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地球的圈层结构复习测试试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地球的圈层结构复习测试试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地球的圈层结构复习测试试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地球的圈层结构复习测试试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地球的圈层结构复习测试试题(含答案) 2012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测试试题:1.1.5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

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根据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2009年11月3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

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材料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 1.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 2.裂缝从l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水圈解析: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

软流层;材料中的“裂缝”直接改变的是岩石圈。答案: 1.A 2.A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3~4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

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经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因此地下波速发生变化的地方,其上下层物质的组成应该存在很大的差异。4.石油为液体,当地震波传到石油层时,横波会消失;而纵波可以通过任何状态的物质。答案: 3.D 4.A (2010?江苏地理)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下题。 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火山灰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大气中

冷凝形成的,之后经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故迁移的起始圈层是大气圈,终了圈层是岩石圈。答案: A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

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6~7题。 6.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

能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解析: 6.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7.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答案: 6.A 7.A (2011?烟台调研)读图,完成8~9题。8.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水圈 B.②

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9.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 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解析】第8题,根据各圈层位置知①是大气平

流层,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第9题,①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层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③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层物质状态为液体。【答案】8.C 9.C 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10~12题。 10.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11.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

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解析:第10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

第11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答案:10.A 11.B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

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答12~13题。 12.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的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13.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解析:12.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圈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逐渐递减。13.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有明显的分层性,各层之间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答案:12.D 13.B 右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15.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解析: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在月球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地球。第15题,月球表面附近没有气体、液体存在,所以无法找到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软流层”从图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从题干可知,这只是表示月壳与月幔。答案:14.C 15.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环境。(8分)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4分) (3)④是________界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4分) (4)③是

________,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为

________。(6分)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地壳结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不难得出答案。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水

圈自然 (2)陆地海洋(3)莫霍33 (4)地幔固①<②<③ 1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__。(4分)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级。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及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内部结构可判断甲为莫霍界面,乙为古登堡界面。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E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级。由A到B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而由A到E虽距离远,但通过地幔,通过地壳的距离短,平均波速远高于由A到B,所以E 可能先感到地震。第(3)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横波主要是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上图。

人教必修第一册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地下大约2 900 km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0,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答案D B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而纵波可在固、液、气各态物质中传播,因此,根据2 900 km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 900 km深度以下为非固态物质。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异常变化,故可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三题。 3.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处时波速明显下降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答案B读图可知,③是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④是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和纵波在①处速度加快,在②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①上下两侧圈层的名称分别为()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答案D①是莫霍界面,其上侧是地壳,下侧是地幔。 5.从地壳到地心()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答案A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面两题。 6.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B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②层为地幔。 7.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武汉二中朱艳娟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概念。 2、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一)、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二)、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 区分岩石圈和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任务完成法、导学法、列表对比法、分组合作讨论 六、学法指导 通过绘制地球圈层图学习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科学家是怎样做科研的呢?比如现在我们给科学家一个研究课题: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拿到这个课题之后,该怎么做呢? 生:收集资料、讨论;考察、测量、开会、表决…… 师:科学家做科研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确定研究课题,勾划一个大致的思路; 然后准备相关理论依据;第三收集资料、数据;第四用相关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第五形成结论;第六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来模拟一下科学家科研的全过程。我们的科研课题就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师:拿到选题之后,我们要先有个大致的思路。地球不能切开看,也不透明,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含答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读下列“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 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④横波速度减 慢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A.a岩层内部B.c岩层内部C.d岩层内部D.e岩层内部 3.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A.a+b+c B.a+c+d C.b+c+d D.c+d+e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断 5.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 6.该地最可能位于() A.非洲东非大裂谷B.青藏高原C.吐鲁番盆地D.太平洋7.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8.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可以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 C.岩石圈、地幔、地壳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 A.水圈、生物圈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布、划分依据、各层特点和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教多,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记忆。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大气圈的三层大气层特点的讲解对比,其它内容尽量高度概括。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4、随堂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更深的理解记忆。 例1: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地震波是机械波,纵波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 【答案】 D 2.莫霍界面是() A.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B.地壳与地幔的界线 C.岩石圈与地幔的界线 D.地幔与地核的界线 【解析】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界线,岩石圈与地幔的界线是软流层 【答案】 B 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 C.太平洋D.四川盆地 【解析】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厚度,大陆地壳中,海拔高的高原厚度又大于平原。 【答案】 A 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由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各圈层之间均有密切关系,共同构成地球的地理环境。 【答案】B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1),回答5~6题。 图1 5.图1中①表示()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6.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 A.①顶部 B.②顶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外部 【解析】主要考核读图说出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名称及岩石圈的概念。 【答案】 5选B,6选 C 7.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部圈层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B.岩石圈不包括地壳 C.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答案】C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2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下题。 图2 8.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火山灰蔓延到大气中,随后沉降到水圈、生物圈,最后进入到岩石圈。 【答案】 A 二、综合题 图3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9: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读图回答1~2题。 1.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B.上地幔 C.下地幔D.地核 2.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回答3~4题。 3.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后( ) A.横波和纵波增速 B.横波和纵波都减速

