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古籍629 本

中医古籍629 本

中医古籍629 本
中医古籍629 本

帝内经灵枢chm

黄帝内经素问chm txt黄帝内经太素chm txt类经chm txt灵枢悬解txt

素节注类编txt内经博议txt内经评文txt内经知要txt难经txt

经悬解txt素问悬解txt伊尹汤液经txt pdfdoc医经原旨txt

草备要txt本草便读txt本草崇原txt本草从新txt本草撮要txt

草分经txt本草纲目chm txt本草纲目拾遗txt本草害利txt本草经集注txt

草经解txt本草蒙筌txt本草品汇精要txt本草求真txt本草述钩元txt

草思辨录txt本草问答txt本草新编txt本草衍义txt本草易读txt

草择要纲目txt本经逢原txt得配本草txt滇南本草txt海药本草txt

公炮制药性解

雷公炮炙论txt名医别录txt神农本草经txt神农本草经百种录txt 农本草经赞txt食鉴本草chm txt食疗本草txt汤液本草txt吴普本草txt

修本草txt药鉴txt药笼小品txt药性切用txt药征txt

征续编txt饮食须知txt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txt

证类本草txt

急千金要方chm

博济方txt串雅内外编txt古代房中秘方txt洪氏集验方txt 佗神方txt黄帝素问宣明论方txt回生集txt急救便方txt急救良方txt

验方txt 经方一百首chm

txtpdf doc htm

经验丹方汇编txt眉寿堂方案选存txt名方广用txt pdf doc

济本事方txt普济方txt奇方类编txt奇效简便良方txt奇效良方txt

金翼方chm txt仁术便览txt三因极一病证方论txt删补名医方论txt圣济总录txt

方歌括txt时方妙用txt世医得效方txt是斋百一选方txt苏沈良方txt pdf doc 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圣惠方txt汤头歌诀txt退思集类方歌注txt外科集验方txt

台秘要txt卫生易简方txt文堂集验方txt仙传外科集验方txt小品方txt

氏济生方txt验方新编txt杨氏家藏方txt药症忌宜txt医方考txt

方论txt医心方txt毓麟验方txt证治准绳·类方txt肘后备急方txt pdfdoc 氏伤寒金镜录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

注txt

高注金匮要略txt河间伤寒心要txt金匮发微txt

匮钩玄txt金匮要略txt pdf doc金匮要略浅注txt金匮要略心典txt金匮翼txt

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txt金匮玉函要略述义txt类证活人书txt伤寒百证歌txt

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txt伤寒大白txt伤寒发微txt伤寒发微论txt

寒法祖txt伤寒附翼txt伤寒贯珠集txt伤寒恒论txt伤寒捷诀txt

寒九十论txt伤寒括要txt伤寒六书txt伤寒论txt pdf doc伤寒明理论txt

寒舌鉴txt伤寒溯源集txt伤寒心法要诀txt伤寒寻源txt伤寒医诀串解txt

寒直格txt伤寒指掌txt伤寒总病论txt仲景伤寒补亡论txt

中医古籍629

伯医案论chm txtpdf

htm

程杏轩医案chm txt丛桂草堂医案chm txt得心集医案txt丁甘仁医案txt

医案txt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txt仿寓意草txt费绳甫先生医案txt古今医案按txt

安医案txt何世英医案txt湖岳村叟医案txt花韵楼医案txt黄煌医案txt pdf doc

医案txt pdf dochtm旧德堂医案txt临证指南医案txt凌临灵方txt鲁楼医案txt pdf doc

之医案txt名师垂教txt名医类案chm txt三家医案合刻txt三十年临证经验集txt

名案选新注txt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txtpdf

doc

邵兰荪医案txt孙文垣医案txt王氏医案绎注txt

高临证医案txt王仲奇医案txt未刻本叶氏医案txt吴鞠通医案txt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txt

医案txt续名医类案txt 也是山人医案txt

pdfdoc htm

叶天士医案精华txtpdf

doc htm

一得集txt

见能案证补遗txtpdf

余无言医案txt寓意草txt张畹香医案txt张聿青医案txt

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中医临床廿五年txt 醉花窗医案txt pdfdoc htm

