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

中国民俗旅游各章节重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1、民俗定义(P4)、风俗定义(P5)、习俗定义(P6)、礼俗定义(P6)

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

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牛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愤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钟文化的一个员基本的组成部分。

风俗是人类的群体因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社会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传承于社会的.具有一定的流传范围或区域、一定的流行时间,甚至始终生生不息的趋同性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创造。

习俗简而言之,即为地域性很强、阶层性明显、相沿积久的一种群体性的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礼俗泛指我国周以来维护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十L6仪式,是一种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2、民俗旅游定义(P11)

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3、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P11)

⑴旅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

⑵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为民俗产品。

⑶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⑷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

⑸民俗旅游的服务对象为公众,主要是离开经常居住地到民俗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人,也包括民俗旅游点所在区域的水久性居民。

4、民俗旅游的特点(P15)

(1)文化性;(2)禁忌性;(3)交往性;(4)立体性;(5)高效性

5、民俗旅游的架构(P19)

民俗旅游的构成:(1)民俗旅游主体;(2)民俗旅游介体;(3)民俗旅游客体;

6、民俗与旅游关系(P22)

(1)旅游为民俗资科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2)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3)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4)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5)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1、服饰民俗概念及形成的原因(P28)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

服饰民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服饰民俗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它的形成、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经济条件;(2)历史文化传统;(3)地理环境;(4)宗教信仰;(5)社会风尚;(6)文化交流

2、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P46)

服饰民俗所体现的旅游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主要有:

(1)服饰民俗是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2)服饰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历史的缩影。

(3)服饰民俗是民族的标记。

3、服饰民俗可供旅游开发的思路(P48)

基于服饰民俗的鲜明外显特征,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按下列方式进行:(1)博物馆陈列。(2)民俗服饰装扮。(3)民俗服饰体验。(4)服饰商品。(5)服饰仿制。

服饰民俗是以人为载体的民俗语,而人又有民族、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开发服饰民俗旅游资源还须特别注意以下五点:(1)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2)与环境相协调。(3)把握民族服饰的本质特点,注意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统一,不能张冠李戴。(4)开发的方式既可采用单—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开发。(5)要充分利用节庆,集中展示民俗服饰。

第三章饮食民俗旅游

1、饮食民俗的定义及其特征(P52)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俗尚,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事象之一。

特征:(1)就地理环境看,饮食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2)就历史传统看.中国稳定、漫长的农业生活和中国人重历史、重家族和传统技艺(包括特殊的烹任、酿造等方面的技术)的传统,使“祖传”的烹任手艺得以流传,并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精益求精。

(3)从经济上看,食俗的孕育和变异无疑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制约。

(4)从政治上看,饮食民俗还时常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尤其是当权者的好恶和施政方针的影响。

(5)从文化交流看,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大大丰富和影响着我国的饮食民俗。

(6)从宗教信仰看,不少食俗是从原始的信仰崇拜或现代人的某些仪式演变而来的。

2、饮食结构与类型(P53)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饮食结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常常和生活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物产资源及经济条件有关,—般由主食、菜看、饮料组成。

2、八大菜系及其特点及其代表菜(P56)

由于对菜系的理解不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常见的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四大菜系,即淮阳菜、川湘菜、粤菜、京菜;二是八大菜系,为京菜、鲁菜、苏菜、徽菜、川菜、湘菜、粤菜、闽菜;三是十大菜系,即上述八大菜系加沪菜、鄂菜。

京菜的特点:适合北京人口味的山东菜及个别其他地方菜肴,兼容并蓄。以山东菜为代表。

鲁菜的特点:制作选料考究,刀工精细,烹饪技法以爆、炒、烧、炸、烩、扒、焖见长。以北方菜为代表。

苏菜的特点:兼合南北口味,既有清炒、清熘的南方爽口菜,又具有像火腿炖肘子、狮子头、炒缮糊等高热量、高蛋白的美馔。因此其菜目中,南北人都能接受的中性菜特别多。由于盛产湖蟹河鲜,苏菜的又一个特点就是河鲜菜特别突出。以淮扬菜为代表。

