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贾平凹的作品看陕西饮食文化习1

从贾平凹的作品看陕西饮食文化习1

从贾平凹的作品看陕西饮食文化习1
从贾平凹的作品看陕西饮食文化习1

从贾平凹的作品看陕西乡村饮食文化习俗

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地域的人文社会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饮食习俗,进而发展为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贾平凹在许多作品中写到了陕西的饮食习惯,他给我们展示了具有北方特征的饮食习俗,生动地描绘了陕西乡村人尚俭的民俗传统,体现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淳厚民风、民情,也挖掘出这种理性消费的原因,即是和乡村人一贯朴实、勤俭、节约的作风有很大关系,也和陕西乡村人们所处的闭塞地理环境有关。

关键词:贾平凹饮食习俗简朴多样化自给自足贾平凹的作品大多数是以乡村平民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大多是广大农村并不富裕的农民朋友,关注的更多的是乡村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贾平凹部分作品的集合,也是陕西饮食、美食的集合。乡村人的日常饮食可以代表乡村平民的饮食水平,因此本文根据贾平凹的部分作品对民俗中陕西乡村的饮食习俗这一部分内容作一些浅层次的述论,主要从食物品种、做法、饮食方式、食制、口味等方面给予探讨,分析。

一、主食的品种、做法和食法

陕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高粱。因此贾平凹作品里所反映的乡村人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有面、杂粮和用面做成的各种美食等。仅在面条这一类,贾平凹就展示的淋漓尽致,《秦腔》中的捞面、

浆水面、酸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过会》中的拉面、炉齿面、丢面、杂酱面、涎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走三边》中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 án)面、兴平涎水面、岐山吊面、武功扯面、大荔拉面、三原削面、花样出新,名目繁多,贾平凹恨不能将所有面条种类的写尽。“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三千万人民吼秦腔/捞一碗粘(rán)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最传统的民俗,也是陕西最典型的民俗风情。在陕西众多的面条种类中,比较出名的有扯面、浆水面、蒜蘸面、棍棍面、岐山臊子面等。先来说说油泼扯面(《关中论》),大大的一碗端上来,宽宽的面,汪汪的油,红红的辣子,黄黄的鸡蛋,下锅的青菜是绿绿的,光是看着也会让人垂涎三尺,吃起来,那看起来粗硬的面条硬是柔弱无骨,绵软无比。至于浆水面(《白夜》),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说:“不吃者绝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而城里人制浆和乡下人制浆有有所不同,城里人制浆是将烧开的面汤倒入放醋曲和芹菜的缸里,日晒六七天即可;乡下人制浆是将糁子稀饭的清汤倒入装萝卜缨子和白菜的缸里,日晒六七天即成。吃时将面条和浆汇锅即可。至于蒜蘸面,它的关键是蘸汁,还有蒜的质量。将干辣椒面和捣的像泥一样烂的蒜放在一起,再加上切的米般碎的葱,浇上烧红的油,然后加些陈醋和少许盐,用勺子搅拌均匀,汁子就算成了,贾平凹《在与穆涛七日谈》中写到:“自己喜欢吃面食,对于面条的宽窄薄厚十分注意,也十分挑剔的。”蒜蘸面最主要的是要宽,陕西八大怪中说的面条像裤带就

是说面条一定要宽,把宽如皮带的面条放入一个有凉水的盆中,吃时捞出来蘸了汁子吃。至于棍棍面(《陕西小吃小识录》),也叫搓搓面,面醒好,切成粗条状,抹上菜油,要吃时,拿出几根,用手慢慢搓成细木棍的样子,两手一拉,再在案板上一甩就可以下锅了,吃的时候,再就上几瓣大蒜。臊子面(《陕西小吃小识录》)是陕西的家常饭,所谓臊子,就是把猪肉在锅里拌着花椒、酱油、辣椒、盐用油煮透后,放进锅里闷上一段时间。肉剁得越细越好,瘦肉是筋道而有味,肥肉是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吃饭的时候,一个锅盛汤,另一个锅里煮面,面条薄筋光滑,煮好的面捞出来倒进盛有凉开水的盆里。吃饭的时候,在面条上浇上热气腾腾的臊子。臊子面是以薄、筋、光、酸、辣、汪著称的,薄指面擀的要薄如纸;筋指面吃到嘴里要有筋道,既不能太硬,又要有嚼头;光当然是指面条入喉的时候,感觉要光滑无比,不能有哽的感觉。酸指作为调料的醋要好,酸得要有味道,不能尖酸,这样的醋做成的汤当然就好;辣就是辣子要好,要辣到位、最好能辣得出汗;汪是油要好,要多,但又不能腻。《我不是个好儿子》里写到:家里一来客人,父亲说:“吃面吧。”厨房里一阵风箱声,母亲就很快用簸箕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1]还有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说;有客人来家里,肯定要吃捞面,腥油拌辣子,大疙瘩蒜……可见陕西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可见面食在陕西人的饮食中是多么重要。陕西人的面条情结就是这么深,这么浓,正如陕西人一样,你只有吃了陕西的面条,才会解了陕西,了解陕西人的秉性,才会知道陕西人就像那滋味隽永的面条一样,热情、爽快、厚道、实

在、仗义。

而以面为材料的面食的种类又有许多。贾平凹:“别的不说只爱泡馍”,熟悉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人都知道,羊肉泡馍是他的最爱。羊肉泡馍,陕北人爱吃(《黄土高原》),关中人爱吃(《白夜》),陕南人也爱吃(《鸡窝洼的人家》小说),这是陕西一路畅通的美食。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在碗里浇上备用汤汁,并配以葱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贾平凹在《在与穆涛七日谈》中说道羊肉泡馍必须是吃的人自己动手掰馍,一是体验手工艺之趣,二是会朋友叙家常拉生意,馍掰如何,大、小、粗、细,足可见食者性情;掰成黄豆那般大小,四周还是毛边的,然后下锅用羊肉汤煮,吃起来才上瘾。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浇上汤汁,这样清汤味鲜,馍韧入味,肉烂且香,如果再佐以糖蒜、辣酱,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因其形状像一座水中的城,故称“水围城”。这“水围城”独特的形状与陕西所处的闭塞的地理环境不谋而合。碗中的水与现实的山,隔断了陕西人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处于这“围城”之中不了解外界,也不被外界了解。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造就了陕西人保守、闭塞、安土重迁的性格特点。从中我们发现了陕西人淳朴、忠厚、善良、直爽的性格,同时也蕴涵着保守、固执的性格。麻食(《陕西小吃小识录》),陕北人称圪坨。掐指甲盖大的面团在净草帽上搓

