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政治科)考点解读(经典打印版)

2014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政治科)考点解读(经典打印版)

2014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政治科)考点解读(经典打印版)
2014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政治科)考点解读(经典打印版)

2014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政治科)考点解读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货币

考点1 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都不是商品。

(2)商品必须用于交换,自己消费和无偿供他人使用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考点2 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②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

价格的基础。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

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③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

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即待

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

的次数)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3 纸币的流通规律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必要量的规律。

纸币的发行规律:①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放行纸币。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为限度。③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考点4 信用工具

(1)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使用信用卡消费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支付手段,同时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密切相关。(3)信用卡的功能: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适用,简化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5 外汇和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升高、跌落)

考点6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所以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重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金钱)。

2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要取之__、用之有度、用之__。即通过合乎道德与__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3金钱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生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价格

考点7 供求关系与价格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2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供求状况价格变化形成的市场类

人们的经济行为

商品生产者消费者

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卖方市场提高价格,扩大生产,

增加供应

减少消费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降低价格,压缩生产,

减少供应

增加消费

考点8 价格与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

考点9 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一般来说,生产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其包含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简言之,它们之间成正比关系。

2 启示:商品生产者要不断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以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3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乖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雪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生产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考点10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 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同一商品的生产者,如果率先提高个别

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意味着其生产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查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

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明确几对关系: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正比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④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关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不变⑥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正比

考点1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考点12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___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___对它的购买。(增加,减少)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___,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__(比较大,

比较小)

(3)商品价格变化对关联商品需求量产生不同影响

①对替代品需求量影响(与本身商品需求量成反比):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替代商品的

需求量___,反之则___(增加,减少)

②对互补品需求量影响(与本身商品需求量成正比):一种价格上升,其互补品需求量_

__;反之则___(增加,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某种产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缩短___劳动时间,争取更大的降价空间,以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注意: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消费

考点13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收入水平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影响的具体情形

提高生活水平

的具体措施

收入水平

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

收入增多,则消费水平___

收入减少,则消费水平___

消费水平既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受未来收入预

期的影响

改善收入预期收

差距过大,则总体消费水平___

差距缩小,则总体消费水平___

市场物价变动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___,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

物价下跌,人们的购买力普遍___,则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注意: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或叫经济发展水平)

考点14 消费类型(A)★

划分标准消费类型备注

消费对象的不同1 有形商品消费有形商品

2 劳务消费享受服务

交易方式的不同1 钱货两清的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2 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3 租赁消费不改变所有权,获得使用权

消费目的的不同1 生存资料的消费解决温饱问题(最基本消费)

2 发展资料的消费提高个人素质

3 享受资料愉悦身心,享受生活

城市44.5 41.9 39.2 37.9 37.7

考点15 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之一。各种消费心理的表现:①从众心理。表现为"人有我有"。从众往往引发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商品。②求异心理。表现为"标新立异"。③攀比心理。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④求实心理。根据需要,讲究实惠。

2 对各种消费心理的认识和评价:①从众心理。从众并非一概不对,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②求异心理。求异心理意在展示个性,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发展,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认可。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③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应该反对。④求实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提倡求实消费心理主导下的消费。

考点16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需要掌握和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采取正确的消费行为。

正确的消费原则我们的行为或态度

量入为出1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适度消费2我们提倡___消费。

3过于节俭是不可取的。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1避免________;

2尽量避免____消费;

3避免只重____消费忽视____消费的倾向。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1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2节约资源;

3追求和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1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___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2这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该发扬光大。

注意:绿色消费的含义、核心、经济意义

含义: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料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经济意义:(1)有利于资料的再利用,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17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和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物质资抖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调节生产,即消费产生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5)注意: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促进”作用。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考点18 大力发展生产力

1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要性: A.根本原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C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A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B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才能不断增强综台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D.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 怎样发展生产力?

(1)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3)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4)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考点19 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产值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 怎样:①为了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对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考点20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类型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及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原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五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21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考点22 我国法定的公司的形式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考点23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考点24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兼并、破产是

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兼并和破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管是兼并还是破产,其目的都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

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3)兼并、破产、联合有很多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有可能会形成行业垄断,所以

需要规范企业兼并、破产。

考点25 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2)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对社会)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对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26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 为什么?(意义)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是保障劳

动者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友情提醒: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和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 怎样做?

