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K线图最早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大阪的米商用来记录当时一天

K线图最早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大阪的米商用来记录当时一天

K线图最早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大阪的米商用来记录当时一天
K线图最早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大阪的米商用来记录当时一天

K线图最早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大阪的米商用来记录当时

一天、一周或一月中米价涨跌行情的图示法,后被引入股市。K线图有直观、立体感强、携带信息量大的特点,蕴涵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能充分显示股价趋势的强弱、买卖双方力量平衡的变化,预测后市走向较准确,是各类传播媒介、电脑实时分析系统应用较多的技术分析手段。其记录方法如下:(如图所示)

1、日K线是根据股价(指数)一天的走势中形成的四个价位即: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绘制而成的。

收盘价高于开盘价时,则开盘价在下收盘价在上,二者之间的长方柱用红色或空心绘出,称之为阳线;其上影线的最高点为最高价,下影线的最低点为最低价。

收盘价低于开盘价时,则开盘价在上收盘价在下,二者之间的长方柱用黑色或实心绘出,称之为阴线,其上影线的最高点为最高价,下影线的最低点为最低价。

2、根据K线的计算周期可将其分为日K线,周K线,月K线,年K线。

周K线是指以周一的开盘价,周五的收盘价,全周最高价和全周最低价来画的K线图。月K线则以一个月的第一个交易日的开盘价,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和全月最高价与全月最低价来画的K线图,同理可以推得年K线定义。周K 线,月K线常用于研判中期行情。对于短线操作者来说,众多分析软件提供的5分钟K线、15分钟K线、30分钟K线和60分钟K线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根据开盘价与收盘价的波动范围,可将K线分为极阴、极阳,小阴、小阳,中阴中阳和大阴、大阳等线型。它们一般的波动范围(如图所示)。

极阴线和极阳线的波动范围在0.5%左右;

小阴线和小阳线的波动范围一般在0.6--1.5%;

中阴线和中阳线的波动范围一般在1.6-3.5%;

大阴线和大阳线的波动范围在3.6%以上。

4、下面以带有成交量的分时走势图,分别说明数种典型的单个日K线图的形成过程和不同含义。分时走势图记录了股价的全天走势,不同的走势形成了不同种类的K线,而同一种K线却因股价走势不同而各具不同的含义。

A.小阳星:

全日中股价波动很小,开盘价与收盘价极其接近,收盘价略高于开盘价。小阳星的出现,表明行情正处于混乱不明的阶段,后市的涨跌无法预测,此时要根据其前期K线组合的形状以及当时所处的价位区域综合判断(见"博士"班K线组合部分的介绍)。

B.小阴星:

C.小阳线:

D.上吊阳线:

其波动范围较小阳星增大,多头稍占上风,但上攻乏力,表明行情发展扑朔迷离。

如果在低价位区域出现上吊阳线,如图所示,股价表现出探底过程中成交量萎缩,随着股价的逐步攀高,成交量呈均匀放大事态,并最终以阳线报收,预示后市股价看涨。

如果在高价位区域出现上吊阳线,股价走出如图所示的形态,则有可能是主力在拉高出货,需要留心。

E.下影阳线:

它的出现,表明多空交战中多方的攻击沉稳有力,股价先跌后涨,行情有进一步上涨的潜力。

F.上影阳线:

显示多方攻击时上方抛压沉重。这种图形常见于主力的试盘动作,说明此时浮动筹码较多,涨势不强。

G.穿头破脚阳线:

股价走出如图所示的图形说明多方已占据优势,并出现逐波上攻行情,股价在成交量的配合下稳步升高,预示后市看涨。

同样为穿头破脚阳线,股价走势若表现出在全日多数时间内横盘或者盘跌而尾市突然拉高时,预示次日可能跳空高开后低走。

还有一种情况,股价走势若表现为全日宽幅振荡尾市放量拉升收阳时,可能是当日主力通过振荡洗盘驱赶坐轿客,然后轻松拉高,后市可能继续看涨。

H.光头阳线:

光头阳线若出现在低价位区域,在分时走势图上表现为股价探底后逐浪走高且成交量同时放大,预示为一轮上升行情的开始。如果出现在上升行情途中,表明后市继续看好。

I.光脚阳线:

表示上升势头很强,但在高价位处多空双方有分歧,购买时应谨慎。

J.上影阳线:

表示多方上攻受阻回落,上挡抛盘较重。能否继续上升局势尚不明朗。

K.光头光脚阳线:

表明多方已经牢固控制盘面,逐浪上攻,步步逼空,涨势强烈。

L.小阴线:

表示空方呈打压态势,但力度不大。

M.光脚阴线:

光脚阴线的出现表示股价虽有反弹,但上档抛压沉重。空方趁势打压使股价以阴线报收。

N.光头阴线:

如果这种线型出现于低价位区,说明抄低盘的介入使股价有反弹迹象,但力度不大。

O.下影阴线、下影十字星、T形线:

这三种线型中的任何一种出现在低价位区时,都说明下档承接力较强,股价有反弹的可能。

P.上影阴线、倒T形线:

这两种线型中的任何一种出现在高价位区时,说明上档抛压严重,行情疲软,股价有反转下跌的可能;如果出现在中价位区的上升途中,则表明后市仍有上升空间。

Q.十字星:

这种线型常称为变盘十字星,无论出现在高价位区或低价位区,都可视为顶部或底部信号,预示大势即将改变原来的走向。

R.大阴线:

价横盘一日,尾盘突然放量下攻,表明空方在一日交战中最终占据了主导优势,次日低开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股价走出如图所示的逐波下跌的行情,这说明空方已占尽优势,多方无力抵抗,股价被逐步打低,后市看淡

K线形态中称为“星”的种类相当多,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十字星”,一般都称为“十字线”。日本人的名堂比较多,他们认为十字线的长相,酷似基督徒坟墓上的墓碑,因此,又称十字线为“暮碑”。读者们想一想,既然称它为墓碑,是不是意味着“结束”或者“终了”的意思?所以,股民们对十字线的观点大都已经先入为主,一般有以下两种看法:

1.当股价在涨升状态下出现十字线时,暗示涨势结束。

2.当股价在下跌状态下出现十字线时,暗示跌势结束。

很显然的,一般人对十字星的观点,其时空的观念太过于模糊。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股价具有周期循环的特性,因此,股价无论在涨势或者跌势中,都必须与周期循环相结合,否则没办法估计股价目前的“相对位置”。所谓相对位置,就是判断股价是否正好接近估计中的波段高点或低点?

为了寻找波段的高低点,我们必须透过“波浪理论”或“日式六段循环”的基础,对行情下一个概略性的预估(注意!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大约的估计),判断它的波段大约位于第几浪或哪一段的循环?以波浪理论为例,读者应观察行情走势,假设股价已明显地进行了三波段,那么,你可以透过波浪理论的公式验算其可能的高点。如果,在你验算的高点或低点附近,股价出现了十字星,那么,此时的十字星较具参考价值。(注:并非在第三波段时的十字星才属有效,凡是任一波段高低价圈附近的十字星,都可视为有价值的K线形态。如:第1浪高点或衰退期的末期)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如何判断波段似乎相当重要。然而,何谓“波段”?除了我们在理论上的说明之外,在实际的图表中,它其实蛮抽象的。为了加强读者判读波段的能力,我们另外再从英文字母“N”这个字型,为大家解释波段的意义。我们都知道股价走势会波动,在其波动的趋势中,我们又将它划分成几个波段,然而,这些波段其实是一个N字波与N

字波的结合。英文字母的N与波段的波动相类似,我们从图表的外观一眼就可以明了,只不过真正的波段是一个大“N”字型,而大“N”字型是由许许多多的小“N”字型所组成的,我们所在乎的是波动较明显的大“N”字波。

当我们在股价图表上,发现了明显的N字波走势时,为了测量该波段大约的涨幅或跌幅目标区?通常我们会采用波浪

理论的波幅计算公式,或者从日本式六段循环的角度,利用“黑洞”的原理,测出其涨跌幅目标。

话说到此,如果读者朋友对“波段”的观念够清楚的话,那么,相信对于十字星出现的时机应该已经有几分拿捏的把把握。实际上,在实战市场中,K线“十字星”形态的确经常立大功。如果图表上的波段够明显,则在任何一波的循环低点附近出现十字星时,股价通常都容易形成波段低点(或者至少暂时止跌);在任何一波的循环高点附近出现十字星时,股价通常都容易形成波段高点(或者至少暂时遭遇压力)。由于十字星形态在K线学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这种重要性也经常被有心人所利用,如:庄家、炒手……他们利用股民对“十字星”的信赖心理,在他们可以掌控的个股中刻意“做线”,以引诱散户达到其进货或出货的目的。因此,为了谨防“十字星”的骗线,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下列三种特殊状况:主力骗线,技术巧合,起跑。

