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治理_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_肖海林

公司治理_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_肖海林

公司治理_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_肖海林
公司治理_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_肖海林

第12期(总第373期)2014年12月

财经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12(General Serial No.373)

December,2014

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

肖海林,薛琼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探讨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在不完善市场环境下的关系具有特别的

意义。本文基于224家上市公司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公司实际控制人类型对

企业社会责任无显著影响;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比和高管持股比例均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

相关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不能明显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交互作用下

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在与公司治理的交互作用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总体呈正相

关关系。这些发现表明有效的公司治理能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公司治理模式下的企业社会

责任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并为解构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迷思,提

供了新证据。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2-0091-08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三者的关系近年来成为学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命题,揭示和建构三者间的关系模式与传导机制对于理论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均十分重要。然而“什么是好的公司治理”、“企业为什么会进行社会责任行为”、“好的公司治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怎样的影响”、“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关系结构”,这些关键问题要么仍存在较大争议,要么没有引起足够关注。

现有文献给出了两条线索:一是秉持代理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代理成本,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以股东为导向的治理模式被认为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二是新制度理论认为,不存在“最佳”公司治理标准,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是路径依赖的,是其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和“共同治理模式”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股东利益至上”的单边治理模式。股东、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应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有效的管理与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①收稿日期:2014-08-23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问题及推进对策研究”(12JGB046)

作者简介:肖海林(1962-),男,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E-mail:hlxiao-62@https://www.doczj.com/doc/b43111383.html,

薛琼(1983-),女,山西太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E-mail:joan_830@https://www.doczj.com/doc/b43111383.html,

上述线索表明,公司治理可能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产生作用,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然而学界的相关研究并未给出一致性的研究结论。国外一些学者尝试从相关关系等角度分析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Barnea和Rubin[1]通过对3000家美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和所有权的关系研究,得出企业内部人有过度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的倾向,降低了公司价值。而Collins和Soobaroyen[2]从新制度的角度,认为内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与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并进一步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的结论。但是,以上研究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以及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在新兴经济体中,上述要素并不完全具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政府致力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企业致力于追求效率与价值,实现二者的共同提升,是管理者、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在不完善市场环境下的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然而,目前中国对此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陈智和徐广成与肖作平和杨娇[3-4]分析了国有控股、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但是,上述研究的前提在于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承担社会责任的后果是什么并没有深入探讨。特定公司治理模式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最终影响是什么?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否存在使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共同提高的治理模式?对于政府来说,国有企业有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义务吗?这些关键问题并未得到解答。本文以中国224家上市公司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有效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Colin[5]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他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Michael[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既聚焦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同时又能满足社会福利提升的行为,其他行为则属于代理损耗。Jamali等[7]认为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一致性,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信托责任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二者关系的三种模型。通过学者对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描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Elkington[8]认为社会责任行为是企业向社会传递其具有较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有效讯号。但是,学界对公司治理中所有权以及内部治理效率的一些关键要素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并没有给出明确和一致的结论。首先,代理理论认为国有控股会增加“内部人”问题,阻碍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并降低企业绩效。而新制度理论认为,对于外部要素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国有控股会带给企业额外资源以提升企业绩效。由于政府需要国有企业承担维持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安全等除经济绩效之外的多重任务,因此,国有控股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次,从内部治理来看,代理理论认为董事长与CEO两职分设、引入更多的独立董事、强化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是具有效率的公司治理模式,会促进企业进行更多的社会责任行为披露[2]。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上述条件是否真正促进了治理效率的提升并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值得商榷[2]。在中国这样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国有控股企业是否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更大的影响?怎样的内部治理结构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乃至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的两个重要维度,即企业控制权、内部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进行集中研究。

(1)国有控股与企业社会责任。新制度理论认为,具有规范公司治理行为和社会责任行为的企业将受到政府的支持[2]。由于与政府的紧密联系,国有控股公司往往更加倾向于增加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以获得政府诸如减税、政府采购等资源支持[9]。张会芹[9]认为在转型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往往具有政治动因,国有控股与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代理理论对此进行反驳,认为政府的政治干预会导致公司治理效率低下以及寻租和腐败,这本身就是对社会责任的破坏。Jia等[10]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研究发现,国有制往往伴随着监管缺失和商业欺诈,因此国有控股与企业社会责任负相关。笔者认为,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国有控股的比例。当国有控股权集中度较高时,由于其剩余索取权归国家所有,国有股东代表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励和监督,会产生内部人问题而影响企业发展。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股减持,其他多种形式的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本研究

29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12期总第373期

样本中包括170家上市国有控股企业,平均国有股占公司总股份的36%,而其他股东主要包括私人股东、外资股东以及投资机构,这构成了国有股和非国有股较为均衡的所有制结构。而先前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主要建立在100%国有持股的基础上。产权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股东共同影响企业行为。Collins和Soobaroyen[2]也指出,政府对企业拥有较低的、战略型的所有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企业是否为国有控股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没有显著关系。

在现代公司内部治理中,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结构和高管持股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它们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2)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董事会的主要功能在于监管并为企业提供资源。而董事会规模普遍被视为是影响董事会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Jensen[11]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能导致效率低下。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成员投机行为和“搭便车”的倾向越高,这会增加企业风险,进而降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率。

但是,从近几年研究结果来看,董事会内的监督机制较为有效地控制了成员“搭便车”的可能性。较大的董事会规模可能意味着董事会成员的多元性[12],这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本。此外,较大的董事会规模会对CEO形成更为有效的制约,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这将提升企业效率,包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效率。Van Der和Ingley[12]发现,较大规模的董事会能够对企业违规欺诈行为形成有效监督。因此,本文认为,具有较大董事会规模的公司能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本研究样本中,董事会规模平均值为7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假设2:中国上市公司现有董事会规模分布下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