C.横波加速、纵波减速 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 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B表示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故又叫岩石圈 B.水循环只在B所代表的水圈上运动 C.A所代表的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D.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下部和地壳的表面地震波是指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回答5~6题。 5.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6.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A.左右摇晃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D.上下颠簸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第7~8题。 7.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8.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B.青藏高原 C.南极点D.太平洋 二、综合题 9.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汇编(10月)B4地球的圈层结构

B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卷·2015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B426.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的区域内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之中 C.①圈层的底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由岩石组成,为岩石圈 【知识点】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 【答案解析】26.BC 解析:26题,根据所学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可知,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之中;①圈层(大气圈)的底层,即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C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地球圈层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较小。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B4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6.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 软流层中部 【知识点】本题考查等值线和地壳与地幔的界线。 【答案解析】15.D 16.C 解析:15题,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定M处地壳略薄,即海拔略低,是盆地地形,N地地壳略厚,是山地地形,D正确。 16题,地壳与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所以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就是莫霍界面,C正确。 【思路点拨】等值线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是常用的知识点。 【地理卷·2015届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B4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题。 1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A. 莫霍界面以上 B. 上地幔上部 C. 下地幔上部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 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 3.岩石圈是指()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地震波的概念,了解其分类和特点。 2.认识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3.熟悉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并能够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推测其物质形态。 4.了解岩石圈的结构,注意它跟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区别。 5.熟悉地球的外部圈层,并知道他们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类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区别。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介

绍。 3.岩石圈概念及特征。 4.地球外部圈层划分的层次、特点及外部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纵波和横波的区别。 2.通过纵波和横波波速变化推测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结构。 3.软流层的相关介绍。 4.岩石圈的划分依据和岩石圈与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嫦娥奔月”和“土行孙”两幅神话人物的图片。“嫦娥奔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这也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从神舟五号飞船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出舱活动、飞船与在轨飞行器交会对接、太空生活等一系列空间实验,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说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非常深入。谈天是为了说地,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来说,它的探索难度远大于太空,现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位神话人物——土行孙。他可以钻地,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吗?(学生回答:不能)。同学们能给出一些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最终引出地震波这个主题,开始接续课文内容)。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含答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读下列“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 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 )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④横波速度减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 ) A.a岩层内部B.c岩层内部 C.d岩层内部 D.e岩层内部 3.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 ) A.a+b+c B.a+c+d C.b+c+d D.c+d+e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 A.纵波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5.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6.该地最可能位于 ( ) A.非洲东非大裂谷 B.青藏高原 C.吐鲁番盆地 D.太平洋 7.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8.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可以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壳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宁波市正始中学蔡国忠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卷: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回答下列问题。 1.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 ( ) A. 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B. 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 C. 与恒星的距离适中 D. 适中的自转周期 2.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 A 2. A 【解析】 【1题详解】 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C正确;与恒星的距离适中、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和适中的自转周期,让其有适宜的温度。 【2题详解】 水有固、液、气三种形态,有液态水存在是因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与地球上有适宜温度关系最密切的是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适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B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是有大气存在的原因;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与有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密切。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有利条件有密切关系。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

表面平均湿度保持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发生、发展;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有液态水。 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如图所示①地)顺利发射升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3. “天舟一号”在什么情况下属于天体( ) A. 在发射架上时 B. 发射后在大气层中上升时 C. 发射成功后在太空正常运行时 D. 任务完成返回地面后 4. 与酒泉、太原和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相比,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选择①地发射,主要考虑的是( ) A. 土地成本较低 B. 晴朗天气较多 C. 发射纬度较低 D. 航天基础较好 5. 可能对卫星电视信号传输产生干扰的是( ) A. 地球运动 B. 太阳辐射 C. 太阳活动 D. 月球引力 【答案】3. C 4. C 5. C 【解析】 考查天体的概念,卫星发射基地的条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题详解】 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天舟一号”是人造天体,但是只有当它们脱离地球,在太空正常运行时才可称为天体。故选C。 【4题详解】 酒泉位于我国西北部,其土地成本最低,A错误;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日数较多,B错误;海南岛

