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应对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4489507.html,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应对

作者:李苗苗

来源:《现代企业》2016年第04期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各式各样的慈善组织数量不断增长,据民政部官方统计,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基金会4117个,比上年增加了568个,增长率约为16%。然而数量的增长不但没有引入应有的竞争活力,反而引发了一系列信任危机问题。现在全国各地的慈善组织收到的捐赠数额令人堪忧,中国慈善事业陷入了发展困境。那么慈善组织究竟该怎样重获公众信任,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突破其困境期呢?这俨然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必须要立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公信力有何内涵

公信力指的是公众对组织的信任程度和组织能够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是公众对慈善组织各种行为的一种社会承认度,体现了慈善组织被认可、信任以至赞美的程度。同时,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和自身能力的体现,反映了慈善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由何而致

1.慈善法规有所不足。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慈善法律体系,但是这些法规并不细致和科学,只是粗略地概括了一些基本内容,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相关法律体系中对慈善组织的设立条件要求过高、设立程序繁琐,使得许多民间慈善组织难以将身份合法化,众多民间慈善组织“非法存在”,没有合法地位。这种法律地位的不确定导致众多民间慈善组织在现今的法制社会很难得到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其次,在民间慈善组织“合法化”成立以后,政府又不能够对其进行有力的监管,这就使得一些民间慈善组织打着慈善的名义招摇撞骗。再其次,相关法规在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定也不够充分和完善,有关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的规定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违法行为就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制度上的漏洞使慈善组织不能有法可依的规范自身的行为,最终使得组织缺乏社会信任度,公信力被弱化。

2.内部治理合理度不完善。慈善组织尽管不像营利企业那样存在治理问题,但是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依然存在。只是慈善组织要求的回报是非营利性的,比如救助病患、保护环境或者保障教育水平等,因而慈善组织治理的核心应该是组织行为与组织使命的趋同一致性。而治理结构则是通过在组织内部各部门、各机构之间合理分配权力而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制衡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中都包含理事会。理事会虽是代理人,但是慈善组织没有为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经济利益的不相关性使得其难以融入利益相关者角色,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又依赖于慈善组织充分履行其义务的程度,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很可能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出现危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