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

课程前言

《国学课堂与领导智慧》,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是在中央党校任教多年的资深教员,而且还有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和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领导的宝贵经历。

他长期从事面向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有关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研工作,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研究和文学鉴赏、写作学研究,曾荣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和工作实绩奖。二十年来,他多次应邀到地方党校、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学校、企业作主题演讲,颇受好评。他还参与主持编著有《毛泽东圈注史传诗文集成》(史传卷)、《古文英华》、《新世纪干部公文实务全书》、《新世纪干部常备知识词典》(文教卷)、中央党校教材《中国古典文学讲座》、《文学艺术与文化》等。因此,该套讲座内容熔铸了主讲人多年的教研心得和理政经验,相信会对听众朋友有所教益。

讲座目录,第一讲,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第二讲,《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第三讲,《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自清代乾隆年间问世后,便取代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与此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于世,后被誉为四大名著流波天下,影响深远。从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小说领域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载体,我们从中可以观照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社会风尚、价值观、审美理想、思维方式。

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活案例,经过一番批判继承和改造转型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营养,这或许对当今治国理政不无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于古典作品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深层次感悟。四大名著应当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看待,而不能以一般文学作品弄之,对广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来说,对四大名著的解读与阐释也应该由文学审美层面升华到社会认证、政治文化层面,可以说四大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容,犹如小说中的《四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该套讲座即以上述原则为出发点,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鲜活案例为讲解基础,在美妙的鉴赏中阐发有关治国立法的本土化领导智慧与管理智慧,主讲人集多年对该主题内容的演讲经验积累,重点选择《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为解析重点,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二、乱世的抉择:“以人为本”与千秋”忠义”

(二)《三国演义》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大家知道,从汉武帝刘彻采了董仲舒、公孙弘的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和核心的价值,并且始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了主导的地位,有极强的影响力。

儒家学说那么庞大体系那么宏大,但是在它和官方结合,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作为王朝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结合里面实际上有个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仁政德治”这种社会的政治理想是一以贯之的,是儒家治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的理念。起码各代王朝都在彰显这个,都是高高举起这个大旗。

所以大家看到在不管是在清朝还是清朝之前的一些王朝年代,不管皇帝怎么昏庸,官方意识形态大旗方面一定打着儒家“仁政德治”这种德治大旗,所谓为政以德,所谓以德治国、以人为本,追求一种仁政,就是强调在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时候要更多考虑民众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协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因为是民众的诉求,对民德化天下,实行教化,实行仁政,这都是儒家的这套治国安邦的这种理念。而且在儒家看来统治者治乱之道的关键就与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民,这都是经典里面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荀子?王制》里面反复强调的。

还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求人和,这些都是儒家的一些传统观念,恰恰这些观念就规范了统治者如何驾驭民生的这种底线,我把它称之为底线。失去了这个底线,他就没有政治上的合法性。所以这种底线应该是治国理政的一种基本的出发点。

那么这里面的主体当然是帝王,帝王就是仁政德治的主体,他有什么样的政治追求,具备什么样的政治品格,那就实行王道,要反对霸道,讲求人道,王道是最高的原则。作为王道,所谓这个王当然是内圣外王,就是儒家的大学里面讲的,三纲领八条目里面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这套东西实际上作为里面一个圣人你才能当好王,才能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成为道德的表率和人文的典范才有资格统帅和治理万民。“以民为本”而不是肆意的忘形霸道,追求以“德教仁政”为先的王道,后来又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治国方略。至于像你实行暴政,恰恰是违背了这种仁政德治,以民为本这种王道政治的价值取向,所以这是为人所不耻的,也失去了政治的合法性,这套虽然是概念的东西,但是在历代王朝里面它是作为主流的东西,核心价值观,而且一些大臣恰恰把它作为一种牵制皇权的一

种手段,所以他是政治亲民的时候这套东西是挺惯用的,我们说在一个古代王朝当一个治道就是一个统治权,治理之道,当他比较清明的时候,往往是这条线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在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继续延伸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象载体,无疑也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基本观念。

这种基本观念刚才讲的,是受到了清朝皇权影响的,因为毕竟定本《三国演义》,我这里面有个小例子。比如说光绪皇帝曾经写了康熙皇帝谈为君之德的一个条幅,这个条幅很有意思,是光绪皇帝写的,实际上是康熙皇帝说的,里面就说什么呢?他的公禄就是光绪皇帝的公禄,圣者仁皇帝,奖宴训练一则,然后把它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个影印件,里面就是说人君出入警跸,固宜研肃。朕见明朝之君,高居深宫,过于安逸,凡郊祀偶出,所乘之荤,皆铁丝作帏,以防不测。人君临御天下,以四海为一家,当使遐迩上下,倾心归慕,若刀矢可加以辇帏之中,则人心离二,虽铁壁何益!故古来贤圣之君,尚德不尚威也。大家看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这个是对我们三国文化是有影响的,它为什么要强调仁政德治,为什么要强调刘备集团,强调刘备那套观念,就是跟清朝是吻合的,跟康熙皇帝这套东西是吻合的,他要做仁君,这恰恰是高高举起了儒家意识形态,这种核心价值观,把治统和道统放在一致了,刚才我们皇帝这套是要治统,儒家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道统,道统和治统在一个政治比较亲民的时候它往往是合一的,两个配合得比较好。但是在荒唐年代,往往这个道统不起作用的,就是皇帝说了算的,所以当时强调康熙皇帝“尚德不尚威也”,这里面刘备形象应该是“尚德不尚威也”。

我们今天反复强调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讲究领导干部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所谓十六字方针,我们讲究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等,讲究我们干部具有的品质,我们从《三国演义》、三国文化里面也受到一些启发,所以古往今来,我们把它抽象出来,没有不强调德为先的、仁德为先的,包括对国君的要求,也是这么弘扬的。《三国演义》恰恰也是从这个角度,如果用一个书面的语言可以说,《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基本观念。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兴亡史,自黄巾起义一直写到西晋王朝的诞生,可谓百年历史大格局,一部形象生动的《三国志》文学阐释文本,其中对混乱年代宫廷政治乱象浓墨重彩的描绘,对各统治集团人物明争暗斗血与火博弈的揭示,对服务于政治目标之军事斗争的睿智抒写与精彩展现,对正统思想、国家统一与“王道”“仁政”理念的讴歌,无不构思奇巧,情景动人,启人心智。这个是比较书面的一个说法,那么《三国演义》是不是写到这一点呢?看三国就知道,三国整个传播概念。

(三)关于《三国演义》的两个误读

那么在解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一种读法上的问题,我把它称之为有两个误读,就关于仁政德治、关于忠义概念的,我先一下两个误读,再具体讲一下人物代表。

误读之一就是刘再复先生他们主张的说《三国演义》是地狱之门、是权谋心术,是要不得的,是引领中国人走向地狱之门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误读,这是我个人观点,从价值判断,还是历史角度判断都有问题。《三国演义》弘扬的这种东西,我们把它抽象出来难道仁政德治有什么错吗,难道他歌颂刘备品德,难道非要歌颂曹操那种险恶、奸诈?它明显的不是弘扬曹操那个,是要弘扬刘备,《三国演义》的主旨是在这,我讲的《三国演义》主旨在这,那么这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错的,这不应该是错的。

如果是把它完全拿过来不加以改造、转型,那是你的错。就是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继承者,就像作家说的那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这是误读之一。

误读之二是我们现在流行歌曲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大家知道,林俊杰有一首歌曲叫《曹操》很有名,出了专辑,里面代表一种情绪,歌词是这么念的: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谋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如果我们完整地看《三国演义》,平心静气来分析,用历史无政府主义眼光来分析《三国演义》,难道看不出对与错吗?我认为能够看得清对与错,可以解读的这两种认为都是一种误读,这是一种个人的观点。苏童说那句话还是很有道理,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对文化传统进行继承改造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不加以转型、批判,

