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先发地区产业转移_以外向型_东莞模式_为例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先发地区产业转移_以外向型_东莞模式_为例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先发地区产业转移_以外向型_东莞模式_为例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先发地区产业转移_以外向型_东莞模式_为例

产经评论 2011年1月第1期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先发地区产业转移

以外向型!东莞模式?为例

陈#林#龙自云

[摘要]东莞市作为珠三角的经济先发地区,外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强大。随着广东省产业转移战略的铺开,东莞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效应和落后产业转移需求也很大,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迫在眉睫。但是

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经济系统及产业转移战略造成了一定的外部冲击。在这种经济环境和固有的

制度背景下,产业转移战略在经济先发地区应该如何推进?本文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东莞市为例,分

析经济先发地区推动产业转移的成效与不足,从而为产业转移这种产业政策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

践素材。

[关键词]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298(2011)01 0040 08

一#引#言

Le w is(1978)[1]较早研究了产业转移机制问题,他认为先发地区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于是先发地区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后发地区。王先庆(1998)[2]指出,产业转移是在!成长差?与!利益差?基础上的区域转移,其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与技术转移。顾朝林(2003)[3]认为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王文成(2004)[4]等人认为产业转移应该是一个资源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过程。本文认为产业转移还是一种政府为调控产业区域布局及经济梯度差异的产业政策。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在!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重要战略下以市场为主导逐步实施产业转移。同时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建立!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为推进广东省产业转移战略提供了有效激励(黄华华,2007)[5]。

东莞市是我国典型的经济先发地区,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老牌工业强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东莞已拥有完善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工业的集聚、扩散效应非常突出;市场经济活动集中,经济辐射能力强,产业间关联度大,交易成本低;各种专业化要素市场与交易机制日趋成熟,资本丰裕。但!摸着石头过河?式粗犷发展也为东莞这个先发地区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生产要素与环境的约束凸显。截至2008年底,东莞全市富余的实际可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不到36万亩,按照目前工业、服务业建设的消耗速度,只能保障4、5年左右的用地供给;由于电力和水资源紧缺,工业企业最近经常出现!停二开五?,甚至!停三开四?的紧张状况,而且工业用水的成本价格也高于部分周边城市;同时东莞也面临了越来越大的环境承载压力,市内多条河流污染较为严重,2008年阴霾天气天数超过1/3,环境承载力

[收稿日期]2010-12-09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08JZ D001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9&Z D021);广东省文科基地重点课题(08J DXM79010)。

[作者简介]陈林,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产业经济;龙自云,怀化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产业经济。

已严重透支。

在如此的经济大环境下,像东莞这样的经济先发地区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合时宜。经济先发地区应该在保证产业体系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将部分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生命周期步入衰退期的产业、企业转移出去,为高新技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同时珠三角在经济发展上处于低一级梯度的后发地区,它们在土地、劳动力、环境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已经具备了承接先发地区容纳不下的产业的基础物质条件。像东莞这种经济先发地区的制造业在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后,近年来逐步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与成本压力,部分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低的企业顺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由市场机制自发地转移至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陆后发地区。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东莞总体出口水平大幅下降,外向型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典型的经济先发地区,东莞在这种经济环境和固有的制度背景下,产业转移战略在经济先发地区应该如何推进?本文试图探讨这一问题。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一)宏观经济形势与趋势

东莞是!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数量众多的中小加工企业解决了内地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外贸为导向的出口加工业为国家创收了数以亿计的外汇盈余,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国家引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多项地区特色曾经一度被冠以一个响亮的名字:!东莞模式?。但是,近几年随着!民工荒?、国外对中国工业品频频的反倾销致使出口受阻、工资与租金成本上涨、技术外向依赖日益严重等问题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当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出现时,东莞低端外向型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的生存空间被内外部压力挤压得越来越小(此外,根据陈林和朱卫平[6][7]的研究和实地调研的结果,近年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调整也会对东莞工业复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导致东莞遭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且损失很大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东莞工业结构。这印证着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1998)[8]的预言!迅速的资本积累是亚洲奇迹的全部,东亚产值的增长几乎全是靠资本或劳动力增加来达到的?。当东莞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后,在外部资本供给枯竭、外部消费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增长速度迅速下降,甚至呈现负增长,也就是说东莞经济由于要素收益递减而进入一个衰退的阶段则属必然。

在这个宏观经济环境下,建立在低资源成本基础上的低端产业很容易外移,目前东莞的外资(主要包括港台、跨国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转出倾向。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外资企业大量转移到东莞是因为东莞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一旦东莞在新经济环境下失去成本优势,这些根植性差的外资企业将会迁移到其他地区,直接威胁到整个东莞经济的安全。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先发地区产业转移的外部威胁

在市场机制中,企业日常生产周期的开展使投入要素转化成产品,然后通过销售转化为产出与利润。如果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并获得经济利润,企业家就会根据当期利润大小,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增资扩产资金,这种资本积累的内生过程是企业发展扩张的必由之路。但是企业是否能够获得经济利润,这不但与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有关,还要看市场环境的优劣。一旦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宏观经济环境步入衰退的经济周期,这不仅会对企业短期利润造成严重负面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将致使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极度悲观。企业意识到只作为市场中的某个!原子?,企业不可能凭一己之力逆转世界经济衰退的滚滚大潮。为安全渡过经济衰退期,企业会将部分设备停产,解雇非熟练工人,减产保本积蓄实力,等待经济环境好转。企业这种!冬眠保本?战略是市场机制本身所决定的,已成为了经济衰退期国际性通用的企业经营范式。面对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企业不会因为政府供给激励政策而冒险

扩产。其道理显而易见,扩产带来的风险可能是亏损,甚至是破产。相对而言,供给激励只是政府给企业带来的蝇头小利。企业短期内考虑的重点无疑是扩产风险,其选择也必然是不扩产。面临亏损的企业往往会停止资本积累过程,将部分设备停产、解雇非熟练工人,使用减产保本的经营手段渡过经济衰退期。企业这种危机处理模式是起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市场机制决定的,是实践证明了的有效企业生存发展模式。

