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育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到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及对数学教学重要方面的改变,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显著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课程改革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创造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个性化的品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与应用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过程。”学习者要真正学到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它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而这四个基本要素正是创新教育必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许多特性,完全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这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教师应具备的理念

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是“导”。这一理念表明,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2、学为主体

“学”既指学生,也指学习。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时,应注意到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要为学生会学习,学得好而进行设计;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3、动为主线

“动”主要是指动手、动眼、动耳、动脑,以及师生、生生、机(计算机)生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使学生互动;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促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学习中应用、应用中发现,应用中体会,应用中提高。

三、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它不但形象生动、信息量大,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注意,起到创设情境、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它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索。因此,我们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

2、实践性原则。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不能用“直观教学法”代替“活动教学法”,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动作和活动,让儿童自主参与、自由操作、摆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答案,绝不能以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取代学生的活动。媒体和实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利用现实形象是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抽象思维的,但无论是用媒体还是用实物,教师都要尽可能把活动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生动的学习背景,建构互动交往的环境。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中应为学生设计、组织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信息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为学生、老师建构起互助交流的环境。环境的设置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形成系统的学习材料为手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从“讲台上的演说家”转变为“学生身边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真正的互动交往。

4、多样性原则。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的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还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使电脑和网络成为学习的手段之一,利用广阔的空间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四、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1、优化学生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媒体主要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研究,突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多媒体信息对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其次,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一种交互合作式学习的环境。交互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方法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优化学习过程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

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苦学”为“乐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4、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工具。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采取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的目标,而且使教学信息双向化,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对象进行各种变换,能具体明白地显示和阐明认识过程本身,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自己去得出知识的结论,从而增进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必须提高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增强创造思维的启动,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由途经。

五、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实例

1、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组合,图、文、声、形、像并茂,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激发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导入:烈日炎炎,口渴难忍,猪八戒找来一个大西瓜解渴。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很贪吃,不高兴的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点吧,我至少要吃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吧。”其余三人听了哈哈大笑。小朋友,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取笑八戒吗?在这个情境中,火红的太阳,干枯的大地,翠绿的西瓜,滑稽的人物表情,幽默的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适时提出的问题,自然就能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大大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2、巧设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表现在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等几个方面。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事例中归纳出一个法则(哪怕是不完善的),抽象出一个概念、想出一个巧妙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发现,是创新思维萌发的嫩芽。而教师要使嫩芽成长,就可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优势,为学生积极思维营造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直觉材料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建立表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中“圆周率”这个概念时,在学生弄清周长的意义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O为端点,延长出射线L,在射线L 上任取一条线段作直径动态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图1)。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质疑:“在这些圆中,谁的周长最长?”“你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什么有关?”“能猜出是什么样的关系吗?”“能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吗?”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直径有关。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能很自然的推理到研究圆的周长就得研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圆周率”这个概念。

3、交互设计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创新教育核心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交互功能、人机对话功能、提供大量信息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拖一拖、摆一摆、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主动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找出疑点,为创新架设桥梁。

在学习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后有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图2):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传统的方法是把各个部分图形分别计算面积,然后相加减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让学生拖动、折叠、反转等方式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性地去思维,使其不囿于某一现成做法。在学生充分活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出示图形(图3),让学生头脑中表象得以归纳,从而建立起“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这一数学模型,自然就能解出更复杂的图形(图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 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 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 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 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 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 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 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 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 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 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 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 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 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 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 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55170876.html,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作者:陈彩军 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3期 摘要: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在开展,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也日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如何与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本文就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我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其实,一提到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会自然的想到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传统教学手段仍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但不是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有所取舍。因为,这些资源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学习特点的学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时,要贴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特点。如果统统采用“拿来主义”,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下面,我来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融合运用。 一、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引入一个新概念,却缺乏足够的具体事实作为基础,或者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这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过早地形式化不可能有效果,而过早地抽象化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希望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处,又为什么是互相关联的[4]。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

(完整版)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做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临南马坡学区巩立峰 小学数学是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新教改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一、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优势互补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1、在概念教与学中,提供感性材料,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概念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建立和运用两个环节上,突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例如:教“时、分、秒”知识时,学生对时、分、秒的关系理解不透,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快速模拟三针的运动过程,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三者的关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呈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圆柱体积的教学,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圆柱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这里底面圆周长的“曲”变“直”的过程难于理解,运用课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底面积和高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使直观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抽象的心理转化。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辨别——分比——概括——演绎——归纳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的信息学习环境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3、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能使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应用题除了用文字呈现以外,在生活中更多地呈现在具体的事情中。如:谈话的形式、故事、表格、活动场景、童话和图画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实现。其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过过程,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灵活地解决问题。如:在教“相向”“相背”运动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地教学设计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感、焦虑感,还能让他