成花纹状称之为精吃,切成厚块用手揉搓为懒吃,煮熟后浇羊肉汤吃,汤里可以放黄花、木耳、豆腐、栗子等。泡油糕(《陕西小吃小识录》),面团包糖馅放入油锅中炸至表皮焦黄即可出锅,出锅后表皮膨松、亮黄,里面色泽乳白,但是吃泡油糕,不可性急,因为里面包有糖陷,易被烫着。搅团(《静虚村记》)是陕西一种普遍的吃食。根据贾平凹的好友丹萌所描绘的:他尤其爱吃包谷搅团,只要有好浆水,一天三顿都行...... [2]其做法主要是把面粉倒入盛开水的锅中,用擀面杖均匀搅拌,不使之结疙瘩或糊锅即可。热凉均可食用,切不可咬嚼。在陕西,搅团一般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冷吃,一种是热吃。冷吃是将冷的搅团用油盐酱醋辣椒(辣椒必须是油泼辣子)凉调而吃(《鸡窝洼的人家》)。这种吃法一般是在夏天。热吃也叫“垫饭”,把用盐醋酱蒜调好的热汤盛入大老碗中,再将刚做好的搅团舀一块放入碗中,汤中配上时令绿菜,浇上油泼辣子,这种吃法一般在冬天。所谓“热天冷吃,冷天热吃”。漏鱼(《出山》),将包谷面在开水锅里扮成糊状,滚熟了用一个葫芦瓢上钻了若干小孔的漏勺漏下来形状酷似鱼,因此成为漏鱼。蒸馍(馒头)和烙馍(锅盔)也是家常主食。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怎不忆江南》等作品中多次提到锅盔,是关中八大怪之一,有锅盔像锅盖之说。有椒盐锅盔、葱香锅盔、五香锅盔、香椒叶锅盔、咸甜锅盔、夹酥锅盔、油酥锅盔。做法是:用撕去表膜的猪生板油、拌上八角、茴香、三萘、花椒、生姜、精盐、味精等香料,抹在拉长的面皮上,经卷压形成似锅盖大小的圆形,上煎锅煎烤,最后放进炉膛烘脆。色泽金黄,皮薄膘厚,酥脆味香,能

煮耐爵,存放期长,方便快餐,吃法多样。当然还有一个馍、两根葱或辣子填饱肚子的饮食习惯(《秦腔》小说、《白夜》)等。杠子馍(《冰炭》)主要指用白麦面做成形同短木杠子的馍馍。杠子馍就糊汤,如同土豆烧牛肉,对陕西人来说如同过小年。“洋芋糁子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腊月正月》后记)。洋芋糁子又叫“包谷糊汤下土豆”贾平凹在《怎不忆江南》中也提到糊汤,玉米磨成小颗粒状,吃的时候烧开了水,一手拿勺子,一手把玉米小颗粒均匀的撒入锅内,撒完后继续搅匀,直到熟为止,熟后的或稀或稠的糊状就叫糁子白粥,其实就是玉米粥。贾平凹在早期小说作品中,不止一次提到“洋芋糁子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杠子馍就糊汤,如同土豆烧牛肉”,这种古老的原始的自我安慰式的可怜生活,这一方面表明陕西人安贫乐道,与世无争;另一方面也向人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饮食好赖,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陕西小吃小识录》中写到的肉夹馍,是陕西各地必有的美食。将面团揉成光滑的面团,擀成碗口大小的饼,然后放铁板上烙至饼表面焦黄就可以了。中间夹的肉必须是带皮的猪肉,加水烧开,加入大料(花椒、姜片、酱油八角、葱段、料酒、白糖、盐),将肉炖烂,然后夹馍里面。凉皮子(《陕西小吃小识录》)是夏天食品,然而在冬天也有卖的,吃者,男食者绝少,女人多,妙龄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制法是将面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勺子扬起能拉起筷子粗细的条为宜。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薄厚均匀,大火暴蒸,约六七分钟即熟。吃时切成细条或小方块,加焯过的绿豆芽或黄瓜,加盐,加

醋,加蒜泥,加芝麻酱,加辣椒。且记:吃凉皮子的别忘记带手帕,否则吃罢一嘴沿红色,有伤体面。甑糕(《陕西小吃小识录》)顾名思义用甑做出的糕。做法是:在甑内先铺一层红枣子,上面铺一层米,(米必须是用水泡过的糯米)再铺枣子,再铺米,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以枣收顶,上锅蒸两个小时即可,吃时撒上白糖。还有浆水酸菜、槐花蒸饭,《白夜》是将槐花洗净后,拌上面粉,放两到三个鸡蛋蒸,蒸熟以后在用香菜和香葱、香油等来拌上。油塔、柿子饼、辣子疙瘩、粉蒸肉(《白夜》)酿皮子、葫芦鸡、辣子疙瘩、柿子饼、粉蒸肉、洋芋糌粑饼、廖花糖(《白夜》)、麦仁稀饭、煎饼、麻叶果子、胡辣汤、小笼酥肉、栗子鸡、糯玉糕(《秦腔》小说)也是不错的食品。还有油茶(《雪夜静悄悄》)、葫芦头、腊肉(《高老庄》)、油旋、石饼(《关中论》)等也都是特色而又美味的小吃了。

二、菜肴的品种和做法

陕西乡村人日常生活中的菜肴也比较简单。贾平凹在《陕西初录·引言》中就写到,“一年四季,五谷为六,瓜菜为四,尤其到了冬日,各家以几斗大瓮窝一瓮浆水酸菜,窑一窑红薯,苫一棚白菜,一个冬天也便过去了。”[3]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菜园,种植的菜类有韭菜、黄瓜、南瓜、辣椒、番茄、白菜、豆角、芹菜、萝卜、菠菜、土豆、蒜苔等。陕西饮食结构中最主要的素菜是萝卜、土豆和白菜,萝卜和白菜大多是用来窝酸菜和腌咸菜的,是陕西乡村常年的必备之物。《竹子和含羞草》、《成荫柳》中的酸菜棒子是乡村人冬季的主要菜肴。而土豆则有更多的食法,可以蒸着吃(《商州》)可以烤着