市场机制是企业运行的制度范式,因此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莞企业也会启动这种!冬眠?保本战略。其必然结果就是:随着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下一轮的生产规模将迅速缩小,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裁员停工。同时,所有的增资扩产项目都会停止。很明显,企业这时不会进行产能扩张,因此东莞资本积累过程会被经济衰退周期完全打断。

产业转移的其中一个基本物质条件就是:企业必须投入大量基础建设、设备搬迁、生产配套适应等方面的投资。产业转移的投资要求跟经济衰退周期的企业!冬眠?保本存在着一定矛盾。经济衰退期中的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大面积、大规模的基础性投资,特别是对于产业转移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投资,企业具有一定抵触情绪。

根据!东莞市产业转移规划?课题组[9]和!产业转移转型和产业布局变化情况及对策?课题组[10]的研究报告,东莞部分经济强镇2007年的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反映出企业!冬眠?保本的行为倾向及其对产业转移、增资扩产的负面影响。其中大岭山镇内企业2007年的增资扩产项目比2006年同期多了4个,但是增资合同总金额却大幅下降至7780万美元,同比下降36%;寮步镇内企业2007年的增资扩产项目为27个,同比降幅高达15%;塘厦镇2007年的实际外资合同金额为9741万美元,同比下降不多,仅为4%,但是与原来东莞市预测并下达的任务指标相比,仅完成了全年指标的80%左右%。

笔者对东莞企业实地调研发现在这种宏观经济环境下,相对于产业转移,产业就地转型升级所需的资本投入较小,对东莞企业的吸引力更大,可行性更高。通过产业就地转型升级,企业可以实现稳健的经营发展效益,而对产业转移战略来说,产业就地转型升级之后,企业会出于扩大市场份额、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将低端生产环节转移到潜在生产成本更低的东西两翼及山区,而将研发机构、企业总部留在原来属地,继续做大做强。这样一来,产业就地转型升级就无形中推动了东莞产业转移的大发展。

(三)先发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东莞这种发达工业城市,!腾笼?的具体途径无非两条:一是转出现有产业,二是产能小、技术落后的企业倒闭。有不适宜在东莞发展的企业离开,也有落后企业倒闭,这就会给东莞腾出它们原来所占的厂房、道路等基础设施,也会腾出部分产业工人供给其它有生命力、有生存能力的企业,通过市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以大朗镇、寮步镇为例,前者2006年1月~2008年9月转出的企业有84%左右属于企业经营不善主动倒闭或者转移出去的,转出投资存量约为190万美元左右;有16%左右企业是出于环保制约和长远发展因素而转移出去,其中主要包括电镀企业,转出投资存量约为13万美元。2008年2月数据显示,寮步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家,2007年累计工业总产值253.9亿元,同比增长16%。但是其中61家经营不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业产值出现同比下降的现象,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30%,其中部分企业的工业产值降幅更高达50%,经营情况不容乐观。正是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市场自发演化进程,为东莞产业转移战略增添了新的外部动力,提供了产业转移大发展的新契机。

%如无特别注明,本文所有统计资料均源自 东莞市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 和!产业转移转型和产业布局变化情况及对策?课题组。但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个人所有,不代表任何机关团体。

三#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短缺下的产业转移

(一)劳动力市场环境转变与产业转移

1 不可逆转的全国性人力资源短缺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即便是处于经济衰退期的东莞,东莞工业劳动力缺口仍处于二、三十万人次的高位水平。不仅熟练工、技术工短缺,连普通一线工人都缺口较大。这是因为,首先,东莞的产业工人主要来自广东周边的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的农村。在这些省份的很多地方,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整村整乡地出外打工,留在家乡的已经不多;而且当地经济这些年来也有所发展,留在家乡的青壮年也能就近找到工作,或者一边务农一边做些零工。其次,东莞十几年来工资水平低且长期得不到提高,长时间加班,劳动条件恶化,生活质量不高,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是很多企业无法留住老员工和招不到新工人的主要原因。然而全国很多地方经济也在发展,农民工可以有多个地方选择。再次,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劳动力供给的结构逐渐发生改变,低层次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下降。因为这些因素,东莞以后难以再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的供给;除非较大地提高产业工人的待遇,但这也意味着原本意义上的!东莞模式?的改变。不但是简单重复型劳动力的!招工难?,熟练工、技术工人也面临短缺。最后是高素质的人才紧缺,据劳动部门调查统计,在东莞产业工人缺口中,尤其缺乏适应产业高级化所需的技术人才。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央政府近年来的整体工作思路就是!关注公平,提高福利?,在出台的一系列提高社会福利政策与措施中,政策实施对象大多集中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这必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环境,使农民务农有利可图,减弱到工业城市务工的积极性;从国际经验来看,失业补助、医疗与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劳动总供给,因此农村福利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农民到城市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增加在农村就业的倾向,减少工业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供给。

东莞的劳动力输入外源被相对阻断,那么内生性劳动力供给能否增长?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反过头来思考东莞的发展历程。东莞经济迅速起飞使当地户籍居民人均收入年年递增。东莞户籍居民物质生活富裕,使一部分居民养成了挥霍性消费习惯,对耗心耗力的体力、脑力劳动有逃避倾向,出现典型的暴发户心态,尤其是后辈人没有艰苦生活的经历,这种不健康心态更为严重。因此通过调整东莞普遍心理现象,提高户籍居民劳动供给意愿,必定是政府与教育机构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其调整工作也会是长期过程。因此刺激东莞内生性劳动力供给增长还有待时日,远水救不了近火,东莞经济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依然长期存在。

总的来说,这种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是我国基本国策的体现,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历程,因此经济先发地区必须作好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抗战准备。值得欣慰的是,劳动力短缺会导致企业生产向资本投入要素倾斜,资本密集型企业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劳动力投入要素短缺而倒闭,就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进入东莞提供物质基础与空间准备。在这种物竞天择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定会自觉投资自动化设备以减少劳动力短缺的负面影响,使产业转型的动力自发形成,从侧面推动产业转移战略。