(3)独立董事占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的设计旨在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然而,对独立董事治理作用的经验研究并不统一[13]。公众和媒体倾向认为由于中国“讲面子”的文化,独立董事往往充当“花瓶”。但随着研究的发展,更多学者提出应从独立董事参与的决策的过程以及独立董事自身背景出发来明确其作用。叶康涛和祝继高[14]认为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或面临危机时,独立董事的监督行为能够缓解代理问题,提高公司价值。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一些案例也说明制度完善使独立董事逐渐摆脱“花瓶”的地位,真正开始发挥监督管理层、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作用,进而也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在本研究样本中,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人数比例达到54%,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在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上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3:外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4)董事长与CEO两职分设情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学者倾向于两职位分设。而管家理论则倾向于两职位兼任,认为这样能减少内部冲突与矛盾,实现统一高效管理。中国企业改制过程中,在缺乏较为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以及成熟的经理人市场的条件下,不可否认董事长与CEO之间的权利矛盾客观存在。杨典[13]曾在其研究中引述了对某高管的访谈结果:

董事长与CEO之间的“权力斗争”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相当普遍,如果两人年龄、经验和资历相仿,斗争就更加激烈。……企业绩效往往会在二者权力斗争过程中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这种“权力斗争”反映出代理理论所阐述的“对企业目标”理解的不一致。作为企业管理者,往往需要通过多个方面来塑造企业和个人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塑造不仅来自于企业绩效,也来自于对社会责任行为的参与。因此,由于二者对企业目标理解的不一致,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差异是可能存在的。本文提出:假设4:董事长与CEO两职分离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5)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高管持股的本质是对管理层的激励问题。代理理论认为,高管与股东的基本矛盾之一在于在管理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二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匹配的不一致性。因此,高管持股可以实现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但Randall等[15]发现,高管持股与企业价值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当高管持股比例在0%—5%时与托宾Q正相关,5%—25%内与托宾Q负相关,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利益趋同效应和壕沟防守效应。高管具有一定的持

39

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

股比例时,对高管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利益诉求与股东趋于一致,因此会提高企业价值,即利益趋同效应;但随着高管持股比例提高,高管对企业控制力不断增强,外部约束力量减弱,高管可能会追求个人利益,从而降低企业价值,即壕沟防守效应。从本研究样本数据看,平均持股比例仅为2.28%,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更小,一般远低于1%,在较低持股比例的情况下,高管持股对治理效率具有正向激励作用,治理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利益相关者权益得到保障,企业社会责任得到更好的履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

假设5: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

2.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交互作用下的企业绩效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多年来的研究并未给出一致性的结论,主要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增加成本,背离了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强化企业品牌和声誉,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社会资本,所以二者正相关。与此相对的是,有效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已成为学界的共识。Jamali等[7]认为,具有较高治理水平的公司在规则执行上更加透明,更能够承担责任。而管理者也会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减少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的有效工具。因此,企业社会责任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绩效,较高治理水平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相反,在治理水平较低的公司,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甚至可能加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此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另外,在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倾向较低,在决策时会优先考虑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商业利益,以及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一致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那么在治理水平越高的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越有可能为公司带来绩效的增长。为了探究这种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提出:

假设6:公司治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影响。

三、数据与计量方法

1.样本与数据来源

研究样本选择了在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所用数据涵盖了2006—2012年的公司治理和企业财务情况,企业社会责任的数据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获得。企业财务信息和公司治理信息来自于史诺芬经济金融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不受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剔除了含有缺失值的样本,以及ST公司和PT公司,同时,剔除了金融企业,由此获得了224家企业的数据。该样本涵盖了10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数量占59%,批发零售贸易类企业占11%,社会服务业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企业各占5%,农、林、牧、渔业占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建筑业占1%,信息技术占4%,房地产业占3%,综合类占6%。样本总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变量测量

(1)公司治理相关变量。企业实际控制人:0=国有控股;1=民营控股;2=外资控股;3=集体控股;5=职工持股会控股。董事长与CEO 两职分设情况:1=董事长CEO由一人兼任;2 =副董事长、董事兼任CEO;3=董事与CEO完全分离。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内董事数量;独立董事人数占比:独立董事数量/董事会规模;高管持股比例:公司全部高级管理人员中除董事、监事以外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的股票总数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

(2)企业社会责任。本文借鉴1995年财政部提出的考核企业对社会和国家所做贡献的计算方法,同时参考陈玉清和马丽丽[16]研究,通过企业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企业对社会和国家所做贡献总额是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净利润等的总和,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总资产,它是指企业单位资产所产生的社会贡献额。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客户、供应商、员工、政府和股东的责任。这里的社会贡献总额就应视为企业社会责任贡献总额,同时,社会贡献率又可解读为企业单位资产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投入以当期的营业收入代表对客户的责任,营业收入越高,公司为

49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12期总第373期

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受客户欢迎,与客户的

关系越稳定;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代表对供应商的责任,购买商品、支付的劳务现金越多,企业在供应商选择时更加注重质量,且注重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以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代表员工责任,指标越高,对员工的投入力度越大;以支付的各项税费代表对政府的责任,指标越高,对政府的贡献越大;以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代表股东责任,该指标反映了股东的获利水平,是企业对股东履行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当期的营业收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各指标对其贡献不同,故加入权重进行修正。

客户责任贡献率=当期的营业收入?当期的营业收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供应商责任贡献率=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员工责任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政府责任贡献率=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的各项税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股东责任贡献率=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

