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讲义

【陈嵘老师按语】请转发至各教学点,如果需要的学员可以自行下载打印或组织复印。以备提前预习。授课学时太短,多媒体信息量大,学员上课时来不及抄笔记。

注意:

1、理论考试部分:边做习题集和历年考试真题,边查看、学习教材;

2、实践考试部分:听课、做历年真题实践操作部分、做习题集实践操作部分; 一、健康心理学:

(一)研究领域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二)心理学在医疗领域的切入点

1、躯体疾病患者的健康心理问题

(1)一般特点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改变

将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体验和感觉上

情绪低落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精神活动与行为偏离常态

(2)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患者治疗的意义

2、压力

相关研究成果:

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主观体验(响应、内省体验);是压力源与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与行为体验过程。

外部事件无论愉快与否均需要付出能量(脑力和体力)去适应新情况,即应付或适应。 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

(1)压力源

? 生物性:躯体创伤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

? 精神性:错误认知、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特点。

? 社会环境性(纯社会性、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问题):重大社会变革、失恋离婚等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社交恐怖、社会交往不良。

(2)压力源的测评(见心理测量学)

(3)压力的内省体验

压力的心理形式----冲突(1931年勒温Lewin 和1941年米勒Miller )

补充: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 ):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心里,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无法在更高的水平上将二者整合或统一协调起来,从而体验● 学科概念不确定 ● 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介入医疗领域 ● 与心身医学存在差异

(4)压力的强度性类型与适应

(5)压力的临床后果(压力源→临床相) 压力的强度性类型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某一事件

四面楚歌的同时性叠加压力 祸不单行的继时性叠加压力

极端破坏性压力 灾难症候群(PTSD ) 惊吓 恢复(闪回)

康复

压力的适应 研究结果:1920年,坎农(W.Cann0n)描述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1956年,塞利(H.Selye)分为警觉、搏斗、衰竭三个阶段(一般适应症候群GAS)。

警觉阶段

交感神经肾上腺 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泌汗增加、血压体温升高 搏

生理的表面控制 能量大量消耗 敏感、脆弱、易被日常微小困扰激发强烈情绪反应 衰竭阶段 无法继续抵抗压力、崩溃

对压力源的响应 中介系统的增益、消解

认知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

只有接受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链接:认知系统的中介作用

一、认知与评估(拉扎鲁斯Lazarus,1984)

评估结果的两可性:相对的

评估强度的严重性:两极的

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影响适应行为

认知的评估往往引起情绪的体验。

二、认知的调节控制作用

认知系统是否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局面,是否能够自主的控制和调解压力的出现和发展;是否能够自由的调整自己的适应性行为。

(一)行为的自我控制:个人处在压力情境下时,进退行为是否自由,是否拥有主动权。

(二)认知的控制:个人处在压力情境下时,思维活动的指向、内容与强度是否自由,是否拥有主动权。

(三)环境的控制:是否可以改变或改善所处的环境。

(三)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外控型与内控型

二、变态心理学:

(一)定义

? 以研究心理及行为异常为对象。

? 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性质、特点,个体心理差异以及异常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

的影响。

?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 开始于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

? 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的发展:法国布罗卡。

(三)对心理异常的现代研究

从20世纪起,各理论学派的解释。

精神分析

创始人:19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

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自我精神分析

两个基本命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重要推论

本能与力比多、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欲发展理论、心理防御机制

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源于

被压抑的欲望只能象征性地以变相的方式突精神分析 认知理论

行为主义 家庭治疗理论

存在--人本主义 变 态心 理 临床相阶段

早期发现

潜意识理论

意识(consci-ousness ):可表达、可表述。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 ):可感知、难表达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本我是动力,超我是准则,自我是调节。

释梦理论:关于梦的临床诊断价值

早期认识:“梦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或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 对现代临床心理学仍具有诊断价值的观点:情绪是梦

? 给出定义,确定概念和外延(梦是特殊意识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同意宣泄论而反对隐梦的解释)

? 结合临床实践,考察梦与心理紊乱的关系(梦中的情绪体验是关键)

行为主义

20世纪初期,某些心理学家试图将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先驱: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 )

桑代克:老鼠走迷宫:尝试---错误定律

一、刺激--反应理论及其挑战

行为是经由学习所形成的条件反射。这些行为既包括正常的,也包括不良的和神经症症状。 刺激(S )→机体→反应(R )

不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

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遗传不起重要作用

放弃内省的方法

行为就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华生的呼吁很快就在心理学界引起共鸣,于是一场行为主义运动在心理学中蓬勃发展起来。但同时,极端行为主义观点也受到挑战,开始了新行为主义的发展。

