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课后答案全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课后答案全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课后答案全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课后答案全部

发展心理学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林崇德第二版

2013.1.3整理 BY Tan

第1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

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2、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简答)

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1)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等。①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等。高尔顿做了家谱研究,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说明了遗传的决定作用。②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华生。华生提出了 S-R 公式,把行为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③由于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相互作用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的。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有些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内在需要;也有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的教育条件。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这一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

展的某个时刻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有机体在生理基础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提供足够的刺激,儿童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难以补偿。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在研究中,应该注意不要把发展的“快速期”误认为“关键期”,还应当看到,人类的发展关键期和动物的印刻现象有所不同:首先,人类的心理机能比动物的印刻高级、复杂得多;其次,这个时期也远不是十分短暂的,可能持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这种心理机能也不像印刻那样有或者没有,通常表现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

3、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简答)

答:(1)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①准备时期。19 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终于在 19 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②形成时期。从 1882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继普莱尔之后,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和德国的施太伦等开拓者,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③分化和发展时期。二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演变和增新时期。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

(2)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①发展心理学诞生的理论背景

a.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04 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从此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 1922 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但霍尔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b.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形成于 30 年代。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艾里克森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划分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扩充到老年期。

②发展心理学的诞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即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 1927 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即古德伊洛弗)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于 1935 年出版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都超过霍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

③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从1957 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50 多年来,研究者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如:对成人记忆的研究;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等。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著作。这些研究和著作极大的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4、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

(2)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

(3)珀金斯的真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 1996 年提出真智力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力测验和促进智力的研究,进而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一是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二是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

(4)塞西的生物生态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

(5)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 1990 年提出来的。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而言,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而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但不同的是戈尔曼把它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

5、请回答什么是聚合交叉设计,并据此设计一个发展心理学实验。

答:(1)聚合交叉设计的含义。

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聚合交叉设计具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方法单独实施无法达到的效果。

①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限制等问题。②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2)运用聚合交叉设计对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进行研究。

在对 450 名一至三年级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运用课堂测验或数学竞赛的方式,由数学教师为主试,使用同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问卷测查。该研究选择了三个年级,利用三年时间进行纵向追踪,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了对一至五年级小学儿童的全部追踪研究,不仅缩短了研究时间,而且获得了有关小学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变化的数据。

第2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1、请简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答:(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性本能力比多集中的不同部位,形成性感区,根据性感区的不同,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 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②肛门期(1~3 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③前生殖器期(3~6 岁):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因此,前生殖器期又称恋母情结的阶段。

④潜伏期(6~11 岁):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⑤青春期(11 或 13 岁开始):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 11 岁,男孩约从 13 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

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任务的完成、危机的解决会促进积极品质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①婴儿期(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②儿童期(1.5~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同时,儿童开始具有自主感。

③学龄初期(3~5 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会获得“目的”的品质。

④学龄期(6~12 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⑤青春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⑥成年早期(18~25 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⑦成年期(25~65 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⑧成熟期(65 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2、什么是观察学习?它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1)观察学习的定义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接受到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它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

②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保持过程使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高度发展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可由观察学会大量的行为。

③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班杜拉认为观察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悉心的练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操作状态与示范行为加以对照,经过自我矫正和调整,才能形成熟练的运动机能,出与示范行为同样正确的反应。

④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班杜拉认为当获得的行为没有实用价值或要冒遭受惩罚的危险时,学习与操作之间更易不相一致。只有出现了积极的诱因时,处于压制状态下的观察学习才快速地转化为行动,即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

3、请说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和意义。

答:(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正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最近发展区的意义

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依据儿童过去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维果斯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即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4、请简述新皮亚杰主义的发展。

答: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 20 年代,到 50 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有三个,这三个均可成为新皮亚杰主义。

(1)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种质疑,主要表现在:

①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而是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

②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威廉?佩里等人,对皮亚杰的将 15 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三种水平:二元论水平;相对论水平;约定性水平。里格明确地提出辩证运算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此阶段正是成人思维发展的特征。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表示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却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2)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有两种态度:

①“非发展理论”,即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贮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

②“发展论”,即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

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3)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份。但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①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与皮亚杰相比,他们更多地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学的观点来阐释个体智力的社会发展。

②不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更重视应用的研究。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③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除了认知,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

④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⑤注意采用现代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包括的方向进行新的探索。

第3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请阐述你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的认识。

答: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其研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即独立变量),但它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作。正由于此,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不能将因变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年龄。即使对年龄变量本身,也要作全面分析。因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变量有历法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被试自己或他人知觉的年龄等多种变量。

(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年龄的差距,在研究方法学上和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种主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

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同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心理发展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从道德、伦理以及人道的角度考虑,由此必然造成对研究对象不能严密控制或操纵的特殊性。

2、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几种研究设计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应用?

答: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研究设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断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①特点

a.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b.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

c.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②应用

如要比较不同年龄儿童的利他行为,可以同时让 6 岁、8 岁和 10 岁的儿童面对一个年龄较小且可怜的孩子,观察他们是否会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如糖果、文具等)与对方分享,借以确认这种分享行为是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2)纵向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故也称做追踪研究设计。

①特点

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b.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从而造成样本的丢失。

c.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及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

d.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②应用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就是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纵向研究儿童心理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在其儿子三年心理发展的报告里,深入细致地记录了大量的观察事实,这就是所谓的“儿童传记”。他每天三次地对其子进行了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

(3)聚合交叉设计

①特点

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聚合交叉设计具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方法单独实施无法达到的效果。

②应用

如要研究某一训练方案对改善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否有帮助,选择 6 岁、8 岁和 10 岁攻击性较强的儿童,随机将他们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训练行为。观察接受训练的儿童,并与控制组儿童相比较,以得出训练方案是否有效,及对哪个年龄组的儿童最为有效的结论。两年后对样本中的 6 岁和 8 岁儿童再进行测量(这时他们已分别为 8 岁和 10 岁),可得出这个训练方案是否有长期效果的结论。

