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预习讲义-第4部分(打印版)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预习讲义-第4部分(打印版)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预习讲义-第4部分(打印版)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预习讲义-第4部分(打印版)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预习讲义

第四部分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

第十三章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考点:劳动法律关系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思想意识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2)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之内。

(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2. 联系:

(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2)劳动法律关系不仅反映劳动关系,而且当其形成后,便给劳动关系以积极的影响。即现实的劳动关系惟有取得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其运行过程才有法律保障。

(三)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

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法》规定,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只是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不属于违法行为;超过一个月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即属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不仅应承担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还应承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表现在:

1.事实劳动关系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缺乏劳动法律关系赖以确立的法律事实的有效要件,如未签订劳动合同等。

2.事实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权利义务,但这不是由双方当事人所设定和所预期的。

3.事实劳动关系如果不能依法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就应强制其终止,但劳动者的权益仍然受劳动法的保护。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1.劳动者

要成为劳动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1)达到法定年龄且具有劳动行为能力。(16周岁)

(2)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2.用人单位

是依法成立,并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发给其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精神财富和行为,而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和财物。

1.行为:劳动行为和其他行为。

2.财物:实物与货币。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考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公平就业。

(一)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5)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二)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1.用人单位的权利

(1)劳动用工权:招工权、用****

(2)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3)工资奖金分配权

2.用人单位的义务

(1)为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提供条件保障。

(2)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3)认真履行劳动合同,不擅自或非法解除劳动合同和辞退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辞退劳动者时,应先与工会和劳动者沟通。

(4)为劳动者组建工会及工会依法开展的活动提供帮助。

(5)依法保证并合理安排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

(6)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及各项待遇。

(7)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8)依法保障女职工和未成年劳动者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待遇。

(9)建立职业培训制度。

(10)依据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三)公平就业

公平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平等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是公民宪法所赋予平等权在就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就业促进法》规定:

1.妇女就业平等权

2.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平等权

3.残疾人就业平等权

4.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就业平等权

5.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平等权

6.处理就业歧视的方式

违反《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例题1·单选题】(2006年)事实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受( )的保护。

A.民法

B.劳动法

C.经济法

D.刑法

[答案]B

【例题2·单选题】(2007年)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提高职业技能属于( )。

A.用人单位的权利

B.劳动者的权利

C.用人单位的义务

D.劳动者的义务

[答案]D

【例题3·多选题】(2007年)根据我国《劳动法》,( )是用人单位享有的权利。

A.工资分配

B.提高职业技能

C.提出合理化建议

D.招用劳动者

E.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答案]ADE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考点: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为实现一定的劳动过程,依照劳动法规,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而建立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间已经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由于一定的客观情况出现而引起法律关系中某些要素的变化。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依法解除或终止,即劳动权利与义务的消灭。

第二节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一、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概念

考点: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概念。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是社会保险各主体间,如国家与劳动者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劳动者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考点: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从社会保险责任分,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有以下几类:

1.国家

2.社会保险的管理和经办机构

我国征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机构:税务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3.用人单位

4.劳动者及其家庭

(二)从保险业务分,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有:

保险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投保人(一般为用人单位)、被保险人、受益人、管理人(依法负有管理职责的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人。

(三)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资金、物,也可以是服务行为。

【例题·多选题】(2007年)我国征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机构包括( )。

A.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B.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C.税务机关

D.人民银行

E.保险公司

[答案]BC

三、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考点: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产生是指主体间依照社会保险法律规定建立起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从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变更指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内容和范围的变动。

消灭指主体间的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依法解除或终止。

四、社会保险法律事实

社会保险法律事实是社会保险法律规定的,能引起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社会保险法律规定是产生、变更、消灭社会保险关系的前提,社会保险法律事实是引起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节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

一、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概念和特征

考点: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概念。

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法律授权的组织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将劳动法律规范具体运用于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它使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对其适用法律制裁。

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特殊的主体。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法律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2)具有专业性。

(3)具有国家强制性。

(4)具有程序性。

(5)必须有表明法律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二、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考点: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三)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

三、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

合法、准确、及时。

四、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主要基本规则

考点: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主要基本规则。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

地方法规>本级和下级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本行政区域内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2)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适用特别规定。

(3)同位法中新规定与旧规定不一致时,使用新规定。

(4)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例题·单选题】(2007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时,应遵循( )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效力的法律适用原则。

A.政府规章

B.法律

C.规范性文件

D.地方性法规

[答案]B

五、我国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

考点:国际劳工公约。

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国政府已经批准国际劳工公约25个。

第四节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一、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基本内容

考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概念。

《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法律规定中的未成年工是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二、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考点: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劳动法》59条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三、女职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特殊保护

考点:女职工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

(一)经期保护

《劳动法》60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二)孕期保护

《劳动法》61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三)产期保护

《劳动法》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分为产前假和产后假。产前15天,产后75天。

女职工流产具体休假办法: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应根据医务部门意见,给予15天到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者,给予42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四)哺乳期保护

《劳动法》63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例题·单选题】(2007年)我国《劳动法》规定,对怀孕( )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A.8个月

B.7个月

C.5个月

D.3个月

[答案]B

四、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

考点:未成年工禁止从事劳动的范围。

(一)最低就业年龄

《劳动法》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未成年工的工作时间

对未成年工实行缩短工作时间,并不得安排他们从事夜班工作和加班加点工作。

(三)禁止未成年工从事的劳动

《劳动法》64条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四)未成年工的身体检查制度

五、违反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

考点:违反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

(一)《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1.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2.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对女职工或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女职工或未成年工的,应责令改正,并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或未成年工,予以3000元标准以内的处罚。

1.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2.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3.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

从事的其他劳动及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4.用人单位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的;用人单位安排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延长工作时间和从事夜班劳动的;