那才是落后的。

这里面我们就像毛泽东主席的古籍新解,古为今用,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他很大的合理性的,而且毛主席把古典文化里面进行解读,进行古为今用在有些方面是用得很到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那种抽象的继承法,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观念进行抽象的继承的方法,对我们今天也是有合理性。就是像古人所说的,要法圣人之所以为法,不是要把圣人的所有东西完整地继承下来,而是要学习他当时为什么这么说,他基于什么为什么那么说,他提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待这个问题,要学习圣人之所以这么说那种方法。这么看问题,可见我们对待传统的文化的继承就好一点。所以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有人问孟子,你怎么看待孔子?他说圣之时者也,就是圣人他是根据时势而探讨理论的。孟子就看出这一点。

《三国演义》整体是宏大叙事,写了一个世纪的战乱与军阀的混战,政治的乱象可以说是生灵涂炭。欲知天下苍生苦,请听三国演义篇。作者的主旨是盼和平、求统一、安民生,推崇的是“仁政德治”和忠义,反的是暴力统治,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这是《三国演义》的主旨。他怎么样落实他的主旨呢?他实际上有三个人物,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大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来提要性地进行解读。

(四)董卓——恶政

一个就是董卓、袁绍,尤其是以董卓为代表的恶劣的方面,我们说的就是恶人、反面的人物,这就不是仁政德治了,完全是反着来的。

比如《三国演义》的开篇就写了少主继位,皇权旁落,宦官专权引发了袁绍、董卓等等军阀的相互厮杀,弄得国家是一片混乱,造成人民无穷无尽深重的苦难。这种苦难是对传统文化中间的怪圈一种形象的描绘。

什么怪圈呢?大家知道东汉末年,在这之前已经开始了,有宦官专权、外戚专权两方面是交替的。当皇帝小的时候,他的外戚是专权的,因为他舅舅,他母亲的娘家一般就揽权我们叫外戚专权。当皇帝长大的时候,他不愿意受牵制,所以他周围的太监势力又大了,宦官也专权了,来回这是在中国古代王朝里面形成的怪圈,这个怪圈在清朝好一点,大家看最后李莲英又出现了。但是在清朝之前是特别严重的一件事。这种怪圈在《三国演义》开篇就写了。

写了怪圈当然就要写儒家的治国理念了,要正面弘扬的,正面弘扬他就批判董卓,这里面董卓虽然在平定宦官、外戚方面有贡献,但是他当政了以后又成了仁政德治的对立面,写

他的残暴、残忍。

比如说他经常领部队到外面残害老百姓,带领部队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四回里面说他领导部队出城,把老百姓杀了,把妇女、财务人头装在车上,然后扬言说他杀了坏人,杀贼了,大胜而回,干这种事。

比如他从洛阳牵到西安的时候临走的时候大肆烧掠,二三百里无鸡犬人烟的。尤其第六回有句话,他那么残害老百姓还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毫无民本意识,吾为天下计,我这么残害老百姓好象他是杀贼,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岂能可惜老百姓的生死呢?你看这句话他记住了。

(五)曹操——奸雄

那么跟董卓相似的,作者写了曹操,曹操本来作为董卓的对立面来描写的,但是曹操作者写了他残暴的一面,又有奸诈和权谋,又并吞天下这种野心。当然从封建正统观念,他是篡位的、篡权的。这个说的是曹操的形象。但是作者没有简单地把曹操的描写,他是写了一个复杂型的曹操形象。我们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这个是大家公认的,历史学家说他对统一中国北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历史上的。但是三国文化里面,《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可不是这样的。因为《三国演义》是把他作为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这种乱世奸雄来描写的,所谓乱臣贼子,名虽汉相,实为汉贼,他是这么写的。写了曹操很多的令人发指的一些方面,我们总结他的性格里面有这么几个:虚伪、奸诈、残忍,极端利己主义,这个是作者笔下描写曹操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代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狡诈、多疑、善变性格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有很深刻的典型意义。

比如说他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这个是作者描写出来的,贪欲和权势欲,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是极端的损人利己,这句话就来自于他在吕伯奢一家的这种情景,这个大家都知道,京剧里面有陈宫,京剧里面都写到这个杀吕伯奢的情节。他杀了董卓没杀成之后就逃跑,跑了之后又碰到吕伯奢,吕伯奢是他父亲的好朋友,他当时带着陈宫,陈宫是一个县令把他放了,然后跟他一块跑,本来是想跟他一块干大事,结果吕伯奢去打酒去了,他把吕伯奢一家人给杀了,完了走在路上的时候看到吕伯奢打酒回来知道是误会了,回过头来把吕伯奢也杀了,多残忍,一再的误杀陈宫受不了,陈宫就说你怎么那么干呢?曹操就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什么话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宫从此离他而去,大家看这种表现,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面写得很细致,把他恶劣的品质都写出来了。比如他奸诈的一面,为追查许多纵火的余党,他把站在红旗下

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了,人家本来说是谁站在红旗下是救火,救火者就是该杀,攻打袁谭的时候他下令捕杀逃避百姓,百姓在那边跑了,他当着老百姓的面说你们快躲,免得被他杀了,实际上就是他要杀,好象老百姓还要买他的好,这就是他干的事。他自己在部队里面没粮食,就让粮官给他发粮食,用小篼发,他受益的,结果最后引起军事造反,他就把粮官杀了,说是粮官干的不是他干的,通过这么多细节,还有他所谓梦中杀人的故事,那完全是应该是他自己编的,怎么会梦中杀人的,防人家谋害他,梦中杀人。用扰乱军心的罪杀了他早已记恨的杨修,因为杨修老跟他过不去,老不给他台阶下,这个就是曹操与杨修的故事。

另外比如说在抓张辽,第二十二回,曹操的大将张辽怎么收复的呢?他亲自拔剑要杀掉张辽。刘备劝他说,人才不能杀,刘备当时在曹操旁边,关羽就是用自己性命担保,曹操一看那么多人保他,看他有可能是个人才,把他留住,马上就把剑仍在地上,执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我也知道张文远(张辽),我也知道你忠义,“故戏之耳”,我跟你开个玩笑的,亲自又把他绳子解开了,然后把自己衣服解下来披在他身上,延之上坐,张辽就很感动,这都是他干的事。

所以毛宗岗在这个地方有个批语,批语说什么呢?“要杀则亲自拔剑,不杀则解衣延坐;怒便加一倍怒,爱亦加一倍爱。奸雄权变,真不可及。”是不是曹操真是那么干的?那倒没看到别的地方记载,就是《三国演义》报他这么描写的。

描写的很细致,一直到曹操死的时候,大家看七十二个陵冢,七十二个坟墓,说自己到现在还不能确切地看曹操究竟埋在哪,这个是曹操临死还留下欺诈,安阳发现曹操墓引起那么大争论这跟也有关系,总之这是作者把他描写成一个具有多方面复杂性格的,而不是一个浅显的平面化的人物。这个是写的曹操形象,奸雄的、虚伪的利己主义者,这是曹操一面。董卓、曹操两个都是反面的形象,当然有不同的方面。

那么作者要正面的表达的就是另外的,既然这些反面形象我们刚才说曹操,曹操是坏到那个程度了吗?也不一定。所以《论语》里面的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其实包括曹操、董卓的一些方面是作者有意把他强化的,尤其是曹操。

(六)刘备——仁君

那么刘备跟曹操一样,都是把坏的品质给了曹操,把好的品质都给了刘备。刘备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大家一想起刘备肯定是宽厚、仁爱、仁君的形象,刘备是一个仁君的形象。《三国演义》把刘备作为王道的化身来歌颂的,还给他正统的继承者的美名,因为汉帝玄孙一脉

流,众山晋王之后。还给他很好的长相,说刘备是双耳垂肩,两手过膝,我们今天看挺怪的,像猿人一样的,哪个演员演不出来的,现在没法演的。双耳垂肩,大耳朵,这里面节有小传统在里面的,中国老百姓对封建帝王仁君长相的看法。双耳垂肩什么意思?就善于倾听的,善于听得见不同的意见,大概这个意思,双耳垂肩。两手过膝,手很长,脚踏实地,不光脚踏实地,还手踏实地说手长,难怪我们的侯宝林先生讽刺,很幽默的说,相声说刘备摔阿斗的时候,大家根本不用担心,因为他手很长,他哪是摔阿斗,轻轻的把阿斗放在地下的,这个是人家开的玩笑,就是他给他一个很好的面貌,帝王之相,就是正统。

