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

摘要:本文通过检视西方政治社会学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演进,揭示出当代中国研究中也存在一种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这种变迁正在导向后现代阶段,这集中体现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由二分对立式框架向三分互动式框架的转变;作为晚期现代性的后果,框架所隐含并不断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等方面。"国家与社会"是西方政治社会学一个由来已久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代化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话语题域。这一分析框架长期以来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Modern China Studies)的重要分析框架,乃至"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认识,就直接影响到了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赵文词,1999)在1999年香港科技大学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讨论会上,赵文词就根据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不同看法,将自1950年代后期始到其时止的40多年中的研究分为前后相继的五代或五个阶段(赵文词,1999)。这种理解当然不仅借助于研究者的想象力,还要依赖于当代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结构的演进。也就是说,"国家与社会"既是作为一种对应于学理分析的解释框架,又是作为一种对应于实体建构的规范框架,尤其对于其中作为"社会"一方的"市民社会"而言,正如邓正来所说,"市民社会之于中国论者的这两种资源,一开始就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紧张。正是对这种内在紧张缺乏足够的知识自觉,导致了中国市民社会论者在研究中的种种问题"。(邓正来,1998)本文即主要依据此一框架在学理和析分手段的意义上探讨其自身整体结构的演进脉络,而现实的实体建构仅是此一框架背后的参考坐标。一、框架范式的历史脉变"国家与社会"是近二十年来盛行全球的一股社会理论研究路径,从学理上而言它是对以前流行的"国家主义"范式的批判回应,而其研究脉络(context)可溯及洛克与黑格尔,但后两者对"国家与社会"的不同理念则决定了在此分析框架的名义之下长期以来至少存在两种主要的亚模式。遵循洛克一脉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强调社会先于国家或社会外于国家的观念,国家只是总体来说社会个体形成契约的结果,其中隐含的先设前提即是社会与国家的对立、社会制衡于国家(虽然在洛克的观念中这两者的界划并不总是清晰可鉴),于是其后续传承中的孟德斯鸠便以此为深层理据提出了分立自治与相互制衡的学说。而黑格尔这一市民社会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则与此迥然相异,他从市民社会的厘定与机理分析入手,发现了市民社会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现实意义,更确立了"市民社会"在他所构设的"绝对精神"现实伦理实体中的中介环节这一重要地位(黑格尔,1961:41),而由此环节向上,"由于观念的普遍性在市民社会中是一种盲目、自发的过程,所以黑格尔必然要否定观念的外在性,而达到自由的过程。'国家'作为黑格尔进一步的逻辑批判担当起了这一使命。"(田佑中,1999)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国家是高于市民社会的逻辑环节。当然,"国家"在黑格尔那里并非是对现实生活中实体的指认与建构,而毋宁说是黑格尔为凸显其"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阶段与对市民社会进行超越而设置的一个逻辑环节,如果我们理解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始终是普遍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如果这种统一不存在,那种东西就不是现实的,即使它达到实存也好"(黑格尔,1961:280)--再来理解他明确指出的,"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黑格尔,1961:253),"国家是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在其中完成巨大统一的那种伦理和精神"(黑格尔,1961:43),就不会因此像以前大多数人一样误读黑格尔的国家观,包括马克思早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简单人本学批判(贺麟,1961)。黑格尔的"国家-市民社会"框架不同于洛克的二元分立式结构,而采用了上下双层式结构,即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框架(这一结构形式深深影响了后期的马克思,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内在社会实践逻辑的指认,颠覆了黑格尔基于伦理的"国家-市民社会"分析框架,从而实现了将头足倒置的黑格尔翻转过来)。[!--empirenews.page--]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这种框架结构后来还产生了一种重要的变形,那就是哈贝马斯所依循的"国家-公共领域-市民社会"三层结构论。哈贝马斯从原有的"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中析分出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也有学者将其指认为"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黄宗智,1999),而在我看来,"第三领域"的理解有可能将哈贝马斯所

意欲建构的三层结构框架篡改为国家、社会、第三领域并存的三元结构框架。实际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一方面根本未严格界划于国家与市民社会之外形成第三者领域,他明确澄清道,"'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不能把它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发展历史隔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当中。"(哈贝马斯,1999:1)另一方面,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绝非一种等同于"国家"和"社会"有实体性质的领域为依托的概念,前者的概念所对应的,准确地讲是一种"空间"(space),它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一个张力场,这一场域并非实体,但却同样客观存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在国家和社会间的张力场中发展起来的,但它本身一直都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哈贝马斯,1999:170)随着国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公共领域发展成为"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的中介场所(setting)。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的重大意义在于他注意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融合趋势,并致力于明晰这种互动机制,以及他将原本具涵"私域"与"公域"两种功能的"市民社会",拆解为"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整个分析框架结构更加复杂,但功能却更趋专纯与整合。很有意思的是,与此相似,洛克一脉的分析框架范式发展到近代时,也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变形,那就是丹尼尔·贝尔从"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视角得出的三元分析框架(确切地说,贝尔是从黑格尔-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作为始基性研究范式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尤其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这一观点明显带有马克思的烙印。但随着他研究的深入,更当他将"文化"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框架中单独抽离出来并"得出三项各自不同的独立范畴"(贝尔:1989:11)时,贝尔走向了洛克一边)。贝尔将原有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改编成"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三元分立的解释框架。在贝尔那里,"国家"隐缩为一种政治机制或政权,而"社会"则体现为由技术与经济所决定的社会结构,"文化"则被描述为充满矛盾的"现代主义"的后果(与哈贝马斯相似,贝尔在"文化"的视角上更多地集中在公众领域,同时,在"文化"这一极具特色的框架子项的研究中,贝尔还受到了韦伯、桑巴特以及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三者的关系上,贝尔并非认为它们是依照一以贯之的原则构建的统一系统,而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他指出,"我认为最好把现代社会当作不协调的复合体,它由社会结构(主要是技术-经济部门)、政治与文化三个独立领域相加而成,这样才能更合理地分析其中情况。"(贝尔,1989:41) [!--empirenews.page--] 当今围绕"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所展开的研究,虽然有时并非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但却都或多或少地从根本上遵循于上述这些模式。