5.女职工产假低于九十天的;

6.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7.未按规定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

【例题·单选题】(2006年)用人单位给予女职工生育产假少于( )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A.30天

B.60天

C.90天

D.180天

[答案]C

第十四章劳动用人制度

第一节招用人员

一、用人单位招用人员★★

考点:用人单位自主用****和义务;招用人员途径;招用人员的禁止性行为;反歧视。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就业促进法》、《劳动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

(一)自主用****

用人单位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二)招用人员途径

途径: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参加职业招聘洽谈会;委托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发布招聘信息;利用本企业场所、企业网站等自有途径发布招聘信息。

(三)用人单位的义务

1.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

2.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应当依法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3.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要求,及时向其反馈是否录用的情况。

4.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的个人资料予以保密。公开劳动者的个人资料信息和使用劳动者的技术、智力成果,须经劳动者本人书面同意。

5.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

6.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7.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四)禁止性的行为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1.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

2.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3.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4.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招用的其他人员;

5.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6.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7.以诋毁其他用人单位信誉、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招聘人员。

(五)反歧视

指招用人员简章或招聘广告中,不得有对妇女、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少数民族劳动者等人员提高录用条件或拒绝录用的内容。

(六)从事特殊工种劳动者的招用

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应当依法招用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招用未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须组织其在上岗前参加专门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例题1·单选题】(2008年)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不得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劳动者和( )等有拒绝录用的内容。

A.无许可证件的外国人

B.勤工助学大学生

C.传染病病原携带者

D.无身份证件者

[答案]C

【例题2·多选题】(2008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不得( )。

A.以担保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B.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身份证

C.招用传染病病原携带者

D.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E.招用未成年工

[答案]ABDE

二、就业登记★★

考点:就业登记。

1.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招用的,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和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应当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备案,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后,应当于录用之日起30日内办理登记手续。

2.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由本人在街道、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

三、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管理规定★★

考点:外国人的就业管理。

(一)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一般规定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须具备下列条件:

1.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

2.具有从事其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

3.无犯罪记录;

4.有确定的聘用单位;

5.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

外国人在我国就业需要申办:就业许可证;职业签证;就业证(入境后15日内办理);居留证(入境后30日内)。

--外国人在我国申办就业许可证的程序是:

1.由用人单位填写《聘用外国人就业申请表》,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拟聘原因和所拟聘外国人基本情况的文件,由行业主管部门按法定条件审批。

2.经审批后,用人单位应持申请表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办理核准发证手续。中央级用人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和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可直接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和办理就业许可手续。

3.获准聘用外国人的用人单位,由授权单位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通知签证函以及就业许可证。

--申办职业签证的程序:获准来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凭就业许可证书和签证通知函以及本国有效护照或代替护照证件,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处)进行职业签证。

--申办就业证的程序是:用人单位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十五日内,持就业许可证书、劳动合同及其有效护照或代替护照证件,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并填写外国人就业登记表。

--申办居留证的程序是:已办理就业证的外国人,应在入境后三十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居留证有效期限可根据就业证的有效期确定。

(二)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特殊规定

1.一些单行法规或规章对外国人到中国就业,要求具备中国政府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2.在我国就业可不申办就业许可证的外国人主要是指:

(1)由我国政府直接出资聘请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或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出资聘请,具有本国或国际权威技术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确认的高级技术职称或特殊技能资格证书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并持有外国专家局签发的《外国专家证》的外国人;

(2)持有《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海上石油作业准许证》从事海上石油作业、不需登陆、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劳务人员;

(3)经文化部批准持有《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进行营业性文艺演出的外国人。

【例题·单选题】(2007年)在我国没有取得定居权的外国人申请就业许可应年满( )周岁。

A.20

B.18

C.16

D.14

[答案]B

四、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的规定★

考点:台、港、澳人员的就业管理。

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实行就业证制度。

符合下列条件的台、港、澳地区居民可以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办就业证:

1.年龄18至60周岁(直接参与经营的投资者和内地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超过60周岁);

2.身体健康;

3.持有有效旅行证件;

4.从事国家规定的职业(技术工种)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有相应的资格证明;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用人单位为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申请办理就业证,应当向所在地的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提交《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就业申请表》和其他有效文件(共6项)。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用人单位提交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就业申请表》和有关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就业许可决定。

五、违反法律规定招用人员的法律责任

考点:违反法律规定招用人员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2.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存在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等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用人单位未及时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4.用人单位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外招用人员时,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六、再就业的基本政策

考点:再就业的基本政策。

《再就业优惠证》。相应的政策扶持:

1.鼓励自谋职业与自主创业

2.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3.扶持特殊人员就业

第二节用工管理

一、劳动合同法律关系

考点: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合同法律关系,是指基于劳动合同法律事实,由劳动合同法律调整,从而形成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四)劳动合同履行地原则

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有关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和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事项,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标准高于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的,从其约定。

二、劳动规章制度★★

考点:规章制度及其制定程序;规章制度效力;违法劳动规章制度的处理。

(一)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

国有企业制定劳动规章应当经职代会讨论通过。非国有企业,并不强制经职代会讨论。

(二)劳动规章制度的公示

(三)劳动规章制度的效力

劳动规章制度要具有法律效力,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内容合法,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二是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三是要向劳动者公示。

(四)违法劳动规章制度的处理

1.允许劳动者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有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2.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三、违约金

考点:违约金。

1.培训服务期

2.竞业限制

四、经济补偿的特别规定★★

考点:经济补偿特殊情形及纳税。

(一)经济补偿的特殊情形

1.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

险补贴的公益性岗位,其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

(二)经济补偿金的纳税

1.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2.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3.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五、劳动合同法的特别规定★★

考点: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

(一)劳务派遣

1.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

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2.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3.劳务派遣协议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

