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唐代宫怨诗的考察

对唐代宫怨诗的考察

对唐代宫怨诗的考察
对唐代宫怨诗的考察

对唐代宫怨诗的考察

曹日梦夕

(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全唐诗》中有一百多首宫怨诗。这些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宫女的生活:极度奢华的生活并不能掩盖精神生活的匮乏,这里有残酷的宫禁斗争,有“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悲哀,有渴望真情的强烈愿望,也有非人性制度摧残下扭曲的情爱。从中可以看到在浮华背后宫廷制度对妇女人性的摧残。

关键词:宫女;宫怨诗;考察

中图分类号:1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058(2004)03—0207—03

几千年来封建帝王的后宫中总是充斥着大量的女子。据《礼记·昏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一共一百二十人。其实后宫中远不只这些有名份的嫔妃,还有大量的宫女。隋炀帝荒淫无耻,后宫美女如云。唐太宗即位初,“出宫女三千人,后又出三千人”,足见隋后宫之盛。唐玄宗后期,后宫之盛也几乎达到顶点。杜甫诗云:“先帝侍女八千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箭器行并序》)。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说到“佳丽三千人”,这并非艺术夸张。《新唐书·宦者上》记载“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天宝十三年是唐朝人口最多之时,约5288万人,假设女性占一半,则有2600万之多,宫廷女子约占全国妇女总人数的1/600,这么惊人的数字,不知造成多少旷夫怨妇。因此宫怨诗也就成为唐诗中屡见不鲜的题材。

但宫廷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唐高宗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和武则天的斗争中失败了,被囚禁在一个只留有送饭口的小黑屋中,后又被截去手足,装在酒瓮中惨死。唐末昭宗的何皇后下场也很惨,在昭宗被杀死后她被缢死,成为改朝换代的牺牲品。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在两唐《后妃传》中记载有36个后妃中竞有15个不得善终,其中9人死于政治斗争和宫廷政变。唐宫怨诗中有部分是反映复杂的宫禁斗争的。“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朱庆馀《宫词》)。美人相并欲吐怨情又不敢多言,可见在“琼轩”“美人”“鹦鹉”组成的一个风光绮美的图画后面,是一个罗网密布的恐怖世界。其中的宫人不但被夺去了幸。f摹和青春,甚至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有多少花季少女就这样淹没在那里。又如杜苟鹤的《春宫怨》“早被蝉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女子由于容貌美丽被选人宫,但人宫之后伴随着的是孤苦寂寞,所以懒得动手打扮。三四旬说到就是打扮又有何用?皇上看中的并非容貌之美丽,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他方面,致使宫女羡慕越女在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可见宫禁斗

争的复杂。

有些嫔妃们即使没有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她们的命运也往往取绝于帝王的一时好恶。汉武帝幼时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以金屋贮之。”阿娇当了皇后后,十余年无事,又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陈皇后被打人冷宫。刘禹锡对阿娇望幸不至的哀怨之情寄予同情而写下《阿娇怨》“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华。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刘皂的《长门怨》(其一)中也写道“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表现出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失宠宫妃的形象,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皇帝的寡恩薄情。王昌龄的《春宫曲》从失宠者的角度描写新人受宠的情形:“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宠。”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是的,在这美女如云的后宫中即使有几个能浮出水面成为人上之人,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着日子。她们企盼君王恩幸“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但在得宠时又怕失宠的厄运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正是“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辞》)。有时受皇帝宠爱也可能是一场大祸。唐宣宗得到进献的一个美女,十分宠爱,数日内赏赐无数。有一日忽然不乐,说:“明皇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于是将美人招来,赐毒酒一杯,这个可怜的女子就这样无缘无故被处死。

在宫廷中还有大量的宫女,她们在宫中地位低贱,所受的迫害和痛苦也很严重。即使生命没有受到摧残,可是一生青春被埋葬于深宫,这种慢性煎熬也很痛苦。在中国封建王朝中,除清朝有宫女退休制度外,历代宫女为终生制,于是有了“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也写到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被迫离家人宫然而“……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官,一生遂向空房宿……”可怜的女子一生被幽禁在上阳宫“人时十六今六十”。

从一些故事中也能反映出宫怨i玄宗时,宫中自制衣服赐于边关战士。有一战士从一袍中得诗日:“沙场征战苦,寒夜苦难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得到诗的士兵向主帅报告,主帅又奏于玄宗,当查明是某某宫女所写后,玄宗一时发恻隐之心把她嫁与得诗的士兵,这只是例外,后宫中有成百上千的宫女,有谁去成全她们?

宫女们有时也会以某种形式反抗。《云溪友议》记载了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说的是唐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边,看见诗题于红叶上,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是收藏起来。后来他娶了被遣出宫的韩氏,也就是《题红叶》的作者。同时流传的还有梧叶题诗的故事。天宝年间,有一宫女在梧桐叶上留了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

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梧叶随沟流出,在民间传播。诗人顾况曾和诗一首:“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叶上有诗一首,《全唐诗》中题作《又题洛苑梧叶上》“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这里我们直接从宫女之口听到了她们的心声,她们向往自由生活,有冲破牢笼的强烈愿望,她们希望得到爱情。

从一些官怨诗中也能反映出女子对被夺去自由和幸福的非人性传统制度进行的抗议。“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宫女的歌舞受到皇帝的赏识时迸发出蓄积已久的怨情。正如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有的宫女只能用了此余生的做法进行反抗,有的伺机私逃,还有的敢于直接跟最高统治者作同归于尽的搏斗,如“嘉靖宫变”。明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杨金英等10几名宫女趁嘉靖皇帝熟睡差点用绳子将皇帝勒死。这些“逆婢”为何敢下如此“毒手”?《万历野获编》日:“嘉靖间,诸佞幸进者最多,其秘者不可知,相传至今者,若邵、陶则用红铅,取童女初行月事炼之辰砂以进”。嘉靖皇帝大选少女人宫,将她们交给道士炼长生不老丹药所用,严重摧残少女的健康和生命。据此推测,杨金英等目睹少女们的惨状,恨之入骨,才敢同皇帝展开拼死斗争。

综上所述,唐代宫怨诗既反映了唐代宫女极度奢华的物质生活,又表现出了她们渴望真情的强烈愿望,以及在非人性制度摧残下极度扭曲的情爱,从中可以看到在浮华背后宫廷制度对妇女人性的摧残。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4]崔陟.中国宫廷生活[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从战争诗看唐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杨小敏

(天水师范学院政史系,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但这个朝代也是战争比较频繁的时代,尤其是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战争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这种状况在唐诗中就有充分的体现。透过

唐诗中或呜咽、或苍凉、或无奈、或痛楚的战争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一些社会历史状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辣重的灾难和痛苦,尤其是给妇女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关键词:唐代;战争诗;妇女;悲惨命运

中圈分类号:1207.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3)02—0013—03

唐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璀璨夺目,并且也是珍贵的部分之一,丰富的内容往往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既有对人民生活表示深切关怀的社会写实诗.也有赞颂山川I壮丽,歌咏历史与古迹,描写风土人情以及动植物等等的诗篇。在这些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诗作中,最能“惊天地、泣鬼神”,也最能表现唐人精神和时代悲歌的,是为数众多的战争诗。在唐朝的历史上,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然其外患内乱亦接踵不绝。虽然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只要是战争,它就会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灾难和痛苦。唐代战争诗中的很大一部分篇幅是描写妇女生活的.通过这些诗篇,我们可对有唐三百年,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

