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小玉传》赏析

《霍小玉传》赏析

《霍小玉传》赏析
《霍小玉传》赏析

自古红颜多薄命

——读《霍小玉传》有感“我是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读到此句,不禁为霍小玉动容,自古红颜多薄命,霍小玉无疑是古时痴心悲情女子的代表。

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霍小玉是否后悔过与李生的相遇相爱我们无从得知,但在死后却依然纠缠着负了她的李生,化成厉鬼纠缠着李生,可见其痴情本色。李生爱她吗,她是值得的,这个连阅人无数的鲍十一娘都惊为仙人的女子,这个温婉之至的女子自然是值得的被爱的,李生初见她时“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射人”,在中宵之夜,面对小玉的哭诉,他誓曰“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那时的他自然是爱她的,只是这爱,在世俗的门第之见与自己的仕途之中被消磨掩盖了。我们不能说李生负心,只能说他爱小玉爱的还不够深,他亦真亦假的态度加重了霍小玉的悲剧色彩,揭示了阶级对立造成的悲剧。

俩人尚未开始之时,霍小玉便知自己为妓女,中宵之夜自己说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松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她清楚自己同李生地位的悬殊,也只李生早晚会离她而去,却仍义无反顾的爱上没有结果的人。在李生要离去之时,为了李生的前途,她未苦苦纠缠,只提出八年之约“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深爱至此,只可惜,这小小的八年相守的愿望也未能实现。小说最后,她“含怒而视”,她要看透他究竟长得什么心肝。她恨,恨李生的薄情,也恨自己的痴情,便有了开头一句“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字字珠玑,指控李生负心之罪,悲愤沉痛,斩钉截铁,李生不内疚悲痛,谁能容。而负心人李生也未能获得幸福,他为小玉“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以后又到墓地“尽哀而返”,但即使如此,小玉只是感叹却未原谅他,仍报复于他与他的妻妾,却没有报复他于仕途,让他不能再爱上他人,此种爱惊天地泣鬼神,霍小玉后来化成厉鬼复仇,丝毫不让人觉得其可恨,反而有种大快人心的快感,也更让人怜这个敢爱敢恨的女子。

霍小玉痴情,李生负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内容的特点,是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描写。

小说中共有三个方面的对比。

首先,小说在李生负心前和负心后,小说的情调节奏明显不同。小说前半部分轻松舒缓,极致描写俩人恩爱欢愉,清丽婉转,缠绵悱恻,像山间溪水,虽然有曲折,有浪花,总的却是涓涓而流,娓娓动人。后半部分写小玉苦苦寻访,痴情等待,含恨而终,厉鬼复仇,大故迭起,如江河激流,冲波激浪,奔腾直泻,凄楚悲壮。前后的鲜明对比,使读者更受触动,回味无穷。

第二,小说着重描写了两个主人公的感情悲喜变化。从霍小玉李生俩人相见到死别,小说共写了八次悲喜变化。第一次,俩人相见之后,互相爱悦,笑语欢歌,灯红酒香,“低帏昵枕,及其欢爱”;然而“中宵之夜,玉忽流涕”向生倾诉心事,“生闻之,不胜感叹”,又乐极而悲;接着俩人订立盟誓,“自尔婉恋相得,之在云路”,又喜;以后俩人诀别,小玉语语是泪,李亦“流涕”,又悲;李生再申前盟,答应一到华州,即“寻使逢迎”,又喜;至李生逾期,音信全无,小玉忧思成疾,双眼忘穿,从此既无复欢之时了。但作者又穿插进黄衫豪士,将李生挟持到小玉家,在最后的大悲之前,忽又插进一个“一家惊喜,声闻于外”的大喜镜头,与接着的全篇最悲壮最震撼人心额死别场面相映照。小玉早已久病不支,已知

自己到了最后的时刻,临死前的装束,表现出她的倔强刚强。在自己又爱又恨的人面前,她不能蓬头垢面,让他看轻自己,她要显出自己本来的光彩,使他羞愧。这些描写,不但使读者的心情随着小说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忽起忽落,时悲时喜,每次变化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又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霍小玉的忠贞不渝,李生的狠心负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霍小玉的悲惨,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是用对比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最突出的自然是霍小玉的痴情同李生的负心对比。俩人分别后,霍小玉信守着两人的约定,千方百计地寻他,而李生一进家门就撕毁了盟约,允婚卢氏,并严密封锁消息,极力躲避;一方面是霍小玉为了寻李生用尽了家资不惜典当首饰,甚至连父亲赠送的玉钗都拿出来变卖,而此时的李生为了同卢氏结婚,外出筹办了百万巨款;最后霍小玉为李生重病在床,奄奄一息,李生却喜气洋洋的进城来同卢氏结婚。然后是人物自身的对比。霍小玉对李生负心前之爱同负心之后之恨对比,李生负心前和负心后对霍小玉的态度的对比。小说中两个对比都很强烈,着重描写的是后者。鲍十一娘向李生介绍霍小玉时,他简直欣喜的发狂,甚至说自己愿意为她“一生做奴,死而不惮”。后来又对霍母说:“粉身碎骨,誓不相舍”,就在分别之时,还说要白头偕老。李生前后的180度大转变让人心生困惑,一到家门,即私会盟约,允婚卢氏,并封锁消息,先是极力躲避,后被人透露出去以后,他又用“晨出暮归”来躲避。直到后来被人用计引至霍小玉家附近,他还想借故溜掉。明明说着“皎日之誓,死生以至”,明明说着“平生志愿,今日或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怎么就变了呢?只留下霍小玉一人苦苦相守至死。