4.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定义务

(1)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

(2)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3)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4)在跨地区派遣劳动者时,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保证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符合用工单位所在地规定的标准。

(5)因劳务派遣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

5.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1)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2)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被派遣劳动者可以与劳务派遣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在劳务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违法情形时,与劳务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6.用工单位的法定义务

(1)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2)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3)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4)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5)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6)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7)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7.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8.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

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9.违反劳务派遣规定的法律责任

(二)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1)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2)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3)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4)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5)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6)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

【例题1·单选题】(2008年)劳务派遣单位在跨地区派遣劳动者时,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应当按照( )规定的标准执行。

A.用工单位所在地

B.劳务派遣单位所在地

C.用工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D.劳务派遣单位规章制度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2008年)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日。

A.7

B.10

C.15

D.30

[答案]C

第三节集体合同与集体协商

一、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的概念、特征

考点: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的概念。

集体协商,又称集体谈判。是一种由单个雇主、雇主群体或组织同单个或者若干工人组织之间签订各种协议的过程。

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协议或团体协议,在我国,集体合同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条件等问题,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一)集体协商的特征(P241)

(二)集体合同的特征

二、集体合同的签订★★

考点: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

(一)集体合同签订的主体

主体:工会(没有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代表);企业

(二)集体合同的类型

1.专项集体合同

2.区域性集体合同

(三)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

1.集体协商代表

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对等,每方至少3人,并各确定1名首席代表。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单位工会选派。

2.提出集体协商要求

一方提出进行集体协商要求的,另一方应当在收到集体协商要求之日起20日内以书面形式给以回应,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进行集体协商。

3.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4.集体合同的审查

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签订或变更后,应当自双方首席代表签字之日起10日内,由用人单位一方将文本一式三份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劳动行政部门对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送达双方协商代表。

5.集体合同生效

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6.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

三、集体协商的内容

考点:集体协商的内容。

集体协商双方可以就下列多项或某项内容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一)劳动报酬;

(二)工作时间;

(三)休息休假;

(四)劳动安全与卫生;

(五)补充保险和福利;

(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七)职业技能培训;

(八)劳动合同管理;

(九)奖惩;

(十)裁员;

(十一)集体合同期限;

(十二)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

(十三)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

(十四)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十五)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四、工资集体协商

考点: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

工资集体协商是职工代表大会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五、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考点: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1.集体合同争议的概念:因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就是集体合同争议。

2.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方法和程序:

(1)签订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的管辖

地方各类企业和不跨省的中央直属企业发生争议的处理,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管辖范围。

全国性集团公司、行业性公司以及跨省的中央直属企业发生的争议,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指定有关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受理,或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组织有关方面协调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是受理和协调处理签订集体合同争议的日常工作机构。

(2)签订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方式

①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不能协商解决的,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可以书面向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书面提出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协调处理。

②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尚未建立工会的,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产生的代表依法申请仲裁。

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应当自受理协调处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结束协调处理工作。期满未结束的可以适当延长协调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

【例题·单选题】(2006年)因( )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

A.履行

B.解除

C.终止

D.签订

[答案]A

第四节劳动争议处理

一、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依据

考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主要法律规范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其他法律依据还有《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二、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考点:劳动争议当事人及其享有的权利、义务;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及划分。

(一)劳动争议当事人

1.当事人

劳动争议案件中存在劳动关系的企业与职工。特殊情形:

(1)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2)用人单位与其他单位合并的,合并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合并后的单位为当事人;用人单位分立为若干单位的,其分立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分立后的实际用人单位为当事人。用人单位分立为若干单位后,对承受劳动权利义务的单位不明确的,分立后的单位均为当事人。

(3)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以及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依法将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4)劳动者与个人承包经营者发生争议,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应当将发包的组织和个人承包经营者作为当事人。

2.第三人

3.代理人

(二)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P246)

(三)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义务(P247)

(四)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在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活动中,既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也实行“谁决定,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

1.用人单位举证责任

2.仲裁庭确定举证责任

3.诉讼中的用人单位举证责任

在诉讼活动中,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例题·多选题】(2008年)在劳动争议诉讼活动中,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和( )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A.公有住房转让

B.住房公积金

C.减少劳动报酬

D.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

E.仲裁时效中止

[答案]CD

三、劳动争议仲裁的政策规定★★

考点: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仲裁管辖;回避;鉴定;劳动争议诉讼的司法解释内容。

(一)时效期间★★

1.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是1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关于仲裁申请时效期间的补充规定

(1)仲裁时效中断

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

--一方当事人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

--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

(2)仲裁时效中止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者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法定1年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3)劳动报酬争议的仲裁时效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1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中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劳动争议的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情形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请求用人单位返还其收取的劳动合同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产生的争议,或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以受理。

2.劳动者因为工伤或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但下列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

(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4)家庭或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5)个体工匠与帮工或学徒间的纠纷。

(6)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间的纠纷。

(三)仲裁管辖★★

1.实行地域管辖

2.申请人选择

3.劳动合同履行地管辖

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有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4.移送管辖

5.管辖异议

(四)回避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请: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五)鉴定

(六)仲裁文书传达

(七)仲裁案卷

仲裁调解和其他方式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5年。仲裁裁决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10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例题1·单选题】(2007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对申请仲裁时效的规定,如果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已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 )。

A.中止

B.终止

C.连续计算

D.中断

[答案]D

【例题2·单选题】(2008年)若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依法应由( )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A.劳动合同履行地

B.用人单位所在地

C.先收到仲裁申请

D.劳动者选择

[答案]A

【例题3·多选题】(2007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因( )产生的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

A.劳动合同解除后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B.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

C.劳动关系解除后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返还抵押物

D.劳动者因患职业病要求用人单位依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E.个体工匠支付帮工报酬