徽菜的特点:有重油、重色、重火功的“三重”烹饪特色。以徽州菜为代表。

川菜的特点:味美、味多、味浓、味厚,有—菜—格、百菜百味之美誉。除了味重清鲜、工艺考究的高档筵席外,大众菜肴以辛、辣、麻、怪、咸、鲜为特色。以成都菜为代表

湘菜的特点:以酸辣、麻辣、香辣、焦辣为独特口味,其中酸辣尤为突出。

粤菜的特点:品种多样、善于变化,口味较清淡。以广州菜为代表。

闽菜的特点:偏于酸甜,善用红糟。以福州菜为代表。

3、茶叶的品类和饮茶方式(P70)

我国茶叶主要分为成形茶与散茶两大类型。

成形茶:多为绿茶制成,又有数种之分(1)团茶,又称饼茶,以形状似团饼而得名。(2)砖茶,即把茶叶蒸热,压缩成砖状。

散形茶:也有两种,一种叫“觕茶”——即粗荼,茶的芽及嫩叶采摘完后,把所余的大叶细梗捋下、切碎;一种叫“散茶”,茶叶采摘后加工成散粒(片)状。散形茶按其发酵与否,大体可分为三种:(1)不发酵者为绿茶。(2)发酵的是红茶。(3)半发酵的是乌龙茶。

钦茶方式

远古时代,人们从野生茶树上采取嫩叶生嚼,后来加水煮成汤饮。秦汉以后,用米膏状的茶饼汀碎并研成细末倒入壶中煎煮,加上葱、姜、橘等调料饮用。中唐以后,经陆羽和卢仝提倡,饮茶日趋讲究。需饮荼时,将茶饼捣碎,用风炉、木炭或硬柴和釜煮茶,茶汤趁热饮用。元代以散茶为主。自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制饼团荼后,散茶便盛行于世,而饮法也以冲泡为主,并逐渐形成了泡茶的技艺及饮茶的游艺,流传至今。

4、酒的种类及名酒(P75)

中国民间食用酒品种繁多,洒名不可胜计,地方特色浓郁,大致有六大类型;黄酒、白酒、果酒、药酒、啤酒、乳酒。

(1)著名黄酒有绍兴花雕酒、无锡惠泉酒、丹阳百花酒、大连黄酒等。

(2)中国白酒被列力世界六大蒸馏名酒之一。白酒首要的特色是香型齐全,风格多样。浓香型以四川泸州老窖、宜宾五粮液、安徽古井贡酒为代表;酱香型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清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混合香型以陕西西风酒为代表。

(3)果洒以水果为原料酿制,如椰子酒、石榴花酒、猕猴桃酒,名声最著的是葡萄酒。

(4)药酒如北京虎骨酒、山西汾阳竹叶青、上海华佗十全大补酒、五加皮酒等

(5)啤酒是舶来品,著名的有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光明啤酒。

(6)乳酒,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之中。其中马奶酒,是用马奶配制成的美酒,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智慧产物,在今日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中盛行,也是这些民族自饮、飨客的主要酒种。

5、饮食民俗及与旅游业的关系(P78)

(1)饮食是旅游业存在、发展的基本之一。

(2)风味饮食是重要的放游吸引物。

(3)必须尊重游客与旅游地各自的饮食习惯。

(4)以旅游促进饮食民俗的发展。

第四章居住民俗旅游

1、建房流程(P90)、入住仪式与居住惯例(P91)

建房流程:(1)开工礼仪;(2)立中柱;(3)上梁;(4)立门;(5)落成礼。

入住仪式:(1)择日;(2)迁火种;(3)移神像和祖宗神位;(4)办进屋酒;

居住惯例:居住惯例又是多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隆体系。

(1)家庭关系影响到居住惯例;(2)房屋结构对居住惯例的影响;(3)原始遗风

2、民居的类型(P99)

(1)干栏式

(2)庭院式:①四合院、三合院和东北大院;②天井院;③“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

④维吾尔族的“阿以旺”

(3)洞穴式:①靠崖窑;②地坑院;③铟窑;

(4)穹庐式:①蒙古包;②裕固族帐房;③藏族帐篷;

(5)井干式:①纳西族;②普米族;③独龙族;

(6)堡垒式:①塞北堡子;②客家土楼;③羌族碉楼和藏族碉房;

3、民俗与旅游的关系(P107)

(1)传统民俗——民俗旅游吸引力的基本

(2)居住方式——旅游者检验生活的源泉

(3)传统民居保护——旅游永续发展的需要

第五章交通民俗旅游

1、交通民俗定义(P120)

交通民俗就是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和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2、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P120)