一、描写征妇的相思与哀怨之苦的战争诗

唐代战争较为频繁,每次战争,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家庭面临生离死别的痛苦,男子出征,妻子在家就开始忍受难以言说的相思之痛,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夫妇。沈俭期<古意呈补搠乔知之》云:“卢家少妇嚣金堂,海燕双栖玳瑁粱。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叫明月照流黄。”一对年轻夫妇居住在长安城,感情很好,像一对海燕双双栖息在画粱上,但后来丈夫征戌辽阳,一别十载,音书断绝,少妇含愁独处,孤独寂寞,有谁能见其内心之愁?“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伥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战争还无情地制造了许多的怨女和嫠妇。杜甫的<新婚别》揭示了战争对妇女的残酷无情,“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腹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战争将一对结婚仅一夜的新婚夫妇拆散,多么不幸!可以宽慰的是.新婚妻子对于自己的丈夫多情而忠贞.发誓要“与君永相望。”征妇对征夫的思念缠绵凄切,令人唏嘘难禁。“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o-[21征夫一去数年,甚至十余年,年轻的少妇除了绵绵相思无绝期“外,也在感伤韶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无奈与哀怨。“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余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o-t3l与此同时,她们依然在殷切地期盼着征夫早日还家团聚。“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虽然13日翘首以盼、夜夜孤枕难眠,但还是不能让戍守边关的丈

夫回家团聚的妻子.只好到梦中去与丈夫相会:“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惰。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51可怜有些少妇连丈夫的客貌都还未能熟记,丈夫就已经上了前线。即便如此,少妇还是在给丈夫的信中幻想和描绘着相见时刻自己的高兴和幸福:“雪花岂结子,徒满连理枝。嫁作征人妻,不得长相随。去年君点行,贱妾是新姬。别早见未熟,人梦无定姿。悄悄空闺中,蛩声绕罗帷。得书喜犹甚,况复见君时o-[61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征妇手握冰冷的剪刀,心急地赶制着棉衣,担心棉衣不能提早送到丈夫身边,而使他遭受凛冽的寒风之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遭,几日到I|缶洮。”[71

最可怜的是那些征夫没有音信的征妇。张触的《闺怨》就描写出了一个在凉气袭人的秋夜为失去了联系的丈夫赶制寒衣的妻子形象。“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丈夫出征已近一年,近来音讯叉中断,是死是活难以预料,让人揪心;天气渐渐转凉了,这赶制的棉衣叉该寄往何处?朝夕万变的边关战事,幽咽凄厉的羌笛,南来北往的鸿雁,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们的情怀,叫她们引颈翘望,使她们泣泪成血。她们由相思而哀怨,“行人结束出门去,几时更踏门前路。忆昔君初纳采时,不言身

属辽阳成。早知夸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闰里。”…

二、描写妇女承受失去亲人之痛的战争诗

不论是开拓疆土、还是保家卫国的战争,都使许多人血洒疆场。妇女们除了忍受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还要经受更太的丧子、丧夫和丧父之痛。“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歇罢笑双娥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辑鞍。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91由对丈夫的盼望、怜惜而至完全绝望,可以想见这位妇女往后的岁月是黯淡辛酸的。唐代有无数这样的妇女,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常建‘塞上瞌》写到:“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

战争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剧,丈夫战死了,可怜的寡妻对着城下的枯骨,裒裒的哭泣,生离死别,情何以堪?夫者,妇之天也,丈夫死了,天塌下来了,这妇女活着.但心已死。又和死了有什么区别。“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殁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眦m1当这些妇女看到和亲人一起去征战的同伴回来时,触景生情,更是伤心不已。“山店门前一妇人,哀哀夜哭向秋云。自说夫因征战死,朝来逢著旧将军。州¨J“双鬟初合便分离,万里征夫不得随。今日

军回身独殁.去时鞍马别人骑。"[“1由于许多征夫战死沙场,一去不返,所以当丈夫要出门的时候,妻子会说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话,“念君此行为死别.对君裁缝泉下衣。”¨”实际上这是妻子对丈夫生命无比担忧,叉无可奈何的一种举动。它从反面映证丁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的残酷也引发了一些弱女子无声的抗议,“荡子守边戍.佳人真相从。去来年月多,苦愁改形容。上山复下山.踏草成古踪。徒言采蘼芜,十度一不逢。鉴独是明月,识志唯寒松。井桃始开花,一见悲万重。人颜不再春,桃色有再浓。…∥【I”良人戍边,但佳人不能相随,关山遥隔,年去岁来,征妇朝思暮念,美丽的容颜已为愁苦所剥蚀。为一见良人,征妇不惜跋涉之苦,踏草成蹊,然而未能见上良人一面。岁月无情,韶华老去,红颜不再,可恶的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让良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日思夜想的亲人的身边?战争在继续,人们一方面无可奈何,一方面又表现出极大的厌战情绪。王建(送衣曲》便是这种情绪的宣泄:“去秋送衣渡黄河,今秋进衣上陇坂。妇人不知道径处.但问新移军近远。半年著道经雨湿,开笼见风衣领急。旧来十月初点衣,与郎著向营中集。絮时厚厚绵纂纂,贵欲征人身E暖。愿身奠著裹尸归,愿妾不死长送衣。”

三、描写妇女遭受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身心摧残的战争诗

家庭里的丰萼劳动力上战场以后沉重的生活雎力就全部转移到了妇女身卜,她们不仅要忍受相思之苦、而l临失去亲凡昀巨人压力.还要担负国家沉重的赋税徭·14·役,忍受着生活上的种种艰辛无助和遭受着被虏掠的悲惨命运。

首先是描写妇女所承受的繁重徭役赋税之苦的战争诗。战争无疑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频繁的战争使大部分男子前往征战,原来主要由男子承担的繁重的徭役便落到了妇女身上。储光羲<效古》二首其一,诗云:?…·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人役州县,丁男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绝,川泽复枯槁。旷哉远此忧,冥冥商山皓。”这首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黄河流域人民在严重的旱灾中苦于徭役的情况。妇女不仅要承担徭役,而且赋税负担也压在了她们的肩上。“君不同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l“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统治者借平叛之名,大肆勒索。四川羹州本来就是比较贫瘠的地区,民生亦极贫困,但统治者却律求无巳,“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叫”1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朝又面临着吐著、回纥等引起的边患问题和内部的藩镇割据问题。兵戈未息,赋税又重。农家终年辛苦劳作之收获,犹不足阻输官完赋,只有拆屋卖房来补足。杜苟鹤‘山中寡妇》反殃了唐末社会残破,政治混乱,经济急剧崩溃下的社会情况,一方面有黄巢起义。另一方面是连绵敷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残酷的战争又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带

给人民更多的灾难。农民实在无以为生,便逃避山谷,不事耕稼.但统治者的剥削一点也不放松,就连丈夫死于战场、生活极端贫困的山中寡妇也不放过。

其次是描写妇女在生活上艰辛无助的战争诗。战乱使许多人流离失所,生活失去依托,而战乱中遭人抛弃,对妇女来说,更是莫大的灾难和痛苦。杜甫‘佳人)写了某妇于乱离之际,遭其夫所弃,无依无靠,独自幽居山谷的苦难生活。“关中昔丧乱,兄弟遭系戮。…一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由于长期战争,男子大批阵亡,使许多女子待字闺中。杜甫<负薪行》叙述的是夔州由于更迭遭受战乱,男子大批阵亡,致使很多四、五十岁头发花白还没有出嫁的老处女抱恨终生。由于当地特异的风俗,她们生括更加艰辛,男子在家操持门户,当家作主,妇女反而要四处奔走,操劳生计,十之八九的夔州妇女都得上山砍柴,并亲自负薪卖钱,以供应全家的费用,她们还得从盐井中负盐出来,脸上是汗水泪水难以分辨,衣衫褴搂。她们无钱买贵重漂亮的首饰.只能采摘一些野花山叶戴在头上,权且充当银钗象梳罢了。她们看上去很丑陋。果真丑陋吗?不,她们的家乡也是出了王昭君这样的美人的。生活的不如意和重压才使她们变成了这般模样。