最后是旁人和社会舆论同李生的对比。小说中写到的老玉工、延光公主、黄衫豪士李生的亲友崔允明、韦夏卿,以至凡是知道此事的长安的风流之士、豪侠之客,没有一个不赞扬、同情霍小玉,并从各方面给予她支持、帮助,此与李生对霍小玉的狠心负义,正好是鲜明的对照。这三种对比对象相互交错,对比之间紧密关联,目的都是在塑造霍小玉和李生二人的形象。李生的负心,正好反衬出霍小玉的痴情之甚,因而其遭遇也就更令人悲悼;李生前面的狂热表现,更突出了他后来的冷酷无情,因而也更使人对霍小玉的痴情痛惜不平;而社会舆论的反应,则表现了霍小玉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的感人至深,以及李生的所作所为已坏到引起了公愤。通过这些对比描写,不但把霍小玉和李生的性格写得更加深刻,而且把小说的悲壮气氛,渲染的更加强烈。

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大潮中似乎微不足道,没有多少人记得痴情女子霍小玉和负心汉李生,却都记得唐代的繁盛,但霍小玉的经历确是唐代繁盛下封建门阀森严的剪影。我们把一切都怪罪于李生也不过是因为他屈从了森严的门阀等级制度,我们改变不了时代,怪罪不了时代,只能怪罪这个负心的人。但当时那个时代下,谁又能像霍小玉那般坚守着爱情,李生的选择不过是那时男子的大多数选择,同高门大族结婚,既是一种荣耀,也有利于今后的仕途,而霍小玉也是深知此中厉害关系,为了成就李生的前途,她自愿作出最大的牺牲。她宁愿忍受青灯古殿的凄凉生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忠于她同李生的爱情,可谁知短短八年的爱情生活这种一个小小的要求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法实现。霍小玉这个忠贞痴情,坚韧刚烈的女子令固然令人心疼可怜,但更令人生敬,敬她在那个门阀森严的时代下仍敢于追求真爱,怜她爱错了人,怜她生错了时代。

参考《唐传奇鉴赏集》

浅谈《李娃传》与《霍小玉传》的异同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 浅谈《李娃传》与《霍小玉传》的异同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1级学号:222011318210030 姓名:李斯曼 内容摘要:唐代传奇小说中叙写婚恋故事的最为普遍, 它们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能做到委婉曲折, 摇曳多姿, 引人入胜。《李娃传》与《霍小玉传》是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李娃传》与《霍小玉传》都写了娼门女子的爱情与命运, 但前者侧重人性的失而复归, 结以团圆, 后者则侧重写美的被毁。二者各有内涵, 各呈风姿。 关键词:爱情人性道德封建礼教唐传奇李娃传《霍小玉传》论文正文 引言:鲁迅说,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1] ,唐传奇的确是中国小说成熟的标志。唐代小说之所以被后人称为“传奇”, 是因为作者往往“作意好奇”[2],“能揉变化之理, 察神人之际, 著文章之美, 传要妙之情, 不止于赏玩风态而已”[3]。它超越了中国史传文学拘泥于真人真事的传统, 能自觉运用虚构与想像, 使故事情节曲折完整, 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叙述婉转, 文辞华艳, 使中国小说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予以比较分析, 即可见一斑。 一、《李娃传》 《李娃传》是白居易之弟白行简根据当时流传的(一枝花)故事加工整理而成, 写长安娟女李娃与荣阳郑生的一段曲折的爱情。李娃

者, 李姓姑娘之谓也。古代通称妙龄女子为“娃”。宋人“说话”称李娃为李亚仙, “亚仙”当是其名。荣阳望族之子郑生, 因赴京应试, 偶遇李娃, 一见钟情, 遂溺其家。“岁余,资财仆马荡然”, 被李娃与鸭母设计骗逐, 流落为代人哭丧的“挽郎”。旋又遭父鞭答, 几于毙命。后于行乞冻饿之际, 为李娃所救。李痛悔往昔所为, 自赎与居, 砒砺其发愤苦读, 遂摧第, 终至夫荣妻贵, 父子如初。 李娃是素有长安“一枝花”之誉的“狭邪女”, 正如郑生那位“长安通”朋友所介绍, “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 所得甚广。非累百万, 不能动其志也”。这一方面标明了李娃作为“大腕妓女”的商业性“品级”, 绝不是那种廉价的“路边野花”之属; 另一方面也说明她身历已多, 而这种商业性的“性经验”不但与爱情无涉, 而且已经使她的价值取向发生偏斜, “志”不在“情”而在“利”了。 她, 将郑生延至“帷幕帘榻, 焕然夺目; 妆仓袅枕, 亦皆侈丽”的西堂, 遂至“诙谐调笑, 无所不至”, 相见何其欢也! 这种男女相悦、两情缝蜷持续了“岁余”, 郑生“囊中尽空”, 骏乘仆马已告“荡然”, 这时“姥意渐怠”, 而“娃情弥笃”。或问: 李娃此时的“弥笃”之情是真正的“爱情”么? 答曰: 不然。它仅仅是爱情的“根源”形态, 是“本能的欲望”使然; 此际她与郑生的关系仍处在“肉体结合”的低层次, 尽管不无“亲昵”, 然而却并不“深刻”, 因 为尚未达到“心理结合”的高度。何以见得? 作品紧接着便写