托尔曼(E.C.Tolman )提出中介变量(内部因素) :B=f(S 、P 、H 、T 、A)

B :行为 S :环境刺激 P :生物内驱力 H :遗传 T :训练方式 A :年龄

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operating conditioned reflex ,OCR )

R=f(S 、A) A :控制变量(实验者控制、设定)

现在的行为作为先前行为的结果,对先前行为起激励的强化作用。

结果不同强化性质不同。

不关注机体内部过程。

强调奖赏(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根据个人的强化史来分析任何行为。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

行为是因观察和模仿而学得的,学习可以增减行为反应。

1、替代学习(观察学习):操作符号思考外部世界、预见后果;不必通过实际经验即可学会某种行为。

2、自行奖惩和批判:不一定通过外部强化即可自行评价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进行强化(奖惩取得食物

按压杠杆 强化因子 自发动作作为条件刺激

和批判)。

3、行为自控:行为可以自行控制,不一定被外界控制。

认知理论

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A.T.Beck)创立认知心理学理论;艾利斯(A .Ellis )创立合理情绪疗法;迈切鲍姆(D.H.Meichenbaum)结合

人本主义

关于人性、潜能、存在、需要的命题。

(一)马斯洛关于存在焦虑的命题

(二)罗杰斯自我发展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提供一个充满关怀、接纳与尊重的环境,促进正常人际交往和相互沟通,就能激发潜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即“实现自我”。

第二节 正常不正常与健不健康

复习基础心理

(1)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不同:

(2)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形式障碍)、行为异常(脱离客观现实)

(3)症状不等同于病(障碍、症):症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可诊断病。课本中的精神病特指重型精神障碍。

(4)行为症状与心理(精神)症状、情绪(情感)症状不同:

个人的根本意义:存在。自由、独立 群体生活的必需:责任。放弃个人存在 矛 盾 存在性焦虑:自我发展的潜能受阻

总体思路

常见的心理症状

(一)认知障碍

1、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

社会功能康复或预防复发

密切配合精神科医师进行

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 限阈降低,对低强度刺激反应过强 神经症和感染后虚弱状态 感觉过敏 感觉减退 限阈增高,对强度刺激反应迟钝 抑郁、木僵、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

(2)知觉障碍:

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常见视错觉。 正常人的错觉可以通过他人的解释或实验纠正。

没有相应客观刺激、无对象的知觉(无中生有)。

正常人在特殊情况下,如强烈情绪伴有生动想象、回忆、期待或处于催眠状态下会产生幻觉。 一般清醒状态下的幻觉往往是病理现象。是诊断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的重要症状。常见于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注意:最常见、最具有诊断价值、言语行为主的症状

B 、幻视:原始幻视(缺乏具体形象和明确结构如闪光、火化),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病变。有时内容多种多样, 常见于高热病人,伴恐怖场景。

C 、幻嗅:不愉快的异味。尸臭、焦糊、血腥。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肿瘤患者。

D 、幻味:在进食时常尝出不存在的特殊怪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E 、幻触:体表皮肤、粘膜上有刀割,电击,蚁爬感

内感性不适 内部不适和异样感:性质不明、

部位不具体

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脑外伤综合症 根据涉及的感官分 知

觉障

碍 错觉 幻觉 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分 幻听 幻视 幻嗅 幻触 内脏性幻觉

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根据产生条件分 功能性幻觉 思维鸣响或回响 心因性幻觉 A 幻

音乐声鸟鸣等 脑病变

非言语性幻听(原始幻听) 言语性

幻听 听到的是命令病人做某事,如听到有人命令自己拒绝服药,欧打别人,自伤,自戕。 听到一个人或一群人议论他,有诉责,讽刺,辱骂 命令性幻听 议论性幻听

评论性、争论性幻听

错觉 幻觉 根据涉及的感官分

F 、内脏性幻觉:内部、性质清楚、部位明确的不适感。与感觉障碍中的内感性不适相区别 。 区分

区分:

1)个别属性感知偏差。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病患者。

听收音机的同时听到有人骂他,关闭则消

失;看电视时同时看到鬼怪,关闭消失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气功性精神障碍

“我经常听到自己在思考….”、问题,还没有说出来我就听到…..” 己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或回响 精神分裂症 幻觉内容仅由强烈精神刺激引发,内容关系密切 心因性幻觉功能性幻觉

2)常见类型有:

A、视物变形症(metmorphopsia):感到自身及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等发生变化,但与人格解体不同的是其仍能知道自己是谁,周围的事物是什么,如:母亲脸变得很长,眼变得只有一粒芝麻大等等。