2 新劳动法的影响

在近年一系列关注社会福利与公平的政策、法规推动下,东莞的产业工人人均工资水平不断增长,企业劳动要素支出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尤其是新劳动法颁布和实施后,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而实际市场工资则远高于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受城市软环境不佳等各种因素影响,即使工资高,也难以维持一支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需要不断培训新员工,无形中增加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产业工人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负担迅速加大。据部分企业反映, 劳动合同法 使!一个工人的人力成本增加20%?。另一方面,新劳动法实施带来了更多的劳资案件,如商业、服务业的主要工作量是集中在法定假期和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若以新劳动法规

定的三倍给付工资将给企业造成生存压力,劳资问题相应增加。

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东莞一些司法中介通过非正常途径介入劳资案件激增,甚至有镇区反映劳动法出台后,部分法律中介机构派代表常驻各大企业厂区及其周边地区,鼓动产业工人追究现属企业或曾属企业的历史责任,以便获取高额的法律服务费与企业调停费用。其中据厚街镇劳动局统计,各类案件从2006年的1800多宗上升到2007年的2400多宗,其中30人或以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仲裁案件、群体上诉案件在日渐增多。日趋日盛的这种不良现象,大大加重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企业生产成本,也导致企业劳动者军心不稳、工作热情低,企业生产效能被压缩,企业管理者疲于应付劳动诉讼以致企业经营不善。所以说, 劳动法 带来的阵痛不仅仅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还打击了工业投资者的预期态度与长期信心。

经济先发地区劳动力供给市场环境恶化,会使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进一步挤出了企业经济利润,从而减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企业层面的产业转移推进工作将会步履维艰。

3 户籍制度限制

外来暂住人口太多,东莞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严重滞后。2008年外来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约为6 1,他们对当地治安、教育和医疗等造成极大压力。加上东莞长期以来在这方面投入不足,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城市环保、文化、教育、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公交系统不发达,交通较为混乱。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融合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如何更好地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元素做到多元兼容,如何使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并形成合力,是东莞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绕不开的难题。但是,东莞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文化背景都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消除或融合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实现。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融合既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

想要加快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融合进程,使非户籍人口素质提升,其中一个有效办法就是给予他们当地户籍,使他们的家庭扎根在东莞,随着他们后代的教育落实下来,逐渐让非户籍人口的综合素质与地方根植性得到较大提高,最终让企业招到综合素质令企业满意的合格人才。在购房入户制度下,高技术人才获得东莞市户籍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东莞在2008年已经取消了购房入户政策。2007年之前,外来白领购房已成为东莞房地产消费群体的主流。对于这些外来白领而言,相当一部分人买房是为了定居,将来子女能平等地享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条件。但是购房入户这一最自主也是最顺理成章的路子在这一新政策下被堵死了。

用户口留住人才实际上是解决企业经营面对招工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留住人才实际上比引进人才更难。在购房入户指标取消后,整个东莞市的外来人口户口迁入指标虽然多,但是附加的细化条款也多,造成企业为高端人才入户困难的现象。特别在高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不能为员工迁入户口,就会使员工子女面临无书可读的尴尬局面,人才自然加快流出,向入户较容易的工业地区转移,使企业留不住高水平人才。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东莞人力资源质量,就必须健全现有的外来人口入户体制,使东莞市能扎扎实实留住这班!新东莞人?。推行人才为至上,劳动力素质为工业根本的产业发展战略,才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转入提供高技术人才,使腾出来的!笼子?能保证新来优质!小鸟?吃得上必需的高素质劳动投入要素。

(二)生产要素短缺

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的东莞现在处于全年性、全网性缺电状况,用电缺口相当于供电负荷的15%~ 20%。在用电高峰期,一些工厂甚至只能"停三开四"。在用水方面,东莞超过一半的镇区都出现了供水紧张的状况。由于大多东莞产品的附加值偏低,能源消耗大,根据1985-2008年数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要消耗1200亩左右的土地。东莞每度电的产出生产总值是3.34元,大幅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19元。

近年来这种水电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07年东莞市地方电厂的上网电量比上年减少6%,使东

莞市的工业用电对广东省电网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全市2008年的最高用电负荷高达1050万千瓦,同比增长13%,据有关部门推算,这会使全市最大电力缺口增至200万千瓦以上。全市部分地区的企业出现了!停三开四?甚至更重的错峰用电压力。部分经济强镇、耗电大镇,如大朗镇,自2007年夏天至2008年底,由于全市供电紧张,大朗镇分配到的电力极为不足,镇内企业平均每周至少错峰用电3天,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停电3天的现象。纵观东莞所有镇区,都可以发现东莞各地的工业生产都受到大面积停电的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受到的负面冲击尤为严重。

东莞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更多的是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和劳动力为支撑,属比较典型的外源带动为主、劳务出口为主、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东莞开始出现了土地危机,鸣起了生态警钟。一旦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即使增长能够为继,也会牺牲民众的健康,使经济增长成果不能为民众所享有。因此作为物质形式生产投入要素的能源与水资源短缺,让东莞的生产规模与质量受到一定制约,这使东莞失去原有成本优势。

资源型生产成本加大,无论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对高技术产业来说,都是负面影响。虽然资源型生产成本提升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负效应更大,使资源型成本上涨成为刺激低技术产业转出经济先发地区的动力;但成本提升多多少少会对所有企业都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先发地区集聚。因此,资源型生产成本上涨对产业转移有利有弊。

四#制度约束下的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面临的土地存量转移难题

外向型!东莞模式?扎根不牢。所谓的!东莞模式?是指,由东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结合模式。东莞在改革开放初期,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方面的创新,使经济发展突破制度上的束缚,有力地支持了村、镇一级实体经济的引入与发展。在这样的发展历史路径上,东莞的工业模式有着很强的地区特色,工业发展依赖于村、镇一级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权流通与基础建设。村、镇各地的集体、政府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建设厂房、道路、水电等工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以至企业在投产之前不需要自行投资厂房、基建项目,有力地节省固定生产成本。

