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

2014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

2012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取得显著成绩;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加强理论创新,服务教育决策,回应百姓关切,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一、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部署了一系列改革试点。2012年这些改革试点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须进行顶层设计、深度推进。

(一)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亟须新设计。

有学者指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从满足生存型社会的需求转变为满足发展型社会的需求,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改革的基本政策取向,制度设计、创新与供给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发展的场域格局要求对教育改革给予整体考虑、系统设计:一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内部的系统性;二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外部的关联性;三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改革的整体性。因此,教育改革应分类指导、全面展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二)在改革中坚守教育的基本伦理价值。

教育活动是有基本伦理价值的,能否坚守这些基本伦理价值,关系到改革能否成功。学者普遍认为,对教育改革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改革有没有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有学者以公立学校为分析单元,指出公立学校的基本伦理价值是公共性;如何坚守公立学校的公共性,维护学校的自主性,处理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的关系,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基层创造依然是教育改革的生长点。

基层创造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基层创造,教师是关键。学者从改革主体及其权利的视角提出,要把作为普通参与者的教师切实放到“教育改革的主人”位置上来,为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提供广阔空间。还有学者强调,基层创造,文化是支撑,要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校进行改进,创建相应的文化体系,提高改革和文化的吻合度。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全面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特征。

学者们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特征形成了初步共识,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在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教育二元格局,统筹发展城乡教育;通过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以及教育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教育互相联结、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城乡教育一体化表现在,城乡教育目标上共识、观念上互通、地位上互认、资源上共享、责任上共担。

(二)科学规划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财政和管理体制。为此,有学者指出要改革目前重心过高的财政体制,让基层政府有能力进行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要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要素合理流动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要在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夯实农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有学者提出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建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两大要素。

满足“就近入学”和“接受高质量教育”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两大基本要素。有学者提出立足农村实际,“整体规划”和“有序调整”农村中小学数量与规模的政策建议,呼吁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考虑;观照科学化、民主化和道义化的三重价值,以实现“效用最优”、“满意度最大”和“底线公平”。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重点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变革取向。

有学者指出,学有优教,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以课程为切入点和

落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成变革的首要取向。要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国际视野和标准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二)探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学者普遍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对创新型人才应有素质的科学认识。有学者指出,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表现为创新人格、创新行为与创新业绩。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由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创造后期等5个阶段构成;营造创造性环境、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程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创新模式、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是3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和路径选择。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认识滞后、制度缺失、资源不足、环境失调等四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一要通过无缝衔接的方式,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二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技术驱动和支撑,营造文化氛围。

四、新时期德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急剧变化、价值取向多元,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一)价值教育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价值教育的定位上,有学者指出培育良好的、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是价值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指向。在对价值教育的理解上,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是有关培养正直的、真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也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还应肩负起传承人类基本价值、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整合优秀传统价值、注重职业价值观的养成以及提升人们的价值理性等使命。

(二)生活德育的论争依旧。

有学者认为,“德育生活化”模糊和倒置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其基本主张也偏离了德育内容,淡化了德育目标,遮蔽了德育反映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的本质要求。也有学者在分析生活德育论存在不足的同时,对其在反思与建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的研究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还有学者指出,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

(三)提出德育走向的新主张。

针对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实践理性德育的主张,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会有新的走向: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将改善德育的课程内容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

五、高中教育定位变化的现实需要与历史必然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重新定位成为共识,但如何定位却有交锋。

(一)高中教育要与高等教育衔接。

加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及其衔接,将符合条件的高中教育定位于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有学者提出,高中教育应增加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学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高中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可能性,为能够上大学的高中学生做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

(二)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学者以“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为立论的基点强调指出,讨论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主要不是看大学希望准备什么,而是看学生在成人以前应该得到什么;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合格人才,更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走向普及水平的高中教育是一种大众的、基础的教育,它的性质和功能与精英性质的高中教育有着本质区别。有学者指出,现有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不应该把普职界线划得非常清楚,应该强化对学生开展普职融通教育。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研发“宽基础”、“按照个性潜质”分化规律展开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

六、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2012年1月1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有力推进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

(一)合理设计大学内部组织结构。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关键是要设计好合理化的大学基层组织架构。有学者认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解决好学术组织与管理组织之间的矛盾:一要进一步降低管理重心,扩大院系自主权;二要充分发挥教授在学院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建立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管理机制。

(二)厘清大学章程的制定原则与程序。

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法”。学者普遍认为,作为大学的“宪法”,大学章程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基于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原则,按照一定程序推进、规范和保障。为使大学章程真正落到实处,最根本的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将学校章程的规定具体化、权威化。同时,章程制定应兼顾教育改革过程与改革成果规范的统一。

(三)去行政化是建立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

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行政化”的实质,是大学组织内部的行政权力“化”成了政府行政权力“链条”的末端。解构这种组织制度,必须依托政府,通过调整现有的对大学进行控制的组织制度设计及资源配置方式,给予解决。有学者认为,建立服务型行政是去行政化的突破口。

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动因和推进策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动因和现实意义。

学者们指出,教育规划纲要赋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的内涵,体现了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作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于回答三方面问题:一是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二是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建立一个合理的结构;三是为解决高考的“独木桥”问题。

(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与有效衔接。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是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有学者指出,应重点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10个方面的衔接。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课程内容的一体化不仅要实现内容要素的横向贯通,也要形成职业教育不同学历层次的纵向衔接。

(三)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

完善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当前重点建设的国家制度应包括:《职业教育法》修订,校企合作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经费投入保障和学生资助制度,集团化办学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等。