唐代小说书目及论文索引

唐代小说书目及论文索引 唐代传奇研究吴庚舜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5年卷 P.420 略述唐代小说的整理工作程毅中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6年卷 P.294 唐代传奇选译 / 施瑛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第三函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唐代传奇选译 / 周楞伽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 唐宋传奇集 / 鲁迅校录北京文学古籍刊行 1956 唐宋传奇集 / 鲁迅 1881-1936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唐宋传奇集 / 鲁迅, 1881-1936 齐鲁书社 1997 唐宋传奇选 / 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唐人传奇 / 吴志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唐人传奇 / 李宗为中华书局 1985 小豆棚 / 元_ 原著 ,周晨译注齐鲁书社 1991 唐人传奇选译 / 元稹 ,周晨巴蜀书社 1990 唐人小说 / 桃源居士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唐人小说 / 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人小说 / 汪辟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唐人小说选 / 陈周昌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唐代小说史话 / 程毅中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唐代小说研究 / 刘开荣商务印书馆 1956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 程国赋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隋唐五代小说史 / 侯忠义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唐代小说研究刘开荣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11 又修订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5 5,6 唐宋传奇作者暨其时代张长弓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1,2 游仙窟方诗铭校注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3 唐宋传奇选译第一辑崔巍选译上海四联出版社 1955,4 唐人小说汪国垣校录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1 论崔莺莺戴不凡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10 唐人小说研究一纂异记与传奇校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1,12 唐人小说研究二集--陈翰异闻集校补考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3,3 唐人小说研究三集一本事诗校补考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4,11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王季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唐人小说选析上海书局编辑部上海书局1963.12 唐代传奇选译施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唐人传奇吴志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唐代小说选徐士年中州书画社 1982年版 唐宋传奇故事(一)吕苹王荣初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3年1月版 唐传奇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2月版 唐宋传奇选(注译本)张文潜等编注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插图本唐代传奇选译(上、下卷)周楞枷编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年7月版唐宋传奇选(朝鲜文)张友鹤选注南永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1月版

论霍小玉传

读《霍小玉》有感 《霍小玉传》被誉为唐传奇的压山之作,是中国非常传统的书生与妓女的悲剧爱情故事。古往今来,有许多同类似的爱情故事,但《霍小玉传》给了我最深的感触,也和大多数起因一样,李益赶京赴考,经人介绍,见到了霍小玉,便惊为天人,其中用“琼林玉树”来形容霍小玉的美貌,而霍小玉在见李益之前就被李益的才情折服,时而念叨李益的诗句“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所以第一次见面便互生情愫,然而两人的社会地位注定了后来的悲剧。 委身于李益后,霍小玉哭泣着说:“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这个时候的霍小玉即使有亦真亦假的做戏成分,但她清晰的认识到了现实。两人的门第差距注定这是一段无果的爱情,她为什么还要如此勇敢的去爱呢?许是太过天真相信李益、相信爱情。之后,她退而求其次,与李益相约八年“一生欢爱,愿毕此期。”,这里霍小玉让我刮目相看,她知道李益终究是要娶妻的,而自己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如何进得了李家,只求八年时间,便走得干干净净,不给李益留一缕烦愁,好一个单纯而天真的女子。那个时候的李益是感动的,“与卿偕老”也是发自内心的,但之后的懦弱表现也导致了他成为了这个悲剧的主观原因。 李益回乡探亲后,从此一去不返,音信全无,这是霍小玉最可怜的地方,她被给予了原本不曾抱有的希望,又重重的被摧毁。痴心的小玉到处打听李益的消息,为此散尽家财。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切誓言都是浮云,经不起时间的敲打。最终明白自己被抛弃了的霍小玉因此“疾候沈绵”。最后更是在黄衫侠客的帮助下才能与其一见,霍小玉爱恨交加,千般苦楚尽在这一段痛斥中体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痛斥后便气绝

1. 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唐宋社会变革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城市面貌变化亦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论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本身的发展和演变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唐宋社会变化的丰富历史社会信息。【第1节】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小说”之名出现的很早。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开篇指出:“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史学大家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小说虽列入十家却不入流,被认为不足征信。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史通·内篇·杂述》中认为“偏记小说,自成一家”。他所指的“偏记”,很多是以笔记形式撰述的。这种以小说入史的观念突破了街谈巷议的局限,包括了四部书史部和子部的相当一部分,以及经部的几种。刘知幾对杂史的界定实际上包括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笔记小说的基本范围。因此,唐代人开始把子部的小说和史部的杂传合并,就是从《史通》开始的。这是小说观的一大发展。 综上可知,包括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在内的杂事、异闻、琐语,古人均归入小说类。宋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小说与说话等合流,小说逐渐演绎成虚拟人物、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体裁演进,成为一种文体而非题材。 笔记由于只是对一种文体的概括,不属于目录学中任何一类,古人对它的定义范围在虚实之间。虚者,是将与辞赋对称的散文统称为笔记;实者,是泛指一切杂记见闻。南宋以来,凡杂记见闻者常以笔记为名,也有异其名为笔谈、笔录、随笔。汉人的“街谈巷说”,刘知幾的“偏记小说”,实际就是后人所谓的笔记。 综观中古时期小说的演变,一是向纯文学发展的趋势,文人小说不再局限于简单记述异闻琐记,而是加入了文学创作;二是“入史”倾向,随着小说历史积累的丰厚,人们开始重视小说中蕴涵的史料价值,用其证史、考史、辨误;三是小说本身的“史化”倾向,述史、考史类小说向笔记体演化,使笔记与小说正式分流。唐宋时期笔记脱离小说,形成相对独立的体裁,题材趋向专题化、百科化。 笔记小说的演变及其分流,一是本身发展的历程所致,二是社会变迁促进了

读《霍小玉传》有感

读《霍小玉传》有感 初读《霍小玉传》时,我看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感叹着文人与妓女的故事。李益初与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得官后,聘表妹卢氏,与小玉断绝。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欲绝。忽有豪士黄衫客挟持李益至小玉家中,小玉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娶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 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至于本篇的艺术价值,前人给予很高评价。明代胡应麟称赞:“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故传诵弗衰。”(《少室山房笔丛》)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妓女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落魄书生与风尘妓女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譬如宋代的柳永一生“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最后死时还是妓女集资入殓的。《霍小玉传》开篇就先从男主人公李益落笔,写他“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而女主人公霍小玉则是婢女所生,后沦落为妓女,但因自幼生长于宗室富家,有较好的文化艺术修养。 在古代由于封建礼教与纲常伦理严重束缚了女人性情的发展,但凡大家闺秀名门淑女无不规规矩矩体体面面,而市井妓艺们由于她们个人的遭际与命运使她们无法做一个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因为她们堕入红尘,为了自己的生存她们要抛头露面,这种生活虽然被许多人所不耻,但是却给了她们尽情描绘人生的机会。她们不光外表美丽,而且多才多艺,个性张扬而热情。 而当时的封建世俗文人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无不在得意与失意之间摆动,可无论得意与失意,都需要女人来陪伴,可是本本份份的良家女子是不会随便抛头露面的,更不会随便与男人调笑。而对于有着一定审美水平与才智的文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们交流,也能满足他们更高层次审美的女人。这种女人自然不必是他们的妻子,也无法成为他们的妻子,于是色艺双全的妓女与文人也就变得情投意合。 然而,所有的快乐都不是女子的,文人感情的抒发只是他们个人的需要,

