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中的二级预防 - 副本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中的二级预防 - 副本

缺血性卒中/TIA的二级预防

短期内双抗优于单抗

参考文献

1、kerman WN,Ovbiagle B,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w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a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ation[J].Stroke.2014;45(7):2106–2236.

2、Wang Y,Wang Y,Zhao X,et al.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N Engl J Med,2013,369:11-19.

3、Zhang Q et a.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as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erebrovasc Dis.2015;39:13–22.

4、Tan S,Xiao X,et al.Clopidogrel and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for Stroke Prevention:A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5Aug13;10(8).(未出版)

概述

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类型,而其早期的脑卒中复发率最高,2d内约3%,7

d内约5%,14d内约10%;长期复发率1年内为11.1%,5年内为26.4%,10年内为39.2%。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

格雷、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复方制剂和噻氯吡啶[1]。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机制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机制

文献1

[2]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中国114家中心

入选标准:年龄≥40岁,症状出现24h 内应用研究药物,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随机化时NIHSS≤3分),ABCD 2≥4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对照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n engl j med 369;1 nejm. org july 4, 2013

氯吡格雷首日剂量300mg ,然后75mg/d

直至90d ,前21天合并阿司匹林mg/d 阿司匹林75mg/d ,直至90d

采用GUSTO出血

分级标准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组7个患者出现中重度出血,而阿斯匹林组8个出现中重度出血(P=0.73),发生率均为0.3%。

小结

优点

1、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

2、样本量大

3、平行对照差异性小,影响因素少

4、有明确的剂量和疗程

5、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局均由裁定委员会核实

6、双抗卒中复发率较单抗明显降低缺点

1、仅一个国家多中心

2、只对患者90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无后期随访

3、只针对(<24h)的轻型(NIHSS <3)卒中和TIA的患者

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较阿司匹林组卒中复发率明显降低,且中重度出血无明显差异

文献2[3]

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as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入选标准:动脉起源的卒中或TIA患者的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对照试验

短期:≤3个月

时间段中期:>3个月<1年

长期:≥1年

Cerebrovasc Dis 2015;39:13–22

入选的8个试验组(20728患者)

所选试验的特征

短期双抗显著降低卒中

复发风险

(RR, 0.69; 95% CI

0.59–0.81, p < 0.01)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独用药相比,汇集所有的八个试验数据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

雷联合用药显著降低各种类型的中风复发的风险(RR,0.82; 95% CI 0.70–0.96, p = 0.01)

显著的趋势支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于缺血性卒中(RR, 0.80; 95% CI 0.73–0.88, p <0.01)短期双抗治疗同样减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RR, 0.67; 95% CI 0.57–0.79, p < 0.01

短期联合治疗不

会增加出血性卒

中风险(RR,

1.23; 95% CI

0.50–3.04, p =

0.65)

联合治疗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RR,1.59; 95% CI 1.08–2.33, p =

0.02)

短期双抗治疗不会

增加主要出血事件风险

RR, 2.17; 95%

CI 0.18–25.71, p =0.54联合治疗主要出血事件风险增加

(RR,1.83; 95% CI 1.37–2.45, p < 0.01)

小结

优点

1、随机、安慰组对照的荟萃分析

2、对长时间和短时间的联合治疗分别进行评价

3、对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相关性评价缺点

1、回顾性

2、未搜集到中段时间联合治疗的文献

3、所选试验均为动脉起源的卒中或TIA

结论:相比较于单抗,短期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在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中更有效而没有增加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和主要出血事件。

文献3[4]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for Stroke Prevention:A Meta-Analysis

