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王雪华老师46讲内容全剖析

《金匮要略》王雪华老师46讲内容全剖析

《金匮要略》王雪华老师46讲内容全剖析
《金匮要略》王雪华老师46讲内容全剖析

第46讲: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

同学们好,今天是让我们铭记的日子,党的十六大终于胜利召开。让我们共同祝贺大会圆满成功。上午的三个学时,我是这么安排的,用一个学时把第十篇寒疝宿食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晕,………………………………与45讲相同文件。

看视频

温下法的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作为临床应用,我在向你们推荐两首方剂:温脾汤《五版讲义上介绍了《本事方》的温脾汤111页有大黄和炮附子,没有细辛,而用了桂心就是肉桂(其干皮去表皮者)配合干姜,甘草,关键他使用了厚朴、帮助行气。所以,这个在药物组成上来说比较周到,用起来比较稳妥,在暗语后面给大家提供的一首,这是在大黄附子汤基础上化裁而来的。在一首是孙思邈《千金方》中的温脾汤,药物组成保留了大黄附子汤中大黄和炮附子,他加了干姜。这两首温脾汤都加了干姜。而《千金方》中的温脾汤中加了人参和甘草,《千金方》中的温脾汤临床上比较好用的医生方剂,这是关于温下法。两个温脾汤各有千秋,但是都保留了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和炮

附子,有使用的温中的干姜,孙思邈中千金方中的温脾汤多了人参和甘草。《本事方》的温脾汤多了厚朴、桂心和甘草。

接下来我们主要讲寒疝发作时的典型症候,请大家看14条原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尾,那个字是古今字”,出xian,而不是jian,出见有头尾,上下痛而不敢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二类)。这个条文的分析,是治疗脾胃的虚寒证的不管是腹满病,还是腹痛的寒疝病,这个方子都使用。本条开头说本条论述脾胃虚寒的腹满痛证治,含义就在于既适合脾胃虚寒性的腹满病,也适合与虚寒性的寒疝病。原文分析第14条论虚寒性腹满、寒疝病证治。原文首先讲了:心胸中大寒痛,后面有讲了腹中寒,性质上病证属于寒邪,疼痛为主症,在病位上体现了从心胸到腹中,从表里内外到脏腑经络,范围涉及等广泛,为什么造成这样呢/?是寒气充斥的结果。这是病位。病性,大寒,主症:由胸到腹剧痛。这是把心胸中大寒痛和腹中寒。给大家从三个方面解释。因此,本条原文的重点就放在心胸中大寒痛上,第一句话,点出本证的重点是心胸中大寒痛。

呕不能饮食,这是一种格拒的现象,寒气充斥的结果。充溢,结果出现了一种格拒的现象。呕吐,而且不能饮食,这是寒气功冲,胃失和降的结果。出现呕吐而且不能食,这是从中医名词上来讲,寒气功冲的结果。致胃气失和,出现了格拒现象。

下面说上冲皮起,出见有头尾,这里面有一个名词解释。出见有头尾:是形容腹起包块,腹起包块的意思是像有头足样的块状物。实际

上作为寒气功冲,应不应该有有形之物呢?没有。是气滞为病,寒气功冲的结果。因此,它腹起包块只是一种假象,这里请大家注意,它是本条的一个难点。既然是寒气功冲作痛,为什么还会出现腹起包块的现象,情况,尤在泾他说是阴凝“成象”的标志。这个块状物,我说是阴凝的结果,阴寒致胜所致。所以,他出现了好像有形之物似的,实际上,等于我们上次讲的虚寒性腹痛,它的特点应该是腹满,时满时减的倾向,虽然有胀满,有包块,但是,他是气聚的时候则满,气散则消失,所以,成象的话是一种一时性的寒气充斥证重的时候,它就胀满,甚至于腹起包块,当寒气一时散开的时候它又不明显了。所以这是一个假象,因为实热证腹满的特点,我上次给大家归纳了一个是痛而不移,再一个是满而不减,按之反剧。现在它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个满,有头足的一种成象,但是一种假象,是时满时减的情况。疑点的地方,就是“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把它分开说上下的意思。在说痛而不可触近。特别是痛而不可触近,是一种拒按的情况。到底是在说实热证的腹满还是在说虚寒性的腹满,刚才我已经说了,拒按的情况,一定是实热证的腹满的特点,现在我仍然说,它是虚寒,是寒气充斥的结果,怎么解释。上下,这来说明它是痛有移动性,或称之为有游走性,或者有移动性,是上、下在变化的。也就是说,腹起包块的情况,是一种游走性和移动性的,正好是腹满时减时聚的情况。