医话txt景景医话txt客尘医话txt冷庐医话txt柳洲医话txt

话txt先哲医话txt医医十病txt pdf doc友渔斋医话txt止园医话txt

撮要txt保幼新编txt产宝txt产鉴txt陈氏幼科秘诀txt

便览txt慈幼新书txt达生编txt痘疹心法要诀txt儿科萃精txt

醒txt儿科要略txt妇科秘方txt妇科秘书txt妇科问答txt

心法要诀txt妇科玉尺txt妇人大全良方txt妇人规txt傅青主女科txt

要语txt邯郸遗稿txt活幼心书txt济生集txt济阴纲目txt

女科经验摘奇txt颅囟经txt麻疹备要方论txt麻疹阐注txt内府秘传经验女科txt 秘笈txt女科百问txt女科撮要txt女科经纶txt女科精要txt

秘要txt女科秘旨txt女科切要txt女科要旨txt女科折衷纂要txt

证治准绳txt女科旨要txt女科指要txt女科指掌txt盘珠集胎产症治txt

产科心法txt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txt

沈氏女科辑要txt胎产秘书txt胎产心法txt

指南txt万氏秘传片玉心书txt卫生家宝产科备要txt小儿痘疹方论txt小儿推拿广意txt 卫生总微论方txt小儿药证直诀txt宜麟策txt婴儿论txt婴童百问txt

类萃txt幼科发挥txt幼科概论txt幼科切要txt幼科释谜txt

铁镜txt幼科推拿秘书txt幼科心法要诀txt幼科折衷txt幼科指南txt

种痘心法要旨txt幼幼集成txt幼幼新书txt育婴家秘txt鬻婴提要说txt

妇科txt证治准绳·女科txt证治准绳·幼科txt竹林女科证治txt竹泉生女科集要txt

脉学txt察病指南txt察舌辨症新法txt临症验舌法txt麻科活人全书txt

txt脉诀汇辨txt脉诀刊误txt脉诀乳海txt脉理求真txt

txt脉象统类txt脉因证治txt脉症治方txt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txt 八脉考txt三指禅txt时病论歌括新编txt史载之方txt望诊遵经txt

从众录txt医学见能txt医学妙谛txt诊家枢要txt诊家正眼txt

三十二辨txt诊宗三昧txt诸病主病诗txt

仙经txt女丹合编选注txt食疗方txt养老奉亲书txt养生导引法txt

秘旨txt运气要诀txt

全生集txt白喉条辨txt包氏喉证家宝txt笔花医镜txt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txt 心书txt辨证录txt辨证奇闻txt pdf doc辨证玉函txt长沙药解txt

病源补养宣导法txt褚氏遗书txt此事难知txt刺灸心法要诀txt存存斋医话稿txt

洗髓易筋经txt丹台玉案txt丹溪手镜txt丹溪心法txt丹溪治法心要txt

秘授古脉法txt跌打秘方txt跌打损伤方txt跌打损伤回生集txt跌损妙方txt

奥旨txt读医随笔txt发背对口治诀论txt疯门全书txt冯氏锦囊秘录txt

导饵txt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txt傅青主男科txt格致余论txt古今名医汇粹txt

图书集成医部综录医术

古今医彻txt古今医鉴txt古今医统大全txt顾松园医镜txt

列传txt

疫论txt归砚录txt韩氏医通txt何氏虚劳心传txt喉科秘诀txt

指掌txt喉舌备要秘旨txt黄帝明堂灸经txt回春录txt急救广生集txt

背疽方txt简明医彀txt焦氏喉科枕秘txt解围元薮txt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txt 秘传禁方txt金匮悬解txt金针秘传txt经方实验录txt经络汇编txt

考txt经络全书txt经穴汇解txt经验麻科txt景岳全书txt

秘旨txt肯堂医论txt口齿类要txt兰室秘藏txt类经图翼txt

治裁txt厘正按摩要术txt理虚元鉴txt立斋外科发挥txt疠疡机要txt

实验录txt刘河间伤寒医鉴txt刘涓子鬼遗方txt六因条辨txt侣山堂类辩txt

堆简帛txt秘传眼科龙木论txt明目至宝txt明医杂著txt明医指掌txt

大成txt内经药瀹txt内科摘要txt内外伤辨txt脾胃论txt

书屋医略txt普济方·针灸txt奇症汇txt千金宝要txt千金食治txt

秘诀txt全生指迷方txt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txt儒门事亲txt三消论txt

