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文字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文字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文字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文字研究综述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用户名

自动登录找回密码

密码登录注册

快捷导航

盛世青铜论坛景星麟凤排行榜免费中介申请论坛帮助勋章兑换区

本版

搜索

盛世青铜?盛世青铜论坛?古玩讨论交流区?古文字与古文献?詹鄞鑫:二十世纪的中国古文字研究综述

返回列表

查看: 89|回复: 3

詹鄞鑫:二十世纪的中国古文字研究综述[复制链接]

煜充

版主

主题贴数41 贴精华4帖子54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电梯直达1楼

发表于2012-1-8 16:17:55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字学发展迅速,古文字研究是中国文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字学和文字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习惯所称的“古文字学”,其实际含义是古汉字学,它以古汉字及其载体作为研究对象。所谓“古文字”,其含义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通常指遗留下来的商周秦汉实物上的文字,但广义的“古文字”应包括所有古代实物资料文字。古文字因载体的不同而形成不同分支,如甲骨文字、青铜器文字、简牍文字、帛书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石刻文字等。其中有的方面因规模宏大且内容丰富而形成专门学科,如甲骨学、青铜器铭文学、简牍学等。

古文字学的前身属于金石学(《四库全书》列入“史部”)或器物学(《四库全书》列入“子部”),在旧的学术分类中并不从属于“小学”。由于它跟古器物和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逐渐形成一门融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博物学、考古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而其中着眼于古文字的整理、认识、解释等方面的那部分,则可看成是文字学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古文字文献的语法、词汇等语言方面的研究,习惯上也都归入文字学的范围。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古文字研究发展快,作品多,因主题限制,除少数有连贯性的作品之外,一般不再涉及。

古文字综合古文字学理论方面的论著,早期有孙诒让《名原》(1905 )。《名原》从文字学角度总结孙氏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成果,注重分析汉字偏旁和说明字形的繁简变化,对汉字的原始情况及演变原因也作了一些探索。裘锡圭评价此书“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金石学和传统文字学的圈子,是古文字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著作。”(《中

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106 页)唐兰《古文字学导论》(1935 )为北京大学授课讲义,是第一部全面阐述古文字学的理论著作,古文字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该书界定了古文字学的范围,总结了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对古文字学的理论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朱剑心《金石学》(1940 )涉及石刻、吉金、钱币、玺印、兵符、钟鉴、玉器、瓦砖各个方面,是一部很全面的概述著作。八十年代,随着古文字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通论性著作,例如: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1985 ),林澐《古文字研究简论》(1986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1987 ),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1988 ),陈世辉、汤馀惠《古文字学概要》(1988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1989 )等。

研究性专刊和论文集,三十年代有一个由考古学社主办的《考古》社刊(共出6 期,1934 -1937 ),有关古文字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多。真正的专刊,1960 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字》杂志创刊(共52 期),

1980 年严一萍主编《中国文字》杂志续刊出版,延续至今。1978 年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第一次学术研究会在长春举行,翌年《古文字研究》创刊(中华书局1979 )。1985 年中国文物研究所开始编《出土文献研究》(至1999 年已出 5 辑)。1999 年华东师范大学李圃等编《中国文字研究》(迄今已出 6 辑)。古文字论文集不少,例如: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 ),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1990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 ),台湾师大国文系、中国文字学会主办《鲁实先先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1993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96 ),《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1996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研究所编《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7 ),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98 ),广

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纪念容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学术研讨会合编《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编辑组编《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1998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研院史语所合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8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999 )等。学者论文集影响较大的例如: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1985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1992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1993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1995 ),张颔《张颔学术文集》(1995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1998 ),裘锡圭《裘锡圭自选集》(1999 )等。

古文字字形资料的汇编,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础工作。这方面的工作起步很早。十九世纪吴大澂将金文、石鼓文、古币文、古玺文、古陶文等古文字字形资料按《说文》次序编

成《说文古籀补》十四卷(1883 ),并作考释。这是第一部用实物古文字补充《说文》篆文的著作。后来丁佛言仿其体例作《说文古籀补补》十四卷(1924 ),强运开作《说文古籀三补》十四卷(1935 ),由此强化了古文字资料在传统的文字学领域的地位。综合性的古文字字形工具书主要有:高明《古文字类编》(1980 );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1981 ),皆选收先秦古文字,各有千秋。汉语大字典字形组又编了《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1985 ),收录秦汉以下古文字,并附原文上下文,体例更加完善。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1993 ),是战国文字集大成之作。其显著优点在于古文字字形采用原拓复印剪贴而成,避免摹写失真的弊病。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1998 ),将各种类型的战国文字按古音编排,使用方便。

