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应创新要求的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研究

适应创新要求的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研究

重庆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适应创新要求的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研究

姓名:胡宪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何跃

20060401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时代,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是知识创新的阵地。高校的科学研究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然而,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加之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必须对传统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从而推动科研创新发展。

文章首先对组织结构理论及组织结构形式等研究基础进行系统的评述。分五大类分别介绍了组织结构理论,包括古典组织结构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和经济学组织结构理论,并对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直线职能制、矩阵制、虚拟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紧接着对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做一般性分析,阐述了高校科研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作用,结合高校的特征提出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因素,即环境、技术、规模、战略。然后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现状的分析,具体分析现有结构的不足,得出变革的必要性。最后围绕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这一目标,提出矩阵制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是高校科研管理的现实选择,而虚拟化将是适应创新要求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an age of knowledge economy. Innovation is an essential character of knowledge economy. In this age, the 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effects countr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untry competitive competence. As b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age, universities are playing the pivotal role that cannot be substituted.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osition and has superiority which o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is unable to compar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must have the continuous innovating ability.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straight-lin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isn’t suitable for the time request. Furthermore, the tendency of overlapping fusion of discipline is unceasingly strengthened. Universities have to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had to carry on the transformation,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The paper first comments on research foundation about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rm. It introduce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ory in five big categories, Including classic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ory, behavioral scienc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ory, contingency system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ory, environment decisio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ory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ory.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ory is related straight-line functional system, the matrix system, and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Then it has analyzed the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By analyz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trying to achieve the target for promoting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matrix system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s practical choice for th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it is a tendency that virtual organization is suitable for the innovation request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ollege,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Oganization structure, Innovation

1 绪论

本章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缘起:高校科研创新不仅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而高校科研创新迫切要求打破传统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制约。为此本章提出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1 问题的提出

本论文研究工作是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改革不断深入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的。

1.1.1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科研创新

人类社会正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经济的增长不再依赖于物质资源、资本及硬件的数量与规模,而主要取决于知识和科技的积累与运用 [1]。知识作为蕴涵在智力资源中的核心成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据统计,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知识经济的贡献;特别是美国,近年来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2],知识正在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牵引力。据估计在主要OECD国家经济中超过50%的国内生产总值,现在是以知识为基础的[3]。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将难以生存和发展[4]。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5]。

图1.1 知识经济运行规律图[6]

Fig1.1 Running rule of knowledge economy

知识和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从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要体现为科技创新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满足需求是前提,启动科研发现是基础,必须有创新才能满足需求,科研成果才能转化为商品,才会有社会市场效益。然后根据价值规律和消费需求发展趋势,驱动寻求新的更高级的科研发现,促进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6]。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科研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科研成果,是政府和企业界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拓展新市场的一个重要源泉。高新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校科研为基础的,高校不仅具有雄厚的技术储备,而且具有很明显的科技人才的优势。同时,高校科研的发展对知识经济所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起促进、推动作用。因此,高校科研创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8年在美国科学年会上指出,保持美国的科技优势必须加强教育工作,使美国的教育质量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育质量。同年我国发布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54],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1.1.2 国家创新体系要求高校科研创新

纵观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加强本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199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递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从21世纪国家振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创新体系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面对大好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还需要创新立国战略。

在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机构。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依靠高校发展高新技术的经验是成功的。美国在总结硅谷成功的主要原因时,得出了“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的结论。高校的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其他研发机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高校具有优越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为科技人才提供了一种自由宽松的学术交流与碰撞、竞争与合作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高校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使得高等学校得以集中许多学科和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高等学校为科研提供了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和较先进的实验设备。高校科研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挥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