八、教师发展的实践取向

2011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标准提出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引领了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方向。

(一)强调教师实践性知识。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教育的实践本性,对理解教师实践知识的性质及其构成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具体谈道,当今诸多国家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契机,将信息化成果运用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情境,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其经验值得借鉴。

(二)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在全球性教育变革浪潮中,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向。有学者结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实践中之理论”取向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项目,提出应以实践过程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起点,让师范生在一定程度的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

(三)转变教师学习方式。

有学者指出,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观,包括学校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发展观等,方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趋势。有学者提出,以课堂教学优化为指向的教师学习,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还有助于为教师未来的学习指明方向,进而加速课程改革进程。

九、解读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教育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与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领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变革。

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有学者指出,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正发生着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到“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再到“公建共享”的转变。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将大大促进教育公平。

(二)现代信息技术触发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活动正在发生着由书本加黑板教学到多媒体资料教学再到网络教学以至泛在学习的转变。有学者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再设计,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云技术所促成的智能环境有利于以人为中心、感知人的需求、为人服务的新型管理、教学、服务体系的形成。移动设备也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提供了契机。

(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课程体系变革。

学者普遍认为,立足于教育现代化的课程,需要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建立起新的适应信息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课程体系。在内容上既要反映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人文、法律甚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又要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反映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

十、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思路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日渐凸显与日益提升,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学科发展等这些本源性、基础性问题的探寻与追问业已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

(一)教育学学科属性之争。

有学者强调,教育乃人的教育,因此,教育本质上属人文科学。该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学界的热议。有学者指出,教育学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进而到综合科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在今天更应该在观照自身人文价值的基础上归属于综合科学。也有学者提出,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心性的转化和提升,不能完全靠科学化来实现。

(二)教育学学科品性之问。

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品性是生命品性、实践品性、历史品性与境界品性。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学大部分知识需要科学化,这是教育学得到信任、获得尊严的重要条件。

(三)教育学学科发展之道。

有学者指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命运启示我们,教育学要么做出“顶天”的创造性理论成果,要么到学校教育现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指导,做出“立地”的实践成果。否则,大学的教育学院系也会走入困境。学者一致认为,教育学需要走向实践。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究竟何去何从,对人的重新且深刻的关注应该成为核心思路。

(2013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之一。撰稿人:高宝立、邓友超、宗秋荣、杨雅文、金东贤、刘洁、许建争、张平)

2013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2013年,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盘点2013年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我们会发现,教育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贡献了智慧。

2013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教育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教育梦助圆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社会各界就“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展开积极讨论,教育界紧紧围绕教育使命探索“教育梦助圆中国梦”这一重要议题。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先导。实现中国梦,既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期望,又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学者们指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有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梦熔铸着中国人民的国家和文化认同。当前,中国梦的教育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更加广泛的国家认同,并且为这种认同凝聚更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惠民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梦的核心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

才”的美好愿景,这一表述获得了广泛认同。有学者分析了教育梦的深刻内涵与辨证关系,指出学有所教就是要坚持有教无类,基本导向是促进公平;学有所成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学有所用就是要坚持终身学习,根本目标是人人成才。还有学者指出,教育梦助力中国梦,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强教育综合改革,成就教育梦想。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教育体系内部改革的关联度增加,众多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和深层次的原因,系统改革已成为必然要求。必须加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广泛协调,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眼世界,主动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宣传,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研究,提升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立德树人是对教育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立德树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学者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表达了我们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是对教育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事关我国教育发展全局,需要全面融入宏观教育政策的实施范畴。把“立德”的信念,放在学校教育精神的首位来把握;把“树人”的思想,放到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衡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学者认为,如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关乎整个国家的前途、整个民族的命运。要阐明学校教育的价值意蕴,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社会共同价值的建设。有学者认为,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道德教育的“中国形态”是“‘精神’形态”,回归“精神”传统,为解决现代性、世界性难题做出文化贡献。

优化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和环境。有学者指出,德育为先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德育为先”,先在“育德为基”,必须正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深化德育的融入、渗透,增强德育效果。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教育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种教育变迁和世界潮流。有学者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既要面向现代化,也要服务现代化,更要率先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在复杂多元的国际关系格局下,我国教育现代化既要借鉴国际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和经验,也要立足国情和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明晰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标准与指标体系。教育现代化标准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达和系统描述,是推动教育整体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抓手。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化的框架由教育的人道性、多样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生产性、专业性和自主性所构成,由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决定。有学者提出,在我国教育从初步现代化向基本现代化的跨越中,应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教育发展方针,把更有保障、更加普及、更加适合、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健全、更有贡献七项客观指标和更加满意一项主观目标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如何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教育提出新要求。有学者指出,教育战略的关键是打破户籍划分的城乡二元体制,要根据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特别要注重中小城市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引导大中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适应城镇化进程,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研究者认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放在城镇化背景下谋划和推进。以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为重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分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有学者强调,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未来政策场域下的均衡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和教师等微观层面的探索和实践。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学者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要适应城镇化趋势,大力推进教育的城镇化,也要考虑社会发展阶段性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独特的教育需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

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要优先考虑学校规模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因地制宜地布局不同规模的学校。

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考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复杂性。高考改革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公平的维护、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涉及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关系到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远远超出教育领域,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综合改革。因此,高考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要从我国国情、教育规律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出发,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

做好顶层设计,体现高考制度创新。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高考改革的理想蓝图,即“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有学者指出,高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体制改革。评价和招生体制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标准体系,二是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三是建立高等教育招生公平监测和调节机制。学者们建议,高考改革要以地方、高校试点为突破口,逐步积累经验,有序推开。