3、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应用?答: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等。它们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具体如下:(1)观察法

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①特点

a.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及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

b.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

c.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

的,因此有时采用现场观察难以奏效。

d.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②应用

如在一个有很多有趣玩具的房间里,要求儿童不要动这些玩具,然后研究者借故离开,看这些儿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会不会作出违规的行为。

(2)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①特点

a.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

b.访谈法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②应用

访谈法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对象,如当研究者发现所记录的回答不完全,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一些情况时,可再对被试进行访问。

(3)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被试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①特点

a.标准化程度较高,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

b.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②应用

通常研究者使用的问卷有两种形式: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看法作答。例如:“你喜欢学习数学吗?”或“你喜欢学习数学吗?为什么?”这种形式是研究者希望获得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封闭式问卷指根据研究需要,把所有问题及可供选择的答案全部印在问卷上,被试不可随意回答,必须按照研究者的设计,在给定的答案中作出选择。如:“你喜欢学习数学吗?A.很不喜欢B.不太喜欢C.有点儿喜欢D.很喜欢”。在这个问题中,被试只能在规定好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不管他是不是完全同意。

(4)测验法

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①特点

a.编制严谨、科学,便于评分和对结果作统计处理,有现成的常模可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b.灵活性差,对施测者要求高,被试的成绩可能会受练习和受测经验的影响。

②应用

如采用瑞文智力测验测查小学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

(5)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意识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①特点

实验法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能对事物的情况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一些无关因子的干扰,突出所要研究的实验因子,从而比较准确地探索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②应用

如要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可在同一年级选择数学成绩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班,然后随机地将一个班确定为实验班,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另一个班为对照班,仍接受原来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再对两个班进行相同的数学测验,将两个班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它们的前测成绩,再进行比较和统计检验,如果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优于对照班,则可得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好于原来教学方式的结论。

4、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如何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

答:定性分析就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量的分析。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应注意以下两点: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存在着巨大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着眼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则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②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

析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③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④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⑤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正因为二者存在以上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2)定量、定性分析虽然具有不同的基础假设、不同的程序,但二者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各有所长,在对发展心理学很多分析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定性、定量分析的成果相互补充,加深认识;同时,它们又可各施其长,如定量分析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定性分析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分析。在很多研究中,可以将两种方法以不同方式(如马克斯威尔提到的整体式结合、分解式结合)适当地结合起来使用,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

5、请综合运用本章内容,设计一个针对 6~15 岁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设计。

答:(1)研究题目

研究小学儿童对思维规则的掌握。

(2)实验的目的

思维规则的掌握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一方面,本实验用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来作为评估儿童思维规则掌握的程度,以年级和性别作为自变量,研究它们对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的影响。

(3)实验方法

①被试:共选用 300 名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每个年级各 100 名,男女比例为 1:1。

②实验设计:3*2 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自变量 A:年级,有 3 个水平,即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自变量 B:性别,有 2 个水平,即男生和女生;

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学校类型、测验的环境、学生所在班级的特点等。

③实验材料:以杠杆装臵模型为器材,测定小学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

(4)实验过程

对这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三年的追踪研究,每次测试由各班班主任为主试,采用统一指导语,使用实验材料,对小学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进行统计、分析。

①首先随机选取三个年级的学生各 100 名,对他们进行第一次测验,能获得这三个年级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

②一年测试三次,用这三次的平均成绩来表示该年级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

③追踪每个学生三年的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

(5)结果统计与分析

①不同年级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

②同一年级的学生,随着时间的增长的比较;

③不同性别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的比较。

(6)实验预期

①不同年级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年级越高发展越好,即五年级>三年级>一年级。

②同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即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第 3 年>第 2 年>第 1 年。

③不同性别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没有差异。

(7)实验结论

年龄对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有显著影响,在 6~15 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

第4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1、胎儿的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有哪些类型?这些主要物质基础的作用是什么?

答:(1)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类型

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类型包括:神经元、神经系统、反射机能。

(2)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作用

①神经元的作用

一个发育完全的大脑大约具有上亿个神经元,而那些神经元都是在出生前分化的,发育中的胎儿大脑必须平均每分钟产生上万个神经元。大脑皮质神经元从脑室表面通过中间带,迁移和发育成大脑皮质的细胞。其作用是通过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

②神经系统的作用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在孕 3 周(胚胎只有 15 毫米长)时即开始形成。到妊娠第 8 周末,神经系统的大体结构已基本形成。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其他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神经系统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活动,使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③反射机能的作用

3 个月的胎儿已经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其他类似吸吮反射及抓握反射的活动。反射机能的发展为胎儿的生存与适应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许多无条件反射常用来作为新生儿神经发育测查的指标。

2、胎儿心理机能形成有哪些表现?

答: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感觉、思维和记忆方面。

(1)感觉的形成

①视觉

妊娠第 7 周,眼睛形成;第 10 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 12 周,出现眼睑;第 28周,眼睑打开。胎儿在 4 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

②听觉

胎儿听觉感受器在 6 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围末梢感受器至孕 24 周完成其正常发育。孕 8 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

③触压觉

研究发现,2个月起胎儿已经有皮肤感觉。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当。

④嗅觉

嗅感觉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孕 6 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胎儿能够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忆在脑中。

⑤味觉

胎儿 12 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 26 周形成。从孕 30 周开始,胎儿已经有了发达的味觉,对羊水的味道有一定的鉴别力。

(2)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胎儿的大脑在第 20 周左右形成。孕 5 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孕 7~8 个月时,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妊娠 32 周,胎儿大脑已如新生儿。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地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胎儿在子宫内用大脑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决定对哪一类信息作出反应,还要将某些信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思维和记忆在工作。

3、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示人们要注意什么样的根本问题?

