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⑥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的傩俗。

四、民俗的模式性

?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

?★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图腾

?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

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

【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

(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

(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遗留物” Folklore

2、思考题:

(1)民俗与风俗两种称谓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

(3)民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4)叙述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

(5)为何民俗的形成是群体心愿的认同?(6)叙述某一民俗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阅读书目:(美国)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民俗事象的学习内容与重点

?掌握并正确评价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

化积淀,并通过调查实践,学习有关田野作业的本领。

★实践活动与方法步骤

?实践活动:

调查当地某一生产活动,描述具体的生产过程。

?实践步骤:

1、选择你熟悉的一项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或工艺品的生产);

2、观察生产的全过程;

3、集中考虑某一生产环节,对生产的程序、用具、环境等进行描述,同时提供图像文本。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

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第一节农业民俗

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特点。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江苏农民“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填仓节”

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李冰“川主之神”;“扫晴娘”;祭腊八神仪式

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七、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九曲莲灯”;《采茶歌》、《数九歌》

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反映了猎户、牧民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正月初五“牛日”;为牲畜招魂的习俗。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牧民谚语“水膘,草力,都精神”。

四、渔业民俗

1、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这些地区的渔民“饭稻羹鱼”,大多依赖渔盐业为主。

2、渔业海上占验习俗。☆“占风”看潮汛;“占潮”看水势。

3、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4、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

第三节工匠民俗

一、工匠的技艺传承。

?“百工五法”,矩、规、绳、水、悬。☆斗拱与飞檐。☆“文房四宝”☆俗谚“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

?【百工五法——名词解释】

①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对此就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

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这里提到的矩、规、绳、水、悬,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工五法”。

②《孟子?离娄上》中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指的就是古代工匠中所流传的技巧。

③“矩”是工匠们通过直角尺来正方的工具,古代叫“鲁班尺”,现在叫“直角曲尺”;“规”

是用来画圆的工具;“绳”是划直线的工具,古代叫“绳墨”,现在叫”墨斗”;“水”是以水为准,来测地面的平斜。最初人们根据下大雨时地面水的流向来判断其高低与平斜,后来

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叫“水臬”的测平工具,现代的水平仪,就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制造出来的;“悬”指用来测定端正垂直的垂绳,泥瓦匠盖房砌墙前要先吊线,下端悬以重物,用的正是悬法。

④“百工五法”同各行业基本生产工具的结合运用,构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

形态。

?【榫卯——名词解释】

①卯又称“枘凿”,民间俗称“公母”。

②即将梁柱的接合处,一端削出榫头,另一端凿出卯眼,相互套紧、楔牢,形成一个稳固的

整体。

③这种结构从来不用铁钉,但却牢固可靠,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最为有名。

二、工匠的行业习俗

?师承制度:选徒—拜师—传艺—出师

?“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南老上调”、“南老故老”

?行业禁忌。☆“姜太公在此”

?祖师崇拜: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木匠、石匠、泥瓦匠祀鲁班;画匠祀吴道子;酿酒匠祀杜康。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这种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与此相关的是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真正老王麻子”

?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1、集市,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集”、“市”、“墟”、“街子”与“场”。

?2、行商,是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它可分为两大类:(一)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

(二)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

?3、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等。

☆旗帘;☆“同仁堂”药店、“荣宝斋”书画文具店;☆北京的“独一处”,天津的“狗不理☆茅台酒瓶。

二、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栈道;索桥;石拱桥;轿子;马车;雪橇。

?2、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日趋繁荣,我国传统交通运输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集市——名词解释】

这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我国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与殷商时代。早期的集市贸易,建立在以及所有、换己所无的物物交换的基础之上,并不一定等价。定时、定点的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因此,人们才把到这种有规律的变换时间和地点的集市去交易叫“跟集”或“赶场”。

【中人——名词解释】

即掮客,俗称“牙子”,中人并无要买可卖之物,而是凭其经验和口才,协助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行商——名词解释&简答题】