浅析德川幕府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德川幕府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 学生:周治见学号: 200940410157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专业:历史学1班 入学时间: 2009 年 9 月 18 日 指导教师:罗爱梅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3 年 5 月 10 日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浅析德川幕府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浅析德川幕府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德川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中明显的体现了相互分离的思想。天皇作为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领袖,享有最高精神权威,幕府作为天皇的执行者行使实际上的统治权,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实际的最高权力。在幕府内部,将军在政治上是中央的最高统治者,将军分封的各大名是各藩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幕府体制中有明显的分权思想。“士农工商”四民之间也有明显的分离思想,主要体现为兵农分离、士商分离和农商分离。这一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对德川幕府长达260年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德川幕府;社会结构;分离思想;天皇;将军;二元体制 On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okugawa Shogunate, the thought of separation was obviously reflected in the social structure.The emperor of Japan,as the Yamato's spiritual leader, has the supreme authority. In reality, as the executor of 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Shogunate exercises the sovereignty and enjoys the real supreme power in military, politics and culture.Politically speaking, inside the Shogunate, the General is the supreme ruler. The Daimios, which was appointed by the General, are the real supreme ruler of each dependent states.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is obviously reflected in the system of Shogunate.Besides,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also has a clear embodiment between the four classes, that is, scholar, farmer, artisan and merchant. It’s concretely reflected in the separation between soldiers class and peasantry strata, between scholar class and merchant class, and between peasantry strata and merchant class.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260 years’ rule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nd it also provides a convenient condition for Japan’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end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period. Key words: the Tokugawa Shogunate;The social structure;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General;The binary system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的内容,具体内容:1600年9月,德川家康于关原合战中击败忠于丰臣秀吉家族的各派势力,1603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那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我为你提供的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1600年9月,德川家康于关原合战中击败忠于丰臣秀吉家族的各派势力,1603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那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我为你提供的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这一条成了武士阶层的定义。如同经济状况的变化那样,在维护不同阶层的严格界限上,将军也不是那么成功。 武士 武士就是战士阶层。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在他的下面,是大名,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另外,在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幕府中的官员,或者警官。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他们

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最高的大名。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 农民 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是由农民生产的。大米的量度标准是石,大约相当于5蒲式耳。一石能供一个人吃一年。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绝大多数都分给了地主和大名。据Charles J. Dunn 所说,最强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贺)能收到130万石。在德川日本,超过270个大名能收到至少一万石。那为农民留下了什么?这取决于天气。通常,农民上缴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年成不好的时候,将军和大名并没有减少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粮食生活。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饥荒并不罕见。这样,虽然农民在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地位仅在武士之下,但他们的生活通常十分艰难。种大米需要大量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且到了今天,许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在艰难的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的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当他们父亲的土地被长子继承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儿子也会去经商。 手工业者 很难把手工业者和商人明确的分开,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活动经常重叠。比如一个制衣匠可能会卖掉他的产品,他的事业也可以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展,比如借贷。在德川社会,武士对某些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造剑,

1949年以来大陆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共6页

1949年以来大陆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关于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演变,已有很多文章讨论。本文想探讨的是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塑造了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改革开放后,两岸经济、文化往来密切,国共两党合作、交流加强,大陆影片对国民党形象的塑造做出了调整。8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国共两党进一步加强合作,影片在塑造国民党形象时打破了“十七年”电影中反动形象,更多的去还原他们在抗战中的正面作用。 正如福柯所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考察国民党形象的演变,不应局限于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更重要的是考察影片“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本文将讨论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抗日战争题材的大陆电影中对国民党形象的描述、塑造和刻画如何发生转变。这种变化与当时历史环境和时代文化的关系。 本文将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49年--1966年 笔者称之为“国民党反动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八年抗战之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巩固新生政权,电影在宣传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对观众的意识起来巨大的引导作用。这“十七年”电影“是意识形态电影的典型时期”。国民党历史上的几次反共高潮及以腐败无能的统治必然寻致其在电影中以“反动派”形象出现。 这一时期抗战电影中有国民党形象的影片有《中华女儿》、《腐蚀》、《我