痛而不可触近,这是一种拒按的情况,也是一种假象,也可以说是病人一种心理障碍,他惧怕痛疼出现的拒按。所以也是一种假阳性的体征,因为在整个的病机认识上我们总结是寒气充斥的结果,因此,

在病机的概括上,为中虚寒甚,因为张仲景在原文里面首先把本证的重点拿出来,叫做“心胸中大寒痛,、腹中寒,”性质已经确定了,虚实之辨,就在于哪呢?一个是它出现了格拒现象,呕不能饮食,是中焦寒盛,胃失和降,所以呕吐不能食。“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呢。阴凝成象,这种块状物,也是时聚时散。

“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这是本条的一个疑点,究竟是实热证腹满还是虚寒性的腹满呢/?我已经给大家解释了,这种上下,标志着痛无定处,是一种游走性的、移动性的特点。还有,就是这种痛而不可触近,可以说是病人一种心理性的拒绝,因此,是一种假阳性的体征,这种拒按,不可触近,仍然属于中虚寒甚引起的一种虚寒证,条文解释完了。

条文中重点心胸中大寒痛,难点“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怎么理解,疑点:“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为什么仍然是属于虚寒证腹满的特点,我给大家归纳的就像格拒成象,游走拒按就是寒疝发作时的典型表现,我用这几个字来概括原文,看看大家理解了没有,寒疝发作时的典型症状,范围广泛,表现为从心胸到腹中,表里内外,脏腑经络都被寒气充斥然后出现了格拒成象,游走拒按这样的一些特征,下面来讲“大建中汤主之”是什么意思。

我昨天已经请大家回顾,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都是以饴糖为主药,特别是小建中汤,我们还分析了芍药在其中的作用,现在的大建中汤,它的组成,仍然是以饴糖为主药,里面有蜀椒、干姜这两味药是辛热之品,专治中焦脾胃虚寒,蜀椒二合、干姜四两,然后加的

是人参,这个方子名为大建中汤。是大建中气之义,靠谁大建中气,我们首先说温中散寒,因为中虚寒甚,首先针对虚寒,要温中散寒,靠谁呢?辛热之品,蜀椒、干姜,饴糖为主药,我们已经明白了,现在加人参,什么道理,人参在这里面是补益脾胃,温脾益气,所以,特别是饴糖,用量重到1升,就是重在建中缓急,而且缓蜀椒、干姜燥热之性,因此,我们讲义对这个方义也是这样解释的,是通过用人参和饴糖配合,说明它虚的程度,我将其病机叫做中虚寒甚。虚的程度重,寒的程度也比较重,故温中散寒,同时加饴糖和人参来补益,温补脾胃,达到大建中气的作用,。三个方子,我们学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在共同点上,我觉得第一必须都是以中焦虚寒为病机要点,只不过小建中汤(证属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黄芪建中汤(证属脾)阴阳两虚偏于气虚,加黄芪增强补气的作用,大建中汤证,就是我所说的中焦虚寒甚,不管是从虚的程度,还是从寒的程度都为重,这是第一点,从中焦虚寒上看,这三个方子各有侧重,。第二点,三者都有脾胃虚寒、里急腹痛共有的症状,脾胃虚寒、里急腹痛,像这条原文讲的心胸中大寒痛,腹中寒,就把虚寒的程度点出来了,。第三,三者都是以建立中气为主要治法,。第四,三者都是以饴糖为主药,建中法,我用这三个方子给大家做了一下比较和归纳,我在说一遍,三者都是以中焦虚寒为病机要点,小建中汤(证属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黄芪建中汤(证属脾)阴阳两虚偏于气虚,大建中汤证,,偏于中焦虚寒证更为严重,因此叫做中虚寒甚,这是病机上的特点,第二,三者都有脾胃虚寒,里急腹痛症状,第三,三者都

