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右任真草千字文

于右任真草千字文

于右任真草千字文
于右任真草千字文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上书游说人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韩非的《说难》对此专门进行了理论的阐述。文章分析了进说中会遭到的种种危害,指出要达到进说的成功,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获得君主的信任。法家进说的目的是“听用而振世”,但为获得事业的成功,又不惜鼓吹使用诡诈的手段。????如何使自己的主张能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呢?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关键是你的游说之辞要“顺情人机,动言中务。”也就是要顺着君主的感情思想,把事情引到关键问题上;所用的言辞,要符合主要任务的推行和解决。也就是说,要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 ????下面,就《谏逐客书》这篇上书作一简要分析。 ????首先说一下文体。从公文角度看,这是一篇上书,在战国时期,属于上行文。如果从写作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篇论说文。 ????本篇有一个全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白话说,就是:我听说官吏们议论驱逐客卿这件事,我认为驱逐客卿是错的。实际上是说,秦王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也就是公文写作中篇头撮要的写法。这里用了“臣闻吏议”和“窃”,是属于古代公文中常用的“避讳语”和“敬语”。 ????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正确性,下面用了历史的、现实的、对比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最后,又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并与开头相照应,从而结束全文。

于右任书三绝碑赏析

于右任书《张君墓表》赏析 王振权 《张君墓表》,全称《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乃是清代已故宁阳县知县榆林人张楚林的墓碑表文。此碑不同于寻常墓碑,它具有明显的特色:表文由近代著名学者,《民报》、《大共和报》主编馀杭章炳麟先生撰写;文辞精粹,笔法新奇,语句流畅,工稳贴切;章先生同时还篆写了碑额。书写由杰出书法大师、《草书月刊》主办三原于右任先生秉笔;书体行草,功力深厚,雄浑奇伟,袅娜多姿。刻字由镌刻名坊苏州集宝斋完成;刀工精湛,刻技娴熟,字迹清晰,巧夺天工。文笔、书法、镌刻皆列当时全国之冠,三绝融于一碑,实乃旷世之作,被世人誉之为民国时期的“三绝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榆林籍知名文士、时任天津《大公报》主笔的张季鸾(名炽章,以字行)先生回榆林为其父张楚林举行百年诞辰祭祀,并重整南山父茔。《张君墓表》于苏州制成后,蒋介石派专机空运至包头,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派人由黄河水运至府谷,然后由旱路运抵榆林,树于南山张楚林墓前。国共内战中,三绝碑因兵燹被迁入榆林城内,保存于民国榆林县参议院院内。解放后新政权建立,由榆林县政协保管。“文革”期间,张氏后人将其埋于地下。沧海桑田,几经辗转,三绝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域,再也无人过问,于是不知去向。1985年6月初,三绝碑于榆林军分区招待所(张季鸾旧宅)院内泥土中被发现后挖出,使这通埋没多年的石碑重见天日。其后《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等报刊登载了此碑被发现的消息及简介此碑内容的文章,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关注。2010年,人们又相继在城南万人坑找到了碑额及碑座,至此,三绝碑的首、身、座全部与世人重新见面。 此碑为花岗岩质,碑面呈竖长方形,高133厘米,宽67厘米,全碑18行,每行37格,除去空格585字。碑石现藏于榆林市榆阳区文管所。

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

对联艺术和书法艺术都是建立在汉民族语言文字特殊性的基础之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因为对联主要是用书法的形式书写出来,悬之于廊间柱前、堂上壁间,使人既赏文字,又品书法,所以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正如《红楼梦》中写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难生色。这里的无字标题当指对联、匾额的文字与书法两个方面。 对联一产生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我国书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之前,经汉魏、历隋唐发展到成熟的艺术高度。目前大家所公认为文字记载较早的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产生在这一时期,是后蜀主孟昶书写在桃符板上的。孟昶本人虽不是书法家,但起码是喜爱书法的。此后对联在千余年的过程中,一直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联。古代和近代大部份对联作者,都有书法艺术修养,许多联、书俱佳的对联都是书法家自撰自书的。宋代著名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等均擅此道,曾分别为广州真武庙、江西幕阜山月色江声楼、西湖灵隐寺等题有对联。到了对联鼎盛期的明清两代,众多的对联高手中,更是书家辈出:董其昌、祝世禄、杨慎、解缙、王铎、纪昀、翁方纲、丁敬、郏板桥、俞樾、邓石如、高凤翰、金农、黄慎、伊秉绶、翁同和、吴昌硕近代的弘一法师、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现代的张大千、徐悲鸿,郭沫若、齐白石、刘海粟、张伯驹、王蘧常等人也莫一不是一代书法宗师。 众多的对联大师出自书家,也有众多的对联在内容上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连。有的书法家借对联谈书道。如近代书家翁铜士曾制一联:

