习。他对暴力性电视节目与观众的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模仿性暴力行为。同时认为人不仅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控制社会环境的主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行为、认知与环境三者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会员大约为4000名。流派很多,共同的特征在于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以及强调严格的诊断和评估。

(二)理论来源

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其中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通过狗与铃声的实验(每次给狗实物的同事都摇铃,狗见到食物会反射性的分泌唾液,当这种情况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事物,狗听到铃声也会自动流口水。),将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据此,巴甫洛夫创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的反射。该理论模式主要强调“刺激—反应”公式,既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映的性质也由刺激的性质所决定。反应是后随于刺激出现的,为了使反映出现,刺激必须先出现。

2、操作性行为理论。1938年,斯金纳将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中“应答性行为”是巴甫洛夫所研究过的“条件反射”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的理论假设:行为的改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殊的结果,反应或行为被称为操作的行为,因为其操作了环境,而行为才有其结果。行为是由反映出的结果所控制的。如:孩子每次哭泣,父亲就会给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哭泣是行为,父亲给糖吃是结果,因为每次哭都能得到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行为就会增加。

3、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创立。班杜拉研究了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问题,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

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强调了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来完成。其中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

第一、注意过程。一个人看到其他人在做某种行为,他对此很关注;

第二、保持过程。观察者在大脑中形成有关信息,这些信息是有关此行为如何被完成,也包括在实际或在头脑中演练此行为

第三、运动再现过程。观察者总结出在何种情况下这个行为发生及其结果如何。

第四、动机或诱因过程,指个体具有再现榜样行为的能力后,究竟是否把行为公开表现出来,要看诱因。

班杜拉在阐述观察学习时运用了强化的概念,他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并重点强调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个体看到他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赞扬,便会增强产生同类行为的倾向,这叫做替代强化。个体一旦社会化,就能自己设定标准并根据这种内在标准来评定和奖罚自己的行为,这叫自我强化。班杜拉的观点在于,人是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替代强化,从而控制自我强化,形成自我行为的。

(三)基本假设

(1)以行为(尤其是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作为研究和治疗的中心;

(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5)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四)基本方法和技巧

包括操作性技巧、反应性技巧和综合性技巧

1、操作性技术: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如走路、说话、工作、学习等。方法包括正增强法、负增强法、差别增强法、消除法、惩罚法和分解法等。

2、反应性技术:处理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的。如反制约、系统减敏法、嫌恶疗法、泛暴疗法等。

(1)放松训练

放松疗法包括肌肉放松模式、深呼吸技巧和想像放松方式。

肌肉放松练习是由亚克布森开创的,他通过调查发现,当人体肌肉随着亚里出现收缩时,焦虑与机体体验到的紧张有关,而通过放松肌肉,焦虑能被剧烈的减轻。肌肉放松的方法是指导人们先紧张后放松其身体的主要肌肉,并指导人们比较肌肉紧张和放松时不同的感觉。包括放松20种主要的肌肉群,在1个小时之内,每一种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的方式不同,要坚持每日练习直到人们熟悉他的程序。详尽但耗时。可以用来缓解压力、紧张、普通的消除疲劳和焦虑,日常生活中也能用。

这种放松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一起用,例如系统脱敏,果断训练等。

(2)系统脱敏

由沃尔普创立。人们在特殊刺激过分焦虑,如考试、社、老鼠、高空、打针、药物、一个人走路、被锁在物理、死亡、交通事故、恶梦等等,基于沃尔普的假设:人不可能同时感受到焦虑和放松。

步骤包括三阶段:训练肌肉放松、构造焦虑等级和通过想像将刺激和放松对立起来。

构造焦虑等级,例如怕蛇,我会将我的焦虑等级划分为:住房外面有蛇;住房里面有蛇;蛇在床底下;床爬到我身上。

放松和脱敏:通过想象放松疗法将焦虑按照等级做好。评定主观焦虑度—通过简单的说明,让案主学会衡量自己的焦虑程度,给以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评分通常以五分制为度量单位。O分是安宁平静,1分、2分、3分、4分、5分,焦虑依次递增,5分则表示极度焦虑不适。案主应学会熟练地估价自己的焦虑程度按照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首先让案主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物或刺激场面,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案主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案主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为其一级脱敏。

让案主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物或湘激场面(即焦虑层次表中列为2分的刺激),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

