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有县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走有县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走有县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走有县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走有县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李跃飞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灵山县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围绕“掌握科学发展基本功,创建西部小康示范县”这个活动主题,以“我为党旗添光彩,科学发展立新功”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开展“百题千人大调研”、“万名党员深入基层大行动”、“科学发展大家谈”、“思想作风大排查”、“突出问题大整改”等五大活动。同时,扎实推进“六深入六了解六增强”活动,即:深入机关,了解作风效能情况,增强执政为民能力;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增强经济发展能力;深入农村,了解“三农”发展现状,增强惠民便民能力;深入社区,了解民生社情民意,增强和谐共建能力;深入校园,了解人才培养情况,增强科教兴县能力;深入项目现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增强加快发展能力。力求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创建西部小康示范县的目标。

一、立足县情,理清思路,确立发展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灵山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条件优越,资源禀赋良好,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总体来看,还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这个基本县情出发,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灵山“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城市建设”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确立并积极实施“以工强县,三化联动”发展战略,努力把灵山打造成为北部湾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创建西部小康示范县。

二、选准突破口,着力构建发展新平台

实施“以工强县,三化联动”发展战略,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重点,着力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灵山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实施“三园五路”工程,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为加快发展构建平台、夯实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力推进加工贸易工业园、石化产业配套工业园、循环经济工业园这三大工业园建设,全力做好六景至钦州港高速公路、贵港至合浦高速公路、邕浦二级公路灵山段、209国道灵山(檀圩)至合浦(石湾)段、钦玉一级公路等五大交通项目的协调配套,构建四通八达,对内联接、对外开放的交通大动脉,着力构建发展平台。

三、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产业优先发展,是走具有县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要积极实施好“亿元企业带动工程”,争取到2012年,全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以上,制糖、冶金、建材、纺织、电子、林化、食品、烟花爆竹等八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以规模企业支撑规模产业发展,初步确立这些产业、企业和相关品牌的优势地位,促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10亿元,相当于2007年的4倍,跃上发展新台阶。

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走具有县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就必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在稳定粮食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体系。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五、抓好规划,突出特色,加快推进城镇化

城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灵山定位为中等城市,到2020年,灵山县城人口发展到35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40平方公里以内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加快人口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使城市朝着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方向发展。要优化城市布局,进一步研究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带动作用;要突出城市特色。市政工程的建设突出山水特色,既体现现代城市的气息,又突出城市定位的个性;既高起点、高品位,又因地制宜。要提高城市品质,把城市化和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增强城市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城区工业提供更加完善的商务服务。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走具有县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落脚点是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努力营造一个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文化投入力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着力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监管,确保社会

稳定。切实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条件,使人民群众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 国之路 1 2020年4月19日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摘要文章从国家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道路和关键点,并指出美国在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二战形成了一个以政府、大学、企业三者伙伴关系为特点的创新体系,从而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美国科学技术也是在应对外部挑战而寻求变革中得到发展的。文章认为科学的自由和自主精神、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以及创新文化环境是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头号强国,成为科学技术的头号强国。美国不但在基础科学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影响美国和世界发展的高新技术;同时,美国的大学还是世界科学与教育的中心,长期吸引各国青年学生前往深造。为什么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强大的国家,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人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二战前后有大量的欧洲科学家来到美国,以及后来世界各国科技人才纷纷涌向美国,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可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许更重要的是美国在战后形成了一个激励创新的组织体系和研究环境,使各方面人才的热情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从多 2 2020年4月19日

方面研究的现象。笔者曾从历史根源、政府政策和制度界变(bounded change)3个方面对此做了探讨。本文则从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为主,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关键的发展事件及转折点和成功经验。 1、二战以前的发展:学习、追赶、自立从建国到二战前,美国的科学技术走了一条学习、追赶和自立的道路。到二战之前,美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已经赶上欧洲先进国家,并形成了促进科学技术与创新的体系,为二战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美国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北美殖民地的科学来源于欧洲,在与欧洲科学交流的过程,美洲科学开始成长。从美国独立到南北内战结束期间(1776—1865年),美国科学开始从欧洲特别是从英国的附属中独立出来,尽管规模还很小。 18 美英战争结束后的30年称为美国科学的开端时期。在这段时间,美国科学领域的从业者从一个没有共同目标或方向的散漫业余者群体转变成为一个职业团体,出现了许多学会和期刊。1848年,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立,标志着美国科学共同体的形成。1863年,美国科学家精英的代表——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成立,宗旨是为政府提供科学咨询。在美国的科学研究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机构中开展的科学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美国宪法没有直接地提出支持科学,但在各种有关应用的上下文中却含蓄地准许联邦政府支持科学。因此,联邦政府是为实现国家和社会 3 2020年4月19日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阅读及答案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

