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先秦时期的“崇古”思想

浅析先秦时期的“崇古”思想

学术论坛

306 2015年22期

浅析先秦时期的“崇古”思想

王晨鉴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摘要:一方面,在先秦诸子眼里,上古时期治理天下的都是有“道”有“德”的圣人;另一方面,由于上古时期的人类尚处于人类早期的萌芽期,因而能自觉、本能的合道而行,表现在行为上便是有“德”,由“德”衍化出“仁、义、礼”,从而构建出了一个有道之世。先秦诸子不满于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便自然地向过去看,希望能从古文化中汲取营养,再建一个有道之世。

关键词:先秦;诸子百家;崇古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22-0306-01

对于历史研究,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认为人类是从类人猿慢慢进化而来,这一过程缓慢而又漫长。因此,早期的人类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生产力等方面都是相当落后的,因为他们尚处于人类的萌芽期。我们从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考古发现中可以证明,这种进化论思想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

先秦的诸子百家们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虽然观点各异,甚至争锋相对,但竟然都一致认同上古时代,也就是从伏羲、神农开始,至尧、舜、禹、周文王的时代,要比当时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更好。比如,孔子就对尧、舜、禹的所创造的功绩和他们的人格表示由衷的景仰和敬佩。他说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又说道:“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以,孔子很直白的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先秦的另一家墨家也表达了同样的“好古”思想,如墨子说道:“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无一例外也都“崇古”。对此,冯友兰先生说道:“……像这样朝后看,这些哲学家就创立了历史退化论。他们虽然分属各家,但是都同意这一点,就是人类黄金时代在过去,不在将来。自从黄金时代过去后,历史的运动一直是逐步退化的运动。因此拯救人类不在创新,而在复古。”

先秦诸子百家们的“崇古”思想同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诗云:“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白居易诗云:“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寇准则自认:“余亦好古者,诗礼承余芳。”杜甫诗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而“论书法则顶礼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绘画则有复古画风;经学则有今古文之争。甚至同样属于“古代”,也要再一较高下……”

我们知道,除了法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推崇圣人治世模式,即所谓的“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不断的进行修生养性,使自己的生命、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外王”,王者,用也。即要在社会上取得功用、成就。

可以说,“内圣外王”是古代士人中一个主流思想之一。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外王逐渐被淡化,内圣即修身占据了主导。如《大学》里的这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及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修身究竟具有怎样的内涵呢?一般而言,我们所理解的修身,主要是针对个人的道德层面,这是儒家的一般思想观念,如“择善而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等等。自孔孟以后,这种思想观念一直主导着中国文人的心理。

可是,曾子所讲的“修身”里,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被我们忽视了,或者不被我们所知道了。而这个东西上接于中国上古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精髓的部分。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字,“道”。

古人并没有说清楚“道”究竟是什么。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形容的,“道”如果用语言说出来的话,就已经不再是“道”了。因为“道”不是语言、思维、知识层面的东西,“道”需要我们去真修实证,也就是要进行修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身即是修道,修道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悟道,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话叫“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原始社会为什么是先秦古人眼中有“道”、有“德”的社会?我们可以从今人的研究中发现一些端倪。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在分析和描述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特征时说道:“他们(指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通常只是各自成群地结合成自治团体……团体首领的权利受到严格的限制,那时还不存在由制度确立、为大家公认的强制性权力……所有这些首领都不是运用权力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制度规定有谁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是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同时,部落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和谐,人人都要对其他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因为原始社会的环境决定了他们只有相互协作才能生存下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虽然物质条件十分落后,没有文字,思维也不如今人发达。但或许正因为此,他们的思想更加单纯,活的更加自然、纯粹。而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被打破。一方面,文明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诸如技术的革新,农业的繁荣发展,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多样,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建立,权力集中,阶级分化,社会变得不再平等,连年的战争、杀戮等等都是文明所带来的弊端。

先秦诸子百家们所崇尚的上古社会尚处于人类早期的萌芽期,也正因此,他们思想浑然一体,自觉、本能的合于大道,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便是有“德”。随着历史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由“德”衍化出了“仁、义、礼”,此时依然能够维持一个有道社会。而到了春秋战国,物质世界进一步繁荣发达,过去靠“仁、义、礼”来维持的方式再也无法约束人性中贪婪的欲望和自私的弱点,于是最终导致了“礼崩乐坏”。先秦的思想家们看到此,便自然而然地想到过去那“美好的时代”,同时希望能从中汲取营养,再建一个有道之世。

参考文献

[1]《论语?泰伯》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述而》

[4]《墨子?尚贤中》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4页。

[6]李白:《东武吟》,[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5册, 卷164,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704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