玉衡txt痧疹辑要txt伤寒说意txt伤寒悬解txt伤科补要txt

大成txt伤科方书txt伤科汇纂txt上池杂说txt少林真传伤科秘方txt

经txt审视瑶函txt慎疾刍言txt慎柔五书txt十四经发挥txt

秘录txt时病论txt时疫解惑论txt市隐庐医学杂著txt寿世保元txt

传真txt寿世青编txt四圣心源txt四圣悬枢txt松峰说疫txt

备急灸法txt素灵微蕴txt随息居重订霍乱论txt孙真人海上方txt痰火点雪txt

法门txt推拿抉微txt推求师意txt外经微言txt外科传薪集txt

大成txt外科方外奇方txt外科精要txt外科精义txt外科理例txt

启玄txt外科全生集txt外科十法txt外科十三方考txt外科枢要txt

心法要诀txt外科选要txt外科医镜txt外科正宗txt外科证治全书txt

回春txt万氏秘传外科心法txt卫生宝鉴txt温病条辨txt温病正宗txt

指南txt温热逢源txt温热经纬txt温热论txt温热暑疫全书txt

论txt吴医汇讲txt洗冤集录txt仙授理伤续断秘方txt校注医醇賸义txt

集txt形色外诊简摩txt性命要旨txt修昆仑证验txt虚损启微txt

救正论txt穴道秘书txt血证论txt研经言txt眼科阐微txt

秘诀txt眼科心法要诀txt疡科纲要txt疡科心得集txt疡医大全txt

导引秘籍txt叶选医衡txt一草亭目科全书txt医碥txt医灯续焰txt

圆通txt医贯txt医经国小txt医经溯洄集txt医理真传txt

改错txt医门补要txt医门法律txt医述txt医说txt

卮言txt医效秘传txt医学传灯txt医学传心录txt医学读书记txt

纲目txt医学集成txt医学启源txt医学入门txt医学三字经txt

实在易txt医学心悟txt医学源流论txt医学摘粹txt医学真传txt

正传txt医学指归txt医学衷中参西录txt医医病书txt医医小草txt

医txt医原txt医旨绪余txt医宗己任编txt医宗金鉴txt

眼科txt疫疹一得txt阴证略例txt银海精微txt银海指南txt

正要txt尤氏喉科秘书txt尤氏喉症指南txt玉机微义txt玉楸药解txt

启微txt原要论txt杂病广要txt杂病心法要诀txt杂病治例txt

十药神书txt增订叶评伤暑全书txt张氏医通txt瘴疟指南txt针经指南txt

大成txt针灸大全txt针灸甲乙经txt针灸聚英txt针灸神书txt

素难要旨txt针灸问对txt针灸易学txt针灸资生经txt珍珠囊补遗药性赋txt 心法要旨txt正体类要txt证治汇补txt证治心传txt证治准绳·疡医txt 准绳·杂病txt症因脉治txt知医必辨txt炙膏肓腧穴法txt质疑录txt

经txt中风论txt中国医籍考txt中西汇通医经精义txt重订广温热论txt

灵兰要览txt重订囊秘喉书txt重楼玉钥txt重楼玉钥续编txt重庆堂随笔txt

斋遗书txt诸病源候论txt诸脉主病诗txt专治麻痧初编txt子午流注说难txt

流注针经txt

种中药现代研究

txt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txt邓铁涛医话13篇txt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txt郝万山讲伤寒论txt

恕讲伤寒论txt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txt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txt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chm

txt pdf doc htm

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txt

传真txt pdf doc经方发挥txt pdf dochtm卢铸之医案txt麻瑞亭治验集txt名老中医之路txt pdfdoc

宝鉴txt人体使用手册txt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

用经验精要txt

思考中医txt pdf dochtm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chm

txt pdf doc htm

华讲金匮要略chmtxt吴佩衡医案txt吴佩衡医药简述txtpdf doc虚损病类钩沉txt医林五十年txt pdfdoc

心得十讲-焦树德txt圆运动的古中医学txt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txt中医之钥txt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txt