[答案]BE

四、劳动争议诉讼的司法解释规定

考点:劳动争议诉讼的司法解释内容。

(一)直接起诉的事项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不必再进行劳动仲裁程序,而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按普通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一般为2年。

(二)劳动者与起有字号的个体工商户产生诉讼的处理

(三)特殊情形下的诉讼当事人

(1)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列新的用人单位为第三人。

(2)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与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承包经营期间,与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或者一方发生劳动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将承包方和发包方作为当事人。

(四)执行的特殊情形

(五)财产保全申请的处理

第十五章工资福利与工伤、生育保险

第一节工资福利

一、工资分配制度的概念

考点:工资的概念。

《劳动法》中的工资:用人单位以各种形式支付的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但不包括保险福利费用以及其他非劳动收入。

二、工资的构成形式及基本原则★

考点:工资的构成;工资分配原则。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奖金

种类包括:超产奖、质量奖、节约奖、安全生产奖。

(四)津贴和补贴

(五)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工作制是周休息日的,属于正常劳动;工作日是法定节日的,要按照《劳动法》第44条的规定,支付给职工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三、工资支付★

考点:工资支付的内容、形式。

(一)工资支付的形式

(二)工资支付的项目★

劳动者以下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

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

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

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

(三)工资的部分扣除★

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的工资,但是,在七种情况下扣除劳动者部分工资不属于克扣工资。(P254—255)

四、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考点: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五、职工福利

考点:职工福利的概念、内容;职工遗属待遇;职工福利费。

第二节工伤保险

一、工伤保险的概念

考点:工伤保险的概念。

工伤保险又叫职业伤害保险,是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其本人或供养亲属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二、工伤保险的原则和覆盖范围

考点:工伤保险的原则和覆盖范围。

(一)原则

1.无过失责任原则

2.损害补偿原则

3.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二)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三、工伤认定★★★

考点:工伤认定。

(一)用人单位的责任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二)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

1.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1项、第2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3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3.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2)醉酒导致伤亡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三)工伤认定申请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例题1·单选题】(2007年)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 )按月支付。

A.所在单位

B.工伤保险基金

C.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D.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2007年)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 )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A.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B.全部丧失劳动能力

C.工伤

D.职业病

[答案]D

【例题3·多选题】(2007年)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有( )。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事故伤害的

B.患职业病的

C.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事故伤害的

D.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在48小时之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E.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答案]BE

【例题4·多选题】(2008年)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 ),应视同工伤。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B.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C.职工在原单位非因工负伤、到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D.在休假期间受到事故伤害的

E.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答案]AB

四、劳动能力鉴定

考点: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五、工伤待遇

考点:工伤待遇。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第三节生育保险

一、生育保险的概念

考点:生育保险的概念。

生育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险立法,对女职工因生育子女而导致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和正常收入时,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物质等方面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二、生育保险的主要内容

考点: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基金筹集;生育保险待遇支付。

(一)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基金筹集

包括两部分人员:一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女职工;二是城镇企业及其女职工。

生育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内生育人数和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等项费用确定,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

(二)生育保险待遇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产假、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服务

第四节企业补充保险

目前我国的企业补充社会保险主要是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一、企业年金

考点:企业年金;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则。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和条件下,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又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一)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则

企业年金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二)企业年金的缴费

(三)现行企业年金的主要政策

1.建立企业年金的范围

2.建立企业年金的程序

3.企业年金方案的内容

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4.企业年金的发放

(四)企业年金合同争议的处理

因履行企业年金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请仲裁或者诉讼;因订立或者履行企业年金方案发生争议的,按国家有关集体合同争议处理规定执行。

二、补充医疗保险

考点:补充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是单位或特定人群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自愿参加的一种辅助性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和完善。主要包括: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

第十六章劳动法律责任及执法、生育保险

第一节劳动法律责任

一、劳动法律责任★★

考点:劳动法律责任及其形式;用人单位及劳动者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责任内容。

劳动法律责任,即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责任,是指由于用人单位、劳动者、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一)劳动法律责任形式

1.行政责任。行为人因违反劳动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律法规时,依法应当承担,并由有关行政机关或行为人所在单位以行政制裁方式予以追究的法律责任。

2.民事责任。劳动关系一方当事人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而承担的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对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进行制裁,是最严厉的一种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

(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

P264(重点:3、4、5、7、8、11)

1.侵害女职工及未成年工权益的法律责任(罚款额度: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

2.规章制度违法的法律责任

3.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4.未依法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5.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照受害的劳动者每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6.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法律责任

7.违法劳动安全规定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违反社会保险缴费规定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除责令其补交所欠款额外,可以按每日加收所欠款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用人单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时,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瞒报工资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处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10.违反《工会法》的法律责任

11.违反劳动监察规定的法律责任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12.违反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规定的法律责任

13.违法扣押证件的法律责

(三)劳动者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

因劳动者存在违法情形,致使劳动合同被依法确认无效,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例题1·单选题】(2006年)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赔偿责任

D.领导责任

[答案]B

【例题2·单选题】(2007年)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除责令其补交所欠款额外,可以按( )加收所欠款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A.每日

B.每周

C.每月

D.每年

[答案]A

【例题3·单选题】(2008年)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 )的,自应当订立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A.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保密协议

D.集体合同

[答案]B

【例题4·单选题】(2008年)因劳动者存在违法情形,致使劳动合同被依法确认部分无效,由此( )的,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A.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B.使劳动合同部分条款无法履行

C.使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D.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

[答案]D

二、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考点:违反集体合同责任的基本内容。

(一)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

(二)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企业、工会基层组织与职工中的任何一方违反集体合同,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如:企业主管人员须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工会负道义上和政治上的责任,由上级工会予以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第二节劳动监察执法