是以建立中气为主要治法,。第四,三者都是以饴糖为主药,。现在我请大家分析一下药物,就这几个方子讲,包括我上次讲的虚寒性腹满病的用药,也就是说,治虚寒性的腹痛,附子不如干姜,炮附子止痛力好,为什么不使用炮附子,而说干姜优于它呢?因为对于中焦的虚寒来说,干姜是“守而不走”专取温中散寒作用,这是一点,第二,就是对于虚寒性呕吐,比如,本方证也是,呕不能饮食,附子粳米汤证里也是,不仅“雷鸣切痛”,而且有呕吐,当然,它是泄泻了,我们说,就是治疗虚寒性的呕吐,半夏不让蜀椒,蜀椒的辛热之性,对于温中的问题,解决寒气充斥、寒气功冲的问题,蜀椒优于半夏,半夏止呕是温胃、降逆、止呕、蜀椒同其它(辛温药比较),辛温、辛热之性,温中散寒力更强,.。第三点,温养脾胃,用甘草、粳米、大枣、咱们看附子粳米汤里也是用甘草、粳米、大枣、温养脾胃,就不如大建中汤里面所用的饴糖配人参,这是在方剂配伍上,一方比一方的作用增强,是在配伍上显现出来的,这是关于讲到的大建中汤,它大建中气,在临床应用上,像天津的吴咸中教授,他在对于用中医、中药的理法方药,来认识治疗急腹症,特别是肠梗阻的问题,昨天,我举了很多关于不全肠梗阻,包括机械性的以及麻痹性的肠梗阻,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本条文的描述,近似于对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典型症候的描述,可以说惟妙惟肖,就是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而且呕不能饮食,疼痛剧烈,正是临床肠梗阻的典型症候,大建中汤证,比方说,我讲机械性肠梗阻,一类病证是肿瘤压迫所致,在一类是蛔虫症所致,不全梗阻,我觉得现在由蛔虫,造成

的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或者不至于到这种严重程度,我曾经看过,就是吃中药方也不行的,最后是手术取出来的半脸盆那么多的蛔虫,那这是小孩肚大脖细,按照中医来讲,就是虫瘕,像严重的食积(蛔疳)那么严重。现在我来说,应用大建中汤治疗蛔虫性的肠梗阻,它的理由有几个呢?第一,脏气虚寒,特别是中焦的脏气虚寒,容易引起蛔动,将来咱们要讲蛔虫病,乌梅丸证就是,它为什么要虫动,为什么从肠间跑到胃、胆道里面去了,因为脏寒,就是脏气虚寒,容易引起蛔动,。第二,就是蛔虫证的腹起包块,和我刚才说的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非常吻合,,第三就是对于我刚才说重复的这条文所显示的几个特点,一比方呕吐,在蛔虫病里面他平时可能是口吐清涎,重的话,呕吐胃内容物,二还有剧烈的腹痛,可能是绕脐痛,或者是胃,胆区的痛疼,在就是我说的成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三还有是它的发作性痛疼,拒按,当然,若果有蛔虫虫体阻隔,肯定是起包块,而且是有形之物,和我们讲了纯虚寒性的寒气功冲是有别的,四痛疼缓解以后,他有很喜欢揉按,这也是虚寒性腹痛的一个标志,,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蛔虫性肠梗阻西医也是这样认为的。在蛔虫病篇里它原文提到其人吐蛔,实际上我们看,如果不吐蛔,在早期可能就是验粪便,查见蛔虫卵,在有的就是便蛔,这是蛔虫病的一个前提,他必须得有肠寄生虫。得有蛔虫的存在,他在表现上一个是虫卵,一个就是便蛔或者吐蛔,大建中汤在临床上适用于这个而且在以前的比方病案记载,或者临床实践上我们都看到大建中汤有这个治疗效果,另外说比方大便不通,王明军讲寒实内结,用温下法的大黄附子

汤,今天我给大家补出两个温脾汤,实际,大建中汤也适用于寒结的情况,这是个缓方。在临床应用上就给大家提这些。

下面,来讲第17条,也是重复说明寒疝发作时的典型症候,特别是用脉象来论述病机的,因为它涉及证治大乌头煎是对典型证候的治法,请大家看第17条原文,第一段,大家基本上了解就可以了,重点在第二段,论寒疝发作时的典型证候及其治法,首先说,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二类),这个条文首先说寒疝的典型证是腹痛,结合下一段,说在腹痛发作部位上,已经和上一条有别了,上一条特别强调的是范围的广泛,从心胸中到腹中,上下内外,都被寒气充斥,因为我们说“疝,腹痛也”是属于一种,发作性的、急性的、阴寒性的腹痛,名为寒疝。这里把发病部位都集中到脐周围,因此,这更是表现为病在腹中、肠间、特别是我刚才提到如果是蛔虫引起的,那更是肠寄生虫表现在脐周围的疼痛。如果没有蛔虫,那就是寒气充斥所致,表现在脐周围疼痛剧烈。现在说“脉弦而紧”更是阴寒内盛表现,但是,具体来讲,比方说弦则卫气不行,而且表现为恶寒证,紧,他说不欲食,不欲食实际上是一个症状,应该和恶寒一样,用弦脉来提示卫气不行,在外表现的症状是恶寒,用紧脉来说明胃气不和,还不是因为是中焦的脾胃阳虚、寒盛的意思。所以造成胃气不和而不欲食,在病因病机上,归纳成卫阳和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俱盛。邪正相搏的结果,寒气功冲,具体来说,病因病机上,我们说这种寒气功冲、邪气相搏,是因为阴寒内结,阳气不行,