东莞这一工业用地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或者可以说是!三外模式?。外科手术式植入,就是指整个制造体系都是从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由该地区自己的肌体内自发生长起来的,与本地文化、经济有血肉联系的产业体系。这种产业体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由于本来就是组装起来的,迁移起来也很方便。而外资主导也有这个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外向型是指主要的零部件等从外部进口,产品也主要打外销市场。该模式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与外部市场联系过于紧密,外部市场的风险带来经济的波动特别大或频繁。据统计,2008年东莞的外源型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对外依存度极高,受国际政治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大,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与产业结构转型压力的增加,东莞这种工业土地分配与利用模式使中小企业乐于在东莞发展,产业集聚的内部规模过小。土地存量转移困难从根本上制约产业转移战略在东莞的实施。因为产业转移的首要前提就是地方政府必须腾出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笼子,而且这个!笼子?必须是新来!小鸟?能够看得上、用得着。但实际上,东莞村、镇一级政府建设的厂房已被分割租让出去,一旦有大型企业有大型项目进驻东莞的需求时,这个村几亩地,那个镇几亩地显然满足不了大项目的工业用地需求。如果想要通过跨行政辖区的厂房资源整合来实现工业用地集约式经营,就必然遇到由于工业用地与厂房的产权分割性严重,产权与租金收入的分配机制导致各村、镇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以致出现难以协调的社会问题,制度性成本较高。东莞现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运行态势,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难以腾出具一定规模的工业用地,常常使大项目流产所导致的。

劳动密集产业或企业生产环节转出东莞,会引起厂房所在地的村民有了出租屋、厂房将空置的理性预期,人口减少将会导致村民以出租物业为主的居民收入大幅下跌。而且生产经营环境萧条,村民也会担心企业一旦转出后空置的厂房、出租屋市场需求量减少,也可能重新引入的企业没有原来的优秀,从而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这表明,东莞居民过分依赖土地收益,严重阻碍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产业土地规模与质量的发展,东莞产业转移在社会福利层面遇到了一定的制度性障碍。

与此同时,国家的国土政策不断收紧土地供给制度,东莞的相关土地手续办理程序与准入条件越来越严格、繁琐。一些大型增资扩产项目因用地手续办理困难而延缓企业扩产进程,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与发展战略。比如东莞的长安镇,现在建设用地已达到40%,按照资源规划利用4 4 2的原则要求(区域面积内,建设用地占40%,生态用地占40%,预备用地占20%),即使资本愿意投入,长安也没有太多剩余土地可以建厂,而新建工厂是目前东莞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即便有足够的工业用地,旧式小厂房往往难以符合新进入企业的要求,新一轮土地基础建设又会导致各村、镇的利益冲突。从全市范围来看,除去不可利用的山头、水面、农田保护区,东莞实际可利用的土地已经不多了。由于土地资源不足,企业在东莞扩大再生产时成本增加,有一些占地较大的项目被迫放弃。

总的来说,经济先发地区开展工业用地存量盘活工作极为困难。大型项目往往无法落实用地而放弃投资,而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又是大型项目,所需工业用地、厂房的量都较大,先发地区这一制度缺陷使产业转移受到制度性制约,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产业链完整性与产业转移的结构性矛盾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一旦从事加工制造的企业从东莞转出到欠发达地区设厂,相对于在东莞生产而言,一方面新工厂的运输成本会激增,另一方面,工资支出节约效应不明显,因为在近年注重协调均衡发展与区域公平的发展背景下,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所以企业转移后的劳动力成本节约效应不明显。产业转移后,对企业经营最为不利的因素不是成本提升,因为高生产成本可以通过企业循序渐进的学习、调整过程克服,最不利因素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链不够完整,现代产业体系相对薄弱,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上下游企业进行生产合作。绝大部分生产原材料都要回到东莞采购,不仅加重生产成本负担,更重要的是担搁交货日期,使企业的毁约赔偿金超过企业的最大承受限度。种种原因使东莞企业不愿意转出它们赖以成长发育、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健全的东莞,甚至有部分企业转走后,隔了一段时间发现适应不了转入地的市场、生产环境,最终重新回到东莞进行生产。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中,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网络节点就是生产企业,生产企业通过一条条产业链形成上下游厂商关系,节点与产业链共同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网络。一旦产业链不健全,缺少必要的上下游厂商和配套服务机构,企业生产根本无法正常进行,产业体系自然构建不起来。我国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一天半月就能建设好整个产业体系。因此,在短期内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链完整程度都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等老工业区差很多。这是企业不愿意转出经济先发地区的内在根本原因,这使产业转移遇到明显的内部威胁,产业转移受到地区非均衡发展的客观历史原因阻碍。

五#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实施产业转移战略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政府只有遵从市场机制,依据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阶段合理转出落后产业和转入先进产业,这样的产业转移才能称得上是有效合理的产业政策。在实践方面,东莞市在实施产业转移战略的过程中面临了许多经济先发地区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与挑战不但涉及产业转移,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甚至成为经济先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虽然没有给出这一系列问题的标准答案,但本文通过提出这些问题为其它地区提供理论素材和经验启示,这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我国各地特别是后发地区在日后

的经济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这些问题,从而避免重蹈先发地区高发展成本的覆辙,实现真正后发优势。

主要政策建议如下:第一,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理论和方法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发展趋势之上;第二,经济发展应该伴随社会发展,特别是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和地区人口劳动技能培训,这是关乎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储备及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各地经济发展应该顾及当地的资源比较优势,资源贫乏的地区不能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业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第四,以村、大队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给经营者的工业发展模式具有灵活多变、发展快速的优点,但会导致日后全县(区)、市一级的工业用地存量转移及整合问题。

[参考文献]

[1]L e w i s,W. A.T he Evolution of t he Interna tional E conom ic O rd er[M].P ri nceton,N ew Jersey:P ri nceton U n i versity

P ress,1978.