1.1.3 高校科研发展要求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可以说,没有科研创新就没有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我国教育部颁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8],指出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两个重点之一就是“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其中提出了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加强制度创新,相继提出并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推进了高校的科技创新。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家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研究的发展进入了学科的系统综合时期。“跨学科研究”开始出现,即“科学研究规模的扩大,学科探索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互相借鉴和学科研究成果的相互渗透[9]”。跨学科研究要求“打破原有知识体系的僵化分割,为新学科的成长和知识的应用提供交汇点[10]”。根据组织结构原理,组织功能的发展,必然要求组织结构发生适应性变革。

我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科层制的管理结构束缚着科研创新的发展。如何调整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组织自身的结构,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合理的科研布局,营造良好的组织创新环境,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提升科研创新实力,成为高校科研改革的新任务。

1.2 问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内容

论文旨在基于组织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围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这一根本目的,针对高校科研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构建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模式。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加强和改善高校的科研工作,推动科研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和重新设计是必然的结果。本论文主要从高校科研创新这一角度对高校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系统地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对高校科研和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分析基础上,运用组织和组织设计理论以及组织结构理论,从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出发,结合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实际情况,对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发展作组织结构的设计,以期为促进高校的学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做出有益的理论探索。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少有学者从组织结构创新的角度探讨高校科研管理改革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组织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分析和探讨高校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对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促进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在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中的导入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的实用意义在于,通过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研究,对组织理论和组

织结构理论的发展和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组织管理实践中。本研究从影响科研创新的深层次原因对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进行重新设计,适应了高校科研发展的需要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基于此,本文结合组织结构理论,提出相应的高校科研创新的组织结构模式,对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所作的有益探索,在实践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期为高校相关改革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 跨学科研究法

组织结构理论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使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是组织分析的传统方法。本研究同样综合运用了跨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论题展开论述。

(2) 文献分析法

此法是本研究采用的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CNKI、万方、维普、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方正Apabi数字图书等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和ABI/INFORM Dateline、ABI/INFORM Global、Elsevier SDOS、博硕论文库、百度和GOOGLE 等搜索引擎,全面查阅国内外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研究的学术文献,收集社会上己经发表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对对组织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的探索,主要组织结构形式的介绍分析、实际工作者的经验体会、研究成果的报告、政府和组织发表的有关统计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与分析,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观点。

(3) 调查与深度访谈法

按照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个别面谈的方式听取本校科研管理有关领导、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观点看法,以深入了解他们对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观点。

(4) 归纳法

结合已有的资料,运用归纳法总结出高校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其不足,提出适应科研创新要求的组织结构构想。

1.2.3 主要内容

本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掌握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材料;根据已有文献分析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大学的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访谈,据此总结出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现状。从而运用组织结构理论和组织结构设计理论提出高校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显示选择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等;第二章是本文的研究综述,介绍了古典组织结构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和经济学组织结构理论。逐一分析与本论文相关的主要组织结构形式,包括直线职能制、矩阵制、虚拟组织。提出组织结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有关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相关研究作简要的梳理;第三章针对高校科研做一般性的分析,重点对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第四章是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现状分析。分析传统的高校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形式及存在的不足;第五章提出适应科研发展和创新要求的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第六章对论文进行小结,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论文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论文内容的整体框架如图1.2:

图1.2 论文逻辑框架图

Fig1.2 Logic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2 研究基础:理论与历史综述

本章将对组织结构理论、主要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行述评,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1 组织结构理论综述

研究组织结构首先涉及的是组织的概念。关于什么是组织的问题,在组织理论的历史长河中,见仁见智,难分伯仲,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组织的认识和研究仍将继续下去。正如组织理论家马奇和西蒙所言:“组织的定义并没有多少目的,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是它们提供了我们理解所研究组织现象的基础。[11]”本文采用理查德·达夫特的定义:“组织是指这样一个社会实体,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精心设计的组织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同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17]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既表现为静态的组织结构,又体现在动态的组织活动中。它包含组织内部的指挥系统和信息沟通网络,又包含着组织成员在不同层次的责权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涉及到权力的集中程度、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分配、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组织中各层次、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等等问题。组织结构的内涵是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12]。