异地高考政策应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异地高考不仅涉及考生利益,更是事关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大事。学者认为,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异地高考既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迫切诉求,又必须充分考量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与现实可能。

教育质量视野下的教师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聚焦教育质量探讨教师发展,成为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突出特点。

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引导和价值坐标,教师标准不仅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还应包括教师工作的范围和内容,确立教师责任的主要范围,并详细阐明每项标准对于教师知识和实践的意义。

重视教师责任和情感。有学者指出,教师责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教师在认真履行基本的职业责任的基础上,还应承担文化和社会责任。有学者强调,要重视教师情感的教育价值。

唤起教师的道德使命。学者们指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会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师德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标准和内在品质。教师应当具有文化自觉,推进立德树人,担当时代使命。

教学研究的新取向

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一个着力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学者们对教学从哲学认识到实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回归课堂的教学研究。面对教学理论原创性的缺失,教学论领域出现了课堂研究热潮。有学者提出,研究者要深入教学现象发生与教学规律呈现的“域”之中,综合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与总结课堂教学的科学规律,解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人文现象。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泛在学习已经成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有学者认为,慕课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给教育教学带来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但课程实施人本化、公平化、优质化目标的达成依然面临挑战。

以大学章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发展

2013年,教育部首批核准6所高等学校的章程,我国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制定大学章程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工作仍任重道远,相关问题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制定大学章程助推依法治校。制定大学章程旨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高校形成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实现依法治校。有学者指出,制定大学章程,一方面可以对大学举办者、办学者的权利边界和职责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对大学内部治理进行规范;同时,可以将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属性等落实在学校的制度层面,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志和载体。

协调大学内部权力关系。有学者指出,大学章程的主要内容是大学权力的分配及其制约。中国元素的大学章程,呈现为“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共同治理”的学校治理结构的核心思路,在学校层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相互协调制约”的治理结构。

在实践中完善大学章程。有学者指出,落实保护大学内生力量的客观法则,才是最具特色、最有效的大学章程。还有学者指出,要从多个视角推进和引导大学章程建设,正确认识大学章程的地位和作用,推进高

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关系着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幸福,影响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国家劳动力资源结构调整。围绕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就业质量标准建构。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多视角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建设性意见,扭转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种种误区和错误观念,促进大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有学者通过对高质量就业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基于薪资、福利、保障、工作时间及工作地点的定量描述模型,进而界定高质量就业的评判标准。

就业结构失衡是大学生难就业的主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但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失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最后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这要通过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改革教育体制予以解决。

增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自觉

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始终是教育学的基础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育学的科学地位,并影响到教育学的进展方向,对于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破解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困境。遵循什么样的立场、逻辑与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有学者指出,只有突破简单化思维,超越二元性方法,立足二重性原理,重构教育研究方法论,才能使教育研究摆脱由来已久的纷争与对抗局面及困境。

以方法论自觉推动教育理论创新。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坚持“综合创新”促进教育理论的本土生成,既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教育理论发展和本土创生的内在要求。教育学在理论建构上,要强调理解的整体性;在认识探究上,重视生成的意义性;在价值取向上,重视经验的全面性;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世界的复杂性;在未来发展上,保持开放性。对东西方文化都要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对中国文化和丰富的中国教育思想更要深入研究,这是中国教育学的生成之根。

凸显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与中国特色。学者指出,教育实践与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差别与联系,是教育学在多学科研究教育的语境中确立自己学科立场的依据,站在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上研究教育,更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教育研究的学术品质,体现中国特色,创造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需要教育学者具有中国自觉和中国立场,基于中国本土进行长期教育实践,形成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化”转化能力与表达能力。

(2014-03-14中国教育报,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之一。撰稿人:高宝立、邓友超、宗秋荣、杨雅文、金东贤、刘洁、许建争、张平)

2014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面对重大教育事件,面对现实的重大教育问题,我国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在服务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理论的新拓展,为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支撑。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观照现实问题,在科研产出和成果质量上都呈现出新气象,在服务教育实践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理论的新拓展。

以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

事件: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从顶层设计上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态度:教育理论界围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展开深入探讨。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呈现出新型的民主形态。有学者认为,依法治教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善治,即“好治理”;最终目标是“好教育”,即建立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教育新格局。

有学者认为,教育效能、教育自由、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教育秩序等五个方面应成为衡量教育治理能力大小、教育善治与否的最终标准。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应为五个方面: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二是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三是治理运行的法治化,四是政府、市场、社会在治理中的结构一体化,五是在既定时间内取得治理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有力途径和手段,又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有学者认为,加快教育法治建设包括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教育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教育法治保障体系等;各级教育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使任何改革发展均有法律依据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事件: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影响: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有学者认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败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评价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支撑和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有学者强调,要通过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考改革步入“深水区”

事件: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2月,教育部印发4项配套措施。

态度:学界就高考改革展开新一轮讨论与研究。

高考改革面临挑战。学者普遍认为,本次改革的突破口主要在于改进评价制度,改革高考的方式和内容,实行分类考试,规范和减少考试加分。这些改革举措具有完整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可行性,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有学者认为,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考改革公平问题引发讨论。有学者认为,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关键问题,高考改革应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宗旨,取信于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在维护形式公平的同时,努力提升实质公平,逐步推进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

探讨高考改革的模式及路径。有学者从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六个方面,分析了“六位一体”的高考运行模式。在高考改革的实施路径方面,有学者认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大治理力度,规范考试招生秩序;再其次要坚持综合协调、循序渐进。还有学者强调,推进高考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教师应有崇高价值追求