国家:颁布实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各项权利。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A (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B.(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C(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损时依法维护—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D总之,劳动者要增强权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考点27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就业观:1自主就业观;2竞争就业观;3职业平等观;4多种方式就业观。

考点28 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第一:存款业务—基础业务;第二、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第三:结算业务;其他:提供债券买卖与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

考点29 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1 储蓄存款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2 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干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在本金和存期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X利息率X存款期限

考点30 储蓄存款、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

1特点:

(1)储蓄:利率较低,可采用多种方法存入。一般说来没有什么风险,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

(2)债券:特别是国债,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流通性强,但回报时间长。而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都是利息高、风险大,但其安全性比股票高,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

(3)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不能退股,只能转让(不返回性)。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这是从公司取得的利润中定期获得的一部分分配收入;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股票不能返还出资,(一般)可流通转让——流通性强;股息红利不稳定,股票价格变化不确定——风险很高。

(4)商业保险:对财产、人身健康、安全有保障作用,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分类: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2相同: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注:股票和债券的异同点

比较股票债券

不同点性质

不同

股票持有者是股东,对股份公司拥有一

定的所有权,股票是入股凭证,股票持

有人与公司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债券持有者与筹资者是债务关

系,筹资者是债务人,投资者是

债权人,债券是债务凭证

风险

性和

收益

权不

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经

营状况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收益,高收益

与高风险同在

债券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其

安全性比股票高,债券是稳健的

投资方式

偿还

方式

不同

股票购买后就不能退股,可转让给第三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

相同

股票和债券都是有价证券;都是筹资的手段;都是能给购买者带来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31 按劳分配为主体

A总的来说,是由我国客观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是由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

2是由我国的_____________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这是直接原因。

3是发展社会主义______的客观要求。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B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作用:①实行按需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注意:第一:范围――在公有制范围内,非公有制下采取的任何分配方式都不是按劳分配;第二:体现公平――分配的尺度,任何公民都采取同一尺度;第三:承认差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考点3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也称为经济资源)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房产、地产、设备等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意义: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3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考点33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的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措施: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考点34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存在矛盾,又具有一致性。

(1)区别——含义不同: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一致性——矛盾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过分强调效率,

会使收入差距拉大,损害公平的实现;过分强调公平,会导致平均主义,损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2 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3)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医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2)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3)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八财政与税收

考点35 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 主要来源:税收收入(最主要,占主导,最稳定)、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考点36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人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点37 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1 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 种类(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考点38 财政收支

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考点39 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财政政策有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分。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逆风向调节)

九征税与纳税

考点40 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

1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1)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4)三者关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第一、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第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 税收的作用:①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物质保证。②是国

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③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④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家通过税收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考点41 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1 征收个人所得税 (1)意义: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2)特点:按应税的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课税越重;所得越低,税率越低,课税越轻。“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是对其特点的形象描述。

2 增值税:(1)征税对象: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的增值额。具体到一个生产单位,增值额是指这个单位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购进商品和劳务所支付金额的余额。即该纳税人在本期间新创造的价值。征收范围,包括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商品及加工、修理修配等环节中的增值额。(2)税率:基本税率为17%。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增值税的优点:①避免重复征税。②促进生产专业化。如果不按每个环节的增值额增税则存在重复征税,商品周转环节的变化将影响商品税负的变化,周转环节多的专业化协作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税负重于周转环节少的非专业化协作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税负,从而限制了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发展。而增值税不存在重复征税,使专业化协作企业和非专业化协作企业同等税负,从而为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发展消除了税收上的障碍。所以这一特点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技术协作,保证税负分配相对公平,体现了公平竞争。③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④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计算方法:应纳税额=销项税额(销售税额=销售额x税率)-进项税额。

考点42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公民必须增强纳税人意识:①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反对偷税、漏税、欠税、抗税等违法行为。②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43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调节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

考点44 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①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市场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注:市场起基础作用不等于完全由市场起作用,要将市场和计划结合;基础作用就是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其实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2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有些问题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

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和不正当利益,违规违法违反道德。如排污、制假售假、盗版、偷税漏税

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

$$单纯市场调节后果: A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B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C 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考点45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 必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措施:(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加强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调节所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

考点4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___作用。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考点47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1必要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单纯靠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③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 手段

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计划或规划这是

主要手段

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

行政手段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辅助手段

注意:我国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计划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属于经济手段。