修正的企业社会责任贡献率:客户责任贡献率+供应商责任贡献率+员工责任贡献率+政府责任贡献率+股东责任贡献率

(3)企业绩效。本文使用资产回报率ROA 和ROE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ROA是衡量企业会计绩效的重要指标,计算方法为净收入/总资产。ROE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ROA反映了企业对总资产的利用效率,ROA越高,企业对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ROE则反映了股东的收益水平,ROE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4)控制变量。所处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在1998年制订的行业分类方法;公司规模: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公司所在地:虚拟变量1=沿海地区;0=非沿海地区。

各变量的详细定义见表1所示。

表1变量定义表

变量名变量代码

ROA roa

ROE roe

企业社会责任指数csri

客户责任指数cusr

供应商责任指数supp

员工责任指数empl

政府责任指数govr

股东责任指数shar

企业实际控制人cont

董事长CEO两职分设情况twop

董事会规模boar

独立董事人数占比inde

高管持股比例mana

所处行业indu

企业规模size

企业所在地location

四、模型分析

表2反映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总体看,企业社会责任强度表现出较大的差距,企业社会责任强度最大值到最小值相差9.23。其相关分项企业社会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责任、政府责任和股东责任)也表现出较大的差距。这表明样本企业中,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表2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N=1568)

变量名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csri0.690.670.039.26

cusr0.410.340.02 4.37

supp0.270.360.00 4.89

emp0.010.000.010.04

govr0.010.010.000.11

shar0.000.000.000.06

cont0.300.680.00 5.00

twop 2.93 1.66 1.00 3.00

inde0.500.350.330.83

boar 5.92 1.760.0012.00

mana0.140.050.000.86

roe 6.5112.17-88.94201.67

roa 3.377.78-30.60142.32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总体不高,说明变量之间

59

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

并无严重的多重共线性。①企业在不同阶段往往面临不同的经营情况,这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公司治理情况受到其他变量的动态影响。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强度与公司治理的函数关系如下:

CSRI

it =α

2

CG

it

+∑n

i=1

βi CONTROL it+γi+εit(1)

其中,CSRI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强度;CG表示公司治理变量;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γi 表示公司层面的异质性;εit表示误差项。

由于本文采用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因此需要确定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方法,通过Hausman检验,(Prob>χ2=0.28)发现随机效应方法更适用于本数据。表3给出了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产生正向影响。大部分结果支持了本文先前的假设。首先,是否国有控股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无显著的影响。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独立董事占比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管理者持股比例也与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

从控制变量来看,公司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似乎与人们通常的认知不符。而模型2—模型5都显示了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在相对水平下,大规模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投入可能不足,同时也表明现有大多数文献采取以社会责任绝对投入量的计量方法可能会带来对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视程度”的虚假判断。另外,从总体来看,企业所处地区及企业所处行业对CSR投入并无显著影响。

从分项来看,是否是国有企业对公司承担客户责任、供应商责任、员工责任、政府责任和股东责任并无显著影响。董事长CEO是否分设对其他子项责任无显著影响;董事会规模与客户责任、股东责任呈显著正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客户责任显著正相关。

表3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模型结果分析(N=1586)

因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 csri cusr supp empl govr shar

cont-0.01(-0.16)0.01(0.11)-0.01(-0.41)0.00(0.68)-0.00(-0.51)-0.00*(-0.27)twop0.00(0.41)0.00(0.11)0.01(1.11)0.00(1.02)-0.00(-0.81)-0.00(-1.18)boar0.01**(2.05)0.01**(2.28)0.01(0.47) 4.45e-06(0.13)-2.17e-06(0.08)-0.00*(-1.91)inde0.01*(1.90)0.01**(2.10)-0.00(-0.28) 1.99e-06(0.20)0.00*(2.05)9.15e-06(1.04)mana0.00*(1.77)0.00(1.36)0.00(1.46) 1.47e-07(0.31) 2.61e-07(0.60) 4.73E-07(1.18)size-0.11***(-4.21)-0.05**(-2.95)-0.04***(-4.79)-0.00*(-1.82)-0.00**(-3.16)0.00(0.91)loca0.11(1.45)0.04(0.86)0.05*(1.66)-0.01(-0.83)-0.01**(-2.73)0.01(0.55)indu0.02(0.92)-0.00(-0.29)0.02**(2.15)0.01(0.63)-0.01(-0.89)0.01*(1.63)constant 2.71***(4.87) 1.39***(3.44) 1.03***(5.70)0.01**(2.86)0.02**(4.62)-0.00(-0.42)注:*、**和***表示10%、5%和1%水平显著,括号内为z值。

国有控股。模型1显示国有控股对企业社会责任关系并不显著,而且与客户责任、供应商责任、员工责任、政府责任和股东责任的关系也都不显著。同时,笔者进一步比较了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强度均值(t=-1.19,sig=0.22),表明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也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本项假设似乎与媒体、公众的普遍认知并不一致,但笔者认为,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后出现的必然现象与结果。在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背景下,外资股东、机构股东乃至个人股东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国有企业已基本摆脱改制前需要承担诸如保障就业、维持社会稳定等多任务的角色,因此,在社会责任承担行为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并无显著差异。

董事会规模。模型1显示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在95%置信水平上正相关,同时,模型2和模型6显示了正相关关系,假设2得到验证。公司董事会规模较大意味着董事会成员多样性的增加,这将代表更多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以保障他们的诉求,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①限于篇幅.此处省略。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69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12期总第373期

独立董事占比。模型1显示独立董事占比与企业社会责任在90%置信水平上正相关,模型2、模型5报告了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3得到验证。独立董事往往承担着将公司行为与社会期望达成一致的作用,他们往往通过减少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潜在冲突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因此,独立董事在推动管理者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上发挥重要作用。

董事长与CEO两职分离。模型1显示董事长与CEO两职分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模型2—模型6也都未报告显著关系,假设4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是否分设两职并没有明显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