菊名医类案回忆录txt走近中医txt

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精要(繁體

txt

剂学》七版《中药学》七版《中医内科学》七版《内经选读》七版

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学》六版

医诊断学》讲稿《方剂学讲稿》邓中甲《中药学讲稿》张廷模《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李德新分)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古籍大全:(眼科奇书)

中医瑰宝苑 眼科奇书 -------------------------------------------------------------------------------- 前言 《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 《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 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的点校方法是: 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 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 四、原本无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中草药功效大全 药学典籍

中国药学典籍

?中草药功效大全?? 收集整理/陈智健(1980年出生于江西玉山,中国医科大学中医理论博士,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于法国尼斯Centre Antoine-Lacassagne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生,参加“面向21世纪病理学教学建设成果及应用”教学课题的工作,承担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病理诊断专业特长:西医结合治疗脾胃、心系,肿瘤等疾病) ) A字头 【艾叶】理气血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除湿杀虫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心腹冷痛【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治阴虚心烦失眠, B字头 【巴戟(ji)天】补肾阳,壮筋骨,去风湿,主治子宫虚冷,风寒, 腰膝酸痛? 【巴豆】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水肿,外用治疗喉风 【八角】健胃,行气,促进消化,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百部】润肺止咳,杀虱杀虫 【百合】润肺止咳,养阴消热,清心安神 【柏子仁】养心安神,止汗,润肠。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注意事项: 便溏及痰多者慎服. 【板蓝根】(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细菌性感染,败血症,肺炎、肠炎、血痢、咽炎等 【白芍】扩张动脉,降血压,护肝,阴虚发热,养血,盗汗? 【白术】健脾益气,止汗,脾胃虚弱 【白前】主冶肺气壅实之咳嗽痰多;气逆喘促;胃脘疼痛;儿疳积;跌打损伤 【白果】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 【白芷】去风,燥湿,消肿,止痛,解热,降压,平肝 【白笈】补肺,止咳化痰,止血生肌,主治矽肺,肺结核,气管炎,百日咳 【白茅根】补中益气,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肺热喘急,胃热哕(yue)逆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半边莲】利水消肿,解毒,治黄疸,水肿,臌胀,泻泄,痢疾,蛇伤,疔疮,肿毒,湿疹,癣(xuan)疾,跌打损伤肿痛,用于大腹水肿,面足浮肿, 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斑蝥】破血消癓,功毒蚀疮,引赤发泡。用于癓瘕肿块,积年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 【北沙参】肺燥干咳,虚劳嗽血,胃级不足,津伤口干,风寒作嗽肺胃虚寒者忌服。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2010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 总论第一章至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1、医学巨著《》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著作是代的《》,分别为、和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4、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代的《》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等。 6、《女科正宗》说:“,有子之道也。” 7、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提出、;、。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提出安胎圣药是。 9、清代所著《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时代的《》,内容有、、。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之前之后,呈型,为一空腔器官。 15、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一般为。周期不应少于,也不应超过。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天,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17、月经的产生是、、、协调作用于的生理现象。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一源而三歧,皆约于,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冲脉主,任脉为,带脉主,督脉为,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23、孕期从末次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经天,便要分娩。预产期的推算,一般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以该月份数加,或减,阳历日数加,阴历日数加。 37、《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人之生,有余于,不足于,以其数脱血也”。 三、判断: 1、据史料记载,第一位兼治妇科疾病的医生应是华佗。( ) 2、子宫之名首见于《内经》。( ) 3、在三千多年前,重视妇女生育,“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是由《黄帝内经》所记载。( ) 5、我国第一部由国家出版的妇产科综合专著是宋代《妇人良方大全》。( ) 6、晋代名医五叔和著有《脉经》,其中在专门阐述有关妇产科的脉象和辩证论治的同时;又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 ) 7、至唐代,把妇产一门列入卷首的是《经效产宝》。( ) 9、在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始于唐代。( )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 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难经校注 3、医学读书记 4、金匮要略语译 5、世医得效方 6、圣济经 7、研经言 8、针灸易学 9、血证论 10、金匮玉函经二注 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2、外科精义 13、伤寒总病论 14、问斋医案 15、外科证治全生 16、辨证录 17、幼幼集成 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19、本草蒙筌 20、类证治裁 21、医学指归 22、医灯续焰 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 24、形色外诊简摩 25、疡科会粹