组织结构建立的理论依据是组织结构理论。作为社会化大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产物,组织结构理论出现于20世纪初叶,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演进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它不仅是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也是组织生存、组织发展、组织更好地发挥其职能的理论支撑。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研究认为现有组织结构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古典组织结构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权变组织结构理论、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及经济学组织结构理论。

2.1.1 古典组织结构理论

工业革命爆发后新型生产组织出现,社会逐渐地需要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新型管理组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一批在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中担任管理工作的专家和学者开始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组织问题,并在组织结构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开创性的见解。他们研究了新型生产组织的管理方法,总结了以往组织管理的经验,探讨了新型管理组织模式和管理组织所应具备的特点,产生了

古典组织结构理论。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后期,古典组织结构理论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它认为,所有组织都共同拥有一种最好的结构模式,即通过一种层级制的高度正式安排,组织生活由统一规定的事无巨细的计划和制度来支配[13]。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假定只有一条轴线:自上而下的权力和自下而上的报告。特别强调对一些科学的组织原则的概括和分析,认为这些组织原则是普遍适用的,是相对准确的,它们坚持用科学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来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尽管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者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其理论内容和观点基本一致。

科学管理理论。由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创立。他提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件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实现刺激性的工作报酬制度等等。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主张实行职能管理制,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提出的例外原则也成为现代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的理论来源。

行政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试图创立一种适用于各种组织的一般理论。从组织结构理论角度评价法约尔的理论,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重要观点有:概括了14条一般管理原则,其中许多都是关于组织结构方面的指导原则,如分工,集权、权力与责任相符、领导指挥统一、等级链等等;将统一指挥原则和泰罗的组织职能化原理结合起来,提出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提出“跳板”原则,对层级原则有益的补充。在保证维护命令统一原则的前提下,法约尔

(如图2.1所示)。

Fig2.1 Fayol's Bridge in organization

官僚行政组织理论。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关于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官僚制行政组织理论是对组织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韦伯在《社会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自己的基础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只有权力才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提出了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如图2.2表示:理想的官僚制组织体系分为三层,顶端是主要负责人,主要职能是进行决策;中间是行政官员,主要职能是贯彻负责人的决策:低层是一般工作人员,主要职能是从事实际的业务工作。

图2.2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Fig2.2 Ide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al system

古典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认为组织就是由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机械系统,通过严格的组织制度建立一个等级清晰的职权系统—金字塔式的结构形式是适合所有组织的最好的模式。它适应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形成后的近半个世纪中都始终处于组织结构理论的主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理论的局限和不足就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它仅仅将组织当作一个机械系统,就结构谈结构,忽视了个人对组织结构的能动作用,抑制了创造性。其次,古典结构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相互适应,而脱离了组织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大系统,因此对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孤立的、封闭的。另外,此理论侧重于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缺乏对组织发展和创新的探讨。

2.1.2 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

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的前身是人际关系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组织的

动力系统的缺陷越来越成为制约组织进一步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于是组织学家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以前被忽视的人的因素上,开始研究人的行为差异、行为原因以及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人际关系理论,50年代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60年代中叶又发展形成组织行为学。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强调组织中社会心理系统对人行为的作用,认为正式的组织结构的作用是有限的,要重视组织成员个人的情感和需要,重视整个组织的文化特性对正式组织结构的制约作用,他们坚持用一些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来解释整个组织结构的变革[12]。

梅奥和人际关系学派。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发现了人不是以经济利益的满足为目的的“经济人”,而是有更丰富需求的“社会人”。因此,大量非物质因素被引入到管理组织激励机制中,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也要重视考虑人的需要和特点。