高管持股比例。模型1显示高管持股与企业社会责任在90%的置信水平上正相关,但模型2—模型6均显示为不显著的正相关,假设5基本得到验证,说明高管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高管持股使得股东利益与管理层个人利益趋于一致,对管理者具有激励作用,管理者具有更好的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动机。

最后,为了验证假设6,针对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交互作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构建了以下模型:

CFP

it =α

1

CSRI

it

?CG

it

+∑n

i=1

βi CONTROL it+γi

it

(2)其中,CFP代表企业绩效;CSRI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强度;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γi表示公司层面的异质性;εit表示误差项。

通过Hausman检验(χ2=58.90,Prob>χ2 =0.00)发现本数据更适用于固定效应法。表4报告了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变量交互作用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公司治理下的独董占比与管理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这说明,公司治理模式中的一些主要变量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影响。假设6基本得到验证。另外,模型7和模型8发现,两职分离与企业社会责任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负的,但结果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两职分离下可能存在董事长与CEO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目标行动不一致,使企业绩效降低的可能。

表4公司治理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关系

因变量

(模型)

模型7模型8

ROEROA csri 3.56**(2.05) 3.47**(2.91)csri?cont-1.10(-1.04)-0.42(-0.61)csri?boar0.15(0.90)0.03**(0.03)csri?twop-0.19(-1.06)-0.08(-0.71)csri?inde0.31***(3.87)0.27***(5.17)csri?mana0.01**(2.34)0.01**(2.91)size0.13(0.17)-0.38(-0.82)location-4.00(-1.05)-1.82(-0.74)industry0.01(0.52)0.00(0.63)

constant-0.30**(-0.02)-0.15(0.88)N15861586

注:*、**和***分析表示10%、5%和1%水平显著,括号内为t值。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224家上市公司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公司治理影响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最终控制人对企业社会责任并无显著影响。这意味着,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已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去“多任务”的行为模式;另外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为混合所有制,其他股东也对企业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第二,董事会规模与独立董事占比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正向影响。董事会规模越大,往往意味着董事会具有较强的多元性,一方面这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也使企业面临更多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代表的监管,这会促使企业通过社会责任行为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另外,独立董事占比的提高也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正向影响。这表明,随着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独立董事已开始发挥监督作用。独立董事的有效监督将促使企业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

第三,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设对企业社会责任无显著影响,但在随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两职分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的影响是负的(结果不显著),这表明,在两职分离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由于董事长与CEO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目标行动不一致而导致企业绩效降低的可能性。

第四,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社会责任呈正向

79

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

影响。这与先前的利益趋同效应研究结果一致,当管理者具有一定比例的持股时,高管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代理成本降低,治理效率提高。这意味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会得到更好保障,企业社会责任得到更好履行。

第五,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交互作用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有效的公司治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影响。

本文主要对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及二者对最终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首先,代理理论和新制度理论在公司治理模式上的冲突在本文中均有体现。从内部管理看,代理理论所倡导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设对企业社会责任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交互作用下,甚至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这表明,在中国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两职分设的内在机制可能使企业管理者与董事长之间在社会责任承担行为上存在不一致,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对管理者而言,如何通过机制的构建实现管理者之间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的目标一致,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其次,从所有制情况来看,新制度理论认为政府对国有企业强有力的扶持会带来企业绩效的增长,同时企业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换取政治资本的筹码,但是,依据研究结果,企业的所有权属性并非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决定因素,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上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现阶段,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不应通过干预企业微观行为的层面来进行,因此,无须过分强调甚至强行摊派国有企业进行诸如慈善捐赠和解决就业等行为,而应致力于规则的构建,正如“十八大”指出的,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摆正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Barnea,A.,Rubin,A.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as a Conflict between Shareholder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7(1):71-86.

[2]Collins,G.N.,Soobaroyen,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in SociallyResponsible Corporations:

New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a Neo-Institutional

Framework[J].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Review,2013,21(5):468-494.

[3]陈智,徐广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

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软科

学,2011,(4):106-116.

[4]肖作平,杨娇.公司治理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

场导报,2011,(6):34-40.

[5]Colin,M.Corporate Governance,Competition,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1997,

24(1):153-176.

[6]Michael,L.B.Stakeholder Influence Capacity and the Variability of FinancialRetur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2007,32(3):794-816.

[7]Jamali, D.,Safieddine, A.M.,Rabbath,M.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ynergi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J].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Review,

2008,16(5):443-459.

[8]Elkington,https://www.doczj.com/doc/b43111383.html,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J].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Review,

2006,14(6):522-529.

[9]张会芹.政治动因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行为[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34-35.[10]Jia,C.,Ding,S.,Li,Y.,Wu,Z.Fraud,Enforcement Action,and theRo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90(4):561-576.

[11]Jensen,M.C.The Modern IndustrialResolution,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3,48(3):831-880.[12]Van Der,W.N.,Ingley,C.Board Dynam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Background,Gender and

Ethnic Diversity of Directors[J].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Review,2003,11

(3):218-234.

[13]杨典.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3,(1):72

-94.

[14]叶康涛,祝继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基于董事会投票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1,(1):126-139.[15]Randall,M.,Andrei,S.,Robert,W.V.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

20(7):293-315.

[16]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76-81.