26、医学纲目 27、针灸大全 28、松峰说疫 29、外科证治全书 30、幼幼新书 31、王旭高临证医案 32、疡医大全 33、金镜内台方议 38、伤寒瘟疫条辨 34、刘涓子遗方 35、名医别录:辑校本 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 37、赤水玄珠全集 38、医方考:附《脉语》 39、吴鞠通医案 40、妇人大全良方 41、简明医彀 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43、难经语译 44、难经本义 45、温疫论 46、良方集腋 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48、伤寒论校注 49、伤寒六书 50、厘正按摩要术 51、明医杂著 52、本草从新 53、子和医集 54、杨氏家藏方 55、活人书 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57、伤寒论语译 58、病机汇论 59、本草崇原集说 60、经穴解 61、本草衍义 62、诸病源侯论校注

医方典籍集锦

医方典籍集锦 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医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结合,医方典籍在中医典籍中有重要的地位,特此把“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中相关医方典籍做出总结,选目不拘国内,包括海外所藏珍贵医方典籍,希望对大家认识医方典籍有所帮助。 仲景全书二十六卷 (汉)张机等撰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刻本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世称“医圣”。他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论治的专书,体现了贯穿理、法、方、药的一系列辨证施治原则和三因致病说,所载方剂配伍严密,包含了许多组方原则,堪称“众方之祖”。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题(晋)葛洪撰(梁)陶弘景增补明万历二年(1574)李栻刻本 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著,所收方剂“简、便、廉、验”,涉及临床各科,具有重要临证参考价值。该书对天花症状的描述及危险性、传染性的论述颇为精准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天花病”的记录;葛洪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脚气病的医生,本书记载了导尿术、洗胃术、疮痈引流术、咽部异物剔除术、下颌关节脱位整复、骨折小夹板治疗、器物灌肠法、捏脊疗法、隔物灸法和口对口呼吸抢救法等,堪为世人叹服。今藏国家图书馆。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南朝齐)龚庆宣撰宋刻本 因托名“黄父鬼”所遗,故名《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也是我国最古的军阵外科学专著,代表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对日本、朝鲜的外科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190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写本《刘涓子鬼遗方》残叶,被劫往德国。据卷中所题“刘涓子鬼方卷第九”、“刘涓子、甘伯济治秣陵令已用省验方卷十”知是早期十卷本,反映其早期流传形态。惜原件毁于二战,幸有王重民所摄照片存世,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此宋刻本,曾为汪士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77。今藏国家图书馆。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元刻本 中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继承发扬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方书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此元刻 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54。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撰元刻本

中医妇科学试题集

总论 一、概念解析 第一章至第六章 1、月经 2、初潮 3、绝经 4、并月 5、居经 6、暗经 7、避年 8、激经 9、天癸10、妊娠11、临盆12、恶露13、试胎14、弄胎15、经水出诸肾16、冲脉隶于阳明17、胞脉、胞络18、子宫为“奇恒之腑”19、肝司血海20、冲为血海 二、填空 1、医学巨着《》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着作是代的《》分别为、和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4、 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 代的《》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等。 6、《女科正宗》说“有子之道也。” 7、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妇人胎产论》提 出、、。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 提出安胎圣药是。 9、清代所着《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10、《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学术观点为、、。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时代的《》内容有、、。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之前之后呈型为一空腔器宫腔内