2018年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解析

课时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C.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液态物质组成 D.地核是指莫霍界面以下的部分,呈熔融状态 答案:B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地震波而获得的信息;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外核可能为液态或呈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A.盆地B.平原 C.海洋D.大陆架 答案:C 解析:海洋是地壳最薄的地方。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读下图,完成5~7题。

5.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B.3个 C.4个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 C.岩石圈D.地壳 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答案:5.C 6.B 7.B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回答8~9题。 8.组成图中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9.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 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 以通过固、体、气体, 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这种波速发生突然 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提问读图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 个不连续面呢找出它们 所处的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 内部进行分层吗 读图观 察、思考 学生尝 试自己划 分地球内 部圈层 两个不连续面,其 中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 千米处和2900千米处 33千米处—莫霍界 面;地下2900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启发讲解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图”(3) 边看图边讲解 看图、理 解 地壳 地幔:上、下地幔 地核:内、外核 (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

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3)地球圈层结构图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形象地比作鸡蛋,也可以分为三层,地球的最外层是最薄的________________,中间一层是________________,最里层是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把它形象地比做鸡蛋是因为,它的薄厚也像鸡蛋一样,蛋皮最薄、蛋清其次、蛋黄最厚。地球内部三层也由外向里依次增厚。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2.根据水储藏空间,地球上最多的水体是____________,最多的淡水体是________________,这些淡水约有2/3储藏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地区。 思路解析: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所以地球上水以咸水为主,其中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这些淡水中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答案:海洋水冰川水南极北极 3.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图1-4-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________________;地球外部圈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图1-4- 地球外部圈层图 思路解析:从地球的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外部圈层,在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答案: A A B C 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石圈指地壳部分②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③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岩石圈概念的理解。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所以也可以说岩石圈是地壳加上地幔的顶部。 答案:D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科学家在划分固体地球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时,主要的根据是()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科学家向地下打深井而得到的样本成分 C.厄尔尼诺现象 D.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岩层结构 思路解析: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答案:A 2.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思路解析: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

【练习测试】地球的圈层结构习题

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2),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 A、B、C分别为()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有关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各个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 B.地球的一些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地球各圈层的厚度相差不大 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3.图2是地球外部圈层构成示意,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B.岩浆比例的不同 C.各层的厚度不同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5.关于水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水呈固态和液态存在 B.水圈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 C.水圈是一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D.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6.有关地球结构的错误叙述是() A.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 B.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C.横波可以通过地球的外核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划分地球三个主要圈层的界面 7.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不能穿过液体和气体 B.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横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D.横波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8.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

觉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9.右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0.有关水圈和生物圈特点的正确叙述有() ①水圈是由不同形式的水体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圈层 ②水圈是主要由淡水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圈层 ③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④生物圈是由动植物构成的圈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地震发生时,坐在大海中船舶里的人()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D.只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12.某地震发生在海域上,此时震中附近船只上的人会感到() A.只有上下颠簸 B.只有前后.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3.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7日18时30分从北京起飞,飞往夏威夷某岛(西十区),飞行时间为18小时,则到达时当地时间是() A.9月17日0时30分 B.9月17日18时30分 C.9月18日18时30分 D.9月16日18时30分 1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部分 15.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S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B.P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且速度较慢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 【教学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07年6月第二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导学法、对比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的结构特点,其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哪几层?那么地球又有怎样的圈层结构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评: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内部从内向外依次分为—核聚变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导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具有同样的同心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下面就《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地理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具有兼文兼理的特性,难度较大,前面的《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们有一种挫折感。而且,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课时较少,地理基础较薄弱,所以这次公开课我选择平行班作为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冒险。但是,我想,越是难做的事,我们越是要勇往直前。而且,我作为14班的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平时的上课氛围,他们比较活跃,理性思维强,对于地理,好像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兴趣,尤其是每次上课时专注的眼神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坚定了我的信念,交代他们如果有时间做一下课前预习,让他们对于这一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地理探索的兴趣,学会以地理视角看世界。内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我打算以多个设问的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在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二、课中展示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列举人类的三大壮举,并问他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他们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接着我又问他们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靠什么手段研究他们陷入更深的疑惑。然后,我谈笑地问:“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地表的物体会怎么样”,学生争相回答说左右摇晃,我又笑问“仅仅只有左右摇晃吗”,又有学生补充道:“还有上下摇晃”。从这里,我顺利地引入了地震波的概念。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要学生在书本中提取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之后,我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先上下晃动,后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