(1)自然原因;自然环境是决定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交通民俗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在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交通民俗是体现在交通运输中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必然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2)人类需要;人类的交通需要总是领先于当时的交通民俗,成为交通民俗发展的动力,促使新的

另俗事象不断产生。

(3)发现与发明;

(4)文化传播。

3、陆路民俗包括内容、水路交通民俗内容。(P123)

4、交通民俗交通信仰、水路交通民俗交通信仰,各民族特色交通设施

5、交通民俗旅游怎么开发才能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有严肃的科学性,不合理的开发特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甚至破坏,其损失可能是无可挽回的。进行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从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内容和特点出发.除遵守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般原则外,还必须注意做好下面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处理好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不能破坏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实用性和审美性有机结合的特点。第二、做好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工作,即对那些有历史文化遗产屑性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免造成破坏;再生是指按交通民俗本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复制和生产,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操作,从资源持点和旅游业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植式,一是以交通民俗旅游资源为主体吸引物;二是以其他旅游资源为主体吸引物,交通民俗旅游资源为附属吸引物。在这两种模式的框架内,具体的开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博物馆方法;②旅游目的方法;③单项旅游方法;④竞技旅游方法;⑤旅游工艺品法。

第六章人生礼俗民俗旅游

1、各民族独特婚姻民俗内容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其婚姻形态的表征是不一样的,主要有:抢劫婚、转房婚、表亲婚、交换婚、买卖婚、服役婚、招赘婚、童养婚等。

传统婚姻观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婚龄和婚时观;(3)门第观;:(4)贞节观;(5)禁忌观

“六礼”:传统婚礼的基本程式是“六礼”。所谓“六礼”,是指婚礼六阶段的仪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寿庆的各种习俗内容

(1)祈寿礼俗;(2)寿诞礼俗;(3)寿庆物语

3、各民族丧葬民俗内容

葬式:土葬、火葬、天葬、水葬、风葬、塔葬

葬礼:殡殓之礼、治丧之礼、居丧守孝之礼

4、婚姻博物馆概念

婚姻博物馆是从历史学、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保存、研究和传播有关婚嫁习俗藏品资料的专门博物馆。这种博物馆的内容主要包括:(1)传统婚姻的起源、发展和流变。(2)传统婚姻习俗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观念,如媒人制、婚龄婚时观、门第观、贞节观、天命观、禁忌观和审美观。(3)传统婚姻的民俗形态;抢劫婚、表亲婚、转房婚、交换婚、买卖婚、服役婚、招赘婚、妻妾制、童养婚、冥婚等。(4)婚礼的仪式程序:从说媒、聘礼、请期到哭嫁、亲迎、拜堂、洞房花烛、回门全过程,以及各地不同的婚礼习俗。

第七章节日民俗旅游

1、节日民俗定义及内容

节日民俗与节日、民俗节日不同,它主要指节日中的民俗内容。节日民俗应是存在于所有的节日中的,只是民俗意义较强的节日的民俗内容相对而言比较集。节日民俗不是一种单纯的民俗事象,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事象。

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

(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4)文化传播的影响。

节日民俗的特征:

(1)节日民俗事象特别丰富;(2)体现主体文化精神;(3)起到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

2、民俗节日的分类

(1)按节日的来历分类:传统民间节日、外来民俗节日、新兴节日、

(2)按节日的族属分类: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和跨民族的民俗节日

(3)按节日的时代分类:①历代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②己消失或渐趋衰亡的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③现代新兴的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

(4)按节日的主题分类:①农事类节日;②宗教、祭祀类节日;③纪念类节日;④文化游乐类节日;⑤庆贺类节日;⑥商贸类节日;⑦生活社交类节日

3、传统节日的流变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第八章游艺民俗旅游

1、游艺民俗定义及内容

游艺民俗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它是民间文艺活动、民间游戏、竞技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化与传承行为的总称。它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游戏与竞技以及民间的工艺美术等内容。

游艺民俗的类别:(1)口碑民俗类、(2)歌舞活动类(3)游戏竞技类(4)民间工艺类

游艺民俗的特色:(1)季节性与无季节性相结合;(2)竞技性与自娱性相融合;(3)以传统节日为高潮;(4)浓郁的乡土特色;(5)传统游艺民俗与该民族的地域分布大致相同。

2、各种特色游艺民俗文化内涵

(1)年画;(2)花鼓;(3)山歌;(4)赛马与斗牛

3、如何利用及开发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目前已俏然兴起,其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游艺民俗是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富观赏性、最具参与性、最有娱乐性的一种,它的旅游价惨F同一般。游艺民俗旅游的开展,更使民俗旅游多姿多彩。