B、空间、时间知觉障碍:空间距离、时间发生变化

C、非真实感:周围的事物变得不真实,象舞台布景,周围的人没有生命的木偶,有自知力,知道自己是谁,常诉:恍如梦中

D、窥镜症(须与视物变形症相区别):一日多次窥镜,感到陌生,面容、体形改变,不知自己是谁。

区分:

二、请仔细体会并判断下列描述中出现了哪些症状。并说明理由。

1、谢某,男,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因感觉不正常三年,休学三个月来诊。高中二年级以来不敢照镜子,觉得自己的“下巴拉上头了,变得象怪人”,不敢抬头,也就不敢与人说话。经常捂上耳朵也能听见有人说自己,声音来自脑内,有时听得清楚内容“现在是要你的能力的时候了”、“你真笨、还不如死了算了”。最近,在家里一个人坐着也会听到耳旁有大量的嘈杂的声音,有时能清楚辨别“张某某、李某和王某某正在和老师说我的坏话,说我偷学校的东西。”。

2、赵某,女,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因兴奋话多、行为异常、外出不归一年多来诊。

初中一年级开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话多,总说:“有好多话想跟同学说,不说控制不住。”。经常被老师批评。后情绪不稳定,上讨论课时,经常大喊大叫,紧捂双耳,说同学声音太大,她鼓膜受不了,在家里常常拉起窗帘,光线太强,睁不开眼睛。

3、王某,男性,29岁,接受心理治疗,治疗时暗示其闭上双眼,慢慢回忆儿时爷爷死时的境况,王某逐渐变得情绪激动、泪流满面,全身颤抖,治疗师让其张嘴深呼吸,他大叫:“受不了了,我不想张大嘴,爷爷死的时候就是张大嘴的,我害怕,好冷、冷,现在好臭,是死尸的味道,我看到有一双眼睛正瞪着我。”

4、某女性,52岁,平时较为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一年来反复感觉自己的右下腹疼痛,下腹皮肤像蚂蚁在爬,使劲搓揉后,又感觉有无数根尖利的针在戳。

5、某在读硕士研究生,男性,行为异常一年来诊。近半年来,在做实验时,只要一打开冷凝回流器开关,伴随机器“嗡嗡”的响声就在这个响声中听到有几个人谈论说话的声音,有时清楚,有时模糊,议论自己的言行、嘲讽自己是无能者。后来自己经常回忆自己的为人处世。深感自己从小就比较孤僻、内向,有时,自己在脑海中想到“我一定要出人头地,到时要你们好看”,立刻就能听到正在想着的话语。

6、山某,女性在某次大地震中被救出,两个月伤愈出院后,失眠、入睡困难,好不容易睡着却噩梦连篇,被惊醒,常梦到死亡、地震、被压在土石之中。醒来后呼吸困难、心慌、胸闷,看到窗外、屋内有人影走动,听到人影急促的呼吸声,惊恐不安,大喊大叫将旁人惊醒,开灯后看到山某惊恐不已,萎缩在床角,全身颤抖,大汗淋漓。

(1)思维形式障碍:联想与逻辑

A、思维迟缓:思流十分缓慢,联想显著困难,反应迟钝,思路阻滞。常见于抑郁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发作。脑子变得笨拙,生了锈,思考问题十分吃力,思考的内容也难也顺利地表达出来。语速减慢。

B、思维奔逸:

表现: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语丰富、诙谐幽默,但缺乏深思和逻辑关系。自述:脑子转得非常快。

常见于:躁狂状态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躁狂发作。

例如:

医生:这里是什么地方?

病人:地方,地阔方圆,广阔无边的大海圆圆的不是方方的(谈话内容中夹杂许多音韵的联想,音联)。大海淹没了土地,奋起抗击,人民警察是人民的英雄儿女(按照某些词汇的音韵相同或意义相近而联想,意联)。

此时,有一名助手进入病房,病人自言自语并起身:“你的到来让我倍感亲切,让我带你参观。”

助手递给治疗师一张检查单后出病房,病人立刻跟上,“对不起,昨天让你一个人,受苦了。”(很容易被环境变化吸引而改变谈话主题,随境转移)

C、思维贫乏

医生:…….,请谈一谈具体情况。

病人:“没有什么情况。”

医生:“对家庭发生的变化,你有什么想法?”

病人:“没什么想法。”(思维联想的量少,概念和词汇贫乏,感到脑子空了。对一般性询问不能明确作答或回答简单。语速不减慢)

医生:“感觉呢?”