第17条,由脉象推论的病机,实际上是阴寒内结,阳气不行,胃气不和也是由于寒盛的结果,阳虚而寒盛。

下面我要解释第2段。“寒疝绕脐痛”病位与主症已经说了,提示阳虚寒盛的结果,。:“若发”什么意思呢?发作性疾患,当他发作的时候,出现什么临床表现,“白汗出”,这个白字,为什么念成bo薄呢?相当于内经里面所讲的比方《素问。阴阳别论》说,“魄汗未尽”,讲的这个魄,“魄汗未尽”是白汗的意思。《素问。经络别论》又说,“发为白汗”,也是这个白汗。在古字里面,白薄魄同音同义,相当于逼迫之义。逼迫的意思。因为什么逼迫,因为痛疼剧烈,逼迫汗出,所以,这一定不要理解成是白bai汗。而是由于寒疝发作时,绕脐疼痛剧烈,病人被疼痛剧烈逼迫汗出,除了汗出以外,看看下一句叫做“手足厥冷”,所有的说疼痛剧烈,肢冷汗出,我觉得,用原文来说,就是“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疼痛的结果,造成他四肢不温,厥冷,这是寒气内结,阳气不行的结果。阳虚则阳气不能行于外,特别是不达于四末,表现为手足厥冷,下面说“其脉沉紧者”,弦紧发展为沉紧,病情比弦紧深重了,因此,对于沉寒痼冷这个严重性,就得选用乌头。所以,用大乌头煎主之,也是因为要看他疼痛剧烈的程度,疼痛的程度加剧了,在用药上,也要跟着加重,就是因为其脉由弦紧转变为沉紧,寒盛,已经成为沉寒痼冷这种情况。只有乌头才能够破积、散寒、止痛。选止痛力最强,对沉寒痼冷最有治疗作用的乌头5枚,而且是大个的5枚,不?咀,取它破积、散寒、止痛。在现代研究里面对于用乌头咱们不能用这么大量,但是,你为

了“急则治其标”,止痛作用最好,用炮乌头15g,加蜜30g,这等于沿用了张仲景的有毒药和解毒药之间配伍。蜂蜜30g,加上1000ml 的水,用文火来煎,煎1个小时或者1.5小时,60-90分钟。这样用文火慢慢地煎,剩下的量按照一次100ml口服,也就是一天最多服用2次,文火煎煮,1个小时--1.5小时。每次都可以再煎,然后温服,日服2次。有很好的治疝痛的作用。这是一个救急的方子。现在把这个量和煎煮方法给大家说,还是用白蜜来煎煮,而且是文火煎煮。为什么一定用蜜来解乌头毒呢》?甘能解毒药,蜜煎能够制其乌头的大热、大毒。这是《直解》程云来认为,甘味能解毒药,蜜煎专制乌头之大热大毒。我们现在临床所使用的乌头也好,炮附子也好,已经是炮制好的,了。但是你一定要在方上注明先煎,至少先煎40分钟左右,它的药效不减,毒性更为降低,使用安全,现代研究,乌头注射液,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已经被肯定,抗肿瘤作用,就是乌头注射液,乌头已经是炮制好的了,还有一个,我们讲义上在最后给大家暗语提示了《外台秘要》有解急蜀椒汤,也是救急的一个方子,它成分里面有蜀椒、炮附子、干姜、半夏、粳米、甘草、大枣这个方主治上和大乌头煎是相同的,但是药性平和,在我们临床用药上只要认准虚寒性的腹痛剧烈,就可以用,特别是儿科。小儿常见唇青面白,舌淡苔白。尤其现在对小食品、冷饮不注意,经常发生小儿的绕脐腹痛,这个方子,就是针对虚寒为甚证,应用这个方子比较平和。好了,这里讲完17条。