再次,是表现妇女被掳掠的悲惨命运的诗歌。战争对于妇女来说尤为残酷,除了她们要经受上述痛苦以外,被掳掠奸淫更是对她们身心极大的摧残。不论是在外患还是内乱期间,妇女往往是乱军掳掠的对象,甚至政府官军也不例外。杜甫《三绝句》之三就揭露了安史之乱期间平叛的官军滥杀无辜和掠夺妇女的罪行:“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人多在官军中。”万方数据扬小教:从战争诗看唐代妇女的悲惨命运中唐以后,唐王朝受到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国势日寰。就在唐王朝国力迅速下降的时候,吐着的势力强盛起来,它开始不断地对唐王朝进行大规模的骚扰,吐著军队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所不用其极,妇女的命运可想而知。“但见城池还汉将,岜知佳丽属蛮兵。锦江南渡遥甸哭,尽是离家别国声。叫”J“守盛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m)回纥在劫唐时期,和唐王朝关系密切。但安史之乱爆发后,腐朽的唐王朝无力平叛,只好求助于回纥的军趴,并且许下诺言,平叛以后,“金帛妇女归回纥”。回纥军队所过之赴,烧杀掳掠,“回纥人东京,肆行杀掠,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掳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9’戎昱(昕杜山^弹胡笳)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回纥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他的另一首诗歌(苦哉行五首)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回纥的暴行和人民特别是被掳掠妇女的痛苦,其二云:“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夫婿与兄弟,目前见伤死。吞声不许哭,还道衣箩绮。上马随匈奴,敷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乡目无还期,天津哭流水。”

四、结语

战争是人类活动中一种最残忍、最恐怖的现象。&争给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害,是无法估计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A盈城。”透过唐代的战争诗.我们清楚地看到,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无穷痛苦。尤其是妇女,战争将她们推到了无底的深谢,给她们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战争迫使男子上了前线,使妇女不得不忍受难以言说的相思煎熬的痛苦;战争不可避免地夺去了许多男子的生命.使妇女不得不经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战争的不断继续,战场所需物资的不断增加,使妇女不得不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加上叛军的烧杀掳掠,使妇女身心遭受更大的摧残。当我们从历史中了解了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现宴中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妇女儿童造成舶伤害和贫穷的时候,我们更理解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提出的重要性。消除战争,维护和平,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i]李白.鸟夜啼

[2]李白.独奉见.

[3]李白.子夜昊歌·秋歌

[4】高适.塞下曲.

[5]戴叔伦.闺怨.

[6]刘驾寄远.

[7]李白子夜是歌·冬歌.

[8]张籍.剐离曲.

[9]李白.北风行.

[10]张籍.征妇怨

[11]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

[12]张籍.邻妇哭征夫.

[13]张籍.妾薄耷.

[14]孟郊.古意.

[15]杜甫.兵车行.

[16]杜甫.白帝

[17]雍陶.初出成都闻哭声.

[J8]徐凝.蛮入四川后、

[19]蚤治通鏊.卷222,宝应元年十月

(责任编辑曹晓宏)

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

胡蓉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摘要:本文以唐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唐代各阶层妇女的婚姻的实际状况,试图还原历史的原貌,剖析唐诗背后深

层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民间妇女;宫女;妓女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妇女婚姻问题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关系、生产方

式决定上层建筑,自父系社会以来,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使

唐代乃至整个封建时代一整套伦理道德的形成成为必然。

当我们用唯物史观来观照社会历史现象时,我们会发现许

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从古到今,社

会现象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代

社会中女性婚姻问题,是几千年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研

究社会现象,就是要研究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以期更好

地把握现状,解决问题。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基础,是一种

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封建社会,对女性个体而言,婚姻决定

了一生的幸福,唐代许多诗人对妇女婚姻这一重大社会问

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唐诗对各阶层妇女的婚姻状况都有

反映。

在探讨唐诗所反映的妇女婚姻状况之前,我们首先回

顾唐代的两性地位。

从一些历史遗留的图片资料中我们看到唐代妇女的

服饰与其他朝代的女装有很大区别,唐朝女装胸背坦露较

多,俨然如现代女郎,透露出开放的信息。的确唐代是一

个较为开放的时代,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虽不及秦汉但比

明清时期高,在婚姻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点:其一、在上层统治者中女性专权,其二、在

家庭生活中惧内现象普遍,其三、在婚姻关系中贞节观念

淡漠,再嫁现象普遍。

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社会意识对女性地位的规定,

形成上述现象呢?

由于国力的壮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少数民族生活

方式的影响,形成了女性专权,惧内现象普遍,贞节观念淡漠和再嫁现象普遍等诸多事关女性地位的现象。这当然

不是说女性的地位就提高到了与男性平等的程度了,唐代

文化的实质依然是男性为中心的男性本位文化,广大妇女

在政治上不能自主,在精神上不能享有与男子同样的自

由。这主要表现在:

(一)对女性日常行为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早在西汉董仲舒对“三纲五常”说的完善,使封建纲常

礼教的基本准则得以确立。到了唐代,对妇女日常行为的

规定更加严格规范。主要著作有长孙皇后所作《女则》三

十卷;陈邈妻郑氏作《女孝经》十八章;宋若华著宋若昭释之《女论语》等。《女论语》中立身章说:“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无疑女子的地位是低下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极大压抑,失去了自

由的天性,沦为流水线上统一的产品,丧失个性化的喜怒

哀乐;而男子则可以任意驱使女性,以妻妾殉葬是众所周

知的。在《开元天宝遗事》和《旧唐书》还记载了夫将妾妇与马同等交换和以妾妇充饥的情形。《开元天宝遗事》记

载:“鲍生有爱妾,外弟韦生有骏马,一日相遇,两易所好,鲍乃以妾之善四弦者换紫咤拨。”《旧唐书》记载:“尹子奇

攻围既久,城中粮尽。……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全唐诗中

以妾换马为题材的诗有+ 首,张祜的形象地写出了《爱妾换马》形象地写出了被交换时妾的痛苦心情。

两性地位的悬殊,使妇女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礼物、享

乐工具,甚至使夫对妾作出最惨无人道的举动。在两性在

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妇女是从属于被压迫阶级。她是给男

子发泄性欲的机器,她是囚禁在家里替男子工作而不给工

钱的工人。["]

(二)唐代与婚姻相关的法律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唐代疏议》卷十三至十四的原文如下:“诸以妻为妾,

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

半。各还正之。若婢有子,及经放为良者,听为妾。诸与

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

即妾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徒二年。各还正

之。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官户娶良人女

者亦如之。良人娶官户女者加二等。即奴婢私家女与良

人为妻妾者,准盗论;知情娶者,与同罪。各还正之。”

唐代不同身份的人分属不同的阶层,大致有四种:贵

人(官吏)、良人(农工商贾白丁)、贱人(杂户、官户、部曲、客女)、奴隶。妻妾奴婢在婚姻中地位不同,等级不可逾

越,不同阶层的人身份地位不同,婚姻限制在同一阶层内,

即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但实际情况多有变化。

据《唐律疏议》卷十三记载: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者,杖六十;虽无

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

徒一年半;后娶知情者减一等,女追前夫! 前夫不娶还聘

财,后夫婚如法。”

婚姻受限于金钱与法律契约,即便是现代社会,亦是

如此。

据统计,全唐诗中以妇女思念在外地的丈夫为题目的

闺怨诗约有"# 首;以宫中妇女生活为题材的诗约有$%$

首;谈及妓女生活的诗约有$&$ 首。本文结合唐诗探讨唐

代各阶层妇女的具体情况,下面就民间妇女、宫女和妓女

分别论述。

唐代农村妇女主要从事桑蚕业、纺织业、田间劳作,城

市妇女主要是一些饮食、旅店等服务业。宪宗时《劝农桑

诏》“:诸道川有田户无桑处,每捡一亩,令种两根,勤县令

转当,每至年终,委所有长吏检察量其功,具殿最奏闻,兼

令两税使同访察,其桑仍切禁采伐。犯者委长吏重加责

科。”在政策的支持下,桑植业在江南得以迅速发展。妇女

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唐诗中以采桑、采莲为题材的作品

有’& 首。摘录如下:

“晓陌携笼去,桑林路隔准。何如斗百草,赌取凤凰

钗?”(郑谷《采桑》)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牙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

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唐彦谦《采桑女》)

“墙下桑叶尽,春蚕半未老。城南路迢迢,今日起更

早。四邻无去伴,醉卧青楼晓。妾颜不如谁,所贵守妇道。

一春常在树,自觉自如鸟,归来见小姑,新妆弄百草。”(刘

驾《桑妇》)

