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气候知识点

中国的气候知识点

中国的气候知识点
中国的气候知识点

1.我国的气温和降水

补充: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判读(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我国雨带推移规律的成因。

2.我国的气候特征

补充:气候类型的特征描述、判读方法、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东亚季风的风向、成因。天气状况描述时涉及风向问题,补充复习在等压线图中如何画风向。

对于上面两个问题,有关中国气候小专题的复习:

第一部分:A中国气温分布等温线判读方法、B主要等温线分布(分布的数值化)成因因子:纬度、地形、冬夏季风(夏季风与雨带移动)、海陆位置----案例性分析C中国温度带的分布

第二部分:A等降水量线判读方法、B主要降水量等值线分布(200mm、400mm、800mm) 以及干湿状况分布、C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夏季风、地形----案例性分析

第三部分:分析中国气象灾害。利用相关的气温、降水资料图表判读气候类型。

【相关知识点概要】

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最低温、最高温)

冬季温差大的原因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最低温、最高温)

夏季温差小的原因

3、中国温度带的分布

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特点及成因

1、空间分布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海陆位置,东南西北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

等降水量线分布及对应的干湿状况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时间分配

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成因:降水年季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A. 4、5月登陆,南岭以南,6月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淮河流域,7-8月到达华北至东北,10月退出大陆

B. 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

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有各类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

热同期

六、中国主要灾害性天气(成因、时间、影响)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寒潮

2、台风

3、暴雨

4、洪涝

5、干旱

6、沙尘暴

7、雾霾

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是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第一课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说课人:杨涛一、说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二、说学情: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

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学习地理不能只盲目做题,更多的是要从题目中掌握知识的漏点,巩固地理方面的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总结吧! 1、认识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 ,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这是由于海拔高度高而造成的。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区) 2、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的空间分部的规律是南多北少。根据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我国四类干温地区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东多西少降水最多(火烧寮)和最少(托克逊)的两个地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降水的10%。夏秋多,冬春少。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大。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是: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3、我国的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4、秦岭准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我国一月

份0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界线。 5、我国重要的气候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显著。 6、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界线东南受夏季风的影响,属季风区,界线西北夏季风很难到达,属非季风区,全年都较干旱。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的,主要降水类型是锋面雨。 7、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大体相同,气候和景观差异很大的原因是:两者的海陆位置不同,后者地处亚欧大陆东岸,深受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的影响。 8、我国季风气候带来的各种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洪涝、干旱。 这篇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总结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2019届中考地理(湘教版)备考复习知识点总结速记:中国的气候(含答案)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1)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白昼短,得到的太阳光热少。(2)冬季,我国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小。 3.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哪里?黑龙江省的。 4.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哪里?---- 。 5.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6.为什么中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 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获得的太阳热量并不比南方 少多少。 7.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哪里?新疆的。 8..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为什么偏低?。 9.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2) 10.读图:温度带名称 A. 带B. 带 C. 带 D. 带 E. 带 F. 区 11.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水果。 苹果、梨主要产自带,柑橘主要产自带,、产自热带。 二、降水1.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分别是哪里?台湾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 3.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4. 南北方雨季有什么不同?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 5. 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6.读图:四类干湿地区A. 区 B. 区 C. 区 D. 区 7.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数值大约是多少? 湿润区一般在毫米以上。半湿润区为 —毫米,半干旱区为—4 毫米,干旱区在 9.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为什么是湿润地区? 10.天山地区为什么形成半干旱地区? 11.降水多少对传统的住房有什么影响? 12.降水多少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13.降水多少对农作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湿润区种植需水量大的,半湿润区主要种植较耐旱的、玉米。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我国的温度带。 3、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4、我国干湿地区。 5、我国的气候类型。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我国的干湿地区;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从图片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中考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 §3.1天气: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书本46面图3.6)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晴阴多云降雨霜冻雷雨降雪雾等。 §3.2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海洋8月,陆地最冷月出现在1月,海洋2月。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最寒冷的大洲为南极大陆。 §3.3主要降水类型 1、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气;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锋面雨:类似的道理,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3、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3.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亚马逊平原。热带草原气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2、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温和高山高原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最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 ②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 ③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补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③冬季风示意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①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②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③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概括出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 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掌握我国温度带分布情况。 〔四〕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中考地理知识点:中国气候特征

中考地理知识点:中国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特征成因气候类型冬、夏气温特征及成因温度带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干湿地区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温度带 (1)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成因:①纬度因素;中国位于北半球,越往北太阳辐射角越小,辐射越弱。冬季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短,所以北方温度越低;②冬季风因素: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时特别寒冷。 (2)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夏季虽然越往北太阳辐射角越小,辐射越弱。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长,累积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所以北方的夏季温度也较高。 (3)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1)降水地区分布规律:降水地区差异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降水时间分布规律:中国降水的时间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际变化大。 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最少的地区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2)中国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中国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成因 (1)中国主要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4、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多特殊天气 寒潮:时间:冬半年,影响:寒潮南下经过的地区产生急剧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随着雨雪天气。 梅雨:时间:夏初,范围:江淮流域。 台风:时间: 5-10月,影响:台风过境时,通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台风登陆后,带来得雨水能够缓解旱情。 沙尘暴:时间:春季,范围:北方时间:夏初,范围:江淮流域。地区。 (2)多旱涝灾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