下面,在请大家看第18条。18条论述血虚寒疝的证治。“寒疝腹

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二类)。腹中痛,涉及到胁痛里急,胁痛涉及到肝,肝藏血,这里指的是肝血虚,因血虚而生寒,发生的疝痛。这种疝痛是一种虚性的表现,虚性的表现,能像我刚才讲的那个疼痛剧烈,到肢冷汗出的程度吗?不是,它表现为疼痛的势缓,特点上,痛势缓,因为是因虚而生寒,喜温、喜按、喜熨yun。比方给个热水袋,或者给他揉按一下,就得舒,疼痛就减轻,和我上面讲的大建中汤证,还是大乌头煎证,显然有别,,是因为血虚生寒出现的疝痛。部位是腹中痛偏于两胁,包括胃脘,是因为血虚而生的寒,因此,有这样的特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从方测证,我们说,由于是这个部位,失去血的濡润、濡养,血主濡润、濡养的,失去了气的温煦xu,失去了血的濡养,因此,它要筋脉拘急不舒、失去缓和,而里急腹痛,在脉象上,因为涉及到血虚的问题,所以脉细、涩,包括弦,主其疼痛,应该是显得无力的脉象,因此,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属于一个补方。不仅适合于血虚寒疝、也适合于产后的血虚腹痛。就是因为它是属于“形精俱补”的有情之品,我们讲义上也引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我认为这三味药,它就达到“形精俱补”,属于有情之品,当归补血养血,也能够补而不滞,和血行血,生姜起温中的作用,和当归同用有补虚的作用。羊肉,老百姓都知道,羊肉的补血作用非常好,而且是温补之性,要说这个方子,怎么熬比较合理,还能够吃下去,大家都知道羊肉特膻。,它这是一斤的羊肉,加五两的生姜,当归是三两,你要真这么一块熬,药味也挺浓,羊肉也挺膻。我的老师

告诉我,他说是生姜和羊肉一起熬,羊肉的膻味也能够被中和、中和,然后,当归是煎汤,吃了羊肉汤,然后在喝当归汤,尤其对产妇,产后的血虚腹痛,你要这么用,这种煎服法,同样达到了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选注):《心典》尤在泾讲“此治寒多而血虚者之法,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chu急,”这里讲的胁痛里急的问题,怎么造成的,就是这个部位,失去了血的濡养,所以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当归、生姜温血散寒,羊肉补虚益血也。我觉得,这就等于把我今天将的内容给作了个小结。

按语我已经提过了,这就是和产后因虚寒,或者因血虚所致的,仍然使用,。

第19条,这是一个表里俱寒的情况,也就是说,是寒疝兼表证,。第19条,“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二类),用灸刺法或者用药,那是因为治疗不当,所以效果不好,乌头桂枝汤,前面多出来的两个字,抵当是衍文,在背诵原文的时候,也不要背抵当乌头桂枝汤,直接说灸刺诸药不能治,乌头桂枝汤主之。这是二类条文,大家知道、熟悉就行了。,乌头桂枝汤,就是乌头这味药,再加上桂枝汤,所以是表里皆寒的情况,或者说是寒疝兼有表证,从方测证,我们也知道了,桂枝汤来解表、调和营卫,用乌头,就是取其祛寒止痛力,所以说表里双解,就是两解表里寒邪,有关寒疝的部分。

我讲了条文里面的方子,我请大家注意关于我反复强调的寒气充

斥造成寒疝的上下内外、腹中寒冷、剧烈疼痛,而且可以涉及到范围广泛,心胸中到腹中,第二,寒气上逆,胃失和降,胃不受纳,“呕吐不能饮食”,当寒气功冲的时候,甚则会出现“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而不可触近”,这就是关于寒疝,“凡寒气功冲作痛”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比方说刚才我们讲到寒疝兼表证,这就是有时候遇到外寒,犯寒辄zhe发,有些书里面讲,什么叫辄,?立即之义。也就是说,本来它就是中虚寒甚了,阳虚寒盛,又有外寒诱发,立即发作,所以,内外皆寒,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情况,这趟课到这。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 目录 王雪华简介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 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 07 第一篇:概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 12 第一篇:小结: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16 第三篇:概述: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 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 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 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 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 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 绪言 教学内容绪论 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 2学时 【掌握】《金匮要略》书名释义、性质、基本内容及主要学术思 想。 教学目的要 求【熟悉】《金匮要略》编写体例、学术成就。 【了解】明确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金匮要略》书名释义及性质。 2、《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学术成就贡献。 3、《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 4、掌握杂病的发病理论及预防治则。教学重点、 难点及解决教学难点 办法 1、《金匮要略》脉学特点。 2、《金匮要略》编写体例。 3、杂病的发病理论及预防治则。 4、《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服药法。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具多媒体