病人一脸冷漠,没有任何表情。(病人对自己的症状漠然处之,不认为是精神问题)

咨询师:“刚才母亲谈到了她对你想退学的看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女孩:“爱谁是我的自由,我就这样。”

咨询师:“那么谈谈你对爱、爱着谁和自由的看法。”

女孩:“爱他是我的自由。”

母亲:“她就是不肯面对学习。”

女孩:“反正我就是爱他。”

答非所问、联想松弛。交谈困难,对其主题和用意难于理解,尚连贯。

常见于:早期精神分裂症

E、思维破裂

医生:“你叫什么名字?”

病人:“姓名不是人生的全部,圈子里需要活动。”

医生:“你在哪个学校读书?”

病人:“去学校你没办法成为总统。现在的房间是一种常见的表达。读报就是这样,好的、好的,可以拉出来。”

?意识清楚

?词垒砌,内容支离破碎,不能表达完整的句子

?对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具有特征性的诊断价值

F、词语杂拌和思维不连贯

医生:“这里是什么地方?”

病人:“求、关键词、是的、市#··!*7&.”

G、思维中断: 思路突然中断,不能再接下去原来的问题,感到思想突然消失。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意识清楚

?无明显外界干扰

?患者不能自主(并非在自主地进行回忆或思考)

一女性医生早上查房,一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

病人:“按时吃药了,我乖不乖?活着就是要讲话。

(突然),脱了衣服,女人,受不了,我要和你性交…….。“

(突然),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纠缠着我,来得快消失得也快,风雨之后总是立刻见彩虹。”

不受意愿支配,强制涌现

内容杂乱、无意义、不系统,与周围环境无联系

补充:常带有明显的本能显现。

S、病理性赘述:多见于老年脑器质性疾病患者,罗嗦、最终绕回主题、回答问题。

T、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无明显的推理过程,仅作解释而已):

主动联系

以普通概念、词句、动作表示某种意义

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将象征的事物当成现实的

不同于约定俗成的象征性思维

U :逻辑倒错性思维

医生:“为什么你要用刀划伤自己的胳膊?”

病人:“俗话说男左女右,我个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是很传统的。作为大,右为小。为充分尊重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体现男女有别,所以我要在自己的左边胳膊刻下标志,代表我是男人。”经反复说服无效。

逻辑明显障碍:荒谬、无前提、缺乏逻辑根据 坚持己见、不可说服 常见精神分裂症 W 、语词新作: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而成为符号,并赋予其特殊含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妄想:不符合事实但坚信不移,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与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的病态信念。

强迫观念: 不合理、不必要的观念

反复

力图摆脱(反强迫),但难克制,有被迫感和痛苦感。

观念常出现于强迫症中,妄想常出现于精神分裂症。

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 有事实基础

? 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最具诊断价值的症状

按起源及妄想于其它精神症状的关系归类 突发 内容不可理解

非起源于其他精神障碍

与经历和当前情景无关 原发性妄想 最常见:突发妄想 找不到任何心理学解释

妄想性知觉: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予妄想性意义 妄想心境:对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不对,周围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和预感,并持续存在不能被解释消除。

1、关系妄想:与己无关的事和人,自己坚信不移地联系起来。针对自己;已经发生的事、现象和自己相关。如,把电视里的节目内容,认为和自己互动。

2、被害妄想(最常见,精神分裂症)。坚信某些人、某些集团对他进行打击陷害和破坏等。

3、特殊意义妄想:周围人的言行、举动不仅与自己有关还具有非一般意义上的特殊意义。

4、被控制妄想: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动作和行为被某种力量所控制,如体验到被某种尖端仪器所控制则称为物理影响妄想。

5、夸大妄想: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和权势,有很多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是某个名人的后裔。

7、自罪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宽恕,应该受到严厉惩罚,死有余辜,要求劳动改造,坐以待毙或自杀。

8、疑病妄想:坚信自己患病。数次到数家正规医院检查,结果次次正常,仍然焦虑和抑郁,极大地影响工作和生活。但没有被迫的痛苦感。疑病观念有一定自知力和痛苦感。

9、嫉妒妄想:坚信自己配偶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

10、钟情妄想:坚信自己被异性所钟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11、思维被洞悉感(内心被揭露感):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而被周围的人洞悉。

一、请认真地自行归纳思维障碍的主要知识点。

二、请仔细体会并判断下列症状的类型。注意进行对比。

按 妄 想 内 容 归 类

10、李某,男,27岁,2000年7月精神紊乱两年余就医。自认为:罪大恶极、死有余辜,活不了几天了,领导正在收集我的材料。见到警察就恐惧不安,回家后反复盘问家人警察找他们谈话没有。四处躲避、拒食、自杀未遂。拒绝就医。听到火车鸣响就害怕,说:了不得,天下大乱了。怕出门,自语自笑。经治疗初步康复后出院,一日,上班时说耳边常听到说话声,内容不清;听电扇嗡嗡声的同时听到电扇里有一女声骂他内奸,卖国贼,常感脑子里想的事并未跟人说,但别人都知道,有时仰卧在床上对妻子说:我想着的事,怎么被一个死人给抽走了。