呈覆以粘膜。成年子宫长约宽约厚约上部较宽上端 隆起部分为其两侧为与相通。 15、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一般为。周期不应少于也不应超过。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天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17、月经的产生是、、、协调作用于的生理现象。 18、冲脉经络循行起于下出于上行于其外行者经与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环绕。因胃为水谷之海冲脉又与胃经之穴相交会 受后天之谷精微的供养与肾经相并又受先天肾气的资助先天之与皆汇于冲脉对妇女生理起着重要作用。 19、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阴脉会于主一身之为之海凡都属任脉所司。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一源而三歧皆约于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 冲脉主任脉为带脉主督脉为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中医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周礼·天官》所记载医事制度中,除医师外还兼有护理职能的专职人员是() A、士 B、府 C、史 D、徒 E、卒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E、《外科精义》 3、我国医学史上,开创临床辨证施护先河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E、《侍疾要语》 4、首创剖腹术的名医是()A、华佗B、李时珍C、孙思邈D、叶天士E、张仲景 5、首创中医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 A、《内经》 B、《伤寒论》 C、《千金翼方》 D、《金匮要略》 E、《肘后备急方》 6、现代注射法的雏形是()A、毫针B、三棱针C、九针D、皮肤针E、梅花针 7、口服全身麻醉用于手术的发明人是()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叶天士E、李时珍 8、提出“论将护忌慎法”专论护理内容的著作是() A、《外科精义》 B、《伤寒论》 C、《侍疾要语》 D、《外台秘要》 E、《金匮要略》 9、《外科精义》的作者是()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齐德之E、李时珍 10、《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A、陈自明B、张仲景C、孙思邈D、齐德之E、李时珍 11、被称为外科“鼻祖”的人物是()A、张仲景B、王叔和C、李时珍D、华佗E、孙思邈 12、《本草纲目》的成书时代是()A、后汉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 13、属叶天士所著的著作是() A、《瘟疫论》 B、《温热论》 C、《妇人大全良方》 D、《脾胃论》 E、《千金方》 14、孙思邈首创用细葱管导尿,比法国发明橡皮管要早() A、100年 B、1000年 C、1200年 D、120年 E、1500年 15、用香料药粉作灭菌贮藏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外科精义》 D、《卫济宝书》 E、《金匮要略》 16、提出“乳母在哺乳时,先要把宿乳挤掉”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外科精义》 17、最早提出护理“八法”的医家是()A、华佗B、李时珍C、孙思邈D、张仲景E、王叔和 18、吴又可所著的著作是()A、《瘟疫论》B、《温热论》C、《妇人大全良方》D、《脾胃论》E、《伤寒论》 19、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怒则()A、气下B、气缓C、气上D、气乱E、气结 20、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喜则()A、气下B、气缓C、气上D、气乱E、气结 21、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悲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2、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恐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3、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惊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4、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思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5、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浑厚庄重,可入()A、肝B、心C、肺D、脾E、肾 26、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可入()A、肝B、心C、肺D、脾E、肾 27、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28、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29、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30、过思伤()A、肝B、心C、肺D、脾E、肾 31、过忧伤()A、肝B、心C、肺D、脾E、肾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篇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书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作者:胡澍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汉志录医家言首黄帝内经隋志有全元起注内经已佚不可尽见今所传惟唐王冰注本章句已非全氏之旧矣然古字古义尚 有存者明以来传刻本尤多淆乱庸师俗工习非成是莫可究诘绩溪胡君甫精华国小中年多病留心方书得宋本内经用元熊氏 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载籍勘正之多所发明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君 谓作与诈同月令毋或作为淫巧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为诈伪不妄与不作相对为文作古读若胙上与者数度为韵下与俱去为韵王 氏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又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君谓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 神也小雅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时善也又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君谓下皆为之 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即化也作谓者为之借字王氏吴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 句也字之上失其指矣又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君谓奇当为苛字形相似而误苛亦病也古人自有复语字本作说文病也下 文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上承此文而言则奇病之当作苛病明矣苛疾与灾害对举则苛亦为病明矣又道者圣 人行之愚者佩之君谓佩读为倍说文倍反也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谓圣行人穿越道愚者倍道也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注佩或为倍是古 通用之证又故圣人传精神君谓传当为抟字之误也抟与专同言圣人精神专一不旁骛也古书专一字多作抟系辞传其静也专释 文专陆作抟昭二十五年左传若琴瑟之专一释文专本作抟史记秦始皇纪抟心揖志索隐抟古专字皆其证又此阴阳更胜之变病 之形能也君谓能读为态荀子天论篇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形能亦形态楚辞九章固庸态也论衡累害篇态作能汉书 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态史记徐广本态作能皆古人以能为态之登并因刊正文本达其训故别白精审涣然冰释虽于全书尚未卒业 然绪已立必有赓续之者寿曾尝论医家之有内经博大精深与儒家之五经同而无义疏之学海内学人而知医者曷即王冰之注 辅以全氏逸义用治疏法说其声训名物更采灵枢难经以下古医家言疏通证明俾轩岐大业昭揭于世不为庸师俗工所则君此 书其先河矣因读君书附论及之 光绪辛巳春三月癸亥朔仪征刘寿曾识于冶城山馆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 (必备) 基础医学类 《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 《难经解义》《三因极—病证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方论》《敖氏伤寒金镜录》 临床医学类 《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儒门事亲》 《脾胃论》《格致余论》《十四经发挥》《薛氏医案》《医贯》 《医旨绪馀》《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 《审世瑶函》《温热论》《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学源流论》 《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理渝骈文》《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理虚元鉴》《医门法律》 《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 方剂、药物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 历代名家名篇 (力备) 医经学派 王冰 《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 吴崑 《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针方六集》六卷 《医方考》六卷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张志聪 《素问集注》九卷《灵枢经集注》九卷《本草崇原》三卷 《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侣三堂类辨》二卷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张介宾