答:(1)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①遗传因素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特征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现象就是遗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胎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受基因控制。基因的错误或变异均可导致遗传病变。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多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遗传因素是胎儿生长受限发病的重要因素,了解孕妇家族史、家庭背景以及胎儿父母双方的基因状况对预防由于胎儿畸形或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造成的胎儿生长受限有重要作用。

②环境因素

a.物理因素

第一,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自然的或人工器物所产生的离子辐射,如 X、镭、氡、中子辐射等。它不包括电磁波及场。电离辐射可引起胚胎死亡、畸形、生长改变或其他功能改变,生后可出现智力发育迟滞及恶性肿瘤。

第二,噪声。孕妇长期处于强烈的噪声环境,会经常导致子宫收缩,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强烈的噪声可能直接作用于胎儿的遗传基因,引起突变致畸。胎儿易发生宫内发育迟缓及胎儿躁动不安而胎动活跃,导致脐带绕颈、绕身。

第三,超声波。B 超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影响大脑发育。在 B 超的作用下,胎儿的脑神经细胞会随之震动,由此,大脑的发育自然

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震动胎儿耳膜。孕妇在做 B 超的时候,如果恰巧 B 超仪的探头正好对着胎儿的耳朵,这种声波强度就会对胎儿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四,高温。1972 年,爱德华兹首先提出高热是人类出生缺陷的病因之一。其后,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提出,妊娠期高热与新生儿脑发育缺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高温还会引起流产、死胎发生率增加,出生后智力低下。任何高温都可能引起胎儿的畸形。

第五,电磁场。研究发现,生物体对电磁场最敏感的时间在器官发生期,胎儿对电磁场的敏感性较成人高 2~3倍。其中又以发育期的脑对电磁场最敏感。

b.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历来就是环境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铅、汞、苯、有机溶剂、一氧化碳、镉和麻醉性气体,对人类也有发育毒性。

第一,汞及其化合物。汞元素是一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并被人类广泛接触的重金属元素。胎儿对甲基汞的毒性极为敏感,产生的神经损伤也很明显。孕妇感染甲基汞后可引起胎婴儿的脑神经麻痹和智力低下。

第二,铅及其化合物。铅的毒性,使孕母妊高征、胎膜早破、早产的发病率增加。孕妇除应注意职业性铅接触外,还应注意含铅量超标准的化妆品,如染发剂、口红、脂粉等。

第三,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血循环影响胎儿,且胎儿对其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为敏感。吸烟可造成胎儿慢性缺氧。过量吸烟能够引起胎儿严重的多发性畸形,往往导致胎儿早期死亡或早产。除高血压外,吸烟是引起胎盘大面积坏死的主要原因。

第四,嗜酒。妇女妊娠期嗜酒,轻者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重者表现为胎儿酒精综合征。

第五,饮用咖啡。由于孕妇清除咖啡因能力降低,咖啡因便积累在体内,并可穿越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胎儿生长缓慢、瘦小,严重者还会导致流产、早产和死胎。

第六,吸毒。妊娠期间吸毒,可使胎儿产生中毒症状。胎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毒品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抑制,严重者可致死;毒品对胎儿的免疫系统也能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另外,妊娠过程中的妇女因吸毒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也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吸毒可诱发遗传物质突变,危及胎儿的大脑、心脏等器官导致胎儿畸形。

第七,大气污染。早孕期间暴露于 SO2、N02、CO 等污染的空气中与胎儿生长受限及低出生体重儿有相关性,晚孕期间暴露于 SO2 等污染空气中与早产有相关性,且稍高于正常范围的污染浓度即可造成上述不良妊娠结局。

第八,妊娠期药物。药物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损伤,主要有孕妇和胎儿两个方面的原因:——孕妇体内代谢和酶系统均有一定的改变,使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像未孕时那样去氧化、还原、分解、清除等,从而使药物毒性相对增加。同时,由于孕妇呕吐、体液丢失,可使药物在体内浓度增高,或因某些并发症导致肝肾功能降低,也可使药物在体内积蓄而增强毒性。——胎儿本身正处在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功能均不完善,特别是肝肾功能尚不健全,因此对药物的解毒和排泄作用都不如成人,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易于积蓄而增加毒性。

c.生物因素

当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空气、水、土壤时,孕妇可能感染某些疾病并可累及胎儿。许多感染性疾病对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有影响。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程度与妊娠的孕周有关。妊娠期间前三个月为胎儿各器官形成期,此时因感染而导致胎儿畸形的比例最高。孕期宫内感染在早孕期间造成胚胎发育异常,导致死胎、畸形或胎儿发育受限;在孕晚期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d.地理因素

高原地区由于缺氧、低气压的影响,胎盘绒毛结构易发生老化,滋养层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增多,挤压绒毛血管,阻碍胎盘组织的正常灌流,造成胎盘功能障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③母体因素

第一,情绪。孕妇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生化成分,以致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其他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进而导致胎儿畸形。当孕妇情绪过度紧张时,可引起胎儿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严重焦虑的孕妇经常伴有恶性的妊娠呕吐,易导致早产、流产。孕妇情绪不安还会影响胎儿的智力。

第二,应激。孕早期精神受刺激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影响,同时使胎儿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子代神经心理行为以及免疫功

能。

第三,营养。孕妇营养不良可直接导致胎儿营养物质不足而影响发育,尤其是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孕早期许多孕妇有偏食、挑食的习惯,因此造成营养不良及贫血,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死胎、流产。

第四,患病。妊娠过程中,母体、胎盘和胚胎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孕妇患严重的慢性的心肾疾病(高血压、尿毒症、心脏病)、癫痫、甲亢、糖尿病、乙肝、结核、疟疾、病毒感染等,均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畸形。母体发热可以增加新生儿先天异常的发病率。