二、概念、框架的本土化修正与争论"国家与社会"是兴起于西方、进而运用在全球社会理论界中的重要思潮,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当这一框架被用来解释中国社会时,不得不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这股思潮之于中国,乃是一种含有现实批判性的汲取性[1][2][3][4]下一页创新"(邓正来、亚历山大,1999:77)这种创新首先就体现在"国家与社会"中的核心概念"市民社会"的变通及由此引致的框架结构的改变。"市民社会"在英文中相对应的是Civil Society,而在德文中则是众所周知的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正因为后者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以"资产阶级社会"的同体词而出现,并且从历史上看,它们之间确实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所以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很久以来都讳莫如深。后来,当这一理念被国内学界广泛接受之后,将其如何明确的概念化就成了学者们凸显自身理解以及体现某种本土化创新的重要标识。于是,"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市场社会"、"非国家空间"纷纷登场,一时间学界围绕这一问题的阐释与争论层出不穷,好不热闹。究其原因,除了概念的历史性误解致使学者们想另立门户,免得令人猜忌之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现实中"中国所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又不是搬用任何一种现成的理论所能奏效"(刘军宁,1996:4),而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对此进行修正才会有所适用。下面就稍花笔墨对"市民社会"这一"家族" 内部的种种争论作一简单梳理。就"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民间社会"这三个概念而言,其中,"公民社会"最具西方色彩,缘由很

显然,因为"公民"这个概念在中国数千年政治传统中毫无踪影,更何谈"公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由于以上所述原因,最容易引起歧义,而正因为它与资本主义的关联,所以它也并未在中国历史上自发地形成。台湾的学者大多使用"民间社会"的概念,其蕴含的中国传统色彩最重,"直截了当地说,在'民间社会'这一看上去相当简单的中文词中,实际隐含着一种极其根深蒂固的、中国人看待政治生活和政治社会的传统方式,这就是'民间对官府'这样一种二分式基本格局。民间社会者,说穿了,对立于乃至对抗于官府者也。(甘阳,1998)当然,甘阳先生的上述结论无疑是深刻的,但其过程有所误读,实际上与其说"民间社会"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毋宁说"民间社会"论者是以洛克的学说反过来格式化中国社会,因而才看到中国传统社会"民官对立"的。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更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或像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所概括的:"在传统中国,民间社会既不是只受国家权力支配的非自立的存在,也不是自立于国家之外的自我完善的秩序空间,而是可将民间社会与国家体制共同视为由持有共同秩序观念的同心圆而连接起来的连续体。"(沟口雄三,1994)而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后将述及)也与此有相似之处。 [!--empirenews.page--] 与前三者不同,我更愿意使用"市场社会" 来描述中国社会,这不仅因为"市场"是Civil Society形成的前提,更如梁治平所言:"至少表面看来,市场的发展就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可能是最重要的契机"(刘军宁,1996:4),同时,整个中国现代 Society的"建构"就是围绕市场(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是仅仅围绕市场,而未像西方社会其时随之扩展到政治空间那样)来进行的。但与西方社会由市场的兴起自发地导致市民社会的形成不同,中国现代Civil Society是通过国家逐渐退出过去的控制领域,自觉地建构市民社会。从历史发生学上考察,西方Civil Society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在封建社会的胎胞里自然生长出来、形成的与封建体制相抗衡的社会层面。它是通过长期的斗争实践将这种分立制度化的。因此,在西方国家,市场社会与政治社会经历了一个体制外抗衡、一体化发展、体制内自制的发展过程。而我国Civil Society的分离过程,是一种自觉建构的过程,是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觉地引入市场经济的机制,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把原有政治社会所拥有的权力"让渡"一部分给广大社会生活领域而形成的,Civil Society与State的连带性比较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中国传统"同心圆结构"在现代的体现。而从范式功能上考察,西方"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的功能主要是:在实践中试图通过塑造对立面,作为保持政治民主的手段,在学术上试图以其作为分析、规范现实社会的一种工具,用这种范式来表达统治的权力体系和社会生活体系的分化。中国市场社会建构的功能则主要是给广大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自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活动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资源,目的不是塑造对立面,而是为了使社会增强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田佑中,2000)这正是许多学者为什么要对兴起于西方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运用于中国研究之前进行修正的深层原因。除了"市民社会"这一核心概念的争论之外,有的学者,如项飚以北京"浙江村"为例还提出用"非国家空间"来对应于"国家空间"(项飙,1998),这一变化实际上隐含着框架结构的变化,即"非国家空间"="市民社会的私域"+"传统网络市场化形成的公域",也即内在假设了"公共领域"的出现。如果说项飚仅仅是隐含了框架整体结构(从二元/双层向三元/三层)变化的话,那么黄宗智(Philip C. C. Huang)则明白无误地指陈自己是用哈贝马斯框架结构的修正来解决中国的当下问题,"哈贝马斯自己实际上已给出另一种较为复杂的概念构造,它可以被发展为解决当下问题的一种办法。我认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是从那种并不适合于中国的近现代西方经验里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构造。我们需要转向一种三分的观念,即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而国家与社会又都参与其中。"(黄宗智,1999)黄宗智只不过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主要是其中含有浓重的"资产者公共领域"的意涵)在研究中国时替换为"第三领域","为了确切把握这一居间区域而又避免在使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时出现误用与混淆,我想建议使用'第三领域'(third realm)一词。它是价值中立的范畴,可帮