一、劳动监察的含义和属性

考点:劳动保障监察的含义、属性。

劳动监察是劳动行政机关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的行政执法活动。

劳动监察的属性:

1.法定性。

2.行政性。

3.专门性。

4.强制性。

二、劳动监察的形式和处罚方式

考点:劳动保障监察的形式、处罚的方式。

1.劳动监察的形式有四种:

(1)主动到用人单位及其工作场所进行检查的日常巡视检查

(2)通过任何组织和个人举报、投诉对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的专案查处

(3)针对一定时期问题比较集中或重要的事项开展的专项大检查

(4)审查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书面材料

2.劳动监察的处罚方式

(1)责令用人单位改正

(2)警告

(3)罚款

(4)没收违法所得

(5)吊销许可证

三、劳动监察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四、劳动监察的原则

考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原则。

1.重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则

2.合法原则

3.公开原则

4.公正原则

5.高效、便民原则

6.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7.保障行政相对************利原则

8.监察执法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五、实施劳动监察的内容和程序★

考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和程序。

1.劳动监察内容

(1)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

(2)监督检查职业中介行为

(3)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4)监督检查就业服务机构依法办事

(5)监督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标准

(6)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

2.劳动监察程序

(1)立案

(2)调查。劳动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情况复杂的,经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3)处理。

如果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例题·单选题】(2008年)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

A.应立案受理

B.不再查处

C.应主动查处

D.不再监督

人力资源_人力资源概论讲义

第一讲人力资源概论 1.人力资源概念,与人口、人才的区别 2.人力资源的特征 ●生成过程的时代性 ●开发对象的能动性 ●使用过程的时效性 ●开发过程的持续性 ●闲置过程的消耗性 3.人力资源的构成 4.“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工作内容 ●员工与公司关系 ●工作结构 ●对人的态度 5.变革的原因 ●变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仅研究人与工作关系已不够,还需研究工作与工作关系、人与人、人与 组织及组织与环境等更多关系 ●人力资源是目前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者日渐认识到人们都有从事有意义的工作的愿望 6.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一个企业的运营中到底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顾问、咨询 ●服务 ●控制 ●公司策略的计划 ●辅导变化 7.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档案管理阶段 ●政府职责阶段 ●组织的职责阶段 8.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的 ●吸引 ●保留 ●激励 ●开发 9.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 ●获取 ●整合 ●保持与激励 ●控制与调整

●开发 10.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企业、机关、学校、军旅、教会等)内部的个人特征和个人行为,目的是通过对本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因此,招聘、培训、开发、劳动报酬等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11.职业生活质量 ●观点一:将其归纳为一系列客观的组织条件及其实践。如工作的多样性、 民主性、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以及工作的安全性。 ●观点二:认为职业生活质量在于工人工作后产生的安全感、满意程度以 及自身的成就感,侧重于工人的主观感受。 ●观点三:将前二者合一,即工人喜欢他们所在的组织,而组织也具有能 够满足工人自我成就要求的工作方式。 ●观点四:在工作中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感觉。 ●如何衡量职业生活质量。 课堂练习: 1就你本人的生活、工作体验,写出你认为在职业生活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2自我评判你的职业生活质量如何? 第二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一、企业组织理论介绍 1.以工作为中心的古典组织理论—X理论 2.以人为中心的新古典组织理论—Y理论 3.系统和权变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美国模式 基本特点:注重市场调节、制度化管理、劳资之间是对抗性的 1.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在调节人力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才提拔上“快车道”

2011年_中级经济师考试必读

2011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序数效用理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3、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商品边际替代率沿曲线递减。 6、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预算约束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 7、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有:消费者的收入、商品的价格。 8、预算线的斜率等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9、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企业的隐成本一般称为正常利润 第三章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 1、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势,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法企业和公司企业。 2、个人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简便直接。弱点是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3、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4、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5、公司制企业特点是: .公司为股东所有; .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即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监督下的经理层; .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6、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7、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人力资源管理讲义

人力资源管理讲义

管理培训——人力资源管理 主讲人:董之督 培训内容: 引言、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 一、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HRM)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体系 三、 HRM的基础平台——工作分析 四、人员招聘与新员工入职 五、 HRM的核心与难点——激励体系设计 六、绩效考评与薪酬管理 七、HRM的动力与提升——培训与开发 引言、企业最宝贵的资源(1) ?世界上都有哪些资源?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山、石油 ?资本资源:物化的资本/货币化的资本 ?人力资源: ?请大家讨论:什么创造了财富? –知识创造了财富。人力资源是知识唯一的载体。 ?人力资源的最大特点: –能动性/创造性 –增值潜力巨大(人力资本) ?关于管理 –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让别人把事情办成管理的本质——管理人力资源 一、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PM(Personnel Management)

?人力资源管理—— HR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M与HRM的比较: –PM:以事为中心/被动/短期导向; –HRM:以人为中心/主动/战略导向。 附:案例讨论 ?请看案例1:《福临汽车配件股份公司》 企业在什么时候,需要专业的人事管理? 谁来管理企业的人员? 人事管理者有直接的权力吗? 每个经理首先是个人事经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吸引、留住、激励、开发 ?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工作来保证。 ?HRM的基本职能:规划/ 招聘/ 考核/ 薪酬/ 开发 〈详见职能体系图〉 三、HRM的基础平台——工作分析 ?什么是工作分析? –获取与工作(特定岗位/职务)有关的信息。 ?工作分析的作用: –组织结构设计; –人员招聘、选拔、培训; –人员绩效考评。 四、员工招聘与新员工入职 ?员工招聘的重要性: –招聘成本巨大(特别是机会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讲义整理(完全版)