再次就医时,看到门诊有病人在看报纸,即认为报道是针对自己家庭的,刊登了逮捕自己的报道,那人咳嗽一声肯定是给便衣警察打暗号。家人搀扶他进入诊室,他说:举手和医生抬胳膊都意味着要举报他。因此躲避至桌椅下。

11、纪某,女,初三学生,病人于2001年12月转入一新学校学习。觉得同班有一男生经常偷眼看自己,其长相、气质均与自己的梦中情人吻合。于是经常写字条给对方表达爱意。对方未做出任何表示。认为对方只是因为害羞。于是经常示爱,对方不堪其扰,从婉言谢绝到当面责怪,但患者坚信对方已经深爱自己,只是由于家庭阻力无法表达。于是找到该家人反复表示自己的真情。班主任将其调离本班后,却不上课等在对方班级门口,反复表示这是对双方5、医生:“今天几月几号?” 病人:“Yes 、都对、统一、起#··!*7&.”

爱情的考验。对方被弄得不敢到校上课。

父母带其反复咨询未果。后加重为:无明显诱因失眠,通霄不眠, 脸无笑容, 持续6周以后,病人突然出现兴奋话多,行为忙乱,爱管闲事逢人打招呼并又唱又跳,不论是否与对方相识,请客大方,说头脑特别好用,随便就能考上名牌大学,可当联合国主席,要维护世界以及银河系和平,晚上不睡觉,白天仍显得精力充沛,易激惹,别人稍不顺从她,就恼怒骂人。

后反复辍学,一次,期末考仅考30分,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无能,对不起父毋,不能完成正常学业而休学在家,病期内紧张恐惧的同时凭空听到声音:你是蠢猪,不如死掉算了。认为自己脑袋里有一部先进的仪器,是外星人放置的,自己所有的行为想法都由他们控制,总有一天他们会来接走自己。

3、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减弱:主动和被动注意均减弱,常见神经衰弱。

2)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窄,注意某一事物时就不能再注意其他事物。见于意识障碍、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

(2)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病前不能记住的细小的或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多见于偏执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2)记忆减退:记忆过程普遍减退。最初往往是回忆减退,特别是日期、年代、术语、概念等的回忆发生困难,可表现为由近而远或近、远记忆同时减退。常见于脑动脉硬化和其它脑器质性损害的病人及神经衰弱者,也见于正常老年人。

错构:记忆错觉,对经历过的事物回忆有错,张冠李戴,给予纠正,仍坚信不移。多见于精神发育不全,乙醇中毒性精神病等。

虚构:在严重记忆损害基础上,病人在回忆往事时,常以随意想出的虚拟内容来填补记忆空白,见于颅脑外伤、麻痹性痴呆等。

(3)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智力低下、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本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

痴呆(Dementia )智力障碍为主,记忆、理解、计算不良,注意减退,思维迟缓,情绪反应和行为幼稚。常有人格改变。

4、自知力障碍

(1)自知力:求助者能按一般常理(即主客观统一的)找出问题原因及与症状的关系,说明自知力完整

(2)包括三个层次:认识到自己的症状不是客观事实;是由于精神疾病所至;需要治疗

(3)自知力的临床意义

? 自知力不是用来判断患者言行的“对”与“错”

? 自知力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

2、情感低落(Hypothymia )和抑郁

感觉糟、悲观苦闷、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落落寡欢、消极自卑、低头落泪、无兴趣、行动明显减少、不愿见人、自觉能力低、失去信心,持续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重者自责、自罪、难以为人、生不如死、度日如年,自伤、自杀观念或行为,则表现为抑郁。

3、焦虑(Anxiety )

(1)特征:无事实根据与客观因素;忧虑不安、紧张恐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伴疑病观念。

(2)症状学描述:A. Lewis(1967):

1)内心体验:害怕(表述: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2)发生于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

3)伴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植物神经紊乱(表述:出汗、口干、嗓子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汗毛直竖、脸色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头痛、无力失眠)

(3)分类:

1)现实焦虑:产生于对外界危险的觉知。如:害怕毒蛇、持凶歹徒、失去控制的汽车等。

2)生存性焦虑:对死亡的恐惧。

3)神经症性焦虑:来自本我和超我冲突,或自我与超我冲突。

4)浮游性焦虑(无名焦虑):