这是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可以说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行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历史上往来于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另一则是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

他们的民俗传承,以“市声”(又称“货声”,北京人叫“吆喝”)为最突出。市声分“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目的皆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坐商——名词解释&简答】

凡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均称坐商,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望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如北京的“同仁堂”药店,“瑞蚨祥”绸缎庄、“荣宝斋”书画文具店等。有些店堂内还悬挂有“满招损,谦受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字句的精致标牌,以表明店主的经营之道。这类标牌,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在商业民俗中的一种表现。

【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我国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陆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和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它所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括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

第一节饮食民俗

一、日常食俗

?我国是个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

?主食:水稻、麦子、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藏族“糌粑”

副食: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八大菜系。

二、节日食俗☆除夕“年夜饭”;元宵节“汤圆”;端午“粽子”;中秋“月饼”。

三、祭祀食俗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人们把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清明扫墓。

四、待客食俗☆蒙古族“全羊席”;祝酒歌。

五、特殊食俗☆傣族“酸蚂蚁、竹虫、花蜘蛛”等昆虫美味。

第二节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1、衣着。

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如头饰:簪、钗;耳饰:耳环、耳坠;颈饰:项链、项圈;手饰:

手镯、戒指;脚饰:脚铃等。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描眉、染指、束胸、缠足、文身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如佩刀、腰刀;挎包、手提袋、荷包

等。

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在人生重大礼仪中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上述观念。

☆诞生礼,婴儿挂银圈、玉锁之类配物;

☆成年礼,汉族男子“加冠”,女子“加笄”;“穿裙”仪式。☆婚礼,红色。

☆丧礼,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服制。

?(二)求吉心理。☆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五毒衣”;

☆维吾尔族戴“小花帽”,彝族女子戴鸡冠帽。

?(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同一种服饰,同一种民族

?(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中山服、列宁装;草绿色军装。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等级森严——消弱或消失;繁复多样——简便大方。

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如巢居、穴居

?第二阶段,人造居住空间,如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比较充分地体现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一)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即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二)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即是家长制的符号。

(三)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即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四)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即是融汇亲情的符号。

?干栏式是南方地区的民族多采用的建筑形式。

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干栏式住房的共同习俗:

(一)重视中柱;(二)必有火塘。

三、中国民居建筑的共同民俗特点:

(一)聚族而居。

1、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

2、全族居于一村,但房屋并不通连。

(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三)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许多描绘亲友分离悲痛的故事多发生于长亭。

(四)民房低于官府。

(五)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随处可见。

☆“太极”、“八卦”☆坐北朝南☆讲究“风水”,又“堪舆”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是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

第二节宗族组织民俗

?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同时,其组织原则和伦常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了典范。

一、有关宗族组织要素的民俗。

☆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

1、有血缘关系的丁口;

2、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

3、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

4、协调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二、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家族组织结构的建立与调整遵循着一定的习俗惯制。它们主要涉及:

(一)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

☆兄弟分家。

(二)立族。立族的方式是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族。

(三)入族。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分的程序。☆婚礼仪式;“报丁”、

“入谱”

(四)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合谱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设立共同的祠堂,祭产,编写新的族谱。☆“篡宗”、“归宗”

三、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一)按节侯(年历)举行的;如:拜年、清明会、寿庆

(二)择吉日举行的;如:婚嫁、建房

(三)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如:生诞、丧葬、家族救助。

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除宗族以外,还有两类民间组织:

一类:按个人意愿结成社团,大型的:行会、秘密宗教组织、帮会;小型的:钱会、结拜兄弟、十姊妹、老会等。一类:按地缘形成社区组织,村落组织、村落联盟、庙会等。

一、行会

?行业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行首,值年(司年)、行业神、神庙、业务场所、成员入行,出行、拜师以及同业的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行首代表本行处理同行业人员的共同活动、相互关系以及对官府和行外的一切接洽交涉。