如此逐级而上,直至案主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最后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

治疗程序:

松弛训练

设计焦虑等级量表

系统脱敏

(3)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

以后取消了附加刺激,当案主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就会产生厌恶体验,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案主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25名曾经接受戒酒治疗的酗酒男子,在六节疗程中每隔一天就要品尝已被含锂的酒,大部分人在15分钟内便会有呕吐的情形出现,47%曾经呕吐的人在6个月后仍然能够保持成功地戒酒记录。

用途:各种变态行为(如洁僻,露阴僻,窥阴僻,恋物僻等);酗酒、依赖行为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常见方法:

电击法

药物刺激如:吐酒石、土根碱等可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

想象刺激

其他刺激

3、综合性技术:常用的有自我管理与引导、示范法、果敢训练、松弛训练法、多模式治疗法等。主要讲述果敢训练,果敢训练,又称果断训练。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案主很难适当地或正确地表现果敢的行为,如无法或不敢表现生气或愤怒,很难拒绝别人,不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觉得没有权力表达信念和想法等。他们往往表现为过分礼貌客气,害羞、事事小心,对别人的行为敢怒不敢言,生怕得罪人等。由于担心和害怕表露自己真实地、即时的感受,很多案主会怨恨和焦虑集聚起来,可能造成不舒服、没有自尊感、紧张性头痛、疲劳,同时还可能导致发脾气、愤怒和侵犯性行为。

与人交往有三种基本的方式,既不果断、进攻和果断。

不果断:特征是犹豫,说话柔声细气,眼光游离,回避问题,不顾及自己感受的赞成和附和别人,不表露自己的观点,妄自菲薄,宁愿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进攻方式:特征是抢在别人之前回答问题,说话大声武断,用挖苦、抱怨和贬低别人的方式与人交谈,用激烈的方式为自己辩护,高估自己,宁愿伤害别人而不愿亏待自己。

果断方式:特征是回答问题公开、开放,对事不对人,能开放地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平等待人,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

目标有两个:

一是提高案主在某一情景中采取果敢行为的能力;

二是引导案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感觉或权力,并适当地做出反应。不是攻击别人,而是适当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两个测验:

1、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职员,你和你的助手开车到一个城市开会,助手在车里点燃了一支烟,你发现烟把你薰得不舒服,烟味让你觉得窒息。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选择一:在三个小时的行程里不评价香烟,反而试图和助手愉快的聊天——不果断的反应。

选择二:你越来越觉得不舒服,终于爆发:“要么你把香烟扔掉,要么我替你扔掉——这味道太难闻了。”——进攻的反应

选择三:用商量平静坚定的口吻跟助手说:“对不起,能不能请你暂时把烟息了,我有点不舒服,可能没有睡好吧,谢谢你呀。”——果断反应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依据(多选)

2、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技巧(反应性技巧,单选)

3、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本科教学用)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一): 案例1:小亮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父母一年前因为感情破裂而离婚,小亮被判给母亲抚养。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亮身上,所以对小亮的管教非常严厉,小亮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张女士就对其严加斥责,渐渐地,对小亮的打骂成为家常便饭。最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张女士面临下岗的威胁,而小亮的父亲则因为经商失败,开始拖延支付抚养费用。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小亮在学校里也开始对同班同学使用暴力对待同班小朋友,并且经常撒谎、不交作业。作为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班主任要求你为小亮提供服务。 问题: 1、结合案例说明儿童的需要有哪些? 2、在上述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3、针对小亮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参考: 1、儿童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多唯的需要,具体阐述如下: (1)获得基本生活照顾和健康照顾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应当满足小亮在成长过程中基本生活和养育方面的需要。 (2)获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家庭应该对小亮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适当的管教环境。(3)满足学习的需要。小亮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维护。 (4)满足娱乐与休闲的需要。小亮文化娱乐的基本需要应当被加以考虑。 (5)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培育小亮具有人际交往、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等多种能力。 (6)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协助小亮建立自我认同,增进自我成长,促进社会性发展。 (7)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小亮的人身安全、个人权益应当受到保护。 顾老师点评:除了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关于不同阶段的需要及任务方面的知识外,还可以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儿童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即可回答此问题。 2、本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可以从其个体与环境(家庭、学校)方面加以分析:(1)如何改善小亮的自卑、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 (2)如何改善离异家庭中小亮与母亲的关系,即改善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教与打骂的情况;(3)如何改善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 (4)如何修正小亮在校的不良学习行为,以及使用暴力对待同学的行为。 顾老师点评:可以将焦点集中在案主及案主所处的关键系统,比如儿童社会化中,对儿童影响大的除了儿童自身的成长外,还有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化主体。 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小亮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增强小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2)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他改正撒谎、不交作业的行为,并且改善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 (3)社会工作与小亮的老师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旨在能够让小亮的母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小亮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儿子的管教方式,缓解母子间的紧张关系; (4)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修正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5)通过合理途径为小亮争取父母的抚养费用,并且鼓励协助小亮的母亲找到一份工作。顾老师点评:这里的介入策略只是大纲性质的,没有具体的操作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社工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 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 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