我们摆脱哈贝马斯资产者公共领域那种充满价值意义的目的论。"(黄宗智,1999)虽然有的学者对黄宗智将"第三领域"引入中国历史的研究表示出极大的怀疑(包括我在内,也对清代是否有如黄宗智所讲的"第三领域"持不同见解,或说对那时的研究引入"第三领域"概念有无实质意义?)(梁治平,1998) [!--empirenews.page--]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争辩与创新都使我们看到了,学者们在将"国家-社会"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研究时都越发地感悟到其中的复杂性,这些以及分析框架整体结构的变化都体现了中国研究视角的一种走向,或许用"后现代"一词来概括这种变化是非常恰当的。三、当代中国研究视角的后现代走向与阐释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研究时,视角开始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浸染了某些后现代色彩。这集中体现国家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由二分对立式框架向三分互动式框架的转变;作为晚期现代性(high modernity)的后果,框架所隐含并不断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框架的全球性关联,包括经济、社会、知识的关联越来越密切。本文开头曾提到赵文词在归纳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时就指出,其第五代就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强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就这一点而言,他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很遗憾他没有继续作更深入地分析。事实上,与一般印象不同,当代中国研究比西方更加具有后现代的某些特性。原因在于,在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政治与经济、公域与私域、权力与文化等等都紧密的纠缠在一起,不像西方由于长期的自发发展上述之间有着明显的分野与断裂,中国现实具有更多的复杂性,表现为更多的兼容性、并发性、矛盾性和碎片性。"当代中国研究"的发源地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现主任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先生就曾指出:"各种激动人心的知识问题上一页[1][2][3][4]下一页和来之不易的研究通路都在维持并拓展着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使之成长为一个变动的、多样化的学术共同体"(裴宜理,2000)也许下面这段话更明确的指出了这种表现:"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的发展往往面临选择上的两难。比如,它需要大力(甚至是不惜矫枉过正地)鼓吹市场经济自发秩序的有效和优越,同时又必须承认现代经济活动中大量国家干预的合理性;它迫切需要建构一个区别于且外在于国家的自主的社会,同时又不能不接受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的现实;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以保证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同时又必须在许多方面对国家现有权能予以限抽以完成对国家的改造。诸如此类的矛盾不仅出自事物的内在性质,同时也源自一个将现代与后现代的不同要求集于一身的特殊性质。"(梁治平,1996:4-5)正因如此,在当代中国研究中,才会出现许多争论,在这一过程中,也才会有许多国外学者根据已有框架分析中国社会得出的结论与中国现实或历史的生活世界有很大距离。例如,罗威廉(William T. Rowe)通过对十九世纪中国汉口商业行会和慈善组织的研究,认为汉口在中国第一次吸收欧洲文化规范之前即实现了最高程度的"本土城市主义"(indigenous urbanism)的城市,并推断出自治组织在晚清帝国已经发展到一种相当的程度(William,1984),这"挑战了韦伯对中国的论断:中国未能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于其城市政治自治的匮乏和对祖籍亲友的特殊依恋的主宰。"(Wakeman,1993)罗威廉将此称为对一种"神话"的放弃。但大胆的做法却并非总能赢来喝彩,另一位国外学者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就指出罗威廉认为汉口所形成的"本地认同"(而非韦伯的"祖籍认同")是值得怀疑的,因为19世纪60年代,汉口有6个茶叶行会(茶帮),其构成都是按省籍划分的。汉口的两个主要行会之一实际上是由外地旅居者在上海买办的监督下建立的组织。而罗威廉所推崇的"汉口自治商人"在魏斐德看来只是国家垄断权的产物,是一种"官商经纪人"(Wakeman,1993)。而在另一篇文章中,罗威廉由中国政治词汇中有与西方"公共"(Public)一词对应的"公"这一术语入手,研究晚清帝国的公共领域,他认为:"这个饱含高度价值观念色彩的古代术语在晚清被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它一开始是指日益出现的各种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种'公用事业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也许可以称为一种"管理上的"公共领域),而此后则进一步意指那种外在于官僚政治论争的'批判意义上的'公共