其它如王建《采桑》、施肩吾《采莲词》、陈去疾《采莲

曲》、薛涛《采莲舟》、何希尧《操莲曲》、刘禹锡《采菱行》、李欣《采莲》等等。而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都有《织妇词》、于《织素谣》、白居易《绣妇叹》、秦韬《织锦妇》等都反映了妇女从事的纺织业。除此之外,妇女还从事重体力

劳动,杜甫《负薪行》写了夔州劳动妇女砍柴、卖薪、负盐出井,刘禹锡《浪淘沙》反映了女子在江边淘金。戴叔伦《耕

田行》反映两位女子没有牛犁,只能用刀翻地的田间生活。

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捣衣活动是妇女必做的事情。从大量

以捣衣为题材的诗中,可以了解到捣衣一般是在秋天的晚

上。刚纺好的布比较硬,需要捶打使之柔软以便裁剪,做

好的衣服主要寄给外地亲人,叫寒衣,砧声往往寄托着相

思。例如:杨凝的《秋夜听捣衣》

“砧杵闻秋夜,裁衣寄远方。声微渐湿露,响细末经

霜。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云中望何处,听此断

人肠。”

其他诗人如:李白、沈宇、杜甫、孟郊、王建,都写过以

捣衣为题材的诗,全唐诗中共计% 篇。

城市中妇女参与一些饮食,旅店等服务性行业。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吴

姬就是一位在酒店张罗的妇女。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以上这些劳动对于许多妇女来说

是独立完成。丈夫在外的原因有战争、和平年代的兵役、

徭役、求仕、游学或商人的异地贸易。这样就形成了丈夫

在外,妻子在家奉养公婆,抚育儿女的婚姻模式。由于通

信的不便或男子的无情,许多处于这种婚姻模式中的妇女

精神上,感情上是一片空白,许多妇女的婚姻就如同漫漫

长夜,青春流逝在空闺之中,生命受到压抑和摧残,其内心

世界无疑是极为痛苦的,大量的闺怨诗说明了此现象的普

遍存在。

“男儿生身自役,那得误我少年时。”(张籍《别离曲》)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谁知独夜相思处,泪滴塞塘蕙草时。”(廉氏《寄征

人》)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

夫》)

丈夫一旦回家,妻子则喜出望外。梁锦的《代征人妻

喜夫还》中写道“千日废台还挂镜,数年尘面再新妆。”

在这些如泣如诉的哀声中,一些懦弱的妇女忍气吞

声,另一些妇女铤而走险,无论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女则》、《女戒》都不能完全压服自然的情感和需要。河南功曹武

公业的妾,因为邻居赵象题诗传意,而至私通,被丈夫打

死。《耳目记》所云“,周郎中裴妻赵氏,有美色……与合

宫尉卢崇道奸,没入掖庭。”《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杨国忠

的妻子与人通奸,生男名。

·"( ·

胡蓉: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

万方数据离婚是与结婚同时存在的,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处处为男性打开方便之门“,七出”便使男性结束婚姻有了堂

皇的理由。于女性便又是一道枷锁。“七出”产生于周代

末年,在本质上是风俗和礼教的混血儿。[!]

《大戴礼·本命

篇》云: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唐诗中以离婚妇女为题材的诗约有"# 首,以《妾薄命》

为题的诗有$ 首。

来看张籍的《离妇》:

“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

托身言同穴,今日事乖违;念君终弃捐,谁能强在兹。堂上

谢姑嫜,长跪请离辞;姑嫜见我往,将决复沉疑。与我古时钏,留我嫁时衣;高堂拊我身,哭我于路陲。昔日初为妇,

当君贫贱时;昼夜长纺绩,不得事娥眉。辛勤积黄金,济君

寒与饥;洛阳买大宅,邯郸买侍儿。夫婿乘龙马,出入有光仪;将为富家妇,永为子孙资。谁谓出君门,一身上车归。

有子未必荣,无子坐姓悲;为人莫作女,作女实在难。”

这位女子辛勤数年,改变了家中贫贱的面貌,买了房

子、车马、终因不生儿子而被抛弃。

许多男子喜新厌旧性好浪漫,视女性为玩偶,视婚姻

为儿戏。许敬宗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妻。”《新

唐书%孟浩然传》云:“崔颢……有文无行……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南部新书》卷十亦云:“河东裴章……父为娶李氏女。及四十余,章从职太原,弃妻于洛中,过门不入,别有所牵。”[&]

被遗弃的妇女的命运如何,许多诗人在诗中代弃妇发

出了痛苦的呻吟。如孟郊《杂怨》,顾况《弃妇词》,曹邺《怨歌行》,戴叔伦《去妇怨》,刘得仁《贾妇怨》。

“浪水不可照,狂夫不可从。浪水多散影,狂夫多异

踪。持此一生薄,空成万恨浓。”(孟郊《杂怨》)

“古人虽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弃辞君,辞君欲何

去?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顾况《弃妇词》)

“心知恩义绝,谁忍分明别。下坡车辚辚,畏逢乡里

亲。(”戴叔伦《去妇怨》)许多被遗弃的妇女失去了精神的寄托,甚至有的连栖身之地也没有了。

而曹邺《古词》又从另一侧面探索了妇女的心态,“高

阙碍飞鸟,人言是君家。经年不归去,爱妾面上花。妾面

虽有花,妾心非女萝。郎奇自不重,于妾欲如何。”你对你

妻子都不珍惜,对我又能如何呢?

实际生活中大多女性象被施了魔法一样,恪守男人为

她们制定的妇德规范,很少有人奋起反抗。然而社会是错

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多姿多彩的,就有妇女主动提出离

婚的事件。《云溪友议》云:“杨志坚者嗜学而居贫,……其妻以资给不充,索书求离,志坚以诗送之。”全唐诗中收录

了杨志坚的这首《赠妻》。

在唐代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老女不

嫁,并非不想出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困,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买卖式的婚姻

在私有制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现象。[’]

第一部分我们也提到

唐律关于金钱与契约是婚姻的根据之一。唐代许多诗人

都写过以老女不嫁为题材的诗,可见此问题的严重性和普

遍性。如:白居易《议婚》,薛逢《贫女吟》,张碧《贫女》,邵谒《寒女行》,李山甫《贫女》,秦韬玉《贫女》,李商隐《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杜甫《负薪行》,原稹《织妇词》,王贞白《妾薄命篇》。下面摘出几句:

“绿窗贫女家,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珍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踯躅;”(《议婚》白居易)

“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

主。他人如何观,我意又何苦。”(邵谒《寒女行》)

富家女人们争相求之,能歌善舞也可以得到一部分人

的青睐,如果只是会做工,修妇德,那么就未必能嫁出去

啦。这是王贞白《妾薄命篇》所反映的内容:

“薄命头欲白,频年嫁不成。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

卿。岂有机杼力?空传歌舞名。妾专修妇德,媒氏却

相轻。”

全力倡导妇德的满口仁义道德的先生们,并不看好妇

德,而更看好能满足感官需要的歌舞,所谓妇德何其虚伪。

以上是民间妇女婚姻的种种情况,那么宫中妇女呢?