吃,煮着可以吃,炒着也可以吃,若是与老南瓜一起燉作,是任何山珍海味都不能比拟的(《九叶树》)。《纺车声声》中提到的麦瓜龙、芨芨草、灰条、水蒿等野菜也是乡村人夏天的菜肴。至于肉菜则主要是猪肉、羊肉、鸡肉。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猪、羊、鸡。乡村人平时很少吃肉,只有在逢年过节才吃的比较多一些。若有剩余的猪肉则全用盐腌起来做成腊肉,存放时间久,经久不坏。禽蛋类主要有鸡、鸭以及鸡蛋、鸭蛋。乡村家庭养鸡、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鸡蛋、鸭蛋,而直接食用鸡、鸭的数量要大大少于食用鸡蛋、鸭蛋的数量。如《瓦罐》中阿秀养鸡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鸡蛋。鸡肉、鸭肉则更多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陕西人的热情、质朴。熏肉也是陕西乡村菜肴中的一大饮食特色。贾平凹在笔记体小说《陕西初录》中就写到在莽岭一条沟的人家屋梁上挂着一吊吊的熏肉,吃一块,割一块,春夏秋冬,荤腥不断。熏肉又叫腊肉,冬季将肉用盐腌入缸中,然后再用火慢慢熏烤,再挂起来用烟火熏干即成。制作熏肉最主要的是要重盐。一方面是由于盐重便于贮存,不易变质;另一方面,陕西民间有吃盐长劲的说法。辛苦的劳动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多吃盐可以帮助人们补充体力。陕西乡村村民每到秋冬时节有制酱豆的习惯,古代称之为豆豉。将黄豆煮熟、发酵、拌以辣椒面、花椒面、盐等等,然后捏成橘子大小的圆团晒干存放,吃时可以单独炒着吃也可以和腊肉炒着吃。直到现在,酱豆炒腊肉仍是极具风味的陕西地方名菜。像这样历史悠久的菜肴的品种及其做法虽不能断言始于陕西,但在陕西却能如此完整地传承下来,一方面是由于陕西较为封闭而复杂

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与陕西长期存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三、饮品的种类做法和特点

饮茶在陕西乡村里非常普遍,乡村百姓有饮茶和用茶待客的习惯。很多人有一大早起床喝茶的习惯。(《白夜》)里说捡破烂的五顺每日清早有熬茶喝的习惯。贾平凹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提到茶的名称或种类,因此所饮之茶应该是比较普通的茶,是级别较低的茶,如《腊月正月》中像韩玄子这样的人喝的也是“炒的过焦,土气又大的个体户货摊上的货品”。饮茶时已使用冲泡法,而且第一遍一般都不饮用,例如在《腊月正月》中韩玄子“从来不喝第一遍茶,当下在院里泼了,又冲上第二遍蹲在门外照壁上慢慢的品。“

陕西人有“穷过日子富待客”的待人风俗,而待客则必须有酒,陕西人认为“无洒不成席”,“洒是敬重人的”。这也充分表达了村民的真诚和谆朴。而待客的酒大多是自家酿制的,有苞谷酒、甘蔗酒、高粱酒、红薯酒(《饕餮》)、柿子酒(《亡夫》)等。柿子酒(《在姚村》)是以柿子为原料酿制的。将柿子捣碎,加入谷糠,拌以酒曲,发酵或蒸馏而成。其制作最大特点是不用粮食。可以润肺生津,清热止血,涩肠健脾,解酒降压。醪糟(《陕西小吃小识录》、《腊月、正月》)即醪糟酒,将糯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泡4-5小时后直接放在屉布上蒸熟,之后拌进酒药,放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味,随时可吃。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腊月、正月》中还提到为“送路”①招待客人而准备的桂花稠酒。稠酒,郭沫若曾

赞誉:“不是酒,胜似酒。”称它为酒,只因它闻起来和喝在口中,不乏酒味而已;说他不是酒,是因为喝的再多也不会醉。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或称其为饮料更恰当些。其做法和醪糟酒差不多,也是在蒸好的米中间撒曲面、酒、糖精、桂花。此酒状如牛奶,色如白玉,汁稠醇香,绵甜适口,回味悠长。一般的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绵甜。贾平凹说:“乡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儿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或温或凉,四季皆宜,酸甜味醇,健胃、活血、止渴、润肺。”

四、饮食方式、食制及口味

陕西乡村平民日常生活的饮食方式是共桌合食制,即吃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例如《拜年》中一张桌子八个人。不过在乡村许多地方,吃饭时是不局限在餐桌上的,根据季节和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变化,饮食地点也比较灵活多变。《天狗》中井把势家两个男人通常在炕上吃饭,女人一般不上桌,在灶火口吃饭;《头发》中夏天夜里全家人坐在院中吃饭;《夏家老太》中吃饭时分,家家都在门前石凳上放上一盘酸菜,老少围近去吃;《在与穆涛七日谈》中说到冬日里逢个好日头,吃早饭的时候,村里人就圪蹴②在窗前石碾盘上,呼呼噜噜吃饭了;《过会》中大汉们在吃涎水面时全都是有凳子不坐,在凳子上蹲下。农忙时节,为了节省时间抢收抢种,则多让人送饭至田间地头,在田间地头进食。在《麦收时节》中高启媳妇就将饭送到田间地头。

陕西饮食习俗中人们习惯一日三餐,早饭(早起饭)、午饭(晌午

饭)、晚饭(喝汤)。也有少数地方因季节变化和生产需要存在一日两餐的习俗,这正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是相适应的,可以看出陕西乡村人勤劳的品质。三餐时间是:早饭为七点左右,午饭为十二点左右,晚饭为十九点左右。但是,由于地区的不一,季节的不同,亦有差别。特别是在山区,因为山高地远,村民为了在天亮前就赶到地里劳作,通常在凌晨四、五点吃早饭。《山阳县志》记载,岭南农人“早晚两不见天,午饭排在正中间”,而川道里的农民,则是在早上干一阵农活后再吃早饭。《山阳县志》记载,岭北农人“先做活,后吃饭”。通常是上午九、十点吃早饭,下午两、三点吃午饭,晚上八点左右吃晚饭。。一般来说,早饭和晚饭比较简单,一般以粥为主,午饭比较丰盛,以面食为主,乡村人称之为“两稀一干”。农忙的时候比较丰盛、多样,农闲的时候比较简单、单一。由于农忙时村民体力劳动大,所以,村民们会想尽办法调剂好生活,吃饱吃好以保障生产的饮食习俗。