考点4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

⑴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对比。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有两个方面的标志:一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⑵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新要求中的“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要从这个“好”字着手,如何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能耗、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

⑶把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机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时,要与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相结合。

考点4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注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B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C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D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考点5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注意:(新教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B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C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D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E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B老教材: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十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点51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影响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影响:A积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3)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B消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C中国态度:中国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面对,迎接挑战。

考点52 跨国公司

1在中国拥有一个总部,在其他国家建立子公司,是我国走出去的表现。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载体,因此它促进了资金、技术、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53 世界贸易组织的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主要作用: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议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②市场准入原则③互惠原则④公平竞争原则⑤公平贸易原则⑥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考点54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注意:A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B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

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 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 措施:(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原因),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乖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决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根本基点(立足点)。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考点1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A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B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2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A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B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考点3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具有广泛性,和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考点4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经被写入我国宪法。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

久安。

3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大经济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大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考点5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公民基本民主权利(政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由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荣誉;

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考点6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基本内涵:指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在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权利的实现需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3)要求:树立权利和义务意识,把二者统一于行动中。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依据:在我国,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要求: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考点7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

3 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机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考点8 公民应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1为什么?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这有利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等。2如何做?(1)自觉道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进行。

考点9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1 民主选举的几种方式

民主选举方式的特点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优点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

自己意愿的机会,选

择自己心目中的当家

人。

适用于选民多、

分布广的情况

可充分考虑当

选者结构的合

理性

有助于选民了解候

选人,为选民行使选

举权提供了选择的

余地,在候选人之间

也形成相应的竞争

局限性成本较高,组织技术

难度大,在选民较多、

分布较广的情况下,

导致人力物力浪费

选民与候选人之

间的联系受到阻

隔,选民不能直

接表达个人意

愿。

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选民的

自由选择,影

响选民积极

性。

如果不加以有效规

范,容易导致虚假宣

传、金钱交易等情况

2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必要性:A.公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B.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C.正确行使选举权,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公民应当如何行使选举权

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考点10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1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直接+间接)

(1)通过民主选举制度参与: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民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间接参与决策)(2)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适用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

(4)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依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意义: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参与度。)

(5)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后四项是直接参与决策]

2 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11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1村民委员会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居民委员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

治组织。

3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③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考点12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1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1)信访举报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3)舆论监督制度(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

考点13 公民应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Why: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How: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考点14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我国政府的职能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政府是_____的执行者和_____的捍卫者。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政府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

第一保卫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维护国家主权、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协调内部矛盾、保护财产不受侵犯等)。

第二组织社会主义__建设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第三组织社会主义__建设职能。(宣传科学理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

第四提供________职能。(环保,公共设施,医疗保险,人口控制)。

考点15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坚持这一原则的要求是:第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第二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三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其哲学依据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A

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诉讼制度(法律途径)。考点16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1 意义:(1)有利干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2)有利干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 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考点17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康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考点18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A.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才能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D.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注;政府接受监替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考点19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__,二靠___,二者缺一不可。监督体系包括:⑴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法制部门。⑵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考点20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1)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标志。

(3)政府权威的树立: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现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因此,树立政府权威要做到:①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声望;③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它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④有权威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政府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考点21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常务委员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

2职权:A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B职权:本行政区域内一切重大问题,都有它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在其行政区域内行使: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填空)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1 制定或修改国家法律法规

2 决定国家和社会重大事项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本行

政区域内重大事项。

3 任命或免去其他最高国家机关

领导人任命或免去本行政区同级其他国家机关领导人。

4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

“一府两院”的工作

监督本行政区的“一府两院”的工作

考点22 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产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中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2职责:A权力: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法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B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③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④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考点2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实行民主集中制,其含义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24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

①在组织上: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

②在工作上:其它国家机关对它负责;

③在行为上:其它国家机关受它监督。

考点2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考点26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_____方向;才能维护___的统一和___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量)

考点27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__的先锋队,又是_____和_____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___,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_____。

2宗旨:____________。

考点28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三大规律、科学)――就是遵循__________规律、_____规律、_______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1民主执政――⑴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⑵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___,带头___,保证___,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___化、规范化。

3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三者关系:

⑴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⑵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考点2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2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①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B.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盖毽在坚持与时俱进;挂立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主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考点30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1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⑴中国共产党是___党,各民主党派是___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