刘备本来是到最后流落到卖草鞋,编草鞋卖的这样一个人。既使是帝王之后也是没落了,但是汉献帝就找不到人,所以就把他叫皇叔,所以称他为刘皇叔,但是也是为了制衡曹操的。给他这种品德,给他血脉,给他宽厚爱民、知人善任,仁政德治这样美好的品德。

刘备对汉献帝是忠心耿耿,看到汉王朝崩溃,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这个是三国里面描写的,然后悲愤得心胆具裂,第三十七回大家看,而且要深大义于天下,重整汉江山。

刘备曾经跟庞统就说,庞统问他你为什么能够成功刘备就说,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每每与曹相反我事情就可称了,所以如果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仁也。大家看这一句,把这一句三个人相对比。刘备说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仁也。还有他在放走徐庶里面说的,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士,把刘备这个语言和前面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和董卓的“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一对比起来,很明显作者是有鲜明的倾向性的。刘备这种仁义的东西,作者写的确实是特别细,因为对朝廷尽忠、对老百姓爱民如子,是典型的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的理想饯行者。

这里面也特别指出来,除了刚才刘备那番话以外,“不为不仁不义之士”以外,他还是高高举起以人为本的大旗的一个少见的一个国君,少见的帝王的这个形象。在第四十一回,写到刘备的兵败新野,樊城大撤退的时候,刘备不顾曹操追兵迫进,不停部将的劝告,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好几百万名的百姓行军,这个是不完全符合军事谋略的,因为曹操一追过来就完了。所以包括很多人都在追,很多人都在劝他。实际上原先版本里面是诸葛亮在劝他。为了怕有损诸葛亮形象,到毛宗岗版本里面就不说诸葛亮了,就说是部下劝他。劝他什么呢?说你赶紧要保江宁,你把那么多老百姓带着,军队又少,如果曹操的兵来了何以拒之,这是有人说实际上按照原先版本就是诸葛亮。那么刘备怎么说呢?“夫即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要干大事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今人归吾,现在老百姓那么多人归心于我,吾何忍弃去?我怎么能够抛弃他们而去了,这不是丢了老百姓了吗?

说《三国志?先主传》里面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到了我们《三国演义》里面,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这句话继续保留。我在网上再查了一下,在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同样叫,若继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我们今天看到《三国演义》定本里面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为吾,奈何弃之?”一样的。所以在几个版本里面一直到三国志,所以我们从后面往上追,在毛宗岗的版本里面《三国演义》我们今天看的流行本里面有这句话,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还有这句话,再往上追,在三国志里面同样也有这翻话,可见作者是认同这句话,是一直把它保留下来的。然后我查了一下历史,检索了一下在刘备之前还真是没有谁作为帝王,没有鲜明地举起这个大旗。管子是说过以人为本,汉朝有个皇帝诏书里面说了一句,但是都没有像他这么鲜明的,而且放在这个情况下说这个话。

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的感觉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政德治文化的合理继承,这一点不过分,当然我们是经过改造的。我们现在“以人为本”跟刘备的“以人为本”还不完全是这样的,有更多的科学内涵,但是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应该是可以这么说的。

那么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就是刘备宣传工作也做得很到家,当时谁把这个话传出去的,让老百姓都明白,可见刘备周围的人在宣传鼓动方面做得挺好的,这种传播,所以一下子就提升了刘备的形象。当然他不可能永远把老百姓这么带着,到最后当然要打仗,长坂坡之败,老百姓也牺牲了很多,但是总之他这个举动是赢得老百姓的心的,而且这是旗帜高高举起了“以人为本”的大旗,所以这方面是远远高于像曹操、董卓,也是作者想弘扬的这种中国智慧里面的一种核心的东西——大智慧,这才是大的智慧。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能够说出这种“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而且身体力行,看成特出之举,他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一下节把刘备的仁慈爱民的光辉形象把他烘托出来了。

正是由于这样的广揽民心,赚取人和,即便说“刘备哭得天下”,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即便是有这样的,但是他这个哭也比像“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的董卓,也比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人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大家说哪个是有价值,哪个是得老百姓人心的呢?当然是刘备了。所以恰恰是这样,才让刘备得以和占天时的曹操、占地利的孙权相抗衡,成就了一方基业,形成了三国鼎立。在那种混乱的年代,民心特别崇尚仁政德治、以人为本,刘备集团恰恰具备这个核心价值。我们说掌握了核心价值的杀手锏,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所以能够感召天下,凝聚人心。

为了突出刘备这点,作者实际上甚至还写了两个比较虚伪一点的两个小例子。一个就是大家看《三国演义》里面的关于徐庶,你看他怎么笼络徐庶的。徐庶是他的谋士,但是后来曹操为了把徐庶抓去或者是不让他为刘备服务,他就把母亲给抓走了,曹操知道徐庶是个大孝子,抓了他母亲肯定能把他弄过来,所以徐庶肯定要走,刘备这个时候就决定放徐庶走,但是张飞、关羽都不同意,说一定不能让他走,再不把他杀掉,再不把他留下来,刘备怎么说呢?“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是第三十六回,所以他决定放他走,这是来源于他的核心价值观,他要举起这个大旗,宁愿放弃一个谋士徐庶,但是实际上他心里还是蛮想留住的。

大家看那里面的场景,徐庶最后走的时候,刘备持酒相送,那么多人欢送场面,送走一个这么有才的谋士给敌人,是什么心态?刘备忍住了,说送徐庶走的时候,徐庶骑着马就走了,走到一片树挡住了刘备的视线看不到徐庶,刘备竟然命令兵士把那树砍掉。我要看我的徐庶兄弟怎么走,最后把树砍掉,感动得徐庶不得了。徐庶又勒着马回来了,当然他不是真的回来,他还是要去,但是想这我要给你推荐我一个继承者,虽然我走了,但是有个人比我强,那个是谁呢?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最终是徐庶推荐的,他说有个诸葛亮的在卧龙,你如果得了他,诸葛亮或者凤雏,庞统你得了一个就行了。刘备说你把他给我找来吧,他说不能找,你得请,他不是一般能找就能来的,所以徐庶被刘备所感动,在奔往曹操那边的时候还专门绕道到了诸葛亮那里一趟,还劝诸葛亮帮助刘备。诸葛亮没干,诸葛亮觉得你说得太轻巧了,诸葛亮实际上表面装得很神气,实际上我们说的是要价,徐庶就走了,但是这个埋下了将来三顾茅庐的伏笔,这恰恰是刘备拿这套观念进行感动的,这是写的案例。

另外一个写刘备兵败徐州的时候,猎人刘安竟然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把肉献给刘备吃,刘备还不知道,极端的残忍,从另外一个残忍的角度来写刘备,这实际上有损刘备的形象,但他就是在《三国演义》里面写的,这遭到了很多人批判,包括刘再复先生一再的批判,这简直不象话,这有损他仁君形象,这是我们要指出的。所以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为了显得他忠厚、显得他好而把他写得太虚伪了,这个话影响很大,但是我们抛开这点,这两方面都指出了。值得思考的是什么呢?刘备的仁君形象,寄托了作者,也就是古代文人、知识分子及民间百姓共同的理想。因为三国时代,对统治集团的开明人物来说,以至到三国以后受三国文化影响的老百姓和知识分子来说,刘备形象是个难得的能够体现仁政德治政治理念的受到老百姓广泛认同的一面旗帜。什么叫好皇帝?他是一个旗帜,值得宣扬和利用,所谓“尊刘抑曹”正统观念,要害还是在仁政德治。虽然是显得他长厚而他所谓似伪的,但是他的这种虚伪是有他的合理性的。当时说他送徐庶,他对徐庶这么好,他心理是