? 广泛、持续、无固定内容或特定环境。

? 对未来可能发生、难于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

担心。

? 不能明确意识到担心的内容或对象。

经常担心一两件非现实威胁,或生活中可能发生于自己和亲友的不幸事件,为担心等待,是广泛性焦虑的核心症状。

5)分离性焦虑:婴儿害怕被抛弃,日后由于心理冲突可能促使惊恐发作。

6)预期性焦虑(预知性焦虑):

惊恐障碍者对惊恐再次发作的担心、害怕。

恐怖症者对恐怖对象再次呈现的担心、害怕。

以程度变化为主 过喜 精力充沛、睡眠少 爱管闲事 认为自己能力奇强,自负夸大 易激惹 动作行为有感染力,常引起共鸣 1、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 情感高涨 动作增多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躁狂发作

强迫症者对不能强迫的担心、害怕。

神经性厌食症对体重增加的担心、害怕。

我们可能意识不到焦虑的内容,但一定意识得到焦虑情绪的存在。没有焦虑便没有神经症。7)惊恐发作(阵发的焦虑、急性):( panic disorder episodic paroxyamal 阵发性anxiety) ?不限于任何特殊场合或环境,因此是不可预测,急性的反复的严重的焦虑发作。

?突然发生10-20分钟心悸、胸痛、哽咽感、头昏和不真实(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濒死感。

?对于害怕的害怕:经常继发对频死、失控或发疯的害怕(预期焦虑)。

?惊恐发作后最典型的表现是一身冷汗。

?事后能清楚回忆,有遗忘就不能诊断。

(4)“状态焦虑”与“特性焦虑”的主要区别:

状态焦虑特性焦虑

核心漂浮(浮游)焦虑处境性焦虑(生存焦虑)或期待性焦虑

起病成年儿时

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生

程度较重较轻

植物神经明显一般没有

(5)几点区别:

1)烦恼和焦虑:

焦虑烦恼

是否有现实内容无有

描述对未来可能性的恐惧对过去事件的后悔、对现状的不满

2)焦虑与躯体化:没有精神症状就不能诊断任何精神障碍;中国不支持躯体化假设,即便可以证明躯体化,无法说明身体的症状是焦虑还是抑郁的躯体化。

3)焦虑都可以出现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区别:

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

特征性的潜伏期有无

发作时间严重创伤后数月至半年创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

4)激越状态与惊恐发作

激越状态惊恐发作

行为障碍显著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无

持续时间长短( 10-20分钟)

5)焦虑与恐怖

焦虑恐怖

对象(现实内容)无有

场景不固定、无预期固定、可预期

脱离场景不好转立刻好转

症状诊断谱:单一客体恐怖症?多客体恐怖症?客体性恐怖症与处境性恐怖症的过度或混合形式?在一定处境下焦虑症状明显加剧?焦虑症因处境不同而有波动?典型的广泛性焦虑症6)焦虑、抑郁、神经衰弱

广泛性焦虑症可有神经衰弱的所有症状。但神经衰弱更常见。

诊断焦虑症需要排除抑郁症;诊断抑郁症不需要排除焦虑症。抑郁症的级别比焦虑症更高。

4、恐怖(phobia):有明确的恐惧对象,对确定的人或事物异常害怕。单纯恐怖、社交恐怖、

广场恐怖等。

1、情感迟钝:

2、情感淡漠(Apathy):

情感迟钝与情感淡漠不同:

情感迟钝情感淡漠

缺乏情感反应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件、与自己

感反应的事情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伴发无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缺

如。面部表情呆板、冷淡。

严重更重

3、情感倒错(Parathymia):情感反应与当时处境和思维内容不相称或相反。如亲人死亡时不悲反喜,遇高兴事时反而痛哭流涕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脑器质性损害

1、情感脆弱(情绪失禁)(emotional fragility):微弱刺激就可能产生十分强烈的情绪。常见于癔病,神经症尤其见于脑动脉硬化症。

2、易激惹(irritability):剧烈但持续较短的情感爆发。常见于癔病、神经症、躁狂状态,近来,临床上躁狂症少见情感高涨,常见易激惹。

3、强制性哭笑:没有任何外界刺激作用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

4、欣快(euphoria):愚蠢、呆傻的面部愉悦表情。器质性脑病的精神障碍。常伴智能障碍。

如抑郁症患者的顽固自杀企图与行为;被害妄想者的反复诉讼上告;嫉妒妄想者对其配偶的跟踪影视行为等。

2、意志减退或缺乏(Hypobulia,abulia):