入选标准:3天内的非心源性卒中,TIA,小卒中,

高风险的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脂血症

采用双抗治疗和单抗治疗随机对照的试验PLOS ONE August 13, 2015

入选的5个试验(24084患者)的选择过程

5个研究特点的meta-分析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氯吡格雷地说法、解释法

一)抗血小板药 1、氯吡格雷的个体化治疗 氯吡格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临床患者存在较大的药效差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0年3月12 日发布氯吡格雷与其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对该药疗效的警示。 氯吡格雷为前体药,氯吡格雷经肠道转运体ABCB1转运入血,通过CYP2C19代谢转化为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主要经 PON 1转化为活性巯基衍生物,进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随着大量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的疗效与PON 1、CYP2C19*2、CYP2C19*3、ABCB1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与CYP2C19*17有着密切关系。 (1) 基于CYP2C19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CPIC指南建议: 1)对于CYP2C19超快代谢型(UM)患者,可按照氯吡格雷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服用方法, 注意出血风险; 2)对于CYP2C19中间代谢型(I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 拉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 他替代治疗。 3)对于CYP2C19慢代谢型(P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拉 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他 替代治疗。 (2) 基于ABCB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转运体ABCB1基因的多态性,明显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若其编码区第3435位从碱基C变为碱基T,则转运效率下降,生物利用度下降。带有ABCB1 3435TT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5%,比CC者10.7%高,HR为1.72。 因此,对于rs1045642位点TT基因型的患者,初始给药剂量和维持剂量均为双倍。(3) 基于PON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若PON1基因的第576位碱基G突变为A时,其水解2-oxo-clopidogrel生成活性巯基衍生物的能力降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下降。 1)GG纯合,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高,血小板活性被抑制程度高,几乎无氯吡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 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12h B .24h C。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法汇总

抗血小板药物小贴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法汇总 抗血小板药又称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功能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1. 抑制血小板代谢药物:如阿司匹林、利多格雷、双嘧达莫、磺吡酮等; 2. 阻碍血小板活化药物: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3. 凝血酶抑制药:如阿加曲班、水蛭素; 4. GPⅡb/Ⅲa 受体阻断药:如依替巴肽、替罗非班、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最广。 作用机制: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TXA2 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而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COX)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 TXA2 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临床特点: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腔内血栓的形成抑制作用较弱,其抗栓疗效明显弱于其他抗凝药物,不作为首选。也有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男性较好,这可能与女性的血小板环氧酶对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较高有关。 用法:一般为长期服用 75-100 mg/d。在 PCI 围术期,以往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择期 PCI 术前至少 2 h,最好 24 h 前给予阿司匹林 300 mg 口服。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负荷量 300 mg。