释字和集释方面作品很多,规模最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李圃主编的《古文字诂林》(共12 册),1999 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册(截止

2005 年已出齐)。《古文字诂林》由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策划,是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八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该书把历代主要是二十世纪以来古文字研究成果汇集为一书,检索方便。卷帙浩繁的《古文字诂林》完全以计算机排版,克服了因古文字形体带来的编辑、输入、排版和校对方面的困难,这是很不容易的。

甲骨文研究关于甲骨文的研究,除了不属于语言文字范畴的甲骨发掘、流传、整理、断代、辨伪、占卜、甲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结为著录、考释、工具书编纂等几个方面。

一、甲骨文著录与缀合自从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作品、刘鹗纂辑的《铁云藏龟》于1903 年5 月由上海蟫隐庐石印出版之后,甲骨文才走出收藏家的书斋,广为流传,成为学者能够见到的研究资料,极大地促进了甲骨学研究的开展。此后,在许多收藏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著录甲骨的书陆续出版。早期贡献最大的是金石收藏家罗振玉。罗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罗致,共获甲骨 3 万

片以上,先后出版了《殷虚书契》(1913 )、《殷虚书契菁华》(1914 )、《殷虚书契后编》(1916 )、《殷虚书契续编》(1933 )等六部甲骨文集。其他国内外学者编纂的甲骨文集,收录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义士《殷墟卜辞》(1917 ),日本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1921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1925 ),商承祚《殷契佚存》(1933 ),美国方法敛、白瑞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 ),郭沫若《殷契粹编》(1937 ),金祖同《殷契遗珠》(1939 )等。1928 年以后国家考古队十五次发掘的有字甲骨,则由董作宾主编,辑为《殷墟文字甲编》(1948 ,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编》(上辑1948 ,中辑1949 ,下辑1953 ,共收9105 片)。抗日战争结束后收集编纂甲骨文集贡献最大的当推甲骨学家胡厚宜。胡氏先后编纂了《甲骨六录》(1945 )、《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 )、《战后京津新获甲骨录》(1954 )、《甲骨续存》(1955 )等十多种甲骨文集。自五十年代末以来,海内

外学者又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国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较重要的如日本贝塚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 ),加拿大明义士著、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许进雄编的《殷墟卜辞后编》(1972 ),许进雄的《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 ),美籍华裔学者周鸿翔的《美国所藏甲骨录》(1976 )等。五十年代以后发掘的甲骨主要著录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上册1980 ,下册1985 ),共收4589 片。到1990 年,国内外所有甲骨文献著录书刊,计有专书八十余种,共著录甲骨近十万片。1979-1982 年,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十三巨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甲骨文合集》是甲骨发现八十年来集大成的甲骨文献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后还出版了一些海内外所藏的甲骨集,如李学勤等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共同编辑的《英国所藏甲骨集》(1986 ),胡厚宣《苏德美日所见甲

骨集》(1988 ),胡厚宣《甲骨续存补编·甲编》(1996 ),李学勤、齐文心、〔美〕艾兰编《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1999 )等。1999 年出版的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编《甲骨文合集补编》(全七册),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项重要的著录成果。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全三册)(1999 )和《〈甲骨文合集〉释文》(全四册)(1999 ),是《甲骨文合集》的补充资料。

甲骨文的缀合是甲骨文资料整理的重要方面。早在1917 年,王国维就注意到两片甲骨的缀合,并得以发现卜辞中殷商王朝世系与《史记》的吻合及出入。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在缀合方面多有创获。缀合工作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更加系统而全面,主要成果有郭若愚、曾毅公、李学勤《殷墟文字缀合》(1955 )。《甲骨文合集》在编纂过程中也由桂琼英做了大量的缀合工作,其贡献又超越了前人。台湾学者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1975 )和蔡哲茂《甲骨缀合集》(1999 )在这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甲骨文考释和研究1904 年出版的孙诒让《契文举要》是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此书虽然错误较多,在甲骨学史上筚路蓝缕,具有开创性意义。罗振玉不久又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 )和《殷虚书契考释》(1914 )。罗振玉介绍《殷虚书契考释》的成果说:“举形声义皆可知者五百字,形义可知而声不可知者约五十馀字,形声义皆不可知而见于金文者约二十馀字,分别部居,创立义例。”从此,甲骨文中的一般文字,多数都被正确认识了,卜辞也可以大致阅读了。孙诒让和罗振玉考释甲骨文的主要方法,就是把甲骨文字与《说文》篆文古文或当时已经认识的金文加以比较,并参考它在文辞中的用法。这种方法至今还是古文字考释最基本的方法。