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

第三节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第三节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大纲要求: 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重点及难点: 1.个案会谈的技巧(支持性、引领性、影响性) 2.建立关系的技巧 知识点一、会谈(个案面谈) 个案会谈的类型 建立关系的会谈 收集资料的会谈 诊断性会谈——问题分析和推断 治疗性会谈——针对问题开展介入及运用专业技巧 一般性咨询会谈——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帮助服务对象做出准确的选择 (二)个案会谈的安排

会谈的准备 服务对象相关资料阅读 会谈时间、地点、场地布置 【原则】便于服务对象自由谈论自己的问题 会谈的内容安排 会谈开始:回顾上一次会谈结束之后服务对象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会谈中:与服务对象的直接互动帮助服务对象调整想法、行为、感受会谈结束:总结学习经验,并布置此次会谈结束后的行动任务 会谈内、外的衔接 会谈内与会谈外的衔接主要依靠会谈内的行动任务的布置。 明确要求,检查时间;详细解释。 (三)个案会谈的技巧 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 支持性技巧 表达专注 主动倾听

同理心 鼓励 引导性技巧 澄清 对焦 摘要 影响性技巧 提供信息 自我披露 建议 忠告 对质 知识点一、个案会谈 1、支持性技巧 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让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 1、支持性技巧——专注 工作者通过身体专注的表达让案主感受到关心和关注。 正面朝向你的案主。 身体略微前倾。

开放的姿势,不防卫。 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体现你有兴趣了解案主及其忧虑 尽量放轻松。向案主表达你的自信心,使案主也放松。 支持性技巧——倾听 工作者用心倾听案主传达的信息,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 支持性技巧——同理 设身处地体会案主的内心感受、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 支持性技巧——鼓励 运用口头和身体语言肯定服务对象的一些积极表现。 点头、微笑,手势示意、眼神鼓励等 14年真题 某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说:“我和老公恋爱和新婚的时候,常常有很多话要说,关系很好。可现在我挺失望的,我们俩经常没有什么话说,感觉关系越来越冷淡。”根据上述对话,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技巧给予的回应是()。 a.“听起来您的感情生活有很多烦恼吧” b.“结婚时间长了,感情自然会变淡些,我很理解您的感受” c.“您和丈夫疏远了,请您说说原因吧” d.“您和丈夫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这让您感到不开心” 2、引领性技巧

个案工作接案评估报告

个案接案评估报告 1、有关主要案主的基本资料 *案主的姓名:小琪 *性别/年龄:女/20岁 *婚姻状况:未婚 *面谈的日期、时间、地点及总共面谈时间: 2013年4月5日下午3:00—4:20,机构面谈A室 *面谈的次数:第 1 次 2、是次面谈的目标 1)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2)了解案主的家庭背景及个人成长史。 3、面谈内容及过程 这次面谈主要围绕着案主的家庭背景及个人成长史作为面谈的焦点内容。通过访谈得知,案主是一名独生女,今年20岁,在一所民办的大专院校读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级文凭,其所读课程的学费是由政府资助的,今年6月毕业。其父亲在公寓做安保的工作,母亲身体病重目前在医院住院。案主的家庭拥有自己购买的住房,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一般,处于工薪阶层。案主在香港出长并在香港长大,其父母也是在香港出生在香港,案主虽没有去过内地,但对内地的发展及文化比较感兴趣。 案主的母亲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就在家庭中做全职煮妇,照顾家庭及案主的成长。案主5岁时,母亲就为她申请到救世军柴湾这家青少年综合服务的会员资格,从此以后案主就经常来这里参加各种活动及做义工,一直到现在。案主和机构的大部分同工都比较熟络,并在服务中心结识了几名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案主比较外向、开朗并善于言谈。 在面谈过程中,案主也透露出从小学到大学她在学校的生活中人际关系一直不好,同学们都不大喜欢她,嫌她比较话多,并互相传话排挤她。案主也认为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案主也透露说她在机构中结识了她第一个男朋友,虽然大家都认为不可思议,那个男生怎么会看上她,不过现在她们已经分手了。案主也