这一辈子》、《赵一曼》、《刘胡兰》、《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东进序曲》、《抓壮丁》等。这些影片中国民党长像通常是“小胡子、胖子、歪牙、暴牙、戴眼镜、光头、中分头(汉奸头)”。这在《抓壮丁》中塑造的国民党人物身上得到了集中表现,该片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为扩军打内战,在四川农村抓壮丁的故事。片中王保长是国民党政权最基层官吏,小胡子、中分头、身材偏胖、个子偏矮。他公开买卖壮丁,哄诈欺骗捞取钱财,把农民姜国富一家暹的走投无路、家破人亡。 这一时期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反动派”和“蒋匪”是卖国贼,“不抗日,专反共,跟日本鬼子一个鼻孔出气”(《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对国民党有这样的批判:“国民政府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竟然屈从日寇,撤退逃跑,国亡无日喽”《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这样的描述:“蒋介石又派他的亚洲司长高忠武,到日本去搞投降活动。上海现在威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也是蒋介石跟日本人搞投降活动的秘密接头点。” 总之“十七年”电影,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文化下,塑造了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这些形象至今还影响着观众对于国民党形象的定位。 第二时期:1978年――1985年 笔者称为“国民党爱国将领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标志着国共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指出,时至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种种条件都对中国的统一有利,尽

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 建立 △含义: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时间:17世纪初(1603年),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 2 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状况 ①政治——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巩固统治,为了防止外交实力对日本的侵入 △内容:A.严禁日本人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B.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过通商,而且只准长崎一地进行。C.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允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行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消极:阻碍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埋下落后挨打的隐患。 ③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原因: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手工工场发展,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繁荣,三井

等大商人出现。 ④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 ⑤社会矛盾尖锐 △表现: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生活艰难,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代表: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在大阪领导的武装起义。二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 黑船事件 (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3)直接后果:《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 内容: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 性质: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影响:英、俄、荷、法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日本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置租界、议定关税权,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之中。 2社会危机加剧 (1)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德川幕府什么守则.doc

德川幕府什么制度 德川幕府制度是等级制 德川幕府实行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来巩固封建统治。占人口10%的武士阶层是统治阶层。从1639年实行锁国政策,由此限制大名们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限制自由贸易的盛行以保护农村的自然经济不遭破坏。幕府的统治在初期是有效的,给日本带来了长达200多年的和平和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德川幕府自18世纪中期起逐渐陷入危机之中。幕府财政日益困窘,农民和市民的起义此起彼伏,虽进行了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也不见收效。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日本开关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终于导致了全国规模的倒幕运动并引发戊辰战争。1867年11月,末代德川庆喜被迫向天皇大政奉还。至次年鸟羽伏见之战,幕府军终于被击溃,德川幕府彻底垮台。 德川幕府法律 德川幕府颁发统治大名的基本法《武家诸法度》约束武士生活准则,颁发《一国一城令》限制各藩修建城堡,禁止结党,规定婚姻需经幕府批准,还定下了参觐交代制,令大名隔一年在江户和领地轮住,回领地时妻、子需留在江户为人质。旅途和在江户生活的庞大开支,不断消耗了大名们的财力。 德川幕府三役职 幕末时期社会动荡,幕府决定在1862年幕政改革时所设置的三役职,以稳定政局。 后见职:征夷大一职的继承人,由一桥家当主一桥庆喜担任 政事总裁职:负责幕府政务,由福井藩主松平春岳担任 京都守护职:因京都的倒幕运动盛行,幕府设立京都守护职,代替无法维持京都治安的京都所司代,负责京都警卫,由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担任

德尔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制度模板范例1 ××管理制度 1. 目的与意义 1.1 建立和规范×××××××××××××××××××××××××。 1.2 完善公司的×××××××××××××××××××××××××。 1.3 公平合理地××××××××××××××××××××××××××××××××××××××××××××××××××。 2. 原则 2.1 ×××××××××××××××××××××××××。 2.2 ××××原则:×××××××××××××××××××××××××。 2.3 客观性原则:××××××××××××××××××××××××××××××××××××××××××××××××××。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颖, Liu Ying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1988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 3.宁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1990 4.杜元栽抗战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 197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94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 7.《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1981 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 1990 9.朱家骅先生言论集 1977 10.国联教考察团.国立编译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 1932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200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各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三种社会制度。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三种类型。 3.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系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心有责任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院(校)系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体育的发展做出智力支持;体育院(校)系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6.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布局不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存在差距;(3)办学定位表述不全、不清,定位不切实际,具有盲目性,存在攀比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相类似,特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5)因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办学规格不高。(7)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实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确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适度超前性原则、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行业特殊性原则。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各院校(系)之间的差距。初步建成以体育大学为龙头、省属体育学院为骨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补充的,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系框架。建立起适应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9.实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2)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3)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4)加强管理 ,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5)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6)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浮世绘