一、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1)信息沟通。 2)技术特点。主要包括技术复杂程度和稳定性两个内容。技术复杂程度决定着组织的分工和作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决定着部门规模的大小及其构成,管理层次多少、管理幅度大小、管理人员比例、技术人员比例、生产经营活动特点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组织结构方面的很大差异。从技术稳定性角度看,对于较少变革、比较稳定的技术,适宜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垂直的上下级等级关系为主;与此相反,对于多变、不稳定的技术来说,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有机式的组织结构形态则是最有效的。 3)经营战略。结构服从经营战略,随经营战略的变化而调整。在组织的起步阶段,其战略重点是扩大规模,因此并不需要系统、完整的组织结构;在地区开拓阶段,则需要设立若干职能部门,以解决地区分散而产生的协调、标准化和专业化等问题;进入纵深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组织功能,提高组织效率;而到了产品多样化阶段,就可能引起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即从集权制结构到分权制结构。 4)管理体制。 5)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复杂性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长。 6)环境变化。外部环境越不稳定,越要求分权型的组织。 二、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 (一)组织结构的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1、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 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 缺点: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是全才。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限,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适用范围: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特点: 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优点: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不足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 1、备付金比例=备付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标准:不得低于3%) 备付金包括:现金、业务周转金、缴存存款准备金、存农业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 2、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标准:不得低于25%) 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3、存贷比例=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年末不得高于80%) 4、对流动负债依存率=流动负债净额÷长期资产×100%;(标准:不得高于30%) 流动负债净额=流动负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资产。 5、中长期贷款比例=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余额÷一年期以上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120%) 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中长期贷款;一年期以上存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存款和长期储蓄存款。 6、拆借资金比例 ①拆(调)入资金比例=拆(调)入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

准:不得高于4%) ②拆(调)出资金比例=拆(调)出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8%) ③净拆(调)入资金比例=净拆(调)入资金余额÷流动负债×100%;(标准:不得高于4%) 拆(调)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拆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4%;拆(调)出资金包括: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拆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8%;净拆(调)入资金是指拆(调)入资金与拆(调)出资金的差额。 7、贷款质量指标 ①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标准:不得高于15%) ②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8%) ③呆滞呆账贷款比例=(呆滞贷款余额+呆账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7%) ④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⑤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呆账准备余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100% ;

(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教材讲义

提纲: 一、第三版教程基本情况 二、新版教程使用后对于考试影响的预测 三、学员如何应对改版后的考试 一、第三版教程基本情况 1、依据标准没有变化:第三版教程仍然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 版)》为标准编写。 2、内容大量增加: 3、教程结构变化: (1)总体结构仍然保持六章——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 (2)各章均有变化——总节数由原来 的23 节变为22 节。 各节或单元变化为:保持未改 动9 处、内容调整增加22 处、全新内容11 处、旧内容删减7 处。 新版变化具体如下表: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第四章绩效管理 第五章薪酬管理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二、新版教程使用后对于考试影响的预测 1、使用说明:上半年仍然使用原来第二版教程,新教程将在下半年正式使用。 2、考试题型:《职业标准》没有变化,原来配套的三级《考试指南》没有再版,说明题型、题量基本不会变化。题型仍然会是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方案设计题。 3、配套资料:《基础知识》和《常用法律手册》虽然都再版,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 4、级别变化:新版增加内容有部分是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二版 的内容。必然会增加新考试的难度。

二、教材内容 章节名称节数单选多选技能 人力资源 规划 四节9 6 15% 人员招聘 与配置 三节9 6 20% 培训与开 发 四节9 6 15% 绩效管理二节 6 4 15% 薪酬管理四节 6 4 20% 劳动关系 管理 五节9 6 15% 三、教材结构 分为章、节、单元三级结构: 1.学习目标 2.知识要求 3.能力要求 4.注意事项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图的绘制 第二节工作岗位分析 第三节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 (5 单元) 第四节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2 单元) 本章新版教材变化: 第一节企业组 织结构图的绘制 全新内容 第二节工作岗 位分析 未改动内容 第三节企业劳 动定额定员管理 第一、二、三单元全新内容 第四、五单元未改动内容 第四节人力资源 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 出控制 第一单元增加、调整 第二单元未改动内容 (旧版第一节第二单元、第三节)删除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图的绘制 【学习目标】: 1.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及与企 业其他规划的关系; 2.企业组织机构的概念、类型和设置的 原则; 3.组织结构设计后实施的要则; 4.组织结构图绘制的程序和基本方法。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规划(原)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广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 各类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 术计划(具体实施计划)的统一。 狭义: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 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 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 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的期限: 长期规划:五年以上的计划; 中期规划:期限在一年至五年; 短期规划:一年以内的计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 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 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 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 计。 3.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 现的重要保证。 4.人员规划对企业总量、构成、流动 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 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人员供需平衡 等。 5.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 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 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 费用的控制。 (三)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其他规划的 关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内最活跃的因素,是企 业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 (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管理活动系 统的关系人力资源规划又被称为人力资源 管理活动的纽带。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

经济师《初级人力资源》预习讲义:第一章第3节

【知识点】 一、情绪P8X1 1.含义:情绪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分类:七种基本的情绪分类,分别是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以及轻蔑。 二、情绪和情感P8 (一)区别: 1. 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 2. 从产生顺序来看: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 3. 从引起原因上看: (1)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 (2)情感:则与人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联系在一起。 (二)联系 尽管二者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二者仍然属于同一性质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1.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2. 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在特定的时候,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因受情感的社会内容的影响而改变它的原始形式。 三、情绪的两极性P9