还暗示说现在正在卷入到一场“三人恋”的复杂关系中,但具体内容案主不愿多讲。 案主诉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身体就越来越不好,甚至还在她在家中照顾,所以案主一度时间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机构参加活动,也不能做兼职工作。现在案主的母亲病重,并随时准备面临死亡的结果。案主现在住在她母亲的好朋友家看,由其来照顾她的日常生活。待案主的父亲每周休息回家时,她才回到自己的家里住。 案主说五月份考完试就可以顺利毕业了,现在课业也比较紧,希望自己的考试都合格,并顺利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4、面谈后工作员对案主的评估 *案主呈现的问题现况 1)人际交往问题。案主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较差,在读书时都没有同学喜欢她,特别是女同学,大家都觉得她话很多,很讨厌。她自己也没有几个同班好友。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受欢迎。 2)学业压力问题。案主目前在一所学校读高级文凭,今年6月即将毕业,对于最后的学期考试,案主有些担心,特别是会计科目。她不希望自己考试不合格,希望可以在六月顺利毕业。 3)就业压力问题。案主6月毕业后主要面临的是就业压力,案主现在还没有为找工作做准备,因其学习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希望毕业后可以到迪士尼或海洋公园这样的主题公园去工作,因为她有在迪士尼做实习的经历,所以她认为被迪士尼录用的机会会很大。 4)经济压力问题。案主一直说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父亲十年前是做金饰加工的技术工作,因为工厂北迁,所以在十年前就在公寓里做安保的工作。母亲因为身体有慢性病,所以一直在家,从没有外出工作过。案主也一直强调不想拿家里的钱生存,想自己挣钱养自己。 5)情感问题。案主说她有一段感情问题,现在已经过去了,中心的许多社工都知道她有这样的一段感情。由于我们的面谈有录音,所以案主不愿意多讲,说有机会私下告诉我。 6)母亲身体健康问题。案主说她母亲现在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了,目前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 (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

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 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 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 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 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三、诊断 根据来访者敍述,以及了解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诊断为:一般情绪障碍。 四、咨询方案与策略 对本案例中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采用以人为中心治疗方法。相信来访者有很大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只 是通过咨访关系来引导来访者

个案工作案例

协助服务对象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个案介入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王颜(化名) 性别:女 年龄:31 (二)个案背景资料 1、接案原因:2012年3月,工作员深入趵突泉社区进行社区探访,在与社区居民聊天的过程中得知:社区居民王颜家境比较凄惨,其母亲在她初中阶段因家庭矛盾自杀身亡,父亲再婚重组家庭后,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父亲一家的关系基本中断,今年3月份她父亲因病过世。青少年时期不愉快的家庭生活经历和父亲的去世给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她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与关注。工作员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后,觉得非常有必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协助她面对及解决生活的困境。在社区居民的引荐下,工作员主动联系王颜向其道明为其提供个案服务的想法,最后在王颜的同意下与其建立了专业服务关系。 2、人际关系:服务对象与其父亲关系疏离,在父亲重组家庭后基本中断了与父亲的交往;由于长时间与爷爷、奶奶和姑姑生活,所以与近亲属的关系比较密切;服务对象与其丈夫关系亲密,视丈夫为自己生活的唯一支柱;服务对象曾在多家公司打工,由于频频更换工作,很难与同事建立较为深层次关系,没有知心朋友。目前辞去工作住院治疗,与外界联系比较少。 3、情绪状况: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每次提起家庭情况均情绪波动较大,对母亲的思念感很强,对父亲再婚的愤怒难以克制。 4、精神病记录:无精神病史。 5、健康状况:身体状况较差,患骨结核、盆腔积水、甲亢等疾病,6月份病发后开始进行住院治疗。 7、经济状况: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曾在多家公司打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状态,加之住院治疗开支较大和丈夫经济收入的一般化,因此经济压力比较大。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文案