不是感觉多徐庶有一种回报?我们不知道,所谓刘备摔阿斗,所谓收买人心也有关系吧。刘备为什么摔阿斗?长坂坡的时候赵云冒着生命危险把他儿子阿斗给救出来了,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刘备就把自己儿子摔倒,为了你这个小毛孩子,险些损了我一员大将,刘备摔了阿斗,这一下感动了赵云。赵云不是桃园三结义之一,但这一下子倾心于刘备了。这跟曹操收买了张辽有点相象,但是情况不一样,所谓收买人心,赵云就投奔他了。

刘备最后托孤给诸葛亮的时候,他说你可以取而代之,那他也是看中了诸葛亮那种忠诚,如果大家看看魏延能够随便说托孤吗?《三国演义》里面描写魏延,那真是取而代之了。刘备在死的时候,在三国志里面写到他有遗言,遗言里面反复就说让他的儿子要跟着诸葛亮学习,勉之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贤为德能服于人,这就是他对他儿子的教诲。这我们在好多小学里面的墙壁上就看到这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恰恰是刘备这种观念我们说这种核心价值,仁政德治团结了一大批人。

我们在刘备集团里面在《三国志?先主传》里面引述就说,刘备宽人有毒,能得人使力,比如诸葛亮答质之辩正而有谋,诸葛亮那么有智慧,正而有谋,所以成为一个谋士他要正、谋要结合在一块,就是新正忠臣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不光是勇还要有仁义,讲义气,兄弟之义,君臣之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讲师,有谋士有将,此三人者戒仁杰也,以备之略,以刘备的谋略三结佐之何为不继也。这是在《三国志?先主传》里面早就指出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刘备团结了一大批人。

知人善任,他的团队配置特别好,刘关张三兄弟构成了团队里面的核心,孔明、庞统、法政先后三个谋士成了他的谋略集团,智囊团。还有他的军事集团,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这本来就是在核心圈子里面的,还有赵子龙、马超、西凉军的马超,收编的。据说军礼最强的就是马超,还有黄忠,忠臣、老同志,我们说黄忠是老干部的杰出代表,他们可以说构成了这么好一个团队。

而且对他们知人善任,当长坂坡赵子龙救阿斗去了,张飞、关羽这两个人是比较差劲一点,他就跟刘备说他肯定投降的,他看到我们失败了,肯定投奔曹操去了。觉得赵子龙不忠心,刘备坚持支持,刘备说,子龙兄弟决不会干这种事,意思是我相信他绝对会回来的。果然,一会为了救主人,为了救干米儿夫人去了,你看他知人善任吧,这一点他就比关张那种小心眼就好多了。还有最后黄忠打吴国的时候,黄忠突然不见了,因为黄忠当年没给他派活,张飞又不干了,张飞他们就说肯定投降了,老黄忠肯定是看到我们失败,又投降了。刘备说,老黄忠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我知道他忠心耿耿,果然黄忠打仗去了,人家看到你没给他派活,自己主动请战,主动上战场去打仗了,所以刘备有这么一个笼络人心,能够用自己一套核心

价值观来笼络这么一个团队,所以要害还是在于仁政德治那种根本的判断标准。

所谓“尊刘抑曹”,这是《三国演义》的一个大主题,为什么要“尊刘”?为什么要“抑曹”?董卓、曹操、刘备这三个人一比较,大家完全能看得出来,他这种正统思想是和他的儒家核心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仁政德治”就是一个标杆,是一个要害,是根本的判断标准,对于老百姓、对于作者来说,是否刘姓血统,是否姓刘不姓刘,是否是汉王玄孙都在其次,这我理解的就是仁政德治是这里面的标杆,以人为本是标杆。

这里面还跟大家补充一点,就是说这种仁政德治甚至牵扯到什么呢?牵扯到《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六回,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关于国家统一,这里面跟我们谈到当年我们解放全中国的时候还有点意思。国家统一说什么意思呢?蜀国的邓芝,当时刘备已经去世了,为了报关羽之仇,所以挑起一场跟吴国的大战,破坏统一战线,所以一败涂地。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三国还在,当时曹操也死了,是曹丕魏国当政。这边蜀国是阿斗刘禅当政,这个刘禅按照刘世德先生的考证,我们不应该称之为刘禅,应该称之为刘禅(shan),就是刘备的儿子阿斗应该叫刘禅。刘世德是《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他认为刘禅才是正确的叫法,因为刘备还有一个养子叫刘峰,峰和禅他是这么念的,他说因为他觉得禅,禅宗是后来的事,但是我作为从俗,我们一般叫刘禅在这里做一个解释。刘禅当政,诸葛亮为了稳定蜀国,因为弱小,说还是要继续恢复原先的统一战线,就是跟吴国的统一战线。而吴国的孙权这时候国家也是元气大伤,被刘备这一打,所以也应该稳定,也同意搞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北方的魏国,而且想统一中国的这么一个思想。诸葛亮就派邓芝特别会说话的,搞外交的邓芝出使东吴,邓芝很会说话,今后很多外交辞令孙权对他进行一种威胁,搞油锅什么吓唬他,最后他们当然达到协议了,搞统一战线了。

孙权就问邓芝,大家看第八十六回里面有一个细节,问邓芝什么呢?“倘若吴蜀两国我们通信灭掉了魏国得到的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他想搞划江而治,邓芝义正词严地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意思就是说,统一是我们的核心观念,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们不能不统一,因为大一统的观念是我们的统一的观念。如果灭魏之后,他接着说,如果灭掉魏国之后,魏是天民所归何人?如果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谁能够当政,当天下这个主人,但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战争方息。言外之意大家要看明白,言外之意就是谁的德行、谁仁政德治,能够让老百姓喜欢,当然就是谁当天下皇帝,因为他要充分证明我们蜀国有诸葛亮这样的人,当然像阿斗集成他父亲的遗产,觉得这个事也可能锻炼为仁政德治,以仁德治天下这个核心理念还在。那么肯定是我们。

孙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如是耶!”你太真心了,你太实在了,你说出真话了。于是

遂厚赠邓芝还蜀。自此吴、蜀通好。他把他的底线说给他了,说国家肯定要统一,这里面大家看所谓的统一,完全以仁政德治做标杆,统一是肯定的,当年国民党要划江而治,当时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中国党中央肯定不会答应,打出长江解放全中国不是一个党的利用,是人心所向。大家想想,当时是人心所向,都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如果,如果是划江而治那成什么样子了,一个是不可能、不符合中国传统大一统的观念,中华统一的核心,我们讲核心利益,也不符合民心所向,所以国民党肯定失败,我们肯定不会划江而治的。这是从这个角度进行一番古为今用的一番解读。

中国古代老百姓,易中天先生讲有三个梦,应该做三个梦,这三个梦很有意思。开始要做一个明君梦,希望有个好皇帝。没有好皇帝以后怎么办呢?希望有个好清官,实在没有好清官那就要想个什么办法呢?那就是跻身于侠客梦,就看武侠,行武侠仗义,破坏规则,然后打乱现有秩序然后就造反,所以一个明君的皇帝起码是前面两个清官、明君,这在古代中国是老百姓的两个梦,如果一个社会,大家都希望有侠客,侠客文化盛行,这个情绪上就有点问题了。因为他不相信现存的东西了,不相信现有的秩序,想弄另外的门道,我们不是相信现存的东西,《三国演义》把老百姓这三个梦里面前面两个梦,尤其是第一个梦给烘托出来了。这恰恰就是说我们仁政德治是标杆的体现。

(七)《三国演义》中的千秋“忠义”

仁政德治相关的就是千秋“忠义”。千秋“忠义”是三国智慧里面可以说构造的一个下对上,或者说下级之间的关系。刚才是作为君,这是作为臣,作为老百姓,要具备忠义的观念,是忠义观念一种形象的呈现,是通过谁呢?通过关羽的形象。《三国演义》有两个忠臣,一个就是文忠诸葛亮、还有武忠关羽。