_霍小玉传_之人物意象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发轫于上古神话,成书于战国初 年至汉代初年的《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保存神话最为完备的一部著作,书中记录的上古神话显示,这一时期小说虽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但是原始初民已经试图创造丰富的人物意象,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嫦娥奔月》。这四篇神话塑造了四种不同的人物意象,前三者可以看做人类英雄的典范,他们代表着 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嫦娥奔月》塑造的嫦娥形象,较接近于人类的思维。因为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对生老病死怀着敬畏的态度,他们惧怕死亡,但却又无能为力,所以就通过嫦娥这一意象来表达 他们对生命的渴望。 《山海经》之《海外西经》篇塑造了大量的人兽合体的意象,令人惊叹,但是这些神话没有什么情节,塑造的各种人物意象或者是怪物意象并没有多少人类感情,作者只是试图想说明他们的存在而已。魏晋六朝小说在人物意象塑造方面虽然有着某种进步,但是仍以志怪为主。志人小说虽然也涉及人物,但是只是通过人物来表达一种处世态度,在人物意象的塑造方面并没有过多的着墨。但是这些初期的小说在人物意象塑造方面虽然尚未完备,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之后的唐传奇便是在这些简单的人物意象的基础上塑造了更为完备的意象。 小说人物意象塑造真正受到小说家的注意并 运用于创作实践便始于唐传奇。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 显者乃是时则有意为小说。” (1) 早期传奇尚未脱离六朝志怪小说的模式,较少以人物为中心来进行创 作。唐传奇经过初唐和盛唐的发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创作模式。到了中唐, 唐传奇终于迎来了繁盛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作家,创作了大量才子佳人型的小说。这些作家将眼光由神话世界转向现实社会,由志怪转向志人,特别是对人物意象的塑造。通过对人物意象的创造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真性情,从而达到反映社会各种制度和思想的目的。唐宪宗元和时期作家蒋防所撰《霍小玉》便是唐传奇之才子佳人小说的 代表。本文即通过对 《霍小玉传》中人物意象的分析并稍加结合其他作品来诠释唐传奇在人物意象塑造方面的特点。 《霍小玉传》 中塑造的人物意象主要有四个,这四个人缺一不可,否则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便不复存在,也会削弱了故事的完整性。这四个人物意象分别是:李益,鲍十一娘,霍小玉和黄衫豪客。整篇传奇主要是以这四个人物为中心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惨的才子佳人故事。 作品开始便向我们展示了李益这么一个才子形象。说他:“以进士及第”、“少有才思,丽词嘉句。”一开始就在人们心中形成了这么一个才貌双全的 意象,可谓完美。但是作者笔锋一转: “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这句话一方面丰富了李益的形象,他虽然是个才子,但却有点傲慢, 有些得意忘形。他也是一个风流才子, 同时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心态。也为下文霍小玉的出现设下了伏笔。这里初步向我们展示了李益的个性特点,可以用“恃才傲物,风流倜傥”八个字来概括,这 样便初步勾勒出了其意象。因为他 “久而未谐”,所以便自然的引出了关键性的人物,鲍十一娘,她这个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她,故事情节便不会发展下去。她是个什么人物呢?文中说到“故薛驸 马家青衣也,折券从良,十余年矣。” 所谓青衣,汉代以后指身份低下的人所穿的衣服,即是下人的代名词。她“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便可以勾勒出她的形象:一个曾经做过下人而又巧舌如簧的妇人,结交了很多权贵之人。因为李益经常给她些恩惠,所以鲍十一娘便将霍小玉介绍给了李益。鲍十一娘在这里扮演的角色 《霍小玉传》之人物意象分析 闫振华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 咸阳712082) [摘 要]本文从《山海经》中塑造的简单人物意象出发,以对《霍小玉传》中的人物意象分析为重点,通过对作品 中主要人物,如李益、霍小玉等人的意象分析来说明其人物特点和个性,并进一步说明作为唐传奇的代表,《霍小玉传》所取得的成就和创作意义。 [关键词]发轫;人物意象; 才子佳人故事 【黑龙江史志2011.9(总第250期)】 42

笔记小说学案

《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导学案02 笔记小说(一) 作为一种文体,笔记最早是与辞赋等韵文相对而言的。古代称散文为“笔”,与辞赋等韵文相对时就称为“笔记”。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记”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随笔形式记录见闻杂感的文体的统称,南宋以后,笔记以其灵活多样、不拘体例和篇幅长短的写作形式赢得了众多文人的喜爱。“笔记小说”这一词组最早出现于何时难以确考,但用它来指称一种文体却是二十世纪的事情。1903年9月,梁启超在《新小说》杂志第八号上开始设立“札记小说”专栏,二十年代,上海进步书局出版了《笔记小说大观》,“笔记小说”这个词组很快就被人们所接受并普遍应用开来。 补充: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祖统,吴奋武将军、都亭侯。父莹,丹阳丞。宝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 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 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晋书卷八十二)