1917 年王国维在编次考释《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的基础上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把甲骨文中的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所记殷商王朝的世系相联系,使得甲骨卜辞的背景一下子突现出来。这是甲骨文发现以后第一篇具有重大意

义的科学论文,由此甲骨文的史料价值为举世公认,连同《史记·殷本纪》所记殷商史的真实性也得到了确切的证实。王国维所考释的甲骨文字虽没有罗振玉多,但难度更大,更富有史学价值。这些成果大多收在《观堂集林》中。

郭沫若是继罗振玉、王国维之后甲骨文研究创获最多的大家。郭沫若1931 年出版的《甲骨文字研究》收考释论文17 篇;1933 年在日本出版《卜辞通纂》和1937 年出版的《殷契粹编》,不仅在文字考释方面创见甚多,在历史文化方面贡献尤著。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从事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他把甲骨文字考释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旁征博引,博大精深。就文字考释而言虽然有的结论值得商榷,但其创见之多是其他学者罕能相匹的。

二十世纪上半叶甲骨文字考释方面较有影响的还有商承祚《殷虚文字考》(1925 ),叶玉森《殷契钩沉》(1923 )、《说契》(1924 )、《研契枝谭》(1929 )、《殷虚书契前编集释》(1934 ),余永梁《殷虚文

字考》(1927 )、《殷虚文字续考》(1928 ),陈邦怀《殷虚书契考释小笺》(1925 ),唐兰《殷虚文字记》(1934 )、《天壤阁甲骨文存附考释》(1939 ),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1940 )、《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1941 )和《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1943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1954 )、《耐林廎甲文说卜辞求义》(1954 )等。其中唐兰、于省吾、杨树达的成果尤为丰厚。于省吾后来还将旧释及未刊稿精选汇辑为《甲骨文字释林》(1979 )。之后于氏还不断有新成果问世。此外影响较大者又如:戴家祥有《释百》、《释千》、《释皀》(以上1928 )、《字说》(1930 )等;陈梦家有《史字新释·附尹奭》(1936 )、《释甫》(1936 )、《释》(1937 )等,其考释成果还散见于所著《殷墟卜辞综述》(1956 )一书中。孙海波有《释眉》、《释采》(均1934 )、《卜辞文字小记》(1935 )、《卜辞文字小记续》(1936 )等;吴其昌代表作有《殷虚书契解诂》(1934 ~1937 );丁山有《释梦》、《释疾》、《释蒙》、

《说冀》等(均1930 );张政烺有《关于奭字说》(1944 )、《殷虚甲骨文羡字说》(1982 )、《释因蕴》(1985 )等;胡厚宣有《释死》(1944 )、《说贵田》(1957 )等;朱德熙有《释》(1947 )等;闻一多有《释龋》、《释余》等(均1948 );徐中舒代表作有《耒耜考》(1930 )。

下半世纪甲骨文字研究和考释方面成果不仅丰富,而且更深入更广泛。首先是出现了一批综述性著作,主要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三秦出版社1987 ),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台北,1988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增订本1999 )等。研究专著例如: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东京,1958 ),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1962 ),王明阁《甲骨学初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释稿》(台北,1989 ),马如

森《殷墟甲骨文引论》(东北师范大小出版社1993 ),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 )等。甲骨文普及方面,主要有李圃的《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此书精选经典性卜辞六十条详加注释,便于初学。甲骨文专门论文集有《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一辑1983 ,第二辑,第三辑1991 ),《古文字学论集》(第一集,甲骨学特辑)(韩国东文选出版,1996 )等。有关甲骨学史的论著很多,比较全面的有: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1952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王宇信《近百年来甲骨学研究》(韩国,延世大学校《人文科学》75 辑,1996 ),王宇信、杨升南、孟世凯、宋镇豪、常玉芝《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等。