十七社区“暖夕阳”社会工作助老服务 项目个案工作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基本资料 侯某,男,1939年7月17日出生,小学文化,丧偶,退休前系122团退休工人,现居住在17小区44栋431室。 (二)背景情况 1、家庭情况:老伴于2010年12月28日去世后,独自一人生活。夫妻二人育有3个女儿,经济情况尚好。大女儿在122团防疫站工作,现在天富名城购买房屋;二女儿在122团医院工作,;小女儿现在132团团场种地。三个女儿因工作、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经常回家陪伴。 2、个人工作经历:1956年从河北老家参军入伍,1960年2月至1961年9月从张掖转到工农兵司令部服役。退伍转业后自流到122团在机务上工作。1999年退休后于2004年与退休的老伴在17小区购房并搬来居住。2003年3月老伴查出患有肝癌,到12月去世期间一直由侯某悉心照料。 (三)独居老人面临的问题分析有: 1、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独居老人由于丧偶,且子女因工作长期在团场工作,又因为现在社会转化——“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居民楼中居住人员比较混杂,相互之间不认识。人与人交流较少。 2、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老人独自生活多年,因腿部疾病以致入厕时蹲起困难,有自卑感,不愿与社会接触,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是得过且过、消极面对。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老伴的去世、家庭的分

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 的照顾和关心,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3、心理方面的问题:由于长期独居他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心里渴望有人能够陪伴。 (四)老人自身的优点和资源: 独居老人侯某爱好吹口琴,可以让老人发挥人生余热,帮助别人;年轻时喜欢跳交谊舞,以此为媒介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融入到社区大家庭的生活中来。 (五)、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对事物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二、制定计划 社会工作者多次上门探访独居老人侯某,通过多次交谈首先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开展个案工作,制定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方案目标 近期目标: 1、帮助老人调整自身心理情绪,使精神得到抚慰,并能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排解独居老人因为身体的病痛而导致的情绪的低落,让独居老人多回忆一些生活的乐趣。鼓励独居老人积极面对疾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的方法有社会工作者与独居老人的个案访谈,以及通过家庭会谈

个案工作简答题讲课稿

个案工作简答题

简答、论述 1、简述个案工作的含义包含哪些内容 答:1)个案工作是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2)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特性。3)个案工作融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4)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5)个案工作需要动用资源。6)个案工作者能够同时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2、简述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 答:(1)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个案工作关系是角色与个性的互动;2)个案工作关系具有利益单向性特点;3)个案工作关系是专业的动态过程。(2)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3)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1)帮专注恢复自主能力;2)在助人的过程中工作者得到成长。3、如何理解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答:1)个案工作更强调对人的尊重、接纳的价值理念和关怀的情怀。心理咨询对咨询员的训练主要是专业技术层面的要求和个人健康人格的培养。2)个案工作更注重案主个人问题的社会成因。3)比较于心理咨询只限于咨询室内心理因素的探索与治疗,个案工作更强调运用资源。4)心理咨询只解决个人问题,个案工作更多了一些社会、政治责任。 4、如何理解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答:1)个案工作秉持助人和服务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立足于教育和改造的理念。2)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专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依赖于一种类似师生或上下级的行政关系。3)个案工作主要关注案主的心理层面,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关注工作对象的意识形态层面。 5、简述个案工作中戈登的社会工作价值

答:1)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3)每个人对他都负有社会责任。4)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5)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假定了个人应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6)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6、简述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制定的原则 答:民主原则、价值原则、本土原则、应用原则、发展原则。 7、简述个案会谈的特点有哪些 答:概念: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 特点:1)会谈目的的明确性。2)会谈内容的选择性。3)会谈过程的计划性。4)会谈角色的规定性。5)会谈的非互惠性。6)会谈的非娱乐性。 8、简述个案会谈开始阶段的主要内容 答:1)表达对案主的接纳、同感和关怀。2)多倾听,鼓励案主充分表达。3)介绍机构的服务情况及个案工作的特点和功能。4)与案主订立专业关系5)帮助案主进入角色并明确自己的职责。 9、简述个案工作影响性技巧的主要内容 答: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其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影响性技巧主要有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和对质。1)提供信息是指工作者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巧等方面的信息。2)自我披露是指工作者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3)建议是指工作者对案主的情况、问题有所了解和