术后:阿司匹林 100 mg/d 长期维持,并需要联合应用另外一种 P2Y12 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注意:阿司匹林在预防卒中复发,及主要血管事件上的疗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除此以外,阿司匹林哮喘也偶有出现。 氯吡格雷 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 ADP 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 ADP 介导的糖蛋白 GP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近期发作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疗效略优于阿司匹林。 用法:口服吸收迅速,每日一次,每次 75 mg。 注意:阿司匹林、萘普生、华法林、肝素、溶栓药等可增加本药出血风险;奥美拉唑可降低本药血药浓度,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以上介绍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单独用法,当二者相遇的时候,又会擦出哪些火花呢? 当阿司匹林遇到氯吡格雷 1.? 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无 Q 波 MI 或冠脉支架置入术者,可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 300 mg 首剂量,此后 75 mg/d)+ 阿司匹林 (75~150 mg/d),治疗应持续 9~12 个月。 2.? 对于有房颤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建议,有华法林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应短期应用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 + 华法林。但不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替代华法林,对于具有华法林禁忌证的患者可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阿司匹林问世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O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具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极佳的性价比的抗血小板药物,各国一致推荐为抗栓治疗的一线用药,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对阿司匹林不合理及过度的应用也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现象。本文旨在阐述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防治中的作用机制、药理特性、安全性及合理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合理用药 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最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动脉的血流急性中断所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即脑梗死.,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孪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脑梗死等疾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本文我们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阿司匹林对其的作用机理及其合理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目前公认的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学说包括能量耗竭、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自由基损伤,炎性细胞因子损害,NO和NO合酶( NOS)的作用,凋亡调控基因的激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几种。 (1)能量耗竭、酸中毒 脑缺血后,最先受影响的是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这直接导致了缺血脑组织的能量耗竭,具体表现为: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由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所需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最终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脑组织酸中毒。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兴奋性氨基酸( excitatory amino acids , EAAs)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传递兴奋性信息的物质,同时又是神经毒素。它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神经毒素作用,造成神经元的损伤。由于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供给不足,导致EAAs大量释放及再摄取和灭活障碍。(3)氧自由基损伤 正常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n)、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可不断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使体内自由基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在缺血脑组织中,由于ATP合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使上述酶类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造成氧自由基蓄积。过多的氧自由基可与含不饱和双键的膜脂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膜结构遭到破坏,影响膜的通透性,使离子转运、生物能的产生和细胞器的功能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造成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内方细胞损伤. (4)凋亡调控基因的激活 凋亡是缺血脑组织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由促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等参与调控。大脑短暂缺血后,缺血中心区域的神经细胞很快出现细胞坏死;但一般要经过1一2天的潜伏期,在其周边的神经细胞才出现延迟性退化。目前已证明这种延迟性细胞退化就是细胞凋亡。 2.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抗血小板疗法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主要策略,研究证据最多。阿司匹林是惟一经过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 2.1作用机理 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中的代表药物,它是通过乙酸化环氧化酶一1(CoX一1)中529位丝氨酸的羟基不可逆地抑制该酶活性,阻碍花生四烯酸与385位酪氨酸活性位点结合,抑制TXA 的合成,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阿司匹林的半衰期15~30min,血药浓度达到值峰时间l一3 h。阿司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修订案)节选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现状 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领域的临床试验证据越来越丰富,指南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临床实践与指南仍然存在很大差距。ACS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仍然高达6%和12%。首先,指南依据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排除了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而其中很多是高危患者。其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接受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策略。 中国ACS患者治疗现状与国外相似,ACS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均较指南有很大差距。氯吡格雷的使用率三级医院为63%,二级医院仅36.5%。在中国32家医院进行的TREAD研究初步分析显示,正确使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 的比例不到20%。出院时所有患者使用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均较住院期间下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50%。 临床试验和实践均提示部分高危ACS患者没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而且药物治疗也明显不足。我们应该重视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同时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循指南推荐给予最佳治疗。 本共识的目的是强化和规范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建议只适用于采用药物治疗的ACS患者。 氯吡格雷及其治疗建议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氯吡格雷的耐受性更好,安全且服药方便,骨髓毒性较低,基本取代噻氯匹定。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 1.4%)、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氯吡格雷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析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脑梗 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对比分析 三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NHISS评分 和Barthel评分结果均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三组观 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 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有助于患者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的改善,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梗死;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神经内科发病率 较高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正确合理 的药物治疗是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降低的关键,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 以及预后状况的改善。本次医学研究就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 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 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男80例,女70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 龄(73.5±11.4)岁。随机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治疗组,每 组50例,且三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①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过敏史;②头颅MRI和CT检 查证实为新发病灶,且NIHSS评分结果在6~22分;③患者发病时间均在3 d以内。 排除标准[2]:①有明显出血倾向;②存在血小板减少、消化道溃疡等症状; ③恶性肿瘤患者;④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⑤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栓塞患者;⑥意识障碍严重。 1.2 方法阿司匹林组观察对象,1次/d,口服0.1 g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 雷组观察对象,1次/d,口服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观察对象,1 次/d,口服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以及0.1 g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此基础上,全部观察对象均行10 ml剂量的丹参川芎嗪静脉注射,其基本目标在于改善患者的机 体循环状态。