如玺著刀,如漆注简; 以金写石,以帖入碑。 上联言挥笔当如运刀奏石,以墨写简,下联云佳书当兼取钟鼎、石鼓之长,熔碑帖子一炉。 清代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冯桂芬有一联云: 秦印篆分关内外; 汉碑派别陕西东。 这副对联概括了秦、汉书法、篆刻的风格与区域的关系。 还有不少对联干脆是从碑、帖之中集字而成,与书法的因缘关系更是显而易见。如岭南书家吴子复,桃李满天下,但他慨叹:现在吴子复太多了。为了让徒子徒孙们明白拘泥于师是没有前途的,他书晋《好太王碑》字集联赠其弟子: 若言创法先违法; 有道承师后远师。 碑帖集联既不失原碑帖之书法风貌,又容易切合与书法相关的内容,是对联与书法结合的奇葩。它也表明它们是互为内容,互为表现形式的。 对联的产生和发展,也使书法艺术增添了新鲜多姿的书写形式。书法的主要形式是条幅、长卷、横额、册页、扇面、对联等,而对联这种格式尤为明清以来的书家所喜爱。它在书体上不受拘束,真、草、篆、隶、楷,行、八分各体均可用来书写对联。在书写格式上也比较灵活,一般分上下两联,竖行由上而下,也可以上下联在一起书写成

两千字文草书其一(千字文名家草书字集)

新集千字文名家草书字帖 前言 自南朝梁代散骑侍郎周兴嗣千字文首编之始,各个朝代书家以草书书写者多不胜数,不胜枚举。智勇、怀素、欧阳洵、赵孟頫等书家亦分别有草书作品留传后世。诸家草书各有特色,让后人惊赞不绝。然对于后世草书学习者而言,却很难从一而终。原因不外乎别因,正是由于诸家书法“各有特色”。在一家作品中,有的字在这里这样写,在那家书法作品中却是另种写法。或是由于年代久远,墨迹消损;或是由于诸家自我创见,笔画迥异;草书不能以一种标准字型出现,笔画笔意在一书家作品中表现得不够清楚,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书家之字难以全部作为楷范,这总免不了给后世留下一丝遗憾,让书学者无所适从。草书者虽强调个性,却仍然要求有共性,却仍然要求有法,实际上草书确是有“法”。基于此,编者集诸书家所写优美之草字,字型结构以多家同种书写习惯为准绳,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从诸家作品中精挑细选千字文中各字集合而成此字帖,以期给爱好草书的朋友研习供以方便,作以参考,缺漏之处在所难免,肯请各位朋友不吝指正。笔者之心意,非为其它,只为爱好书法,相见恨晚之情矣。现附作者诗一首。 书法 笔走龙蛇凤舞飞, 高山坠石气势威。 诗书画意楷行草, 书尽天下白与黑。

千字文---南朝梁代 周兴嗣 1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2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3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4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5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6金生丽水 玉出崐冈 7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8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9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10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11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12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13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14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15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16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17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18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19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20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21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22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23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24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25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26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27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28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29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30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31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32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33临深履薄 夙兴温清。 34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35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36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37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38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39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40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41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42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43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44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45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46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47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48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49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50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51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52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53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54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55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56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57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58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59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60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61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62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63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64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65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66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67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68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69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70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71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72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73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74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75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76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77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78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79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80昆池碣石 钜野洞庭。 81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82治本于农 务资稼穑 83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84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85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86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87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 88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89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 90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91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92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93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94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95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96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97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98游鵾独运 凌摩绛霄 99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100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 101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102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103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104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105纨扇圆絜银烛炜煌 106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107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108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109嫡后嗣续 祭祀蒸尝 110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111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112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 113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114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115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116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117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 118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119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120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121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122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123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 秦李斯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书法艺术在线作业题库