?值年负责行会一年的会务。

?各行各业都供奉行业神:“百作手艺供鲁班”。

?行会常规的重大活动是祭祀行业神。

?学徒拜师入门的礼仪。

二、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民间秘密组织有两大类型:一类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称为“秘密宗教”;一类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兄弟关系把人员团结起来,称为“秘密结社”。☆天地会、青帮、白莲教。

三、民间秘密结社

☆天地会是朋友加兄弟的异姓联盟,它的成员大都从农业、手工业中分解或半分解而来,与士农工商都有联系却不属于四业中的任何一业,因而与行会有别。

☆天地会始终被官府明令禁止,一直是地下组织。

☆青帮是一个家族式的秘密会党,组织严谨,有家庙、家谱和严格的帮规、帮俗。新中国成立后,青帮被取缔。

四、社区组织

?为了通婚、进行物资交易、祭祀保佑一方水土的神灵,人们走出宗族,超越行会,建立更广泛的互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这些关系的确立形成了地域性的社区组织,并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的习俗惯制。☆村落组织☆联村组织☆庙会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的形成,具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自然崇拜。如日月星辰、土地等。

?灵魂崇拜。善灵、祖灵与驱傩。

?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

(一)神话传说的嵌入☆七夕节、中秋节(二)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元宵节

(三)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沉淀☆端午节

(四)宗教节日的渗透☆四月八日“佛诞日”、“中元节”

(五)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第二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一、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1、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

☆年节是祭祝祈年的日子。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等,燃爆竹。

☆年节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团年饭”、“压岁钱”、“守岁”、拜年。

☆年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娱乐,鞭牛迎春。

?2、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堪称中国民间的狂欢节。

?3、清明节。☆祭墓、禁火;☆戴柳、踏青、游春。

?4、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5、中秋节。☆拜月、赏月,吃月饼。

?6、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赋诗。

二、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节律。

(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意在敬天、祈年、驱灾、辟邪。随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成为集信仰的、经济的、社交的、娱乐的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三、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现代节日不能算传统岁时节日。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集中体现了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第二节诞生仪礼

?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从我国重视子嗣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一、求子仪式。

我国民间的求子仪式纷繁多样,可分为:

(一)向神灵祈子。☆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张仙等,“栓娃娃”

(二)由旁人送子。☆偷瓜送子、“麒麟送子图”

(三)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投石求子,摸城门铜钉。

?二、孕期习俗

(一)孕妇禁忌。(二)孕期馈送。☆“吹笙”、“催生担”

?三、庆贺生子。

(一)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二)进入人群仪式:“满月”、“百岁”。☆“抓周儿”、“爬门槛”

第三节成年仪礼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一、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我国汉族为主的民间社会中,近世成年仪礼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绞脸”、“上头”

(二)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三)相对独立的成年礼一般地说,成年礼的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比其他人生仪礼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

(一)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

自然年龄不是人成熟的唯一尺度,只有经过成年礼的承认,人才具有社会成熟的意义。

(二)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三)成年仪礼中的考验。(四)成熟标志。☆“冠礼”、“笄礼”,“换裙礼”

三、成年仪礼发生变化的原因

1、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成年礼由独立而服从于婚礼。

2、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学校教育的意义。

第四节婚姻仪礼

?婚姻形态

(一)一般的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制(二)特殊的婚姻形态:

1、抢婚

2、童养媳、指腹婚

3、冥婚(“鬼夫妻”)

4、入赘婚(“招女婿”)

5、转房婚

6、典妻

7、不落夫家

8、表亲婚

☆上述种种婚姻形态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二、结婚仪礼程式

(一)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媒人、“媒官”,“下帖”,“奠雁”

(二)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添箱”礼、“上头”,花轿,“闹新房”(三)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

第五节丧葬仪礼

?一、死——人生旅途的转换

(一)初终(二)设床(三)沐浴、更衣(四)报丧(五)大殓,“做七”