那么先说武忠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千秋“忠义”完人的形象。在关羽身上,忠和义是结合在一起的,他是申明春秋大义的儒将,又是骁勇善战、威猛刚强的武圣,不光是武忠还是武圣。就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的,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对关于可以说称赞有加了,那么大家看出关羽突出一个义字,义字前面加了个忠义,他的基础是个义,义薄云天武圣人。

关于这个“义”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后来讲夫妻之情情义,报恩,是为知己者死,恩义后来讲侠义,讲信用的信义。民间色彩越来越浓烈,后来发展到“忠义”,这表明什么呢?表明“义”的观念已经为统治者改造利用,将其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接受下来。所以这个义如

果没有上升到忠,统治者是不会接受的,那光讲哥们义气打打杀杀报酬,现在秩序也不允许,那是要出大事的,所以一定要管制住,用忠字。

所以在《三国演义》里面关羽一改平话戏剧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把那种义划为了忠义,成了忠义的化身,关羽与刘备、张飞桃源结义,政治企图是很明显的。他们就是听到黄巾军作乱,有志破贼安民,所以结为兄弟,是要同心协力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你看这旗号打得很大,如果不是打这个旗号,他们也拉不齐一支队伍,并发誓说什么呢?绝不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而断首捐躯。当然他死的时候,因为他自己失误也有原因的。作者称赞他是“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第七十七回有个说法。连毛宗岗也高度推崇关羽,认为关羽报主之志坚,酬恩之义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忠义一体,才是统治者得以认可并大力弘扬的关键的理由。

我们一般现在说法是这样的,义是人的道德本性之一,义是区别正与邪、善与恶,分清是与非,预示人生事业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走邪道者短暂,走正道者长久,邪恶的事业必然失败,正义的事业终将成功。这个是我们一般通俗民间的解读是这么解读的,总之忠义方面,尤其义要上升到忠义,是统治者在大力弘扬的。《水浒传》之所以提为忠义《水浒传》,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深刻的原因也许在里面可以找到。

因为历代统治者对关羽不光是弘扬他的忠义,还积极对他进行利用,最早封汉寿亭侯,曹操给他封的,就是以皇帝名义后面死了叫壮穆侯,一直封到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就清代的顺治地给他封的最高了。而且让关羽的英明震动儒释道三界,民间对关羽的信仰那是很深刻的,可以说关羽几乎是兼备了中国古代社会大丈夫的全部的美德,这美德有这几个方面,比如说以勇立功、以忠侍主、以义待友,立业、立身、利民完全契合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理,要想了解和理解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不可不研究关羽形象以及关公文化,这个是我的一个观点。我们今天《三国演义》研究会专门还有关公研究会在民间运作。

但是这种义作者也进行了一些批评甚至批判。因为这个义要把握不好就带来义气之害。比如说刘备为关羽报仇,竟然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忠义观念的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有的专家学者解读很有意思,就是说这是关羽干的一件最坏的事,最不好的事物,守荆州。这是刘备很难走出去的一个怪圈,所以刘备在这里面的处理也有问题。守荆州要什么样的守,荆州是合理利益,可以说是守汉的核心利益,因为他是借来的,吴国老让把还荆州,一部《三国演义》就在争荆州,曹操也打荆州,吴国争荆州,刘备、诸葛亮要保荆州,就为了让荆州而斗啊,就是刚才唱的那个歌,就是林俊杰唱的歌长坂坡争荆州,所以荆州是核心的东西,

那么谁在那守荆州呢?刘备就想找个最放心、最有本事的人,当然只能是关羽,不能让张飞,张飞太鲁莽了。但是没想到关羽有刚愎自用的一面,有不顾大局的一面,这个东西也害了关羽,也把刘备置于最尴尬的境地,而且诸葛亮是没办法,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关羽是不能守荆州的,大家仔细琢磨他里面那些想法,他守荆州是诸葛亮一直很担忧的,一直很担心的,因为他容易破坏统一战线,所以当吴国要把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做儿媳妇,他把人家骂一通,得罪人家了,然后在整个统一战线上,他是缺乏这个本事的,所以他破坏了这个,所以最后陆逊半夜渡江,关羽被杀,这一杀关羽倒没怎么样,你死了就死了,但是你把刘备放在哪儿?刘备因为跟他立了生死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一定要报这个仇,不报这个仇,刘备的形象就完了,所以他是很尴尬的,非要报这个仇。所以有的专家说刘备可以装装样子,假打一下就可以回去,假打也是要打的,作为刘备,走上这个悲剧的结局跟关羽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他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关羽忠义观念的这种内在的矛盾。

刘备重义气,讲信用,守盟誓,是符合民间的价值观,因为为关羽报仇,但却有愧于对国家命运的大众,所以他把国家的命运跟他哥们义气、兄弟之情绑在一起不加区别,这又有问题,这不像我们后面正确转型的话,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哪一个个人。所以他走的很极端,在第八十一回的时候,刘备就要为关羽报仇,那回的回目: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张飞也是为这个出事的,那么多人劝他,那么多人劝刘备,刘备不听,赵云也劝,赵云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赵云还说了一段有名的话,“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赵云在这个时候不惜得罪刘备说了这么一段话,因为他不是那个核心里面的,但是他说这句话完全是出于公心。刘备竟然说什么呢?“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不光是赵云劝,诸葛亮也劝,学士秦宓也劝“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同样也是八十一回,刘备说“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岂可忘耶?”他认为是大义别人认为是小义,他是完全颠倒了,而且让武士把秦宓杀了,秦宓说“臣死无恨,但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好不容易创下这个江山,毫不容易三足鼎立了,你把江山全失去了,诸葛亮又上表救秦宓也劝,劝不住所以最后刘备可以说是一意孤行,走向了悲剧。赵云之劝,境界很高,但是刘备不听。诸葛亮劝他也不听,这是刘备和蜀国的悲剧,也是公私矛盾、忠义矛盾的悲剧,是大义与大忠不能有机统一的悲剧。那么这个忠义的观念我们今天要进行一番转型,当然我们说忠君就可以转为忠国,这是有实践先例的。

我们新加坡李光耀在建新加坡的时候,首先想到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用什么样的统治意识形态呢?想了很多,因为新加坡很复杂,有马来人,有伊斯兰体系,有儒家的,有华人,还有基督教,究竟什么样的统一,最后选来选去选的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而且用八德,把儒家八德抠出去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说忠,而且强调忠不是忠于我李光耀,也不是忠于我哪个总统,是忠于我们新加坡国家孝、仁、爱、礼、义、廉、耻,讲究这一套东西,成为了亚洲的价值观。所有的公务员讲究八德,就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失去这八德你就违背了基本的底线。新加坡在建设这种核心价值观用儒家这套东西进行改造转型,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借鉴。