事件: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影响:教师职业价值追求与专业内涵等成为热点研究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做了深刻阐述。学者普遍表示,我们要增强对教师职业重要性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追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

自1998年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进行了急剧的变革,但目前的教师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有学者认为,要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从课程内容和教学上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关注师范生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特质和心理素养;加强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学习的政策导向,重视师范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和发展需求;在系统的教育理论及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基础上,切实推进教师综合社会地位的提升,努力树立中小学教师专业人士形象。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着概念体系不够科学、学科性质没有清晰界定、研究方法简单移植、研究重心偏实用化、学科制度建设不够成熟、研究队伍尚未形成等问题。学者认为,需要加强教师教育的学科制度建设,开展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培育高水平教师教育学科队伍,提升教师教育学科整体研究水平。

反思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事件:2014年9月,英国教育部选派72名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考察学习,起因是上海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连续两届获得数学、阅读和科学第一。

影响:国内教育研究者对此一直进行讨论和思考。

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能把上海基础教育和学生学业水平放在全球参照系中对比检验,利于找准位置,探索适合我国的发展路线。有学者分析,从中获得的大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的准确数据,可为国家和地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也有学者认为,相对欧美国家教学目标与实施的多元化而言,我国中小学教育精通考试之道是中国学生在测试中取得高分的原因。中国教育的文化传统在帮助我国学生取得高分的同时也阻碍了高阶思维发展及批判性思维形成,所以我国基础教育更应思考如何突破困境,以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力。

学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和话语将中国教育经验推向世界。希望通过参与此类项目,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推进普及更加均衡的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与教育强国的今天,我国教育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参照系来衡量自身的位置,因此,我们要以更科学的认知和更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

持续推进“慕课”研究

事件:清华大学“学堂在线”2014年11月拥有了70万有效学习者。2014年5月份,深圳大学发起的地方高校优课联盟启动。

影响:“慕课”会给教育带来多大的影响,成为当前关注焦点。

有学者认为,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最重要的价值是推动了封闭的大学课堂向开放、共享、多元转变。也有学者认为,要正视“慕课”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学习者学习持续性不强、退学率高、交流互动不足以及网络教学难以适应实践教学需要、教学模式单一、学分认证遭到质疑等问题。还有专家指出,优良的文化传统、校风、学风将对学习者成长成才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

“慕课”以其独有的特征催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即个性化学习。有学者认为,“慕课”的教学模式可分为基于内容的、基于网络的和基于任务的三种,拥有包括在线学习有效性、精细掌握学习、学伴交互协作和复杂系统自组织等核心学习机制。“后慕课”时期还涌现了一些新型样式,将在今后的“慕课”教学实践中得到尝试。

成功的“慕课”需要成熟的理论,需要大量高素质教师,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力,还要能准确评价基于“慕课”的学习结果。学者们期待,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和其他新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农村教育发展新思路

事件:201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研究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启示: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对农村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

新城镇化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学龄人口“过疏化”,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地区必然要长期存在。有学者认为,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视野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要保留和恢复,更要高质量地发展。应该重视农村学校的发展价值,以倾斜性政策提高农村学校质量。也有学者提出,有必要对学校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发挥学校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及社区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学者认为,应把提高待遇作为提升职业吸引力的突破口,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任教。探索、创建新的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学者们特别强调,要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关爱与教育权益保障应受到更多关注。学者认为,地方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力量要共同努力,扩充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发挥农村社区功能。

职业教育需重塑使命

事件: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

影响:如何重塑使命、自觉求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制度安排。在宏观构建上,有学者建议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中观构建上,学者们重点围绕中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

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几个重点问题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促进劳动力流动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有学者认为,我国应该在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学历文凭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为构建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提供重要依据。构建完整的国家资格框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机构、企业、行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支持与协调。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既是职业教育研究必须追问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体现为: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充分参与以及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是我国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

探索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事件: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

影响: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有学者认为,本科高校转型是多重动因促成的结果,既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也是发展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需要。还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是单纯的制度变迁与技术革新,更涉及深层次的观念革命,涉及对高等教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新诉求。

正确认识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内涵并科学定位,是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实践前提。学者们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有学者提出,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甚至把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性模式来建立。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一是要确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二是要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三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四是要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五是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六是各级政府要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七是要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国际合作;八是要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还有学者认为,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每所学校的基础和面临的具体困难不同,转型发展方式可采取多种转换路径。

智库建设拉动教育科研创新

事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态度:智库建设的全面展开,为教育科研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智库建设是国家社会活力和国家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学者认为,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是智库的根本功能。新型高校智库应明确主攻方向,拿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为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

有学者认为,随着教育智库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内教育研究机构的原有态势和格局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教育科研部门来说,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从队伍到研究方法再到服务功能的发挥均需加快转型,在人才会集、思想引领、教育公众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由于国家教育改革的任何重要问题都会受制于多种复杂因素并会产生多方面复杂影响,具有综合性、连带性特征,因此协同创新便成为教育智库采取的一种基本研究方式。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协同创新可分为整体协同与多元协同、学科协同与跨学科协同、行业内协同与行业外协同。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研究的协同创新有着注重集成、突出包容、强调运用的特征。