《类经》三十三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 《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 滑寿 《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诊家枢要》一卷 《十四经发挥》三卷《伤寒例钞》三卷 李中梓 《内经知要》二卷《本草通玄》二卷《伤寒括要》二卷 《删补颐生微论》四卷《医宗必读》十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 沈又彭 《医经读》一卷《女科辑要》二卷 秦越人 《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 张仲景 《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 华佗 《中藏经》一卷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刘完素 见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 《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二卷 刘浴德、朱练 《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 陈无咎 《医轨》二卷《藏府通诠》一卷《妇科难题》一卷 《明教方》一卷《黄溪大案》一卷《医量》一卷 经方学派 六朝诸家 陈延之《小品方》范东阳《范汪方》支法存《申苏方》 阮炳《阮河南药方》葛洪《玉函方》秦承祖《秦承祖药方》胡洽《胡洽百病方》释僧深《僧深药方》谢士泰《删繁方》 姚僧垣《集验方》宋侠《经心录》 唐代诸家 甄权《古今录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钱惟演《钱氏⊙中方》崔知悌《崔氏纂药方》孟⊙《孟氏必效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法》苏敬、唐临、徐玉《三家脚气论》唐玄宗《开元广济方》 《近效方》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 刘禹锡《传信方》崔元亮《海上集验方》僧文梅《梅师方》 独孤滔《丹房镜源》