(六)选择墓地及落葬日,“入土为安”。

?二、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一)让死者回归大自然。

1、土葬

2、水葬

3、天葬

4、树葬

(二)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1、墓葬2、塔葬3、悬棺葬

(三)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1、火葬2、瓮葬

第七章民俗信仰

第一节信仰对象

一、灵魂二、自然神三、图腾四、祖先神五、生育神

六、行业神

第二节信仰媒介

?一、灵媒

?二、巫的种类:1、巫觋2、祭司3、术士

?三、巫的职能:第一,预测人的命运的好坏。第二,主持祭祀活动。第三,驱疫求吉巫。第四,主持人生礼仪。第五,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第三节信仰表现方式

?一、预知二、祭祀三、巫术

第四节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一,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第二,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第三,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第四,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

?第五节,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第一节民间科学知识

一、算学知识二、物理学知识三、天文学知识四、地学知识五、生物学知识

第二节民间工艺技术

?一、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二、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

(一)织绣(二)雕塑(三)陶瓷(四)金属工艺

第三节民间医学

?一、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

?三、独特的针灸疗法

?四、本草学的成立

?五、咒禁疗法

第十一章民间语言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上层社会的语言。

?(三)从语体角度看,民间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它是在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语言,通俗明快,与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言有显著的差别。

?(四)从存在形态上,就全国范围来看,民间语言由于各地方言、民族语的差别分别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

?(五)就汉语的情况而言,汉族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众多的方言差异显示出民间语言的多姿多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姿百态的民族语言,映射着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承载着千态万状的民族习俗。

二、民间语言是一种民俗现象

民俗学对民间语言的考察,不是把语言当作孤立的对象去分析它的语音形式、语法规律、词汇构造

等,而是把民间语言看作民众习俗的一部分、民间文化的一种,将它放到民众生活的沃土中去考察。我们所认定的这种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主要是社会中下层群众的惯用语,在内容、风格和功能上都有鲜明的民间性。

民间语言为民众长期传承和沿用,使民间文化得以顺利传袭。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语言是一成不变的。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民间语言的传承过程是稳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体,两方面的交互作用使民间语言的演变具有渐变性。

三、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民间语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民俗,而且它还记载和传承着其他民俗事象。民俗的各个门类都在民间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首先,民间语言承载着大量的物质生活民俗。如“肥水不流外人田”、“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表现的是平原地区农民浇地种田、养狗喂鸡的农耕生活。

?其次,民间语言反映着民间组织、制度层面的习俗和一些民俗活动,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表现了传统的苛刻的家族制度。“请神饺子送神面”是北方农村春节时请神祭祖的习俗。

?第三,民间语言记载着民众的经验、信仰、伦理等精神民俗。如“桃三杏四梨五年,早熟当年就还钱”表现了农民种植果树的经验。

至于民间文学,更要以民间语言作为传播媒介。民间语言承载着正在流传的民俗,还滞留着大量以消亡的旧俗,如“坐轿”、“裹脚”等。

?语言充当其他民俗的载体有四种承载的方式:

1、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语言材料作为民俗事象的名称,专语专用,语、俗完全相印。

2、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一个词、短语,或一两句话,直接道出民俗事象的具体内容。

3、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有些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其中心意思并非交待民俗事象,但中间夹带表示民俗事象的词语,使表述更富生活气息。

4、语言单位折光反射民俗风貌。指民间语言虽不直接陈述民俗事象,但其内容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观念,凝聚着民众的智慧和经验。

第二节:常用型民间熟语

常用型民间熟语,指在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使用率高,流行面广,是民间语言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部分,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语等。

?一、俗语

俗语是源起最早的民间熟语之一,是民俗语言第一大类。在历史上,“俗语”常取广义,别称甚多。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俗语,指民间口头上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词短语。

俗语的特点,一是在内容上没有完整的意思,只能在表达上起形容作用。二是在结构上是不成句的定型短语,是词的固定组合,在使用上常做句子的某一部分,一般不独立构成句子。三是在风格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二、谚语