人们常讲“:三宫六院,佳丽三千”其实三千大大低于真实

的数目《,新唐书》云“: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旧唐书,后妃列传》里说:“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

十七人,正八品;其余六尚诸司,分典乘舆服御。”清朝有宫

女退休制度,年满"" 岁不被皇帝收用即可发放出宫,除清

朝外,其它历代宫女多为终生制。唐代也是这样,宫女一

经选入宫中,便失去自由,大量宫女终身苦役,衣食住行均

极为简陋,许多宫人几十年都见不到皇帝,皇宫对于她们

来说简直就是人间地狱。与反映其他阶层妇女生活的诗

作相比,在数量上,反映宫中妇女生活的诗作最多,有($(

首。许多诗人如: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白居易、刘得仁、薛逢、刘皂、朱庆余、项斯,在作品中都表达了对宫女深切

的同情和关怀。

·"( ·

邢台学院学报"##! 年第" 期

万方数据饱受压迫,濒于绝境的宫女寻找一切机会与命运抗争。《旧唐诗·中宗纪》:“(景龙四年)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者。”离开牢笼的鸟儿,其欣喜为何如?但这样的逃跑机会

毕竟不多。

宫人诗序中记载了宫人把诗藏于袍衣之中与外界取

得联系,侥幸成偶。“僖宗尝自内出袍千领,赐塞外吏士。

神策军马真于袍中得锁及诗,主将奏闻。帝令真赴阙,以

作诗宫人妻之!”诗云:“玉烛制袍夜,金刀呵手裁。锁寄千

里客,锁心终不开。”

与僖宗宫人相似,开元宫人的《袍中诗》也通过这种方

式传到戍边将士手中。

宫人把诗写在树叶上随水流出宫外,“卢应举士,偶

临御沟得一红叶,上有绝句,置于巾箱。……”

“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中,得大

梧桐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中,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唐诗宋词全集》中国文史出版社)

皇帝在花天酒地之中寻找性的满足,妄图把宫女囚置

深闺,但后宫淫乱的丑事连连不断,因为宫中妇女毕竟是

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活生生的人。《旧唐诗·隐太子建成

传》云“:建成,元吉又外结小人,内连嬖幸,高祖所宠张婕妤、尹德妃皆与之淫乱。”《新唐书·后妃上·上官昭容传》:“婉儿与近嬖至皆营外宅,邪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因以求剧职要官。与崔乱,遂引知政事。”

自然丰富的人性如同滚滚洪流,所有束缚人性的婚姻

形式和伦理道德在这不可阻挡的洪流面前都必将崩溃。

“群体婚姻崩坏以后,遗留着两种矛盾的遗产,正面为

一夫一妻制,反面为卖淫制度。”["]

当代中国离婚率日益攀

升,卖淫嫖娼“、包二奶”等现象日益猖獗,凡是存在的一切现象都必然有其存在的现实的原因和历史的根源。下面

我们结合唐诗讨论唐代妓女生活。

唐代,广义的官妓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妓女,分为宫

妓、地方官妓(营妓)和市妓三类。宫妓是太常寺统辖,太常寺下设太乐署、鼓吹署。唐初在沿袭隋带教坊之后,玄

宗在宫中设置梨园,各级地方官府和军镇都设有乐营,管

辖官妓。市妓是指入籍的市井妓女,公开活跃于各繁华城镇,服务对象是文人、商人、市民。

随着都市的繁荣,市妓得到了发展,长安和扬州的市

妓名扬四海。

“长安有平庸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

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

流泽。”(《开元天宝遗事》)

“扬州,胜地也。每重成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

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扬州梦记》于邺)

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等都形象

反映了长安的娼家生活。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

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长安古意》)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情。十年一觉扬州

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遣怀》)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

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

中唐之后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商业发达,市民阶层逐

渐兴起,壮大,都市文化正在形成,而市妓则成为部分文人、商人、市民娱乐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为日渐形成的都市文化抹上重重一笔。

当时在一些酒宴和大型集会上,常有妓女身影,叫“席

纠”监行酒令,侍宴佐酒。唐诗中也反映了妓女的此类活动,如:李纳《命妓盛小丛歌饯崔侍御还阙》,崔元范《李尚书命妓歌饯有作奉酬》,杨知至《和李尚书命妓歌饯崔侍御覆落后呈同年》,卢《金灯·和李尚书命妓歌饯崔侍御》,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听崔七妓人筝》。

许多诗人与妓女交往密切,那些文人官僚蓄养家妓,白居

易就养了家妓多人,并相互赠送。“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

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小庭亦有月》白居易)诗中,菱、谷、红、紫就是白氏所养的家妓。

《本事诗》中有一段李绅和刘禹锡之间赠妓的故事:

“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绅)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后设饮馔。酒酣,命妙妓

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李因一妓赠之。”

总之,唐代是一个性观念比较开放的时代,在中国古

代的女性中,真正能够把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生物造就

的性别角色与个人的自我性别认同这三者统一起来的大

多是妓女(仅指那些自愿献身的妓女)。[#]

妓女的存在对于

婚姻中的良家妇女来说是一种威胁,她们有被夺去丈夫的

可能,而对于男子来说则是婚姻生活补充。一夫一妻制不

可能彻底约束在婚姻中失望的男女。维系婚姻的纽带是

真爱,伟人讲过,有爱的婚姻才是道德的婚姻,没有真诚的

感情,身体和精神都极少兴趣,个性受到压抑,这种关系极

为脆弱,很难经起风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娼妓制度存在

的理由。

纵观古今,以真爱来维系的婚姻似是少数,而以道德·$$ ·

胡蓉: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

万方数据伦理维系的婚姻倒是多数了。唯有真爱才能给人以自由的天性。

总之,唐代妓女这一群体没有婚姻形式,只是对于婚

姻形式的威胁和补充。

无疑,中国古代的妇女是受压迫和束缚的。唐代妇女

当然不能摆脱这种压迫和束缚。然而,翻开全唐诗犹如在

黑暗的深渊中找到了星星的光辉,我们欣喜的看到婚姻内

部对于女性的尊重。唐诗中有!" 首以寄内、赠内、自代内

为诗。

《自代内赠》《、别内赴征三首之其三》是李白站在妻子

的角度,替妻子倾诉对自己的思念和依恋。从中我们看到

丈夫对妻子的感情是体贴入微的:

“宝刀裁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自代内赠》)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窗倚门啼。夜坐寒灯连小

月,行行泪尽楚关西。”(《别内赴征三首之其三》)

一个真情男子虽然与妻子分处不同文化圈,但理解妻

子的感受是可以做到的,婚姻内部的地位谁高谁低且不

论,这样的婚姻在情感层面上夫妻是平等的。李白类似的

诗作还有《赠内》《、秋浦寄内》等。

在具有社会使命感和家庭责任感的文人中,杜甫是一

个典型,乱世之中,夫妻离散,更见夫妻真情。杜甫不管身处何地,时时牵挂妻子儿女。下面几首诗表达了他对妻子

儿女的依恋和责任感。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

渴。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

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晃,双照泪痕干。”(《月夜》)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功幽

咽。”(《述怀》)

家是一个人的根,无论古今,游子思家是人之常情。

很多时候,是妻子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作。尽管有女人是

男人的附庸等伦理观念的约束,但丈夫对妻子和家庭的依

恋却是真实,真情跨越千山万水而绵绵不绝。

其它真情诗人同样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妻子的尊重,

如:崔涯《别妻》,权的舆《发硖石路上却寄内》,李商隐《壬申闺秋题乌鹊》,孟浩然《他乡七夕》等等。

对妻子的尊重,一方面是丈夫自身的修养所致,另一

方面也与社会意识有关。武则天初唐四十年的专权,深刻

影响着社会意识,在某种程度提高了妇女地位。

综上所述,唐代各阶层妇女的婚姻状况呈现多样化态

势,有对礼教的严格遵守,又有对礼教的大胆突破,人性解

放的光芒虽然微弱,但闪现于黑暗的人吃人的筵席上,则

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董家遵著,卡恩才整理)中国古代婚姻

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At.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

刘齐,李晓敏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受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反映

社会生活的诗歌。其中,有很多是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妇女

的婚姻生活状况,从而对大唐盛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唐诗;妇女;婚姻;生活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8)06—0060-03 唐代的文学以诗歌领域最为灿烂辉煌,出现了