搜神记》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搜神记》内容十分丰富,有神仙术士的变幻,有精灵物怪的神异,有妖祥卜梦的感应,有佛道信仰的因果报应,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喜爱。 一、阅读《干将莫邪》,完成以下几题: 1、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即购之千金 ②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③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2、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个词语概括) 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是怎样的?(各用四个字概括) 3、阅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⑴、楚王为什么要杀死干将?可以看出楚王是怎样一个君王? 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赤的强烈复仇意识?客为什么要舍身为赤复仇?可以看出客是怎样一个人? ⑶、谈谈你对赤和客行为的看法。 ⑷、课文哪些情节,是作者的想象?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阅读《李寄》,完成以下几题: 1、注音。

浅析《霍小玉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异同

浅析《霍小玉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异同 韩佳庆17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文人狎妓,在唐朝时已经非常的普遍且逐渐形成一股社会风气。往往沾染风尘的女子多顾盼妖娆且才情撩人,风流才子、达官贵人,无论得意失意都要同妓女们饮酒消遣,因而有关风尘女子的诗歌笔文便多了起来,出现了很多以描写妓女的生活与爱情的作品,《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本文主要分析比较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一、故事体裁 唐传奇是唐代短篇文言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但也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人物传记等,例如《南安太守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霍小玉传》是《李娃传》、《莺莺传》后唐传奇发展的又一高峰。作者蒋防,出身于蒋氏望族,年少聪慧,青年便颇有才情,但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他善诗文,而传奇《霍小玉传》则尤为著名,明代文学家胡应麟称赞其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则出自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示通言》、《醒世恒言》中的《警示通言》。该篇据说是冯梦龙根据文人宋懋澄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属于“拟话本”小说,拟话本和话本都是白话小说,不同的是拟话本成为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 无论是文言短篇的唐传奇还是白话短篇的拟话本小说,《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题材上都是在讲述才子与妓女的爱情悲剧,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故事情节 《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整体故事情节非常的相似,都是才子与妓女相爱,但才子软弱,畏惧家长的威严和门第的差距,因而负心欺骗和抛弃一片痴心的恋人。不同的是,《霍小玉》的情节相对简单,但发展曲折,《杜十娘》则是情节复杂,且更为波澜起伏。 在《霍小玉传》中,男主李益与女主霍小玉在鲍十一娘的介绍下相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生自以为巫山、洛浦不过也”。可是“中宵之夜”,小玉却泪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完整版)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 第1册 西京杂记晋·葛洪 大唐新语唐·刘肃 云溪友议唐·范摅 因话录唐·赵璘 宣室志唐·张读 杜阳杂编唐·苏鹗 东观奏记唐·裴廷裕 玉泉子唐·佚名 意林唐·马总 广卓异记宋·乐史 异闻总录宋·佚名 第2册 洛阳搢绅旧闻记宋·张齐贤 玉壶清话宋·释文莹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西溪丛语宋·姚宽 甲申杂记宋·王巩 随手杂录宋·王巩 夷坚志宋·洪迈 清波杂志宋·周煇 第3、4、5册 太平广记宋·李昉 第6册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 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懒真子宋·马永卿 南烬纪闻宋·黄冀之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过庭录宋·范公偁 容斋随笔宋·洪迈 第7册 东坡志林宋·苏轼 龙川别志宋·苏辙 墨客挥犀宋·彭乘 睽车志宋·郭彖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 厚德录宋·李元纲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朝野类要宋·赵昇 涉史随笔宋·葛洪 五总志宋·吴炯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 梦粱录宋·吴自牧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第8册 儒林公议宋·田况 江隣几杂志宋·江休复 归田录宋·欧阳修 冷斋夜话宋·释惠洪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 蒙斋笔谈宋·叶梦得 侯鲭录宋·赵令畤 曲洧旧闻宋·朱弁 窃愤录宋·辛弃疾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 桯史宋·岳珂 愧郯录宋·岳珂 第9册 经筵玉音问答宋·胡铨 入蜀记宋·陆游 野客丛书宋·王楙 吴船录宋·范成大 武林旧事宋·周密 志雅堂杂抄宋·周密 吹剑录宋·俞文豹 松窗百说宋·李季可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徐竞庆元党禁宋·樵叟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 搜采异闻录宋·永亨 随隐漫录宋·陈世崇 第10册 九国志宋·路振 画墁集宋·张舜民 宜州家乘宋·黄庭坚 临汉隐居诗话宋·魏泰