(责任编辑:杨全山)

89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12期总第373期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

业经营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国资监管部门要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效率,作为负责人经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负责人绩效薪酬挂钩,进一步提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为提高控制效率、效果或弥补控制缺陷而不断完善企业控制。 一是认真对待内控审计结论,强化整改事项的后续改正。要求企业每年报送内控审计报告或自我评价报告,存在重大缺陷的,应针对涉及事项的改善进展情况作出专项说明。国资监管部门采取适当方式跟踪后续改正进展情况,保障企业持续、高效、稳健发展。 二是开展重大事项决策控制专项检查,防范决策风险。企业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最高层次的目标,是指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指明灯。针对企业重大经营风险识别、风险控制执行情况,聘请中介机构或组织专业人员通过对所出资企业进行专项检查、访谈和评估,推进企业对涉及发展战略的重大事项,建立专门的议事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结合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层风格,深化与控制环境相关的建设。如近期对国企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的专项检查,强调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推进企业完善咨询论证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积极探索外派监事、非执行董事等与国资监管的协同配合,建立一条独立于企业经营层的监管渠道,认真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吸收具有企业管理、法律、会计、审计等专业背景人才到外派监事、非执行董事队伍,在对企业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同时,适时提供专业建议,实现监督、服务的有机结合。 (三)强化政府部门监督,推进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 政府监管部门应对相关企业执行内控规范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信息沟通,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通过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内控的违规成本,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一是审计部门在国有独资企业政府审计中,应注重 调查了解企业相关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提出改进建 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同时,要加强对国有 独资企业内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通过举办内控知识培 训班或工作经验交流会,提高其履行内控评价工作所需 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推动内部审计更好的 发挥职能作用。 二是证监部门将上市公司的内控建设情况纳入上市公 司日常监管的范围,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 站上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确保 内控规范体系的执行质量,提升公司报告信息质量。 三是财政部门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控规范审 计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强财务人员 内控规范体系内容的培训学习,实现内控规范的政策指 导与监督检查相结合。 此外,在金融部门征信调查、税务部门纳税评估、政 府支持项目经济评价等工作中,也要把内控规范体系实 施情况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控 规范,不断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载 于《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7期。 [2]张连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抉择》,载于《财务与 会计》,2010年第7期。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设》,载于《财务与 会计》,2010年第6期。 [4]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规范内控审计行为促进内 控有效实施》,载于《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10期。 [5]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 管理指引》。 29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李欢 [摘要]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还应该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关于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本文首先阐述对相关理论的界定,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其次,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再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公司应该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绩效利益相关者 一、相关理论的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由美国的欧利文?谢尔顿在1942年首次提出的。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大量和有效的研究,但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理论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范围仍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从众多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来看,根据它们范围和侧重点方面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学说。 1、经济责任说。支持者Milton Friedman和Peter Drucker等的观点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企业的利益。企业首要的目标是获得利益,这是其它社会责任的基础。 2、道德责任说。支持者谢尔顿的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包涵的主要因素是道德责任。 3、法律责任说。支持者巴莱和常凯等的观点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其本质和基础来说,主要是指企业对于社会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把社会责任当作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的话,就会改变其社会的性质。所以,必须要确认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质。 4、利益相关责任说。支持者王茂林和Edward Freeman等的观点是认为在制定企业的政策时,不能仅仅按照股东的意愿,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如员工、顾客、供应商和社区组织。也就是说企业在创造利润和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当承担对员工、社区与环境的责任。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理论依据。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是由著名学者弗里曼提出的,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现代公司的治理理论。理论相关者理论是对传统“股东至上”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并且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形成了一套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体系,并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1、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弗里曼指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人或者团体,或者是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者团体” 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指这样一些团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减少。 Reed认为利益相关者能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他们自身受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必须依赖的人。 卡罗尔和巴克霍尔兹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指这样的个人或群体,即在企业中享有的一项或多项权益。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或做法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 2、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2004-4-20 20:44:00 内容提要: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通过公司管理,而且是战略管理实现的。其影响的焦点在于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是通过董事会的监控与战略参与职能,影响公司(战略)管理,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资源的分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观点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绩效公司管理战略管理资源配置作用机制 一、引言 尽管关于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呈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永远是企业追求的主题,对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因而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 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和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以及公司治理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公司治理对企业经营和绩效的影响如何,是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揭开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黑霜,揭示两者的关联机制与特征,为改革治理机制、增进公司绩效提供借鉴。 二、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追溯 关于对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要溯及对企业产生原因(即企业的性质)的探讨。 1.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回顾 主流契约理论的开创者科斯(1937)运用交易费用概念,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认为市场主要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配置资源,存在的成本是市场价格的成本(交易成本),企业通过长期权威关系来配置资源,表现为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 (管理成本):对企业和市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成本之间的平衡。 科斯虽然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但他只是说明了企业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差异,但这并不能回答企业就会因此产生。而且就资源配置本身讲,科斯的解释也存在两个不足。由于科斯没有对企业内部契约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对企业性质的解释,某种程度上把企业视为一个有效运行的“黑箱”,因而未能找到企业与市场更为本质的差异。 继科斯之后,迈克林和詹森(1976)也对企业性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这些契约关系涉及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原材料供应者、消费者等,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所有契约都存在代理费用和监督问题。迈克林和詹森虽然把科斯的观点推进了一大步,但他们对企业本质的解释过于宽泛,难以给出企业与市场的标准或边界。 以张五常和杨小凯为代表的间接定价理论,以威廉姆森等人为代表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并以交易费用作为核心范畴展开了对企业的产生和规模界限的分析。但张五常仅仅从交易的角度分析市场与企业的差别,依然没有脱离科斯的思路,存在片面之处。而且他也未深入研究这组要素契约的构成及如何实施。杨小凯的模型则可理解为张五常理论的所有权理论。威廉姆森的契约理论主要是把契约行为的分析渗透到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中。他们同样都没能回答企业与市场两种规制结构的内在的本质差别。