书法艺术在线作业题库 本题库共16套试题,已涵盖所有考试试题。 下载后使用ctrl+F查找答案 一、单选题 1.(2分)八分书指的是() A. 草书 B. 楷书 C. 篆书 D. 隶书 答案D 2.(2分)颜真卿的()作品,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A. 《大唐中兴颂》 B. 《麻姑仙坛记》 C. 《争座位贴》 D. 《祭侄文稿》 答案C 3.(2分)行书盛于() A. 晋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A 4.(2分)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A. “草圣” B. “书圣” C. “初唐四杰”之一 D. “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B 5.(2分)颜真卿被后世称为 A. “忠义书家” B. “多产书家” C. “长寿书家” D. “官场书家” 答案A 6.(2分)()是怀素最著名的代表作 A. 《食鱼帖》 B. 《圣母帖》 C. 《自叙帖》 D. 《论书帖》 答案C

7.(2分)颜真卿被后世称为 A. “忠义书家” B. “多产书家” C. “长寿书家” D. “官场书家” 答案A 8.(2分)宋徽宗自创(),具体表现为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 A. “劲体” B. “金石体” C. “瘦金体” D. “骨骼体” 答案C 9.(2分)造字传说中最有影响、最形象具体的是() A. 伏羲八卦说 B. 神龙结绳说 C. 仓颉造字说 D. 大禹治水说 答案A 10.(2分)柳公权以书致仕,历经()朝,在中国历代书法家中实属罕见 A. 4 B. 5 C. 6 D. 7 答案D 11.(2分)瘦金体出自哪位帝王之手() A. 唐太宗 B. 宋徽宗 C. 秦始皇 D. 乾隆 答案B 12.(2分)韩愈七律诗句“数纸尚可换白鹅”是指书法家 A. 王珣 B. 王凝之 C. 王献之 D. 王羲之 答案D 13.(2分)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答案C 14.(2分)明代的()被誉为“吴中四名家” A.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草书的临习方法

草书的临习方法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习草要有一定的正体基础,因为草出于正(篆、隶)书,同时草兼各体的美学素质。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主攻大草应从小草做起,可先习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因为各种风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为基础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础就可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大草作品作为自己临习范本。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2、王羲之楷法师承钟繇,草书则上溯张芝。其《十七帖》是以真书笔法写草书,作草如真,故其笔致遒媚,结构精严,看似简单,下笔后方知其难。为此建议:一是以1比1或略大一点进行临习,这样便于在校帖中对照找差距,及时改正,不重犯错误;二是对工具笔墨纸张要考究,以达到原帖效果为标准。笔以用硬毫或兼毫为宜,纸可用元书纸或半生不熟的洒金宣等;三是认真学习有关此帖艺术特色的介绍文章和资料等,使自己对此帖用笔、结字、章法、情趣等技术和艺术特点有一个深刻了解和把握;四是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细节是艺术的生命。在对每一个细节(如用笔的起、行、收等)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并收于自己的笔下。 3、《书谱》字数多,成草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临习《书谱》应将俊逸潇洒,峻拔钢断的用笔,纵横畅达、遒婉坚劲的笔势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用笔上的中侧并用、提按分明、顿挫有度所产生的质感和节奏的“蛀虫效果”,尤为精妙。先攻《书谱》,其他就可先放一放,应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临写,暂不必求数量,以准确精到为标准,可以选择有代表性、认为精彩的几个字或几行字,从笔形笔势、字型字势等分析透、理解深,并能用自己的笔将所认识到的风格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量的积累,直至全帖精熟,能随便择文书写,便可得原帖之八九,至此肯定会在书艺上有较大提高。此时不要担心个性不强,只要有了这个根基,就会有目的地选择其他经典,有选择地吸取能完善丰富此类风格的营养,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传统意趣,又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 4、《书谱》上手后再临习《十七帖》,此帖通篇务求便捷,几无赘笔臃画,洗练明洁,其他或以后诸家大草、狂草不过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纵横发挥。在此基础上再临怀素《自叙帖》及黄庭坚《太白忆旧游诗》。怀素草书奔放之极而不失绳规,黄的草书增益“点”法。有了这些基础再涉猎各家,不妨都过过手,把他们的长处收入手底,为以后创作打下基础。 5、临习怀素《自叙帖》,对该帖清健的笔姿、瘦劲的笔调表现出的圆转矫健的线条,以及奔

