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今国际形势

当今国际形势

当今国际

[湖南工学院应用化工技术0902班,湖南衡阳,421002]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其二,间

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近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当前,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正在进行二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战略调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作用,谋求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总体来看,国际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对于中国的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都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提高加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国与国之间既存在摩擦、更存在依靠。美国、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中,中国就排在前列。

G20国峰会实质是一种转折,使得中国真正与世界“接轨”,真正有了自己可以走的道路,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当然,世界的发展也出现重大转折!在当今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体制正面临严重的挑战,不管从军事还是经济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体制正在不断的改善中。从东亚病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G20走到G2,中国人民的每一步都在挑战,或许,这种挑战也是也是一种机遇,使得中国在现如今的国际形势下长足发展。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

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最后,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党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发展变化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

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

1.和平发展道路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际上对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多的议论,而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的定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5月,温家宝总理去捷克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会上温总理特别指出,“中美共治”的论点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总理之所以要这么讲,是因为“中美共治”这样一种论点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疑虑、忧虑,特别是我们的朋友俄罗斯,重要的合作伙伴欧洲国家,及重要的战略基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论调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对我们争取尽可能多的朋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总理做了这样一个明确的表态,目的就是要尽快把这种论点遏制住,尽快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提前12年实现“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三,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一些主要盟国的反对,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声誉下降,不得不有所调整。所以奥巴马、希拉里、佩洛西,走遍世界都要“倾听”,他们现在外交的重点是要改变美国在世界

的形象。

在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的同时,俄罗斯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下降,其经济实力正由二流国家沦为三流国家。普京2001年曾说,10年前中国的经济实力是苏联的一半,10年后俄罗斯的实力是中国的一半。2008年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是中国一半的一半。日本近20年来经济停滞不前,国内改革步履维艰,实力地位不进则退。欧盟进入新世纪后停滞不前,经济发展勉强维持低速增长。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无法追赶中国。现在讲“金砖四国”,实际上四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那三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加在一起才相当于中国,甚至还差一点儿。

第四,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力量。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

第五,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由问题的一方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方”。

第六,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当今国际形势十大关系分析

当今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有人用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形容我们当今的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于身处这个大变动——“不识庐山真面目”时期的我们,不应有这种感觉,而“要识庐山真面目”。

当今世界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或者说是处在由二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过渡时期。这个时间从何时算:一种说法是从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算起;大多数认为从1991年12月25日,克林姆林宫苏联国旗降下,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开始。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一个是过渡时期将是很长的,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是由于“国际格局”这一概念的内在性质决定了“格局”的变迁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历史上国际格局的变迁一般都是战争的结果,从雅尔塔体制到两极体制确立,也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集团成立,用了10年时间。而两极到多极的过渡基本上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所需要的时间更长;邓小平同志曾经于1990年3月3日对国际格局的发展作过判断,大意是旧的格局在变化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1991年10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金日成时认为:“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还没定,恐怕要成十年、成十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历史发展表明,邓小平同志的估量是正确的。

这一时期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打不起来。由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对峙不再存在,并且世界已经由“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发展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打不起来,国际局势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总体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大国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关系处于“动态”之中,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局部动荡难以避免,世界并不太平。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地震、飓风、禽流感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有所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过渡时期的斗争与竞争是很激烈的,很多事情也是难以预料的,但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当今形势的十大关系。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与“天下并不太平”的关系

时代主题规定着人类社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内容,体现了时代的基本发展趋势。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标志着时代主题以“战争与革命”为特征。二战之后,时代主题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50年代中期,苏联提出过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看法,但当时还没有上升到时代主题变化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况且苏联在行动中仍大搞军备竞赛,工作重点没有及时转向经济。后来又出现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造成国际形势紧张,时代主题似乎显得模糊。

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最重大的问题,中共十三大开始将其称作时代主题。如果将这一时代主题加以演绎,那就是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共同发展则是保持和平的重要基础。时代主题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团结奋斗。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不愿看到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再推行霸权和强权;不愿看到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富鸿沟再扩大下去。他们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参见江

泽民2001年“七一”讲话) 。问题在于,人民虽然创造了历史,但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邓小平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洞若观火,1992年初他在肯定上述时代主题论断的同时,特别强调指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可以理解为,我们既不应该怀疑“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确定性,又要承认这一时代主题在不断遭受干扰,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历史一再证明的那样,实现持久和平与促进稳定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所以,我们不能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作片面的理解,以为这就意味着天下太平,甚至把我们的时代定义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事实上,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之间存在着反差,我们今天还不得不面对天下并不太平这样一个严峻现实。时代主题要管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而国际形势则经常发生变化,突发性事件甚多。时代主题覆盖着全球,而国际形势的动荡往往由局部地区的冲突引起。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口头承诺者,有时恰恰是世界安全的直接威胁者。总之,国际形势中常常发生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背道而驰的事情。