同时,静脉注射0.75 g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其基本目标在于保护患 者的脑组织功能[3]。若患者B超检查证实其存在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现象,则需同时口服20 mg的阿托伐他汀钙,且每天晚间接受一次斑块稳定治疗;若患 者B超检查证实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现象,1次/d,口服0.5 mg叶酸片。 应该注意的是在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前,全部观察对象均应接受血小板计数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性疾病情况,对其实施相应的血糖控制 和血压控制治疗[4]。 1.3 疗效评定依据三组脑梗死患者均于临床治疗前后接受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以此为依据判断三组 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治疗进展性脑梗疗效观察 日前,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心内科胡家庭、李开桥、石云鹤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指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19卷第18期《中国基层医药》上。 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氯比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体征及神经症状的改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超征像等变化。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2.4%)明显高于对照组(67.7%)(x2=4.01,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回声、卒中评分量表评分、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中国卒中量表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 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应用于有过近期发生的中风、心肌梗死或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用法用量 波立维的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心血管疾病症状不是很明显,可2-3天服一次,就餐结束前与食物同服可减少对胃的刺激程度。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4%)、腹泻(5%)、腹痛(6%)、消化不良(5%)、颅内出血(0.4%)、消化道出血(2%),严重粒细胞减少(0.04%)。与阿司匹林相似。主要是大型临床试验(CAPRIE)中评价的结果。该研究中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ASA相当,与年龄、种族和性别无关。出血性疾病:胃肠道出血、紫癜、淤血、血肿、鼻衄、血尿、眼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和颅内出血。氯吡格雷治疗病人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为1.4%。血液系统:包括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均比较罕见。 通过对11,300多病人的治疗,其中7000多病人接受治疗1年或以上,评价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大型临床研究(CAPRIE)中,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与服用325mg/天阿司匹林相比耐受良好。不论年龄,性别和种族,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阿司匹林类似。在CAPRIE试验中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讨论如下:出血: 接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出血的总发生率为9.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6%。 接受氟吡格雷治疗的病人,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0%,需住院治疗的为0.7%,而阿司匹林分别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发表时间:2011-06-10T14:14:5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鲁叶弘付强[导读]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鲁叶弘付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31)【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109-02 【摘要】目的观察在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加服阿司匹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关键词】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目前常规治疗均在抗凝的基础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然而有相当多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会再发心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AR)。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10月住院病例,均符合ACC/AHA 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全部有胸闷,胸痛症状,伴有典型ST-T改变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且未经控制的高血压、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5±7.78)岁,伴高血压 27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 2.5±7.23)岁,伴高血压 28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心电图改变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包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他汀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mg/次,1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杭州赛诺非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mg/次,1次/d。两组中合并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给予降压、降糖、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观察疗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加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描记心电图,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0.02mV,T波由倒置变浅或低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不见减少,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治疗结果试验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2%;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试验组1例心绞痛复发加重,无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对照组7例心绞痛复发加重,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不良反应试验组3例、对照组2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无严重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斑块破裂、破损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脉不完全阻塞或在狭窄基础上进一步阻塞所致[1]。积极的药物治疗对阻止其进一步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抑制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常用的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却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同时由于部分病人存在AR现象[2],目前许多临床试验发现规则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仍会再发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是非竞争性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改变血小板膜及干扰膜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阻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Ⅱb/Ⅲa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3],比阿司匹林的作用强,总体耐受性和阿司匹林相似[4]。本组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更有利于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5]。本试验证实,在常规抗凝、扩张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李洁,刘春风.阿司匹林抵抗[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2):136-139. [3]李芳.冠心病患者氢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419-421. [4]张青山,邹江,赵丹等.新型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3,2(7):689-693. [5]CURE Study Investigations.Effects of clopidogrel in addition to aspir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 J Med,2001,345:494-502.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治疗价值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治疗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方式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该病不仅具有较大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且极易致残或致死,已成为现阶段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项重要疾病。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本研究为了解其联合应用效果,对收治的96例患者实施不同方式治疗,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就诊的96例脑梗死患者,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8.5±5.5)岁;合并症:高血压18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10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7.9±5.3)岁;合并症:高血压19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11例,冠心病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控制血压、降血脂、降颅内压、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采用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治疗,1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其中阿司匹林用药方法及用药量与对照组相同,并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口服治疗,1次/d,75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周。 1. 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并对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1. 4 疗效判定标准[1] 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90%,伤残程度0级为基本治愈;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75%~90%,伤残程度1~2级为显效;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50%~75%为有效;以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使用剂量