[2]王先庆.产业扩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3]顾朝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王文成,杨树旺.中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集聚效应[J].中国经济评论,2004,(8).

[5]黄华华.努力构建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J].广东经济,2007,(10).

[6]陈林,朱卫平.出口退税和创新补贴政策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8,(11).

[7]陈林,朱卫平.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与特征[J].国际经贸探索,2010,(1).

[8]保罗?克鲁格曼.拯救亚洲:应当改弦易辙了[J].国际金融研究,1998,(9).

[9]东莞市经济贸易局!东莞市产业转移规划?课题组.东莞市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R].东莞市政府,2009.

[10]广东省地税局!产业转移转型和产业布局变化情况及对策?课题组.积极推进广东产业转移转型的税收对策建议

[R].广东省政府,2008。

Internati onal F i nancial C risis and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i n the Developed A reas of Chi na

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Export-oriented Dongguan M ode

C HEN L i n#LONG Zi yun

A bstract:Dongguan is a developed city i n Guangdong prov i n ce,it a lso possesses export-oriented and labor i n tensive i n dustries.

B ecause o fGuangdong s i n dustrial transfer strategy,the bo ttleneck of resources and the great de m and for i n dustrial transfer in Dongguan is i m m i n en.t H o w ever,the i n ternational fi n ancial crisis in 2007has caused so m e ex terna l shocks on Dongguan s econo m y.H o w to pro m ote the i n dustria l transfer policy in this k i n d o f econo m ic env ironm en t is an i m po rtant issue.T aking the l a bor i n tensive Dongguan as an exa m ple,the paper analyzes t h e achieve m ent and i n su fficient o f deve loped areas i n pro m o ti n g i n dustrial transfer, thus prov i d i n g theo retica l basis and the practica lm ateria l for acade m i c research on i n dustria l transfer policy.

K ey words:i n dustria l transfer;i n ter national fi n anc ial crisis;industr i a l po licy

[责任编辑:祁湘涵]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不仅次数大大增加,破坏力也明显增强。理论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的热情也同时被激发。迄今为止,金融危机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代:以Krugman (1979)和Flood and Garber (1984)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以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第三代理论因出现较晚,争论很大,流派很多。第一代模型认为政府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制的内在矛盾引起一国外汇储备的枯竭,当外汇储备降到临界水平就会引发投机性攻击,造成危机。第二代模型认为政府行为并不是线性膨胀的,而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会比较维持和放弃汇率制度的成本来选择措施,危机并不一定发生在储备耗完之后;另外这模型还强调“多重均衡”和“自我实现”性,当公众预期危机会发生时,“好”的均衡会转为“坏”的均衡从而引发危机。第三代模型的观点还不统一,研究者从而不同角度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有的强调危机的传染性、有的强调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有的强调道德风险引起的过度借贷、有的强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还有的强调企业的收支平衡恶化。三代金融危机模型都与现实事件相联系。第一代模型是对七八十年代拉美金融危机的解释,第二代模型以1992年EMS 金融危机为基础,第三代模型是对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 1、第一代模型 1.1基本分析框架 0,>-=-αφαφt t t i y p m (1) 10)1(<<-+=r R r rD m t t t (2) 0>=μμt D (3) t t s p = (4) t t t s E i i +=* (5) 除了利率,其余的变量都为LOG 值。t m 表示名义货币,t D 国内信贷,t R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t s 即期汇率,t p 价格水平,* i 国外利率(假定为常数),t i 国内利率。t E 表示t 时期可用信息的预期值。 方程(1)定义了实际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国内利率成反比。方程(2)是将货币量与储备和国内信贷相联系的一个等式。(3)式表示国内信贷以速度μ增长。购买力平价和公开利率平价分别由(4)式(5)式表示。 在完美预期条件下,t t t s s E =。设0* ==i y 并结合方程(1)、(4)和(5)得到: t t t s s m α-= (6) 当汇率固定时,设为s ,则0=t s 。中央银行通过向公众购买或出售国际储备来调节国内货币需求。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 经济1101 张文达 1111140118 摘要:东莞在经济社会双转型过程中必将面临大规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问题,本文用研究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并通过对东莞经济发展模式和阶段特征的具体分析,揭示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主要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东莞以后的发展奠下基础。一直以来东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推动,一旦外资转移出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东莞、 一、东莞产业发展模式的评价 1、东莞产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东莞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加速工业化,东莞工业化是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国际分工纵深化的结果。东莞邻近香港,有利于人员、物质和资金的流动,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吸引了大批港商前来投资,发展“三来一补”。在香港的辐射下,东莞从刚一起步便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20世纪90年代,大批台湾电脑厂商选择在东莞落脚,形成一波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潮,东

很大的伤害,东莞不能在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东莞以企业集群的形式嵌入全球产业网络体系,其产业升级是在承接国外高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进入的基础上,逐渐将本地原有的低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转移或外包到周边区域,从而提升本地产业的层次。在集群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企业集群的升级,因此,东莞产业升级可依循企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模式和路径。这一模式有四种升级层次,即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 二、东莞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策略 东莞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升级离不开外资的升级,但仅仅依靠外资企业推动本地的产业升级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地区投资成本上升时,政府试图用产业政策予以调控,但外资并没有在当地完成产业升级,而往往采取一种“走为上策”的应对办法,实际上东莞的外资已经开始转移到其他地区。从长远来看,东莞的产业升级应依靠当地民营企业等内源型经济的持续成长。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更加复杂、多变。研究其传导渠道,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并减弱危机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金融危机传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的传导过程,以及从美国传导至全世界的机制过程,以期为各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发生时减轻经济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由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从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至今经济复苏缓慢。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理论界与实务界基本上都认同这次危机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然而:为何在美国发生的“次债危机”会逐渐衍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何在美国本土发生的危机会如此迅速的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为何危机从影响虚拟经济到后来发展到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巨大伤害?这当然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全球化来一言以蔽之。其中,复杂与连续的传导机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作简单分析,以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有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越快。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很快就从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 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次债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的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二)溢出效应(Spillovers) 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融溢出效应,另一种是贸易溢出效应。由于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因此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两个重要途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国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入都会大幅减少。比如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泰国