领悟《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聪明人

领悟《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聪明人 《三国演义》是人们最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不单是中国人,连我们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好多人都能够说出里面的一些精彩章节,特别是里面各种人物之间斗智斗勇的描写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如果要问大家《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都有哪些,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今天,我斗胆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聪明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的智呈妖邪。诸葛亮可以说是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宣扬的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的智慧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凡人的境界,到了今天,在华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但是他所干的事却不是我们一般的人所能干成的,说大点根本就不是凡人所能干成的,他的智慧中总透着那么一丝邪性,像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哪一样不是在提着脑袋干的,我们一般的人不用说干成一两件了,甚至连敢想一两件都不敢想。因此,鲁迅先生说他的智已经近妖了,对于我们常人来说,他的智慧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得有些邪性的人大有人在,平时做事还是收敛一些好,那些聪明人只能作为大都数人奋斗的目标而已,没事的时候,激励一下自己的上进心也就罢了,千万不要照着去学,如果按照他们的风格去行事,总想着自己的奇才可以舌战群儒,到头来只能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落得个自讨苦吃的下场,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最终成了众人的笑料。 曹操的智呈豺狼;在三国的名人中,曹操的奸诈狠毒那可是出了名的,狼性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因泄愤屠城、因疑心杀朋友一家、因一句话杀谋士杨修等等一系列的做法想想都让人后怕,然而他却从一个太监的养孙——一个小混混起家建立了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如果细想一下曹操所杀的人,他们要么是他的敌人,要么是他潜在的敌人,对付这两类人曹操从来都是不会手软的,他那样做无非是为了扫清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罢了,像他梦中杀人不就是为了获得睡觉的安全嘛!但是对于为自己打天下或投奔自己的人,他的做法绝对不会是这样,例如对关羽的容忍就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们从他的身上应该学习的就是对待敌人和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毫不留情。把对自己的现实威胁和潜在威胁要尽可能地予以清除,从而使自己前进的道路尽量畅通。这也是东郭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教训,时刻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司马懿的智呈田鼠;司马懿的胆怯在三国名人中可以称得上一个之最了,人们至今还在传颂着“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故事。司马懿窝窝囊囊一辈子,他对曹家示弱,对满朝文武示弱,特别是对诸葛亮示弱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家送来的女人衣服都穿!但是谁能想到三国最终会统一在司马家的门下。到头来才发现司马懿才是三国中最高明的人。他像一只田鼠一样当别人耀武扬威的时候,他却悄悄地积蓄着力量。到了适当的时候再一举发威,置对手于死地······司马懿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对付强大的敌人,示弱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在对手众多的纷乱环境中,不要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先让众多的对手去争,去消耗各自的实力。等到最后,当他们弄得几派俱伤时自己好轻装上阵,毫不费力地一起收拾。这一点可是连最聪明的诸葛亮也没有弄明白呀。他一生和周瑜斗,和曹操斗,和孟获斗,和司马懿斗······到头来落得个心力憔悴,死不瞑目,其实想想都是自找的。出头的椽子先烂嘛! 刘备的智呈傻子。表面上看起来,刘备可以说是三国名人中最傻的一位了,他降低自己皇叔的身份三番五次去拜见还是村夫的诸葛亮,为了一个大将赵云想摔死自己的儿子等等一系列的举动真让人瞧不起他,特别是在白帝城托孤时竟然告诉诸葛亮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自己当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世上还有这样的人,这不是傻到家了吗?然而正是这位表面上看起来最傻的人物却得到了当时那么多各阶层精英的拥护,从社会最底层一个贩席的小商贩当上了一国之君。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仔细分析他的做法会发现内藏玄机,因为

三国演义人物大全

《三国演义》人物大全 丁仪(正礼)丁奉(承渊)丁原(建阳)丁谧(彦靖)丁廙(敬礼)于禁(文则)士孙瑞(君荣)山涛(巨源)卫瓘(伯玉)马磾(翁叔)马良(季常)马忠(德信)马超(孟起)马谡(幼常)马腾(寿成)王允(子师)王双(子全)王平(子均)王匡(公节)王戎(睿冲)王观(伟台)王甫(国山)王连(文仪)王沈(处道)王肃(子雍)王修(叔治)王浑(玄冲)王路(文舒)王颀(孔硕)王祥(休徵)王朗(景兴)王基(伯舆)王谋(元泰)王粲(仲宣)王睿(土治)韦康(元将)太史慈(子义)毛玠(孝先)公孙度(升济)公孙瓒(伯圭)文钦(仲若)文聘(仲业)尹奉(次曾)邓艾(土载)邓芝(伯苗)邓止飏(玄茂)孔伷(公绪)孔昱(世元)孔融(文举)母丘甸(子邦)母丘俭(仲恭)甘宁(兴霸)左慈(元放)卢植(子干)申耽(义举)田丰(元皓)田畴(子泰)田豫(国让)史涣(公刘)乐进(文谦)冯习(休元)司马师(子元)司马防(建公)司马炎(安世)司马昭(子尚)司马儁(元异)司马朗(伯达)司马望(子初)司马徽(德操)司马懿(仲达)边让(文礼)吉穆(思然)吉邈(文然)毕轨(昭先)吕布(奉先)吕范(子衡)吕凯(季平)吕岱(定公)吕虔(子恪)吕据(世议)

吕蒙(子明)朱隽(公伟)朱然(义封)伍孚(德瑜)伍琼(德瑜)任峻(伯达)华陀(元化)华歆(子鱼)华覈(永先)伊籍(机伯)向朗(巨达)全琮(子璜)刘巴(子初)刘永(公寿)刘协(伯和)刘先(始宗)刘邠(令元)刘劭(孔才)刘表(景升)刘岱(公山)刘备(玄德)刘放(子弃)刘宠(祖荣)刘勋(子台)刘晔(子扬)刘陶(子奇)刘理(奉孝)刘焉(君郎)刘琰(威硕)刘禅(公嗣)刘虞(伯安)刘廙(恭嗣)刘璋(季玉)刘繇(正礼)刘瑢(文衡)刘馥(元颖)羊祜(叔子)关羽(云长)许允(土宗)许攸(子远)许劭(子将)许靖(文休)许褚(仲康)许慈(仁笃)孙礼(德达)孙匡(季佐)孙权(仲谋)孙休(子烈)孙观(仲台)孙坚(文台)孙和(子孝)孙河(伯海)孙亮(子明)孙桓(叔武)孙峻(子远)孙资(彦龙)孙乾(公祜)孙皓(亢宗)孙皎(叔明)孙翊(叔弼)孙綝(子通)孙策(伯符)孙登(子高)孙瑜(仲异)刘静(幼台)孙韶(公礼)邯郸淳(子叔)严畯(曼才)社预(元凯)社袭(子绪)杜琼(伯瑜)杜微(国辅)杨仪(威公)唐阜(义山)杨修(德祖)杨洪(季休)杨彪(文先)杨暨(休先)李严(正方)李典(曼成)李胜(公昭)李恢(德昂)孝通(文达)李福(孙德)李撰(钦仲)吾粲(孔休)邴原(根矩)来敏(敬达)

三国演义蕴含的人生智慧

期末考试 分析《三国演义》蕴含的人生智慧 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那个时代发生的故事却深深的刻在了无数人的脑海中。细心阅读记载着数百年历史的《三国演义》,很少会有人无动于衷,因为读者都能透过“热闹”的战争场面来思索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所以会有人感慨、长叹、扼腕、赞美、热泪盈眶。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不要沉溺其中,不应该为了古人的悲剧来浪费自己的精力,也不应该为了古人的喜剧让自己得到满足。人们之所以对《三国演义》喜爱有加,不仅仅因为它包含着高明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手段,更重要的是书中充满着人生的智慧。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这些故事中领悟各种各样的智慧,然后将这些智慧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书,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本智谋全书,因为战争不是一直延续下去的,在每一场战争的背后,或多或少的运用到了一些智谋。但是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要想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往往是举步维艰,因为时时都会有危险,在这种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下,如果不懂得如何让做人,连自身都会难保。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保身,就要深谙处世之道,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团结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积累更多的资本,从而成就一番大事。现如今,社会在已经趋于和谐,但要想有所成就,还是要学会做人,而且是一个擅长做人的人。 三国,这个时代无时不刻不在诉说着它的残酷和哀伤。审视历史车轮的辙痕,不难想见,战火烧过的地方,祸害最深的永远都只是平民百姓。 然而,他们的生命并没有书写着“卑贱”二字,甘心任由宰杀?只能听天由命?不!他们没有自甘堕落,他们也有思想,他们也会愤怒和反抗。是不屈服的灵魂,是骨子里的血性! 《三国演义》,它教予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魄力、勇气、忠诚和孝道。刘备的仁德,关公的重义,孔明的智谋,三顾茅庐之礼,桃园结义,同生共死之信。仁、义、礼、智、信这些崇高的品质都在《三国演义》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在-它曲折迂回的情节中,无不蕴藏着对人生的启迪。乐不思蜀告诫世人不可玩物丧志,大意失街亭警醒世人不可骄狂自大,应谨小慎微。三顾茅庐教予人们礼贤下士。越是细心阅读,感悟收获便越多。如果我们把从它字里行间学习到的人生道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特征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他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sù的人物特征: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yì的人物特征: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他又是一 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2020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国演义》精选习题10道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精选习题10道 1、【2019·湖南湘西卷】名著阅读。(3分)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这段文字节选自《_ __》,该作品的作者是_ _,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 【答案】 (1). 三国演义 (2). 罗贯中 (3). 刘备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三国演义》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结合“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及“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等描写,可以判断这是写刘备的,刘备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点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2、(2019·北京中考模拟)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家李鹏飞教授对青少年朋友说:“读《三国演义》,不能只看故事。”结合阅读体验,举一例谈谈你在名著的故事之外还读出了什么。(不超过100字)(8分) 【答案】示例:《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篇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6分 1、《三国演义》的创作与流传过程,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特色。 正确 错误 2、中国古典小说有丰富的民间传统,小说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民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创造。 正确 错误 3、民众的审美要求对我国古典小说民族风格的形成和艺术的成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正确 错误 4、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正确 错误 5、罗贯中“有志图王”,参加过元末反元斗争。 正确 错误 6、古典小说的思想内容往往是精华与糟粕杂糅在一起的,需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加以鉴别。 正确 错误 7、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仁政德治”。 正确