中医古籍对子宫肌瘤的论述探要_陈颐

因素配合才能形成奔豚证。②细节推求:认真分析本方证条文笔者发现必发奔豚症状的形成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相关因素:烧针和针处被寒。烧针亦即火针疗法,在火针疗法的适应症上,《灵枢·寿夭刚柔》[17]云:“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药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经筋》[17]中云:“焠刺者,刺寒急也”,说明火针可以用于治疗痹证、寒证。本方证条文并无肌肉不仁、关节疼痛等症状的描述,由此可以推知桂枝加桂汤方证治疗的是寒证。但是是新寒还是久寒呢?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两方火迫而不发奔豚可知桂枝加桂汤方证治疗的是久寒。从本方证条文“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和方后注“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可知桂枝加桂汤方证是气为患,结合前面久寒的分析,可以推知必发奔豚的机理为患者感受寒气日久,寒属阴,聚于下,因烧针损伤心阳,阳虚于上,针处被寒,外寒引动内寒,所以才必发奔豚,仲景加重肉桂用量温通以散表里之寒。从后世医家把桂枝加桂汤从奔豚证扩大运用于食后嗜睡、呃逆等证可以看出,如无外感寒邪相引,患者并不会出现必发奔豚的症状,由此亦可反证出上述推论的正确性。 收稿日期:2011-01-25 基金项目:2007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707004) 作者简介:陈颐(1973-),女,江苏无锡人,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黄健玲(1956-),女,广东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女性慢性盆腔炎性疾病,E-mail:huangjian- ling2006@163.com。参考文献 [1]许宏.金镜内台方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2.[2]喻昌.尚论篇[M]//喻嘉言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 [3]徐大椿.伤寒类方[M]//徐灵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1. [4]陈念祖.伤寒论浅注[M]//陈修园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08. [5]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7. [6]张璐.伤寒缵论[M]//张璐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39. [7]章楠.伤寒论本旨卷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6. [8]柯琴.伤寒附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5:22. [9]张廷模.对仲景方中枳实和桂枝的考证[J].中医杂志,1985,559(7):79-80. [10]宋立人.桂的考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2):73-75. [11]刘灿坤,刘新国.桂枝用药部位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1995,18(9):478-480. [12]张廷模.牡桂的名称和药材来源的本草考证[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22-24. [13]马远涛,王勇健,王苑桃,等.桂枝、肉桂中桂皮醛的对比研究[J].陕西中医,2005,26(11):1236. [14]沈群,陈飞龙,罗佳波.桂枝、肉桂挥发油化学成分GC一MS分析[J].中药材,2002,25(4):257-258. [15]刘林亚.中药桂枝、肉桂化学成份的对比研究[J].四川中医,2001,19(1):17-19. [16]陈承.本草别说[M]//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91. [17]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49. 中医古籍对子宫肌瘤的论述探要 陈颐1,黄健玲1,宋燕2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1) 摘要:从对中医古文献的研究中整理出古人对子宫肌瘤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辨治等方面的论述,深入挖掘与利用古医籍中的理论和技术,以为现代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及方法。 关键词:中医古籍;子宫肌瘤;探要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9-1793-02 不同的古代医家对子宫肌瘤相关的病机、理法方药有不同的见解,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记述多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的有关章节或医案中,未见完整而系统的论著。因此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现在把中医古籍中有关子宫肌瘤的记载加以整理论述。 1关于病名的认识 古代虽无子宫肌瘤之名,但有关类似的症状描述在历代医籍中屡可见到。如《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中藏经》曰:“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癥有十二,瘕有八。”《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瘟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根据中医古籍记载的症状体征,综合历代医家所述,现多将本病归属于中医的“癥瘕”、“积聚”、“石癥”、“癥病”、“肠覃”等范畴。 2病因病机 2.1正气虚弱“积之初成,必先身形自虚,而后外邪中伤,始于皮肤、腠理、毛发,次络脉,次经脉,次输,次伏冲,次肠胃,次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此言邪气自浅入深之常道也”(《灵枢·百病始生篇》)。“人之善

中医古籍书目录大全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素問 類經 靈素節注類編 內經博議 內經評文 內經知要 難經 醫經原旨 2、本草 本草備要 本草便讀 本草崇原 本草從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經 本草害利 本草經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錄 本草新編 本草衍義 本草易讀 本草擇要綱目 本經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藥本草 雷公炮製藥性解 雷公炮炙論 名醫別錄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食鑒本草 食療本草

吳普本草 新修本草 藥鑒 飲食須知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證類本草 3、方論 備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驗方 華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驗方 經驗丹方彙編 奇方類編 奇效簡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術便覽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刪補名醫方論 聖濟總錄 蘇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湯頭歌訣 退思集類方歌注 外台秘要 衛生易簡方 文堂集驗方 仙傳外科集驗方 小品方 醫方考 證治準繩?類方 肘後備急方 4、傷寒、金匱 敖氏傷寒金鏡錄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高注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淺注 金匱要略心典 金匱翼 金匱玉函經二注金匱玉函要略輯義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類證活人書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傷寒補例 傷寒大白 傷寒發微論 傷寒貫珠集 傷寒捷訣 傷寒九十論 傷寒六書 傷寒論 傷寒明理論 傷寒尋源 傷寒醫訣串解 傷寒總病論 仲景傷寒補亡論 5、醫案 曹仁伯醫案論 程杏軒醫案 叢桂草堂醫案 丁甘仁醫案 仿寓意草 古今醫案按 湖嶽村叟醫案 花韻樓醫案 洄溪醫案 舊德堂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淩臨靈方 馬培之醫案 名醫類案

三家醫案合刻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邵蘭蓀醫案 孫文垣醫案 王氏醫案繹注 王旭高臨證醫案 吳鞠通醫案 許氏醫案 續名醫類案 也是山人醫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張聿青醫案 醉花窗醫案 6、醫話 對山醫話 景景醫話 冷廬醫話 柳洲醫話 塘醫話 友漁齋醫話 止園醫話 7、婦兒 保嬰撮要 產寶 產鑒 達生編 兒科萃精 兒科要略 婦科秘方 婦科問答 婦科玉尺 婦人大全良方 婦人規 傅青主女科 廣嗣要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