09中考时政专题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人民版

09中考时政专题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一)背景材料举例(材料选取的自由度很大,同时命题者对选取的材料进行组合和再造) 1、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地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为抵御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降息、注资等措施,同时努力寻求国际合作。 2、美国商务部2009年2月27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6.2%,降幅远大于先前估计的3.8%,创20多年来美国经济最大季度降幅。 3、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于11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本次会议主要议题包括:评估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共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举措,探讨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规范、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 4、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2月1日在瑞士达沃斯闭幕。2500多名与会者就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政要和商界领袖普遍强调了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来寻找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8日在会上发表题为《坚定信心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特别致辞,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与会者普遍认为,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5、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世界市场的萎缩,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趋大,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外部需求造成很大的冲击,最主要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外部需求减少,产品缺乏市场,工厂经营困难,也就造成农民工大批返乡失业。 6、为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央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 (1)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研究部署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总投资约需4万亿元。 (2)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3)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4)国务院办公厅12月21日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7项政策措施 (5)一月中旬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6)2月15日晚,正在天津调查、研究、了解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状况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南开大学亲切看望大学生。 他勉励同学们要心系国家,努力学习,甘于奉献,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总理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们坦诚交心:“我在大学毕业以后,决心就到西藏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 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 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 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因此面临自建立13 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它迫使欧洲货币体系在短时间内两度调整汇率,这就给欧洲货币体系乃至经济与货币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次是1994岁末199 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 94年12月19日墨西哥财政部长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 成都市生态环境研究所 韶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二O一二年四月

1白土片区规划概况 1.1 白土片区规划背景 为进一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府〔2002〕13号),正式拉开了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2005年8月,省经贸委又下发《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随后下发《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环保和国土部门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和用地等政策意见,依法依规,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工作。在2005年3月又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特别是工业产业的发展。2008年5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在河源召开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现场会,部署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工作。 2008年,韶关市政府组织编制《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2008~2020)》时,将原省政府认定的中山三角(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韶关工业园区和曲江经济开发区合并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得省政府认定的开发面积为937.56 hm2。近年来,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迅速,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产业转移园目标责任考核优秀。但随着转移企业纷纷进驻,园区土地空间有限的问题突现,从而制约了园区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双转移精神,推动韶关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韶关市人民政府决定开展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工作,规划总用地面积5212.4 hm2,规划采取一园两组团六片区的布局形式,包括浈江片区(含粤北国际物流中心)、沐溪-阳山片区、甘棠片区、龙归片区、白土片区和华南钢铁深加工产业片区。1.2 规划方案概述 1.2.1规划范围与期限 整个产业转移园区位于京珠高速、韶(关)赣(州)高速、广(州)乐(昌)高速、省道246形成的城市外环路包围圈内,东至省道246,南至曲江白土边界,西至天子岭山麓,北至犁市镇新江农场。规划用地面积约5212.4hm2,原园区认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2期) Total No .302 收稿日期:2011—11—0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76—),女,吉林农安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孙愫汎(194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王丽丽,孙愫汎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22) 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指出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实会逐步证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真理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金融危机;危机理论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79—03 一、问题研究背景 2007年以来,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市场, 并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此次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 响。为了应对危机, 各国政府实施了降息、大幅减税,货币贬值,增加政府支出,公布刺激经济计划等 一系列措施。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 已促使人们在提出应对措施的同时不得不思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 层次原因。经过层层探析,最终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是从商品流通形式 的分析开始的。在原始社会末期, 产品有了剩余之后,人们进行偶然的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 商品和货币, 当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 币之间的矛盾,使得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使商品生产者生产过量的产品成为可能。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在支付货币时不再用现金支付而采用赊账方式,如果某些债务人到期不能支付欠款就会影响其他债务人的支 付能力而使整个信用链条发生断裂, 不仅使商品销售难以为继而且会引起一系列企业破产。但是,马 克思指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 一系列的关系, 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才会从可能转变为现实。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 中说:“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 竞争和信用中引出。”这就是促使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三个因素。在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多数人只占有很少 的生产资料或不占有生产资料, 两极分化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造成了商品生产的过剩,然而劳动人 民的购买能力却在相对减少。在资本主义繁荣时期,信用制度充分发展。马克思认为,当生产相对过 剩存在时,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会绝对化、公开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才成为现实。(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同于斯密的一般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及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9 7