领域具有合法地位。"他甚至说:"我还相信晚清都市中各种风格的茶馆和酒楼也具有着同早期现代欧洲的咖啡屋一样的催化功能。"(William,1993)这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这仿佛在说宋朝建立的牵制武将的文官制度是三权分立的萌芽一样有些荒唐。事实上,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即发展市场经济的要素以前(从肯定意义上)谈论(特定意义的)"市民社会"都在话语上是"非法的"(illegal)(田佑中,2000),而晚清时期至多只能认为曾经孕育(可能的)"市民社会"的"萌芽"。 [!--empirenews.page--] 另外,前已述及的梁治平等国内学者对黄宗智所进行的清代"第三领域"研究的批评,以及国内学者在新权威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在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之间、在宗族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在"民间社会"问题上等等诸多的争论都揭示了中国研究的复杂性。"这样也就提出了一个课题,即究竟应当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框架;之于中国学界,这个课题就具体化为:中国应当构设一种什么样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框架。"(邓正来,1999:78)我认为,从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上来看,使用经过修正的哈贝马斯和贝尔的三分结构来作为析分手段是更为合理的,这无疑也是中国视角后现代走向的体现。丹尼尔·贝尔曾在后工业社会理论中强调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理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以及知识阶级的扩展,专家的作用越来越大,整个社会中科技治国的味道越来越浓,专家系统与政治、社会的分离从而也是互动就越来越明显。这种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说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实际上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跳跃有着内在的关联(田佑中,2001),这实际上是打破了一种二分对立的模式,而走向一种多元互动的社角。这种专家/知识空间的形成与拓展同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公共领域从市民社会"私域"中分离出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贝尔在他《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的1976年版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后工业社会并不取代工业社会,就像工业社会并不消除经济中的农业部门一样。犹如在羊皮纸上刮去原有文字后重写,这些新的发展覆盖在旧的一层上,消除了一些特征而加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贝尔,1997:12)同时,贝尔认为这种三分的结构更多地是一种概念分析的框架,而非社会现实的描述,"社会结构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概念性图式的'反映'"。(贝尔,1997:8)罗威廉和黄宗智曾以这种三分的概念图式研究中国的公共领域(或称之为第三领域),虽然如前所述,他们所作出的论断令人难以认同,但其中一些具体的描述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变化。如罗威廉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发现中国清末印刷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公共舆论及公共空间的发展,原因在于,"正像兰金和我分别试图揭示的那样,当这种流行印刷品最终出现的时候,它便开始以多种形式对城市精英活动分子产生间接的政治影响"。(William,1993)而黄宗智则以数字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市民社会(私域)的发展"大为逊色"于"第三领域"的发展,他将乡镇集体单位甚至城市工作单位都视为中国第三领域发展的表征,因为代表国家的干部与这些单位的领导会形成一种讨价还价的新的契约空间。他认为,后者"拥有物质的基础以及自然的和组织的结构,从而演化出既区别于国家机构也区别于私人社团的权力关系及其自身的运作逻辑。要想理解这些实体及其历史背景,我们需要破除将国家与社会做简单二元对立的旧思维定式。"(黄宗智,1999)这里实际上罗威廉与黄宗智都触摸到公共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精英分子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杜赞奇曾经精彩地描述过在20世纪早期中国农村的权力文化网络中地方精英的作用。这些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是国家与草根社会的重要勾联,他们不仅斡旋于地方的利益冲突,更是形成了一个连接乡民与国家政权的"保护型经纪模式",调和"国家"与草根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草根社会免受更多的剥夺。(杜赞奇,1994)如果说那时精英分子更多地依靠的是"威望",即"德性"来建构一种公共领域的话,那么现在建构公共领域的精英分子则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主要依靠的是其专业知识,即"知性";如果说那时精英分子更多地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维持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话,那么现在则更多地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另外,还必须强调一点的是,在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中,与公共舆论有密切关系的"记者"也是

精英分子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发挥着勾联国家与社会的重要作用。 [!--empirenews.page--] 作为晚期现代性(high modernity)后果的(变化后的)框架本身所隐含并不断积聚的风险这一问题也不应被当代中国研究视角的后现代走向所忽视。过去二分框架时的两者间的矛盾到了三分框架时则变成了三者之间的矛盾。西方社会由于作为普遍公共领域的文化领域的兴起与独立,社会结构形成了更多的对立面,其领域间的冲突也必然增多,而"正是这种领域间冲突决定了社会的各种矛盾"(贝尔,1989:56),如何协调其中的矛盾,减少社会子系统间无谓的磨擦是西方社会今后面临的主要上一页[1][2][3][4]下一页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问题,贝尔写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他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已越来越无视国家与社会,追求"个性化"、"独创性"以及"反制度化",敌对文化业已经控制了文化体系,"'敌对文化'的倡导者已经历史性地破坏了传统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贝尔,1989:87)。这种文化所带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相应于这种现实状况,"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也必将产生诸多解释上的难题。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社会有所不同。中国社会的三分结构由于是一种自觉的建构,因而减少了系统间的磨擦与冲突,整个社会也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中国的问题并不是社会系统间的冲突问题,而是在一种建构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实现国家、公共领域、市民社会间的平等对话,即国家对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干预应当是有限度的、合理的,比如进一步实现政企分离、官商分离、官学分离等等。社会系统之间既不能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对立与冲突,还要真正实现协调与对话(田佑中,2002)。否则就会存在风险过度集中于"政治"上,一旦出现冲突,其烈度难以控制,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的问题。因此,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中心题旨与西方有所不同。实际上,最后还应提及的一个问题是,一直集中于民族-国家(national state)视域内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本身已越来越因全球化问题而变得"不合时宜"。全球化将对"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经济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市民社会(私域)的联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公共领域的膨胀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这两者合起来对民族国家的政治带来的影响。而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其面临全球化时又会发生哪些复杂情况,对此应采用何种更具解释力的框架,这都将是对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进一步研究的题域。参考文献: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 --,1997,《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邓正来,1998,《国家与社会》,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邓正来、亚历山大,1999,《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杜赞奇,1994,《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甘阳,1998,《"民间社会"概念批判》,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empirenews.page--]沟口雄三,1994,《中国与日本"公私"观念之比较》,香港:《二十一世纪》2月刊。哈贝马斯,199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贺麟,1961,《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黑格尔,1961,《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黄宗智,1999,《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梁治平,1996,《市场·社会·国家》,《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三联书店。梁治平,1998,《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裴宜理,2000,《半个世纪的伙伴:美国的中国研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李婷玉、袁斐翻译,周晓虹校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课程"当代中国研究"阅读资料》田佑中,1999,《黑格尔发展观中内在逻辑结构的两次嬗变》,《理论探讨》第4期。——,2000,《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论纲》,《社会学》第3期。——,2001,《论后现代主义与知识经济研究的融通》,《新东方》第5期。——,2001,《政治社会·市场社会·科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第2期。项飚,学社会--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结构变迁的思考》,