从笔记_文集等历史文献看唐宋吴方言

从笔记、文集等历史文献看唐宋吴方言 钱毅1, 2(1.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2.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笔记小说等历史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语言资料,其中不乏方言资料。吴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 同时吴方言也是较古老的方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文章在梳理江浙吴方言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利用唐宋代笔记小说、文集等文献窥探唐宋江浙吴音特征。 关键词:唐宋;历史文献;吴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0)01-0150-04 收稿日期:2010-01-08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8YBB09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优秀青年项目(09B09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钱毅(1973-),湖南邵阳人,南京大学博士后,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和汉语方言史的教学与研究。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0年1月(第1期,总第153期) Jan.,2010(No.1,General No.153) 【语言与文化研究】笔记小说泛指一切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锁闻、 随笔等著作,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有着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德源流嬗变……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1](出版说明),对语言学工作者来说,笔记小说也是难得的语言材料之一,笔记小说内容广泛,其中不乏当时语言情况的直接或间接记录,如诗歌创作时,诗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到方言词汇或方言语音,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诗人多用方言。”[1](P2172)有时将有特色的地方性语言现象记录在案,如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第四:“吴人呼来为厘。”[2](P68)其他文献如文集、诗话、词话等同样有古代方言的记录。吴语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它主要集中在现代江浙一带,同时吴语也是较古老的方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语言是具有继承性的,“汉语现代方言可以通过文献材料追溯其历史存在”[3](P25)。我们在梳理江浙吴语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唐宋笔记小说、文集等历史文献中窥探江浙吴音的某些个性。一、江浙吴方言发展概貌人口的迁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方言的形成及其演变历史。“我们今天的各种方言,最初都是以从中原地区扩散开来的汉语为表层语言,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为底层语言,这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4](P4)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的人口迁徙,这几次大的人口 迁徙大多与今江浙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今江浙 方言的性质。因此把握好这些历史事实更有助于全面 深刻地理解江浙方言的发展历史。 古吴、越国是中原华夏民族的后裔所建,其方言应是“中原华夏族语言的分支,内部较为一致”。[5](P69)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曰:“吴与越,同音共律。”古吴、 越两国战争频繁,在战争中两国语言不断接触融合, 发展为既不同于中原华夏语又不同百越语的语言,从 而成为古吴语的前身和源头,可以认为古吴语的形成 在春秋时代的末期。不但吴、越人们逐渐接触融合,且北方移民迁入吴越之地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三国时期孙权对江南的开发就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这样, 语言就随之进一步混合交融。两晋之交是古吴语受到 中原汉语强烈冲击的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使 得中原人们大批南下,越淮渡江,来到沃野千里的江 东。当时南下的移民有三股:青徐、司豫和秦雍。其中 青徐之移民主要集结于今江苏境内的长江两岸,人数 达二三十万。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民族之迁徙》: “江苏省所接受之移民,较之其它各省为多,以帝都所在150

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霍小玉传》讲述的是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新中进士的名门公子李益,在京候职期间,觅得才貌双全的霍小玉。两人相爱相欢两载,益离京任职,分离前立下誓不相舍的誓言。可是回到家中却从母命与高门卢氏女定下婚约,违了小玉之约,益自觉羞愧,避而不见小玉。小玉忧思成疾,在一位豪士的帮助下,终与李益见上一面,痛斥李益一番后,气结而亡。死后作祟李益妻妾,益三取不谐。“艺术上的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的反映和典型化”,①透过作品的悲剧意蕴我们能够看到它所折射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小玉为爱情为梦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是无可非议的悲剧人物。而李益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实现自己的诺言,葬送了别人的美好爱情,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婚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个悲剧人物。体味其中的悲剧意蕴,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 一、霍小玉之悲 霍小玉从一上场开始,就在一步步演绎着她的悲剧人生,向读者昭示着冷酷的社会现实。从小玉的出身与遭遇来看,小玉本是霍王小女,“王甚爱之”可父王刚一断气,就被兄弟扫地出门,只因她“出自贱庶”。可见人情之冷漠。母女无以生存,小玉竟沦落为了娼妓。出身高门显贵,命运亦不过如此,贫民之孤儿寡母的命运就更难以想象了。足见世态之炎凉! 沦为娼妓,已为小玉的人生打上了悲剧的烙印,及至爱上“门族清华”的李益,这一悲剧的烙印就更加深重了。且看作品是如何将悲剧步步向前推进的:“资质浓艳”,“事事过人”的小玉对爱情充满了希望,一心想寻求一位“格调相称”的“好儿郎”,而“少有才思”的才子李益正欲“思得佳偶,博求名妓”,在媒婆鲍十一娘的穿针引线下,二人一拍即合。郎才女貌,二美相聚,这本是令人欣喜的事。可就在这“极欢之际”,小玉却“不觉悲至”,道出了她内心的隐忧:“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良宵一刻值千金”,中宵之夜,小玉的内心却是如此的悲凉,头脑确是如此的清醒,哪里像是一个十六岁的风尘女子!“生闻之,不胜感叹”,读者听之,又何尝不悲不叹! 悲剧继续向前推进着:李益的登科授职,使得两年的幸福生活很快终结。小玉深知,“盟约之言,徒虚语耳”,临别之际,道出了她一生最高的爱情理想――相爱八年的短愿:“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且便舍弃人事,剪发批缁。夙昔之愿,与此足矣。”读来真是一字一血,一字一泪,足以令观者感动,为之一哭,这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年轻妓女的最高人生理想,为了短短几年的真爱,宁可大半辈子守着青灯古寺。这一理想本身就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而这看似小小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的现实就更加可悲了。 小玉万万没有想到,还未及“色衰”,未及八年,她就面临“女萝无托,秋扇见捐”的命运了。李益“黄鹤一去不复返”,为了探寻李益的音信,小玉求神问卜,贿遗亲友,用尽了一切办法,日日找寻,达一年之久,直至卧病空闺,资产用尽还一如既往,矢志不渝,最后竟连她父王送她的紫玉钗都潜卖了。小玉对爱的执著、坚贞,对情的专一、坚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终于在一位黄衫豪士的帮助下,与她朝思暮想的人做了最后的诀别,悲剧在这里也推到了顶点。离别至今,积郁在心里的所有爱恨情仇,在这一刻,喷薄而出:“我为女子,薄命如 ①《美学初论》

近25年来笔记小说与唐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

近25年来笔记小说与唐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85 【原刊页号】14~18 【分类号】F7 【分类名】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05 【作者】张天虹 【作者简介】张天虹,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4) 【摘要题】综述 隋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堪与出土文书、石刻碑志相提并论。1920年代,鲁迅先生对小说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实际上也是以笔记小说证史的经典之作,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大量使用了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这些研究促使史学界重新审视笔记小说及其史学价值。 隋唐五代是笔记小说取得重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时期。笔记小说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历史信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关注出土文书和石刻碑志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对笔记小说中史料的发掘、整理,以及对笔记小说本身的研究。隋唐五代小说的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重要成就,《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丛书中《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十六章从文学史的角度对