再从世界战争的危险性角度来看, 当今爆发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变小,世界总体上比较安全,这从一个重要方面证实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确定性。但是,频频发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又导致天下并不安宁。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这是对当今国际形势状况的一种精当概括。各个国家之所以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经济建设和推行改革开放,前提条件就在于那个“总体”;给各国带来严峻挑战和造成困难与风险的,就在于那个“局部”。“局部”的变数有时非常之大,乃至“牵一发而动全身”。

天下并不太平,还有多方面的表现,举其大者:日趋激烈国际的竞争充斥经济、政治、

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被称作“双刃剑”的经济全球化锐不可当,如若做不到趋利避害,则会深受其压、其损;经济和科技领域的人才争夺白热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在共处中竞争,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从未间断;中小国家或地区核扩散的危险性仍在增加;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和争夺态势日益加强,国际舆论甚至认为,油气资源的斗争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等等。

造成国际形势紧张、动荡的主要根源和最大变数乃是美国强化推行旨在建立单极独霸世界秩序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其主要表现和严重危害是:第一美国加紧扩充军备,大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为此大幅增加军费,2003年度军费增幅达14.5%,为20年来之最,这一年美实际国防开支将突破4000亿美元,2005年,美国防预开支突破4162亿美元,比2001年底增加60%,扩充军备达到狂热程度。布什还悍然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否定《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拒签《国际生物武器公约》草约,大力发展国家反导防御系统。其所作所为动摇了国际裁军和安全体系,严重损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础。第二重新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施压和遏制。在车臣和台湾问题上露骨地干涉俄、中内政,并把俄、中列入美核武器针对的目标国之中,公然对俄、中进行核威胁。第三美国利用打恐战争之机,扩充势力范围。它在南亚、中亚以至高加索地区建立军事基地,派驻军队,直逼俄罗斯的战略腹地,继续挤压俄的战略空间。这可能引发大国间新的地缘政治争夺。第四美国大搞“反恐”划线,实际上是搞以美划线,必然导致反恐扩大化。布什把伊拉克、伊朗、朝鲜定为“邪恶轴心”,就是为了把反恐战争扩大到这些国家造舆论,这将引发地区以至整个国际形势紧张、动荡和危机升级。

二、美国单边主义凸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关系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以为应该由它来主宰国际事务,处心积虑地妄图构建单极世界,否定客观存在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以来,导致世界局势

复杂化的是美国政策影响下的热点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事务进程的是以美国为主要矛盾方面的大国关系。

美国历来自诩绝对富有、绝对强大、绝对安全,“9?11”事件至少在“绝对安全”信念方面冲开一个缺口,使得它也产生某种程度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得不对多边主义有所重视并调整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当然美国并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单极世界战略构想。先发制人战略所体现的单边主义行为,冲击集体安全机制,是对多边主义的严重挑战。人们普遍认为,布什政府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仅受到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基础——孤立主义的影响,还要加上新保守主义的新帝国主义论和强权政治论的作用。我们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美国布什政府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再一次展示了霸权主义“新的表现”。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单边主义的后果具有两重性,其得失可从不同角度做出结论。这场战争对于美国的负面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一是许多国家对于“9.11”事件后美国反恐合法性的信念产生怀疑,国际反恐联盟的稳定性发生动摇。二是美欧矛盾表面化、尖锐化。法、德与美国都有缓解彼此紧张关系的需要,但迄今成效甚微。三是尽管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不会改变,但随心所欲地再选择一个“先发制人”打击目标,并不像它先前渲染的那样轻而易举。屡遭挫折的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受到国内外的质疑。

布什总统于2004年8月16日宣布了进行全球军力部署大调整的计划。布什在总统大选时期和伊拉克局势未定的情况下,仍做这一宣布,表明此次调整对美已属志在必行。这是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全面军事调整,而且是从战略思想到同盟关系等各个层面展开。在防御和打击对象上,由防止和应对大国挑战转为对付“双重威胁”,在继续阻止任何大国或集团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同时,突出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矛头主要对象涉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活动的所谓“无赖国家”和“失败国家”。在安全战略重点上,由西向东转移,重点放在五角大楼所称的“不稳定弧