普通高中教育怎样走内涵发展之路

普通高中教育怎样走内涵发展之路 ——关于普通高中“圆梦”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做出重要部署。一系列重要决定必然影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长期以来,因受高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中教育的应试倾向一直遭受社会诟病。走内涵发展之路,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梦想。——编者 走内涵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之梦,既是时代呼唤、人民期待,也是实践需要、理性自觉。只有自觉走有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有别于趋同发展的多样发展、有别于重点发展的协调发展、有别于粗放发展的集约发展之路,才能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公平、持续之梦,使每所普通高中真正地成为产生美好故事的地方,成为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自觉走有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之路 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 自觉走有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之路,实质就是走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遵循规律、提供适合教育、精心呵护成长的优质之路。衡量普通高中教育是否优质,关键是看能否滋润学生自然成长、激励学生自主成长、引领学生自由成长、实现学生自觉成长。 滋润学生自然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落脚点。“教育即自然成长”。马克思曾言,教育是“自然历史的过程”。裴斯泰洛齐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学生的自然成长应寓于卢梭的“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之中。“不作为”是指平静、平和“不强为”,细致细腻“不过为”,耐心耐性“不私为”。 学生的自然成长既需要我们具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平和理性,也需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豁达,更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静,做到“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静、宜庄”“本真、唯美、超然”“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 激励学生自己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切入点。首先,认识自己是自己成长的前提。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其次,自己成长既不能被替代,也不能重复,更不能复制。苏格拉底强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再其次,自己成长需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由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关键点。学生的自由成长需要外在自由来保证。史学家钱穆在常州中学读书时,历史老师是常州籍史学大师吕思勉。有一次考历史时,钱穆下笔不能自收,考试结束时,4道题仅完成第一道。等到卷子发下来,他得了100分。吕思勉的评语竟然比他答题的文字还要多。 实现学生自觉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制高点。学生的自觉成长就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钱伟长报考清华大学,数理化3门得20分,英文为0分,但中文和历史均为100分,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当他听到“九一八事变”后,拍案而起,“我要转学物理,制造飞机大炮,振兴中国军力”。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被其打动,让其试读一年。

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

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历程告诉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成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它从孕育阶段到形成、推进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是连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这种探索开始于毛泽东时代,创立于邓小平时代,发展和推进于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时期。那么究竟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并借鉴外国发展经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并创立的科学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夯实了理论基础,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理论判断的实践基点。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因此呈现出并将继续呈现出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才能应对,才能解决。 第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战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新中国建立后40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对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心意,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我国繁荣富强的一条强国之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邓小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拉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从东部到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2010年是中国改革改革开放33周年。3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回顾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总结33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认识与理解。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决非偶然,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时代依据。 (一)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恩格斯只是科学地预见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深深感到,“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状况和特点。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同时,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矛盾的思想。但是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

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

走内涵发展之路创教育整体佳绩

立足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宿城区校长研修班点滴体会 宿城区洋北中心小学朱智慧 学校内涵发展离不开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正所谓“名校的一半是文化”,它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物质文化反映了学校建设的外在美观程度,制度文化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优质化,而精神文化则体现了学校成长的价值和实质,可见,我们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现结合专家的报告和我校实际,就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用全新的、科学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内涵的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体师生共同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全新的、科学的、有实践意义的办学理念,并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积极宣传倡导学校精神,以此激励师生努力进取。并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实教育资源中提取有特点的基因,使之升华为学校共识的价值标准。洋北中心小学在区委、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已具备了较为优越的办学条件:多功能教室、计算机室、科学实验室、阅览室、餐厅、

宿舍、体育设施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需求。学校环境整洁、优雅、文化氛围浓厚,“三风一训”醒目。学校已完全形成了“花园、公园、乐园”式的小学。近年来,我校确立了“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工作”为办学理念,走“全面发展,艺体见长”和“让书香浸润人生”内涵发展之路,已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外化为自觉行为。泗阳李口小学广大师生树立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农耕教育特色文化,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常州市实验小学对“分享教育”理念,提出“与历史分享文明,与社会分享责任,与自然分享和谐,与他人分享智慧”内涵丰富,形成了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学校办学成果显著。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夯实学校内涵发展的底蕴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学校的高楼大厦和管理的规范化并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其文化底蕴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的历史才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全部意义,也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历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 (1)宣传教育。 学校以报告会、讲座、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通过广播、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媒介,从理论上强化对师