个案工作期末复习(2)

个案工作期末综合练习题 单选题: 1、关于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为主要对象 B、小组工作以小团体为主要对象 C、个案社会工作以个人或家庭中的个人为主要对象 D、社会工作督导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新进入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者 2、下列关于个案工作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个案社会工作特别重视案主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个人感受与看法 B、个案工作是爱心、热诚的奉献或体力、精力付出的慈善行为 C、因为案主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案工作者可以直接代替案主解决问题 D、个案工作的重点放在使案主内在心理和行为模式发生改变 3、下列关于个案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个案工作的沟通方式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的 B、个案工作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C、个案工作凭个人经验或主观的想法就能达到工作目的 D、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限于生活贫穷或犯有罪行的个人和家庭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共同之处的是(D )。 A、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都是助人专业 B、都注重促进受助者人格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C、都强调运用同感去理解案主的问题 D、都注重案主个人问题的社会成因 5、关于个案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工作者直接帮助案主调整心理状态,激发案主潜能,改变案主行为 B、工作者通过向案主提供社会资源,改进其遭遇和社会处境,从而更好地促进案主改变和成长 C、工作者和案主的关系是一种专业的关系,也是一种职业的关系 D、工作者和案主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也是目的 6、在西方个案工作的历史发展中,下列属于综合时期的特点的是(B )。 A、个人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受情感与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所致 B、视客观事实的需要以决定处置的方法,实施各种不同程度的服务 C、加强对“案主自决”原则的重视 D、注重搜集案主本身对问题主观的看法和解释 7、关于会谈前的准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A、环境布置、安排,不仅使双方感受到舒适,更重要的是传达“安全”和“尊重”的讯息给当事人 B、任何一种座位的安排,最重要的是为了要让案主感受到舒适安全而敢于把自己内心的痛苦、伤感、不满等说出来,利于双方的沟通与了解 C、一个成熟的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地掌握会谈时地技巧,对于自己的穿戴、服饰则可以不必注意,按照自己的习惯即可 D、工作者在进入工作室时应神情专注,心情明朗,把自己的身心状况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8、关于会谈中干预的技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 A、干预主要通过工作者的专业理论与方法技术、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案主持有的理解作客观分析使其从中受益的过程 B、适当运用积极干预手法,有利于节省时间,使案主较快认识自己的问题原因所在 C、在会谈刚开始时进行就可以运用积极的干预手法 D、一般而言,工作者运用干预手法与其对案主的接纳态度并不矛盾 9、下列关于同感,说法正确的是(A )。 A、同感的重要原则是让案主知道工作者对他的了解和关注 B、同感要求工作者随时对案主做出反应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老年个案工作基本技巧

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 ①会谈技巧 老年个案工作会谈是指工作员与老年案主相互接受有特定目的的一种专业性谈话。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交换观念、表达态度、分享情感、交流经验,老年案主向工作员袒露心声,工作员向老年案主表达愿意协助的态度,并籍此收集有用资料,同时向案主传递一种新的观念、希望、支持、信心,以提升老年案主的能力。在会谈中需要运用如下一些技巧: a.专注。专注是工作员对老年案主的语言、情绪、心理的高度关注。这种专注既有非语言的肢体专注表达,如工作员要面向案主,面部表情要松弛,手势要自然,眼神亲切,身体适当向前倾向案主,等等;也有非语言的心理专注表达,如注意倾听案主的说话,观察案主的手势、神态、身体动作及语气语调,揣摩案主的心理以及体会案主话语的“言外之意”。 b.真诚。工作员的真诚有助于与案主的专业关系的建立。真诚地表示愿意协助的态度,以真正的自我对待案主,不用专业的脸谱或权势吓人,可以有效地降低案主的自我防御。 c.同理心。这是指工作员对老年案主的一种“感同身受”和投入理解。同理心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同理心仅仅表明工作员只是进入了案主的浅层的内心世界,并把对案主的感觉与理解作了一定的表达。而高层次的同理心则是在良好的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工作员尝试运用专业的力量去影响案主,引导案主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同时能够明察出潜在的、隐含的或透露不足的部分并对此进行有效的沟通。 ②辅导技巧 a.怀旧。它是指让老人回顾过往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时刻,从回顾中让老年案主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的一种工作手法。 b.生命回顾。它是指通过生动地缅怀过去一生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的一种工作手法。生命回顾和怀旧不同的是,前者是对整个人生的回顾,而不只是回顾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时刻。这种技巧的目的是通过老年案主的内省来重新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运用怀旧和生命回顾的老年个案辅导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