(1)游艺民俗的旅游特性:娱乐性、刺激性、参与性

(2)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情趣

(3)游艺民俗的旅游资源挖掘

第九章农业民俗旅游

1、农业民俗概念、农业区划分。

农业民俗是物质民俗的—个重要门类.是农业生产实践的产物。它随着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内涵不断丰富,同时日益显现行业特色。

农业民俗区有三大一级区:(1)东部农耕民俗区;(2)蒙、新、青、藏畜牧民俗区;(3)沿海渔业民俗区

2、农业民俗的特征: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功利性、技艺性和稳定性。

3、稻作、小麦、蚕桑生产习俗

4、农业民俗与旅游

(1)农业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天地

(2)农业民俗旅游的开发

(3)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①观赏参与类;②游乐祭祀类;③消闲欣赏类;④购物饮食类

第十章民俗旅游资源

1、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2、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1)民俗旅游资源应能给旅游者“新鲜感”。

(2)民俗旅游资源应能给旅游者带来“奇特感”。

(3)民俗旅游资源应能给旅游者“快乐感”。

(4)民俗旅游资源应能给旅游者以“美的享受”。

3、民俗旅游资源类型、民俗旅游资源评估

民俗旅游资源类型:(1)按民俗旅游资源的本体属性进行分类,民俗旅游资源可分为三大类型。

①物质民俗旅游资源;②社会民俗旅游资源;③意识民俗旅游资源

(2)按民俗旅游者的霄求方式(行为动机)进行分类:①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资源;②参与型民俗旅游资源;③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④娱乐型民俗旅游资源;⑤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

(3)按旅游者的体验分类:①近原始型民俗旅游资源;②乡村型民俗旅游资源;③市镇型民俗旅游资源;④都市型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资源评估

评估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综合性原则;(3)前瞻性原则;(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5)效益原则

评估体系:(1)珍稀度;(2)古悠度;(3)奇特度;(4)密集度:(5)完整度;(6)观赏度;(7)愉悦度;(8)组合度;(9)饱和度(10)可进度

第十一章民俗旅游开发

1、民俗旅游开发概念、特点和内容。

概念:民俗旅游开发利用民俗的旅游价值,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建立民俗风情旅游点,设计民俗旅游线,规划民俗旅游区。

特点:(1)坚持“原则性”;(2)是一项文化工程;(3)无地域的绝对限制性;(4)具有大众参与性内容:(1)民俗旅游景观(含景点、节目)的开发

(2)民俗旅游地的可进入设施开发

(3)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开发

(4)民俗旅游地的人力资源开发

(5)民俗旅游资源图书资料的开发

2、民俗旅游开发原则、步骤、采用模式

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特色原则;(3)游客中心原则;(4)文化原则;(5)多样性与专题性想结合的原则;(6)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7)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相结合原则

步骤:(1)建立开发机构和遴选人员组织班子;(2)宣传民俗旅游的意义,唤起社会各界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支持;(3)开发的可行性研究;(4)制订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5)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模式:(1)本原模式:天然民俗村寨、原生俗;(2)主题公园式:民俗文化村;(3)资源凝聚式:民俗博物馆;(4)节庆式:节庆、集会;(5)物品式:民俗商品

3、民俗旅游开发中出现问题

(1)项目(景观)应体现乡土、古朴性

(2)开发应总览全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3)开发应是由点到线,到面,循序渐进

(4)针对客源市场,灵活运用开发形式

(5)按区位\梯次开发

(6)宣传与开发同步

(7)正确处理好古今关系

第十二章民俗旅游区划

1、民俗旅游区划概念、民俗旅游区划的原则

民俗旅游区划是区划概念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是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种类与特点的差别对一定地域进行的旅游区区域划分。通过区域研究,可以进—步深入了解各个区域的民俗旅游资源,以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综合开发,在区域合理分工基础上,促进民俗旅游的整体发展。

民俗旅游区划的原则:(1)多级序原则;(2)区域内资源相似性原则;(3)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原则;(4)旅游区域完整性原则;(5)与区域远景发展出相结合的原则

2、各民俗旅游区特色

(1)东北民俗旅游区;(2)华北民俗旅游区;(3)华东民俗旅游区;(4)华南民俗旅游区;(5)西南民俗旅游区;(6)中南民俗旅游区;(7)西北民俗旅游区;(8)内蒙古民俗旅游区;(9)青藏高原民俗旅游区