错误 8、梅敬忠教授指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完整,也是最流行的《三国演义》文本是清朝初年毛宗岗父子的版本,其对罗贯中《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改变原来本子中很多松散拖沓之处,让全书更加紧促畅达,篇幅也增加到了上百万字。 正确 错误 9、清朝统治者对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褒封,直至“关圣帝君”,地位崇高无比,起到了凝聚满蒙等各民族人心的特用。 正确 错误 10、《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兴亡史,自黄巾起义一直到西晋王朝诞生。 正确 错误 11、《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基本观念。 正确 错误 12、《三国演义》对服务于政治目标之军事斗争的睿智抒写与精彩展现,构思奇巧,启人心智。 正确 错误 1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虚伪、奸诈、残忍,极端利己主义。 正确 错误 14、“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一个大主题。 正确 错误 15、在关羽身上,“忠”和“义”并不是结合在一起的。 正确 错误

(完整版)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和事迹简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1、姓名:刘备,字玄德。 性格特点: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信义为上、狡诈、有心计,是“圣君”的代表。 精彩情节:A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B三英战吕布,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C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 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 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 课程考试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课程考试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于() A.《尚书·五子之歌》 B.《荀子·王制》 C.《孟子·尽心下》 D.《孟子·公孙丑下》 2.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于() A.《尚书·五子之歌》 B.《荀子·王制》 C.《孟子·尽心下》 D.《孟子·公孙丑下》 3.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于谁? A.荀子 B.孔丘 C.庄子 D.孟子 4. “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刘备此话中的“其母”指的是谁的母亲? A.徐庶 B.庞统 C.蒋干 D.诸葛亮 5. “君之诚款,乃如是耶!”这是孙权对下列哪位《三国演义》人物的评价? A.诸葛亮 B.庞统 C.邓芝 D.鲁肃 6.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中哪位人物的

处世哲学? A.刘备 B.关羽 C.袁术 D.曹操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对庞统比较自己与曹操的区别,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操以急,吾以宽” B.“操以暴,吾以仁” C.“操以谲,吾以忠” D.“操以忠,吾以义” 2. 根据梅敬忠教授所讲,毛泽东主席看四大名著的态度是() A.古籍新解 B.古为今用 C.批判不继承 D.批判利用 3.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指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义”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内涵。 正确 错误 2. 梅敬忠教授指出,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千秋“忠义”完人的形象。 正确 错误 3. 《三国演义》是把曹操作为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来描写的,所谓“乱臣贼子,名虽汉相,实为汉贼”。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事件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事件 1、曹操:孟德献刀、煮酒论英雄、官渡败袁绍、跣足迎许攸、挟天子以令诸 侯、败走华容道、割袍断发…… 2、刘备: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长坂坡摔阿斗、甘露寺招亲、 夷陵之战、白帝城托孤…… 3、关羽: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 会、华容道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4、张飞: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长坂桥头一声喝、义释严颜、大战马孟 起…… 5、赵云:战文丑救公孙、七进七出、截江救阿斗、桂阳拒婚、斩杀韩家五父 子…… 6、马超:大战许虎痴、逼得曹操割袍断发、中离间计与韩遂相争、大战张翼 德、听从李恢的劝降…… 7、诸葛亮:隆中对、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 山、挥泪斩马谡、秋风五丈原…… 8、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大力、计杀孟达、兵败葫芦谷、定计平辽东、 火拼曹爽…… 9、吕布:三英战吕布、连环计、濮阳之战、鸠占鹊巢抢徐州、命丧白门楼…… 10、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孟德献刀、连环计、凤仪亭、蔡邕哭董卓…… 11、《红楼梦》:林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对诗吐血和宝玉说悄悄话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气死周瑜 唐僧女儿国盘丝洞变成老虎取到假经 孙悟空搅乱蟠桃大会三打白骨精拜师学艺自封“齐天大圣”惨败遭压五行山下真假美猴王斗争 唐僧扫墓祭母玄奘秉诚建大会流沙河收沙僧取经女儿国尸魔三戏唐三藏鬼王夜谒唐三藏三藏有灾沉水底

猪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猪八戒义激猴王荆棘岭悟能努力 高老庄大圣除魔 水浒传人物绰号及主要事件 1、姓名:豹子头林冲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主要事件: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正面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反面评价:懦弱隐忍 2.姓名:黑旋风李逵主要事迹: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正面评价:直爽、忠诚反面评价:残暴、大老粗 3.姓名:活阎王阮小七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直爽、义气、水上功夫了得反面评价:暂无 4.姓名:智多星吴用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足智多谋反面评价:对宋江愚忠 5.姓名:呼保义宋江主要事迹:杀阎婆惜 正面评价:无反面评价:不能文不能武,出身低微形容猥亵,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 6.姓名:小李广花荣主要事迹:三打扈家庄 正面评价:武艺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杨反面评价:也愚忠宋江,不值 7.姓名:浪子燕青主要事迹:擂台胜任源 正面评价:聪明机灵,努箭高明,识时务反面评价:暂无 8.姓名:行者武松主要事迹:景阳岗打虎、血溅鸳鸯楼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性格刚烈反面评价:有点残暴 9.姓名:青面兽杨志主要事迹:遗失生辰纲、卖刀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反面评价:暂无 10.姓名:花和尚鲁智深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正面评价: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三国演义》——一面照亮我人生的镜子

《三国演义》——一面照亮人生的镜子《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读它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我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就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它还是流传千年的俗话、歌后语的源头:“三个臭皮压,寨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串联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英勇无比的赵云、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儿意义的鸿篇巨制,我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诸葛亮,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演空城计、妙计斩魏延,显示出他的非几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去失了街亭列柳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降职务。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也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手而灰心丧气。人无完人,我们身上既有有待发掘的潜能,也一定存在着需要不断充实和改进的地方。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的感受。人生也是如此,有低谷,也有高峰。低谷时,要不气馁,不放弃、不抛弃;得意时,要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能张扬。当然,《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记载、这些智慧甚至是残酷的、血腥的,我觉得要正面地用好这些智慧,真诚待人,善待别人,收获友谊、团结与和谐。《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 三国演义 中的领导智慧 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 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者 的胸怀。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 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b5E2RGbCAP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 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 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 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p1EanqFDPw 笔者认为: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 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但似乎只有卓 越领导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DXDiTa9E3d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 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 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RTCrpUDGiT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 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
1/6

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 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5PCzVD7HxA 《三国演义》 中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 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 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 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jLBHrnAILg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也 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 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xHAQX74J0X 从 《三国演义》 故事中一些领导者的言谈行为中,我们感知领导的精髓,体悟领导 的灵魂,结合现代管理,领导提出愿景,坦诚沟通,承担责任,寻找共识,相互信 任,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展现人文关怀,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递信 息,鼓舞士气和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不断突破,推动革新,培养决策力与执行 力,追求领导品质,建立领导人格典范。LDAYtRyKfE 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是一种英雄之旅,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 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学习《三国演义》故事中历史人物的领导管 理、处世之道,从中寻找与总结领导与管理的规律和教训,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 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做到领导力与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容 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之前的讲座中,我谈到过大局意识的问题,一
2/6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 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3.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着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4.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有人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但在《三