甲骨文考释方面的论文很多,例如:饶宗颐有《释》、《释贵》、《释》(均1956 )、《纪时之奇字、与埶》(1993 )等,许多见

解还散见在饶氏所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1959 )中;李平心有《甲骨文与金石文考释》(1956 )、《甲骨文金石文札记》(一、二,1958 )、《甲骨金文考释》(1958 )、《商周文字杂考》(1962 )等;胡淀咸有《释众臣》(1957 )、《甲骨文字考释二则》(1981 )等;姚孝遂有《牢、考辨》(1984 )等;李学勤代表作如《论殷墟卜辞的“星”》(1981 )等。五十年代之后台湾有一批学者如金祥恒、屈万里、严一萍、李孝定、田倩君、鲁实先、丁驌、赵友培、白玉峥等,在台湾出版的《中国文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大陆杂志》、《中国文字》(新)、《中国语文》(台湾)等杂志上陆续发表古文字(含甲骨文)考释文章。

下半世纪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成果最丰、影响最大的是裘锡圭。他自六十年代以来有关甲骨文字词及相关历史文化的考释论文数量多,份量重,如《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剢”二字》(1961 )、《甲骨文字考释(八篇)》(1980 )、《释柲》

(1980 )、《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迩”及有关诸字》(1985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1990 )等。这些成果大多收录在裘锡圭《古文字论集》(1992 )中。

大陆于“文革”结束之后一批学者迅速崛起,文字考释方面的成果颇丰,例如:林澐《释戚、我》(1989 )、《说飘见》(1996 )等;夏渌代表作有《学习古文字散记》(1980 )、《释舀》(1982 )、《学习古文字小记》(1992 )等;于豪亮代表作有《说“引”字》(1977 )、《说俎字》(1981 )等;陈炜湛代表作有《释甲骨文“妻”、“盪”二字》(1986 )、《卜辞贞鼎说》(1990 )、《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1992 )等;曾宪通有《说繇》(1983 )、《“作”字探源——兼谈来字的流变》(1992 )等;单周尧(香港)代表作有《甲骨文中的“”和“ ”》(1980 )、《说“皇”》(1983 )等;黄锡全有《甲骨文“”字试探》(1981 )、《甲骨文字释丛》(1991 )等;曹锦炎有《释甲骨文北方名》(1982 )、

《释犢〔原文不从贝〕——兼释续、渎、窦》(1983 )等;陈汉平有专著《屠龙绝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考释甲骨金文和战国文字逾四百字,虽未必尽信,创获也不少,另有《释甲骨文嘉字》(1983 )、《古文字释丛》(1991 、1992 )等;詹鄞鑫有《释辛及与辛有关的几个字》(1983 )、《卜辞训诂四则》(1984 )、《释甲骨文“”字》(1985 )、《释甲骨文“久”字》(1985 )、《释甲骨文“彝”字》(1986 )、《释甲骨文“叟”字》(1997 )、《释甲骨文“者”字——兼考殷代者国的地望》(1998 )、《禘礼辨-兼释卜辞的“帝”礼和“”礼》(1999 )等;方述鑫有《甲骨文字考释两则》(1986 )等;张桂光有《古文字考释十四则》(1998 )等;刘桓有《甲骨文考释》(计三篇,1987 )等;刘钊有《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1990 )、《甲骨文字考释》(1992 )、《谈甲骨文“凿”字的一种用法》(1992 )、《甲骨文字中从夗的几个字》(1995 )等;吴振武有《说“苞”“鬱”》(1990 )等;汤馀惠有《商

代甲骨文中的“丙”和“两”》(1991 )等;施谢捷代表作如《甲骨文字考释十篇》(1989 )、《甲骨文字考释二则》(1989 )、《甲骨文字考释三则》(1995 )等;黄德宽有《卜辞所见“中”字本义试说》(1988 )等;杨升南有《殷契卜辞“田”字说》(1990 )等;宋镇豪有《释督昼》(1991 )等;沈建华有《甲骨文释文二则》(1981 )、《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鼓》(1996 )、《卜辞所见地名同字异体及假借释例》(1997 )等;王蕴智有《释“豸”、“□”及其相关的几个字》(1996 )、《宜、俎同源证说》(1997 )等;董莲池有《甲骨刻辞“大史”“小史”说辨》(1997 )等。以上举例而已,未能赅备。