3民俗旅游区划对旅游业影响

(1)民俗旅游区划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2)民俗旅游区划是民俗旅游资源设计的依据

(3)民俗旅游区划有利于旅游企业区位选择

(4)民俗旅游区划有利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5)民俗旅游区划可以为旅游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安全1001 1028XXXXXXXX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凉山彝族为例 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 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1.自然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综合应用:民俗旅游分类及其对发展旅游的意义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服饰的构成。 2. 掌握形成服饰民俗差异的因素。 3. 熟悉各朝代代表民俗服饰。 4. 学会从旅游地理的角度论述某些民族服饰特色以及服饰民俗的旅游价值。 二、课程内容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运用一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大的方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一个旅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从旅游行业自身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主,知识以适用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图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突出应用性特点,力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与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蒙古族的民居、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等民俗事象,并能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和旅游价值,同时培养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情趣,提高旅游的品味。 第三章了解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和满族的民俗常识。了解朝鲜族、满族的概况,掌握朝鲜族与满族的居住、饮食、服饰、人生礼仪等民俗。 第四章了解我国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畲族和高山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并能理解民族服饰中所寄予的图腾崇拜

民俗与旅游论文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课程名称 院部名称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导教师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

路线:昆明—大理—丽江—石林—西双版纳—昆明 行程大致安排: 第一日:乘机飞往昆明,入住酒店。 第二日:乘车前往大理(398公里,车程约4小时),游览【大理古城-洋人街】,游览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崇圣寺三塔】,乘车赴丽江(200公里,车程约3.5小时),游览【丽江古城】;入住酒店。 第三日:乘车前往游览【玉龙雪山风景区】(酒店至风景区车程约45分钟);乘坐【云杉坪索道】;游览【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欣赏【大型原生态表演《印象?丽江》(雪山篇)】(欣赏时间90分钟左右);游览【东巴谷】;入住古城酒店。 第四日:乘车返回昆明(308公里,车程约4.5小时),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五日:赴石林(80公里,车程约1.5小时),游览天下第一奇观【石林】风景区;参观3A 景点【七彩云南】;晚乘飞机赴西双版纳;入住酒店。 第六日:上午:早餐后沿中国第一条绿色高速生态公路前往【野象谷】,游览野象谷景区;乘【雨林索道】;步行路经观象台、树上旅馆、大象博物馆后观看训象表演;下午:景区内自由活动,返回市区,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七日:上午:早餐后,参观【傣家村寨】,游览景洪城区【原始森林公园】景区内电瓶车40元/人)。下午:中餐后返回市区自由活动;晚餐后乘机返昆明。 第八日:乘机返回,行程结束。 景区费用: 第二日:【大理古城-洋人街】:电瓶车双程35元/人次,单程20元/人次。 【崇圣寺三塔】:门票120元/人次,三塔电瓶车25元/人次。 第三日:【玉龙雪山风景区】:门票45元/人次 【云杉坪索道】:索道费用57元/人次,环保车20元/人次。 【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电瓶车双程60元/人。 【印象?丽江(雪山篇)】:门票190元/人次。 【东巴谷】:景区电瓶车50元/人次。 第五日:【石林】:风景区全票175元/人次,电瓶车25元/人次。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2020春季期《中外民俗》考核方案

2020春季期《中外民俗》考核方案 任课教师:肖敏 一、考核对象 2019级会计班、计电1—4班、银行1—4班 二、考核内容 1、掌握民俗、民俗旅游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类民俗事象的分类及主要内容 3、能够发现各类民俗事象的发展变化,并能找出其原因 4、运用所学民俗事象,描述地区民俗旅游价值 5、学生态度 三、考核方式 (一)平时表现(无满分限制,占总成绩60%) 1、考勤(满分100分,占平时成绩的40%) 学生是否有上课迟到、早退、缺课(请假)、旷课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进行相应扣分。