亲密友党。

⑵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

⑶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___和___;

⑸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___________;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⑴性质:①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

织;③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⑵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_____、____、_____职能。

4 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的,适合我国的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考点3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以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生查之一。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考点3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原因:⑴各民族无优劣之分;⑵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⑶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2坚持民族团结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原因:⑴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局面。⑵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原因:⑴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共同富裕)⑵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的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⑴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⑵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条件;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见下图所示)请在三个箭头横线上填上表示其间关系的词语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考点33 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2)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这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民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3)如何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一,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条原则。第二,要坚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要坚持党的领导。

第四,要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五,公民个人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六,作为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从小事做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关心团结少数民族同学,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考点34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1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1)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国家统一(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自治权(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2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第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

布特点。第三,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4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35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这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意: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考点36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四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37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

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平等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

考点38 国际组织的含义及作用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国家组织和地区。其中

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考点39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3 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作用: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考点40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家之间分离聚合、亲疏冷暖的关系是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出发点和落脚点)。

3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对外政策不同,直接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考点41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是什么?――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

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

2为什么?――为什么要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正义性和正当性。

3怎么做?――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我国的国家力量,着力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

础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⑵加强国防建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要捍

卫国家领土完整,坚持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反对分裂、割让和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

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⑷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并借助于这种

影响力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⑸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考点42 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和平问题:①和平问题的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②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前提。③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3 发展问题:①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②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③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考点43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 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意义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考点4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考点45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考点46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 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⑴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首要目标。

⑵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4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主要体现在“七个不”上,即①不屈服②不允许③不依附④不结盟⑤不联合⑥不盲从⑦不干涉。

5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学科 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试题只涉及但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 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 批阅第一题。 2.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 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n.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 地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学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见下表)

2020年高考考试说明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学科 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试题只涉及但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2.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 地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学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

高考必背政治[人教版]高中政治考点汇总(必修_选修)_框架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一、货币 二、价格 三、消费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五、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如何成功经营 六、投资与理财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八、财政与税收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一、公民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4)公民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5)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选举 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管理 监督的渠道和意义 二、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3)公民救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4)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和方法 (5)政府的权威的表现和确立 三、政治制度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的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民代表的义务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2)我国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领导核心地位、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容和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政策 信仰自由;依法管理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联合国}宗旨原则、作用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1、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基本目标、宗旨、立场、基本准则 2、我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2014高考政治大纲

第四部分高考政治大纲 一、全国高考政治大纲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㈠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⑴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 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考生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 ⑵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2015年高考课标卷各科《考纲》《考试说明》之变化

稳定中求发展变化中有继承 ——2014与2015年全国课标卷高考各科《考纲》《考试说明》比较 1、语文 一、相同点 2015年《考试说明》中,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背诵篇目等均与2014年一致,没有变化。 二、不同点 2015年的“题型示例”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部分题型等与2014年有所不同。具体情形见下面的表格: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 (二)部分题型的变化

2、数学 2015年《考试大纲》与2014年对比:文、理均没有任何变化 2015年全国数学《考试说明》对比: 适用省份: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广西;海南、宁夏、云南、新疆、贵州、青海、内蒙、吉林、黑龙江、甘肃、西藏。另外辽宁有可能用全国卷。文科、理科 1.与2014年考试说明对比,2015年考试说明去掉了“课程标准实验版”几个字; 2.与2014年考试说明对比,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考试结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和要求、题型示例等都没有变化。 3、英语 (适用于2015年使用全国卷的省份: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山东,宁夏,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甘肃等) 1. 阅读:词义推测题增加对“短语含义”的考查; 2. 语法填空:命题和答题要求变化了,题目要求“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而2014年是要求填入空白处的词数不超过3个单词。样题变更为2014高考卷真题。 3. 提高词汇量要求到高中课标词汇量(约3500个单词),并更正原来的少量错误或完善个别词汇标注。 4、物理 适用省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广西 考纲:模块3-3,删除主题“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的说明“定性了解” 考试说明:

201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及部 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1. 理解能力 (1)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 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 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 选考部分在课程标准选修模块 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 必考部分的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需要考生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 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 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 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 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生物知识内容表(一) 必考部分 知识内容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Ⅱ Ⅱ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1)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2 细胞的结构 (1)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3)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5)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3 细胞的代谢 (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 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5)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6) 细胞呼吸 1-4 细胞的增殖 (1)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 细胞的无丝分裂 (3) 细胞的有丝分裂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 细胞的分化 (2) 细胞的全能性 (3)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要求