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使用剂量*导读:我今年64岁,近年来得了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医生让我小剂量地服用阿司匹林,为的是防止我的心脑血管发生梗塞。但我对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拿不准。有的药物手册上说:阿司匹林作为抗血栓的药物成人每天的用量为325—1000 毫克。我先后去过几家不同的医院检查身体,医生都为我开过阿司匹林,但他们为我规定的服药剂量却不大一样。有规定每天服用25毫克的,还有规定每天服用50毫克或100毫克的。我不知道该按哪位医生的医嘱服药。请问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病,每人每天服用多少为最佳剂量?服用时应注意哪些?…… 有许多老年朋友都想了解这个情况。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制定出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你提到某药物手册规定此药作为抗血栓药的日用量为325—1000毫克。医生开的处方也各不一样。依我看,上面提到的阿司匹林的日用量均在有效的治疗剂量范围内。不同的医生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使用同一种药物时,采用个体化用药剂量是常有的事。这正像一个裁缝会根据不同人的身材量体裁衣一样。虽然衣服的尺寸有差别,但都是合体的。当然,不合格的裁缝除外。 阿司匹林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该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无论是小剂量(每天25毫克)地服用还是较大

剂量(每日1000毫克)地服用,均能起到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英国学者经过对比实验发现,每日使用300毫克与每日使用1300毫克的阿司匹林,对患者来说,预防脑卒中的效果是相同的。小剂量地使用阿司匹林还能减少一些副作用。根据许多临床医生的经验总结出:①有脑卒中先兆,或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首次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应为每日650毫克,以后可改为每日325毫克;②冠心病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梗化闭塞症等周围血管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应为每日150—325毫克;③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应为每日25—50毫克。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原有疾病的治疗,并应注意消除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临床实践证明,多数人小剂量地服用阿司匹林是安全的。但是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的人、患有体质性或后天性出血性疾病的人、高血压控制得不好的人、患有糖尿病且合并有视网膜出血的人,均不应服用阿司匹林。此外,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还应注意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胃内不适、胃痛、鼻出血、齿龈出血、紫癜、荨麻疹、哮喘等。若出现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就应停止服药,或减少服药剂量,必要时应去医院就诊。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8-02-02T16:08:56.9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作者:李毅 [导读] 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 300211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统计验证中笔者参考治疗方式的不同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以及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分组,平均分为参照组(n=40例)以及实验组(n=40例),将实行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参照组,将实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实验组,观察统计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31.54±6.24)、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与参照组各项数据进行验证比较,P<0.05,统计学研究差异存在。结论: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疗效 冠心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老年疾病[1],由于近年来国内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促使冠心病死亡率与发生率都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中因存在较差的耐受性,患者长期用药之后可能降低药效,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处理措施。现统计本院诊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不同治疗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笔者研究涉及的80例样本均选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且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年龄都超过60岁,排除精神障碍、老年痴呆、不配合等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组别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40例,实验组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61岁,中位年龄(71.54±5.22)岁;参照组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62岁,中位年龄(72.54±4.55)岁。统计中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年龄、性别的基础资料,P> 0.05,统计学差异不存在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前5天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等治疗。将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2148,2010-07-28;生产单位:上海北杰集团关东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患这归纳于参照组中,每天口服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130007,2013-01-15;分装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每天口服5mg硫酸氯吡格雷,每天一次。采集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对血小板聚集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超过80%显示为显效;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在50~80%间显示为有效;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低于50%显示为无效。临床有效率计算值显示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计算研究中笔者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输入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数据,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取率(%)的形式表示,予以X2检验,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且予以t检验,P具有<0.05的显著差异,统计学分析研究意义存在。 2.结果 2.1 统计验证参照组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 研究显示,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77.5%,P具有<0.05的显著差异,统计学分析研究意义存在。 表1 参照组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对比 3.讨论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机体内部心肌缺氧、供血不足诱发心肌损伤心血管的疾病。冠心病高发阶段为中老年群体,心律失