谚语源起不晚于俗语,古时常与“俗语”交错混称,概念含混。当代普遍认为,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谚语内容,富有经验性、哲理性,部分谚条还有阶级性、时代性;形式,具有口语性、精炼性、艺术性,以至民族性;使用,具有实践性、俗传性、讽劝性和训诫性。

根据内容,分为三大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三、歇后语

又称俏皮话,是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喻体近似谜面,解体近似谜底。运用时通常两体并存,也可只示喻体,而隐解体。歇后语的解体部分还常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构成谐音双关。

?四、称谓语

称谓语是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人时根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双方的身份、职业等因素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一个地方的称谓语系统可以鲜明的反映此地的社会文化,而称谓语的变化,又能及时地体现社会的变革与习俗的演变。称谓语分为以下几类:

1、亲属称谓。是以人们之间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称谓,分为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亲属称谓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2、人名称谓。民间的人名称谓有三种形式:小名、大名、绰号。小名,又叫乳名、奶名、幼名,是成年以前所用的非正式名称,成年后一般不再使用,但也有在长辈和同辈的口语中沿用的现象。大名又称学名,是人在社会上使用的正式名称。绰号又叫外号、诨名,指在人的本名之外,他人据其特征为之另起的名号。

?五、流行语

指在民间流行的反映新近世风的时尚性词语,有词、短语,也有熟语化的句子。流行语是总在急剧变化中的社会潮流和风尚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趋新性。它以方言俗语和当地风土民情为基础,其来源有多种,有的源于隐语甚至黑话,有的源于旧有的方言俗语,有的源于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或流行歌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相应的社会现象将会消失或不再这样突出,产生于特定时期的流行语也会悄然消失。

第三节:特用型民间熟语

特用型民间熟语,指专用于某种特定的群体或场合的较为定型的词语。在适用范围上有较强的局限性,但具有特殊的功用,是民间语言中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包括行话、黑话、暗语、吉祥语、忌讳语、咒语、绕口令等。

?一、行话

又叫行业语、同行语,是各行业为适应本行特需而创造的专门用语。通常行话分为两类:一是行业术语,指行业内部使用的不带保密性的行话;二是行业隐语,指行业内部使用的带有保密性质的行话。行话既是民间社会行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反映出各行各业的其他习俗。

?二、黑话与暗语

二者同属隐语或秘密语,只是使用者的性质不同。

黑话是危害公众利益盗贼土匪、反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用的秘密语。它在本集团或同类团伙中约定而成的,对内不对外。

暗语,指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它的使用者是违法犯罪团伙之外的各种群体。

黑话与暗语有一个共同的别称:切口,它是过去创制秘密语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语音的反切构成隐语。

?三、吉祥语

又称“吉祥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

吉祥语的形式有语素或词,短语,句子等。吉祥语的运用,可以采取直接张贴或说出的方式,也可采用以事物或图画形式谐音的方式。民间吉祥语历史由来已久,且方兴未艾。形成原因可追溯到古代的语言灵力信仰和语言巫术。

?四、忌讳语

由于风习、俗信或个人缘由,某些言语被认为不吉祥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话语,经久成习,便成为忌讳语。包括两方面:一是禁止说出的词语,二是代替性说法,即委婉语。

根据忌讳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或忌讳的内容,可把忌讳语分为三类:

1、对畏惧事物的忌讳。

2、对敬重事物的忌讳。

3、对嫌恶或不体面的事物的忌讳。

?五、咒语

咒语,指僧、道、方士、巫师等所用法术口诀或套语。它是原始人对语言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延伸和发展,妄称“神灵的语言”,有通神、降妖、克敌、驱邪、治病以及赐福之功。