东莞的今昔产业集聚变化

东莞的今昔产业集聚变化 昔日:东莞市拥有的产业集群极多,如光电产业集群,纸品产业集群,塑胶化工产业集群,毛织产业集群,家具出口业集群,电子产业集群,汽配业集群,等等。然而电子产业集群在东莞是最具规模的集群产业。人们常说,只要东莞到深圳塞车,全球电脑市场将会受影响。这种说法毫不夸张,这座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强发展轴“穗”“深”“港”“经济走廊”中心的城市,直至2008年调查报告显示,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3009 .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为2775.01亿元,软件收入72.9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65.02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5.4%。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深圳、上海、苏州,居全国第四位,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峻认为东莞的电子信息业还有统计上的漏洞,实际规模应该可以排到全国第三。由此可见,因为电子产业综合效益较好,各项指标均占大头,电子产业已经成为东莞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 东莞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史:因东莞的优越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国际上尤其是台湾省IT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1989年10月,台湾至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石问路,在东莞市石碣镇办起了第一家台资电脑产品企业——东聚电业有限公司,生产电脑保护排插。该公司直至现今已经是东莞规模最大的电子产业公司之一。1992年,由于台商的大量进驻,东莞开始大量出售土地建设厂房,外来务工也不断地涌进东莞这座城市,投资方式主要以“三来一补”为主。这个时期也不乏大型IT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如台达,声宝,城洲,忆声,光平等大型公司的进驻。1996年开始,东莞电子产业集群特点的邹形开始形成,如企业数量多,行业多元化,大型集中化,技术设备的引进也比以往的新颖,先进。如光碟机,主板,液晶显示器的投资业相继出现。大众,微星,鸿友,源兴,致福,国巨,美格,技嘉等著名企业也是这个时期进驻东莞的。电脑装配的部件95%以上可以在东莞配齐,东莞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联动,配套完善的企业集群。直至2000年,东莞的电子集群已经成型,东莞成熟的IT配套生产网络,吸引了更多的IT企业加大对东莞的转移,如光宝,汉阳等企业把把东南亚或东莞的生产线全部搬回东莞。目前台湾的十大厂商在东莞都有投资,台湾IT企业在东莞增加投资,加大规模的同时,并逐步把晶片元件等高技术含量的部分转移到东莞,如华新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生产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产业在东莞规模庞大,发展良久,是东莞最为庞大的产业集群,成为东莞经济的首要支柱。 东莞电子产业现今所面临的危机:但东莞的电子产业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东莞靠90年代不断吸引大量外来资本,才逐渐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如今,恰恰因为对外依存度很大,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这些曾经称其东莞经济半边天的支柱,自金融危机之后,订单缩水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最大问题,不少电子企业通过裁减人员或降低工资来维持企业自身的生存。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外向型特征明显,从企业来看,外资企业和港台企业产品出口比例均在80%以上。此外,东莞还存在产业布局分散的问题。东莞市经信局认为,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初期,东莞采用以镇街为主体、自发式发展的思路,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缺乏统一规划,所以产业布局非常分散,各镇街产业优势特征也不明显,产业同质化水平较高。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需求市场严重萎缩,这也是外向型企业在该年发展受到的最大威胁。产品结构的不同所处的境遇也大相径庭。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商、泰科电子总经理陈苗圃坦言,电子行业今年必定面临“寒冬”,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需求萎缩,订单减少。但同时他认为东莞的电子行业面临的危机与机遇并存,这种危机也存在结构性的分化。目前,泰科电子面向医疗等高端行业的工厂效益不降反升,原因是客户端没有受到消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 [编辑]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 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表(个人表) 一、规划简介: 根据《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总体规划()》,规划采取一园两组团六片区的布局形式,包括浈江片区(含粤北国际物流中心)、沐溪-阳山片区、甘棠片区、龙归片区、白土片区和华南钢铁深加工产业片区,增加规划用地公顷,扩园后总规划面积达到公顷。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见图),扩园后总面积为公顷,其中包括已批现有面积公顷,规划扩园新增面积公顷(见图)。规划期限为年。 图园区所在位置图图白土片区扩园规划图 二、发展定位 白土片区以广东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展开规划布局,重点发展与装备制造所需的金属材料加工、照明产业和与其它园区相配套的产业,整合白土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成为功能相对完善、辐射周边地区的产业园区。 三、发展规模 本次规划建设用地公顷,用地分配如下:二类居住用地为公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顷(),二类工业用地公顷(),仓储用地公顷(),道路广场用地公顷(),对外交通用地公顷(),市政设施用地公顷(),绿地用地公顷()。规划总就业人口万人。 四、规划布局 ()白土片区片区的居住功能主要依托白土镇旧城改造建设,规划形成配套完善的综合生活新城,内部于片区西部建设少量居住用地; ()片区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未来发展重点整合园区现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与装备制造所需的金属材料加工、照明产业等与其它园区相配套的产业,整合白土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成为功能相对完善、辐射周边地区的产业园区; ()在片区南部结合规划河运码头布置仓储物流用地。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摘要:美国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快速升级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的金融危机,成为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由于全球空前一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全球经济正逐步实现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转变。这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和世界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掀起惊涛骇浪。因此,它必将被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面对金融危机过去之后的全新的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我国金融业在反思与吸取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与启示的同时,也需要正视当前的挑战与机遇,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含义、特点和产生原因。并将此次金融危机同之前的经济危机相比较,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全球各个国家在此次国际危机中如何应对,总结经验。 关键词:金融危机认识总结经验政策措施 一、经济危机的概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二、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优势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本国的各个方面有利条件。中国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具有五大有利条件。第一,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中国金融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与国际金融市场联动性较少,这就决定了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相对有限。目前,中国金融机构不但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反而具有很强的资金调配和运用能力。二是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相对较小。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在美国等西方经济国家正在演变为一场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国际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所形成的较大负面影响还不足以动摇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基。第二,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较好。一是中国财政状况较好。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于同期GDP 增长率并且出现了较大盈余。如此巨额存款,既为中国金融机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运用空间,又为企业经营或居民消费创造了有利的资金条件。第三,具有投资拉动经济的巨大空间。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几乎所有的基础建设都已完成,因此,目前其投资主要是升级型、技术改造型、功能恢复型投资,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而中国现有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存在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具体表现在: 交通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桥梁建设、能源建设石油、煤炭、电站、电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因此,中国通过投资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经济危机,一些专家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之为“金融海啸”,以此来形容其来势之猛。在这种环境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比较及时、到位,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6年来体制、机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独树一帜,保持了稳健运行。 一、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仍无法判断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和扩散,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在增加。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实体经济下滑的影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直接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作用,一些中小企业生产处于减产、半停产和停产状态,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解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丁冰, Ding Bing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26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JOURNAL OF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 2009,""(2 4次参考文献(5条 1.查看详情 2008 2.斯大林全集 1956 3.丁冰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研究 2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胡星.Hu Xing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反思 -社科纵横2009,24(1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正以猛烈之势席卷全球.根据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从本质上说,美国金融危机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以及信用和监管缺失所导致的一场信用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表现出其"传染"的整体性和快速性以及政府处理危机的主导性和一致性特征.危机使我们警醒 ,也让我们反思.应充分认清这场危机的本质和危害,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持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2.期刊论文丁浩.DING Hao 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与美国金融危机根源探究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1 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是次贷危机而是美元国际本位币和美国长期实行的"双赤字"政策.美国政府和居民的过度消费,美元的全球流通体制和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只有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根源,才能看清楚危机的本质,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和预防类似金融危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位论文吴晓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2009 2007年突然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使正在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放缓了脚步,也使得全球再次聚焦于金融危机这个话题上.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大灾难,为了能尽量减少灾难中的损失,并从经历的灾难中获得启示,对正在经历的灾难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是研究金融危机很好的切入点,以此我们能观察到金融危机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危机的潜伏阶段,爆发阶段,扩散阶段还是危机之后的恢复阶段都是通过传导来实现的. 本文的论述以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为核心.导论部分包括了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金融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各类传导机制.包括金融危机的定义分类,以及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理论.在对金融危机理论有系统了解的基础上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危机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 经济1101 张文达 1111140118 摘要:东莞在经济社会双转型过程中必将面临大规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问题,本文用研究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并通过对东莞经济发展模式和阶段特征的具体分析,揭示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主要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东莞以后的发展奠下基础。一直以来东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推动,一旦外资转移出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东莞、 一、东莞产业发展模式的评价 1、东莞产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东莞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加速工业化,东莞工业化是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国际分工纵深化的结果。东莞邻近香港,有利于人员、物质和资金的流动,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吸引了大批港商前来投资,发展“三来一补”。在香港的辐射下,东莞从刚一起步便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20世纪90年代,大批台湾电脑厂商选择在东莞落脚,形成一波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潮,东莞因为台商而和全球绑得更紧。在外来资本的推动下,东莞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到2005年,GDP高达2182亿元。可见,通过承接港台产业转移,东莞嵌入了全球产业网络体系,并逐渐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 。 2、东莞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东莞的工业化是外向型或客户主导型的,具有全球下单和本地配套两个主要特征。通过香港和台湾厂商,东莞与世界市场发生联系,争取国际品牌商的订单。本地产业配套体系日趋完备,现在已经形成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皮革和电子等多个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集群。但是,东莞产业发展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在本质上是一种“订单经济”,而非“制造商经济”,即本地制造商在国际外包业务承揽过程中缺少话语权。并且,东莞制造业多数是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组装制造,产业附加值和生产效率较低,是一种明显的大而不强的外源经济。20多年来,东莞主要是走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源带动为主、以来料加工和劳务消耗为主、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3、东莞模式原有比较优势的弱化 东莞吸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主要优势是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包括大量外来廉价劳动力),与海外客商的联系纽带,以及沿海开放区域的投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国内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东莞的这种比较优势正在削弱。近年来,东莞土地资源紧缺,地价上涨;劳工紧缺,用工成本上升;加之能源紧缺,造成用电紧张。各种情况表明东莞的投资成本正在上升,并且已经影响到现有企业的增资扩产和新的外商投资的进入,一些外资项目转移到珠三角周边城市如惠州、中山,或北上长三角的苏州、温州等地。因此,东莞应逐步将要素数量优势转换为要素质量优势,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变为制度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强产业集群的配套化,发挥产业集群效益。 经过了早期的发展原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东莞现在和以后的发展,因此东莞要想在今后的时间里继续保持经济的发展一定要进行产业的升级与转移.原有的产业不仅对环境的污染大,资源消耗大,已经给东莞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东莞不能在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东莞以企业集群的形式嵌入全球产业网络体系,其产业升级是在承接国外高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进入的基础上,逐渐将本地原有的低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转移或外包到周边区域,从而提升本地产业的层次。在集群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企业集群的升级,因此,东莞