2、课堂表现(无满分限制,占平时成绩的20%) 学生在课堂上如出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进行相应扣分、师生就某一个民俗话题在课堂上共同分析、讨论,学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展现自我优势进行相应加分。 3、平时作业(满分100分,占平时成绩的40%) 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每一章节的内容提炼作业 (二)期末考核(满分100分,占总成绩40%) 1、现场考核所学民俗章节知识点,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各章节提出的相关知识问题。(满分100分,每题10分,评分标准:是否与课本内容契合,占期末考核成绩的40%)题目如下: (1)民俗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2)古代汉族服饰主要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3)汉族八大菜系是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中国五大特色民居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 (5)汉族特色交通民俗有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6)人生礼仪民俗的意义是什么? (7)傣族的“泼水”和“拴线”都有什么含义? (8)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9)汉族特色游艺民俗有哪些? (10)什么是语言民俗? 2、研究性小论文(满分100分,占期末考核成绩的60%)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民俗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从不同民俗的角度,系统分析某一个地区开发民俗旅游的优势。800字以上。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3.课程编码:081031 4.学时:共60学时 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世界旅游文化论文

我所体验过的旅游文化 —记上海东方明珠之行 因为父母亲的关系,每年我都可以在上海呆上一段日子。于是就有了更多游上海的机会。记得去的最多的一个景点之一就是东方明珠塔了,而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的时候,那一年的我15岁光景。那时候我们住在徐汇区的宜山路,离浦东新区的路程并不算太远。一大清早,我和弟弟两个便早早地起床,迫不及待叫嚷着爸妈快点出发,前晚的兴奋劲到第二天都还一直保持着。 大概离我们起床不到一个小时后,我们坐在了去往东方明珠塔的的士上。夏天的清晨。窗外空气清新,天空透出一丝蔚蓝色,太阳的光线照在我的脸上,柔柔的,一股股的凉风抚摸着我的脸颊。我深深的呼吸着这个城市的气息。 汽车一路奔跑着,穿过卢湾区,我们驶上了著名的南浦大桥。它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建成于1991年11月,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大桥造型刚劲挺拔、简洁轻盈,凌空飞架于浦江之上,景色壮丽。入夜大桥采用中杆照明,主桥用泛光照明,在钢索的根部有投光灯,将光射到桥塔上,光彩夺目。南浦大桥的顺利通车,为以后建造杨浦大桥和徐浦大桥、奉浦大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短短几年中先后有五座大桥横跨浦江,还有几座在设计中和制造中。上海浦东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投资商将资金投向这片热土,便利的交通环境使浦东的腾飞添上翅膀。望向江面,大小各异的船只发着启迪声,有客船也有货船,忙忙碌碌的,来来往往的行驶着。 爸爸突然指着我左手边的方向,我们尖叫起来,哇,东方明珠塔,好漂亮。我和弟弟两个于是一直望着我们慕名已久的电视塔,忘记了路边另外的景色。当我们来到世纪大道上的时候,爸爸把我们的注意力拉了回来。给我们介绍起世纪大道起来。 世纪大道,从东方明珠至浦东世纪公园全长约5.5公里,宽100米。西起东方明珠,东至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被誉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道路为不对称设计,绿化带和人行道比车行道宽,使人、交通、建筑三者的关系更加合理。北侧人行道旁,建有8个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植物园,使道路具有园林景致效果。世纪大道也是第一条绿化和人行道比车行道宽的城市景观大道。在设计上较好的解决了人、交通、建筑三位一体的综合关系。为凸现园林景观效果,绿化景观人行道占69米,北侧44.5米宽的人行道布臵了4 排行道树,常绿的香樟在外侧,沿街的内侧则是冬季落叶乔木银杏,起到了夏遮冬透的树种效果。道路沿途还设臵了以时间为主题的雕塑和艺术作品,景致独特,文化韵味深厚。 行驶了不久之后,我们经过了88层楼高的金茂大厦。它集现代办公楼、豪华五星级酒店、商业会展、高档宴会、观光、娱乐、商场等综合设施于一体,深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溶汇西方建筑艺术的智慧型摩天大楼,已成为当今沪上最方便舒适、最灵活安全的办公、金融、商贸、娱乐和餐饮的理想活动场所。曾为上海第一高楼,大陆第一高楼,2008年8月29日被比邻的环球金融中心超越。说起环球金融中心,最近一次去外滩的时候,突然发现,竟然多了一座高楼耸立在黄浦江畔,比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更高。前几年去的时候也没有发现它在建的踪迹,这次却突然多了,城市的变化真的是很迅速!该大楼还有世界第一高楼之争的历程,不过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终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世界第三高楼,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形成上海的新地标。 东方明珠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最终,我们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这时的天空已经是很明亮了,风没有了,太阳晒得还有点热,但是也完全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抬头仰望塔尖,好高,一个,两个,三个……我们在数电视塔的球,我说9个,弟弟说10个,于是老爸说,你们都不对啊,是11个,接着他一个一个的数给我们看,果然是11个。 东方明珠塔凭借其穿梭于三根直径9米的擎天立柱之中的高速电梯,以及悬空于立柱