《世界美术之日本浮世绘》 “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浮世绘的含义 浮世的含义,它来自佛教用语,15世纪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16世纪后则指妓院,歌舞厅等享乐场所。“浮世绘”字面的意思是“虚浮世界的绘画”,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加迅速发展。民间画师菱川师宣便是这种“绘本”的创始人。“一枚绘”,即单幅的创作木刻,它给单独欣赏一幅画开创了条件,画工也更精细一些。尺寸大小不等,总计有二十束种,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浮世绘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却注意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而且对于线条的流畅放在极主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画、刻、印三者共同合作来使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们创造的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线条与配色取得高度和谐这一目的上总结出来的作画经验,摆脱了过去向来使用毛笔的束缚。 二、浮世绘的发展史 初期 (1657~1763) 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 印制的绘画。此时期的浮世绘以手绘及墨色单色木版画印刷(称为墨折絵)为主。 到了鸟居清信时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颜色创作的作品开始出现,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使用丹色(红褐色)的称丹絵,使用红色的称红絵,也有在红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种颜色的作品,称为红折絵。 中期(1765~1806)锦絵在此时期诞生。此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也发生变化,由原本虚幻的人偶风格转趋写实。 后期(1807~1858)喜多川歌麿死后,正当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 安藤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他在《富岳三十六景》,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安藤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里,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以后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此二人确立了浮世绘中称为“名所絵”的风景画风格。 若提起江户时代的绘画,浮世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代名词。浮世绘最早出现在江户时代初期,

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 在德川幕府,也对德川幕府称为江户幕府,是封建的制度,日本建立了由德川家康和由统治幕府德川家族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lso known as the Tokugawa bakufu(徳川幕府) and the Edo bakufu (江戸幕府), was a feudal regime of Japan established by Tokugawa Ieyasu and ruled by the shoguns of the Tokugawa family.] This period is known as the Edo period and gets its name from the capital city, Edo, which is now called Tokyo, after the name was changed in 1868. The Tokugawa shogunate ruled from Edo Castle from 1603 until 1868, when it was abolished dur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幕府简介 德川幕府(Tokugawa)所建。至1867 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共经十五代将军,历时265 年。 幕府原为将军征战时处理军务的营幕,后将军架空天皇取得实际统治权。历史上先后有镰仓(1192—1333)、室町(1338—1573)和德川三个幕府。德川幕府的统治形式是幕藩体制。将军之下,设大老(不常设)、老中(常设)掌握全国政务,设若年寄协助老中,设大目付,目付负责监视大名和幕府的直属武士旗本和御家人。 设寺社、勘定、江户町三奉行,分别管理寺社、幕府财政和江户市政。在大阪、长崎等主要城市设远国奉行来支配地方的直辖领地。在京都设立所司代以监视皇室和寺社,以及近畿诸大名。在幕府赐封的260—270 多个诸侯国内,藩主们拥有行政、司法和征收年贡的权力。武士们则以各自的藩主服兵役为己任。 中央集权 德川将军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经济 首先,幕府掌握了占当时全国总产量1/4 的富饶的土地,和大阪、京都、江户等重要城市以及主要的矿山,还垄断了金、银、钱三种货币的铸造权。 2.军事 其次,幕府控制之下的直属武士旗本、御家人,以及旗本的陪臣,号称“旗本八百旗”。相对于各藩,在军事力量上占绝对优势。 3.政治 第三,将藩侯们分为“亲藩”(德川氏同族)、“谱代”(德川氏原属)、外样(新臣服)三个等级。三者的领地互为交错以达到监视外样大名的目的。而且,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占据了富庶和重要的领地。 4.法律 第四,颁布统治大名的基本法《武家诸法度》,限制各藩修建城堡,禁止结党,规定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1知识拓展:德川幕府时代的经济