1988,《流动、传统网络市场化与"非国家空间"》,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

社。赵文词,1999,《五代美国社会学者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涂肇庆、林益民:《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牛津大学出版社。 Frederic Wakeman, Jr,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s i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Vol.19, No.2(April 1993). William T. Rowe, 1984,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T. Rowe, 1993,"The Problem of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in Modern China, Vol.19, No.2. 注释: * 本文为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主持的2002年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课程"当代中国研究"中笔者所作演讲的文本,在此论文写作与讨论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大学宋林飞教授、周晓虹教授的指导及社会学系博士生的共同研讨,在此一并致谢。 1.赵文词在其中指出:第一代:现代国家取代传统社会;第二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妥协;第三代:国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第四代:公民社会改造国家;第五代: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强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多元复杂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赵文词在此文中将第五阶段指认为因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研究者开始强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多元复杂性,但实际上他仍未突破这种国家与社会的传统二元分析框架。 2.此处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标识"市民社会"概念的复杂性内涵。 3.我所指涉的"市场社会"是在意义上借助于civil society的,麦克弗森(C.B.Macpherson)也曾提出了与前者相似的一个概念"完全市场社会"(full market society),见C.B.Macphe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age 46-70. 但他更多地是从"国家-市场"的经济学框架来进行的理解,而本文中则是从中国社会形成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市场社会"的概念,也许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这句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发展经济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能有助于理解我的这一偏好。 [!--empirenews.page--]4.摘自裴宜理2000年6月在南京大学授予其兼职教授仪式上的讲演。

2017中级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7年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及答案 1、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应达到()以上。 A.1/3 B.1/4 C.1/5 D.1/6 正确答案:A 解析:改进登记方式。在改进登记方式方面,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除要求应当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外,还要求专职工作人员中应有1/3以上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章程中应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宗旨、范围和方式。故选A。 2、某市拟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失独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当地只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符合条件。根据《民政部、财务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若该市民政部门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则应事先向社会公示并经过同级()部门批准。 A.财政 B.审计 C.急件 D.发展改革正确答案:A 解析:购买程序,对只能从唯一服务提供机构购买的,向社会公示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 3、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职责的是() A.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正确答案:D 4、根据《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下列已依法办理特困人员供养的人员中,应当及时终止供养的是() A.小华,16周岁,品学兼优,刚刚考入某市重点中学 B.小丽,19周岁,肢体残疾,刚刚到某福利企业就业 C.老王,65周岁,因盗窃罪被判缓刑2年 D.老李,70周岁,经过康复治疗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正确答案:A 5、张某一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张某儿子最近参加工作,民政部门终止了张某一家的低保待遇。张某认为,虽然儿子已就业,但是家庭收入仍然很低,应继续享受低保待遇。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张某依法可以() A.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申请复查,如对复查结果不服,可越级上访 C.申请仲裁,如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D.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D 6、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年终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 A.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20%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 这部分主要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想从何而来,即选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这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宗旨所在。问题的提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选题论证,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文献情况及情况综述。 (三)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一)研究依据:包括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等。 (二)理论假设:即对事物因果关系所作的一种推测,也就是对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的一种预测。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假设一般是陈述句或复合句,必须包含两个以上变量间关系的推测。 第二,新颖。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三,合理。符合求真、求善的要求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可测。能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科学的检测标准来验证。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如前所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一般可划分为总

体研究和抽样研究两大类:可根据课题的性质、要求、研究对象情况及研 究力量的可行性出发进行选择。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来说,多采用抽 样研究方式。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能代表总体的样本进行研究,取 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 征或规律性。方案设计中要对抽样的原则和步骤加以说明。若是实验研究,则需对实验班与控制(对照)班的确定原则、方法加以说明。 (二)研究方法:主要指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项课题 都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可采用综合的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 它方法为辅。这样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在方 案中应提出用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操作等等。 四、研究目标 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直接目标。目标要求明确、内涵和 外延清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能够检测。 五、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研究内容是在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通常是将研究变量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各 子课题为总课题服务,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研究 内容的确定就是对教育中各种变量进行考察、探讨、测试、调查、实验, 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的认识。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中,要确定变量的类别和性质,划定变量的 范围,说明变量的控制方法,并制定标志变量变化的标准(即指标)。对于实验研究,应对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检测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 趋势① 文军 2012-8-5 12:07:41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7年1期第113~119页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表现出了八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强;(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社会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 【作者简介】文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200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

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很难再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 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今天,面对过于且越来越繁多的专业化理论,社会学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宏观的、整体的方法来应对。犹如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 Turner)和大卫·鲍兹(David E.Boyns)所指出的:在一个更具包容能力的有关社会世界是如何呈现的研究中,专业化理论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这种研究只有综合性的宏大理论才能提供。[1]与之相似,贝利(Kenneth D. Bailey)也像涂尔干一样主张社会学理论家应该研究复杂的现代社会,“唯有这样做,社会学才可以说自己是研究整体社会的,否则也就是研究社会的一部分而已”[2]。尽管有这么多人关注,但仍有一些人并不担忧社会学的目前状况。例如,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和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就认为,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及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都有助于该学科的整体发展。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的这种过度分化状态,但在各种理论的分化之中出现各种多元综合的理论趋势将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四分五裂的状况,许多西方社会学者认为理论家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试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老年人问题。本文旨在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及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与社区照顾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社会政策社区照顾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 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 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②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 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养老问题,包括经济供养和日常照顾服务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血药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③从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待机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是家庭养老的优点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人口流动的加剧,人的个人意识增强,传统大家庭的观念逐渐淡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牛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H问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顺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RP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① 李浩:《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② 屠瑾:《社会保障基金的危机与治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项目策划书基本框架