高中地理小博士论文

全球理解,和谐共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在作为一个整体相处的过程中,人们的相互理解显得非常重要。“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于相互尊重,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平等和民主与理解和信任。” 一、事件 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在相处时摩擦不断。近来中国大妈在纽约大跳广场舞被拷的事件就引起了热议。有人说这是民族歧视,也有人说这是大妈咎由自取。事实上,两方都有过失。美国《侨报》后评论称各方都应通过文明方式冷静解决,不必到法庭上“兵戎相见”。这是典型的由于不能够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民族矛盾。 二、分析 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利益冲突、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等等。利益冲突,在这件事上大致就是中国 大妈的广场舞声音大,让美国人觉 得自己的安宁没有得到尊重,个人 权利受到侵害;而国大妈由于警方 阻挠无法练习广场舞。从社会生活 的环境来讲,中国人爱看热闹,有事情出于怕麻烦等缘故,大多私下沟通解决;而美国人讲究个人主义,处理事情直接果断,报警就是他们通常采取的措施。两种不同社会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规范,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矛盾的升级,最终

会如滚雪球一般,从一件小事,上升到民族甚至国家之间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其实这些冲突本可避免。利益冲突,只要双方坐下来好好沟通,把事情明明白白讲透彻了,此后各自为约,彼此退让一步,不就皆大欢喜了么。处事的行为规范不同,那就需要双方对彼此体谅,既然共同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就需要对彼此深层社会背景有起码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发生摩擦时由于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而是冲突激化。 除了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导致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差异广泛的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场争执的导火索。在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的一次会议中,一位议员提出中国每年要杀死猫狗200万只,并用它们的皮制奢侈品,他要求对华关系代表团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尊重动物权利,同时督促欧洲停止进口这类商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发言立刻引起激烈的讨论。各议员争论不休。其中一位名叫克拉斯的女士表示,不要轻易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加以指责。在别的文化传统里,确实有一些东西令欧洲人感到震惊,但在欧洲文化和欧洲人的生活习惯里,也有很多做法让别的国家的人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如果简单地加以指责,只会引起冲突和对抗。 这一番话着实说出了全球共处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国家,他所承载的文化习俗是经由历史的沉淀一日日积累变化而成,其地位等同于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随意地批判,就是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不尊重。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很多,一味地捧高本民族的文化,对其他文化习俗不屑一顾,将本民族文化强加于他人,只会引发冲突,于人于己,没有半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现代礼仪》 二、课程类别:本课程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 三、总学时:40课时 四、课程性质与任务 《现代礼仪》是介绍社交礼仪以及财会与饭店服务等专业礼仪知识的一门基础应用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 理解、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礼仪在个人发展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使学生能够成为懂礼貌、守规矩、善于沟通与协调的有用之才。 五、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礼仪》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社交及旅游服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提高服务艺术,增强 沟通技巧,提高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绪论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礼仪的本质 第二节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礼仪的功能和原则 (二)教学要求 了解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掌握礼仪的本质、功能、原则。 二、礼仪修养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理解礼仪修养的含义、一般特征,了解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掌握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三、个人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仪表礼仪 第三节言谈礼仪 第四节仪态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个人礼仪的涵义、功能、原则,掌握仪表、言谈、仪态的涵义及礼仪规范、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家庭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家庭成员礼仪 第三节家庭交往礼仪 第四节人生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家庭礼仪的涵义,掌握家庭成员、家庭交往及人生礼仪规范。 、、社交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 ——走进舞阳 学号:20097610311 撰稿人:段世栋 日期:2012年5月31日

题记: 自1980年以来,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 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

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还发现一批保存完好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是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年级班级:11F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学生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冯卡梨职称:讲师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年月日 年月日

论文任务书

目录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4) 中文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5) Key words (5)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的差异 (6)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差异 (7) 2、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8) 2、2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9)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交融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摘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在有着五千多年悠长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新生的美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显示出相通之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源自于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对丰收的期盼、对天地神灵和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祭奠等等。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传统节日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中西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两国传统节日中有着相似文化内涵的节日出发,探讨这些传统节日在起源、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折射出两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另外本文也探讨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根源传统节日中西文化差异相互融合