(2015-1-25中国教育报,高宝立杨雅文刘洁许建争张平邓友超金东贤作者单位为教育研究杂志社,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计算机科学围绕信息、知识、智能等主题发展迅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处理、文字与自然语言的理解、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知识科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遗传算法、逻辑学等领域研究中前沿的若干问题,并提出未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科学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在短短的60年里,计算机科学发展至今,取得了巨人的成就。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加速T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今天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 1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中前沿的问题主要围绕信息、知识、智能三大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本文中所指的信息是指客观事物的属性。而知识不同于信息,它是人们对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处理后,形成的规律、规则、方法及认识。智能则是指大脑从历史信息、知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对现有信息、知识的推理、演绎、判断的方法。 根据研究分析表明,在三大研究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前沿热点研究: (1)信息方面:信息处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 (2)知识方面:以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为主要研究的问题。 (3)智能方面: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机器证明,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代数逻辑学形成了本研究领域的主要特色。 1.1 信息科学 1.1.1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点,目前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可分为符号和数据,因而一切要由计算机处理的对象首先是符号化和数字化。信息科学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现在主要的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信息源理论和信息的获取。主要研究自然信息源和社会信息源,以及从信息源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2)信息的传输、存储、检索、转化和处理。 (3)信号的测量、分析、处理及显示。 (4)模式信息处理。研究对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处理、分类和识别,研制机器图像和语音识别系统。 (5)知识信息处理。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和应用,建立具有推理和自动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信息处理系统,即专家系统。 (6)决策和控制。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决策或控制,从而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1.1.2 数据挖掘技术 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是单一的数据资源,即以数据库为中心,对事务处理、批处理到决策分析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工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数据库中数据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计算机能够更多的参与数据分析与决策的制定等领域。数据库处理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类:操作型处理和分析型处理(或信息型处理)。这种分离,划清了数据处理的分析型环境与操作型环境之间的界限,从而由原来的以单一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环境发展为一种体系化环境,因而产生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这方面目前主要解决的前沿问题有: (1)异构数据的接口机制;(2)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问题;(3)数据仓库的数据优化问题;(4)数据仓库中数据的获取与整理;(5)历史数据的提出和信息挖掘;(6)信息挖掘的方法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2015年4月10日) 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

G研究报告前沿及热点评析

2009年我国3G研究前沿及热点评析 摘要:2009年,随着3G的普及推广及应用,我国媒体发生的变化,手机媒体发展及手机 广告都是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了2009年3G研究之文章八十余篇,从3G媒体本身、3G 媒体与传统媒体、3G媒体与网络媒体、3G时代的手机媒体广告等五个方面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类分析,以描述2009年度的3G媒体研究现状,为3G媒体以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3G手机媒体手机广告传统媒体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 移动通信<3G)牌照,自此,期待了十多年之久的3G时代终于来临。3G时代的手机媒体, 3G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媒介融合,3G手机广告发展等等都是09年3G研究重点之所在。 一、3G技术及特征 3G是“ 3rd Generation ”的简写,代表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手机问世至今,经历了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 TDMA等数字手机<2G)。 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有人简称其为“无线互联网”。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1和第二代GSM TDMA等数字手机(2G>, 3G通信的名称繁多,国际电联规定为“ IMT-2000 ”(国际移动电话2000>标准,欧洲的电信业巨头们则称其为“ 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该标准规定,移动终端以车速移动时,其传送数据速率为144Kbps,室外静止或步行时速率为 384Kbps,而室内为2Mbp&但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用户可用速率就可以达到2Mbps,因为室内速率还将依赖于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划以及组织与运营商协作的紧密程度。目前已经进行商业应用的 2.5G移动通信技术是从2G迈向3G 的衔接性技术,由于3G是个相当浩大的工程,所牵扯的层面多且复杂,要从目前的2G迈 向3G不可能一下就衔接得上,因此出现了介于2G和3G之间的2.5G。HSCSD GPRS WAP EDGE 蓝牙(Bluetooth〉、EPOC等技术都是2.5G 技术。 国际电信联盟<TTU将3G定义为便于成长、拓展带宽和支持多样化应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便于成长”是指3G技术具有和2G的兼容性;“拓展带宽”意味着在传输声 音和数据的速度上得到极大提升;而“支持多样化应用”则是指3G技术能够处理图像、音 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从而支持手机提供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广告,无线上网、视频电话等多种信息服务。1 二、3G时代的手机媒体发展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把手机媒体分为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手机电视和手机小说五种形式。3G技术的成熟与普 及为手机媒体提供了一个信息传输更为高效的网络,这极大的拓宽了手机媒体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有些学者认为,在3G时代,手机媒体必将成为主流新媒体, 并对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颇为看好,而有学者却指出,手机媒体由于自身限制,只能成为其他媒体的补充,甚至不能被称作“第五媒体”。在这些探讨中,可以看出,3G时代的手 机媒体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现在,也仅仅处在起步阶段。 有学者通过SWOT分析得出手机媒体的潜在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潜在机遇包括3G系统的技术优势;政府资金及政策扶植;手机用户基数大,手机上网人数激增。潜在威胁包括:用户接受程度及阅读习惯的障碍;定位空间内竞争者较多;立法滞后、监管缺位。潜在优势包括:3G手机终端的自身优势;传播特性。潜在劣势包括:产业价值链及运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 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服务。了解政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有利于政治学研究工作者更好地思考中国政治学繁荣发展的思路,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治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方面的典籍,几千年的治国理念和治国实践,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创制和运作,曾经为中华文明的创立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伴随改革开放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坚守经世致用的学科本质,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随历史前进的步伐,服务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在30年的辉煌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5年)。改革开放伊始,面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一系列的制度性疑惑和体制性缺陷,中国社会呼唤着政治学为中国的政治生活提供说明、解读和指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服务,使我们的政治建设更加合理、科学和优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政治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 第二个阶段,飞速发展阶段(1986-1989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展,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前后,政治学研究开始出现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热潮,并直接带动、强化了政治制度研究、反腐败研究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等。 第三阶段,全面深刻反思阶段(1989-1991年)。1989年之后,中国政治学届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恢