于右任《周君石笙墓志铭》初现泾阳

德风堂, 于右任《周君石笙墓志铭》初现泾阳 《周君石笙墓志铭》 一方于书墓志刻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年动乱”中惨遭毁弃,40余年后,它的一件拓本最近却在先生祖籍、原石刻所在地——陕西泾阳突然出现,且其刀笔如新,品相佳美,几无一字损蚀,这对广大于书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值得额首称庆的一桩喜讯。

《周君石笙墓志铭》局部一 《周君石笙墓志铭》局部二 这件墓志拓本,便是于右任撰并书,成石于1937年的《周君石笙墓志铭》。拓本纵62厘米,横110厘米。不含铭文上下款,共32行,729字。(附局部图,系王东东提供) 墓主周石笙,虽说史无大名,但其人其事,却是民国省志有记,在其故里泾阳,也曾有过较佳口碑。特别是他跟于右任的那种既“同里同学”,又“以文字相切劘”,“少年之时,处之则形影相接,出则声名相比”,二人因而曾被“里中耆旧”,“期其远大”,寄予厚望。尤其是而后又有了于妹仲华嫁周这一重要的姻亲关系,故在其逝世6年之后,于右任便应外甥周伯敏之请,为周撰写此志,洋洋乎700余言。现时读来,虽系文言,却也让人觉着文辞简约畅达,造语朴实,尤其是下笔常带感情,因而颇为动人。这正是此墓铭不同于一般应酬之作之处。 周石笙,名镛,生于1875年,卒于1931年,享年56岁。葬于泾阳周家故莹。系晚清光绪癸卯进士。曾在刑部短期任职,后被宫派赴日考察学务,返陕后任陕西高等学堂监督,对树立良好学风、倡导设立农

校等多有建树。1930年,于右任在家乡泾阳县斗口村创办“斗口农事试验场”,就有跟周互相呼应的意思在。1930年,陕西发生大饥荒,周石笙出任赈务,尽心竭智,救死救荒,积劳成疾,越一年而殁。亲谊佳行如此,难怪先生在墓铭末尾会慨然长叹道:“同舍之契,离群之怀,何其今日,我铭君埋?”感情之深,唯手足可比! 作为身份显赫,书艺超群的民国要人,数十年来,经于右任撰书的碑文慕铭,何其多矣,但就其书法艺术风格来说,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换阶段。一是50岁前,以《富平仲贞刘先生墓志铭》、《彭仲翔墓志》、《邹容墓表》、《蒋母王太夫人行述》、《佩兰女士墓志》、《董少将振五墓志铭》、《陆秋心墓志》等为代表的取法北魏楷书,将其点线、结字融入笔下,从而创造出了舒展俏拔、流畅大气的书体风格;二是50岁以后,以1936年《标准草书》成型出版为标志,于右任先生的书法风格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和变化,即融楷、行、草为一炉,创作出了一批以1939年的《李雨田墓表》、1945年的《邓友斋墓表》、《孙荆山墓志》等为代表的著名作品。行书入碑,早在1300多年前,唐太宗就以自己堪称成功的《晋祠铭碑》,首开风气之先;而草书入碑,千余年来,却鲜有尝试者。只是到了现代,于右任先生方才开此先河。对此,直至今日,也还有论者认为,碑的审美观念为凝重,而草书是流动的,故不宜。而于右任却以自己卓越的实践,证明了草书入碑之可行,从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让人感佩的贡献。在先生的此类代表作品中,楷书端庄高古,行书潇洒飘逸,草书流美律动,三体融为一起矛盾而又统一,是那么和谐自然的集于一身,浑若天成,呈现出全新的一种审美境界。现时,这件鲜为人知的《周君石笙墓志铭》在先生祖籍泾阳的突然面世,益加证明了先生这一阶段对书艺风格的进一步奋力探求,确实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 较前述几件作品要早上二年的《周君石笙墓志铭》的写成之日,恰好是先生的《标准草书》成型之时。单以其中的草书论,也似乎可以说,先生仿佛是在用作品的实践,默默地,为自己所主张的“易识,易写,准确,美丽”这一改进草书的“四原则”,作着形象生动的示范和注释。如有兴趣,无妨将这个拓本中的诸多草体字拿出,跟《标准草书》中的同一字体细细比对着去看,这时,你当会发现,它们之间,原有那么密切的血缘关系!另外,此件作品的章法,也做到了即谨严又活泼,张驰有度,收放自如。纵观全篇32行,前半部分,行均24字,而后则渐趋奔放,渐次减少为每行23字、22字,如同一阕华美的乐段,由弱到强,有低走高,由慢而快,直至推向高潮,一如孙氏之《书谱》节奏的前后变化转换那样。可谓:于书大美,尽在个中了!