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 一、美国的次贷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从2007年春季开始逐步呈现的。首先是房贷公司出现坏账和亏损,点燃了次贷危机的“星星之火”。 次贷的主要受众是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和消费者。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一套自住房,但看到房价迅速上涨,便动起了房产投机的念头。没有本钱,他们就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从后者那里获得贷款。这类贷款年利率高达8%到9%。凭他们自己的日常收入很难支付。但当时房价上涨的速度超过了利率,他们在房产上投资可以净赚不赔。所以有些人把贷款买的房再抵押买第三、第四……套房,这就等于贷款买房进行投资,借钱付利息,低投入者玩起了“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可是他们抵押给贷款公司的房产是“死钱”,贷款公司要牟利必须把它变成“活钱”。于是贷款公司开始“变戏法”,进行以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发行抵押担保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这种操作显然存在着高风险。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而利率不断提高,还贷数额一年比一年大,房产投机者终于无力偿债,只得把房子甩给银行,违约就此产生。当违约者较多产生,银行承受不了这样的巨亏,只能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终于爆发。 次贷危机最初发生在虚拟经济层面,后来逐渐向实体经济扩展,各类市场却陷入“熊市”。2008年以来,与商品原材料紧密相连的货币都大幅度下跌。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是美国消费的萎缩,二是企业和机构破产增多,三是失业增加,四是企业经营困难。由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进而导致了“金融危机”。 美国是经济大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美国的金融危机,同时引发了全球失业增加,经济增长的放慢,通货紧缩显现,引起了国际金融危机,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 二、金融危机大事记 1.2008年3月,次贷危机迎来第一个“高危期”。美国大投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欧洲银行与家西方主要央行也宣布联合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 2.2008年7月,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房地美”亏损超过140亿美元。7月30日,布什签署总款3000亿美元的房市救助法案,旨在帮助“房利美”、“房地美”摆脱困境。 3.2008年9月,首次“高危期”到来,15日,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林公司也被收购;16日,美国政府接管全球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 4.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再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资金,缓解流动性不足。 5.2008年9月20日,美国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国会参重两院随后通过了经过修改的救援方案,该方案随即获布什签署并生效。 6.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欧洲央行、美国央行以及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等国的央行联合大幅降息0.5个百分点。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首脑共同通过行动计划,同意各成员国为银行再融资提供担保并入股银行。德、法等国根据这一计划,纷纷出台各自救市举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