——妊高征。妊高征,即以往所说的妊娠中毒症、先兆子痫等,是孕妇特有的病症,多数发生在妊娠 20 周与产后两周,约占所有孕妇的 5%。妊高征因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及血小管活性增加,同时子宫、脐血流入胎盘循环阻力上升,使子宫胎盘血流减少,而发生胎儿窘迫、宫内生长迟缓、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发生死胎、死产等。母亲发生妊高征,使母儿均处于应激状态。

——妊娠剧吐。妊娠剧吐因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胃纳差,造成了孕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体重减轻,进而影响胎儿营养不足。妊娠剧吐会增加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及妊高征的发生率。

——妊娠糖尿病(GDM)。母亲糖尿病具有致畸效应,其后代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2~4 倍。所致畸形包括神经管的缺损、尾端神经管的发育不全、脊椎缺损、先天性心脏病、股骨发育不良、肾发育异常及颅面畸形等,其中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畸形。在妊娠早期,血糖过高可以导致胚胎卵黄囊发育受损而影响营养物质的传递,使胚胎发育异常,从而使流产率和胎儿畸形率增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孕期特发的一种以搔痒和黄疸为主要症状,伴胆酸、肝酶等生化异常的疾病。引起早产、胎儿窘迫及低体重儿。该病胎盘的绒毛间隙狭窄造成胎盘灌注不足,加之合体细胞血管减少,更影响氧及其他物质的吸收交换,使胎盘功能减退,会出现胎儿缺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羊水污染、胎死宫内等状况。

——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的作用。如果甲状腺激素不足,脑的发育会发生明显障碍。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母亲孕期轻度甲状腺功能减低(简称甲减)或亚临床甲减也会对后代的智能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孕妇感染后,轻者为隐性感染;妊娠时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表现为 HCMV 活动性感染,同时,约 40%还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妊娠早期胎儿感染 HCMV,通常可致神经系统障碍,如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妊娠晚期胎儿感染 HCMV,胎儿出生后的临床表现有小头、听力缺陷和微小的神经系统障碍等。

——乙肝病毒感染。妊娠合并肝炎可引起胎盘产生的甾体激素灭活减少,子宫对催产素敏感性增加。重型肝炎还可使凝血功能降低,甚至发生胎盘绒毛间隙微血栓形成,使胎盘血循环下降,胎儿宫内血氧供给降低。慢性乙肝肝功异常者对妊娠有显著影响,其死胎率、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比乙肝病毒携带者高。

——吸毒致 HIV 母婴传播。母亲吸毒是影响 HIV 母婴传播的一个危险因素。毒品可引起胎儿低体重和发育不良,也可增加母体 HIV 的复制从而增加母体病毒载量。此外毒品可损伤胎盘屏障,降低胎儿的免疫功能,增加胎儿细胞对 HIV 的敏感性,进一步影响母婴传播。

——重症肌无力(MG)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慢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胎儿肌肉无力,引起子宫内胎儿运动减少,导致先天性非进展性挛缩、颅面畸形、肺发育不全及生长发育迟滞。

——口腔卫生。口腔卫生与生殖健康关系密切。牙周病、牙周组织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感染,对胎儿和孕妇有不利影响。母亲牙龈疾病感染胎儿,会造成先天性心脏病,影响胎儿大脑发育。

(2)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示人们要注意孕期保健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做好孕期保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预防感染。尤其要重点预防病毒性感染。

②增加营养。孕妇的营养与胎儿的发育密切相关,尤其怀孕早期的营养对胎儿脑的发育更为密切。

③慎用药物。有的孕妇服了某些药物,如果抗癫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癌药等可致胎儿的神经系统畸形。早期妊娠的妇女去医治疾病时要告诉医生目前已怀孕,供医生开药时参考。

④避免先兆流产。怀孕后阴道少量流血可能是先兆流产。先兆流产会影

响胎儿的发育。妊娠早期应避免房事,平时应注意休息。

⑤避免与放射线接触。放射线对胎儿组织有破坏作用。孕妇需要注意的情况是,即使没有直接让胎儿接触放射线,胎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例如在胸部透视时腹部也会受到影响。

⑥避免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保持心情舒畅。

4、胎教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试通过查阅资料或访谈,列出胎教音乐的适宜曲目及使用方法。

答:(1)胎教作为胎儿期心理卫生的基本形式,其作用机理是: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从胎龄满 6 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途径上的细胞得以伸展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联系。

(2)胎教音乐的适宜曲目及使用方法。音乐胎教是各种胎教方法中的首选措施。音乐胎教是通过音乐对母体内胎儿施教。通过对胎儿不断地传输优良乐性声波,促使其脑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及突触的发育,为优化后天的智力及发展音乐天赋奠定基础。从心理学理论看,音乐能够激起人们无意识超境界的幻觉,使孕妇产生恬静的美感和愉悦的情绪,产生良好心境,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胎儿,改善胎儿大脑功能水平。以下是适宜于音乐胎教的一些乐曲:

①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

②德沃夏克的 e 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③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

④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在山魔王的宫殿里》;

⑤罗伯特〃舒曼的《梦幻曲》;

⑥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⑦贝多芬的 F 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⑧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⑩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

上述曲目怀孕妈妈们在一天当中的每个时刻都可以听。烦躁的时候适宜听《自新大陆》;慵懒的时候适宜听《杜鹃圆舞曲》;悲伤的时候适宜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发脾气的时候适宜听《田园》;睡醒的时候适宜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激情澎湃的时候适宜听《拉德斯基进行曲》;跟小宝宝讲话的时候适宜听《摇篮曲》;运动的时候适宜听《拉德斯基进行曲》;春天来临的时候适宜听《春》。

第5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1、动作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如下:

(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2、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答:(1)言语获得的理论包括先天论、习得(或经验)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的理论。

①先天论

a.理论内容

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的。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b.评价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臵”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②习得(或经验)论

a.理论内容

言语的习得论认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说与模仿说。

b.评价

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但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③相互作用论

a.理论内容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社会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

b.评价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儿童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语言的事实,但它过于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自身加工语言的心理过程。

(2)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根据言语获得的相互作用理论,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3、什么是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它对婴儿心理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1)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2)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①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四个水平:无面部知觉(0~2 个月);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 个月);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 个月);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 或 8 个月~10 个月)。由此可见,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②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发展的意义:

a.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 岁的婴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b.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

c.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

4、婴儿依恋主要存在哪些类型?如何理解依恋的实质?