此做了全面的回顾和展望。与文学史领域的研究相比,史学领域相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却尚嫌不足。 据笔者粗略统计,1980年至2005年,国内以隋唐五代笔记小说为主要史料或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论著近30部,论文300余篇。这些研究论著对唐代社会经济问题多少都有涉及,或是较为系统地论述,或是只言片语却有十分精辟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分析。当前,中古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或姑且称之为“唐宋变革”)是中古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必然需要继续拓展思维和史料范围,笔记小说的价值尤为凸现。因此非常有必要将1980年以来从笔记小说分析唐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梳理。 要说明一点,大部分学者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将笔记小说作为其研究的材料,本文要加以总结和梳理的是专门以笔记小说的角度入手(或者说以其为核心材料)的研究成果。 程国赋以“文学——文化”研究作为立足点与出发点,但在其对唐五代小说文化内涵进行阐释时也结合笔记小说中的相关记载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这集中体现于他的著作《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中的第六章“唐五代小说创作与商品经济”。作者对巨商、善于经营的商人、正派商人、胡商等各种商人在小说中的记载和形象都进行了分析研究。此外,他还分析了商业观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与小说创作风格的通俗化等问题。作者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史学界和文学界的研究成果,但有些论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背景发掘不够深刻。由于笔记小说基本是以记人记事为主,数字材料非常罕见,因此,20多年来以笔记小说研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的成果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商人群体以及城市经济与社会的考察。

4. 唐宋笔记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4节】唐宋笔记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学术界将小说作为主体进行研究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文学史领域,成果可谓荦荦大观。《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卷》第16章对20世纪的隋唐五代小说的文学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但文学史研究学者更注重研究小说的题材、体裁、人物、创作,而历史研究学者则更注重小说的史料价值。 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突破了史学只重传世文献的传统,强调传世文献与出土实物的并重及互证。随着史学的发展,学者们又提出三重、四重乃至多重证据法,说明认识历史的途径趋向多元化。传世文献本身,也有一个如何甄别、评价和使用的问题,从注重正史到对非正史材料投入更多的关注,正是对传世文献再甄别、再评价、再使用的过程。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被誉为“以诗证史”的经典之作,其书中大量考据史实的参照资料取自笔记小说。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笔记小说的史料价值已逐渐被认识与肯定。 就具体研究来看,分析单篇和分类研究是近年研究的主要模式,新见迭出,但也有些研究对具有史料价值的信息发掘不够深刻。有的文章以论述文体、题材、情节等见长,但探讨更深的社会层面的内涵失之肤浅,对史料价值的把握不够准确,往往流于就事论事或有想象成分掺杂其中;有的论著对社会背景发掘不深入,对史学领域的研究了解不够。在将研究视角突破文学史的局限转向历史社会层面时,可能会有史料释读方面的误解或对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熟悉的局限。 近人开始对唐宋笔记小说进行系统研究,从事文学史研究者多从古典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的角度,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苗壮《笔记小说史》,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是文史兼论。而史学研究者更注重从史学史、史源学、史料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谢保成《〈旧唐书〉的史料来源》,章群《通鉴唐纪引用笔记小说述论稿》,成果已蔚然可观。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是将笔记小说与科举制和政治史结合研究,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所撰《唐宋时代都市的发达与镇》、《唐代邸店研究》和《唐代邸店研究续编》等论文,则搜集了大量笔记小说和唐人诗篇中的相关资料。也有一些学者从发掘单篇或同类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入手,如日本学者妹尾达彦《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才子与佳人——九世纪中

《霍小玉传》读后感

《霍小玉传》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霍小玉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了《霍小玉传》,心里不禁愤愤不平,世界上居然就有这么傻的女人!李益对她从头至尾也没有付出过真实的感情,她却为了李益这个薄情汉而送了性命。 李益是个薄情之人,从文章开头就已崭露头角,”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他一开始就抱着”博求名妓“的想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想玩玩爱情游戏,找寻刺激。而且,他还仗着自己些许有些文采,自吹自擂地觉得非一般女子陪他不上。这样夸夸其谈的人,霍小玉一开始居然没有看出来。 再者,当李益见到霍小玉,才说上几句话,还没混熟的时候,他便”请玉唱歌“,这样的行为,难道还不能表明,他是来寻欢作乐来的么! 固然李益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可是霍小玉却执迷不悟,当她明明已经看清了李益的真实面目后,她还是一味地往里陷,而没有及时收回自己的感情,搞得后来自己一命呜呼。文中提到,当李益在京城时候,霍小玉千方百计,费尽钱财去请他来,他都不肯来,可见他心肠有多狠,有多绝情了,可是直到那个时候,霍小玉还不觉醒。试想想,要是霍小玉为自己打算打算,就此放弃这个背信弃义的混蛋男人,以她的姿色,她的才气,不怕得不到爱,而且,她要是早点收手,对李益死了心,而不是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积蓄用在他的身上,脱离风尘,用自己的积蓄好好谋算一番,也能过上好日子。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霍小玉的母亲,按文章里的`思路看来,净持是霍小玉的亲生母亲,但是,在整个事情的发展中,净持作为她的母亲,并没有祈祷正面作用,相反,当时还是她把霍小玉力推给李益的。因为霍小玉第一次见李益时,因为害羞而不肯唱歌,而净持却”固强之“。天地下哪有这样的母亲,不盼着女儿好,却还把她往火坑里推。 霍小玉的爱当然是令人可怜可敬的,但是她的悲凉下场,不光是因为她的痴心错付,还因为她太过执着。 【《霍小玉传》读后感】