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得使用心得

研制、改进,到临床使用,一路走来,阿司匹林已有110年的历史。解热、镇痛、消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效价比最高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阿司匹林已处于基石地位。然而,患者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疑问和不规范,生命时报精心挑选了100个常见问题,邀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李小鹰教授给予大家指导。 1.阿司匹林属于何种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即NSAIDs。 2.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是哪些? 青霉素、安定和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如何诞生的? 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开始在临床使用,取名为阿司匹林。

4.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主要由乙酰水杨酸构成。加过缓冲剂的阿司匹林通常含有一种碱性缓冲剂,以减少对胃壁黏膜的酸性刺激。 5.阿司匹林的常用名称有哪些? 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巴米尔等。 6.阿司匹林有哪些功效? 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7.阿司匹林如何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进入胃肠黏膜并入血。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分钟血浆浓度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小时左右血药浓度达峰值。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药比较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药比较 一、二者在应用历史上的区别? 二、两种药物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不同? 三、两种药物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 四、两种药物的性价比上有何不同? 五、从药物抵抗上来说二者有什么区别? 六、总结 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都属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这两种药物有区别吗?硫酸氢氯吡格雷是否可以取代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地位?到底哪种药更好? 一、二者在应用历史上的区别?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了100多年,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早期主要被用于治疗关节炎、疼痛等方面的疾病。后来,人们研究发现: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这种应用已经持续了40余年,至今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完全取代阿司匹林在这方面的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被应用于抑制血小板功能,临床应用已经超过了20年。虽然应用时间上不如阿司匹林,但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二、两种药物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作用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COX),使其乙酰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阿司匹林除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外,还具有抑制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和抑制

血管重构的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作用于血小板的ADP受体,抑制ADP对血小板产生的诱导聚集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硫酸氢氯吡格雷不具有抗炎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的作用。 三、两种药物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的副作用是引发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眼底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淤青等。此外,阿司匹林还有过敏反应,影响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中,胃出血的发病率最高,因为,阿司匹林除了会抑制血小板功能以外,还抑制了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为了减少对胃肠黏膜的直接刺激,医生会建议服用肠溶片,肠溶片在肠道内分解,减少了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如果胃肠道反应仍然比较重,可以服用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 硫酸氢氯吡格雷因为具有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也会引起出血反应,通常发生在服药的第一个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弱,并不会引起新的溃疡,但对于已有的溃疡,有可能引起出血。所以,在引起出血方面,硫酸氢氯吡格雷相对于阿司匹林要安全一些。 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那么在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胃肠道不适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换为氯吡格雷呢?统计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更换为氯吡格雷,相较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并没有减少。 硫酸氢氯吡格雷也可以与抑酸剂合用,但不可以与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合用,这两种药物会大大降低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作用,引起心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报道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报道 发表时间:2018-05-08T15:54:05.7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白伟健 [导读] 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肌缺血或梗死临床综合征。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541004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G、PT、APTT等指标显著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黏膜出血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 0.05)。结论:老年冠心病临床治疗中运用氯吡格雷,其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临床效果 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肌缺血或梗死临床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而且冠心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多发于老年群体[1]。患者患有冠心病后常伴有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则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2]。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主要运用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的药物进行治疗,基于此,我院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7-70岁,平均(55.1±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2岁,平均 (57.1±2.6)岁。排除严重心力衰竭者、具有合并严重感染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医院后第2天清晨均实施空腹静脉抽血,并实施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各方面的指标检查,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他汀降脂药、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3020926)治疗,100mg/d,1天1次,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治疗,75mg/d,1天1次,连续治疗4周。4周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胃黏膜出血状况。 1.3观察指标 用二磷酸腺苷作为诱导剂,观察患者的PAG(血小板聚集率)、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状况,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16.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t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情况比较 运用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G、APTT等指标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T指标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