德川幕府时代的经济 德川幕府,作为日本幕府时代的终结,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崛起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时期的日本经济体制,个人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具体分析如下: 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江户时代,通过不断重新丈量土地使土地的实际耕种者成为土地占有者。产权的这种默认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激励,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所以幕府十分重视对农村的统治,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法令,例如规定禁止农民出卖土地、禁止迁移、禁止过度分家、禁止过奢侈生活、禁止自由种植农作物等,并在农村实施“五人组”连座制度。在此条件下,日本的农业耕种面积逐渐扩大。而农产品加工也促进了榨油业、调料业、酿酒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商业和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可交换产品。农民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种子和农业生产工具,国家贡赋制度中的三分之一缴银制也使得农民进一步和市场相联系。虽然是重农时代,但是在农村和城镇出现了市场。以江户为中心的关东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日用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市场,这些商品主要靠大阪供应和集散。因此,从18世纪开始,大阪和江户之间的海运极为繁忙。元禄年间,江户和大阪的商人分别组成10个帮、24个批发商公会,不久又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同盟。这些同盟决定着全国许多商品的价格。大阪是‘天下的厨房’,京都、兵库、界、大津、长崎等也都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城市。经营商品买卖的企业形式是货栈。货栈都是家庭经营的生意,但是大型货栈一般都雇有一帮学徒、伙计和总管,而且货栈是交给总管来经营的。在信贷系统方面,主要依靠钱庄来进行融资。钱庄可以为大商户办理存款、货款、票据和兑换业务。 然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大名们,因为过着城市生活,生活费用日益增多;而他们的收入却仍旧仅限于作为贡纳品的实物。为了获得货币,他们不得不拿贡纳品做抵押去向商人借款。所以,无论封建统治者怎样加重农民的负担,征来的贡纳品也会一转手就落入放高利贷的商人手中。这样,大名们就逐渐变成债务者;而商人们则积蓄了大量的财富。 对于日益富有的商人,幕府和大名们曾想尽种种办法来加以抑制:他们一方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恢复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当时,国民党拥有美式装备的庞大军队,占据着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同共产党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国民党就被共产党击败,狼狈地逃出大陆。国民党政权为什么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就迅速崩溃了呢?海内外学者对此非常关注,把它作为国民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终极问题,1.外来因素的作用 首先是美国的影响。美国政府1941—1949年间对中国共产党的“绥靖政策”。这期间国民党同美国政府的合作“成功部分所获之善果,不足以抵消不成功部分的恶果,因而有中华民国被迫退出中国大陆搬迁台湾的悲剧发生”。 苏联的影响也被认为是导致国民党统治垮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胡适就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归结为“斯大林征服世界的大战略”。持这种观点的人攻击最厉害的是大革命时期苏联顾问对共产党的扶持和日本投降后苏军在东北对共产党军队的暗中支持,认为这改变了国共力量的对比,给国民党带来了巨大危害。一些苏联学者也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视为导致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最重要原因。马歇尔在战后初期为实现东北停战而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使国民党无法对共产党继续进攻。1946年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使原来有利于国民党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在1947年5月解除武器禁运后,也并没有恢复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援助,这就使得国民党无法摆脱溃败的命运。而美国不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原因,主要是受美苏关系的制约。与此同时,苏联却对共产党进行了大量军事援助,这是使共产党转败为胜的关键。 认为日本侵华战争是造成国民党后来失败的最重要原因的观点,日本侵略华北,使全中国抗日情绪高涨,酿成西安事变,国民党被迫放弃剿共政策,失去了将长征到陕北后力量弱小的红军一举消灭的机会。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统治中心迁至西南,共产党则在敌后建立了大片根据地,利用抗日的机会大大扩充了实力,构成了对国民党政权的致命威胁。 2.国民党自身的因素 (1)中央政府对全国控制程度过弱。一些美国学者在面对“国民党为什么失去大陆?”这个问题时,首先反问:“国民党究竟有没有统治过大陆?”田洪茂就明确地指出,抗战前国民党政权所能“稳稳掌握”的仅有江浙两省,另外在皖、赣、湘、鄂、豫、陕、甘等省有部分的控制权,其他各省则只不过在名义上“奉国民党正朔”而已。大多数美国学者都同意这个看法,认为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中,实际统治从未遍及全国,所以它“失去”大陆,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它从没有确实掌握过整个大陆。 (2)在农村中缺乏基础。中国主要的社会力量、经济来源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但国民党政权在农村中却没有什么基础。它既无基层政权基础,也无可靠的经济基础。农民不支持它,一般的地主也很难同它真正合作。由于没有来自农村的支持,这个政权最后难免失败。(3)军事上的失误。,1946—1949年间的内战是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主要原因。蒋介石在战略上屡次出现失误;他对战争进程的直接干涉使前线指挥系统发挥不了正常的效能;坚守东北消耗了最精锐的30万部队,使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在1948年发生巨大转变,最后使形势对于国民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4)经济上的原因。国民党政权下的“工业化”是微弱的,那是官僚资本的垄断化以及成为美国附庸化的过程,而且也是在中国社会中把工业同农业的联系日益削弱的过程,从而使农村萧条落后。 (5)自身的腐败。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腐败、反动及对三民主义的背叛。易劳逸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他认为导致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即“权威依附模式”在国民党那里被承袭下来,这使国民党在掌权后很快蜕变,日趋腐败。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们不能统一;国民党除了个人及派系的利益之外根本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派系斗争严重;行政工作无效率;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军队官兵素质差,士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民族性格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 民族性格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所著的《菊与刀》一书的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本探讨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她告诉我:这本书是要在惊醒一种类似数学问题的推导——日本民族的形成、准确来说是其民族共性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联系各方面作者所能获知的关于日本的材料,作者在这些庞杂的信息中归纳提取,试图的得出对这个民族的正确解读,并进一步总结出日本民族的行为规律。这对一个从未去过日本的的学者来说,《菊与刀》的完成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历史的事实也证实了她在书中的推测的准确。这也成为初始我百度《菊与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我对日本民族的兴趣。一直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对让我着迷,特别是在两国间的羁绊特别深的那些年代。同时我也被一个问题困惑良久:为何二战后原本已成废墟的日本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回恢复国内建设并用短短3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强国?这么一个战后人口不多,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小岛国,到底是凭借怎样的力量能够这样心无旁骛地进行经济建设。我也希望通过《菊与刀》找到答案。 而在卒读《菊与刀》以后,通过作者的归纳和分析,我认识到日本民族在二战后的让人赞叹的团结一致是与他们的社会制度、统一的主流思想和大和民族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用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内因(换言之即日本自身的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也决定像本尼迪克那样,尝试从社会制度(或者社会结构)、指导思想和民族性格入手,讨论日本民族为何能在二战后崛起。 1、森严的等级制度 我秉持这么一个观点:日本是建立等级制度在先,形成民族性格在后。在我看来,等级制度是既得利益阶层为维护其统治,所制定出来的这么一套自上而下等级森严、如金字塔般稳固的架构。这套在我看来眼熟异常的制度,包括后来德川幕府统治初期规定的“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的分类,完全是照抄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甚至连位置都没有任何的改变。日本人的学习精神让人由衷佩服——务求相像。另外一个相像之处甚至令我哑然失笑——将军为求控制各国藩主,要求各藩主(大名)将其妻儿留在江户作为人质——这让我遥想回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的行径。虽说如出一撇,但是大名们在这样的政策下并非束手无策而坐以待毙,日渐形成了他们在幕府约束下的生存方式。