答:(1)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

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 65~70%。

②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 20%。

③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去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 10~15%。

(2)依恋的实质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依恋的实质做了不同的说明。

①精神分析学派。依恋起源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母亲如何与婴儿相处决定着婴儿依恋类型的性质。积极、温暖、宽容和充满爱心的育儿方式,会产生安全的依恋,反之则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依恋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

②社会学习理论。婴儿天生就存在一种依恋某种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母亲的拥抱和微笑具有强化的功能,因此依恋的实质就是母亲满足婴儿基本生理需要的一种替代产物。

③习性学。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即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适合的客体所激起。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是婴儿,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

④认知理论。婴儿的依恋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

第6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1、为什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答: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因为:

(1)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4)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2、幼儿言语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1)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①词汇数量的增加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 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

②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a.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b.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

③词类范围的扩大

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

④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常有或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的现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加深,幼儿运用词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

(2)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是

①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的意义。语言一旦发展可促进认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言语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幼儿的言语发展能够加深和巩固其初步形成的概念;指导并参与认知加工过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②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幼儿的言语发展能够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道德的发展。幼儿期儿童的言语能力不断发展,使儿童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并有效地影响他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3、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思维发展的经典研究加以阐述。答: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具体如下:

(1)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比婴儿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具体表现是:

①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短时记忆在记忆理论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关于记忆容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

②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

③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④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儿童对新异事件的自传式记忆常常是相当好的。在 3 岁或 4 岁时参观过迪斯尼乐园的儿童,甚至在 18 个月之后,还记得许多发生于这次旅程的事件。

⑤记忆策略和元记忆逐渐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个体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

(2)思维的发展

①幼儿思维的特点

a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b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c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②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皮亚杰“三座山测验”认为 2~7 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是儿童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3)最初概念的掌握

①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②最初数概念的掌握

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以及数的组成。

③类概念的掌握

维果斯基的研究发现,6 岁以上儿童只将单独的性质作为必需的、充分的依据。维果斯基称为“链概念”。

(4)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幼儿的思维带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但由于经验的积累,特别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幼儿晚期,在其经验所及的事物的范围内,也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有何特殊意义?

答:社会性是个体的内容与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同时社会性又是人在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幼儿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自我定位,对自我的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学习社会生活规则。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懂得基本生活规范,道德认知也逐步发展,这使得他们在入小学后能有能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3)当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幼儿能建立起性别认同,表现出对男、女生交往的不同倾向,这也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能更好的处理自己与老师、同伴的关系,学会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

(5)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好坏,对其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影响很大。如研究表明: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入学适应困难。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在入学后比其他儿童更易出现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等心理问题。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答:(1)小学生的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

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从人类极为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到教师的教授活动的制约。

③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其次是情感因素等。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它们共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⑤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各种心理过程也起了变化。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③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

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种良好的品德。

2、小学生的学习障碍有哪些表现?其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1)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主要的表现是:

学习障碍最明显、最易被父母和教师所觉察的特征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特别表现出有阅读障碍。尽管儿童在其他领域并未显得愚笨,但就是不能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儿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征是与学习障碍相联系的:

①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

学习障碍儿童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如视觉记忆受损、有空间定向障碍、听觉辨别能力很差、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语音意识方面有缺陷等。

②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在一般性精神卫生方面,学习障碍儿童的精神疾病、行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显著多于正常儿童。很多研究指出,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存在注意力缺损、活动过度、问题行为、违法犯罪、忧郁、焦虑、控制点不适宜、自我概念较差、自我评价较低、受同伴的欢迎程度较低、社会技能缺损、人际关系不良等方面的问题。

③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有研究者曾用 X 光片来比较儿童的骨骼年龄,发现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60%学习障碍的儿童表现为骨龄较小。他们开始走路、说话的年龄也较晚,从学前期过渡到学龄期的时间较正常儿童要长。

(2)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目前对学习障碍的引发原因尚无确切定论,只有下列假设:

①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儿童学习障碍;

②遗传、脑认知功能缺陷、感觉综合失调可能导致学习障碍;

③轻度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学习障碍,其发病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某种神经递质不足或增加,或是中枢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改变;

④环境因素是引发学习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

⑤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是造成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

3、如何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如何?答:(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②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大约是在三、四年级;

③思维结构趋于完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且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辩证概念的发展优于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发展;

④思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一般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具体到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思维发展常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2)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

①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掌握概念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发展,对已掌握的概念不断加以充实和改造。

a. 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

小学儿童的概念水平逐渐以本质的、一般的因素为形成的基础,逐步形成深刻而精确的概念。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

小学儿童概念掌握表现了阶段特征:第一,低年级儿童“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多,多用“具体实例”“直观特征”掌握概念;第二,小学中年级儿童正处在概念掌握的过渡阶段;第三,高年级儿童“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少,逐渐能根据非直观的“重要属性”“实际功用”“种属关系”掌握概念,而且“正确定义”占极大比例。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是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小学儿童只有正确而深刻地掌握概念,才能顺利地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判断、推理,理解客观事物,并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

儿童入学以后,概念在日益丰富。字词概念发展和数学概念发展可以作为小学儿童概念丰富性发展的研究的突破口。

第一,字词概念的发展

——五种水平。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选择不同字词概念的定义或下定义

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错误的定义;概念的重复;功用性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本质的定义。