三、甲骨文文例和语法研究甲骨文语法研究重在字词句考释解读和文例的探索,通常被归入古文字研究而不是语法研究的范畴。最早的甲骨文语法研究主要反映在甲骨文虚字和称数法的零星考释,从孙诒让《契文举例》(1904 )对“贞”、“兹”、“自”、“迺”等字的考释中就已经开始了。早期的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范本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编号:FS-DY-20606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 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

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833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 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 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 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 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研究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轫,近几年发 展势头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气象 传播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已是非常必要。 研究现状分析 总结上世纪末期以来关于气象传播的 论文,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一是对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总结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 目录 一、相关文献整理............................... - 1 - (一)期刊论文......................................... - 1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论文的数据分布 ................. - 1 -(三)学位论文......................................... - 1 -(四)相关著述......................................... - 2 -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概念 ...................... - 4 -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 4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延伸................................ - 5 -三、城市形象传播的多元研究视角................... - 6 -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 7 - 四、城市形象传播的业务研究 ...................... - 8 - (一)城市形象传播与传媒................................ - 8 -(二)城市形象传播与大型活动、赛事...................... - 12 -(三)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 - 12 - 五、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策略研究................... - 13 - 六、其他...................................... - 15 -参考文献...................................... - 16 -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 内容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

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 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1 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 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 基本理论研究 5444231528 (个人行为/集体 行为/有效市场假 说等) 公司金融中的应 52314427230 用 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 房地产市场的应 2114 用 商业银行的应用

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宣传片有利于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按照传播五要素对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 发现传播受众是影响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中国城市宣传片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但仍存在传播主体理念偏差、传播内容缺乏特色和传播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 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 中国城市宣传片应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 运用多维度的认同传播策略、典型性的品牌传播策略和多元化的联合传播策略, 以引起受众共鸣、强化受众记忆、扩大受众群体, 从而获得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城市宣传片; 传播受众; 传播策略; 城市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对外展现良好的城市形象, 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 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竞争力。城市形象的展示一般采用口号、标识和宣传片等, 其中宣传片以其生动的视听艺术和全面立体的表现形式, 成为城市形象建立和推广的主要手段。城市宣传片就是利用影视的表现手法, 有重点、有秩序、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形象进行品牌定位和特色描述的创意广告。高质量的城市宣传片是城市的视觉名片, 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炼的影视语言, 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从而达到宣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国家形象的分支,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看法或观念的集合。这种看法或观念通常是主观性的, 会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因此,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的主要环节对中国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 探讨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其现存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传播策略, 为中国城市宣传片更好的传播提供借鉴。 一、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五要素 1948年, 美国传播学先驱Harold Lasswell提出传播领域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 (Who) 、传播内容 (Says What) 、传播渠道 (In Which Channel) 、传播受众 (To Whom) 和传播效果 (With What Effect) 。城市宣传片, 作为城市形象推介的主要内容, 无疑也具备这些传播要素。 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主体由城市政府和媒介组织共同组成。政府是城市宣传片的出品方, 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策划者和传播保障者。城市政府会根据城市发展的定位, 决定宣传片的传播内容, 并在传播渠道上进行把关, 引导媒介组织进行城市形象的正确宣传。媒介组织是城市宣传片的制作方和发行方, 也是传播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组织精心制作的宣传画面, 会以令人震撼的效果呈现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于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经历了曲折 发展和蓬勃发展两个阶段。研究领域侧重于近现代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等方面。 今后学界应当将中国农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对全球化背景下近现代农 业与农村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综述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受到关注的问题。考察 过去的100多年中,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部 分内容来进行的。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相关研究为基础,回顾建国60年以来史 学界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的研究状况,勾勒出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基 本轮廓,为当前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农问题提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 一、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状况 (一)曲折发展时期(1949-1990) 建国初期,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掀起了对中国社会形态、社会性 质等问题讨论的热潮,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土地 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农民战争史等问题。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 农业问题研究较少,成果主要有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李 文治、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3辑)等资料集;关于晚清民国时 期农业的专著和论文比较少。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史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 历史研究多样化的基本精神被忽视了,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978-1990年,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展开,史学界对于近现代的农业问题研究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史学界有部分学者开始就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与不发展展开研究和讨论。论文主要有:《中国近代的农业危机》和《近代农业 的困境及其根源》,分别论述近代农田单产下降、农业不发展及原因。《中国近 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方法也有所改变,发展很慢但基本上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还有部分学者对近代农业改良进行探讨,并肯定了近代农业的发展。论文主要有:《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 《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 述评》、《近代小麦良种选育》,分别对中国近代农作物推广,良种选育进行论述。《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 代化》对近代农业教育进行了梳理。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郑庆平、岳琛的《中国 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这些著作对民国时 期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情况有所涉及。郭文韬、曹隆恭的《中国近代农业 科技史》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场、农作物改良、农具改良、农田水 利和农业推广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这一时期地方性的农业史专著主要有:《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和《广西农业 经济史》。 (二)蓬勃发展时期(1990-2009年) 9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普遍关注,近20年的时间内出 版的相关的著作超过60种,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是数量丰富。有关注全国范围的 宏观农业情况,也有重视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的微观农业情况。一批关于农业政策、农业近代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改良和推广的学术成果陆续问世。近现代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重点摘要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重点摘要 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 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的前10名。 研究表明,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 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 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其中,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 全性评价均较高。 本人主要负责钢结构分公司生产、技术工艺及质量管理工作,本年度分公司较好完成 了各项生产任务及生产指标,先后承担并完成新1、2号高炉钢冷却壁制作、6m焦炉炉柱 生产、120吨大转炉技改、热轧二期工程、冷轧厂房建设及集团技改3000吨H型钢制作等任务,并取得良好成绩,1~3季度产量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高,并创造1200吨月产量记录。 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 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而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这方面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 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 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此次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真实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不同年龄、学历、户籍状况、家庭月收入等属性的居民对城市宜居 性评价结果明显不同。其中,20-29岁、40-49岁、本地户口、高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 元以下和2万元以上等社会群体的城市宜居性评价较低。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满意度 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发布:居民幸福感厦门第一!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一、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二、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