(一)情绪的两极性含义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人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如爱与憎、喜与悲等对立的情绪。 (二)情绪的两极性分类 1.从情绪对人的意义角度划分: 情绪分为积极的、增力的、肯定的情绪和消极的、减力的、否定的情绪。 2.从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来区分: (1)根据快感度:情绪被分为愉快和不愉快 (2)根据紧张度:情绪分为轻松和紧张 (3)根据激动度:情绪分为平静和激动 (4)根据强度:愤怒分为一般愤怒和大怒、暴怒等,随着强度的增加,情绪对自我的支配 作用越大。 四、情绪的表现――表情P9X2 1. 情绪:通过表情来表现 2. 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 3. 人类的表情分为三种: (1)面部表情:一般说来,面部表情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反应一个人情绪状态的。 (2)身体表情:一个人身体的姿势也在传递着情绪信息。 (3)言语表情:指言语中除了说话内容之外,说话的语调、速度、

最新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必考考点归纳(最全版)

1.2012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2.第一部分经济学 3.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a)需求是指在 一定时间和 一定价格条 件下,消费 者对某种商 品或服务愿 意而且能够 购买的数量 4.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5.影响需求最 关键的因素 还是:该商 品本身的价 格 6.市场供给是 所有生产者 供给的总和 7.影响供给的 因素主要 有:产品价 格、生产成 本、生产技 术、预期、 相关产品的 价格、其他 因素,包括 生产要素的 价格以及国 家政策等 8.市场上商品 或服务的供 给量和市场 价格呈正向 关系变化 9.需求价格弹 性指,需求 量对价格变 动的反应程 度,是需求 量变动百分 比与价格变 动百分比的 比率 10.通常可以 把需求价格 弹性分为三 种:1)当需 求变量百分 数大于价格 变动百分 数,需求弹 性大于1时, 叫做需求富 有弹性或高 弹性;2)当 需求变量百 分数等于价 格变动百分 数,需求弹 性等于1时, 叫做需求单 一弹性;3) 当需求变量 百分数小于 价格变动百 分数,需求 弹性小于1 时,叫做需 求缺乏弹 性; 11.影响需求 价格弹性的 因素:替代 品的数量和 相近程度、 商品的重要 性、商品用 途的多少、 时间与需求 价格弹性的 大小至关重 要 12.影响供给 价格弹性的 因素:时间 是决定供给 弹性的首要 因素、资金 有机构成不 同影响供给 弹性的大 小、供给弹 性还受生产 周期和自然 条件的影 响、投入品 替代性大小 和相似程度 对供给弹性 的影响也很 大 13.消费者收 入变动与需 求的变动呈 同方向变 化。价格与 需求之间的 这种呈反向 变化的关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考重点-经济基础(干货)

中级经济师考试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必考重点(干货) 【第一章市场求、供与均价格考点】 1.需求、供给的构成要素2个(愿意+能够:有购买的愿望、支付的能力) 2.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7个)、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6个) 3.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引起曲线位移的情形: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影响需求、供给的因素) 4.某商品需求与替代品(煤气、电)价格同方向、互补品(汽油、汽车)价格反方向变动 5.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最高限价(低干均衡价格)和保护价格(高干均衡价格) 6.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影响因素;与收入关系(弾性小涨价、弾性大薄利多销,收入增加) 7.需求交叉弹性:运用需求交叉弹性区分:互补品(负数)、替代品(正数) 8.需求收入弹性:运用需求收入弹性区分:低档品、必需品、高档品 *思格尔定律: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増加而减少,越富裕,弹性越小 【第二章消者行为分析考点】 1.经济人假设概念: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2.效用分类:基数、序数效用论。区别:效用是否可以度量;运用什么来分析:基数(边际效用);序数(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3.总效用、边际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概念 4.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完备性、可传递性、多比少好 5.无差异曲线:描述消费者偏好的曲线 6.无差异曲线的3个基本特征:越远偏好越高;不能相交(可传递性判定);从左向右下方倾斜(由商品边际替代递减规律决定) 7.商品边际替代率:增加一単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8.预算线的斜率:两种商品价格比率的负值:收入及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确定端点 9.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10.消费者均衡的前提:偏好、收入、价格不变。假定偏好、收入不变,用图形来分析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并说明需求曲线的形成。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一消费曲线推导出来的。 11.价格一消费曲线的概念:将消费者均衡点链接起来而得到的线; 12.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 考试必备)

2012年经济师考试(中级) 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价格的相对变化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弧弹性 (1)如果E d <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 d >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 d =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 ij =价格的相对变化 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 i (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需求收入弹性y Q Q y y y Q Q E y ???=?÷?=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1=y E ,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1>y E ,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1