中外民俗论文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

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旅游与文化论文

旅游与文化论文 旅城 游市 规化 划趋 的势 姓名张乐 学号0908224061 年级09 级 专业通信工程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0-6-10

关注旅游规划中的城市划趋势 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市化的现象也不鲜见。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不少地区存在城市化的旅游规划现象,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而今,十多年过去了,这股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势头在某些地方依旧蔓延滋长。 背景 为了充分说明问题,首先举两个著名风景区规划的例子进行实证分析。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少林寺名扬天下,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当地村民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从景区入口处到少林寺山门前不到2 公里的街道旁,搭建的商店、饭店多达数百家。为解决愈来愈突出的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问题,2003年3月,登封市聘请规划专家编制《嵩山少林寺景区规划》,按此规划,少林寺景区进行拆迁和新建的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涉及到200多家商业网点、10多家武术学校及400多家农户的搬迁。然而如果该规划实施后却会使景区形成典型的城市格局,淹没原有景观意境,造成一种新的人为化的建设性破坏。 “深山藏古刹、碧溪锁少林”。少林寺这一意境的载体是由进山的东西向山路、两侧的山峰、寺前的溪流、树林、村庄和寺庙等组成的。而该《规划》恰恰从外到内对五层意境载体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进山的东西向道路被修成宽阔的公路;弯曲的溪流被改造成人工化规整的水道和垂直石砌驳岸;寺前及周围的村庄被拆掉;寺前的空地上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城市广场……该规划将城市格局完全搬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区之中,虽然拆建的决心很大,摒弃了商气,但实质上是对景区原有格局产生根本性的机理式改变。

自考中外民俗个人整理重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民俗的规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俗形成原因:经济,政治,,地域 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 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 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 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 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 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第2章服饰民俗\ 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第三阶段,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服饰民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保护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治疗,色彩,样

多彩的世界民俗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 3、多彩的世界民俗 一、教材分析 《多彩的世界民俗》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世界》的第三篇课文。本课由引言、“七色光”“聪明豆”“E连接”“我能行”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通过丁丁在德国旅行时所见所闻,初步感受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第二部分由“七色光”“聪明豆”两个内容组成。“七色光”让学生让学生认识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聪明豆”主要从饮食、见面礼仪两大方面来展现不同的民俗。第三部分是世界宗教文化简介,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初步认识宗教。第四部分是多样文化展览交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完成小报,通过交流评比,更多更广泛地了解世界多彩的文化。这四部分内容,从学习事例到明白道理,再到指导实践,具有层层深入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他们接触世界的机会比较多,事业较开阔。但是,五年级学生毕竟受年龄的局限,对世界各国民俗的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国外的习俗只是盲目地追捧,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并懂得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将本课目标定为如下: 1、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激发了解世界文化的兴趣。 2、尊重和接纳各国不同的文化习俗,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能使世界更精彩,培养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尊重文化差异。说明: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继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饮食、日常生活等民俗文化,这一认知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尊重并接纳各国不同的民俗风情。 四、分课时目标: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大纲

交际与礼仪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交际与礼仪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以及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36课时,2学分。文字教材为《现代礼仪教程》(胡锐边一民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通过切实有效的礼仪教育,培养人们理解、宽容、谦逊、诚恳的待人态度,培养人们是非分明、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培养人们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 在现代文明社会,讲究礼仪,实非小事。以正确的礼仪待人接物,不仅反映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个性特征,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质量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扩大开放。“礼仪祝您成功”已成为世人共识。真诚得体的礼仪,正日益成为我们扩大开放、增进友谊、促成合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在教与学过程中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在生活中自觉讲究礼仪的行为习惯。 2、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 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应强调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结合实例,讲解礼仪的思 想和方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应组织或模拟多次情景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忌满堂灌的方式。 2、应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配合有关材料和录像片,对有关重点进行实用性的教 学,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四、考核要求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70%。总成绩60分为及格。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平时学习态度以及独立完成教师要求的练习和思考题。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考试题目符合大纲要求,既要做到全面验收,又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说明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叙述要直观、简练、形象、生动。注重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讲解,要重点突出,减少繁琐论述、推导论证。 二、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要形象生动、简练概括,注意运用图、表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要结合实际,多举例指导实践。 三、其他类型的教材 制作其他类型的教材应符合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自学服务。 第三部分教学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