——小学儿童的字词概念的发展。从直观特征发展到具体形象特征占相当的比重;再到初步能揭示字词概念的一般特征,并接近本质的特征;最后向揭示字词概念的本质特征、对字词概念下较完善定义的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

——同龄小学儿童对不同性质内涵与外延的字词概念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思维特点:小学儿童对不同字词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一致,这说明儿童思维活动的不平衡性;小学儿童对不同字词概念反应的差异性,既决定于字词概念本身的难度,又决定于思维对象与儿童生活经验的一致性程度;实验研究材料的性质对思维特点的影响并不排斥年龄特征。

第二,数学概念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运算过程中,小学儿童的数学概念迅速地获得发展。有研究者提出小学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儿童对大小概念的理解或产生有一个大致顺序,但这不是绝对的年龄界线,因为同一个概念常会因出现的情境不同或研究方法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反应水平。

——发展的不匀速性和阶段性。儿童对概念的理解和产生随年龄而增长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时快,有时慢,显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 4 岁时,儿童对大小概念的理解还处于萌芽状态,到 5~6岁时发展相当迅速,到 7 岁时发展又相对慢一些。

——概念的逐步分化和概括化。儿童 4 岁时只能区分大与小,5~6 岁时概念迅速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面逐步精确化,一面又不断整合,使概念的理解逐渐达到成熟水平。

——概念的巩固与形成。儿童 7 岁时对大小概念的理解程度接近成人水平,到 8 岁时儿童已理解大小概念。

c. 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在教学的影响下,一方面,儿童所掌握的概念总是在不断充实着自己的内容,加深本质特征并舍弃非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儿童所掌握的概念,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关的。掌握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使掌握的概念系统化。第一,对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逐步掌握复杂的数概念系统和运算系统。数学的系统性,逐步被小学儿童所掌握,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第二,小学儿童思维系统化的发展,也必然地表现出组合分析的结构,即“格”的结构。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他们在思维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层次和交结点,他们将原有条件重新组合分析,然后综合列式。由于这种结构的发展,才使小学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思维系统完整与全面。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三者的发展是互相制约、彼此联系的。儿童掌握概念系统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应用已往丰富的概念材料去同化深刻而有系统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某一个概念深刻性和其相近的概念的区别。通过比较、变式等方法使儿童正确地掌握某一概念的内涵,同时掌握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②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就是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推理是由一个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儿童掌握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a. 直接推理

小学儿童首先掌握的是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即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第一,有关研究表明:

——小学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

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到五年级时为另一个阶段。四、五年级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

——儿童掌握三种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不是同步的。依次为:换位—换质—换质位。

——以不同类型的判断为前提的直接推理成绩不同:特称判断的成绩高于全称判断的成绩,肯定判断的成绩高于否定判断的成绩。

第二,儿童的直接推理能力及策略发展的研究发现:

——6 岁和 7 岁儿童初步发展了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8 岁儿童形成了这种能力。从 6岁到 8 岁,儿童的这种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提高。

——否定前提和肯定前提没有给儿童的直接推理造成影响,反义词的转

换也没有增加任务的推理难度。

——从 6 岁到 8 岁儿童的有效生成能力和使用能力都在明显提高。6 岁、7 岁儿童在直接推理时有效策略和无效策略并存,但几乎所有的 8 岁儿童都使用了“重复或解释前提”这一有效策略。

b. 间接推理

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幼儿只能在一些有限的、熟悉的事物范围内,不很自觉地运用演绎和归纳。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逐渐学会在较广泛的知识范围内,比较自觉地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第一,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四级发展水平

归纳推理能力的四级发展水平:

——算术运算中直接归纳推理;

——简单文字运算中直接归纳推理;

——算术运算中间接归纳推理;

——初步代数式的间接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能力的四级发展水平:

——简单原理、法则直接具体化的运算;

——简单原理、法则直接以字母具体化的运算;

——算术原理、法则和公式作为大前提,合于逻辑地进行多步演绎和具体化,正确地得出结论,完成算术习题;

——以初等代数或几何原理为大前提,进行多步演绎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完成代数或几何习题。

第二,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

——小学儿童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既有年龄差异,又有个体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推理范围的抽象度也在加大,推理步骤愈加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推理品质的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

——在运算能力的发展中,小学儿童掌握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

(3)小学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

①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受到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的限制。小学儿童一般只能利用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个概念中的所有的特征或属性。

a. 小学儿童数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

第一,直观概括水平;

第二,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第三,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

第四,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运算水平;

第五,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

b. 小学儿童数概括能力的发展趋势

第一,一年级基本属于具体形象概括;

第二,二、三年级从具体形象概括向形象抽象概括过渡;

第三,四、五年级大多数儿童进入初步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c. 儿童概括水平发展的三阶段

在概括能力发展上,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儿童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

第一,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的概括还和幼儿的概括差不多,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

第二,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

第三,初步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但仍很难进行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距太远的高度抽象概括活动。

②比较能力的发展

a. 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从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b. 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在某些条件下,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在另一些条件下,对另一些对象进行比较时则又不同。小学儿童更容易发现事物的相异点。在教学中最好从相异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相同点;从较为鲜

明的特点入手,然后再比较细微的差异。

③分类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字词概念综合性分类的能力呈现如下特点:

a. 二年级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的分类,但不能正确说明分类的根据。绝大多数小学儿童是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根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根据的人数有所增加。

b. 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年龄特点很明显,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c. 同一年龄组的儿童在解决难度不同的课题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d. 儿童从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析分类的表现,从五年级起,这种组合分析分类的能力有较明显的发展。这说明组合分析分类的能力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④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表现出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仅表现在解决问题成绩的提高上,还表现在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上。但是由于其思维发展并未完善,难度等级比较高的问题仍然超越其能力范围。

总之,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在逐渐发展,日益完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最初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其后逐渐能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最后向以概念为材料的理性过程较全面、深入且范围广泛地进行。言语在小学儿童的基本思维过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自我监控的水平获得迅速的发展。