陕西饮食里的调味品较为丰富,有油、盐、酱油、醋、花椒、麻汁、香油酱、葱、蒜、姜、等。陕西菜尤以酸辣而闻名,以粗犷豪放的造型,以及不拘小节为特点。陕西人吃饭不能没有辣子油,吃啥饭都要辣子汪,吃完饭之后都是满嘴的红油(《秦腔》小说),这是最显著的特点了。贾平凹在《说话》开头讲自己更好吃辣子,吃醋。辣椒和醋是陕西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作料,是陕西菜的灵魂。陕西乡村人热衷辣椒类辛辣口味,这一点在贾平凹的许多作品中也有反映。另外可以看出陕西乡村人口味偏咸,常食腌制和酱制食品。陕西饮食的口

味整体是重盐重醋重辣。

陕西人吃饭习惯用海碗③吃饭,碗越大越好,贾平凹在《商州》中写到,即使是普通的面条,碗也是绝对的大,盛的绝对的高;在《白夜》里既是是老太太吃饭也是海碗,吃完了还习惯舔碗。而这也正是陕西人豪爽、敦厚、朴实无华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五、结论

由以上对陕西乡村饮食习俗的叙述,可以总结得出陕西乡村饮食习俗的特点。

第一,陕西农村日常饮食比较普通、简俭、多样化。简俭中洋溢着温馨与怀旧的特质,山珍海味、珍奇异食在乡村并不存在。不管是主食的品种还是菜肴品种都是种类繁多,做法也是多样化。这正是陕西乡村人勤劳和智慧的体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陕西乡村,不管主食、菜肴还是饮品,都是实惠而又普通。这和乡村人一贯朴实、勤俭、节约的作风有很大关系,也和陕西乡村人们所处的闭塞地理环境有关。

第二,陕西农村日常饮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基本上种植什么就吃什么一,大部分农产品都是自己生产的。人们围绕着农田出产和季节的转换来安排自己的饮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不仅粮食作物都是自己生产的,蔬菜也基本上是农民在自家菜园里种的,肉蛋类也基本上是农民自己蓄养的家禽牲畜,就连喝的酒都是用自家粮食自己酿造的。

第三,陕西乡村人热情好客。陕西许多地方,有饭就有肉,有肉就有酒,人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酒甚至可以从头天黄昏直喝到第二天清早,大有一醉方休气势。陕西乡村人只有在招待客人的时候菜肴才会比平时丰盛些。陕西人招待客人菜不多,份量却足,不讲究过多形式、礼节,肉尽饱吃,酒尽饱喝,吃得越酣畅淋漓越好,直到你吃不下,喝不动为止。“撑死总比饿死强”是其信奉的饮食信条。陕西人质朴、厚道、豪爽却不张扬,用酒和肉来像客人表达自己的诚心、热情和敦厚。

普通、简俭的饭食民俗,自给自足、安道乐贫的生活方式,是陕西乡村人纯良天性的表现,是勤俭、质朴、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的再现。这种尚俭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改造、去继承和发扬。

注释:

①送路:女子出嫁时娘家举办的酒席。

②圪蹴:蹲。

③海碗:大碗。

参考文献:

[1]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13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63页

[2] 丹萌.贾平凹透视[M].天津:百花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54页.

[3] 贾平凹.心迹[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4]黄元英.商洛饮食文化刍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第16卷第3期2002年3月。

08级汉语言文学5班

兰列侠《商洛饮食文化刍论》

作者:黄元英等

出处:《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期

《艺术家韩启祥》枣梨树每年都硕果累累

腊月正月韩玄子家的柿子

《美穴地》中柳子言为撒娇的四姨太上树摘树梢上的一颗陈年的枣。

《人极》光子天天看着那结满梨的树,等着它成熟了好带着去看望虎娃母子。

陕西10个最著名的老字号餐厅_排行榜

陕西10个最著名的老字号餐厅_排行榜 10、五一饭店 西安五一饭店创建于1946年,是“中华老字号”饭店。饭店有二十多个菜点品种被评为西安市名优菜点。黑芝麻元宵、五彩烧麦、太后饼等五个品种荣获中国国内贸部“金鼎奖”,五一风味鸡、麻辣羊血等菜品荣获国家国内贸易局“中国名菜名点”;五一大包系列、五一腊汁肉加馍、泡泡油糕等十余种名优小吃先后荣获国家内贸部、省烹协“中华名小吃”、“陕西名小吃”称号。饭店以经营中式快餐、淮扬名菜和三星级客房为主,并先后获得“国家特级酒家”、“中国五A级绿色饭店”“全国青年文明号”等殊荣。 9、西安东亚饭店 中华老字号――西安东亚饭店,隶属于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商标企业和特一级饭店。1916年创建于上海南京路,系当时上海四大公司之一的“先施公司”所创办,老字号叫东亚酒楼,1948年易名为上海东亚大饭店,改经营苏锡菜点。东亚饭店的苏锡小厨经营特色江南苏锡菜品、各类家常菜、小吃、牛肉面、排骨面、阳春面、葱油面、大馄饨、鸡丝米线等。传统名菜如红烧划水、响油鳝糊等多次荣获全国美食比赛大奖。 8、西安烤鸭店

西安烤鸭店始创于1916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老字号”饭店。西安烤鸭店的烤鸭选用的是无公害、绿色基地养殖的正宗四系二代填鸭,传承盛唐时期“外炙内烹”的独特烤制技艺,采用明炉烤制,鸭皮酥香不腻,入口即化,鸭肉紧致,鲜嫩醇香。饭店先后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西安市著名商标”、“中华餐饮名店”、“全国十佳婚宴接待单位”、“陕菜品牌店”等30多项荣誉称号。 7、老王家食品 咸阳老王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清真肉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的穆斯林企业,前身为咸阳清真老王家烧鸡店,公司成立于2007年。现生产以“老王家”为商标的金奖烧鸡、腊牛羊肉、以“哈丽麦”为注册商标的清真牛肉肠、火锅底料、鸡鱼调料、十三香、风味香辣酱、鸡精、清真糕点等系列产品。公司先后荣获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企业”、“中国名牌产品”、等荣誉。 6、老孙家饭庄 西安老孙家饭庄始创于1898年(清光绪年间),以经营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摘要: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民以食为天”,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 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者的秀丽。如关中地区著名的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证,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陕西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由此可见一斑。这里也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如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在建都于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厨祖伊尹是陕西合阳人,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是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唐朝时,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宴席达数十种,如“曲江游宴”等。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 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现状——争流竞胜异彩纷呈 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 三秦大地烨烨华章,名品饮食千古蕴藏。流传于陕西的各式小吃,不论是宫廷的、民间的,数量庞大,做工精细,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陕西人在挖掘、整理、保留这些传统餐饮的同时,又给它增添了新的内涵。如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和小吃组成使人眼界大开的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在这里,人们吃的不仅仅是几碟菜肴,而是在品味文化与传统,感受历史脉络和民族风情。 清真菜在中国的菜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西以牛羊肉泡馍为代表的清真餐饮近年来更是独领风骚,西安的老孙家、同盛祥等,则是闻名遐迩的美食店,成为各地游客的口福之地。 餐饮业是一个多面发光的镜子,打理顺畅,不仅能带来最直接的消费,而且对拉动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