书法大家简介

罗钟男,1944年10月28日出生于厦门。著名书画家。罗钟,号云烟居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 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厦门政协书画家室秘书长。现居北京,任北京当代弘文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高级顾问、中韩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日书法作品汇观》、《跨世纪中国专家学者名录》、《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1] 学艺 早年随其伯著名书法家罗丹学书、习诗文,深得“罗丹体”之精髓,亦擅草行隶魏各体。 隶书潜心多种汉碑,于《张迁》、《衡方》、《石门颂》、《曹全》致力最勤,融诸碑于一炉,并掺入篆书和汉简之意趣, 饶有金石韵趣;草书宗王羲之,兼涉怀素、孙过庭、吴镇等,并溶入弘一法师之恬淡和于右任之凝练。魏书攻《张猛龙》、《郑文公》、《二爨》,尤喜《嵩高灵庙碑》,近几年来,浸淫于狂草探索,对历代狂草大家,如张芝、怀素、黄庭坚、王铎等无不潜心临摹,渐入佳境。 作品、获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作品被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及个人收藏,以及被镌刻诸多碑石。《书法》、《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书法导报》、香港《收藏天地》、《文汇报》、台湾《闽光

杂志》、菲律宾《商报》多种刊物曾作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对其书艺亦曾作推介。曾应邀作为书画代表团成员到新加坡和台湾地区访问、办展,曾在厦 门、福州北京荣宝斋举办“罗钟书法展”,出版《罗钟书法集》。 4荣誉编辑 近年来,罗钟在《中国艺术典藏》2008.11荣选为封面人物、《美术家》荣选为中国书法20名家提名人物,书法作品在《中国书画》、《北京晨报》艺术典藏、《北京晚报》、《奥运之歌》中国书法名家作品手 迹、《民族团结颂》中国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邀请展、《军魂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禅心慧语》中国当代书家墨宝真迹等著名报刊,被多次报道和发表。创作的二幅八尺书法作品——“魏行书郑板桥题画诗自谴”和“…罗丹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以及对外文化书画交流展,作品和传略被收入多种辞书和作品集,香港《收藏天地》、台湾《闽光》杂志等曾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5其人其书编辑 知者有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因而要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灵庙.道路十分艰难而遥远。只有具备澄明宁静的胸襟、深切关怀的情感、矫健耐劳的步履和忍耐寂寞的心性的人才能走到那片神圣的净土。我的恩师罗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怀揣对书法艺术宗教般虔诚的执着追求者,并已卓然成为德艺双馨的书

田蕴章356字每日一题每日一字

《田蕴章书法讲座420集大合集》DVD-01分辨率为720X576无水印001_永_永字八法 002_火_火字与笔顺 003_必_必字与书法 004_右_右字与书法 005_有_有字与执笔 006_无_无字与捻管 007_飞_飞字与入门 008_耳_耳字与入门 009_之_偏锋与中锋 010_乎_方笔与圆笔 011_者_藏锋与露锋 012_也_临帖主要方法 013_哉_临帖三忌 《蕴章书法讲座420集大合集》DVD-02分辨率为720X576无水印 014_不_先学古人还是今人 015_方_欧题字笨拙怎么办 016_为_楷行草之间的联系 017_岂_书法研究生报考方式 018_君_今人难以超越古人 019_臣_师古而不泥古 020_日_高科技与学习书法 021_月_行草字形大小 022_雨_书法界文化品位低 023_竹_书法家的标准 024_鱼_风格和面目025_马_字外功 026_龙_今人与古人临帖 027_风_书法协会(一) 028_鸟_书法协会(二) 《蕴章书法讲座420集大合集》DVD-03分辨率为720X576无水印 029_山_评委(一) 030_心_评委(二) 031_其_书法评选过程 032_虎_流行书风 033_气_学院派书法 034_良_正书展 035_能_正书展评委 036_而_投稿作弊 037_处_学者型书法家 038_门_异体字 039_安_书法的变化 040_孝_读书与书法关系 041_自_当今书法家不写自己的诗042_高_现代书法 043_武_个人书展 044_每_书法有益于健康吗 045_寿_雅俗共赏 《蕴章书法讲座420集大合集》DVD-04分率为720X576无水印