意志减退意志缺乏

意志活动量减少缺乏

症状无兴趣、意志消沉、不愿活动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无

工作学习、生活吃力,整日呆坐自觉性,不摄食、生活极端懒散,

卧床不起,不主动摄食、生活懒散整日呆坐、卧床不起,无本能要求

伴发存在的症状思维迟缓、情感低落思维贫乏、情感淡漠

严重程度更严重

3、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ement):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兴奋、运动增多,并与与当时的思维、情感状态协调一致、和所处环境关系密切,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易被人理解。

如轻躁狂症的兴奋遍及精神活动的各方面,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焦虑状态的坐立不安、搓手顿足;

与应激相联系的心因性兴奋。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兴奋、活动增多,但不一致。单调而杂乱,令人费解。

如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无诱因突然发生的冲动、攻击或破坏行为

谵妄状态、伴有智力障碍和人格改变的器质性精神障碍。

4、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retardation):精神、动作、行为与言语同时减少,缺乏主动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1)木僵(Stupor ):不言不动、不饮不食、呆坐、呆立或终日卧床;大小便潴留,也不主动排泄;不咽唾液,任其沿口角外流;对刺激缺乏反应,但夜深人静时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询问时也可低声回答。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癔症及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的木僵称僵住,轻者称亚木僵状态。

(2)违拗又称抗拒(Negativism):对所有外来要求的一种不自主的、控制不了的拒抗。

被动性抗拒:是拒绝执行任何吩咐

主动性抗拒:做出与要求全然相反的动作

(3)蜡样屈曲(Flexibility cerea):常在精神分裂症木僵的基础上出现,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成任何姿态,毫不拒抗,那怕是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长时间保持不变。如患者僵卧在床上,抽去头下枕头后,仍持续在好似枕着枕头的姿势躺着,即使很长时间也不自动纠正,称空气枕头。

(4)缄默:缄默不语,不回答任何问题,有时可以用手势、点头、摇头、文字进行交流。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癔症。

(5)被动性服从(Automatic obedience):患者对任何意见和要求都无条件的接受,甚至是一些不愉快的、无意义的、并使其难受的动作也绝对服从。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6)刻板动作(Perseveration):

刻板动作强迫动作

共同点反复重复的动作或言语

不内心体验不想控制或摆脱地毫无意义和目的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同,努力摆脱却摆脱不了

点是否痛苦否较为痛苦

(7)模仿动作(Echopraxia):机械的、自动的、毫无目的的、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言语、动作、表情或姿势。

(8)意向倒错: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无法为他人所理解。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9)作态(Mannerism):患者作出一些愚蠢而幼稚的动作和姿态,如作鬼脸、摄咀、尖调说话、用足尖走路等。又称矫饰症(Affectation)。

(10)强迫动作: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努力摆脱却摆脱不了,感觉较为痛苦。常

链接: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常识性区分(有无明显躯体反应不是判断标准)

1、是否有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是否有过度情绪体验和表现

3、是否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是否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

1、统计学标准: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学常模。

2、文化人类学标准: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3、社会学角度:对某一社会准则的破坏。犯罪常有动机,变态心理常无动机。

4、精神医学角度:古怪无效的行为和观念。

5、认知心理学角度: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三)标准化区分(李心天,1991)

1、医学标准:躯体疾病的判别标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方面的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以心理测验的相对标准为主,偏离常态分布居中的部分越远可能越不健康(X ±S)。

3、内省经验标准:病人和观察者的经验两个方面。

4、社会适应标准:确定社会文化下的行为常模后,个人与之比较,正常情况下,人能维持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依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异常者常偏离社会行为准则、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四)心理学标准(郭念峰,1995)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幻觉无客观现实的刺激,妄想则脱离现实。精神医学中常以“自知力、现实检验能力”作为指标。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内在心理活动、行为的协调一致性确保反映客观事物时的高度准确与有效。例如强迫症。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一旦在七岁左右定型就很难改变,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可以修正但一般不能突然改变,否则可能是精神障碍的先兆。例如精神分裂的最常见早期表现就是人格突变。

一般情况:男,25岁,未婚,公司职员。

求助者自述:近半年来感觉心烦意乱、头痛,因为总有人在说我的坏话。我发现每天只要我一走进办公室,同事们就马上不说话了,我知道他们刚才肯定在讲我的坏话。有时回到家里,我耳朵里还能听到他们的议论,说我这个人太花心、缺德、破坏别人夫妻关系等等。这种声音时隐时现,我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最初我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现在我明白了,是有人用电磁波在控制我,指挥我的大脑,使我失去了自由。你说,我还能去上班吗?