2020年1月广东省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13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 A.泥土 B.树木 C.空气 D.血液 2.传说中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人物是 A.蔡文姬 B.王昭君 C.李香君 D.孟姜女 3.《灰姑娘》的故事属于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4.《格萨尔》是一部 A.史诗 B.神话 C.传说 D.民间长诗 5.“举秀オ,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间歌谣 D.谚语 6.“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谚语 7.艺人说书的提纲,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是 A.柁子 B.扣子 C.梁子 D.悬念 8.明代中后期是中国民间歌谣搜集整理的一个小高峰,其中以的成就最为突出。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9.著名的《刘三姐》的歌词大多是人民以汉语创编的。 A.藏族 B.苗族 C.壮族 D.族 10.1950年3月,由任理事长,老舍和钟敬文任副理事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A.郭沫若 B.茅盾 C.叶圣陶 D.周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等。 A.神话 B.民间史诗 C.俗语 D.歇后语 E.民间说唱 12.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结构完整,有头有尾,按顺序展开,模式化、类型化结构十分普遍,通常有 等结构形式 A.对称式 B.三叠式 C.连锁式 D.四季歌 E.五更调 13.被誉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长诗的“双子星座”是 A.《氓》 B.《陌上桑》 C.《孔雀东南飞》 D.《木兰诗》 E.《西洲曲》 14.汉族作为中国华族的主要凝聚核心,它在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一些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如四大传说,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甚广。 2020年1月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和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 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 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 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 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 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1.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 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 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 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 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17.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 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18.祠堂:按照昭穆供奉历代先人牌位的房屋,按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有专人看守。 19.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2016年度考研《教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 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 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6、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7、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8、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9、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答: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行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载体,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社会习俗、自然产物等相关的具有较强历史性的故事。 4.民间故事: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 5.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是关于宏达的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忧于其他故事。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6. 笑话: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一针见血的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 8. 叙事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9.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10.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开展的叙事。 11.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2.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干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二、解答题 1.民间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包括各式); 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具有特点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 ③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民间文学上的反映而形成不同的环境特色; ④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性格; ⑤根据本民族需要和习惯,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东西。 2.民间文学有什么价值? ①艺术价值: a.开启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先河(幻想、现实)。神话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创造的浪漫主义最早在神话出现; b.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 c.为人类文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d.为人类文学语言宝库增添了异彩。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民族学和民俗学同属法学硕士下的学科,毕业后颁发的都是法学硕士学位。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民族学是法学一个二级学科,本科开设有该专业的学校不在少数;民俗学归属法学类二级学科社会学,本科开设的学校较少,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生以上阶段。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 这个专业和社会学一样都属于法学。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之类的工作是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的,通过了司法考试是你最大的资本,也是择业中的最大竞争力,但是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了律师也是要依托于一个行业背景下的,比如本科学的是金融,做了律师以后就可以专门打金融方面的官司或者在金融公司做法务,配合投行上市等等,如果本科是历史学,研究生是民族学专业,以这个为背景,研究生学历,英语再棒一点,通过司法考试,进一个大律所做律师,或者进一个大企业做法务基本没问题的。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相对热门专业就业而言,民族学和民俗学均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其就业特点比较广泛,一般毕业学生均是服务于国家事业单位、高校等、单位。这两门学科属于学术研究型科学,相对于有意向继续深造的读博的同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考研教育综合名词解释