形区”。指挥系统、武器装备、兵力部署等都进行与之相应的重大变动。

美国花大力气进行这次调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加强控制,维持世界霸权地位,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从根本上讲,这一战略图谋与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相悖,违背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愿望,必将遭到抵制和反对。具体讲,这个所谓“不稳定弧形区”是当前许多矛盾和冲突集中地区,相当敏感;又是石油主要产地和海上运输通道,涉及许多国家包括几个大国的直接利益,他们不会置之度外,难免要有所反应,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对该地区和平和稳定而言,美国此举实际是埋下了不定时炸弹。

美国单边主义虽使联合国的处境被动,但到头来美国还得借助联合国这块招牌。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问题上并不希望联合国介入,以免削弱其主导权,但它自身又难以应付那里“日益增长的敌对情绪”。与单边主义相对立的多边主义,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应产物。最近一个时期大国关系调整的状况表明,美国在推行单边主义的同时,不得不以某种形式进行多边合作。这说明布什政府不能全然无视多边主义。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始终在曲折中发展。“发展”不可能根本逆转;“曲折”则是基本态势。推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不等同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大国争霸,而是多种力量和谐共存,均衡发展,共同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

当今承认多极化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的国家,日渐增多。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国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这一趋势客观上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一超”美国则竭力宣扬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千方百计阻挠多极化的进程。

大国关系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反映。当今大国关系呈现一些新特点。第一,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的作用,各大国几乎无例外地对内“自强不息”,将经济建设置于首位,

以提高和壮大综合国力;对外“竞争共处”,力求在相互关系中优化自己的处境,以赢得尽可能有利的地位。第二,大国关系因其长远性、全面性和多维性,无不具有一定的战略含义。“战略关系”、“伙伴关系”而不具结盟性质,是冷战后多极化进程中的新鲜事物,成为重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种过渡现象。第三,经济因素是大国关系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大国关系调整的前提是谋求、协调和平衡彼此的经济利益。在经济一体化和经济互补基础上形成的外交,也就必然带有全方位性。第四,国际政治民主化将成为大国关系调整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反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是大国关系调整中不可避免的一项长期任务。

世界走向多极化既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和人心所向,这一进程是难以阻止的。美国建立由其主宰的单极世界的图谋不可能得逞。其一,世界力量消长变化愈益有利于多极化进程。美经济强劲增长时期基本已过,此后可能陷入低速增长。欧盟扩大和一体化深化进程将同步发展,其力量和地位将趋上升。俄罗斯复兴进程加快。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和一些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将不断发展壮大。这将有力地阻止美国的单极战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向纵深发展。

其二,美单极独霸政策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抵制。欧盟、俄、中等大国在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上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与政策取向,都明确主张多极化,对美单极支配图谋形成共同牵制态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发达国家出于维护本国的独立与主权和确保本国应有的国际权益与地位,都希望维护世界战略平衡与稳定,反对单极独霸,主张多极共存。特别是美国坚持实行强权政治,对不认同美国制度和政策的国家动辄进行制裁、遏制、打压,甚至动武;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为了霸权私利,甚至不惜背信弃义,撕毁国际条约、协定;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大搞双重标准,使国际社会认识到,美国的一极主导实质上就是强权主宰。这将根本损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

与抵制。

其三,美国的作用与影响有一定限度。美国确实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在当前打恐战争中进一步扩大其势力范围和影响,正处于其独超实力鼎盛时期。但对美国的力量和影响不能过分夸大。就经济力量而言,世界存在着三大中心,即美国、欧盟和东亚,并不只是美国一个中心。就战略力量而言,世界基本上保持了均势,尤其是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同美不相上下。美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连年受挫,并落选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反恐”扩大化和中东政策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陷于孤立,对一些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得逞,表明美国并不能为所欲为和一手遮天。包括美大多数盟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所以同其建立密切关系或同它合作,主要是出于自身安全或经济利益考虑,而不是完全听命于它。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作出判断和取舍,而不是唯美是从。对于本国的独立和主权,它们更是特别珍惜,牢牢把握,决不愿受制于任何国家。

世界各国发展经济需要同美国合作,而美国的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合作。同时,避免和防止国际冲突与对抗,特别是防止大国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根本利益所在,因为在当今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大国冲突包括核冲突没有赢家,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是当前国际格局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主线。目前,多边主义受到了单边主义的威胁,但主张多边是世界人心所向,反映了世界形势的大趋势。

总之,美国的全球战略攻势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会产生全局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但毕竟阻止不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美国不能摆布和决定别国命运,更不能主宰世界。多边主义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唯一选择,促进世界多极化则是推动多边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世界多样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关系

关于世界多样化,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叫做“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