巴纳德和非正式组织。切斯特·巴纳德率先将组织结构特性与个体行为特性结合起来分析组织问题,认为组织是人相互作用的系统,是有意识调整两个人或更多人的行为或各种力量的系统。他将组织看作“协作系统”,构成了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他的权力接受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不能单纯依靠少数几个人的权力命令来行事,而必须取得组织内个体人员的支持与合作。巴纳德强调非正式组织的职能,认为当组织成员个人与正式组织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组织对维持组织的职能起着重要作用,其存在能使组织更有效率和效能。

因此,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重视组织内人的重要性,坚持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解释整个组织结构的变化。但是,它对个人情感和心理的过度强调,却使它走上了与古典理论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忽视正式组织的存在,缺乏对理性和经济因素的研究。

2.1.3 权变组织结构理论

权变组织结构理论类别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形成,并在70年代成为组织结构理论领域的主流。它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类别和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类别的观点,侧重于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适应的关系。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既保持了人的因素,又保存了结构的因素,将两者结合起来,试图重新设计组织。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是此理论的基本方法。它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由人群、物质和程序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系统。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部分,组织与社会环境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组织结构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即所谓以变应万变。不存在个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组织结构设计。不同的组织以及同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应按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而且,组织本身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联系而成的种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有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作用。因此,组织不是固定的、静态的,而是始终处于种内部与外部、内部

与内部之间的调整和适应的运动过程中。[12]

2.1.4 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出几个新的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它们是汉南和弗瑞曼的总体生态理论、帕弗尔和沙兰西克的资源依赖理论、迈耶尔、罗万和祖克尔的制度理论。这三个理论范式的一个共同观点认为,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

总体生态理论。又叫自然选择模型,把生物学的总体生态理论应用到组织理论中,认为组织在环境中生存与否和生物的适者生存的规律一样,环境依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来选择一些组织或淘汰一些组织。一些组织在总体水平上适应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就能生存繁衍下来,否则将会被新的适应性强的组织所取代。被环境所选择的生存者总是那些能最好地协调其内部的资源以适应竞争环境的组织。[14]。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功能的重要性,它与组织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依赖交换方法有着重要的联系。组织对外部资源有依赖性,企图积极地面对环境,力求按照自己的优势通过许多手段去控制这些资源,而不是被动地作为环境力量的接受者。资源依赖模式的前提是:决策在组织内发生的,决策处理的是组织面临的环境,它是在组织的内部政治氛围中进行的。

制度理论。这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迅速崛起的一种理解组织的新方法,并逐渐地成为“90年代组织理论的宠儿” [15]。制度理论对组织研究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对组织环境的重新界定。他们认为组织不仅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中运作,而且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求生存。制度环境是通过规则和规定组成的,其间的单个组织要想获得环境的技术和认可,就必须服从这些规则和规定。

2.1.5 经济学组织结构理论

这一派别的主要代表是詹森和麦克林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探讨了组织结构发展新趋势的深层原因。

委托代理关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在此关系下,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包括授予代理人一定的决策权力。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正是看到了组织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事实,提出了委托人怎样能以最小代价,使得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愿意为委托人的目标和利益而努力工作的问题,并为回答这个问题得出了一些数学模式和实证论述。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组织的存在是因为企业组织内部的协调机制可以替代市场来配置资源,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效率。从理论上说,企业规模的界限应该定在其运行范围扩展到企业内部组织附加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市场或在其企业中进行同样交易的费用的那一点,称之为企业的效率边界。当组织规模不断膨胀,内部管理层次增加,

使得组织内部沟通控制等交易费用大大提高,超过了组织能够降低的市场费用时,也就意味着达到了理论上的企业的效率边界,组织就必须解散或者改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下图直观的了解五种组织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表2.1 组织结构理论派别及其主要观点

Tab2.1 Theories schools and main ideals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组织结构理论派别主要观点