2020高考政治知识点汇总整理

2020高考政治知识点汇总整理 高考政治知识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1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G-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假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交换价值←---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

高考文综大纲卷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政治试题大纲卷 24、2013年某县的橙子大获丰收,但成熟时间较往年推迟,错过了在春节前上市的最佳时机,造成滞销。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橙子滞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惊险一跃”,经济学之所以把上述过程称之为“惊险一跃”,是因为 A、商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 B、货币流通手段的作用不易发挥 C、商品实用价值很容易被消耗 D、商品价值难以用货币表现 25、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7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 A、食品消费支出占比增加 B、服装消费支出占比增加 C、旅游消费支出占比增加 D、家庭维修支出占比增加 2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健全公子正常增长机制 27、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人民币新增亿元,远高于2012年的万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因收购外汇资产而增加本币投放的做法 A、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B、会提高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C、会加快人民币的流通速度 D、会提升人民币实际购买力 28、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了“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居于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在政治的考试中,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很多的知识点是必考的内容,针对这些知识,我们应该使自己必须记会,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变得简单。今天来看看高中政治考试必背的90个知识点,或许会对你有用哦! 经济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个属性:价值和交换价值 1.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越大,价格也越高,越小,价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铅笔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写字,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充饥,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 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比较特殊,它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苹果与面包价格不同,用货币衡量出来的货币有两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需要符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印的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印的过少,导致通货紧缩,影响商品流通,所以钞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出现商品太少,买商品的人多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大于求是,出现商品太多,买的人少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比如李凯生产一部汽车需要花30天的时间。李凯生产一部手机的时间需要花10天时间,那么这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是这部手机的价格的3倍(可以假设汽车3万元,手机1万元)。也就是说生产一件东西,如果花的时间越多,那么它的价格也就越高。但是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市场上卖汽车的很多,卖手机的相对少的时候,这时候汽车价格可能会稍低于3万,手机稍高于1万,但汽车价格基本还是手机价格的3倍 8. 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时,买它的人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相应地减少;价格下降时,买它的人会增多,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会增大 9.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因为系数低,说明花在吃饭上的钱很少,剩下的钱可以用在娱乐上、装修、购买奢侈品 10. 中学生的消费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度消费,同时不可以盲从别人,消费的时候要理智,平时消费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尽量少买或者不买对环境有危害的商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意挥霍。

2015年江苏省高中政治高考考试说明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

2015年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变动情况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科(江苏卷)的命题将继续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原则。 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高校招生,以及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体现江苏特色。 命题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导,在命题形式上做到以稳为主,稳中有新;将充分体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选拔性,使试卷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成语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成语 1.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2.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3.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4.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5.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6.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7.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8.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9.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0.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1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1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13.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14. 对簿bù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15.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16.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17.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18.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9.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20. 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21.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22.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成消除。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水一样消融。 23. 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4. 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分类总结

关于核心的说法 1.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3.“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关于(产生)生存和发展的说法: 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或说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多样性关于关键的说法: 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人们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属性的说法: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商品的二因素或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可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还可以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共有属性、特有属性、社会属性)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二重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关于特点的说法: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关于前提、基础的说法: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 我国政党制度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也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总结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总结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其中政治学科的复习,需要学生们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⑵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⑵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①:公平的含义: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财政与税收(1)国家财政财政及其作用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015年度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大纲

2015年语文高考(全国卷)考纲 I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 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析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文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

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整理

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整理 在政治高考试题中,做好主观题是非常重要的,主观题的分值非常大,主观题的得分 直接影响着总分数,那么你想知道主观题会考察哪些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 1.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1)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 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 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 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 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3.民主选举 (1)选举的几种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我国现阶段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在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的 具体条件来确定。我国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是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摹本国情出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选择。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 基础和标志,也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能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4.民主决策的方式

2020年高考各科大纲-政治

思想政治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三、科目分值 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四、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五、试卷结构 1、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Ⅱ卷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 物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物理科)》,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①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②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 ③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 ④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2017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政治历史地理 思想政治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1)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 价格(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1) 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4. 生产与经济制度(1)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1) 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 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6. 投资与融资(1) 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 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 融资 7. 个人收入的分配(1) 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