我国历届领导人都非常尊重和重视世界多样化这一现实,认为各国人民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延续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世界多样化的体现。多样化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各国人民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和自己的意愿,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而不应受到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多样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地位上升与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现象。发展中国家要求增强南北关系中政治经济作用的协调性。

历史上那种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断然割裂的观念,必须纠正。这两种社会制度是相互衔接的。资本主义世界目前是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社会主义必须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取得的文明成果,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才能最终超越和取代资本主义。

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所谓“第三条道路”,是要调和左、右两个极端倾向,在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之间寻求平衡,主张经济增长重在提高购买力,扩大公共开支,优先控制失业,促进社会公平,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其目的是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巩固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维系和延长资本主义的生命。而原苏联东欧转型国家也在寻找自己的“第三条道路”。这是一条既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现在,这些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之间还在进行反复较量,意在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但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应当说,发展模式多样化既是现实状况,也是各国人民的追求。任何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都必须适合本国的国情和特点。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不分大小、贫富、强

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任何国家都无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各国无例外地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当今国际社会中强权国家往往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并借此垄断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这种现象便利了强权国家实现政治霸权,使得弱小国家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为某些极端势力求助于恐怖手段准备了条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敌,只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说得上国际关系民主化。

布什总统第二任期就职演讲时宣称,美国政府要在全球推进民主、自由,最终结束暴政。这表明,他将继续第一任期内反恐防扩政策中掺和着变更政权的意图。这里的所谓推进民主战略,不仅针对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像俄罗斯这样的文明大国。美国国务卿赖斯曾在一个采访录中称,美国将通过非政府组织支持俄罗斯民主社会的发展,她说:“我们对俄罗斯的形势感到担忧。根植于相同价值观的美俄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加深,必须以俄罗斯的民主发展为基础。”她还宣称:“我们正在寻找一切可能的途经支持和加强俄罗斯的民主社会。通过非政府组织支持俄罗斯的民主社会是我们能够帮助俄罗斯在未来变得更加民主的一个途径。”

对于美国“输出民主”,国际社会不乏公论。这里引用一些论述,也许可以说明不少问题。英国《卫报》2005年1月22日署名文章指出,布什及其支持者致力于一项通过“传播民主”来重建世界秩序的计划,这种想法十分危险。依靠军队传播民主这一危险想法低估了世界的复杂性,强国改造世界的行动造成了这个时代的野蛮化,也不可能通过向境外输出制度轻而易举地影响社会变革。美国《华盛顿季刊》2004 /05 冬季号刊登署名文章《作为世界价值观的民主进程》,内称,“9?11”事件以来,布什总统竭力鼓吹促进世界民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强调在国际范围内促进自由这一道德和战略使命。与此同时,美

国却越来越不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喜欢和敬仰。美国的国际形象处于历史低点。美国不应该再垄断民主运动。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发表的2005年《全球议程》专辑刊登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教授题为《历史的教训》的文章,指出20世纪中东地区为建立民主自由付出很大努力,但战争、外部干涉与外部占领损害了这种发展进程。历史经验证明,外国军事占领与民主相抵触,会导致民族主义者的强烈抵抗。

再有,美国虽在战场上打赢了伊拉克,如愿推翻萨达姆政权,却远没能达到预期目的。美国的全套如意算盘是打伊倒萨后,按照美国“民主”模式改造伊拉克,并以此为榜样“改造”整个中东地区,通过“整合”中东牢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和世界主要石油资源,服务于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美国的军事占领既未能实现伊拉克的稳定,也没有使伊拉克人民享受到所谓的“民主”,反倒让伊拉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美式的“民主”、“自由”已在阿拉伯人民心目中名誉扫地,没有多少市场。无论将来美国在伊拉克的结局如何,都难免留下越战以来最大的战争后遗症。首先,已在美国人民中造成了分裂。尽管布什赢得大选胜利,但美国人民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歧意见,在竞选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所持的不赞成或反对态度,不是选举结果能消除的,伤亡士兵亲属心头上的创伤,决不是一句“和解”话能够抚平。其次,造成了与欧洲盟国的不和。在对伊发动战争问题上,美国同法国、德国等众多欧洲国家发生了严重分歧。布什的蛮横态度更使他的名声一落千丈,欧洲人对他继续当选普遍表示“失望”,充分表明了欧美分歧的深度。美国虽可设法修补与欧洲关系的裂痕,但却无法修复这种心理“内伤”。第三,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自己在阿拉伯人民甚至在整个伊斯兰世界播下了仇视的种子。美国的所言所行,实际把自己摆到了阿拉伯人民的对立面,激发了他们厌美、憎美、仇美的情绪。这不仅将极大削弱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而且有可能引发更多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