陕西顺口溜精编及名小吃

陕西顺口溜精编及名小吃 陕西旧语(一) 刁蒲城,野渭南 不讲理的大荔县 金周至,银户县 杀人放火长安县 二球出在澄城县 土匪出在两华县 文明礼貌泾阳县 孟原的风,赤水的葱 武功县的烧鸡公。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陕西旧语(二)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 陕西旧语(三)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陕西旧语(四) 出了南门往北走, 路上碰见人咬狗。 拾起狗来砸砖头, 反被砖头咬了手。 顺手扔进河里头,

溅了一身黄干土。 蚂蚱身上害疥疮, 老牛卧在鸡架上。 蚂蚁踏的锅盖响, 老鼠骑到猫脖项。 他大十七娃十八, 月子娃娃做庄稼。 说了白话说实话, 初九过了是初八。 陕西旧语(五) 灰吴旗,愣志丹,自做聪明是延安 穷黄龙,瘦宜川,甘泉醉鬼满街转 鬼洛川,贼富县,子长公鸡住医院 憨延長,瞎延川,安塞野鸡桥头站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神府的碳 榆林的盖老上千万,定靖的婊子满街转横佳俩地尽灰汉,吴堡出的尽三汉 呵呵,子洲出了一个王名万。

陕西旧语(六) 西安是古老的,建都是不少的;底蕴是深厚的,时代 是穿透的。 风水是吉祥的,鼎盛是汉唐的;历史是悠久的,起源 是西周的。 城墙是明代的,保存是不坏的。城河是环绕的,味道 是怪怪的。 交通是枢纽的,陆空是全有的;机场是新换的,车站 是凌乱的。 始皇是空前的,兵马是泥建的;陵墓是巨大的,盗墓 是自杀的。 华清是温泉的,骊山是平缓的;贵妃是洗澡的,体态 是丰满的。 幽王是浪漫的,烽火是假装的;妃子是一笑的,诸侯 是上当的。 亭子是捉蒋的,中正是不幸的;国共是不合的,被捉 是肯定的。 法门是佛教的,舍利是释迦的;发现是偶然的,震惊 是天下的。 乾陵是壮观的,则天是合葬的;石碑是无字的,翁仲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的饮食文化 陕西省是公认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堪比紫禁之巅。陕西省在 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 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 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 沃的平原,物产丰富, 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 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 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像历史上有名的八珍菜肴系列就创 造于陕西,对古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饮食被规划整理成一种文化时,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就是在五代至隋唐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化古城地处陕西,深深的接 受了这段时期精深的饮食文化,这个时期里亨饪技术达到了一个发 展顶峰,包含了现在烧蒸炒等等所有的技法,在菜点的风格上更加 注重色味俱全,外形美观, 乘肴的器具也是别具一格, 作为一个整体的宴会是相当 有魅力的,不仅仅是一场味

觉的盛宴了,更是一场视觉享受。还有就是宴席的规模上,古代浓 重的文化气氛深深的影响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像当时倡导尊老敬学 的思想就明确的运用在了饮食文化上。这些辉煌的饮食文化都深刻 影响着文化大省陕西的饮食,带给陕西美味不小的冲击。 陕西美食也分为好几个地区,不同的地方特点不同。尤其是特 色的小吃,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凭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陕西 的小吃博取华夏大地各民族的小吃精华,兼顾每一个地方特色,交 合混杂在一起,汇聚成一道新的美食大杂烩,花色起义,民族味浓厚,夹杂着历史特有的古色古香,光是想一想就忍不住流口水了, 如此繁盛的美味更待何时呢?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气息日渐浓重,深 深的传播到每一个省份,亨饪技术日新月异,恒河沙数似的特色菜、传统菜、改良菜都一一涌现,各种风格的晚宴、喜宴、仿唐宴等新 奇古怪的宴请都创制出不同口味的宴会,不仅仅影响当地人民的口味,全国各地的食客都纷纷来到陕西期待一次美美的味觉享受,感 受一下陕西特色小吃的不同。 陕西的饮食文化表现在 陕西的小吃上,讲究精细、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2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陕西饮食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 分。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 俗。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简介饮食文化趣闻面食风味小吃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一、关中简介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的治地,故简称“秦”,关中平原则位于陕西的中部。陕西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 二、饮食文化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饮食文化属于栗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 三、饮食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biang”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biang”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舌尖上的陕西,网友太有才了!陕西美味大揭密

舌尖上的陕西,网友太有才了!陕西美味大揭密 后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就要开播啦,恰巧看到一篇网络上疯传的舌尖上的陕西,转给大家看看,仅供娱乐啊。 准备的来说,其实覆盖的并不全面,但是还是严格遵守了“舌尖体”的风格,感觉还是蛮亲切的,后面自己又补充了一些陕西的美食,也欢迎各位继续补充。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陕西的物种是丰富而朴素的。勤劳质朴的陕西人享受着自然的馈赠,用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陕西美食。

小米 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今天世界各地栽培的小米,都是由中国传出去的。在中国,最为有名的是陕北延安一带的小米。那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因此,那里出产的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蛋白质含量高达13%。用小米熬制的粥黏糯芳香,营养丰富。小米可以单独熬制,亦可添加大枣、红豆、莲子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粥。在中国北方,许多妇女生育后都用小米加红糖调养身体,因此,小米粥亦有着“代参汤”的美誉。 荞麦饸饹 在陕西,除了“小米加步枪”,还有一种极具个性的谷物——荞麦。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唐朝时,荞麦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现今荞麦面条在日本十分流行,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特殊的健康成分而颇受推崇。回到中国,陕西人将荞麦用到极致。除了把荞麦制作凉粉、煎饼、碗砣等风味美食外,最出名的当属荞面饸饹。制作饸饹的时候需要一种特殊的器具——饸饹床子。