2011杭州师大: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话。其内涵为:1.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分离的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公,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2.行是知之使,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3.有教先学,有学有教4.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5.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侧重于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几大部分。其中论述的主要教育原则有: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和教学相长。2011中山大学 1.非智力因素: 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6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报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4.变式 是通过改变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变现形式。其特点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课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课题的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属性之中,教师在教学时,就得启发学生一步一步从非本质属性中把本质属性揭露出来。这就必须运用变式规律。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一、单选题 1.(B),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 A.秧歌戏 B.傩戏 C.采茶戏 D.道情戏 2.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C)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A.孔德 B.伊阿宋 C.挪亚 D.宙斯 3. 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A)。 A.第三人称叙述体 B.第一人称叙述体 C.第二人称叙述体? D.自传体 4. 盘古神话是一个(A)母题。 A.太极图 B.人鱼互生 C.宇宙卵 D.世界末日 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C)。 A.典型人物形象 B.平面人物形象 C.箭垛人物形象 D.历史人物形象 6. 在中国关于音乐发明的神话中,发明中国古典乐器之最高代表——琴的是(D)。 A.女娲 B.伏羲 C.黄帝 D.神农 7. “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D)。 A.西藏 B.新 C.四川 D.云南 8.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D)。 A.《楚辞》 B.《庄子》 C.《尚书》 D.《山海经》 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D)。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10.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属于(C)。 A.仪式歌 B.生活歌 C.儿歌 D.劳动歌 11.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A)。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12. 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A)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A.《卡勒瓦拉》 B.《勒俄》 C.《伊利亚特》 D.《俄索折怒王》 13. 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B)。 A.专项调查 B.专题调查 C.专访调查 D.随机调查 14. 水浒故事在(D)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A.明末清初 B.唐初 C.魏晋南北朝 D.宋末元初 15. (B)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A.民间故事 B.神话 C.史诗 D.民间谚语 16. 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D)。 A.Literature B.Anthropology C.History D.Folklore 17.“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C)。 A.《蛇郎》 B.《灰姑娘》 C.《一千零一夜》 D.《田螺姑娘》 18.(C)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史。 A.民歌 B.歌谣 C.史诗 D.神话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 近代作家研究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国际汉学研究 比较诗学论著选读 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 接受问题专题研究 语言学讨论班 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 欧美文学导读 卞之琳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 历史语言学专题 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 上古音研究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 语义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文艺美学 认知语言学 生成音系学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我想知道大学(无论哪个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到大四的详细科目,书本名称,以及出版人(主要我是自学,怕买错书),最好是2010大学中文系的科目,没有的话,时间不要太落后了(例如2000年附近时期的,我就晕了........)。 本人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穷小子,先谢大家了啊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民族学和民俗学同属法学硕士下的学科,毕业后颁发的都是法学硕士学位。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民族学是法学一个二级学科,本科开设有该专业的学校不在少数;民俗学归属法学类二级学科社会学,本科开设的学校较少,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生以上阶段。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 这个专业和社会学一样都属于法学。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之类的工作是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的,通过了司法考试是你最大的资本,也是择业中的最大竞争力,但是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了律师也是要依托于一个行业背景下的,比如本科学的是金融,做了律师以后就可以专门打金融方面的官司或者在金融公司做法务,配合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投行上市等等,如果本科是历史学,研究生是民族学专业,以这个为背景,研究生学历,英语再棒一点,通过司法考试,进一个大律所做律师,或者进一个大企业做法务基本没问题的。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相对热门专业就业而言,民族学和民俗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1 外国教育历史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 (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 (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 (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 (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 (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 (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 (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6、“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2 1、“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3、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述评。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一般性的概念。 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思辩性。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 1.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 2.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著名学者是(马林诺夫斯基)。 3.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 4.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专题调查)。 5.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6.“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一千零一夜》)。 7.盘古神话是一个(太极图)母题。 8.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通俗文学)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 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10.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嗓)。 11.在20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最早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是(梁启超)。 12.个体传承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体现在 (在传承过程中的主观创 造性的发挥)。 13.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 娘”指的是(神话)。 14.(巧媳妇)属于生活故事。 15.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 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 时期的民间叙事诗。16. “尚 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 (云南)。 17. 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 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 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 决定的。18. 