古典文献作业

姓名:潘雪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号:2009200114 1、《唐代笔记小说叙录》 作者周勋初先生,1929年生于上海市南汇人,著有《高适年谱》、《唐代笔记小说考索》、《李白评传》等,整理古籍《唐语林校证》,纂辑《唐钞文选集注汇存》。 全书共54篇,介绍54部笔记小说,按各笔记小说所记载内容时间先后为顺序,分别从书名及异称、著录与版本、内容之分析等方面介绍唐代的笔记小说。 首先,第一部分书名及异称从笔记小说名字出发,自古代最早出现的原始记录直到此名不断流传演变的过程及此后出现的不同名称能够考证的均予以说明。其次,第二部分著录与版本介绍了从已知最早的书目记载至历代各类古籍中出现的著录情况,以及其书历代的流传情况,特色是将其散佚时间及辑佚情况,介绍极为简洁清晰。再次,第三部分内容之分析皆从作者生平情况入手将其背景考证完备,大致介绍此书的写作内容及思想,同时指出此书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其特色是将此书与其类似的书或流传中相关的书之间的相互关联作出分析。最后,每篇文章正文结束后加以注释,指明所引书目,极具学术规范。 周勋初先生《唐代笔记小说叙录》价值极大,对于我们对于唐代小说甚至整个小说史发展的学习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关于小说常常联想到的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明清小说等,对于笔记小说的了解却毫不深入。周勋初先生将唐代笔记小说收录起来,简

要而又体制完备的介绍,使得对于唐代笔记小说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有助于我们从文献的角度了解这些书目。但是此2008年3月第一版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在校对方面略有疏忽,如第23页《大唐说纂》一书的内容之分析部分中将《直斋书录解题》误写作《直斋书斋解题》。 2、《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 作者洪湛侯先生,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此书出版于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要籍所作的解题,共介绍了228部著作。此书分为上编与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为文献学基础知识要籍,下编为文献各类体裁要籍。文献基础知识要籍又按目录学著作、版本学著作、校勘学著作、辩伪学著作、辑佚学著作、甲文金文简书帛书作分类介绍105部书;文献各类体裁要籍按文书档案、类书、总集、丛书、表谱图录、方志作分类介绍123部书。 此书是书籍解题性质,侧重于文献学整理方法和各类体裁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各个分类的著作大致按成书时间先后为顺序。首先介绍著者生平,其次介绍成书经过并说明书名的含义和名称的由来,考证现存篇目及真伪情况,最后介绍著作的散佚时间以及现存辑本的散布即辑佚情况。 另外,此书的一大特色便是介绍每部书时先考证作者生平,以作者生平事迹及其它著作和著作的流传情况来全面地概述著作。继而通过成书经过、书目体例、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及流传情况全面却又精炼的介绍。对于已经散佚的书籍往往通过考证后世各部著作明确介绍

唐代小说鉴赏--霍小玉传

《霍小玉传》——穿越千年的凄美恋歌 唐代,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吸引了几乎每个文学学者的心。因为这里不仅满足了我们那点小小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这个朝代确实人才辈出,不仅有政治奇才,军事大将,更有一批在文学史上永远闪耀光芒的人物。说起唐代文艺上的成就,我们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诗——唐诗。可能也因为唐诗的光芒太盛,让我们只看到了光芒照耀下的钻石,却忽视了光环旁边的那颗纯净的璞玉。其实唐代也是小说繁荣的时代,这时候的小说也集前世之大成,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我们熟知的《太平广记》中的很多故事,大都堪称经典。其中以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较为经典,当然因为其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唏嘘,更重要的是它反应了很多深刻的社会现象,揭示人性中的弱点! 唐朝乃开明盛世,然而生在盛世中的霍小玉却因庶出而沦落娼门,最后惨遭情郎抛弃,终究难以逃脱其悲苦命运。这自然不能完全归罪于李益的无情与负心。《霍小玉传》中,面对森严的封建制度,李益选择屈从,霍小玉选择抗争,卢氏十一娘之辈逆来顺受,不管是怎样的态度,一切最终化为悲伤的泡影,消逝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不见踪迹. 纵观全文,李益并非无情之人。他“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佳句,时谓无双,”如此风流才子,在当时必然大受女子欢迎,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可谓用心良苦,求美若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况且是李益这种才子,自然不会满足于一般女子,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当鲍氏为其觅得一女时,“生闻之惊跃,神飞体轻,引鲍手且拜且谢曰:一生作奴,死亦不惮”,虽有虚夸之意,却不难见得其对感情之事的在意与重视。李益对霍小玉是一见钟情,为其美色所倾倒。在霍小玉恐其变心而悲戚之时,“生闻之,不胜感叹,”又“援笔成章,引谕山河,指诚日月,句句恳切,闻之动人”,甜言蜜语但不乏诚挚之意。李益授官上任,小玉作别叮咛,“生且愧且感,不觉涕流”。这些并非矫揉造作的感情,如此伉俪情深,为何又失信负心呢?李益虽才貌双全,多情善感,但是胆小懦弱,没有主见,文章开头便已埋下伏笔。他初次去霍家,见深宅大院,“心犹疑惧,忽见鸟语,愕然不敢进”,是在胆小如鼠。对与卢氏的婚事,又因“太夫人素严毅”而“逡巡不敢辞让”。对小玉,则“以辜负盟约,大愆回期,寂不知闻,欲断期望,遥托亲故,不遗漏言”,采取逃避的态度。虽然负心,与他来说,却实乃无奈之举。霍小玉死时,“生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至墓所,尽哀而返”,甚至在就礼于卢氏时,依然“伤情感物,郁郁不乐”。他对小玉的感情,始终未泯,然而在封建礼教势力之下,懦弱的李益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流于世俗。 且说霍小玉,“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如此佳人,却不幸沦落娼门。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窥见了自己的命运并为其担忧。“妾本娼家,自知非匹”,极欢之际,不觉悲至,“一生欢爱,愿毕此期”“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她自知命运不堪,却不料“于此”竟也不能,只能思虑饮恨而终。值得敬佩的是,霍小玉虽是一温婉女子,柔媚纯洁,却有着李益所没有的铮铮风骨。她不甘屈从于命运的摆弄,开始就希望“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来摆脱自己娼妓的身份;遭背弃时,既为厉鬼,也要“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小玉的复仇,是“爱之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