最新整理专题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教学教材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摘要文章从国家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 技强国的发展道路和关键点,并指出美国在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 过程中,经过二战形成了一个以政府、大学、企业三者伙伴关系为特 点的创新体系,从而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美国科 学技术也是在应对外部挑战而寻求变革中得到发展的。文章认为科学 的自由和自主精神、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以及 创新文化环境是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头号强国,成为科学技术的 头号强国。美国不仅在基础科学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发明和发 展了一系列影响美国和世界发展的高新技术;同时,美国的大学还是 世界科学与教育的中心,长期吸引各国青年学生前往深造。为什么美 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强大的国家,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人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二战前后有大量的欧洲科学家来到美国,以及后来世界各国科技人才纷纷涌向美国,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 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许更重要 的是美国在战后形成了一个激励创新的组织体系和研究环境,使各方 面人才的热情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研究的现象。笔者曾从历史根源、政府政策和 制度界变(bounded change)3个方面对此做了探讨。本文则从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为主,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关键的 发展事件及转折点和成功经验。 1、二战以前的发展:学习、追赶、 自立从建国到二战前,美国的科学技术走了一条学习、追赶和自立 的道路。到二战之前,美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已经赶上欧洲先进 国家,并形成了促进科学技术与创新的体系,为二战以后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1.1 美国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北美殖民地的科学来源于欧洲,在与欧洲科学交流的过程,美洲科学开始成长。从美国独立到南北内 战结束期间(1776—1865年),美国科学开始从欧洲特别是从英国的附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屈辱的血泪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

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内涵优质化发展之路 —— 2008-2009学年工作思路 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秉承办学理念,稳定现有规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品牌,整合优化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使我校真正成为中国民办基础学校的一个优质品牌。 一、进一步坚持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学校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并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和赞许,如“对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教学上的“轻负荷,高质量”,育人方面的“锻炼健强体魄,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外语特色”,还有活动育人的特色等。因为我们有了这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所以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优秀的人才,学校的办学质量越来越高。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使我校继续走上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 学校要走内涵优质化发展道路,提升学校的质量品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就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 所谓精细化,精细化就是要将学校的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就是要树立成本观、效率观、效益观;就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从一点一滴抓起,不放过每一个小环节,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根据我们学校实际,实施精细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 管理条块化 目前我校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块状”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优势就是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实践也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适合我校实际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块状”结构很难发挥我校12年一贯制的优势,不利于全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学校的办学效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继续搞好“块状”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校的宏观管理,实行条与块相结合的模式,使学校的管理更加有效。 为加强宏观管理,学校决定成立四个协调机构

大学之路心得体会 兴思想解放之风走科学发展之路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心得体会兴思想解放之风走科学发展之路心得体 会 按照省委、市委和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决定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5月9日**县委召开了全县动员大会,会上县委阿吴书记对**县开展这项活动进行了具体指导。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觉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通过这段时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我从中找到了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中的不足与差距,结合自己工作特点,有如下体会: 首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 ___”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大提出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任务做出重大部署,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新的突破。要理解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 ___”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 ___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县加速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刻,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行思想洗礼和观念更新,实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贯穿解放思想这条主线,立足**县情,紧贴发展实际,坚持“上级规定本地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在工作中要敢于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敢于改革一切束缚发展的制度规定,敢于破除一切限制发展的体制弊端,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具体实践中来,着力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办法,化解矛盾,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实现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观念影响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对**县情不断深化认识的历程,就是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观念不断创新的过程。近年来,我们提出“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重点,打牢农业、交通、科教三大基础,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物富县、口岸活县四大战略,巩固提升水电、林业、畜牧、橡胶、茶叶、蔗糖六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把**建设成为云南省对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滇西南重要的绿色生态旅游区、普洱市最具特色的绿色生物资源开发基地,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发展要求、符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主题二 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主题二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18山东潍坊,11)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A.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2.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2018湖南长沙,16)下图是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的题为《急起直追》的时政漫画,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C.中国帆船的航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货轮 D.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

4.(2018湖南衡阳,8)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今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 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B.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5.(2018山东潍坊,10)李大钊很早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直到1918年才借助《新青年》《每周评论》大力宣传。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发生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十月革命影响 D.学生爱国运动高涨 6.(2018湖北黄冈,18)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B.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7.(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7)1918年,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位“先进知识分子”是() 8.(2018山东烟台,7)“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的旗帜是()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摘要: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脱离了中国国情。教训让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政治上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3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一个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下面,就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日前,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时代精英,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生力量。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努力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我校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后,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具体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不仅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还把它定位为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胡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胡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个要求”: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些观点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更加成熟。 二、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实践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本应是一个朝气蓬勃,渴求知识,充满理想,时刻准备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群体。但现实的状况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处在迷茫与困惑当中,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信心。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前途指明方向。 努力学习并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国内,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开放浪潮而来的,还有一些不健康和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深重,使我们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