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强调对一些科学的组织原则的概括和分析,认为这些组织原则

是普遍适用的,是相对准确的。坚持用科学的准确性和普遍适

用性来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

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正式的组织结构的作用是有限的,要重视组织成员个人的情

感、需要和整个组织的文化特性对正式组织结构的制约作用,

坚持用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来解释整个组织结构的变化。

权变组织结构理论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类别和行为科学组织结

构理论类别的观点。把整个组织系统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

统,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是权变结构理论的基本方法。

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的外部环境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否定了管理者在组织

结构变革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经济学组织结构理论管理者不会从组织的总体利益出发进行积极的组织结构变革。

也否定了管理者在组织结构变革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资料来源:李晓春,七十年代以来的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趋势,1998[13]

我们可以发现: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是个对组织的认识逐渐深入、全面的过程。许多思想和理论不可以简单地以时间划分先后,以优劣评判好坏。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综合体,作为社会组成要素的组织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就需要不同理论支撑,同一阶段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产生不同理论共存的局面。而且组织又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必将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组织结构学派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地吐故纳新,对组织进行更深入全面地探索。其中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要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探索构建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框架,既保持运行的高效率,又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使组织在复杂变化的大环境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本论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古典组织结构理论中提到的直线职能制结构以及“法约尔跳板”中所涉及的矩阵结构支撑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分析。权变组织结构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与环境决定组织结果理论则帮助论文对影响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要素进行分析与思考。经济学组织结构理论为如何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以及权力如何分配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2 组织结构形式述评

组织结构是组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组织结构理论来源于现实问题,又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在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具体的组织管理实践的进步中形成了一些典型的结构形式。关于组织结构的类型,在不同的著述中有不同的表述与归纳,本节将与研究相关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以及虚拟结构加以阐述。

2.2.1 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思想是由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法约尔最先提出来的,在现今各类组织中被广泛应用。直线职能制结构,即U型组织结构(Unitary,一元结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的等级制结构。它实质上是综合了最初的直线制组织(Line Structure)和泰罗提出的职能组织的优点而形成的垂直的组织形式[16]。直线职能制结构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将专业化分工原理充分应用到管理职能和工作技能上,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划分为生产、销售、开发、财会等若干不同的职能部门。单位总部从事业务的策划和运筹,直接领导和指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它以直接指挥、全面负责的简单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领导者之下设置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门的职能管理工作,职能部门拟订的计划、方案以及有关指令,由上级领导者批准下达。在必要时还可设立参谋机构,它们对下级领导者和下级机构无权直接下达命令或进行指挥,只起业务指导作用[12]。

图2.3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简图

Fig2.3 Straight-line functional structure

直线职能制组织既保证了组织的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才能、智慧和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对那些带有早期工业革命特征的某些重复性工作曾是有效的,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变化,现在已经不怎么有效了。组织规模扩大,纵向层级出现超载;决策堆积,高层管理者不能快速做出反应;由于协调少导致缺乏创新,每个成员对组织目标认识有限,组织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直线职能制结构的优缺点如下:

表2.2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缺点

Tab2.2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raight-line functional structure 优点缺点

1.集中统一,总部直接控制和调动资源,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若干效益好的单位或项目;1.各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

2.员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专业化训练和深层技能开发;2.对职能性工作的过分关注可能会导致员工不关心公司整体利益;

3.制定决策和沟通的渠道简单且易于

理解;

4.实现职能部门内部规模经济。 4.对环境变化反应迟缓。

资料来源: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2002[17];张智光,管理学原理,2002[18];

因此,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只能适合组织运行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当环境变化频率加快,它的不适应性就会愈加凸显。

2.2.2 矩阵制结构

矩阵结构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组织结构,是对直线职能制的补充和完善,,纵横两套管理链就如同数学中“矩阵”的两类向量,交错形成长方形的组织结构,又称规划—目标组织结构。