求助者母亲:这孩子从小身体健康,学习、生活很顺利,只是性格内向,我们管教也比较严厉。半年前与女朋友分手了,心里很难过,经常暗自流泪,情绪较为低落,遇到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开始变得敏感多疑,总是说有人跟他过不去,说他的坏话,甚至窗外有人咳嗽也认为是冲着他的。有时又笑容满面地告诉别人自己罪恶累累,有人在背后捉弄他。外出时拒绝乘坐地铁,问其原因,他说在站台上时,总是控制不住想跳下去的念头,为此感到很害怕。同事反映,工作时总是发呆,做事丢三拉四,很少与人交流。现在基本不上班了,整天呆在家里。原来母子感情很深,可现在当母亲生病或不舒服时,关心体贴的话越来越少,变得疏远和冷淡。与病前相比,判若两人。总说自己肚子不舒服,也说不清具体地方和怎么不舒服。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课件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 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关联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摄取, 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变态心理学-----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变态心理多维度整合模型的理解。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2. 请论述强迫症可能发病原因的各种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他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讲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你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做有威胁的事物和情景。 3. 请阐述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 (3)个体可能经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床上,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加氯(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早期经历。 4. 论述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的异同点。 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即癔症性精神症状;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即癔症性躯体症状。 5. 请从至少三个方面论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1)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2)神经生物作用,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 (3)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部分是他们与父母相互作用的结果。 (4)环境因素、压力因素也会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 6. 在各类的人格障碍分类中,男性都倾向于更高的患病率。对此,您是如何了解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1、生理因素:攻击行为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因素: 1) 角色的认同: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 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2) 自卑的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自 卑的人常寻求一些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 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遭遇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 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压力的渲泻:男性在压力表达上不如女性,他们的宣泄途径少,情绪调控上更多地选择压抑自己, 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时,便会导致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

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试卷

2009年变态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 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B )P88 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D )P90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

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 P159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 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 A.谵妄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P7 17.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P10 18.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P37 19.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P39 20.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一3中被称为(解离症状),是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最全版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 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 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 摄取,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4)强迫观念和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考试资料与重点-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主试通过直接观察或在谈话中的观察对被试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是把被试作为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个案材料的来源可能是被试者的自述或他人报告。优势:内容丰富详实,记载独特的案例,启发新的理论观点。不足:结论无法推广,结果无法重复,访谈报告存在偏差。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并能对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和反复的验证。(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 认知心理障碍: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指人处在兵力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去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则称为遗忘症。 进行性遗忘:由于大脑病态而引起大脑弥散性损害的病人,在大脑疾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记忆的损害也会进行性的加重,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逆行性遗忘: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病人在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再认错误:旧事如新症:病人对过于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 似曾相识症:病人对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 记忆错乱:错构症:是指并在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虚构症: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思维过程障碍: 抽象和概括过程障碍:抽象概括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病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的表象为主要依据的,这称为直观形象式或直观情境联合的形式 抽象概括歪曲:病人所概括的往往只是事物或现象的偶然或次要的联系,而抛弃了本质的东西。 联想过程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 思维迟缓:联想抑制,思维活动显著减慢 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洞,概念词汇贫乏,回答非常简单,但语速并不减慢 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连贯,逻辑性障碍,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 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 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思维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突然中断,不受患者意愿的分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思维云集: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紊乱多变毫无意义,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1、心理障碍 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痛苦(suffering) ?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 ?不合理(irrationality)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 3、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 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

4、判定建议 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学期末考试大题及答案

《变态心理学》练习题以及答案 1、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有哪几类?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有3类(1分): (1) WHO公布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简称国际疾病分类(3分); (2)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3分); (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分)。 2、神经症具有什么特征? 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2分)。 (2)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为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2分)。 (3)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2分)。 (4)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常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2分)。 (5)症状持续时间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2分)。 3、什么叫惊恐障碍?其临床症状有哪些(CCMD-3)?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4分)。 惊恐障碍包括三部分临床症状:(1)惊恐发作:惊恐障碍的典型表现是,病人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5分钟—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即可自行缓解;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发作之后,病人自觉一切如常;

变态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 ( ) 参考书目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David . Barlow, . Mark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社年版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相关概念 神经病() 精神障碍() 精神病() 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 相关学科 异常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一位死了丈夫的妇女,变得严重抑郁,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青年强迫女友和他发生性关系。这是心理异常还是一种犯罪? 一个男人不能乘坐飞机,即使长途旅行他也坚持乘船。这是变态还是有点特别? 一个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追求?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用刀把自己的手和脸划破,用来制造具有装饰性的伤疤。这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正常的爱美? 判断是否变态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标准 统计标准 个体不舒适感 行为适应不良 教材三例 朱迪:看见血就晕倒的女孩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一个被认可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不典型的或不被预期的行为、情绪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注意跨文化的差异 二、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判断的误差 观察者之间的差异 观察者与行为者之间的差异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三、精神病理科学 从业者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