许多著名的诗人,同时大量诗歌脍炙人口。

诗歌的繁荣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相联系。同时,

受到诸多影响的诗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

生活的风貌。纵然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但它必然要

源于生活,叙述生活,描述生活,服务生活。

通读《全唐诗》④,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

关于唐代妇女生活婚姻的诗。这些诗为我们了解

当时的婚姻制度、家庭生活、妇女地位等提供了宝

贵的资料。笔者试从唐诗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分

析。

一、唐代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

《诗经》有言:“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

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

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这是一首在婚礼上祝贺女子出嫁、新婚美

闺怨诗

闺情诗鉴赏学案 一、何为闺怨诗? 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 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以女性为主体描写女性心理情感) 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宫怨诗,它一般是描写古代帝王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的妃子所生成的 怨情。 二、类别 1.宫妇怨诗 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 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 (唐代抒写宫中女子幽怨的宫妇怨诗可以说是唐代很特殊的一类闺怨诗,它的产生源于后宫制度。 众多女子一入深宫,便失去了人身自由,除非皇帝恩准,否则她们只能老死于寂寞冷清的皇宫而别 无选择。与世隔绝,使她们对家乡亲人极度怀念:“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 泪落君前”(张祜《何满子》),写宫女离乡之遥远和隔绝之久长,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家庭的欢乐; 纵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君王偶尔的顾幸,也难以压抑二十年来日日夜夜在胸中翻腾的思亲情绪和故 土情结,其悲惨境地一览无遗。) 宫女们并非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实际上大多数只是后宫的奴婢,即便是凭借美貌或才艺得 到皇帝的恩宠,这种恩宠也是非常靠不住的。因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凭借权势,为所欲为是历 代帝王的本性,这就注定了那些深宫女子必然被冷落的命运,饱受深宫的寂寞与心灵的煎熬,因而 也在“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白居易《后宫词》)的情况下同样度过了痛苦忧伤的一生。 综上可见,宫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对象是君主,君恩无常;环境是后宫,与世隔绝;既 不敢宣泄对君王的怨恨,也无法改变被幽禁的处境,较之普通怨妇,更为凄惨悲切。“后宫佳丽三 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一人欢笑的 背后是千人哀愁,因此她们的生活自然是更加痛苦、更加无望,有更多不敢宣之于口的怨情。 2.商妇怨诗 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加之商业发达,所以出现了很多经商之人。这些商人们南来北往, 四处奔波,在久去不归、音讯难通的情况下,商妇们的怨情愁思便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甚至呼喊 出“莫做商人妇”的怨语,唐代闺怨诗中有不少诗歌便是专门为这些商妇们写作的。比如刘采春的 《罗贡曲》: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与《罗贡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综上可见,“商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丈夫并未战死沙场,亦未抛弃自己,并且是在为生活 操劳,为赚钱奔波,这样的女子很难像弃妇、征妇那样令人同情,但看重利益,轻视感情的丈夫使 得她们的实际处境与弃妇、征妇并无多大区别,与弃妇一样独守空闺、与征妇一样担忧丈夫的安危。 “商人重利轻别离”商妇怨诗真实地反映出唐代妇女既不满情感屈居功名之后,同时也不甘情感屈 居金钱之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征妇怨诗 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诗歌既有对战争早日结束、良人 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厌恶和诅咒。 唐代闺怨诗中描写征妇的闺怨诗占了绝大多数,正如明人唐汝洵所言:“唐人闺怨,大抵皆征 妇之辞”。唐代边疆辽阔,边境不宁,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大批青年男子服役边疆,或久戊不归,或战 死沙场,其时间之长、生活之苦、牺牲之多对广大士卒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闺中思妇来说, 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怨妇所共有的相思之苦、别离之恨,而且还要时时牵挂 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承受的感情压力格外沉重,是其他类型的闺妇们无法相比的。 比如“三月时将尽,空房妾独居”(张说《三月闺怨》)描写年华的虚度;“何日平胡虏,良人 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表现热切的期盼;“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戴叔伦《春 怨》)是一种无处可诉的委屈;“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是一种无法抑 制的担忧;征妇们不愿“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裴羽仙《哭夫》),更不愿“夫死战场 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她们的相思不是对丈夫的怨恨,而是一种侥幸的期盼 与浓重的担忧。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一二句写守边将士英勇报国,战争场面慷慨悲壮,极其残酷;三四句诗人以“无定河边骨” 与“春闺梦里人”两相比照,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虚实相对,生死相对,凝聚了诗人对征夫 思妇的无限同情,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综上可见,“征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一般的闺怨诗那样主要是怨恨远别的丈夫或 薄情的丈夫,而是怨恨造成夫妻分离的社会,怨妇连同丈夫都是饱尝分离相思的受害者与牺牲品, 他们无力以回天;并且征夫之怨与思妇之怨,如出一辙,互相辉映,更加大了怨情的力度,越是描 写夫妻之间的深情,就越能体现出兵役徭役的无情,从而加大了闺怨诗的批判力度,增强了闺怨诗 的现实意义。 4.情人怨诗 情人怨-----担心自己的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的写对爱情的向往。 三、闺怨诗主题总结 ⒈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 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借此暗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镜、画屏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高楼、宫殿、玉阶、窗,栏杆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其他如花红、杨柳、衰草、落叶落花、泉水、宫女、鹦鹉、黄莺、飞蛾等 四、风格特色(手法)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唐代的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这 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所决定,也为两类诗的主题(即“怨”)所决定, 周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歌中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已然构成一种感伤的传统色调;文人所作,则无论是 宫怨诗的悲叹“君恩无常”和“妾身薄命”,还是闺怨诗的抱憾色衰爱弛或夫妻分离,其感伤色调亦 极为明显。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除了心理 独白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乐景衬哀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比喻爱情的兴衰; -1--2-

论唐代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美

论唐代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美 刘洁摘要」唐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旧_界和心理状态为卞,深情幽怨、含蓄蕴藉是其 r&怨关”的卞要特征,也是这两类诗歌独具审关魅力且历久不衰的根本所在。打情卞人公—怨女 思妇的低贱地位、无奈处境、关好愿望、不幸命运则是形成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r&怨关”的深层原 因。 队键词」宫怨诗;闺怨诗;幽怨关;打情卞人公宫怨诗和闺怨诗是唐代诗坛的两枝奇 葩,它们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 样,也是唐人喜欢吟咏的题材,至今仍存有 大量诗作。唐代的宫怨和闺怨诗千百年来打 动了历代读者一,这是因为它们真实而生动地 描写了女性深沉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悲苦哀怨 的心灵世界。关十宫怨诗和闺怨诗的审美特 征,古人早有认识:探情幽怨,b,旨微茫” 沈德潜妍诗别裁集》卷十九),充分肯定了这 两类诗歌所共同具有的‘幽怨美”,只是很 少有人对此加以注息,更未对形成这种审美 特征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木文试图从 人的木性出发,通过对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 的比较剖析,探究形成这两类诗歌‘幽怨 美”的深层原因。 一、抒情卞人公的低贱地位,奠定了宫 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基调 唐代的宫怨和闺怨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 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历代,这一方ICI与唐 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密切的联 系,另一方ICI也与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 直接相关。唐代地域辽阔,征人戍边、商贾 往来、文人求什等诸多情况,都会造成夫妇 长期分离,而受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封建道 德礼教的影响,唐代的女性依然没有摆脱依 附男子而存在的卑贱地位。所以,夫妻一旦 长期分别,女子便失去了原有的依靠,她们 不仅要承受丈夫远离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而日‘要经受心灵上的痛苦折磨。篷鬓荆钗 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一衣。胡麻好种无人 种,正是归时一不见归!”葛鸦儿}'}("良人》) 吸孤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 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风凰山。”张潮红 }4丁》)绷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不悲花 早落,悲妾似花身。”杜荀鹤春闺怨》)这 三首诗中的抒情卞人公或为生不l一艰难而盼夫

论盛唐边塞诗

盛世欢歌异彩纷呈 ——论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 摘要: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盛唐诗歌蕴涵有一种“盛唐气象”,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按照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等的不同,可分为两大派,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两大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同,但都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各自以其或宁静优美或壮丽奔放的旋律,组成了当时诗歌艺术的两支基调,谱写出一曲农耕文明的盛世欢歌。 关键词:盛唐气象;农耕文明;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The Singing of Heyday, So are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bstract: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farming civilization in the tang poetry contained a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has a vigorous vit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s and art works of different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ie,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 represented by the rural landscape poetry ,GaoShi andCenCa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umber. The two big theory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asons, but have a romantic spirit, with its beautiful and magnificent or quiet or the melody, formed when two teams of poetry, write a song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heyday. Keywords: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farming civilization; Landscape pastoral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它的光辉成就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心灵,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们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诗歌是心灵的翅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吟唱了无数诗歌经典,而唐诗则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1],这是杜甫对当时盛世景况的真实描绘。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它的顶峰,这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诗坛上名家辈出,群星丽天,诗歌众体大备,流派纷呈,涌现出大