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 、 、 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 、 。 ⑶影响:天气对 、 、 、 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的内容: 卫星云图: 表示海洋、 表示陆地、白色表示 。 不同地区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 ,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1~50 优 二级 51~100 良 三级 100~200 轻度污染 四级 200~300 中度污染 五级 >300 重度污染

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

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查字典地理网提供了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3、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注意]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c:200mm 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 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 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大家仔 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 结 §2.1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着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着: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着,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多灾害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

中国的气候复习课学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复习课(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运用中国1 月平均气温图、7月平均气温图判断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能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运用温度带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巩固练习: 读图分析: 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冬季 ,夏季 。 我国冬、夏气温南北差异不同的原因: ①纬度因素;中国位于北半球,越往北太阳辐射角越小,辐射越弱。 冬季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短,所以北方温度越低; 而夏季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长,累积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所以北方的 夏季温度较高。 ②冬季风因素: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时特别寒冷。 2、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处位于 ,原因是 。 3、青岛一月平均气温大约 ℃;7月平均气温大约 ℃。 4、在《中国温度带图》上,填写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5、青岛属于 温度带。作物熟制为 。 学习目标2. 能运用年降水分布图判断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能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运用干湿地区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巩固练习: 中国干湿地区图

(二)降水: 1、降水地区分布不平衡:。 2、降水时间分布不平衡:。 中国的“雨极”:;。 3、中国的干湿地区:在《中国干湿地区图》上,填写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 四类干湿地区:、、、。 4、青岛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属于干湿地区。 学习目标 3.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知道中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会初步分析说出气候特征造成的影响,培养辨证看问题的观点。 1、在《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写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2、青岛属于气候。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一线。 在图中描绘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画出夏季风与冬季风的方向,影响范围。 发源地风向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我国不同城市(海口、上饶、漠河、拉萨)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猜猜为什么我国南北温度差异如此之大。

学生:…… 从而引入新课: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 〔启发引导〕根据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 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点难拨疑: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地图册冬夏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①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②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地形气候知识点归纳练习

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国自然地理 目标:掌握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能正确区分五种常见地形类型。知道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著名山脉、丘陵名称,并在图上确定位置。 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种类多样;山区(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 2、我国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书本P52,图3—15 ※阅读七(上)社会书本P50页,《中国的地形》图 ▲山区主要位于我国的哪些部位? ▲这一分布对上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平均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 上 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100—2000 米 高原和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 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 丘陵 (1)对降水的影响: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水汽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的河流大都是自西向东流,便于沿海和内地的联系。【基础知识填空】 1.我国地形的特点:①复杂多样;②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 ③我国地势,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阶梯。 2.我国四大高原中,①海拔最高的是,被誉为,适合种植耐寒的。 ②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是牧人的天堂的是。③地势崎岖不平,石林广布的是。 ④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的是。 3.我国四大盆地中,①面积最大的是盆地:②纬度最高的是盆地: ③地势最高的是盆地:④位于第一阶梯上的是盆地:⑤气候最湿润的是盆地。 4.我国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为、、。 5.“鱼米之乡”之称的是,“天府之国”之称的是。 6.一般把、,连同比较崎岖的统称为山区。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7.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山脉-- 山脉-- 山脉 8.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岭-- 山脉-- 山-- 山 ▲练一练:右图中被群山环绕的甲区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之一,据图回答1-3题。 1.该盆地名称是()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2.该盆地位地() A.我国地势第一阶梯 B.我国地势第二阶梯 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 一、紧扣课标——说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二、学段分析——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本学段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很高,但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停留知识表面,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及 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三维整合——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 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 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 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四、因材施教——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根据以上对于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 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 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复习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的气候复习课 授课教师: 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2)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 800mm 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3)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4)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 析能力。

(5)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特殊天气的复习,认识其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2)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3)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 (1)运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2)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复习课。针对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和中国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之前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授课时应多举例,多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达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的2 分钟铃演讲导入,提出问题,我国种油菜的地方很多,但各地开花时间不同,原因是什么? 讲授新课: 壱、自主学习:

中国气候说课稿

《中国气候》说课稿 坪地民族中学王立富21号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且季风显著三部分,南北方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是重点内容,季风形成和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把握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在认识我国有利的气候资源条件时,也认识我国常见的几种气象灾害。 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指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温度位置和海陆热力差造成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问题一:出示一、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得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例题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 师生活动: (1)找出1月份气温分布图上0℃等温线经过处。 (2)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温差相差多少度?为什么? (3)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哪里?为什么? (4)黑龙江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根据这种气温分布规律是如何划分温度带的? (6)气温分布对农作物熟制的影响是什么? 2. 问题二:我国降水地区分布图和降水季节变化图,分析得出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2: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师生活动: (1)分别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2)找出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3)我国降水集中在那几个月? (4)我国是如何来确定干湿地区的?是如何分布的? 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南部、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地区:东北平源、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以森林、草原、旱地为主 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大部。 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洲农业高山牧业。 3.问题三: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 (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 (2)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是什么? (3)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有哪几种? 4.问题四:出示冬夏季风分布图,读图得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及影响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_____洋的_____季风,也有来自______洋的_____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1)我国冬季为什么吹偏北风?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 (2)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 (3)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什么是季风区,什么是非季风区?哪个区域降水多? 四、教学总结 五、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