2021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及答案

招警公安基础知识考试200个必背考点速记 1,公安机关任务的分类: 从时间上分,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 从范围上分,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 从层次上分,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2,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法定性、强制性、特许性、单向性3,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法律性、政治性、行政性、有限性、责任性 4,治安行政处置手段包括:命令、禁止与取缔、许可(审核批准、决定、登记、颁发证照、指挥) 5,治安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方的许可证,可以附加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6,治安行政强制权的种类:强制传唤、强制带离现场和强制拘留、强制隔离、约束特定人、盘问检查(留置时间自带到公安机关之时不超过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继续盘问的情形: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携带物品肯是赃物的。) 7,公安机关紧急状态处置权包括:紧急优先权和紧急征用权、紧急排险权、管制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行为可在一定区域内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采取交通管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现场管制)、戒严执行权(戒严:一般是

指因战时或平时面临重大紧急事件为维护政治稳定所采取的非常措施。戒严,涉及地区大小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作出决定。戒严期间可以再戒严地区采取交通管制、宵禁等管理措施) 8,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1)公安领导工作,是公安机关行政一长领导工作。主要有政治领导工作、行政领导工作、业务领导工作。 (2)公安秘书工作, 主要是指公安秘书行政工作和公安对策研究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决策、为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督促检查、为领导提供信息咨询、协调各项工作 公安指挥工作,领导指令的具体下达、统一协调,调度具体指挥、接受110报警、突发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现场指挥处置与救助。 公安政治工作 公安专业工作:刑事司法工作(国内安全保卫工作{隐蔽性、尖锐性、长期性、复杂性、}刑事侦查工作、刑事强制工作、羁押工作、执行刑罚工作)、治安行政管理工作、公安保卫工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门系统、(主要是指铁路系统、交通航运系统、民用航空系统、森林系统)监管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公安警卫工作(住地警卫、随身警卫、路线警卫、现场警卫) 公安法制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热点前沿问题

1、浅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中国劳动力流动及户籍问题研究 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4、中国民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5、现代企业薪酬设计 6、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 7、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 8、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 9、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的建立 10、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 11、关于经营管理者称奇报酬激励机制的探讨 12、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 13、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14、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5、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 16、绩效考评方法体系研究 17、小型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18、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 19、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20、公司如何平衡各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 21、企业销售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22、浅议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23、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24、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 25、论企业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26、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探讨 27、成才素质研究系统 28、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 29、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持股计划 30、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31、职工持股计划在高技术产业的探索与实践 32、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新发展 33、关于企业职工持股若干问题的研究 34、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 35、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36、战略与绩效考核的桥梁------平衡计分卡实施研究 37、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38、招聘面试的方案设计与研究 39、国有企业绩效考评问题研究 40、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41、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与应用 42、手机终端零售人员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研究 43、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研究 44、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2014年12月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2014年12月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1.虽然还有近3个月才过春节,但不少人现在就要想想自己哪天回家了,因为春运车票即将开售。自今日起,将用一周的时间,铁路部门会逐步将铁路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的预售期,由20天延长至60天。12月7日(本周日)将开始发售2015年春运第一天(2015年2月4日)的车票。由于预售期较长,退改签的旅客预计将会明显增加,铁路部门明确,预售期延长至60天后,对开车前15天(不含)以上退票的,不收取退票费。 2.酝酿21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露面。近日,央行、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为30天。征求意见稿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也就是说,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所有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在50万元以内的,全额赔付;超过50万元的部分,从该存款银行清算财产中受偿。 3.连接中越两国边境地区的蒙(自)河(口)铁路12月1日通车运营,标志着云南首条沟通联系东南亚的出境准轨铁路全线投入运营。该省至东盟国家距离进一步“缩短”。 4.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近日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前10个月的平均气温已打破1880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有可能超越2010年,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 5.首尔当地时间12月1日,韩日时隔7年再次召开商界会议,双方表态支持中韩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并会力争在2020年前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 6.据日本放送协会(NHK)1日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天上午在首相官邸会见北海道根室市市长等人,强调将与俄罗斯加快和平条约谈判的步伐,以便解决争议领土问题。 1.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2号表示,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返回器安全着陆在预定着陆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最大限度利用服务舱的能力,对嫦娥五号任务相关技术进行在轨试验验证,科研人员决定利用服务舱进一步开展拓展试验。 2.中国铁路总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12月2日至12月6日,暂不发售明年1月1日至2月3日间部分调整时刻的列车车票,12月7日起按新调整的列车时刻进行车票发售。不涉及调整的列车车票正常发售。 3.针对存款保险制度,央行12月2日回复网友问题时表示,50万元的上限额度能为99.6%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相当于我国人均GDP的12倍多,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2020年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板 专题一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国外竞争情报研究热点_前沿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国外竞争情报研究热点、前沿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杨利军 魏晓峰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 广州510006 摘要 利用W eb of Science 的文献数据,借助C ite Space 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国外竞争情报研究的重要学科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前沿,预测未来竞争情报研究的趋势,为国内竞争情报研究和学科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竞争情报 信息可视化 知识图谱 分类号 G350 V isualizati o n Analysis of t he Hot Topics ,Frontiers and Trends of R esearches on Foreign Com petitive Intel ligence Y ang L ijun W e iX iao feng Schoo l o f Infor m ation M anage m ent ,Sun Y at sen Un i v ers it y ,G uang z hou 510006 Ab stract U si ng docu m en ts dat um fro m W eb o f Sc i ence and m app i ng v isua lized know ledge doma i ns by operati ng C iteSpace ,t h is pa per ana l yses i m portant sub j ects invo l ved ,kno w l edge base ,the hot top i cs and fron tiers of researches on foreign co m pe titive intelligence ,furt her predicts resea rch trends to prov i de essenti a l re ferences for furthe r research ,develop m ent and l ayou t o f sub j ect on do m esti c co m petiti ve intelligence . K ey word s competiti ve i n telligence i nfor m a tion v isuali zati on m app i ng know ledge dom a i ns 收稿日期:2010-05-11 修回日期:2010-07-19 本文起止页码:62-66 本文责任编辑:王传清 1 引 言 竞争情报是当今市场激烈竞争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指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它不仅包括竞争数据的收集和行业数据、竞争对手的分析,而且还体现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即通过对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生成关于企业机会、威胁、优势与弱点的新知识和情报,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能够发挥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它既是一种信息产品,又是一种信息活动和过程。竞争情报已经成为企业等竞争实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1] 。 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应用也比国内成熟。因此,有必要对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以供国内各方参考借鉴。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W e b of Science 数据库, 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日。检索表达式设定为Top ic=( co mpet it*i i ntelligence )OR Top i c=( co mpetiti * i nfor mati on )OR T opic=(co mpetiti * S AME i ntelli gence)OR Topic=(co m pet it*i SA M E i nfor mation),学科 类别范围是所有学科领域;入库时间设定为2000-2010年;文献类型只包含期刊论文(A rticl e)。经过检索得到有效的文献记录为1522篇,总引文频次为10517,引证文献(去除自引)为9563篇,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2.2 数据处理工具 C iteSpace 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 D rexel Un i versity)

