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期末复习要点

方剂学期末复习要点

方剂学期末复习要点

总论部分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为主)、方剂的配伍规律、方剂的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中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药物配伍,酌定剂量、确定适宜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治法:治疗方法。辩证审因后,在治则指导下,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普济方》、《医方集解》、《中医方剂大辞典》各方书的朝代、作者、历史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方剂著作--《五十二病方》

方剂史载方最多的著作--《普济方》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著是:《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书称之为“方书之祖”,其方称作“经方”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太平圣惠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中成药药典的方剂专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来源于方剂。

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方剂组方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谓:“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臣: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2、药量增减;3、剂型更换;4、药味、药量同时加减。

现代方剂分类法:根据治法(功效)为主,结合病证。

“七方”源于《黄帝内经》,是以组成为依据的方剂分类法,具体指:大、小、缓、急、奇、偶、复。

“八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所提出的八种治法:“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定义、立法依据、功用、适应证、分类)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方剂学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组方结构。

组成方剂的依据—理、法、方、药。

组方的目的:(增效减毒)1、增强原药效;2、综合多药效;3、产生新药效;4、制约烈毒性。

用药的原则:安全、有效、低毒。

剂型:汤酒丸丹,茶针片糖,膏线冲散(制作,特点,适应证)

汤剂的优缺点:

优点:1.吸收好,见效快

2.灵活加减,辩证施治

缺点:1.服用量大

2.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

3.不便携带

4.不易储存

各论部分

解表剂:以解表药为主,宣通肌表,发散外邪,治疗表证及邪在肌表疾患。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泻下剂:以泻下药为主,通导大便、泻下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治疗肠胃积滞,大便秘结,里实积滞、水饮内停证。分: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

治风剂:以辛散祛风或滋潜熄风的药物为主,起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达到治疗风病的一类方剂。分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治燥剂:以轻宣辛散药、或甘凉滋润药为主,起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来治疗燥证的一类方剂。分轻宣外燥剂(杏苏散)、滋阴润燥剂(麦门冬汤)。

老师讲的重点方,加粗的是传说中的重中之重(组成、功效、主治):

麻黄汤三拗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败毒散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药方

半夏泻心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

青蒿鳖甲汤清暑益气汤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地黄饮子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固冲汤安宫牛黄丸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

生化汤十灰散咳血方小蓟饮子消风散杏苏散桑杏散养阴清肺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

五苓散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

半夏白术天麻汤保和丸

十枣汤的煎服法:1.三药为散,枣汤送服

2.清晨空腹服,小量开始,下次加量

3.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4.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大承气汤的煎服法:1.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2.中病即止;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服

四君子汤的加减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

含参苓术草的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是异功散去茯苓加黄芪、升麻、柴胡、当归变化而成

主治证多的方: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十枣汤:1.悬饮2.水肿

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四逆散: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

龙胆泻肝汤: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经湿热下注证

理中丸:1.脾胃虚寒证 2.阳虚失血证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补中益气汤:1.脾虚气陷证 2.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2.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

归脾汤:1. 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炙甘草汤: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2.虚劳肺痿

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当归补血汤

固涩剂分类: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温病三宝(凉开三宝)指:安宫牛黄丸(高热神昏,清热解毒力强)、紫雪(高热抽搐,止痉力强)、至宝丹(神昏为主,开窍力优)温开:苏合香丸

镇肝熄风汤配伍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的意义

消风散配伍当归、生地、麻仁的意义

补阳还五汤为什么重用黄芪

龙胆泻肝汤为什么要用生地和当归

比较题:

1.四君子汤和理中丸

2.桂枝汤和玉屏风散

3.龙胆泻肝汤

4.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和定喘汤5.八正散、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和小蓟饮子 6.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和痛泻药方7.消风散和独活寄生汤8.苏子降气汤和苓桂术甘汤9.九味羌活汤和三仁汤

10.黄龙解毒汤、凉膈散、十灰散和八正散

配伍

麻杏甘石汤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通过配伍产生新药效的要对:

蒿芩清胆汤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大承气汤主治证:阳明腑实证。

方中的两个药相配有何作用:

麻黄汤

桂枝汤

四逆汤

桑菊饮

玉女煎

四君子汤

补阳还五汤

(二陈汤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生化汤君药:当归

真武汤君药:炮附子

清气化痰丸君药:胆南星

写出某方的组成原则

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麻、桂相须为用,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佐,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麻、杏相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止咳之功。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桂枝汤:君,桂枝,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

臣,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桂、芍相配:a,调和营卫;b,解肌发表,并使散中有收,驱邪而不伤正,养阴不留邪。

佐,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且温胃止呕;

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以和营血。

姜、枣助桂、芍以增强调和营卫之力。

使,甘草,调和诸药。

桂、草相配,辛甘化阳,增强助阳实卫;芍、草相配,酸甘化阴,加强敛阴和营之力。

原方服用:a喝热稀粥,以助药力;(补充谷气助驱邪外出)b温覆…..遍身微汗者益佳;(助汗出以驱邪四君子汤:君,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配,相须为用,增强补中气,益脾胃之力,以治脾胃气虚之证。