闺怨诗宫怨诗子题

闺怨诗专题子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扬州中学2007—2008高三模拟考试) 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昭阳,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居处。 ⑴诗中第一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有什么作用?(4分)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苏州市第三中学2007-2008第一学期测试卷)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盐城市2008届高三六所名校联考) 宫词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⑴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⑵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闺思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师学院成教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09级 指导教师:蒋文华 学员:丽 学号: 902519 年月日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The brief analysis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prospers historical reason) 作者:丽指导教师:蒋文华 摘要(make a summary):唐代边塞诗数量之多,诗人之众,风骨雄浑豪壮,特 别是盛唐边塞诗,在中国历朝同类诗歌中居于领先地位。本文将从物质方面,精 神方面,文化方面,战争融合方面四个角度入手来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keywords):盛唐;边塞诗;盛行;历史原因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诗经》中有关战争和征戍 题材的诗歌,经过汉魏六朝,边塞诗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到了 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造的普通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的军戍生活。在近些年的唐诗研究中,边塞诗是众所 瞩目的热门课题,已发的论文多达数百篇,但大多都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边塞诗的,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边塞诗在盛唐盛行原因的论文甚少,从解放到现在主要相 关论文有涛的〈〈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容再探〉〉[1],黎传绪的〈〈论盛唐诗歌特征及其原因〉〉[2]等,还有个别的论文集也有所论及,其中大浚“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特定的现实条件造就的时代精神,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是盛唐边塞诗盛极 一时的根本原因”[3]是最重要的观点,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深入地论述边塞诗盛行的历史原因,在综合前人的观点上通过举例等论述使之成为更为全面

高三闺怨诗宫怨诗

高三闺怨诗、宫怨诗专项复习活动 学习目标:⒈初步读懂闺怨题材的诗歌 ⒉鉴赏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 ⒊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活动方案: 活动一:自主研习 【专题解说】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主要类别】 1、闺怨诗。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另外,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因为丈夫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商妇怨诗。“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金钗”本是女子妆扮首饰,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却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苦情不言而喻。 5、少女闺怨诗。封建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由不得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做主,她们的内心痛苦。为此,不少诗人写了少女闺怨诗,如白居易《伤春词》。

闺怨诗阅读

7 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一、闺怨诗分类 1、闺怨诗 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前年今日,我为君妻。去年今日,折柳雁离。今夕何夕,相隔千里。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妆楼绿窗,妾意依依。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容摘要: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本文就谈谈其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边塞诗特点魅力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 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容:(一)表达以身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表现慷慨赴边、建

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大如斗,随风满地乱走。”(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湾的《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十)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十一)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从上述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

2011届高三闺怨诗宫怨诗 教师稿

2011届高三闺怨诗、宫怨诗专项复习活动 学习目标:⒈初步读懂闺怨题材的诗歌 ⒉鉴赏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 ⒊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活动方案: 活动一:自主研习 【专题解说】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主要类别】 1、闺怨诗。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另外,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因为丈夫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商妇怨诗。“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金钗”本是女子妆扮首饰,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却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苦情不言而喻。 5、少女闺怨诗。封建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由不得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做主,她们的内心痛苦。为此,不少诗人写了少女闺怨诗,如白居易《伤春词》。 【常见意象】 包括: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风格特色】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唐代的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这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所决定,也为两类诗的主题(即“怨”)所决定,周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歌中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已然构成一种感伤的传统色调;文人所作,则无论是宫怨诗的悲叹“君恩无常”和“妾身薄命”,还是闺怨诗的抱憾色衰爱弛或夫妻分离,其感伤色调亦极为明显。

唐代诗歌赏析

唐代诗歌赏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为繁荣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各种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岑参等人代表的边塞派,如以杜甫代表的“民生”派也称忧国忧民派等等,这些诗人凝结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同时代历史的变迁写下这些留骸千古的诗作,为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人生杂陈留下了思考和感慨。在今日我们读这些先辈们的诗作,在诗作里感受曾经过往的那段艰苦岁月,以及诗人乐观的生活信仰,以及底层人民的悲惨际遇;为曾经大唐的强大而欣喜,为李白笔下那壮阔的祖国山河而唏嘘不已。其实在这段时间的课程后,对原来的唐诗的朦胧认知有了比较系统了解。以下是我对唐代诗歌的赏析。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讲的不仅是唐代诗歌的数量多,而且还有唐代诗歌的风格多,从塞北边疆到宫苑小树下都有诗人的涉猎。同时唐代的诗歌风格鲜明独特。社会由盛到衰的大转变,也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诗人的个人境遇及生活仕途的多变。张九龄由位极人臣到被贬流放,杜甫因战乱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王勃等人的怀才不遇,等等,这也决定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的多样性。而唐代诗人又生活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受同一种社会教育、文化的熏陶,风格相似的诗人就形成了流派。 单就按流派风格可唐代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民生诗、宫廷诗等体裁。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

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浩然、王维、等。 从总体而言,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边塞诗的作者一般都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还有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岑参的诗主要展现边塞的奇异风光,歌颂战士的英雄气概,抒发个人的抱负与情绪,构成了他边塞诗的主体,新奇俊逸,奇丽俊爽,豪迈挺拔,以慷慨报国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代表作是《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此诗几乎是每一句展现给我们的都不一样,在这最后一句中,当我们随着诗人指的方向将目光再一次投向戈壁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见了作者的所有的感情都慢慢地弥散在沙漠中了。作者将他的感情都投射到了沙中。王昌龄的诗表现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歌颂将士们慷慨悲壮的精神,反映战争艰苦和战士们的情绪,善于融合情景,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对这样的兵士的悲剧怀著一种悲凉的感伤,《出塞》中“秦”,“汉”

教师用闺怨诗宫怨诗鉴赏学案

闺怨诗宫怨诗鉴赏学案 制作人使用时间 2014.11.12 学习目标:⒈初步读懂闺怨题材的诗歌 ⒉鉴赏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 ⒊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预习案: 【概念解说】 闺怨诗表达的情感正好与羁旅行役诗相反,羁旅诗表达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而闺怨诗表达闺中女子对远行在外的游子的牵挂与思念,一般从女子周围的生活环境写起,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题目标志】 题目中有“闺怨”“怨”等词语。 【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黄莺、寒蝉、更漏、笛声、信笺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归舟、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营造意境】婉约,缠绵,幽怨,感伤。 【常用手法】触景生情,寓情于事,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直抒胸臆。 【闺怨诗常见主题】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2.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3.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4.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 生幽怨悲愤。 5.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6.表现闺中人的伤春、惜春。 7.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还有一种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男性诗人“借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目的是借思妇“托志帷房”。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