管理学前沿和热点介绍

管理学前沿和热点介绍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不仅仅有很多基础知识。也会有涉及到现在管理学的一些前沿知识和热点知识。所以我们现在将开辟此栏目来帮助大家!!! 这期是:标杆管理因为工作比较忙。所以希望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期做好。 希望大家支持。你也可以这样做了,或者把好的东西发到论坛上。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起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习日本的运动中,首 开标杆管理先河的是施乐公司。1976年以后,一直保持着世界复印机市场实际垄断地 位的施乐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特别是日本竞争者的全方位挑战,如佳能、NEC等公司以 施乐的成本价销售产品且能够获利,产品开发周期、开发人员分别比施乐短或少50% ,施乐的市场份额从82%直线下降到35%。面对着竞争威胁,施乐公司最先发起向日 本企业学习的运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标杆管理。施乐公司使用了"竞争标杆方法 "(Competitive benchmarking)概念和方法,这个方法是指,从生产成本、周期时 间、营销成本、零售价格等领域中,找出一些明确的衡量标准或项目,然后将施乐公 司在这些项目的表现,与佳能等主要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找出了其中的差距,弄清 了这些公司的运作机理,全面调整了经营战略、战术,改进了业务流程,很快收到了 成效,把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夺了回来。在提高交付定货的工作水平和处理低值货品 浪费大的问题上,同样应用标杆管理方法,以交付速度比施乐快3倍的比恩公司为标 杆,并选择14个经营同类产品的公司逐一考察,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并采取措施,使仓 储成本下降了10%,年节省低值品费用数千万美元。于是,西方企业群

起学习借鉴, 把标杆管理作为竞争的最佳指导,优化企业实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 力,取得了显著的改进成效。一些企业取得了系统突破,许多公司回报在五倍以上。 什么是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 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从而进入赶超一 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通过 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 过程。 标杆管理站在全行业甚至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上寻找基准,突破了企业的职能分工 界限和企业性质与行业局限,重视实际经验,强调具体的环节、界面和流程,因而更 具有特色。 标杆管理的三种方法 标杆管理主要分为战略性、操作性和国际性三种。 1、战略性标杆管理,是在与同业最好公司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关注企 业如何竞争发展,明确和改进公司战略,提高公司战略运作水平。战略标杆管理是跨 越行业界限寻求绩优公司成功的战略和优胜竞争模式。 战略性标杆分析需要收集各竞争者的财务、市场状况进行相关分析,提出自己的 最佳战略。许多公司通过标杆管理成功地进行了战略转变。 2、操作性标杆管理,是一种注重公司整体或某个环节的具体运作,找出达到同 行最好的运作方法。从内容上可分为流程标杆管理和业务标杆管理。流程标杆管理是 从具有类似流程的公司中发掘最有效的操作程序,使企业通过改进核心过程提高业绩

【备战2014高考】2014年高考热点时政分析:4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4年高考热点时政分析(4):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背景材料】 2013年8月22日,商务部通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来说,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有利于形成参与国家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通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分享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政府的职能。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的具体体现。 (2)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为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决定在试验区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和事项。这是政府依法行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性的体现。

社会网络分析_SNA_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情报、信息与共享 Intelligence,Inform ation &Sharing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社会网络分析在企业知识共享中的应用研究 (09B TQ 022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赵蓉英,女,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静,女,1986年生,硕士生。 社会网络分析(SNA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Resea rch o f Inte rna tio nal Soc ial Net w or k Analysis in Fro nt ier Do mains in Visualize d Info rm atio n 赵蓉英王静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摘要] 本文首先对IS I We b of Kno w le dg e 数据库中收录的以社会网络分析(S NA为主题的文献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 绘制出社会网络分析(SNA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的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检测词频变动趋势显著的主题词确定出国际社会网络分析(SNA研究的前沿领