个案工作-形成性考核-在线作业

个案工作第一次在线作业 一. 单选. (共 10 小题,30 分) 1. 关于再构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再构法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信念、生活方式及其知觉和认知对于失调的情绪和思维起着影响和中介作用。 B .意义再构的作用就是直接针对行为本身为案主提供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行为。 C .意义再构的本质是给某种情境和行为一个具有不同意义的新标记和新名称。例如,案主的“顽固”可以再构为“独立”。 D .情境再构对那些过分概括(如“我从来都不自信”,“我总是迟到”等)的案主最有效。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B 分数:3 得分:0 (未答) 2. 会谈中干预案主的技巧,对于自我暴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指工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案主一起分享。 B .是一种类似经验的分享。 C .是对案主的自我了解有帮助的分亨。 D .是辅导过程中的目的。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C 分数:3 得分:0 (未答) 3. 下列问题中,哪项属于封闭式提问。() A .你家中有什么人? B .你与爸爸的关系如何?

C .你与家人关系如何? D .你与爸爸关系好吗?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D 分数:3 得分:0 (未答) 4. 一个23岁的女孩,因为心理问题拨通了一个心理医生的电话,从此之后,他们开始了联系。心理医生对女孩帮助很大,女孩慢慢喜欢上了他,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感。在此案例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 .女孩对心理医生的感情并非现实中的爱情,而是移情 B .由于个案辅导所用的时间较长,案主会把对自己父母、亲人等的感情投射到个案工作者身上,使之成为重要人物的替身 C .案主对心理医生的感情是一种对咨询关系的错觉 D .这种感情出自案主对咨询者的有意识的爱慕之情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D 分数:3 得分:0 (未答) 5. 关于“接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接纳就是个案工作者对案主的意愿和价值判断持赞同态度 B .接纳就是指个案工作者接纳案主的一切行为 C .社会工作者除了对案主的接纳之外,还要对案主有所期待,才能使案主区别出社会工作者接纳的是其个人还是其行为 D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接纳过程中倾注本人的价值观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C 分数:3 得分:0 (未答) 6. 关于“同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个案工作方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个案工作方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在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利倡议机构实行必要的改革,为缺乏资源的服务对象争取更合理的服务,或者动员服务对象一起争取一些合理的资源和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 )。 A 使能者 B 联系人 C 教育者 D 倡导者 E 治疗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题干解释的正是社会工作者作为倡导者的角色表现。 第2题 “父母离异对服务对象的安全感甚至人格都有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这句话对服务对象进行了( )诊断。 A 心理动态 B 缘由 C 分类 D 潜意识 E 身心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提示] 缘由诊断则是对服务对象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题干分析了父母离异这个重要事件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属于缘由诊断。 第3题 下列关于人本模式的自我概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它的形成会受到周围他人价值标准的影响 B 指的是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 C 包括个体对自己、对自己与他人,以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三个部分 D 对很多人来说,自我概念都无足轻重 E 是通过他人的态度和反应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人本模式认为,对所有人来说,自我概念都非常重要。见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第4题 在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过程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把服务对象放回到具体的人际交往的场景中,既要搜集服务对象个人的资料,又要收集服务对象与他人互动情况的资料。这说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 )的特点。 A 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B 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C 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D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E 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社区工作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设计.doc