(4)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①小学儿童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a. 小学儿童的思维敏捷性不断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在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b. 儿童运算中思维的敏捷性依赖于一系列的条件:儿童的知识结构、技能技巧及思维结构,思维客体的难易程度,教育水平等。

②小学儿童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a. “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

b. 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

c. 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小学儿童的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过程是稳步的,没有出现突变转折,随着年级递增,儿童思维灵活程度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③小学儿童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在运算过程中思维深刻性不断发展。

a. 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b. 小学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

c. 小学儿童不断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在逐步发展;

d. 三、四年级是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深刻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④小学儿童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独创性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其发展趋势表现于两个方面:

a. 从对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研究发现,四年级是思维独创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b. 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最后发展到独创性。根据对小学儿童自编应用题的研究发现: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三年级是从模仿编题向半独立编题的一个转折点,四年级是从半独立编题向独立编题的一个转折点。

⑤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的年龄特征

思维品质的发展存在着一致性,又在思维品质的不同成分中具有其年龄特征:

a. 思维的敏捷性往往易变化、不稳定,其年龄特征更易表现出可变性;

b. 思维的灵活性则相对较稳定,在发展中其表现形式也比敏捷性丰富;

c. 思维的深刻性,既表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又有一个三、四年级的关键期;

d. 思维的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的发展要晚、要复杂、涉及的因素更多。

4、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其社会性认知水平如何?

答:(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特点: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6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B纵向研究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3.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4.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5.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6.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7./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8.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0.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 11.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12.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13.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14.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5.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7.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8.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19.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20.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 21.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22.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 23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 24.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25.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27.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28./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29.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30.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31./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 A中老年心理学B婴幼儿心理学 C青少年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2.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D心理测验学 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 A儿童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C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D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 5.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 A个体心理发展B婴幼儿心理发展 C青少年心理发展D中老年心理发展 6.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A动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B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C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D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7.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被除数称为() A儿童心理学B比较心理学 C青少年心理学D中老年心理学 8.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的作者是() A卢梭B福禄贝尔 C达尔文D普莱尔 9儿童心理学的创使人是()

A霍尔B格塞尔 C普莱尔D达尔文 10.世界上第一本较系统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A《儿童心理学》B《青少年心理学》 C《一个婴儿的传略》D《儿童心理之研究》 11.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始于乎()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20世纪30~40年代 C20世纪初D20世纪20~30年代 12.用“发展心理学”作一书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始于()A1895年鲍德温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发表 B20世纪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发展心理学》的出版 C20世纪初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 D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发行 13.对成人心理的发展从多方面开展研究,始于() A19世纪90年代之后B20世纪初期之后 C20世纪中期之后D20世纪末期之后 14.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经开始有丰富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在() A2500多年前B1500多年前 C3500多年前D4500多年前 15.在西方,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A弗洛伊德B荣格 C阿德勒D艾里克森 16.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乎() A18世纪30~40年代B17世纪30~40年代 C19世纪30~40年代D20世纪30~40年代 17.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A葛承训的《一个女孩子的心理》B费景瑚的《均一六个月心理的发展》 C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D黄翼的《儿童心理学》 18.我国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是在20世纪() A30年代B50年代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版 (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随后,福禄贝尔(P.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有霍尔(G.S.Hd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测验法、格塞尔(久Ce8eU)的发育常模、杜威(J.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以及施太伦(W.Sum)的人格主义等。他们的成就为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化以及教育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和著作在量和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等,以及这些学派的演变都表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不断增新、不断拓展着。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更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将发展心理学提高到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1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 - p19 + 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普莱尔 ” -《儿童心理》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 2. 什么是 “ 遗传与环境之争 ”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P9 -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 P12 -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 P15 -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 P16 - P17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 P44 -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P37 -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P41 - P43 1. 髓鞘化 P70 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 视崖实验 P88 4. 前语言思维 P92 02 年名 5. 依恋 P95 6. 陌生情景 P98 7. A 非 B 错误 P93 8. 抓握放射 P72 9. 双向性原则 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P83 - 84 P85 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01 年论述 P96 - 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 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 年简 78 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 P100 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 模仿性游戏 P108 3. 单词句 P110 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 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P105 - 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 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01 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 - 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1. 平行游戏 P133 2. 积极词汇 P139 3. 消极词汇 P139 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 5. 内部言语 P140 01 、 02 名 6. LAD P146 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复习题一答案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练习题》 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 ()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编写的。 3.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分别是()和()。 4. 巴甫洛夫认为,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 5. 用500赫兹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狗的唾液分泌条件作用,在实验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条件作用,这个过程被称作(),实验后期,狗只对500赫兹的声音有反应,而对其他近似的刺激无反应,这被称为()。 6.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 7. 奥苏贝尔认为()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8. 学生想获得高分、获得老师表扬这属于()学习动机,学生想获得知识的解答这属于()学习动机。 9. ()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10.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编写的。 11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分别是()和()。 12. 巴甫洛夫认为,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 13. 学生想获得高分、获得老师表扬这属于()学习动机,学生想获得知识的解答这属于()学习动机。 14. 中学生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W=FS”,这种知识属于()知识;学生不仅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而且可以根据公式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用公式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知识属于()知识。 15.()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16.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的结果。 17.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被称为(),而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前者反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这个中性刺激就被称为()。 18.教师对幼儿说:“请你收拾好小玩具柜,在收拾的过程中,每2分钟,我奖励你一朵小红花。”这属于()。 19.()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20.奥苏贝尔认为()是一种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发展心理学答案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和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1.普莱尔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创始人,著《儿童心理学》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霍尔1904年出版《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意味着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的确定 3.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论及心理发展阶段说? 人格结构论:1.本我:是原始本能的,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2.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自我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3.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的和批判性的部分;后者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 心理发展阶段说: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 华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什么? 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斯金纳关于强化的观点?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消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别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及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1.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3.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因此开始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体育心理学课后参考答案