域和发展趋势,并绘制出国际视野下的社会网络分析(S NA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的 知识图谱。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CiteSpace ! [中图分类号] G 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2797(201101 0088 07 [Abstract] The distri bution of time,geographic regi ons for the publi shed papers regarding to Social N etwork Analysis was analyzed by maki ng use of the newly developed informati on vi s ualization m ethods,and the co-citation data records retri eved from ISI Web of Knowledge,then dr aw the knowledge map of C i ted Author ,Cited Reference on Soci al N etwork Analysis.And confirm s the research edge and trend of i 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Social N etwork Analysis by detecting subject headings whos e word frequency fluctuation are s i gni ficant,and draws the knowledge map of them by us i ng Citespace.[Key words] Social N etwork Analysi s ,research edge,knowledge map,C i teSpace ! 最初对社会网络感兴趣的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布朗(Ra dcliffe Brown ,他在对社会结构的关注中,以相对来说非技术的形式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思想(参见布 朗,1999。从30年代到70年代,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构建布朗的社会结构概念,认真思考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这些概念和隐喻。这些结构化的隐喻目的在于理解相互缠绕和关联在一起的关系,而社会行动恰恰是通过这些关系组织在一起的。渐渐的, 社会网络这个隐喻步入学术殿堂。社会网络的一些关键概念也应运而生,诸如密度 (d ensity、中心度 (cen trality、三方关系 (triad 等概念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1] 。 概括地讲,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 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关系的结

2014年下半年时事热点汇总

2014年下半年时事热点汇总 7月份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介绍了中央档案馆在互 联网上公布《日本战犯的侵华罪行自供》的有关情况,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7月3日至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结束之际,外交部长王毅向随行 记者介绍了此访有关情况。王毅说,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建交22年来,两国关系全面迅速发展,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7月4日,中国证监会就《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 稿)》(简称《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上市公司退市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常态化。 4.7月7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投票决定,北京正式成为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候 选城市,将与挪威的奥斯陆、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一起角逐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5.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 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 6.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巴西总统 罗塞夫、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祖马出席。5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 8月份 7.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8月16日晚在江苏省南京市隆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 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南京青奥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我国举办的又一项具有国际影响的奥林匹克盛事。 8.中共中央8月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总 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9.8月24日,“和平使命—201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合反恐军事演习联合导演部总导 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宁,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宣布联演正式开始,并向各国战役指挥员下达战役训令。 10.8月2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次会议审议的《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提 出,将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 11.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8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12.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8月28日在福建厦门开幕。会议通过了《厦门宣 言》。此次部长会议的主题为“构建亚太海洋合作新型伙伴关系”,重点讨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海洋在粮食安全中和相关贸易中的作用、海洋科技创新、蓝色经济等四个议题。9月份 1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9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 14.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哈利姆。习近平强调,中马两国

2016年时事政治十大热点

2016年时事政治十大热点 热点一 “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未来 今年两会即将审议的“十三五”规划重要性毋庸置疑。 当下正处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否达成的决胜时期。 因此,这份备受关注的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书”将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也是行动纲领。 此前,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已公布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为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一轮现代化建设谋篇布局。 在此基础上,中国怎样设置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扮演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都有赖于“十三五”规划纲要这张新蓝图予以明确。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梁红指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十三五”是落实改革的时间窗口。财税改革重在减税以及划分中央地方关系,今年的减税主要通过“营改增”实现。同时,大力度改善民生,通过人口、户籍改革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将养老保险上交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淘汰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信息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热点二 增长目标:设定为一个区间 随着全国两会时间的确定,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再成焦点。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政策目标不宜过分强调具体目标数字,而应设置一个弹性更大的目标区间,这样既能强调政策底线,又能起到适度向上引导的作用。 从本届政府开始,宏观调控着手弱化经济增长目标值的意义,逐步引入“区间调控”思路。而随着各省区市“两会”的召开,各省区市今年GDP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 热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2015年4月10日) 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

2014年4月1日时事政治热点

1.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央第十一巡视组近日进驻辽宁开展巡视工作。近日,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巡视辽宁工作动员会召开。辽宁省委书记王珉主持会议并作动员讲话,中央第十一巡视组组长陈光林就即将开展的巡视工作作了讲话。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就配合做好巡视工作提出要求。 2.4月1日起,北京、上海和天津将分别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014年全国已有7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从绝对数上看,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8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7元,均系全国最高。 3.4月1日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4月2日起,又一轮强降雨将涉足华南,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也会频频出没。 4.近日在城关区农牧局了解到,城关区净土健康产业针对现状,提出“三园、五条沟”的特色规划,规划2014年至2020年,共涉及30个项目、资金10.7 亿元,来打造城关区净土产业的发展。自今年以来,共启动13个净土健康产业项目,总计投资3.1亿元,截止目前,城关区净土健康产业各项目已完成选址、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纸等,预计6月底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5.瑞典皇家科学院近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典礼,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了2014年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去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授予施一公,以表彰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施一公在多个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6.近日西藏拉萨市丹杰林社区最近引入“微信公众平台”助力社区管理工作,成为西藏“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目前,已有近百名居民加入了丹杰林社区微信群。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将过去原本张贴在社区公告栏的活动通知、惠民咨询、政务信息、便民服务信息等,通过微信平台图文并茂再加上语音每天推送到社区居民手机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