除此之外,还可以灌上几勺温热的羊肉汤,再加上辣子、蒜茸、麻油、香醋、青菜,至此,羊肉与饸饹便达到了和谐如一的境界。 定边盐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以茶、酒、饭、菜、小吃、果为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一.关中简介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有关饮食的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奤”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第四怪:大碗喝酒不耍赖。

陕西凉皮 舌尖上的美味

陕西凉皮舌尖上的美味 地方小吃最吸引的人的一点是——独特,吃的就是新奇。陕西的最出名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吧?那就是“凉皮”。万水千山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这凉皮如何。 陕西的风味小吃中,“凉皮”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爱吃,尤受年轻姑娘欢迎,一年四季都有卖,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陕西的每个城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有卖凉皮的。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凉皮以其棉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不但是街头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陕西各大饭店、饭庄、酒楼经营的陕西风味小吃和陕西风味小吃宴中,凉皮是必不可少的。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凉皮,但却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形成四大流派。汉中米面皮 汉中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汉中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所以汉中、城固等地的米面皮在陕西、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卖面皮的往往要打出汉中米面皮、城固米面皮以招揽客人。因风味独特,吃的人很多。

万水千山推荐:秦镇米面皮 秦镇是长安县的一个镇,离西安很近,秦镇的米面皮也有悠久的历史。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和辣椒油。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同时,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位于南稍门的一家秦镇凉皮已开了好几家连锁店。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海南大学 专业选修课作业 课程:民俗学 题目: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7中文2班 姓名:郭娟 学号:20070514123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以茶、酒、饭、菜、小吃、果为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一.关中简介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有关饮食的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奤”字,据传说,

陕西咸阳小吃大全

陕西咸阳小吃大全 咸阳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多种地方风味小吃更是倍受国内外游客青睐。加之,近年来美国肯德基、日本料理、韩国烧烤和新加坡快餐等纷纷落户古城,进一步增加了异国情调。 乾州豆腐脑 陕西省乾县地方传统风味小吃,用黄豆磨浆点制而成。其特点是:色白软滑,味美可口。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胡罗卜素和钙等营养素,并易于消化。 乾县锅盔 乾县锅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兹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 乾县挂面 乾县挂面手工做成,细、白、筋、光,面丝细匀,加上烹调时汤煎、油旺、醋酸,并以嫩韭菜、白菜心、鸡蛋饼切碎置汤中做“漂稍”,色、香、味俱佳。酒后食用,解酒开胃,引人食欲。 馇酥 仅听名字就已经猜出其特点了,自然是因为其十分酥脆,吃起来才会有“嚓嚓”的声音,加上名字里有个“酥”字,那就更确信无疑了。传说馇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乾县小吃中历史最为悠久,唐代祭祀乾陵时作为供品,偶

然的机会传入民间。所以远道而来的客人若想一品味美价廉的宫廷美味,乾县馇酥是再合适不过了。 辣子蒜羊血 将羊热血接入盆中。用马尾箩滤去杂质,倒进同量的食盐水,细棍搅之,匀,凝结成块后改切成较小的块,投开水锅煮,小火血固如嫩豆腐,捞出,呈褐红色,舌舔之略咸。至此羊血制成,可泡在清水盆里备用。清晨,或是傍晚,食摊安在小巷街头,摆设十分简单,一个木架,架子上是各类碗盏,分别放在盐、酱、醋、蒜水、油泼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炉,炉上有锅,水开而不翻滚,锅里煮的是切成小方块的羊血。羊血捞在碗里,并无许多汤,加各类调料便可下口了:羊血鲜嫩汤味辣、呛、咸,花椒、小茴香味窜扑鼻。咸阳有一人,可以说什么的都不缺,只是缺钱;也可以说什么的都没有,只是有病。病不是大病,体弱时常感冒。中医告之:每日喝人参汤半碗,喝过半月即根除感冒。此人拍拍钱包,一笑了之。卖辣子蒜羊血的说:买羊骨砸碎熬汤每早喝一碗;再每晚吃羊血一碗吧。如此早晚不断,一月后病断。 石子馍 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馍,也叫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是用烧热了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武功旗花面 一种面食。选用精粉制作,面条细而长,以大肉、鸡肉婉汤,蛋饼、黄花、葱白为佐料,酸味出头,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食品。是武功的独特风味小吃,

陕西小吃介绍

一,富平太后饼 富平太后饼为陕西省富平县特产的传统风味食品,具有外皮焦黄酥脆,内质层次分明,柔软可口,油香不腻的特点,早已脍炙人口,为群众所喜爱。近年来,成为西安一些宾馆、酒楼、饭店接待国际友人的名点。 富平太后饼,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文帝(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时期。相传,文帝刘恒建都长安(今西安),他的外祖母灵文侯夫人,建园于当时的怀德县(今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在那里居住。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经常由长安来此省母,随行御厨将烤饼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从此,汉宫烤饼,落户民间,故取名“太后饼”。两千多年来,这一烤饼技艺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地方风味名食。 二,灌汤包子、 闻名全国的“贾三灌汤包子”是陕西省著名清真饮食技师贾三先生发扬民族传统饮食一技之长,研究、吸收南北各地穆斯林风味小吃的优点后创制。随后,数家仿效,逐步形成古城西安一清真名小吃。众家之中,“贾三包子”独具风味,它“皮薄如纸,陷嫩含汤,调料香浓”,人称“三绝”,被誉为古城第一笼。贾三正宗灌汤包子,工艺考究,用料精细。选用白面粉制皮,秦川黄牛肉为陷,将牛骨髓原汤打入陷内,以小笼强火蒸出。不仅口感好,味道佳,而且含钙量高,长期食用能壮骨生精,滋补强身,极具营养价值。 三,贾永信腊牛肉 西安老字号特产,采用科学方法.该产品精选优质牛肉,进行特别腌制,而后再选配上等花椒,大香、小茴香、肉桂、草果等十八味天然调料,用世传工艺技术煮制而成.其肉质酥松、色泽红润、味道可口、鲜香不腻而闻名遐迩.第八奇迹商城网专卖。"贾永信"牌腊牛肉其独特之处在于一年四季保持口感不变,是家庭食用,馈赠亲友之佳品、宴席配菜,也可直接食用,第八奇迹商城网的肉夹馍为古城西安独有之风味. 四,肉夹馍 肉夹馍,实际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腊汁肉历史悠久,闻名中国,配上白吉馍,有着中式汉堡的美誉,扬名中外,深受人们喜爱。腊汁肉夹馍由三十多种调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选料精细,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第八奇迹商城网有售,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独特风味。 五,甑糕 又名水晶龙凤糕。以糯米、红枣为原料,相间叠放,铺三四层。用大、小火蒸熟。色泽鲜艳,红白相间,粘甜味美。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早点食品,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第8奇迹淘宝店的"东南亚"牌八宝蜜枣甄糕,精选上等糯米,蜜枣,葡萄干,核桃仁,花生仁,芸豆,白砂糖等多种纯天然食品原料,经过24小时温火细蒸慢煮,再经过高温灭菌,真空保鲜,治疗检查等工序方才供君品尝。在古城西安有口皆碑,因而被西安市消费者协会特别评为"西安名小吃"。 六,康鹏石头馍 石头馍又叫石子馍,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第八奇迹商城网质量高,服务到位,发货速度快。石子馍,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食品,已同方便面同领风骚。成为抗饥饿的又一种给力的食物。 七,杨氏棒棒馍