《书法艺术赏析》考试题

2015年《书法艺术赏析》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目录

1、单选题 ------------------------------------------------------------3 2、多项选择题 ------------------------------------------------------7 3、判断题 -----------------------------------------------------------11

一、单选题。 1. 李斯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 书圣 B. 小篆之祖 C草书圣手 D.. 四贤之一 2. 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C )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3.“飞白”书是指( A ) A.笔画中丝丝露白 B.模仿飞鸽所书 C.用白色颜料书写 D.在白天创作 4.并称“钟王”的是( A ) A.钟繇、王羲之 B.钟繇、王献之 C.钟繇、王次仲 D.钟繇、王珣 5.并称“二王”的是( B )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6.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7.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A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8.王献之的什么书体略胜其父王羲之( A )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9.王献之能突破其父的限制,自创别体,是因为他( B ) A.自小就比别人聪明 B.溯源而上,师法钟张 C.不练父亲的字 D.做官被贬,流放偏僻之地,只能自学 10.“楷书四大家”是指( A ) A.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B.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 C.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D.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11.颜真卿书体被称为“颜体””,与()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B ) A.柳志光 B.柳公权 C.柳国庆 D.柳培琪 12.颜真卿的()作品,浑厚庄严,饶有韵味,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B ) A.《大唐中兴颂》 B.《麻姑仙坛记》 C.《争座位贴》 D.《祭侄文稿》 13.颜真卿的()作品,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C )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大事年表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

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6月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

草书写法岂容任意变更——论沈鹏先生草书中的谬误

沈鹏先生是当代书坛名人,身具众多头衔:全国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顾问等职,可谓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其著作颇丰,然而阅其《简介》,其作品还是以书法方面为主;而沈鹏先生之蜚声海内外,正因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领袖人物,从副主席到主席至少经历三十年左右,而自称创作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件以上。大约在十年前,我的邻人在济南参观李清照纪念堂时拍摄了一张沈鹏先生以草书体写的《一剪梅》的碑刻,拿照片来让我观赏,照片的草书文字还算清晰(见图:沈书一剪梅)。《一剪梅》正文共六十字,浏览之下,不禁使我惊诧不已,因其中既有错字,又有不合规范的字,加在一起就有六个字之多。其后不久又有书画界的朋友向我提起:沈鹏先生出版过一本《沈鹏行草千字文》(以下简称:“沈书千文”),并说书中有若干错字。(按此书书名应命题为“草书千字文”更为切题,因严格地说书中可作行书看的仅寥寥数字。)闻听此言,就产生了一个很想一睹究竟的愿望,后来偶然在书肆发现了这本书,便买了回来。此书出版于2000年,封底写明是北京和平出版社出版、第一版第四次印刷。虽没有印数,但作为普及型的平装本,几次印刷至少也在数万册以上。披卷阅览一过,令我大为惊愕,因为几乎每一页都有写错的字,甚至有一页内就有数字谬误。 笔者作为书法艺术工作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学习研究草书。从《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十卷本作为开端进行辨识草书,以后几乎遍览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的草书碑帖,凡遇疑难不识的字,不惜耗费时间精力,必至辨清认识而后已;有些疑难的字是作为存疑经搁置多年之后重新检阅时始忽然开悟,获得确切辨识的。数十年的苦心研习探索,对草书的各种规范写法以及其创造的依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于是发现近二、三十年来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多种碑帖书籍中,释文中的错误非常之多,甚至七十年代出版的四大巨册《草字编》(启功先生总校订)以及奉乾隆帝御旨刻制之《三希堂法帖释文》也有释错或应释而未能辨识的草书。由此深感草书之辨识确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拟