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教材 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与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金匮要略》(案例版) 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教学进程法 1.导言 5分钟《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课,又是临床各科综合提高课,提问、讲解是辨治内伤杂病临床思维方法学专著。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是方书之祖。为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 80分钟 (1)《金匮要略》性质与沿革。讲解 (2)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3)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4)学习目的及方法。 3(小结 本次课程,讲述了金匮的性质、沿革、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5分钟重点为主要学术思想。总结以上课程基本内容,强调《金匮要略》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性。提问、总结 4(布置作业 2分钟 (1) 张仲景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 (2)《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 (3)《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4)以原文为例,说明“异病同治”的原则在《金匮要略》中是如何应用的, 编写人编写时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教学内容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理论课

金匮要略背诵

《金匮要略》论治肝著病探析 摘要:肝著,出自1700多年前的《金匮要略》一书,首立“肝着”病名。据书中记载:“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着的提出对五脏病证治有着比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肝著,金匮要略,新绛 肝著或作肝着,又名肝胀。是由于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或者说是右胁痛,右胁下肿块)。若用手揉按、捶打胸部,可促使气机舒展,气血运行而症状暂时舒缓,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常见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梅核气等)、肋间神经痛、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疾病等病。 1.病因病机 何为“著(着)”?本义为附着、依附,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文中引申为留滞之意。又因肝著以胸胁痞闷或胀痛、刺痛为辨证要点,病变初起喜热饮或揉按、捶打胸部。《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中提到:“肝著,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由此可归纳肝著的病机为肝经气血瘀滞,着而不行,故“通”是治疗肝著的要领。 2.治法方药 肝著,上面提到病变初起喜热饮,因为热饮可使气机通利,痛苦减轻。迨至病成,渐及血分,由于经脉瘀滞,即使揉按或者是热饮,这都起不了什么作用了,这时候就要用旋复花汤治疗。方中旋复花做主药,主降、入肝经、通肝络、祛邪气,达到止痛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下气而善通肝络)。葱茎,辛散温通止痛,作为辅药,协助旋覆花来达到辛温通阳的作用。新绛活血行瘀,三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其中新绛是什么药?有的医家认为是染成大红色的绯帛(有谓茜草初染,也有谓猩猩血、藏红花汁、苏木染成),陶弘景则认为是新割的茜草,因为茜草别名“血见愁”,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这和新绛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况且染帛为绛的原料就是茜草根。但《本草乘雅半偈》降真香名下见有记载:“降真,新绛也,新致陈推,降者大赤,易曰∶干为赤,坎为大赤,贯流先天一气者欤。”这又是一种说法。降香辛温归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主治气滞血瘀导致的胸胁作痛,跌仆损伤出血等,当合“肝着”病机,这也是一种说法。清人医案中还用新绛,后来就没有这味药了,现在就改用了茜草作为新绛。在我看来,茜草和新绛应该还是不同的药物,虽然两者的作用差不多。 目前临床上常用本方加活血化瘀、理气宣络之品治疗肋间神经痛、慢性肝胆疾患、慢性胃炎、冠心病等,也有医家用本方配合祛风药治疗偏头痛和面瘫。3.结语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对古今医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所治疗肝著的旋覆花汤也对古今医家治疗起到很

金匮要略选择题库期末题库 (1)

B B B A D C 一、单选题: 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D.东汉 C.西晋 D.北宋 E.明代 2、在馆阁蠹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人是() A.王叔和 B.王洙 C.林亿 D.陈修园 E.除忠可 3、《金匮要略》前22篇共有原文() A.608条 D.398条 C.262条 D.205条 E.113条 4、《金匮要略》的全称是()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D.《伤寒杂病论》 E.《金匮方论》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 A. 《伤寒杂病论》 B.《金匮玉函经》 C.《难经》 D.《金匮要略》 E. 《内经》 6、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的作者是() A. 王叔和 B.王洙 C.林亿 D.张机 E.巢元方 二、多选题:ABCDE 《金匮》以病分篇,其中数病合篇的原则是() A.病机相仿的病 B.病位相近的病 C.证候相似的病 D.按科分篇 B.E.不便归类的病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A1 D A D C D 1.张仲景认为,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七情所伤 B.饮食所伤 C.客气邪风侵袭 D.五脏元真不通畅 E.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预防疾病发生的最好方法是() A.养慎 B.无犯王法 C.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 E.服食节其冷热辛甘 3.《金匮》中五邪是指() A.风寒暑湿燥邪 B.风寒湿燥火邪 C.寒湿暑火食邪 D.风寒雾湿食邪 E.寒暑雾湿火邪 4.清轻在上,常易侵犯人的上部及皮腠的病邪是() A.风邪