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鲁肃: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张飞: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万多人,败张合大军,刘备称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8.赵云: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9.郭嘉:曹操帐下第一谋士,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爱嗑药!在那个时代真正的属于离经叛道的典型了但其军事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10.贾诩:曹操五大谋士之一,深谙保身之道,三国局面的真正缔造者,军事才能卓着。

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教育感悟”

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教育感悟”
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教育感悟” 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离开书,读书使人精明,读书使人体会到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在很多古书中,作为“一览教育英才网”的小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史书、兵 书、商书、人生之书;更是一部智慧之书,不仅显出打仗的智慧,而且包含了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三国演义》,最重要的是 挖掘其中的大智慧,这种智慧并非就事论 事,而是经过对许多故事分析、综合、凝炼、升华而成。这种大智慧才是真正的人生 智慧、大觉悟、大道理。笔者通过阅读 《三国演义》,有以下几点体会:
b5E2RGbCAP
一、凡事皆有度。 《三国演义》 有许多“过度”的人和事,如诸葛亮的征战过 度、包揽过度、劳累过度,刘备的固执过度,张飞、王朗、周瑜、孙策、曹真等人的 嗔怒过度,杨修的小聪明过度,典韦、淳于琼的贪酒过度……这些“过度”,要么使 人丧命,要么使人败业。古人有“四不可”的教诲:“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 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若把“四不可”变成了“四可”就过度了、过火了,就 会犯错误。因此,《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的前车之鉴警示我们:许多情况下,我们犯 的错误,并非不干或干得少,而是干得多、太快,心太急,走得太远,偏离了 “度”。不足,尚可弥补;过了,再回来就难了。凡事都须把握住“度”才行,因为 “伟人变为可笑只有一步。”
p1EanqFDPw
二、从长计议。《三 国演义》中,司马懿深谙此道。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政治 上的劣势非常明显。蜀国后期,诸葛亮得到后主刘禅的绝对信任,对于战场上的胜 败,付出的政治成本不 高。而司马懿当时没有取得魏主的信任,自己的势力也没有形 成气候,因此他决定先求生存。此时战场上有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强敌,政治上反而占
1/5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解读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 一、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三国演义》等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小说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学习要求 1、阅读《三国演义》原著。 2、学习从形象刻画、情节构成、主题分析、语言品味等方面鉴赏小说,把握小说通过设置情节和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的艺术特性、 三、学法指导 1、结合文本,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容; 2、观赏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多种解读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多元解读,同时注意尊重文本,不宜无限制的拓展和延伸。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罗贯中著。对作者罗贯中,史书上并没记载。今人只知道他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约在1330年到1400年期间。他所写的小说很多,相

传有数十种,现在流传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和《三遂平妖传》等。他亦能词曲,还写过杂剧,现在流传的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经过艰苦的再创作而成的。它的史实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还参考了《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所以大的框架和历史基本相符,但小说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近百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至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小说通过敷演魏、蜀、吴三国的兴亡盛衰,反映了自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统治者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封建军阀、官僚和广大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统治者凶狠残暴、鱼肉百姓的本性。小说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正统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憎恨暴君的思想情感,这从小说中对刘备、曹操的性格行为描写可以看得出来。刘备为人宽厚,曹操为人残暴;刘备待人以诚以信,曹操待人以奸以诈;刘备为官每与民和睦相处,秋毫无犯,曹操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刘备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举事,常为自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灾难自责,曹操信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刘备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

【全】三国演义的人名以及拼音

【三国人物】的名称以及拼音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要说影响最为深远的,首推《三国演义》。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它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有研究说,这部书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了一千有余,那么,他们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但历史在小说中只不过是一个框架,一个时空断限。至于里面的人物被重新塑造,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喜好去虚构历史,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 有研究说,这部书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了一千有余,那么,他们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董旻、何旻,mín,二声,形声,从日,文声。本义:秋天。 傅嘏,gǔ,三声,意:福,如“锡尔纯嘏,子孙甚湛。”――《诗·小雅·宾之初筵》。 傅肜,róng,二声。 韩暹,xiān,一声。“暹罗”,就是古代泰国。 韩矍:jué,二声,精神矍铄。 李傕,jué,二声。 泠苞,líng,二声。

李歆、孙歆,华歆:xīn,一声。 刘谌、荀谌,chén,二声,相信,“谌,诚谛也。”――《说文》。 潘濬、王濬、周濬,两个读音jùn,和xùn,人名时都读jùn。 桥蕤,ruí,二声,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秦宓,mì,四声。古同“伏”,“伏羲”亦作“宓羲”。 全怿,yì,四声,悦也,乐也。 邵悌、张悌,tì,四声。 眭固,Suī,一声。 王粲、吾粲,càn,四声。 王昶,chǎng,三声。 辛毗,pí,二声。 荀顗,yǐ,三声,安静,多用于人名。 羊祜,hù,四声。 杨祚,zuò,四声。 杨阜,fù,四声,阜新,地名。 笮融,zé二声,或者zuo二声,做姓氏应该念ze。 张嶷,yí,二声,幼小聪慧的意思。 蔡邕:yōng ,一声。 蔡琰:yǎn, 三声。另崔琰。 张闿:kǎi,四声。

《三国演义》人物简介

《三国演义》人物简介 玉玺得主的演变:孙坚灭火得玉玺—→孙策用玉玺向袁术借兵—→袁术欲称帝—→徐熮杀袁术侄袁胤,夺得玉玺,赴许都献于曹操—→玉玺归曹操。 赤兔马得主的演变:李肃说吕布降董卓—→吕布得赤兔马—→吕布死,曹操得赤兔马—→收买关羽送赤兔马—→关羽败走麦城—→赤兔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马忠献赤兔马与孙权—→孙权即赐马忠骑坐—→献赤兔马与孙权—→赤兔马绝食而死。 曹魏帝位的演变:曹丕称帝—→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刘蜀帝位的演变:刘备—→刘禅 孙吴帝位的演变:曹丕死,孙权称帝—→孙亮—→孙休—→孙皓 一、三国鼎立前出现的次要人物 1、董卓:董卓进京、迁都长安、大闹凤仪亭、董卓被杀、董卓死无葬地 2、吕布:李肃说吕布、吕布杀义父丁原、吕布濮阳破曹操—、吕布乘夜袭取徐州、吕布辕门射戟、下邳吕布被擒、吕布怕死大骂刘备、曹操白门楼缢死吕布。 3、陈宫:捉放曹 4、刘表:刘表路截孙坚、蔡夫人隔屏听密语、蔡瑁设宴襄阳 5、王允:连环计 6、袁绍: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磐河袁绍攻公孙瓒、官渡之战:袁绍吐血而亡 7、陶谦:陶谦一让徐州、陶谦二让徐州、陶谦三让徐州 8、袁术:袁术起兵攻刘备、玉玺归曹操、袁术兵败身死。 曹魏人物关系 (一)曹家 1、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2、曹嵩;曹操父,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父曹嵩被杀。 3、曹昂:曹操长子、在宛城之战中,把坐骑让于曹操,被乱箭射死。 4、曹丕:、字子桓,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曹操死后继任为魏王,不久便废了汉献帝刘协,自己做了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病死: 5、曹植: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6、曹彰:曹操次子、曹操称其为“黄须儿 7、曹睿:竞奢华曹睿早丧。他从小就很聪明,深得他父亲曹丕的喜爱。曹睿在位13年,死时年仅36岁。 8、曹奂:是三国时魏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二六○年至二六五年在位。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孙子。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司马昭杀皇帝曹髦后即皇帝位,在位时,无可奈何成了司马昭的傀儡。咸熙二年(公元二六五年)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取代,被封为陈留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