图2.4 矩阵制结构图

F2.4 Matrix system structure

在矩阵结构中,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作,把组织管理中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集权化和分权化较好地结合起来的,既讲分工又重视协作。这是一种二维结构,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见图 2.4)。其具体作法是从组织的垂直领导系统中,从各单位、各职能部门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临时的或是长期的任务小组或委员会。为了保证完成特定的组织目标,每个项目小组都设有负责人,在组织最高领导者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作为组织中每一纵横交点的成员,同时要接受来自项目小组与原属的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每一个矩阵组织都包含三个独特而关键的角色,他们的权限与职责也不尽相同[56]。Meredith 和Mantel把它们的区别归纳为:高层管理者领导整个组织的控制链并对其加以平衡;职能部门负责人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且要精于分析。在所在部门面对一项特别困难的任务时,他们要知道如何去分析和解决它;项目负责人通常是拥有广阔的知识和经验背景的多面手,他们必须能够对各种知识与资源进行整合;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是直接的管理者,项目负责人的任务则是便利任务的早日完成[19]。

矩阵结构的优缺点归结为下表:

表2.3 矩阵制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缺点

Tab2.3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atrix system structure

优点缺点

1.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较好的结合起来,汇集各个部门的软硬件设施,做到及时沟通,有效决策,行动灵活,寻找到集权和分权的最佳结合点;1.处理不当就会产生领导指挥的不一致,责任不清,甚至个人操纵小组决策的不良现象,导致员工面临双重的职权关系,容易产生无所适从和混乱感;

2.有利于组织内部协调合作,而且加强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合作;2.意味着员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技能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

3.是一种适合于创新战略实施的结构 3.创新的高效果是以低效率为代价的

资料来源: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2002[17]

因而,矩阵结构具有的明显特点有:第一,矩阵结构是一种高度的有机结构。部门之间、组织之间的协调不靠各种标准,而是依靠各部门人员的互相协作,协作是建立在有关人员对协作完成任务意义的共识之上,建立在所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上,而不是简单的硬性命令。而传统的垂直结构组织中的协调主要依靠命令和各种制度及标准的工作程序等。组织分权不是根据职位,而是根据解决问

题或完成项目所涉及的有关部门,根据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多少来分权。这种分权显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项目的完成。组织中的信息交流以横向为主,纵向为辅。所以说这种组织结构的刚性小,有机程度高。第二,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安排其组织结构。矩阵结构的规模完全由问题的复杂程度决定,组织活动围绕组织要完成的目标展开。

2.2.3 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是一种没有总部、没有组织图、没有等级制度的结构,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出自己竞争优势的一种经营组织。虚拟组织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指形式虚拟,即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原来的实体组织改变了形式。原来固定的办公室、固定的作息时间都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而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则是“虚化”的场所,所有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另一方面是内容的虚拟,组织运行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均来自于他物。组织通过契约的形式支配使用组织以外的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这种虚拟组织几乎没有界限,不同组织、供应者及顾客之间的界限不仅易于穿透,而且不断地改变。

Fig2.5 Structure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虚拟组织的具体组织结构见图2.5[12]。虚拟组织的主体构件包括虚拟能力团队(Virtual Competence Team,VCT)、虚拟工作团队(Virtual Working Team,VWT)和

网络事务中心(Virtual Affairs Center,V AC)。它们在数量上具有随机性,VCT是按能力的差异性划分的团队,随着各组织核心能力的差异情况,呈现丰富的数量的多样性。VWT是根据任务需要临时由VCT形成的工作组,它的多少也不固定,随着组织各阶段的任务多少而定。从图中可以看到,VCT和V AC通过信息网络联结成为内部的网络(实线圆)。根据临时任务的需要,在内部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临时的VWT,它们如同组织的“触角”和外部合作网络相连,形成实际的合作关系,完成组织任务。当任务完成后,VWT便解散,各类人员再回到各自的VCT中,处于预备状态;随着新任务的出现,再会形成新的VWT。而V AC则负责虚拟组织的综合部门,负责对VCT,VWT及整个组织网络的协调、监控、引导和对外联络(由虚直线表示)。[12]