谏逐客书备课资料【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谏逐客书/李斯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十一课】 资料内容:古文的【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

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

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 由《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的“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活动,经过专家及群众的投票评选,于年初揭晓。以得票多少名次排序为: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和李叔同。对于收藏者、投资者来言,这个评选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便于收藏者去制定收藏目标。 书画收藏,当然应以艺术品质为第一要素。由于个人的偏好和艺术审美观及鉴赏力的不同,往往会对古今书画名家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取舍态度。有时恰恰是收藏了当时不被市场看好,而在若干年后却备受青睐的作品。这就要看收藏者的鉴赏水平以及是否有战略性的眼光了。比如有近代“草圣”之雅称的林散之,其作品在50年前并未被国内的书画界看好,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书艺境界,如果哪位仁兄在那时收藏了林散之的手稿原作,想必今天是个受益者,因为这些宝贝已增值了数倍。 林散之书艺的被发现,缘于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那是1978年,林散之的一幅大草震惊了所有的评委,包括郭沫若等人在内,都对他的笔走龙蛇之大气、线条使用之精佩服之至。后来由于日本书法界的崇拜,林散之在国内迅速走红。那时他已经年近60岁了。 细看这份出自中国书法界最权威机构的报告名单,不难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纯以书艺服人。光从纯粹的书法艺术来论,前几位名家的书艺光芒确实是最有亮点的,也是他人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康有为和于右任两位大家的入围,更令人信服,他们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和大师而非一般的写字匠。相对于齐白石、沙孟海和沈尹默等名家来说,这两位书坛高手的知名度似乎要低些,这与以往的宣传力度、时代差异是分不开的。但两位大家的艺术造就一旦被今人所识,作品在拍场上就不会是今天的价格了。 于右任留给世人的作品,以行草对联形式居多,作品沉稳拙重,弥漫着大气神韵。其书艺的精神与人格的方正是极其吻合的。人们认识康有为,大多是基于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熟识中国书法的人都知,事实上康有为为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流传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绝不会比他在历史上的政治作为逊色。康有为书法深受魏碑的影响,却又事于变化。常常是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折笔处方圆并作,运笔时迅起急收,妙入毫端,其腕下的功夫之精深,足以令人折服。可以说,十大杰出书法家中前4位的艺术韵味是,吴昌硕的大气雄强、林散之的干枯空灵和康有为的意境宏阔及于右任的苍劲老辣。 二是谢无量和齐白石的入围,显示了艺术和传播的效果。前者是10位大家中名声最不响亮的,但恰是他广博深邃的学识修养和看似散淡又漫不经意的书法艺术,博得了人们的厚爱。有些艺术品在开始看时,常常有不怎么样、不让人心动的感觉,但时间一长,就会越看越有滋味。谢无量的书法就是这样。他的字体结构新颖别致,寓巧于拙,疏朗而不松弛,实则是成竹在胸,自有法度。以笔者对他的书艺理解,他的作品之所以能不落窠臼,一方面是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得力于他那广博深邃的学识修养。因此,他的书法笔姿凝炼遒劲,柔中见刚,不为固定形式所限,也毫无矫柔造作之状,而是耐人寻味。齐白石的书法能入围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行列,多少是沾了他画名的光。比起他卓有成就的水墨画来,他的书艺似乎是不值多谈,倘若那些诗句不是配地其精妙的图画旁,谁还会去眯起细眼仔细品评呢?从纯收藏的角度来说,恐怕是10幅齐字民抵不上1幅齐画的经济价值。毕竟,经济价值的背后,有艺术含金量支撑着。 三是沈尹默和李叔同的入围,颇有戏剧性。沈氏书艺在海上艺坛间被认为是近代的开拓者,也确实影响了从事书法艺术的几代人。然而在我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又常常被认为是阻碍了现代海上书法的发展和前进的祸端。如果从收藏和鉴赏的角度去看,部分地吸收和收藏一些沈氏的作品不乏是一种高明之举。但如果将其视为艺术典范,则往往成了收藏者前进的绊脚石。李叔同的书艺自然与众不同,出家人自有的超脱和清雅,不存一丝人间之浮躁,