如今,与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相对的是,美国全球扩张的势头受挫。美国作为

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依然全面插手国际事务,推行战略扩张,但是今年美国在伊拉克和中亚等地区的受挫、国内反战情绪的上升、与盟国关系的冷淡等因素都制约了美国的扩张势头。尽管美国的根本性战略目标没有改变,并继续执行其既定方针,但是也已经有所反思,逐渐进行了一系列的策略调整,开始有意识地修复与盟国之间的关系,并调整其在处理大国关系问题上的策略。

四、国家利益原则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关系

邓小平当年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过:“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 。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与尊重别国国家利益,两者不可或缺。国家之间的摩擦和斗争往往由于利益不平衡产生。国际关系中出现的平等互利原则,就是要保持这种利益平衡。

平等互利原则包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中,适用于一切国家。平等互利原则也就是双赢原则。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俄关系的迅速发展,中欧关系的平稳发展,中日经济关系的持续发展和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中美双方当年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市场准入协议时,就被称作是“双赢的结果”。

在解决重大国际事务和国与国之间的分歧时,平等协商也属于平等互利原则。大国关系调整离不开这一原则。如今,随着经济因素的作用飙升,国家之间的竞争(包括对市场、自然资源、科技和人才的争夺)变得日益激烈。但同时,各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彼此之间谋求合作、借助互补性的势头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大国之间,出现良性互动的可能性在增大。这种良性互动是由起点、过程与结果三个环节构成。起点——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同时必须尊重他国的利益,两者缺一不可。过程——竞争与合作同在,矛盾与妥协并存。合作要诚信,妥协要适度,竞争要守规矩,摩擦要不导致对抗。竞争对手与合作伙

伴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结果——双赢、共赢,而不可能是任何单方面获益。大国之间彼此借重的新型互动关系,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问世半个世纪以来,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诞生,反映了二战结束之后、殖民主义瓦解过程中广大新独立国家维护主权成果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强烈愿望,融会了新独立国家试图运用软实力防御任何强大外来侵略势力的卓越智慧,也体现了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时代主题所产生的强大动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一是完整性。它继承和发展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高度概括了国际法(国际关系中国家的行为规范)中最主要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最本质的特征。二是兼容性。当代国际关系中经常提到的一些原则,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领土扩张主义,反对革命输出和反革命输出,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以和平方式解决政治争端、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共同解决和平、发展、生态、人口、资源等全球性问题等等,从根本上说,均可在不同程度上纳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系之内。三是稳定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无可争议,连和平共处的实际破坏者也不得不至少在口头上表示承认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可以能动地加以运作。一是务实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旗帜鲜明地把矛头指向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坚决反对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黩武主义和恐怖主义。二是普适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一切国家特别是弱小、贫穷国家的利益,它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就其实质而论,由于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它不仅适用于国与国之间,也适用于政党与政党之间。后来我们党提出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就是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派生出来的。三是动员性。当今世界上所出现的处理国际关系的诸多原则中,影响最大、最能引起共鸣的,莫过于言简意赅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于当今大国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分析。

例如:中美关系。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在曲折中发展,其中影响两国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最近几年来,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自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反恐之后,中美之间的合作与支持明显增多,美国社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用也有所认同。布什总统一再表示美方高度重视美中关系,并重申美国政府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他还积极评价当前美中经贸关系的发展,并希望双方的合作不断取得进展。经过与中国多年的交往,美国对中国的认识总的来说更趋理性化。对于我们来说,要理解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与存在某种合作可能性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美国合作同反对霸权主义的关系。

再如中俄关系。中俄关系是大国关系的榜样,多方面的成就卓著。中俄边界问题的圆满解决,将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两国元首都强调要继续推进和深化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开创中俄关系的新局面。冷战结束之初的一些年,中俄两国在维护安全利益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合作非常默契。安全利益方面的问题理顺之后,发展利益方面的需求便突出起来。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化,涉及经济利益的问题愈来愈多,因而矛盾与摩擦势所难免。中俄在铺设石油管道问题上出现曲折,原因即在于此。鉴于两国领导人都重视推进和深化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所以,经过磋商与磨合,石油管道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五、全球化、地区集团化和边缘化的关系

全球化是在市场化和信息化条件下,随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应运而生的。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性调整,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普遍改变发展战略,实行开放政策,两者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全球化包括扩大思想与信息、商品与服务、技术与资本在国际上的流通,要促进世界所有地区的过渡中和发展中的国家融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