【史料及解析】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天皇称号的起源 日本历史学家关于天皇称号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自建国以来就称天皇,一直传袭下来。近数十年史学家则认为,4世纪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而不称天皇。早期统治者的天皇称号是后来所加的。天皇的称号出现于6世纪末7世纪初。当时朝中的革新派决心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改革。593年,圣德太子任摄政。他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改称大王为天皇。这种意见已经成为通说。 幕府的建立 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自己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世纪后半期,关西武士集团平氏取得优势,当权二十多年。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平氏,取得中央政权。第二年,他在镰仓(在本州岛南岸,临相模湾)建立幕府,1192年,又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的支柱。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服兵役;幕府保护武士的家传土地所有权,对有功者赐给土地和官职,派武士到地方上去担任“守护”,掌握实权。幕府自己设置官吏,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廷。幕府实际上是朝廷之外的政府,在首都的中央政府名存实亡。从1192年起,将近七百年间,日本政权掌握在军事封建贵族手里。 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原是将军带兵出征处理事务的营幕,故将军的营幕又称幕府。在幕府统治时代,幕府是将军的政厅,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形式上尊重天皇朝廷,名义上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朝廷没有任何权力,只是个傀儡。真正掌握实权的是以将军为首的幕府。这是世界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双重政府的统治形式。在日本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幕府统治时代”。1185年源赖朝(1147—1199)在长期内战中,战胜政敌,1192年正式创建镰仓幕府,它于1333年灭亡。其后历经南北朝(1336~1392年)、室町幕府(1336~1573年)、战国时代(1467~1568年)、织丰时期(1576~1600年)、德川幕府(1603~1867年),中间共三个幕府,历时近七百年,对日本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 日本从14世纪中期起,各地封建诸侯纷纷割据,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筑城堡,经营手工业、商业和采矿业,向农民征取重税。农民不断发动起义反对封建压迫,特别是1485年的山城国(在今京都府)农民起义,狠狠地打击了封建主,山城国的人民坚持自治达七年之久。受到农民起义的严重打击的封建主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以便保障他们的利益。 到了16世纪,日本的工商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开始同日本发生贸易关系,同时日本同中国、暹罗(现在的泰国)、太平洋诸岛的贸易也很发达,大阪、兵库、博多、长崎等大城市成长起来。日益发展的国内外贸易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需要一个能够保护贸易的强有力的政权,而日本的封建混战局面对发展工商业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中等的封建诸侯织田信长逐渐打败各地的诸侯,把日本引向统一的局面。他一方面统一币制,免除国内关税,兴修道路,保护商业;一方面残酷地剥削农民。1582年,织田信长因部将的反对而被刺,他的一个亲信将领丰臣秀吉(1536—1598)打败反对者,操纵国家政权。丰臣秀吉继续织田信长的事业,把本州、四国、九州各地初步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他还没收民间的武器,丈量土地,征收高额赋税,企图摧毁农民的反抗力量。