项目策划书基本框架 项目策划书的基本框架是包容策划所有内容的“容器”,它会因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同一类项目会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工业项目策划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等;旅游项目策划主要包括市场分析与预测、商业模式评价、场址条件分析、工程工艺要求及方案选择、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消防、项目总投资估算、融资安排、财务预测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等。从上述两种不同的项目来看,二者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为了满足大多数项目策划的需要,总结出项目策划书撰写的大致框架。 1、策划目的介绍 此部分内容多集中在项目策划概述中,是项目策划的开始,属于整个策划的纲领性文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或视具体项目策划的要求而定。 第一,项目策划背景的介绍。包括项目发起人的一般情况、发展战略以及本项目对企业的作用介绍等;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本项目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介绍等。 第二,项目策划范围的介绍。包括项目自身的范围、项目策划的具体范围以及适用时间的介绍。 第三,项目策划目的的介绍。项目策划目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制定项目发展的战略;二是制定项目的营销策略;三是制定项目管理的依据;四是通过上述几种策略的综合,体现项目发起人通过项目创造最大价值的要求。 2、政策依据介绍 有些项目策划,如,旅游项目、工业项目、农业项目以及能源项目等等,需要交代项目策划的政策依据。这些依据主要涉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特殊行规以及国家标准等。项目政策依据的主要内容也可放在项目策划书的前言或概述中以罗列的形式加以介绍。 3、环境分析 一般来说,环境分析主要用SWOT分析框架来阐述。由于不同的项目面临的环境不同,外部环境分析一般涉及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的介绍,内部环境则是对企业和项目的分析。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技术等。产业环境主要设计竞争对手、消费者、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式等。 企业分析需要考虑企业的实力、能力和资源的现状等。项目分析需要考虑项目的自身特点等。通过内外环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的SWOT分析,从而找出在各种环境组合下的项目方案制定的依据。 与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联的还有项目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分析,内外环境分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拉什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章。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专稿。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装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然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一些刊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P.Glotz )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九章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社会政策及其目标与功能 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 社会政策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制定实施了大量的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政府大规模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的开始。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政府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特征】: 1、社会性的目标 社会政策最基本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基本需要,其次是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2、社会性的价值 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关照的价值,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去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关照困难群体,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3、基本需要原则 基本内容: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 4、福利性的原则(区别经济政策) 是指与商业性运行原则相对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不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贫弱群体的特殊需要去分配财富和提供服务。 5、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协调

二、社会政策的目标 1、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确立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政策目标,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社会成员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社会福利的水平、结构和具体项目。 2、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3、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历年真题】(单选) 社会政策是( c )。 a.政府的文件 b.人们对政府的要求 c.政府所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d.社会的规定 三、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收入再分配功能 解决劳动者通过工作,在市场里获得初次分配时出现的不平等问题,弥补困难群体在市场性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构建平等、公平、和谐的阶级和阶层关系。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功能 通过公共投入的方式去增大人力资本和发展各项事业。 3、社会控制功能 控制人的不良行为和各种社会问题发生及其危害的制度与机制。 社会控制除了采取法律规范和社会教化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政策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满足各种基本的需要,从而防止和降低社会中越轨行为的发生。 (二)经济功能 1、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投资于教育与健康等领域,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大大提高,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完整word版)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版本1

一、填空 1.权威关系 分为共同的权威关系和分离的权威关系。两者都易出现超范围使用权利的情况。 2.信任关系 最简单的信任关系包括权威委托人和受托人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四个阶段:平等式部落社会、等级制部落社会、政治阶级分层社会、 经济阶级结构社会 4.实践的逻辑的四个特点:紧迫性、经济必须条件的约束、模糊性、总体性 5.四种“客观系统”:功能性的、非功能性的、变态功能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的 6.“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来解 释系统的行为。 二、名词解释 1.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来解释系 统的行为。 2.后实证主义:4 个基本假设:第一,所有科学资料都受理论指导。事实与理论的区分既 不是出于认识论上的,也不是出于本体论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分析上的需要;第二,科学成果并不紧紧依赖经验证明;第三,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和平行的,而不是怀疑性和垂直的;第四,只有当经验事实的变化为新的理论所认识后,才会出现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化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 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所侵蚀。 4.共识真理:个理论或语句的真假值,取决于该理论或语句的描述是否跟外在世界相 吻合。证成真理也就是要证成命题或理论是否符合真实性这一条件,就是要证成有关真理的命题或假设是否与“符指”、实在相符合,是否能得到观察材料的支持,得到证认的假设、命题具有了普遍的阐释力;证成理论、命题的真理性条件不在语言自身。 5.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即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 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6.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即风险治理的主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有个别的民族政府来承 担。在全球风险社会中,风险治理的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社区、非盈利组织,并在他们之间构筑起共同治理风险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建立起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民族内部平台,在各民族之间突破国界建立起风险治理的国际网络和国际间的信任平台,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风险治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世界风险社会的风险治理要求,全球化在增大对国家提供的保障和管理方面的需要的同时,也降低了民族国家有效发挥其风险治理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政治全球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政治上的“权力真空”,人类的大量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力量得不到跨国性机制的有效约束,当出现了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区性和全球性风险时,缺少有效的世界性的机制来弥补这个“权力真空”。因此,只有建立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才可能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国际间的力量,来共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7.自反性现代化指: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 性......。自反性现代化意味着由另一种现代性对工业社会形态首先进行抽离、接着进行重新嵌合。因此,现代社会凭借其内在活力暗中削弱着。在这个新阶段中,进步可能会转化为自我毁灭,一种现代化削弱并改变另一种现代化。 8.惯习: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阻止事件,生产这里是,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 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第一讲社会政策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2、理解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一般性原理。包括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功能及基本运行方式; 3、掌握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以及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4、了解社工专业人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 5、理解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包括主要任务、政策目标、重点工程以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政策。 第二部分:内容辅导 一、社会政策 (一)基本含义 从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指政府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二)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特殊人群权利保护政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如司法矫治便是新兴的社会政策。 (三)特点 1.目标的社会性; 2.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 3.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基本需要; 4.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5.坚持福利性;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四)基本目标