案例分析及方案设计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五: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郊区外环线边缘,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支农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面对不少居民都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情况,如何将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社区干部前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1.上述案例属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个范畴? 2.试分析部分居民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法,帮助社区干部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答题要点:1.本案例属干社区治安工作。 2.深层原因:(1)社区内生活困难人员多,难以支付安装费用;(2)社区居民结构复杂,难以统一思想;(3)对防盗门的产品功能及质量不信任等。 3.介入方法和策略:(1)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听取各居民住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以召集小区内的党员、意见较多人员和部分骨干开座谈会;(2)运用社区居民领袖教育的方法。召开楼组长、楼代表会议,传达工作精神,统一他们的思想;(3)采取行动策略:对于防盗门质量问题,可以与生产安装企业进行沟通,在小区内现场展示和演示几种防盗门的样品;(4)加大宣传力度,对社区冷漠居民和反对居民进行个案工作,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安抚和调适。 案例六: 某个寒冬凌晨,某居民小区的一幢老式砖木结构居民住宅由于户外电气故障而遭受了火灾。大火烧毁了3户居民的全部家当,还殃及了另外19户居民,使他们的家庭财产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当时正值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火灾使受灾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怎样才能让这些居民安心过年呢,社区干部急在心头。 问题: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受灾居民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方面。 2.为了帮助这些居民平稳过好年,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策略? 答题要点:1.面临的困难:(1)如何在家财尽毁的情况下,有安身之地,对抗严寒;(2)怎样在最短时间内,置办起生活必需品;(3)怎样从悲伤中重新走出来,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年;(4)如何重建家园,等等。 2.采取的策略可以有:(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每家每户的不同问题和需求;(2)运用个案或小组社会工作,帮助受灾居民走出阴影,树立乐观心态;(3)动员社区居民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4)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发现、挖掘、调动、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帮助居民们重修房屋。 二、方案设计题 案例一: 每年初三学生都会面,临严重的中考压力,学校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度过这个阶段,准备开展一些活动。作为一名学校社工,请你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拟订一份活动服务方案。

社会个案工作基本过程的案例分析评估、目标与方案

性伤害体验引发的心理问题 姓名:晓岚 性别:女 年龄:20岁 转介来源:个案是由某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转介来的 一、个案背景 晓岚,女,20岁,系武汉某大学外语系三年级学生。晓岚8岁丧父,其母守寡至今,是一个十分守旧的传统中国女性。十多年来,母亲在汉口一家街道企业做临时工。依靠其微薄的薪水,她艰难的养育着唯一的精神支柱——宝贝女儿晓岚。虽然家中经济十分拮据,但母女俩相处得十分和谐。然而,三个多月前飞来的一场“横祸”打破了母女俩宁静的生活,致使她们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那是三个月前的某个晚上,晓岚赴约去英语老师家丁某家里借书。丁某,男,35岁,未婚,信奉独身主义,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里。晓岚原打算借几本英语书就会汉口的家。然而,丁某借辅导英语为诱饵把晓岚留了下来,趁机强奸了她,并威胁说:“不能把这件事情说出去,否则,我会诬告你引诱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当晚,晓岚在长江大桥上徘徊了几个小时,差点投江自杀。第二天,晓岚把被强奸的事情告诉了母亲。不幸的是,母亲却说:“你已变成了失去贞操的苦命孩子,我不想指责你什么了。但我是一个守旧的女人,我能给你唯一的出路是求丁老师娶你为妻。因为你已经是他的人了!”在母亲的逼迫下,晓岚卑贱的乞求丁某娶她,但是,无耻的丁某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晓岚,并嘲笑她“老土”。为保全“面子”与女儿的学籍,母亲再一次劝女儿“认命”。 从此,晓岚不敢将真相告诉任何人,试图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一直忍气吞声,独来独往,并陷入了痛苦与深深地罪恶感之中,并把悲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生活又给她发出了另一个挑战。最近,她又被班上一个个子最高、长相英俊的小王所追求。晓岚对小王很有好感,但因为自己是一个失身女孩儿而处处躲避他。但她越躲,他越是执着的爱慕她。为此,晓岚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为了摆脱困境,经人指点前来寻求帮助。

一个社会工作者的个案案例分析报告.doc

一个社会工作者的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作者:中华心理教育网 一、案主资料 姓名:wjk(本人)性别:男年龄:22 生理特征:身材矮、青春期**意识萌动 性格特质:多愁善感,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自我观念差 家庭职业背景:农村农民 家庭感情:所谓“代沟”严重、少有交感互动 受教育经历:从初中到高中,是应试教育下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压力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压抑其他一切方面的学习、锻炼、培养、体验。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案例陈述 [内容提要]案主在大学里偷偷喜欢同班的女生M,一年多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白了,被拒绝后内心茫然失措,情绪多变,心情矛盾痛苦,影响了案主的日常学习生活。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但从不外露,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情书——我随便她怎么写,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三、分析治疗 理论模式:人本心理治疗法(Roger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