陕西饮食文化概括

陕西饮食文化概括 陕西省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比如,关中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的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岐山臊子面的就始于西周“余”之礼;《礼记》记载“礼之初,始诸饮食”。陕西烹饪文化之源远流长,影响之深广,由此可见一斑。 陕西饭菜,很多都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遗风。特别是小吃,美不胜收,借着历史古都的优势,使陕西的小吃博采全国各地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之风味,汇集内外名饮名食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饮食产业随经济飞跃而蓬勃发展,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以菜、点组宴,创制出不同、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如仿唐宴、饺子宴、宫廷宴、蝎子宴、泡馍宴、长安八景宴、陕西风味小吃宴等等。以牛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凉皮为代表的陕西风味小吃,享誉神州,传之海内外。

去年出版的我省烹饪百科全书---《陕西烹饪大典》,勾勒出了我省饮食文化发展的概貌,列举我省名吃、名点、名宴。据统计,录入大典的陕西风味小吃就有549种。其中,1997年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鉴定认定会上,评出陕西19种小吃为“中华名小吃”;今年9月全国第二届“中华名小吃”认定评选活动中,陕西又有60种荣获“中华名小吃”的称号。至此,我省已有“中华名小吃”79种,名列全国前茅。1999年以来,以“陕西名小吃”认定活动中,已有142种陕西地方风味小吃通过了认定,被命名为“陕西名小吃”。这里,我们带您走进陕西风味小吃殿堂,您可尽情品尝欣赏这色、香、味、形、营养、卫生俱佳的“中华名小吃”、“陕西名小吃”,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的文化。

陕西美食大全(珍藏)

·陕西美食-宁强粉皮子·陕西特产-宁强醪糟 ·陕西特产-宁强米凉粉·陕西特产-宁强魔芋 ·陕西特产-宁强拐枣 ·陕西特产-宁强猕猴桃·陕西特产-勉县优质稻米·陕西特产-定军茗眉 ·陕西特产-勉县中药材·陕西特产-勉县杏鲍菇·陕西特产-勉县柿饼 ·陕西特产-略阳干香菇·陕西特产-略阳野生土蜂蜜·陕西特产-略阳黑河猪·陕西特产-略阳黄精 ·陕西特产-略阳杜仲 ·陕西特产-略阳丹参 ·陕西特产-略阳川芎 ·陕西特产-略阳柴胡 ·陕西特产-略阳灵芝 ·陕西特产-略阳银杏 ·陕西特产-略阳乌鸡 ·陕西特产-略阳猪苓 ·陕西特产-略阳天麻 ·陕西特产-镇坪马铃薯·陕西特产-镇坪核桃 ·陕西特产-镇坪野生蜂蜜·陕西特产-镇坪黄连 ·陕西特产-镇坪县鸽子树·陕西小吃-大刀面 ·陕西小吃-华阴麻食泡

·陕西小吃-华阴镜糕 ·陕西特产-华阴水晶饼 ·陕西美食-华阴擀馍 ·陕西美食-华阴火锅子 ·陕西美食-华阴踅面 ·陕西美食-华阴馄饨 ·陕西小吃-临渭芝麻盐 ·陕西美食-合阳羊肉糊饽·陕西美食-合阳辣子豆腐·陕西美食-合阳饺子 ·陕西美食-合阳黑池羊肉糊卜·陕西美食-洽川黑乌鲤 ·陕西特产-大荔工艺花馍·陕西美食-大荔炉齿面 ·陕西小吃-大荔月牙烧饼·陕西美食-大荔蜜汁轱辘·陕西美食-大荔水磨丝 ·陕西美食-大荔枣肉沫糊·陕西小吃-大荔蜜枣晋糕·陕西美食-豆腐菜 ·陕西美食-油酥饼 ·陕西美食-关中锅盔 ·陕西美食-荞面凉粉 ·陕西美食-富平麻食 ·陕西美食-黄河鲇鱼汤 ·陕西美食-韩城羊肉臊子饸饹·陕西小吃-麦子泡 ·陕西美食-白水锅盔 ·陕西小吃-扶风鹿糕馍 ·陕西美食-扶风烙面皮 ·陕西特产-铜川苹果

舌尖上的陕西美食

舌尖上的陕西美食 舌尖上的陕西美食 陕西面条不仅种类多,有些还是历史悠久传了祖祖辈辈,也许大家不太了解陕西的面条美食,这里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 bia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

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搭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何名biang”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也,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biang、biang、biang、biang……”秀才心里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读书,也最认书,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biang、biang”二字。“书上没有,岂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为名,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骂皇上:“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宫闱倾轧,豺狼当道;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日

西安饮食文化的人文特点探究

西安饮食文化的人文特点探究 一、西安概况: (一)地理位置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人口741余万。 (二)历史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西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2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 (三)气候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 (四)民族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民族53个,其中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9.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28%。高中时我的同桌就是一个回族小伙。 (四)宗教 西安的宗教也丰富多彩。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截至2012年,西安有佛寺百余所,僧尼约700人,信教群众约8万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比较发达,全市现有道教宫观27所,道教职业人员约200人,信教群众约5万人。当然,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也存在很多。我的外婆就是一位基督教徒。 二、历史上的西安饮食文化