C.雾邪 D.湿邪 E.饮食之邪 5.其性重浊,最易侵犯人体下部及关节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C A E 6.其性轻扬泛散,多于午前伤人肌表,且令脉浮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7.其性紧束,常于日暮伤人经络之里,且令脉紧急的病邪是() A.寒邪 B.湿邪 C.风邪 D.雾邪 E.饮食之邪 8.从口而入,伤人脾胃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9.养慎的目的是( A ) A.未病先防 B.已病防传 C.有病早治 D.有病慎治 E.有病不治 10.病邪初犯经络的表现为( E ) A.发热 B.咳嗽 C.呕吐 D.不欲食 E.四肢重滞 11.四肢才觉重滞,即( E ) A.发汗解表 B.和解少阳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B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C)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D)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B )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C)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D)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B)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 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D0%B4%D7%F7%B2%CE%BF%BC">

写作参考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 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例如《金匮要略?湿病》,湿病的病因是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病位在肌肉关节;病机为湿阻气机、经脉;症状为身体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发展趋势是湿为阴邪,为有形之实邪,在身体必然损伤阳气,淤阻气机与经脉,气机郁阻则发热,经脉瘀阻则疼痛。/djclindex">思想汇报由以上可知,湿病的病因是确定的,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如若临床治疗太过发汗、太过祛风燥湿,及燥伤阴血,损伤脾脏,后果可累及其他脏腑,或累及肾、或累及心、或累及肺、或累及肝。故其痊愈的方向是湿邪祛而疼痛止、脾气强健。在关节症状缓解以后,必须健补脾气,使脾气强健,内湿不生,外虽感邪却不能深及肌肉关节。最终达到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人体趋向生理常态。? 三、学习《金匮要略》重新树立了对中医的信心 在学医的过程中,常常听到身边朋友及家人对中医疗效的质疑,在社会上也有有对中医起了怀疑态度,在加上在我们这个专业里,中西医课程并设,且比例不当;不注重中医经典学习;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生混淆中西医概念等;常常让我们感觉到中医是无家可归,前途不明朗,对中医是否真的有用也产生了动摇。然而在学习了《金匮要略》以后,通过张仲景救死扶伤的的具体事列,通过了解医圣是如何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 1、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由林亿进行校订 2、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3、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4、病因三条: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深、内、重)②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浅、外、轻)③其他:房室、金刃、虫兽 5、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下同。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寒”之间。 7、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10个(甲乙丙丁午井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60个。此处甲子指冬至之后60日,此时正当雨水节。 8、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60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指冬至后60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9、五邪:风、寒、湿、雾、饮食。其特点: ①风: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脉多浮缓。 ②寒: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病人脉多紧急。 ③湿: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④雾: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⑤谷饪: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1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病虚证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不适用于肝实证。 虚实异治: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它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11、(看)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2、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病机在脏用攻法:有形无形相结合。 病邪在里痼结不解,往往与体内痰、水、淤血、宿食等有形之邪相结合,医者当审因论治,攻逐其有形之邪,使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与猪苓汤利其水,使水去热除阴复,渴亦随之而解。 13、近其所喜,远其所恶:其,疾病。 14、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15、麻黄加术汤方中:白术四两 16、微汗法的具体要求(微汗指服用发汗药物的汗出程度):①覆取微似汗②“温令被上”“坐被上”“以一被绕腰以下”特别在关节上③汗出时间“一个时辰”即2小时④汗出程度:“微微似欲汗出”微微的小汗,连续不断 17、三附子汤侧重点,是否微汗 ①桂枝附子汤:有桂枝、生姜,故用治阳虚风湿且以风为主的症候。 ②白术附子汤:无桂枝而有白术,则用治阳虚风湿且以湿为主的证候。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综合练习 一、 名词解释 1 ?五常 2?风气 3?元真 4 ?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 7?吐纳 8?膏摩 9 ?未至而至 10 ?阳病 11 ?阴病 12?五劳 13?七伤 14.六极 15.谷饪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 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 二、 填空题 1?若 _, ________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 ?病人脉浮者在前, _,浮者在后,_,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 ____________ , ___ ,此为卒厥。 4 ?师曰:夫治未病者, _____ , ___ , ____ 。 5 ?夫肝之病,补用 _,助用_,益用_之药调之。 6?清邪 _____ ,浊邪_,大邪 __________ ,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 _______ ;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 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 ___________ ,后乃治其 ____ 。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 ________ ,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10. 五脏病各有 —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 _为病。 三、 单项选择题 1 ?《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 ) A ?客气邪风侵袭 B .七情 C .房室竭乏 D ?五脏元真不足 E .虫兽、金刃灾伤 2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 ( ) A ?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 ?以得甲子,天温 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 .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3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 A .六种疾病 B .六淫 C .六经 D .六气 E .六腑 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雾露之邪 E .热邪 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 ) A ?风邪 B ?湿邪 C .寒邪 D ?雾露之邪 E .热邪 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 饪之邪 E .雾露之邪 7 ?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 ) A .虚劳 B .肝病 C .肾水反侮脾土 D .瘀血 E .痰饮 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 ) A ?鼻头色白 B ?鼻头色青 C .鼻头色黄 D ?鼻头色赤 E .鼻头色黑 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 ) A ?其吸而微数 B ?其吸远 C .其吸促 D ?呼吸动而振振摇 E .喘 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 ) A ?其吸而微数 B ?其吸远 C .呼吸动而振振摇 D ?息引胸中上气 E .其吸促 11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 ) A ?头中病 B ?骨节间病 C ?心膈间病 D ?腹中痛 E .肝胆病 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 ) A ?语声喑喑然不彻 B ?语声寂然,喜惊呼 D ?语声啾啾然细长 E .语声低微 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 A .色 青脉石 B .色青脉毛 C .色白脉毛 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 A ?表卫不固 B ?阳气涣散 C .阴阳离决 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 A ?肺气郁闭 B ?邪犯肺卫 C .肺气虚 D ?金克木 E .风邪恋肺 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 ) A ?邪热消谷 B ?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 .胃阳渐复 D ?邪气渐退 E .虚阳浮越 金匮要略选读练习题库 C ?语声洪亮 ) D ?色青脉弦 E .色青脉洪 D .气血通畅 E .亡阴 )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 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 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 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 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 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 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 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 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 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 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 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07金匮要略(王雪华)(全80集)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1 性质与沿革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2 内容、体例和成就1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3 成就及贡献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5 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6 学习的目的和方法《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7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证概述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1 第一篇--四诊举例《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2 第一篇--小结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3 第二篇--痉病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6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概述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2 第四篇--概述、虐病证治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辨证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7 第五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1)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9 第六篇--虚劳病辨证《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 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按考试规定的方式将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的字母涂黑。)。 1.<<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 ( E)。 A 卫气营血辨证 B 经络辨证 C 六经辨证 D 三焦辨证 E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和的辨证 2.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未至而至”是指:( E)。 A 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C 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D 未得甲子,天未温和 E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宜:(B )。 A 白术附子汤 B 桂枝附子汤