言恭达草书论

言恭达草书论 来源:国谊国礼 在中国书法史上,草书是最具民族性与天才性的艺术形式,它诉诸心性又上达与融摄宇宙精神,在理性的规则下反迸出宗教与浪漫精神,反映出汉民族天才式审美幻想与哲思。可以说,它是道家哲学在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最高反映。它源于道之“一画”、“一条线通贯着大宇宙”,它为书法立法并破法,在立法与破法的张力结构中将中国书法推向最高审美之境。宗白华说,“中国音乐衰落,书法代替音乐成为民族最高的艺术。”如果加以限定的话,这里所说的书法,确切地说,应是狂草。 草书的天才性是毋庸置疑的。从魏晋二王为草书立法后,每一时代都渴望草书天才的出现,但草书天才往往吝悭一面,在二王之后,草书大家零星而出,整个南朝也只有王慈、王志堪称圣手。经历南北朝统一,隋代无一草书家,至初唐草书家也只有孙过庭,而且拘于小草,未能宏逸。迟至中唐,张旭、怀素二位天才草书家才惊世而出,挟惊天地、泣鬼神之如椽巨笔,将草书推向顶峰,并将二王今草推向狂草之境,完成了唐型狂草的审美转换。张旭、怀素狂草不仅臻于高度成熟,并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旭素之后,狂草为晚唐狂僧所继承,推波助澜、蔚成大观。晚唐五代、藩镇、军阀割据,国家分裂,书法凋弊,狂草也趋于衰落。从整体上看,唐代之后,草书基本处于一个不断衰落的过程。群体性草书大家阵容再也没有出现,并且,即使是个体性的草书大师也只是偶逢,才不世出。如宋代只有黄山谷大草堪称绝诣,为盛唐大草遗响,其余周越辈则不足观。元代近百年无一草书家,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皆泥于小数,为草书之流亚,难称大者。宋元之后,明代堪称草书中兴时代,大草书家辈出,如祝枝山、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皆在草书创作上臻至一流,超迈宋元。只是在气局上,尚与唐人有不小的距离。明代可以说是草书的中兴时代,同时也是草书的一个回光返照的急遽衰落的时代。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以血腥手段镇压汉族人民,实行文化钳制奴役政策,通过大兴文字狱、消除文化反抗,并援程朱理学取代王阳明心学,消除思想多元,重开思想史上理学统治时代。灰暗的理学统治,扼杀了草书的生命感性,一代草书大师傅山入清后寂寂而终,终老牖下,表明草书的辉煌时代已经终结。傅山之后,清代书法史上无草书大家产生。继清乾嘉时期碑学萌起,颠覆帖学道统,草书更是跌于谷底。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中将王铎草书列于能品下第八;傅山草书则仅列为能品上第三,姚鼎行草书妙品之后,包世臣草书眼光之低劣可见一斑。至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的记述则更使人欷觑不已,“近世北碑盛行,帖学渐废,草法则既灭绝,行书简易便于人事,未能遽废。然见京朝名士以书负名者,披其简牍,与正书无异,不解使转顿挫,令人可笑。” 清末碑学发展已显现出全面危机,这就是魏碑独盛而行草偏废。一些有见识的碑学大家如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皆开始打破魏碑的笼罩而引帖入碑,从而开创了碑帖融合的新局。至清末民初,碑帖融合已蔚成大观,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碑学危机。清末碑派大家的价值选择,预示着碑学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而在这个阶段的碑学发展中,碑学对帖学的重新接纳,也使得帖学重现生机,并开始谋求独立发展。到民国二、三十年代,随着碑帖融合趋向极致——于右任碑草书为标志——碑帖两极分治的契机终于产生。沈尹默对复兴帖学的倡导,表明帖学开始挣脱碑学羁绊,而重新获得主体地位,并对现代书法史产生重大影响。 在帖学复兴的书史境遇中,如何复兴大草已成为现代书家重新思考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未免过于沉重,并且由于碑学历史对帖学历史压抑所导致的帖学失忆,使得当代书家在面对草书实践问题时难以获得历史的超越性。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倡导与实践便显示出史观的淆乱和窘境,同时也提示出碑学之于草书的无力。事实正是这样,碑草书发展到于右任已显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事实证明,现代草书要获得大的历史突破,必须走出以碑统帖主调下的碑融之路。林散之、毛泽东成功的草书实践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林散之、毛泽东草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