公司治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业绩;年报分析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公司治理如同企业战略一样,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忽略的两个重要方面。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公司治理与业绩之前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同一行业——房地产行业的15家上司公司为例,以会计业绩净资产收益率为切入点,将这15家公司分为3类,A类为净资产收益率>10%的公司,B类为净资产收益率在5%——10%之间的公司,C类为净资产收益率 1 董事会结构 从董事会结构来看,A类内部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较低,独立董事占比例较高,有金融财会背景人士占董事会绝大部分,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士占到董事会67%,良好的董事会结构在三类公司中相当突出。而另外两类公司,尤其是B类,有金融财会背景人士极少,而行政人员占比例更多。 从股权结构来看,A类的股权结构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0%,而B与C 却都在30%左右,股权分散程度相差很大。 2 分析会计绩效与市场绩效 由绩效数据可明显看出,A类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都明显高于其他两家公司,但市盈率却比B与C类低,这是由于B和C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房地产泡沫,因此市盈率过高,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状况,而A类企业由于净利润相对高,每股收益相对高,故市盈率均衡、稳定,没有虚高。总体来说,A类的绩效高于其他两家公司,B比C类略高。 3 公司治理的高低与企业业绩 3.1 董事会结构的影响 本文主要考虑了内部董事占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占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CEO、有金融财会背景人数占董事比例、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董事比例这五个因素。

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办法

XXXXXXX公司 社会责任管理办法 1 目的 推动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发展。 2 适用范围 公司本部及所属各单位。 3 原则 3.1 战略性原则。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的有机融合,追求战略发展与责任承担的有机统一。 3.2融入性原则。应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公司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层级,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覆盖,更好地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 3.3 参与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应推动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增强运营透明度,增进共识,更好地将利益相关方意见引入企业相关决策和管理改进过程。

4 职责 4.1 社会责任委员会 4.1.1 公司成立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由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本部各部门主任任委员。 4.1.2 负责公司整体社会责任管理的领导和决策工作; 4.1.3 审议、批准公司社会责任规划、年度计划及重大项目; 4.1.4 审议、批准公司社会责任管理相关政策及制度; 4.1.5 审议、批准公司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4.1.6 指导公司全系统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 4.1.7 审议、决策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中的其他重大事项。4.2 社会责任办公室 4.2.1 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下设企业社会责任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企业社会责任办公室设在本部办公室; 4.2.2 负责公司社会责任工作部署的统筹协调、组织落实和管理体系建设; 4.2.3 组织拟订公司社会责任规划、年度计划及重大项目; 4.2.4 组织拟订公司社会责任管理相关政策及制度; 4.2.5 指导检查、监督考核公司本部各部门、各所属单位企业社会责任目标、计划和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并根据需要提

上市公司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 第一章前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及运营为主业,以国际贸易业务为辅业的上市公司,在发展的同时,持续致力于将企业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相互结合起来,倡导“阳健不息,光华恒升”的企业文化理念,坚持“缔造品质生活”的企业使命,以“为股东提供回报、为员工提供平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繁荣”为基本价值观,通过对精品建筑的打造,推动建筑技术创新,促进低碳、节能工艺的推广使用,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坚持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在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报告以2010年度为重点,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公司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信息,从各个方面诠释了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希望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本报告了解公司加强认识,并接受公众的监督,促进公司内质外形全面建设,为社会和谐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章公司的社会责任观 一、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公司社会责任观 上市公司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成员,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司应在追求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积极保护债权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事捐资助人、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从而促进公司本身与全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公司高度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公司与股东、客户、员工、行业、社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为目标,努力实现履行社会责任与公司业务运营的有机融合,以公司的发展实现股东受益、员工成长、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公司力所能及的力量。 二、企业目标及愿景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底蕴。公司多年以来一直倡导“阳健不息,光华恒升”的企业文化理念,坚持“缔造品质生活”的企业使命。 公司从一个专业、标准、流程、高效、有力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一直在致力于建设这种存在于每一个员工每一天工作之中的公司文化,公司不吝于人力投资,尊重人才,唯贤是举;重大决策时虚怀若谷,鼓励建言;经营管理时充分授权,有效控制,在做大做强公司主营业务的同时关注民生,支持公益,携手慈善,共建和谐,努力实现“做受尊敬的成长性(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愿景。 公司未来会继续坚持“区域聚焦、深耕发展”的策略,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公司将紧紧抓住建设海西经济区的大好时机,聚焦及扩大区域影响,成为福州区域内的龙头之一。同时,公司将择机拓展房地产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城市,并成为新拓展的城市的一线品牌开发商。公司在关注利益目标的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弱势群体,营造一个重社会责任而受到社会关注和尊敬的企业。 第三章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doc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体,追求最大利润是企业的根本性目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对企业绩效造成影响以及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中有争议性的议题,到目前为止都尚未有统一的结论。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倾向:一是二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同意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满足了利益相关者从而降低了企业交易费用,减少了成本,不仅如此,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增加品牌价值和为股东带来财富。二是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同意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要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这与企业存在的目的--实现利润最大化背道而驰。三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也有研究认为二者之间是不相关的。 (1)二者正相关 Jones(199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工具,其核心在于通过有效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刘彦平(2003)认为企业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会获得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忠诚和支持,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Schnietz(2005)以西雅图的所有企业为样本,结合西雅图贸易谈判失败的案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企业在危机中比不承担社会责任或很少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的概率要大。赵晓冬(2006)等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市场份额、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远发展之