陕西美食

“黑撒”乐队是最近突然窜出来的一个陕西本土组合 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唱说唱,很有味道,有人说感觉有些痞,呵呵,是有点,不过我挺喜欢今天推荐的这首《陕西美食》 听第一遍时就让我口水哗哗的流。。。可惜我的键盘啊。。。T_T 我专门花了好一阵功夫在网上把歌里面所提到的美食图片都找了出来 希望能带给大家全方位的视听享受。。。:) enjoy。。。 MP3 文件 歌词: [ti:陕西美食] [ar:BLACK HEAD] [al:黑撒《起的比鸡还早》] [00:00.00]Black Head - 陕西美食 [00:05.08]主唱:曹石(夜晚的骑士)、王大治(马蜂) [00:09.51]和声:小懿、杨森、杨涛 [00:25.07]早上起来,我饿得上气不接下气 [00:27.81]揣上票子穿上大衣出门打个的 [00:30.77]大街上到处都是一股香风辣雨 [00:33.49]要吃饭,论美食还得数咱们三秦大地 [00:36.59]从来不吃什么意大利的通心粉 [00:39.39]好好尝一下,俺们的岐山擀面皮 [00:42.45]KFC的汉堡别看你价钱卖的美 [00:45.18]一个腊汁肉夹馍就把你PK的找不见北 [00:48.31]来根钟楼小奶糕,如果你怕热 [00:51.04]来碗春发生葫芦头,如果你怕冷 [00:53.59]干一杯西北狼啤酒,叫一声猛, [00:56.70]不喝酒的女同志,来开瓶冰峰。 [00:59.98]锅贴,凉粉,酸菜炒米,春卷,醪糟, [01:04.37]三原熏鸡,酸汤饺子,灌汤包子, [01:08.63]醋水香菜多来,再来点辣子。 [01:11.70](A:来~师傅里边坐~!吃啥呢? [01:16.31] B:你这啥做的好么?

浅谈三秦饮食文化

浅谈三秦饮食文化 摘要:陕西历史悠久,独特的地域特点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陕西独特的饮食文化,三秦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本文详细介绍了三秦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分别介绍了关中、陕北、陕南三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希望陕西省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三秦饮食文化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字:三秦饮食地域特色文化内涵 陕西省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地域广袤,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因战国时间为秦国治地,后人将其简称为“秦”,后世又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陕西历史悠久,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域特点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陕西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三秦饮食的形成与发展 陕西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陕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 三秦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便由来已久。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一出现了“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已开始使用调料,同时注重发展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复合味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对饮食的研究与制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形成完整的体系。 秦汉时期,《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中,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并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该理论对中国的烹饪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其中许多的观点到了现代仍展现出科学性,令人赞叹古人的智慧。秦汉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开始了交流,由西域引进的如胡瓜、西瓜、黄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等蔬菜瓜果更是成功在关中试种,不仅丰富了饮食原料,更传播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术,加强了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贸易交往。 隋唐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了高峰。长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茶楼酒肆鳞次栉比,不仅烹饪原料众多,对于膳食、餐具的精美更是十分追求。

陕西的饮食习惯

陕西的饮食习惯 西北人特别是陕西人,都有着极为浓厚的面条情结,外地人对陕西人有一个带有戏谑姓的评论:打死不离疙瘩面!偶尔外出旅游的人,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看老婆孩子,而是找一个扯面馆或者羊肉泡馍馆美美吃上一顿,这才悠哉游哉的荡回家去。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当这些习惯渗入血液的时候,不是不可以改变,但的确很难很难。陕西的面条,种类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扯面、棍棍面、岐山臊子面,蒜蘸面等。 油泼扯面,大大的一碗,端上来,面是宽宽的,油是汪汪的,辣子是红红的,炒的鸡蛋是黄黄的,下锅的青菜是绿绿的,光是看着也会让人垂涎三尺,吃一口,那看似粗硬的面条硬是柔弱无骨,绵软无比,那面条宽得像皮带,但吃到嘴里却并不感到硬。臊子面是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家常饭,过去只有过年是才可吃上。所谓臊子,就是猪肉在锅里拌着花椒调和酱油辣椒食盐用菜油煮透后,放进肉罐子里闷上一段时间。肉剁得细细的,瘦肉筋道有味,肥肉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嘴角流油。吃饭的时候,一个锅盛汤,汤里面有葱花鸡蛋豆腐皮海带丝香菜蘑菇,自然也少

不了臊子,油汪汪的汤花荡漾,另一个锅里煮面,面条薄筋光滑,煮好的面马上捞出来倒进盛有凉开水的盆里。吃饭的时候,一根长筷子盛面条,浇上热气腾腾的煎汤,一筷子下去,整个碗里的面条就空了,马上再吃另外一碗,吃这样的面,号称一次要吃三十四十碗!臊子面比较有名的是岐山臊子面,在陕西的各个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岐山臊子面馆。岐山臊子面是以薄筋光、酸辣汪著称的,薄指面擀的要薄如纸,筋指面吃到嘴里要有筋道,既不能太硬,又要有嚼头;光当然是指面条入喉的时候,感觉要光滑无比,不能有哽的感觉。酸指作为调料的醋要好,酸得要有味道,不能尖酸,这样的醋做成的汤当然就好;辣就是辣子要好,要辣到位、最好能辣得出汗;汪是油要好,要多,但又不能腻,有了这几样,岐山臊子面会吃得你连声叫好,吃得你汗流浃背,吃得你滋味难忘。蒜蘸面是最近几年才兴盛起来的,它的关键是蘸汁,还有蒜的质量。把蒜用绞肉机绞成蒜泥,和干辣面一起,浇上煮沸的油,吱拉一声,金黄色的油层慢慢盖住辣椒面,碗边浮起油沫,用勺子搅拌,然后加些陈醋和少许盐,汁子就算成了,再把宽如皮带的面条放入一个大铝盆中,盆中的水要宽,这样面条就不会粘在一起,吃时一根一根慢慢拉入汁碗,蘸了汁子吃,那种味道,只一个字:爽!至于棍棍面,也叫搓搓面,是一根一根在案板上用手慢慢搓成的,比较费事,家里做的搓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