1.满足民生需要; 2.保护人权; 3.维护社会公平; 4.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 (五)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积极性】; 2.社会功能【收入再分配、社会建设、社会控制】; 3.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六)基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社会保护;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二、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类型: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公民、其他党派)。 特点:1.主动性;2.多元性;3.权威性。 角色:1.政策制定者;2.政策实施者;3.政策评估者;4.政策调整者;5资源提供者。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类型:1.普遍性对象——全体公民;2.选择性对象——部分公民。 特点:1.被动性;2.差异性;3.连带性。 角色:1.政策诉求者;2.政策接受者;3.信息提供者。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四)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 2.各类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整理

第一章 1、特点:①政府满足群众基本需要提供服务的行动②社会性(社会目标与社会价值)③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结合的政策体系④福利性⑤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2、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 3、社会问题: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各国共同面临社会问题:①社会不平等贫困②老龄③犯罪④歧视⑤健康与疾病⑥居住环境及其它。 4、目标:①满足成员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与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5、功能:①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者积极性②社会功能*再分配*社会投资与社会建设*社会控制③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群体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与维护政治稳定。 6、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③社会保护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7、我国社发展趋势:①经济增长模式②公众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③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 8、我国发展社的基本趋势:①进一步重视②确立新的目标体系③优化基本原则④加强在各个领域中的行动。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1、狭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就是指社会服务的具体传递方式,主要包括:①资金的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的提 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关系。 2、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角色:政策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教育者; 资源提供者。 3:非营利性;自治性;开放性;可塑性。角色:参与与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4:①确定实施的具体细节与主要步骤②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③社会政策各个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④对特定问题与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 5:①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②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③确定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方式④建立各种规范与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

基本面分析框架介绍(DOC)

投资理念总结 清晰的买股逻辑:如果不能持有一个股票1年以上,就不要去碰它!!!(铁律)理念的介绍: 运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减少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测,不受媒体情绪的影响干扰,保持思维独立和客观。交易以左侧为主,对“事件分析”多从事物的对立面思考,立足于企业的价值(价格)(主要是低于行业平均的估值:低PE,低PB,低PC,加上适度成长:年复合10%以上),不追市场热点(可考虑提前伏击热点),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合适的价格出现,不可贪胜,中长期持股(做好一年以上的持股周期)。先做好低估值,未来再将标的股往潜在的伟大公司拓展。控制股票的仓位,时刻提醒自己,在市场中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股市有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我的任务是把“买”做好,把选股做好,把基本面分析再深入和详尽一些,把该考虑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抉择(最坏的情况)做一个预演,来坚定自己的持股信念!把“卖”交给时间和制定的规则。 一、选股标准,切记规避价值陷阱(低估值是由于市场因素和行业周期造成): 1)缓慢增长型个股:低PE<20倍;市值<100亿;分红率>2%;适度的利润增长率>10%;资产结构稳健。有点类似于彼得林奇的“沙漠之花”。 2)小市值(50亿以内)+新行业(互联网、软件、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低估值(动态PE<30倍)+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主要来自合适的价格,其他的因素包括:董监高增持,定增(有大股东、核心高管、高知名度机构参与),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当股价跌入安全区域后,再结合基本面进一步分析; 3)周期股: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包括:有色、钢铁、煤炭、化工、地产、汽车制造等,周期股需要较好的基本面分析功底,把整个行业包括上下游的都有一个详细的理解和跟踪,但也蕴藏着较多的机会。由于周期股盈利的波动巨大,所以较难估值:可以采取的标准是:市值/max(5年内净利)<5倍,并且财务稳健。这一块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去充电,感兴趣的行业:化工、有色、汽车制造(包括零部件)。借用约翰内夫的一句话:除非从低估值中得到补偿,否则绝对不投周期股。其中也说明了周期性的难测,很多个股需要持股几年才能获得较好的回报。 4)大市值个股(市值>500亿),必须满足以下条件:PE<10倍;分红率>4%;过去3年平均扣非净利增长率>10%; 5)防御性企业:食品饮料和医药、医疗等非周期性行业,往往是长牛的出处地,标准静待完善。 6)10倍股的逻辑分析,需要去做一个专题分析。 组合持股数量不能过多,集中持股,重仓股限制在5只以内,单个股最大持股比例不超过20%,保证重仓股的安全边际;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真题及标准答案