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镇柳各庄中学柳会国信息技术不仅引起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也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操作?下面,本人结合对中学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教学过程的原则。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强凋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因此,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所有学生着想,结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

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施。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把知识学习与创新精神相结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信息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同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工具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就象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而且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整合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融会贯通,要把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手段”的作用和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二、基于以上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根据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丰台区樊家村小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丰台区樊家村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整合课的教学是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然而,人们除了关注比赛现场上整合课的轰轰烈烈之外,也注意到了有些地方日常教学中整合课的冷冷清清,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

中小学,一部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对整合课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整合,大家还只是处于探索和应用阶段。 从学校发展来看,一直以来我校作为区电化教育优类校,重视电教工作,硬件设备能满足广大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水平在区域内水平较高。 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的建立,激发了教师们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然而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得科学有效,恰当自如,我校教师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由此,使我们产生了选择科研课题,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希望加入课题研究的教师占80%,可见我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改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这样一支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的教师队伍,使我们更坚定了确定此课题研究的决心。 二、选题中关键词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小学数学:指小学阶段1—6年级的数学课程。随着研究地深入,学校内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积极地加入了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

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文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作了初步探讨,对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作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前言: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它的迅猛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问题的提出: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发表时间:2014-04-02T14:46:03.84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路素阁[导读]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三中学路素阁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1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有限,持久性差,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电教媒体具有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以及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欣赏美轮美奂的景色,学生大胆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时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 2 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信息技术的融入有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实验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而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对一些几何量(包括动态图形的几何量)进行及时的度量和计算,于是许多图形的几何性质、某些条件对图形性质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了。 例如,在探索正比例函数中y 随x 变化的规律时,可以演示几何画板课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k 任取不同的数值,观察图像的位置,给出图像上任意一点测量出此点的坐标,拖动此点变换它的位置。 观察此点的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几何画板课件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展示了“形”与“数”的转化。 3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 4 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 上网查阅资料,让课堂跨越时空界限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比如学习统计知识时,教材中呈现的数据反映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这些内容在互联网上都能查阅到(可以直接进入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查一查相关的数据,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数学融合论文

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卓营小学王慧云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创新和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仍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并指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像Word、PowerPoint、Flash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适办公软件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通用教学软件大行其道。这类普适软件本是为从事某项具体业务提供方便的,而这种业务是普遍存在于多个行业或多个学科之中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它们考虑地是多个行业应用或多个学科教学上的共性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兼容并包,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做针对性的设计。这类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难如人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开发的《几何画板》就是一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科工具软件,它是专门针对数学学科而进行研发的,具有绘制几何图形、函数作图以及动画、变换、轨迹、测量等动态几何功能,操作便捷,交互性良好。《几何画板》充分考虑了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基地和数字化学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专门机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学科工具研究团队,专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理论创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技术的指导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不同学科的学科规律和教学需求,将自动推理、虚拟仿真、符号计算、动态几何、三维可视化和交互技术、移动GI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英语和音乐等学科教学工具的研发之中,开发了一系列学科教学工具。这些学科工具在全国100多所中学、50多个应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人类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世界化的时代,而信息技术正在编织一个覆盖世界的教育网络,一场静悄悄的、意义长远的教育改革正在席卷全世界。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而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应用”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促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替代经验、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展示事物的结构与运动,引导动手操作设计,强化自主反馈调节,激发创造与探索等方面,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大的方便。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 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方面有了兴趣,就能主动的、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探索学习中,从而有效地使用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二年级教学中“求

比一个数多几”和“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对比课时,我先通过大屏幕把课前用POWER POINT制作好的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展示给学生:画面中有茂密的森林、有艳丽的鲜花、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都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出示,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接着说明森林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小熊和小象比赛速算,小熊做了29道,小象做了15道。学生既明确了要求,又被森林运动会上小熊和小象比赛速算深深的吸引住了。在这个情境中我提出问题:小熊比小象多做几道题?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结果。我又问小象比熊少做几道题?很快也得出了结果。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比较两题发现:虽然问题不一样,但计算方法和结果却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题有中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综合思考找出两题中的联系并协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结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找出一种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简单方法,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得还写写画画,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提练总结出两题实际上都是已知甲、乙两个数,求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也就是差。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如下的结构图: 甲数 乙数多的部分差 少的部分 并用幻灯片的形式分步出示,形成上面的结构图,以直观的对比加深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例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 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师问作者: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画的直线!(跟线段相比,你认为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谁有补充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线特点:0个端点、无限长有画得不一样的直线吗?我们来看同学们所想的跟电脑老师所想的是否相同:(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4、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学生归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线和直线,那么射线、直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师质疑。看来大家掌握得很不错,不过小明有几个问题(A、B、C、D)还想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