间进行分析,认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回报。Moser和Martin(2012)对215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从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有的学者思虑较为全面,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生性问题。尹开国(2014)等实证证明在企业社会责任外生假设下,当期企业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反之亦然,在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假设下,当期企业社会责任与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侯巧铭、张寒月(2015)同样充分考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生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双向正相关关系。 也有学者另辟蹊径,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加入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来分析二者的关系。如蔡月祥(2015)等以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中介变量,运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声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正向的影响,而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降低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但企业盈利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郭倩倩、胡兵(2016)基于营销战略视角,证实了营销能力对企业社会绩效水平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具有的正向调节效应,即营销能力能有效发挥企业社会绩效的市场价值效应。 (2)二者负相关 Friedman(1970)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是管理者擅自在向股东课税,实际上就是在消耗公司的资源,增加公司的成本,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越好其财务绩效就会越差。Michael C.Jensen(2001)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是与企业所追求的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绩效的提升(doc 6页)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绩效提升 2001-03-01 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效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有学者经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各年年末亏损公司数量占截至该年上市公司总量的比例,还是各年亏损总额占截至相应年份上市公司总股本规模的比例,都存在一种不断增大,效益不断下降的基本趋势。造成上市公司如此绩效的原因何在?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较多,如宏观经济环境出现紧缩、投资失误,经营管理不善等等,但不管怎样,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来说,经营者(经理层)处于核心地位,他们的管理能力、水平及积极性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只不过是间接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造成这一经营效果的根本性的制度性原因。 根据《公司法》组建的上市公,司应该说其内部治理结构已初步符合现代公司所要求的运行规范和治理功能,但还很不完善。正因为不完善,造成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形式化,制度的激励约束制衡作用没有能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积极性、能力、水平的发挥,继而使上市公司绩效处于逐渐下降的通道之中。 1、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占比大,国有股人格主体没有确立,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作用弱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上市公司的绩效有直接的影响。国外学者Berle和Means等人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有影响的结论;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研究,周业安对股权结构(即A股、B股、H股、国有股、法人股、其它股的结构)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股权结构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系,孙永祥,董祖辉提出股权结构对公司的四种治理机制,即经营激励、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监督机制发生作用,并得出结论:与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的结构相比,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的公司业绩最好。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革的路径依赖,改制对观念的束缚,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产权占主体的特征,国有股权比例过高,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是国家绝对控股,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呈现出“超强控制”,国家绝对控股削弱了其他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上的权利,这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市场性安排存在较大的冲突,继而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的安排易受国家的行政干预,持股比例高的国有股东不仅可以影响股东大会的决议,更可以通过选“自己人”为董事,来决定董事会的运作,从而影响董事会对经理阶层的选聘,如此,董事会、经理层的经营活动受到限制,公司内部高效率的机制还没有完全设立。虽然上市公司的国家控股占绝对控制地位,但是国有股权的产权性质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公司治理结构

唐车公司社会责任-质量管理

唐车公司社会责任-质量管理 【发布时间:2012-03-30 10:30:35】【阅读:343次】【打印】【字体: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 暂停) 公司质量工作认真贯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产品质量零缺陷”的理念,重点开展体系监查和过程审核工作,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严格实施质量门和质量里程碑为主要特色的质量管控模式,突出质量缺陷分级,结合质量攻关实现闭环管理,确保两线产品质量受控;不断进行质量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质量全方位管控和质量考核联动机制,保障了产品质量稳步有升。 第一,采用图像化的可视化工艺文件及检验文件,提升制造和检验水平。 第二,实施精密制造,精准检测,提高一次交检合格率。 通过数字化检具控制装配质量,形成了司机室三维复杂空间大尺寸曲面在线检测技术规范、司机室统一基准技术规范、司机室空间曲面检测技术规范。结合API检测技术,对司机室实物进行激光跟踪检测,与理论模型进行三维比对,进行数据分析并积累。将分析结果反馈到工装上,对工装的反变形量进行了精确的调整,使司机室焊接后的合格率提高了30%,同时解决了原组装工序反馈的各项功能尺寸问题。 第三,搭建质量策划、过程控制与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的文件化特色管理体系,并覆盖两线四系产品。

第四,实施质量门审核,在项目初期阶段的准备工作得到了充分的检查,为项目有序推进,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第五,实施质量里程碑管理,使得产品在各生产阶段的产品质量状况非常清晰,而且实现了上下工序商品化交付,未完成的问题记录到开口项清单,使得问题能够实现追溯。 第六、实施关键工序的防错控制方法

1.车外悬吊件安装实施“四只眼”监控法。 车顶设备、车下悬挂部件和下车部件,实施严格扭矩管理:每次施加扭矩前,在现场校验工具;关键扭矩操作者和检查员同时在场(“四只眼”原则)才允许施加;完成后必须立即涂打防松标识;填写扭矩清单,作为追溯依据。通过这种管理,实现了紧固件安装质量的万无一失。 扭矩扳手检验仪防松标记扭矩清单 2.接线控制,实施颜色防错法 对于车电接线工序,要求工人每接一根线,在接线表上涂绿色,互检人员涂黄色,检查员涂红色。防止漏接,错接。通过这项管理,实现了接线正确率达到99.99%。 3.工序安装实施“最小单元模块化”操作法。 鉴于以往出现的几次质量问题都是操作者在安装部件过程中,由于中断安装,造成漏装或扭矩忘记施加而涂打防松标识的现象,在总装配厂推出了关键工序“最小单元模块化”操作法,即把每道工序分成若干个小模块,这些模块都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不论有什么情况都不允许操作者离开,直至一个模块操作完成。该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杜绝了因操作者中途离开造成的漏项问题。 4. 实施重要部件安装扭矩的影视化档案 为了保证动车组关键部件安装质量,发布了《设备件影像化“质量确认”作业指导书》,对于车顶、车下设备、车钩、转向架安装完成的部件全部对安装部位拍照存档。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内容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内容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社会责任通常是指组织承担的高于 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 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构成。 社会责任是社会法和经济法中规定的个体对社会整体承担的 责任,是由角色义务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责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这种责任实际上是一种角色义务责任或者说是预期责任。第二种是因没有做好份内之事(没有履行角色义务)或没有履行助长义务而 应承担一定形式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即过去责任,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 社会责任又可分为“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积极责任也 叫做预期的社会责任,它要求个体采取积极行动,促成有利于社会(不特定多数人)的后果的产生或防止坏的结果的产生。消极责任或者说过去责任、法律责任,则只是在个体的行为对社会产生有害后 果时,要求予以补救。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