屈原在吸收(楚 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 上,创作了《离骚》、《天问》、 《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19. (史诗)是原始社会或 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 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 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 史。 20. 水浒故事在(宋末元初) 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 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21. 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 进行戏剧表演,属于(道具 戏)系统。22. 民间文学 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 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 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 嗓)。23. 远在2500年前结 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就收录了 许多古代民歌。24. 与作家 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 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 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2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 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 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 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 之为(箭垛人物形象)。26. 鄂西汉族的《黑暗传》以其 具有(创世史诗)的基本 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 注。27.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 事是出自于(.《山海经》)。 28. 在中国神话中,(射日神 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 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 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 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2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民间寓言)。30. (梁子) 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 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31. (傩戏),起源于民间巫 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 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 怕的面具表演。32. 在西方 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 (Folklore )。33. 机智人 物故事在汉族和少数民族 中都很发达,汉族以(徐文 长)和谎张三的故事流行最 广。34. 女娲神话中,女娲 是用(泥土)造人。35. 从 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 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6. (孟姜女)是千里寻夫、 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37.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 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 界观与价值观。38.“天皇皇, 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 大天光。”属于(仪式歌)。 39. 在(故事)中,讲述人 往往有习惯运用的一些开 头用语,如“很久很久以 前……”。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配套资料)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学的范围 在体裁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歇后语等。 第二类,民间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第三类,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曲艺又有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 3、民间文学的性质 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4、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也有一种时间很短的调查活动,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2)历史追溯法 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3)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 2009年第1期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董晓萍 [作者简介]董晓萍(1950-),女,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摘 要]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有相近的学术目标,有相似的历史保护形式和社会认同基础,但也不是所有民俗学的对象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民俗学的角度说,将两者共同讨论和交叉研究,有助于实现三种提升:一是有助于将部分本国文化杰作塑造为人类共享文化产品,二是有助于促进开展大众遗产学教育,三是有助于在人类多元文化差异中保持自身文化权力。这一研究旨在把生成和发展于本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中的精神文化财富上升到人类生命意识上认识,促进人类在多样和谐的地球环境中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整体保护理论 基本问题 三要点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90(2009)01-009-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种理念,很理性,但也很理想化。民俗学是与之目标相近的学科之一,民俗学研究对人类利用自然和文化的行为产生连续性影响的文化,现代民俗还超越了国家间、地区间和代际间的界限,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接触点,具有跨文化性,这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走越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成立,也在于它的对象是一种连续文化的同一体,能成为世界文明财富,为人类所共享。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研究,可以促进非遗保护,民俗学本身也会在非遗理论建设中获得新的位置。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概念,但却是一对联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将之共同讨论,是基于它们在我国具有历史基础和社会认同的相关性。在全球化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已互相公开解密,两者的封闭传统都被解禁,这也对两者的主体文化自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人们必将寻求共同保护的出路。将两者共同讨论,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整体保护理论。 目前民俗学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问题,如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的异同处和互补点等。由此所确定的学术目标,也应该是对政府公共政策、现代 社会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流都有实际价值的学问。本文就此稍作讨论。 一、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相关的历史 基础与异同点 从民俗史上看,很多民俗保护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形式有相似的历史基础。我国很早就有保护文化的传统,政府下令搜集和保护遗产的文献记载十分丰富。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中,武夷山就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政府保护文告。公元748年,当时朝廷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要求保护。公元944年,朝廷又诏告说: !全山禁 止樵采、张捕?,这对保护自然资源和区域地理景观是有益的。公元1121年,朝廷还在武夷山设置了!提举?、!主管?等官职,先后委任145名官员专司保护事宜。至今在36峰上还留下历代官府保护法令和告示14处,这就是文化举措了。除政府保护外,民俗保护更为普遍。当地有大量的乡规民约,对武夷山实行动物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和文物保护,形成了一个有浓郁民俗保护氛围的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5.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7.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8.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19.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20.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21.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 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B对异地。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 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②求吉心理。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 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Eg:四合院。 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封闭观念的符号。②家长制的符号。③中国人的伦理符号。④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少数民族的精神也在住房中体现,如各民族重视中柱、火塘等。 七、居民建筑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②房屋样式大体相同。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④民房低于官府。⑤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八、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①节俗形成的后发性、主动性。 ②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A自然崇拜B灵魂崇拜 ③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