浅谈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失败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报告 学院:光电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号: B15030916 姓名:李奕彤

浅谈国民党的失败原因 对当年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成败得失的原因,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有多种分析和总结。最早的有艾奇逊主持美国国务院时期推出的“白皮书”,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为什么“失去中国”。其后,国共双方的许多领导人及各国专家、学者在著述中表达了不同观点。今天我们再次回顾历史的战火硝烟。 (一)力量分散 国民党军队号称八百万,这个数看上去很强悍,都是军阀割据,实际是盘散沙,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经不起战争的考严,都是被动的向敌人开战;军阀割据是国民党没有攻击性之一。这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不彻底,当初孙中山闹革命时就是以军阀打军阀,到后来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这才有中国表面上的统一,军阀各自为政的乱局。 共军南昌起义后,蒋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就是用军阀前后围堵共军,结果共军顺利进入景岗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自己的势力,对国民党统治形成威胁,国民党又进行五次围剿,由于共军指挥失利而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共军在长征途中,围剿胜利部队不是乘胜追击,而是完成任务休息去了,这是我们伟大的共军摆脱敌人生存下成为关键,假如国军几十胜利之师乘胜追击,前有地方军阀围堵,我们伟大的共军长征将是极其危险了。 1935年左右是国民党发展的最繁荣时期,民心对国民党军事斗争失利不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国民党没有攻击性,就是对她形成威胁时,她才被动的出击,军阀割据是国民党致命的伤,对她的统一指挥造成了影响。 但是,自从蒋介石靠屠杀取得了政权后,没有广施仁政,让经受战乱的人民休养生息,而是靠些地痞流氓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对内进行中原大战,制胜法宝就是靠收买敌将,对共军更是进行围剿,对外采取不敌抗政策,不费一枪一弹丢掉了东三省,政权何以稳定。整个国家不能团结一致,制止战乱,这才是国家丧失攻击性的根源。 (二)军事教条 国民党军事指挥思想单一,没有军事创新,清一色硬对硬的阵地战法,这样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1603-1867)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 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是日本封建 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江户城 目录 一、历史综述 二、社会结构 三、经济发展 四、海外贸易发展 五、教育发展 六、文化发展 七、艺术发展 一、历史综述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 江户设幕府,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 构大体完备。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1/4,其余 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将军是全国最高统 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 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17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为应付危机,幕府在18 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实行改革,

但并未奏效。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 年末被迫宣布奉还大政。1867 年12 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 ~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二、社会结构 综述 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 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 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 限制了这些流动。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佩带长剑成了武士阶层的象征。如同经济状况的变化那样,在维护不同阶层的严格界限上,将军也不是那么成功。 武士 武士就是战士阶层。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在他的下面,是大名(藩主),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另外,在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职务——幕府中的官员,或者警官。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他们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高的大名。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 农民 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是由农民生产的。大米的量度标准是石。一石能供一个人吃一年。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绝大多数都分给了大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