唐代宫怨诗的繁荣原因

唐代宫怨诗的繁荣原因 摘要:唐代宫怨诗的繁荣与唐代的后宫制度直接相关,广选美女入宫及森严的宫禁是产生大量宫怨诗的客观条件。其次,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唐代宫怨诗;客观条件;有利条件 唐代是诗的王国,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人对诗歌的热爱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可以说:“凡是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这些言近旨远、语浅情深、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大唐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出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在继承前代诗歌艺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达到了炉火纯青,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而宫怨诗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的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李白、王维、王建、顾况、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荀鹤等,都有宫怨诗作,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这些宫怨诗多是男性代言之作,有单篇只首的短小作品,也有多首连缀的组诗,不拘一格,众体兼备,在唐诗坛格外引人注目。而产生如此多的宫怨诗则必然要求诗人们对后宫的生活状态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这在唐朝也恰恰成为了可能。虽然宫门九重,宫女妃嫔们身居内廷,门禁森严,一般人难以目睹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但唐前不但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可供参考,而且有班婕好等妃嫔以及文人骚客的不少同题材的诗歌可以直接借鉴。另外,唐许多文人与太监交往密切,通过太监这个中介他们亦能获得有关后宫的大量信息。如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就载有关于王建《宫词》一百首的故事。说王建之所以对后宫生活了如指掌,完全得知于太监王枢密。他们两个关系很好并结为本家,一次宴饮,王建谈起汉代桓帝、灵帝因为信任太监惹起迫害知识分子的党锢之祸,王枢密听了觉得是在讽刺自己,心里不高兴,就问王建所作《宫词》广为传颂,但皇宫是深邃之地他怎么会知道这许多的的事情呢,王建无从回答,深恐王枢密给他罗织罪名,过一两天就作了一首诗送给王枢密,诗曰:“先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长时。脱下御衣偏得着,进来龙马每教骑。常承密旨还家少,独对边情出殿迟。不是当家频向说,九重争遣外人知?”前六句说王枢密受宠于两代帝王,后两句则交代了自己创作宫词的信息全部来自王枢密本人。从现实性来看,太监出入宫庭内外,偶尔向外人透露后宫的生活状态也完全可能,文人骚客或直接或间接也必然能对后宫了解一二。由此,唐朝诗人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对现实的关注,完全可以把由种种途径了解的信息凝铸成诗歌,真实再现出后宫佳丽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包蕴丰富的心绪。具体来说,宫怨诗在唐朝空前繁荣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加分析。 首先,与唐代的后宫制度直接相关,广选美女入宫及森严的宫禁是产生大量宫怨诗的客观条件。统治全国近三百年之久的二十一个唐朝皇帝,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凭借至高无上的特权霸占了数以万计的美貌女子。唐初,较有政治远见的开国之君唐高祖,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曾下诏释放宫女,但总的看来,唐代帝王的荒淫生活并未改变。因此,高墙深宫,月圆月缺,便有了几多怨叹,几多血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d3321998.html,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作者:游烨宁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 摘要:唐王朝的繁荣壮大,带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唐诗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诗中的更是边塞诗更是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以唐朝主流的四个分期为界限,分别探讨了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边塞诗的发展情况,主要从社会背景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历史发展 一、初唐阶段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集中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几位有名的诗人诗作上,他们普遍投身塞外,投笔从戎以立功封侯是他们重要的心态,所以,初唐大量的边塞诗皆出自他们的手,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对诗风的扭转和改革,边塞诗到了盛唐更加繁荣。他们大都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对当时宫廷诗风是非常不满。而后陈子昂真正看清了齐梁诗风留下的弊端,旗帜鲜明地要求变革,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边塞诗题材成为他这种诗歌追求的最先选择。同时,另一批台阁诗人,虽然随世沉浮,但是在诗歌形式上为新体诗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总的来讲,初唐后期的边塞诗明显地增多,有两百多首,大约是前期的四倍,这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边关战争和失意文人投笔从戎的体现。后期的诗人多亲身戍边,对塞外生活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边塞诗写得厚实,有自己的特色。 二、盛唐阶段 到了盛唐,边塞诗形成一种客观上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无论在哲学上与审美上,还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为“盛唐气象”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撑起了一片江山。盛唐开始出现以边功授勋的制度,所以盛唐的边塞诗数量很多。同时,唐代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也非同一般,造就了盛唐人热衷边塞诗。因为种种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当时广袤的边塞接连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事,为广大诗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和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盛唐的许多文人学子希望另辟蹊径,到边陲寻求生活或仕进之途。最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在漫游边塞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奇风异物,并把它们诗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盛唐边塞诗极尽铺陈之能事,抒写壮丽恢弘的边塞意象和情怀,造就了一个时代文学的辉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和激昂的爱国情怀、自信自强的侠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情结和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乐观情绪。 三、中唐阶段

唐代的宫怨诗和闺怨诗

唐代的宫怨诗和闺怨诗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咏诗书,十七为君妇。但一旦入宫,一般事务性的宫女则往往要等到30岁才能出宫嫁人。至于那些与皇帝亲密接触过的宫女,则不得出宫,直至发白命尽。如元稹《行宫》所说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红楼梦》中贾元春省亲时说宫廷是个“不得见人的地方”。 宫怨诗有三类: (一)诗人替怨。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五首。《西宫秋怨》云:“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二)诗人观怨。如王建《宫词》“往来旧院不堪修,教近宣徽别起楼。闻有美人新进入,六宫未见一时愁。” (三)宫女自怨。玄宗天宝年间宫人《杏叶诗》云: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唐宣宗年间宫人《红叶诗》云: “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唐诗纪事》卷七十八《开元宫人》条云: 开元中,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阿落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 梅妃不接受,诗云: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终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闺怨诗 担任官吏的情况如《孔雀东南飞》所描述的:“十七为君妇,心中长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征戍边塞的的情况如高适《燕歌行》所描述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出外经商的情况如《琵琶行》所说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一是男性替怨:如金昌绪《春怨》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是外在视角观怨。王昌龄《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白居易《闺妇》诗云:“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三是闺妇自怨诗。葛鸦儿《怀良人》云:“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 “蓬鬓”,用《诗经·伯兮》语:“自伯至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明代顾元庆《夷白斋诗话》云:“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籽)信收。长老,言僧也,必无可得之理,故云。” 托闺意写己事。张籍的《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绣腰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另如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庭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唐诗赏析-宫怨诗《宫辞》原文翻译鉴赏

宫怨诗《宫辞》原文|翻译|鉴赏 '这是一首宫怨诗,旨在议论嫔妃宫女的地位和命运,表明妃嫔宫女纵得宠一时,但最终下场和失宠者并无二致。言外之意是警告朋党之辈莫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宫辞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商隐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译文 君王的恩宠就跟流水一样不停地东流,使得宫女得宠的时候担心恩宠转移,失宠的时候又忧愁。 莫要在君王的宴席上得意地演奏《梅花落》了,凉风不远,你不久也会像花儿那样被风吹落的。 注释 1、君恩如水:君王的恩泽就像流水般漂移不定。 2、忧移:害怕转移,这里指害怕君王的恩宠转移到别人身上。 3、花落:指的是《梅花落》,汉乐府的《横吹曲》中的笛曲名。 这是一首宫怨诗,旨在议论嫔妃宫女的地位和命运,表明妃嫔宫女纵得宠一时,但最终下场和失宠者并无二致。言外之意是警告朋党之辈莫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首先是开头一句“君恩如水向东流”,此句用流水比君王的恩宠,构思极巧妙。流水,则流动不定。君王的恩宠既如流水流动不定,宫女之得宠失宠也随之变化不定。今日君恩流来,明日又会流去,宫女今日得宠,明日又会失宠。一旦失宠,君恩就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无论失宠得宠,等待她们的未来都是不幸。这就逼出了第二句诗句“得宠忧移失宠愁”,此句直接点出宫女的忧愁心情:得宠时候害怕君王感情变化,恩宠转换,而失宠时又愁肠欲断,悲苦难言。所以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宫女妃嫔都得惶惶不可终日,清晰地刻画出宫女患得患失以及矛盾痛苦的心理。句中叠用“宠”字,正说明君王的恩宠对宫女的关系重要。因为宫女的命运,完全操在君王手里。 后两句承接第二句,以失宠者的口吻警告得宠者。“莫向樽前奏花落"一句,喻指伴侍君王宴饮作乐。此处的”花落"借用江淹的《拟班婕妤咏扇》的典故,语含双关,既指曲名,又暗指下一句的花被凉风吹落,“凉风只在殿西头”,凉风不远,最终下场都是一样的,借此典故来抒发己见,警告得宠者,君王之恩宠都是难以维持的。 整体看来,这首诗通篇都用了议论。由于比喻、双关运用得极其巧妙,诗人描写的时候在议论中含着形象,所以令人读来意味深长,比起明白直说更显得含蕴有味。纪晓岚称此诗“怨诽之极而不失优柔唱叹之妙”(《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道出了此诗含蓄的特点。 李商隐的诗就是这样,理解它的典故寓托,能披文揽胜,不理解同样也能领略了其诗的文辞意境之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