完整的企业有各种基本功能,虚拟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有些功能或某一功能中的某些部分分化到市场,自己只留下最具优势的部分,实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组织结构,也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更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或经营范围的明确划分,只是为了快速满足市场需求而形成企业间业务联合体。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协调,企业通过对外部资源进行不断的组合,整合出来实现其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同时,虚拟组织的存在也是动态化的,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项目或产品。虚拟组织成员之间靠共同的目标愿景维持正常的秩序。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化的组织。

表2.4 虚拟组织的优点与缺点

Tab2.4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优点缺点

1.柔性结构,快速反应。按照自愿原则,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结合到一起的它打破了传统组织结构的层次和界限,是一种松散的任务联盟。一切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重新分化组合。1. 对组织之间无缝沟通和管理合作要求更高。虚拟企业内核和外界联盟单元的关系不是传统的母子企业关系,要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快捷的货物与信息流通,对渠道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势必支付更高的成本。

2.有限资源,无限功能。建立在战略目标一致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通过借用外部资源与能力,实现了以有限资源完成无限功能的目的,延伸了组织的竞争能力。2. 对灵活性的追求容易丧失忠诚乃至企业文化。虚拟组织的临时性特点,可能伤害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所谓的团队也容易单纯以各自的利益为中心。

3.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虚拟企业可以缩短产品研发的时间、降低研发成本。由于虚拟企业没有在核心功能之外进行过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一旦环境改变,组织结构需要调整和组织流程再造(BPR)时,其变革成本几乎为零。3. 对联盟组织的选择风险增加。尽管当今信息技术发达,但市场信息仍然是不完善的,组织选择联盟企业仍然是有限理性行为,个人机会主义倾向会使加盟者隐瞒和扭曲市场信息,从而带来核心组织与联盟组织间的信息不对称。

组织结构形式的演进反映了组织层级结构、权力分配、组织间的协调、单位划分和组织边界等方面的变化。组织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是层级在减少,权力在向下移、组织间的协调程度越来越高,组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组织结构的系统性、权变性特征日益显著,组织的有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难总结出当前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

(1) 组织结构灵活善变的趋势。从集权层级型组织到扁平网络型组织,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随着市场变化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企业所依赖的稳定的生产环境一去不复返。在日益变动的环境中,组织结构不断自我调适、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约翰W.戈德纳在《如何防止组织衰败》一文中认为“管辖权的分界线是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改变的,强调指出分工是组织的核心问题,没有公司、部门、科室等结构划分,综合的现代组织不可能存在下去[20]”。

(2) 组织边界的渗透与模糊趋势。组织结构的边界日益模糊,它大致以其核心能力为轴心,其结构自由地向外扩张或向内收敛。为了将信息、人才、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组织信息交流的部门壁垒将被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将是一种合作关系,使信息、资源、思想能在组织中自由流动,组织更具有活力。

2.3 国内外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研究综述

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处于高校组织结构和科研管理研究的系统之下,其理论基础是组织结构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

2.3.1 关于高校组织结构的研究

组织结构理论运用于大学组织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时间不长,但在组织结构要素、组织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类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其名著《高等教育系统》[57]一书中,运用组织理论分析高等教育。他提出按学科(Discipline)和按学院划分教学单位的看法还分析了大学的纵向机构与横向机构设置问题。他指出,简单的结构难以适应变化的要求,而复杂的结构能适应变化,随着大学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环境,大学将采用多维的单位划分和组成方法。

辛西亚·哈代以巴西大学为例,从该大学理事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入手,探究了大学结构与大学决策,大学结构与不同阶段特点适应的问题,剖析了其组织结构变化。通过分析比较职能科层和矩阵结构作用,他指出后者服务于创新,前者有利于完善,而大学战略与组织结构的适应是至关重要的。

国外许多学者对大学组织结构设计的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大学组织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