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 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观众特性(如规模、评价的角色、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等)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攻击性,影响解释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文化因素,以及性别对影响运动表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因素的作用。 6.教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教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主要探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过程,通常也称信息加工;研究和应用提高动机水平、调节情绪和感觉状态、降低焦虑程度和矫正不良思维内容等的方法。教育运动心理学与运动教育学和动作技能学习等学科有很大关联。

发展心理学答案.doc

《发展心理学》试卷 姓名分数 第一部分单选题 1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 普莱尔 B 格塞尔 C 施太伦 D 达尔文 2临床法的优势在于()A A主试水平高;B方法科学;C 随机应对;D被试的积极配合 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C A达尔文B高尔登C华生D皮亚杰 4遗传提供给个体的是()B A 性格; B 发展的可能性; C 父辈的人品; D 发展的现实性 5 横断研究可以探讨()C A 同一些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变化; B 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C 不同被试组群的心理发展特点; D 可以研究某些特定的心理品质 6不是观察法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C A 观察的记录要客观;B保证观察情境的通常性;C一定要有录象辅助;D在某些情境下可以不跟被观察者见面 7儿童心理的发生,出现在()A A 10-20个月; B 15天左右; C 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时候; D 4个月前后 8 以儿童的心理危机为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D A弗洛伊德 B 伯曼C列昂节夫D艾里克森 9儿童在按照由短到长的规则排列小棒的时候,只关注小棒的一端,忽视另一端,此阶段属于()B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0儿童想管住自己,但却常常管不住,是因为其大脑中的()发育成熟较晚造成的。B A枕叶;B额叶;C顶叶;D颞叶 11婴儿期动作的发展遵循以下哪些规律()D A从局部到整体发展;B从随意动作向不随意动作发展;C不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D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和大小原则 12关于优先注视范式以下那些说法是不正确的()D A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B以注视时间为指标;C能够发现儿童的注视偏爱;D 比习惯化范式更适合结识婴儿的感知特点 13关于婴儿感觉的发展以下哪些说法是错误的()D A婴儿对所接触的外部事物具有选择性;B婴儿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及对语音的辨别发展较早;C婴儿早期有痛觉反应;D研究发现,婴儿期没有嗅觉的习惯化 14关于婴儿感觉的发展以下哪些说法是错误的()D A 很多感觉都是在婴儿期发生的;B婴儿的记忆比感知在认知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要大;C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D新生儿对味觉不具有辨别能力 15以下关于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D A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B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C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D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列昂节夫 16言语发展理论中环境和主体相互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D A斯金纳B布鲁纳C乔姆斯基D皮亚杰 17以下关于婴儿思维发展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C A婴儿的思维起源于动作;B婴儿能够在遇到类似情境时采用同样行动;C婴儿的思维活动可以暂时离开感知和动作进行;D婴儿的思维,内容比较狭隘 18以下关于婴儿的社会性依恋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D

发展心理学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的界定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言的发展 3.发展心理学中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问题?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包括: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4.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被认 为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将普莱尔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的理由? 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儿童心理》内容最为系统全面 从影响上来看,《儿童心理》影响深远,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5.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6.霍尔提出了复演说,认为应该把个体心理发展看做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 进化历史的理论。 7.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8.洛克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而提出了(白板)说 第二章理论 1.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实质? 2.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频繁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超越具体实物或具体经验,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思维。

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 4. 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P56-P58 5. 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P56

发展心理学习题(附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 B.小学阶段 C.青春期 D.青年期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3、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3~6岁 B.7~12岁 C.13~15岁 D.16~18岁 4、()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A.班杜拉 B.米德 C.皮亚杰 D.霍尔 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 对成人或原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 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 C.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更高的道德原则 D. 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6、自我意识上午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A.幼儿期 B.青春期 C.青年期 D.更年期 7、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诚实品质 B.爱的品质 C.关心品质 D.智慧、贤明品质 8、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中的最低谷 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C.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 D.起伏变化较大 9、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

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10、童年期游戏是()。 A.互动游戏 B.实物游戏 C.规则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1.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A. 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 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 形象思维的建立 D. 逻辑思维的建立 12.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 A. 儿童思维最近的发展水平 B. 儿童心理机能的内化 C. 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D.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3.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孩子们的游戏以()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 亲子互动游戏 C. 规则性游戏 D. 实物游戏 14.()以认知发展为指标来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A. 艾里克森 B. 皮亚杰 C. 柏曼 D. 柯尔伯格 15.根据米勒斯的研究,80岁老年人的记忆测试T分数大约是20岁的()。 A. 1/2 B. 1/3 C. 1/4 D. 1/5 16.中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相对稳定,按照荣格的说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A. 内倾性 B. 外倾性 C. 社会性 D. 停滞性 17.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指向()。 A. 自身 B. 同伴 C. 老师 D. 父母 18、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为()。 A.先公开、后隐蔽 B.先隐蔽、后公开 C.先疏远、后接近 D.先接近、后疏远 19、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儿童心理学答案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0分)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遗传力及其研究方法。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两种方法: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究,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略。 2、简述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分娩是指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孕妇身上分离、排出的过程,通常要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宫颈扩张与收缩、胎儿娩出、胎盘娩出。分娩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有缺氧、早产、足月低体重儿。 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新生儿的反射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心 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 A.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 B.生理机制和心理现象 C.思维发展和言语发展 D.个体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案】D 【解析】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包括两个主要部分:①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②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答案】A 【解析】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科学。C项,种

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A项,个体发展心理学则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BD两项,单研究认知发展特点或仅涉及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变化都不能够全面地说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 3.狭义发展心理学是指()。 A.儿童发展心理学 B.学前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 D.个体发展心理学 【答案】D 【解析】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4.最先具有完整的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霍尔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答案】A 【解析】A项,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②重视中年危机;③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B项,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