2009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政策评估能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某一个体的社会政策项目或社会政策实施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这种方法属于()。 A.比较分析 B.结果评估 C.个案评估 D.制度分析 【答案解析】c。本题考核的是社会政策评估所采纳的方法。选项A比较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使研究者改善有关社会政策 的制定和推行实践。选项B不属于社会政策评估方法。选项D制度分析是对总体制度环境的分析。选项C个案评估是透过单一的研究对象来加深研究者对社会政策情境、具体实践过程和特定效果的深入理解。故选项C正确。

2.今后三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这体现了政府在该领域的()角色。 A.政策参与者 B.政策评估家C.资源提供者 D.政策治理者 【答案解析】c。本题考核的是政府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具体表现为:(1)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要紧通过政府各级权力部门来完成。(2)政策实施者;政策的实施一般须由政府不同具体职能部门和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来实现。(3)资源提供者;这一角色要紧体现在政府为实施社会政策提供资金上的保证。(4)政策治理者;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也是政府对政策本身进行治理的过程。(5)政策教育者;政府作为社会政策的主体,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来实现对公众进行政策目标和内容的宣传教育。据此得知本题正确选项为C。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是认定都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要紧依据。以下应当计算为家庭收入的项目是()。 A.继承的遗产和同意的赠与 B.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 C.因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D.单位代缴的住房公积金 【答案解析】A。本题考核的是确定都市低保对象的关键依据,即家庭成员收入。家庭成员收人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人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

铁矿石的基本面分析框架

铁矿石的基本面分析框架 一、供给面: 世界铁矿石储量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中国,四国储量之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三分之二。 1、澳大利亚:大部分由力拓(RIO)和必和必拓(BHP)掌握。这两家公司合计产量约占澳大利亚总产量的80%。 2、巴西:淡水河谷(VALE)公司几乎垄断了巴西的铁矿石生产市场,其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 3、俄罗斯:北方钢铁和新利佩茨克钢铁等控制了本国铁矿石市场份额的80%。 4、中国:我国铁矿石矿区较为分散,且呈现资源品质差,矿石类型复杂的特点,竞争力较弱。目前国内铁矿石平均品位不足30%。已探明储量辽宁位居榜首,占全国总量的24.08%,四川省排名第二。 其中澳大利亚和巴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俄罗斯主要满足自身需求。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买家,号称全球"吸铁石"。 此外,供给面还需关注出口国关税政策、汇率变动(铁矿石属于大宗商品)、天气因素及运输费用(影响港口库存)等。 二、需求面: (一)终端需求层面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因素影响。

2、房地产行业。关注国家房地产行业政策。 3、汽车等机械制造行业。 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因素。 (二)钢厂直接需求层面 重点关注钢厂因原料成本变动导致的利润空间变化、终端需求变化导致的增减产量计划调整等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影响钢厂开工率。此外,需求淡旺季影响、环保限产政策调整(钢铁属于两高一剩行业)以及今年疫情影响导致的被动减产、延迟复工等黑天鹅事件也是重点关注对象。 三、价格指数 1、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 为准确反映中国铁矿石市场价格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国内外钢铁企业、矿山企业和贸易企业对铁矿石价格走势的预判和分析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 2、荷兰普氏指数 普式采集的价格为中国主要港口的铁矿石CFR现货价格,并将这些价格经过相关处理标准化为至中国青岛港口固定品位的参考价格。 3、环球钢讯(SBB)铁矿石价格指数 主要发布含铁62%和58%的铁精粉中国港口CFR进口价。 4、BIO指数 该指数以中国青岛港口的62%品位的铁精粉价格为基准,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20210117012759)

2016 年10 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 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阶级斗争理论? D. 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 D. 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 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 文案法? B. 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 访谈法? B. 典型调查? C. 观察法? D. 个案研究? 【答案】D 【解析】1、个案研究: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2、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

2016年社会工作者考试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与答案

2016年社会工作者考试《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规章制定程序》,下列词语中,可用作国务院部门规章名称的是() A.法 B.条例 C.暂行条例 D.办法 答案:D 2.根据《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具体负责本级*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的部门是() A.审计部门 B.民政部门 C.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D.财政部门 答案:B 3.社区社会工作者小发现社区一户家庭遭遇变故。该户家庭65岁的母亲与41岁的儿子共同生活,原儿媳已与儿子离婚并携女改嫁外地。现儿子突患罕见肌无力症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更无力赡养母亲。小认为该户家庭中的母亲已符合特困人员供养条件,于是报告当地街道办事处。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街道办事处在为其办理供养时,正确的做法是()。 A.责成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B.主动依法办理供养 C.待该户家庭儿子病情稳定后再办理供养 D.要求该户家庭成员亲自提出书面申请 答案:B 4.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家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给予住房救助。下列关于住房救助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配租经济适用房 B. 帮助搭建临时住房

C. 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D. 降低购房贷款首付比例 答案:C 5.根据《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指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收入和家庭财产。 A.可统计 B.可继承 C.可支配 D.可公开 答案:C 6.某县民政局对拟批准的10户低保家庭进行公示,公示期间受到多封来信反映王某家庭拥有多套住房。根据《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对其余9户家庭在公示期满后5个工作日做出审批决定,无须再公示 B.对其余9户家庭在公示期满后10个工作日做出审批决定,再公示7天 C.对王某家庭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30个工作日做出审批决定,不批准无须再公示 D.对王某家庭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20个工作日做出审批决定,拟批准必须重新公示 答案:D(之前答案是A,经纠正,改为D) 7.某城市低保家庭夫妻两人均40岁,无固定收入来源,不定期外出打零工,根据《最*》()。 A.每年一次 B.每半年一次 C.每季度一次 D.每月一次 答案:D 8.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及时核实本行政区域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由受灾人员本人申请或者由()提名。 A.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