2014年 中级经济师基础35章节考试_ 必备重点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部分 经济学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 消费者 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 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 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 预期、其他因素 3.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 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 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 关系变化 7. 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 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 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 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 1 时, 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 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 1 时,叫做需求单一弹 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 性小于 1 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 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 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 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 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 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 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 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 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 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产品价格降低, 供给 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 市场需求不变, 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 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 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 在我国, 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 预措施。 16. 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 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 加销售收入 18.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 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 当 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 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 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 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 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 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 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 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 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 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序数 效用理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 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 好次序。 3.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离原点越远的 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 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 斜。 4.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在同一条无差 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 度是完全相同的。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 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 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 数量。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 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商品边际替代率沿曲线 递减。 6. 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 预算约束线与 坐标轴的交点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 7. 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有: 消费者的收入、 商品 的价格。 8. 预算线的斜率等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预算线 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9. 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 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恰好等于 预算线的斜率。 10.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商 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11.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应 12. 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 企业的隐成本一般称 为正常利润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1.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势, 主要包 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 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 用 3. 个人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 管理简便直接。弱点是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风险 的能力弱。 4. 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即企业 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5.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 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6. 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企业获 得销售收入的基础 7. 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 资本、 土地和企业家 才能四种类型。 8. 投入一般可分为可变投入和不便投入。 9. 生产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 的产出量这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的 生产技术水平为条件,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生产函 数也会发生变化。 10. 总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用食物单位衡量的产出 总量 11. 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 或者 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12. 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由 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伙产出 13. 规模报酬: 规模收益,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 来的产量的变化。 14. 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 素增加的比例 15. 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 素增加的比例 16. 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 素增加的比例 17.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 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 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指出。也可以说是企业在生产经 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18. 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 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 到的最高收入 19. 生产成本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20. 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伙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 支付的货币支出。 21. 隐成本是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 22. 经济利润: 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和经 济利润相对的正常利润,通常是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 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所以经济利润中不 包括正常利润。 23. 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 含的固定成本 24. 短期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加总可变成本 (TC=TFC+TVC) 25.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称为边际 成本 26. 平均成本也叫平均总成本, 也即我们常说的单位 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 总产量所得之商。 27. 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 额。 28. 固定成本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 管理人员的工 资费用总可变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 逐步上升的 29. 成本曲线是用图形反映的成本与产量之间的数 量关系 30. 当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正好相等时, 平均可 变成本处于最低点 31. 平均总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平均可变成 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边际成本曲线是先下降后上 升的曲线 32. 可变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的 工资费用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1. 所谓市场结构, 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 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 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 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2. 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 程度。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本行业内部的 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 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 3. 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 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4.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 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 5. 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市场特征:(1)市场 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且生产者的 规模都很小。(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既不存在 产品差别。(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 场。(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6.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1)只有一个生产者,因 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2)完全 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3)其 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公用事 业、电力、固定电话近似于完全垄断市场。 7. 完全垄断形成的条件:(1)政府垄断(2)对某 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 的完全垄断 (3) 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 (4) 自然垄断 8.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 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 消费者;(2)产品具有差别性;(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 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垄断竞争是比较符合现 实生活的市场结构,如香烟、啤酒、糖果等产品市场。 9.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 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2)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 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3)他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 控制;(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10. 由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市 场 11. 完全竞争市场上, 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 而非 决定者 1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某个 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 曲线。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决定其均衡价格。 13.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 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14.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 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 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 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均衡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 可以确定均衡价格。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 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 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在完全垄 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为所欲为的。 15.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 必须有可能 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 购买者;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的,同一 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1. 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 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 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 置。 2.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 当一种资源的任何 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 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 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 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 “帕 累托改进” 。 4. 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经济主是 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 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5.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 和信息不对称。 6.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 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 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7. 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 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 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 与外部不经济。 8.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 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 产品供给过多;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 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 9. 私人物品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10. 公共物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11. 纯公共物品的特征: 完全的非竞争性、 完全的非 排他性,如国防、治安等 12. 准公共物品的特征: 有限的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 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13. 关于私人物品的表述:.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 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该物品在财 产所有权上具有独占性;一个人不进行购买就不能消费 该物品。 14.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 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5. 政府应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其方式和措施包 括: 16. 第一,为了限制和消除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 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还可以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 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 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第二,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 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 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第三,为了提供适 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 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第四,为了解决因信 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 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 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 价值形态、 收入形态、 产品形态 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 出法 3. 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消费支出、 固 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4. 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生产要素收入 (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 入、公司税前利润)、非生产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 计误差) 5. 非生产要素包括: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 资本折旧 6. 我国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 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 余 7. 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 8.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C+I=C+S 9.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 投资恒等式 : C+I+G=C+S+T 10.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I= S+ (T-G) +(M-X)、C+I+G+(X-M)= C+S+T 11. 三部门条件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涉及的部门 是:企业、消费者(居民)、政府部门 12.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 1。 13.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 消费函数和储蓄 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14. 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由三个假设构成: 第一是边 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是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 的因素。第三是,凯恩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平 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 15. 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从公式 Y=C+S 可得:S=Y-C 16. 乘数又称作倍数, 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 的增减同其他变量所发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或倍数之间 的关系。投资乘数,即指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投资的 增加可导致收入和就业量按投资量成倍地增加。 第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1.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 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 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 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2.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 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 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3.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 通常用经济增长率 来表示。用现价计算的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发展规模)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用来计算经济增长 速度) 4.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经济增 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的等同于 经济发展。. 5.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劳动的投入数量、 资 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6.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假定其 他条件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劳动或 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 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7. 三要素分解法 (运用生产函数, 把经济增长按照 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要素分解) 8. 全要素生产率是将劳动、 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 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金属进步因素对机 构及增长的贡献份额。 9. 索罗余值:GA=GY-αGL-βGK 10.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 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 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矿长和收缩。经 济周期需要通过一组经济总量指标,包括GDP、就业、金 融市场指标等才能够说明情况。 11. 经济周期主要有三种类型:长周期、中周期、短 周期 12. 长周期又称长波周期或康德拉耶夫周期, 每个周 期的长度平均 50-6-0 年。中周期又称为大循环或朱格拉 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 8 年左右。短周期又称 小循环或基软周期,他的平均长度约为 3-5 年。人们一 般关注的都是中周期。 13.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 经济周期又分为:古典性周期和增长型周期。 14. 一般来说,可以 把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 条。扩张阶段又可以称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 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紧缩阶段的 最低点称为谷底,扩张阶段的最高点称为峰顶。 15. 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投资率的变动、 消费需求 的波动、技术进步的状况、语气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 动、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16. 在实际经济分析工作中, 就可以把一系列经济指 标划分为一直指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所谓一致性 指标,也叫同步指标,这些指标的峰顶与谷底出现的时 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地 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在我国,一般把工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视为一致指 标。所谓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 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例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 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 等就属于先行指标。所谓滞后性指 标是对总体经济运行中能够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 认,入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17.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 而且还包括经济结 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产业结构 的不断优化、第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第三,广 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的逐步改善。 18.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19. 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 手段和模 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运行 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程式化程度、 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要出尽 “三 个转变” :一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 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要促进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1.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观, 22.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1. 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 是指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月、季、年)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 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