佐,茯苓,甘淡而健脾渗湿。

白术、茯苓合用,健脾渗湿之力更强,有健脾胃,促运化,强壮脾胃的功能。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物汤:君,熟地黄,甘润味厚,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

熟地、当归,相须为用,增强补虚止血之力,又具活血行滞之功。

佐,白芍,和营阴,养肝血。

川芎,活血行气,调经止痛。芍、芎助君、臣药以增加活血行滞之效。

小柴胡汤:君,柴胡,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

臣,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驱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甘草,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补中健脾益胃。

君、臣合用增强补脾气之力,又具升阳之功。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腻。

当归,养血补虚。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

黄芪和柴、升相配,尤善补气升阳,使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力更强。

某药某方中的作用

桂枝

温阳化气以利水;2.外散风寒以解表。

炙甘草汤---温阳通脉。

柴胡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

四逆散---疏肝理气,透邪解郁

逍遥散---疏肝解郁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

完带汤---升阳止带。

大黄

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荡涤泻下。(制性存用)

黄芪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玉屏风散(牡蛎散)---益气固表止汗;

归脾汤(固冲汤)---补气摄血;

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

补阳还五汤(重--黄芪用量是全方诸药的5倍)---补益元气以活血

五味子

写出体现下列治法的方剂:

透营转气---清营汤,

扶土抑木---逍遥散,

苦寒直折---黄连解毒汤,

烧灰存性---十灰散,

清上泻下(以泻代清)---凉膈散,

逆流挽舟和通因通用---败毒散,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大承气汤,

脾约便秘---麻子仁丸,

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

回阳救逆---四逆汤,

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发热)、小建中汤(虚劳发热)

热因热用---小建中汤。

壮水制火---六味地黄丸,

阳中求阴---左归丸,

滋水涵木、佐金制木、培土抑木---一贯煎,

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肾气丸,

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柴胡、升麻二药体现火郁发之)、清胃散,

増水行舟---增液承气汤

具有典型主治证的方剂

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组成中黄芩、黄连用酒炒。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

地黄饮子主治瘖痱。

甘麦大枣汤主治脏燥。

苏合香丸主治寒闭证。

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痹。

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镇肝熄风汤主治类中风。

养阴清肺汤主治白喉。

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

下焦蓄血证---桃核承气汤,下焦蓄水证---五苓散,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十灰散。

热入营分证---清营汤(身热夜甚),热入血分证---犀角地黄汤(身热谵语),热入阴分---青蒿鳖甲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脾虚湿盛之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虚肝强之泄泻---痛泻要方;脾肾虚寒之久泻久痢---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四神丸。

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证,热入血室证,疟疾、黄疸等病见少阳证者。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同病。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清胃散治疗胃火牙痛(实);玉女煎治疗胃阴虚牙痛(虚)。

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疾;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

牡蛎散主治自汗盗汗证;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证。

固冲汤主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崩漏证;完带汤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惊厥抽搐---紫雪丹;神昏不语---至宝丹)---凉开三宝。

炙甘草汤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虚证;功效:滋阴补肾。

越鞠丸治六郁以气郁为主;功效:行气解郁。

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产后瘀血腹痛方---生化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

祛痰基础方---二陈汤。

蛔厥证及寒热错杂导致的久泻久痢---乌梅丸。

一些药在方中的作用:

败毒散中用人参以益气扶正祛邪。

麻子仁丸中杏仁的作用---降气润肠。

导赤散中既能滋肾水又能清心火的是生地,清心火利小便的是木通。

小青龙汤用干姜---温肺化饮。

完带汤中车前子---利湿止带,柴胡---升阳止带,黑芥穗---祛风胜湿以止带。

六味地黄丸中滋肾水、泻肾火---熟地、泽泻;滋肝阴、泻肝火---山茱萸、丹皮;滋脾阴、渗脾湿---山药、茯苓

镇肝熄风汤中怀牛膝---引血下行,代赭石---引气下行。

药物组成及与各方间组成的联系:

增液承气汤由增液汤和调味承气汤组成。

桑菊饮和银翘散共有药是桔梗、薄荷、芦根、连翘。

半夏泻心汤组成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半夏、干姜。

竹叶石膏汤组成为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半夏、人参、麦冬。

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共有药---人参、白术、炙甘草。

当归四逆汤组成为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小建中汤组成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重用饴糖为君;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肾气丸组成为六味地黄丸加附子、桂枝。

四神丸由二神丸(肉豆蔻、补骨脂)和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组成。

柴胡疏肝散组成由四逆散加香附、川芎、陈皮。

旋覆代赭汤组成为小柴胡汤去柴胡、黄芩加旋复花、代赭石。

血府逐瘀汤组成由桃红四物汤加四逆散加牛膝、桔梗,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

当归六黄汤组成当归加一芪二地三黄(黄芪、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柏)

补气基础方---四君子汤;补血调经基础方---四物汤;。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

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

八珍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

药物比例: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六一散滑石:甘草=6:1,

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5:1,

天王补心丹中三参---人参、丹参、玄参。

三仁汤中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疮家之圣药,外科之首方---仙方活命饮。

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五苓散。

注意:以课本为主,结合老师上课补充的,把方剂烂熟于心!!!满分不是天方夜谭!你懂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