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三、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范文】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城市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对外展现良好的城市形象, 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 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竞争力。城市形象的展示一般采用口号、标识和宣传片等, 其中宣传片以其生动的视听艺术和全面立体的表现形式, 成为城市形象建立和推广的主要手段[1]。城市宣传片就是利用影视的表现手法, 有重点、有秩序、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形象进行品牌定位和特色描述的创意广告[2]。高质量的城市宣传片是城市的视觉名片, 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炼的影视语言, 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从而达到宣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国家形象的分支,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看法或观念的集合[3]。这种看法或观念通常是主观性的, 会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因此,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的主要环节对中国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 探讨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其现存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传播策略, 为中国城市宣传片更好的传播提供借鉴。 一、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五要素 1948年, 美国传播学先驱Harold Lasswell提出传播领域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Who) 、传播内容(Says What) 、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 、传播受众(To Whom) 和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 [4]。城市宣传片, 作为城市形象推介的主要内容, 无疑也具备这些传播要素。 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主体由城市政府和媒介组织共同组成。政府是城市宣传片的出品方, 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策划者和传播保障者。城市政府会根据城市发展的定位, 决定宣传片的传播内容, 并在传播渠道上进行把关, 引导媒介组织进行城市形象的正确宣传。媒介组织是城市宣传片的制作方和发行方, 也是传播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组织精心制作的宣传画面, 会以令人震撼的效果呈现在传播受众眼前, 并通过循环反复的宣传手段, 强化并提高城市在传播受众脑海中的形象, 从而达到传播宣传的效果。 城市宣传片的传播内容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进行交流的直接客体, 包括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物质实体包括城市的地理方位、布局环境、代表建筑、旅游景点等;精神实体则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经济特色等。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相互交融, 全面展现城市的综合特色, 共同担负起城市形象

2021年中国宜居城市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 6月14日,中科院对外《中国宜居城市研究》(以下简称《报告》), 而广州城市宜居指数得分位于倒数第二,北京垫底,评选为最不宜居城市。 相信大家一定对中科院所公布这份《报告》很感兴趣……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因为哪几个因素垫底?而我大昆明又是凭借哪些优势位居第二的?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单列市和少数公认宜居城市等40个案例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因此,在这份评价结果中, 问题一:建设宜居城市道阻且长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

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从宜居城市评价要素来看,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你一定想问, 《报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