C 甘草附子汤 D 防己黄芪汤 E 麻杏苡甘汤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该文中“小便反少”的病机(D )。 A 风寒犯肺,肺失通调,津液不布 B 寒邪盛,寒性收引,气不布津 C 无汗邪不外达,气上冲胸,津液随之上行而不下降 D 在里之津液已伤 E 邪闭三焦,津不四布 5百合病的病理“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 B)。 A 先天之本肾脏 B 主血脉的心脏 C 朝百脉的肺脏 D 心肺两脏 E 血脉的原动力宗气 6.百合知母汤所治百合病是:( B )。 A 病形如处者 B 发汗后者 C 下之后者 D 吐之后者 E 变发热者

7.据《金匮要略》原文,甘草泻心汤主治狐惑病何证?( D)。 A 前阴腐蚀 B 后阴蚀烂 C 眼部化脓 D 咽喉腐蚀 E 面部变色 8.鳖甲煎丸的作用主要以:( A)。 A 驱邪为主 B 扶正为主 C 截疟为主 D 杀虫为主 E 调和寒热为主 9.寒湿历节的主方是: ( C)。 A 桂枝芍药知母汤 B 麻黄加术汤 C 乌头汤 D 大乌头煎 E 麻杏苡甘汤 10.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选用何方治疗?( D )。 A 风引汤 B 头风摩散方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 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 《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

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 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在仲景方影响下,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以原方结构基本思路为基础,衍化出较多类新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有一方而衍化为几十方者。从原方中裁出部分药物,别为新方者,如从芍归胶艾汤中别出之四物汤,从肾气丸中别出之六味地黄丸等,独具经法。在药物配伍方面,受仲景方用“对药”的影响,后世医家对“对药”的使用,创立了许多新的经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药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匮要略》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

金匮要略原文整理版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湿病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原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