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上市公司可以说是国内众多企业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在公司治 理、投资者利益保护以及环保等方面都应该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 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应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概念。因为 这些公司优先占用着在我国仍属短缺的金融资源,有着技术、人才和规模方面的优势,其中一些上市公司甚至是垄断行业的巨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势。因而,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1)上市公司应该带头遵守劳动合同法,让雇员的劳动体面而有尊严。 作为民族企业的佼佼者,上市公司应该模范遵守劳动合同法,带头承担起应负的基本社会责任。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一柄双刃剑。对于原先经营规范、合规守法的企业来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是一件大好事,它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稳定雇员队伍。相反,对于原先 偏好廉价用工、非法用工,而且逃避社保缴费责任的企业而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则是一种约束,一道紧箍咒,它必然会加大这类企业的用工成本。

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管 理 学 作 业 系别:政治系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级:1305 姓名:韩星 学号:2013012109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以正大集团、五粮液集团为例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企业在享受社会发展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主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和壮大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传统的成本、质量、服务是衡量竞争力的最基本标准,而道德标准正在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和展现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环境、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取得社会公信,企业才能更被市场青睐,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正大集团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中国相对贫困的西北等地区,正大集团将优良种苗、种子提供给农民,并向农民提供优良的管理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正大集团平均每年给农民放畜的数量达到2.1亿只。正大每年提供的合同饲料有15万吨,现有的肉鸡规模饲料专业户2万户,直接参与养殖的人数有26万人,每年提供有机肥共计40万吨。并帮助农民按照正大的标准建设鸡舍和猪舍。通过对农民进行持续不断地技术培训,让农民成为养殖能手,从而推动提高中国整个畜牧业饲养水平。 企业作为一个区别于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经济组织具有“经济人”的特点,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利益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其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存状态,这是衡量企业自身市场行为和价值取

向的根本标准。同时,企业还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元,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它的活动是以整个社会发展为背景的,因而社会利益也必须纳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视野范围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又必须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将其自身行为、目标、利益置于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之中,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社会的根本利益就是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企业在从社会中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用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作出回报。中外企业发展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影响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反而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提高企业在创造利润、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所应承担的相应义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别人无法复制的东西,是融合了企业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可以看出,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不仅实现不了企业根本目标,也是背离社会发展方向的。相反,只有在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根本利益前提下,企业的基本目标才能实现,核心竞争力才可能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不影响企业发展,反倒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使企业提升资本市场形象、赢得高素质员工、扩大市场等方面获得更多回报,愿意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 用机制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2004-4-20 20:44:00 内容提要: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通过公司管理,而且是战略管理实现的。其影响的焦点在于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是通过董事会的监控与战略参与职能,影响公司(战略)管理,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资源的分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观点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绩效公司管理战略管理资源配置作用机制 一、引言 尽管关于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呈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永远是企业追求的主题,对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因而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 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和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以及公司治理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公司治理对企业经营和绩效的影响如何,是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揭开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黑霜,揭示两者的关联机制与特征,为改革治理机制、增进公司绩效提供借鉴。 二、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追溯 关于对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要溯及对企业产生原因(即企业的性质)的探讨。 1.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回顾 主流契约理论的开创者科斯(1937)运用交易费用概念,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认为市场主要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配置资源,存在的成本是市场价格的成本(交易成本),企业通过长期权威关系来配置资源,表现为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 (管理成本):对企业和市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成本之间的平衡。 科斯虽然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但他只是说明了企业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差异,但这并不能回答企业就会因此产生。而且就资源配置本身讲,科斯的解释也存在两个不足。由于科斯没有对企业内部契约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对企业性质的解释,某种程度上把企业视为一个有效运行的“黑箱”,因而未能找到企业与市场更为本质的差异。 继科斯之后,迈克林和詹森(1976)也对企业性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这些契约关系涉及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原材料供应者、消费者等,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所有契约都存在代理费用和监督问题。迈克林和詹森虽然把科斯的观点推进了一大步,但他们对企业本质的解释过于宽泛,难以给出企业与市场的标准或边界。 以张五常和杨小凯为代表的间接定价理论,以威廉姆森等人为代表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并以交易费用作为核心范畴展开了对企业的产生和规模界限的分析。但张五常仅仅从交易的角度分析市场与企业的差别,依然没有脱离科斯的思路,存在片面之处。而且他也未深入研究这组要素契约的构成及如何实施。杨小凯的模型则可理解为张五常理论的所有权理论。威廉姆森的契约理论主要是把契约行为的分析渗透到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中。他们同样都没能回答企业与市场两种规制结构的内在的本质差别。 以上各种理论都试图将企业结构视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边界问题作出了解释。但这些理论基本上都限于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没有对其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考察,从而没能对企业存在的本质原因作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编辑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指确保企业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实现良性发展的相关制度安排与组织建设,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一项涉及到企业的远景与使命、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目录 1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体系 2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途径 ?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消除就业歧视 ?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加强职业安全与健康 ?创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内容 编辑 一是企业责任管理的主体性内容,即企业自身组织建设、管理价值和管理精神等。一般来讲,企业社会责任的变革与企业组织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企业责任管理的客观效果评价,即要根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客观评价这种管理活动的效果。 一种比较理想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应该是主体性组织建设与客观效果评价机制结合在一起的体系。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流程所涉及的要素,一般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大致应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是指为服务和促进企业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而建立的组织机构与运行程序,其组织结构通常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是指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融入企业运营全过程和日常管理,完善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管理要求与行为守则。其职能管理支持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科技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风险控制体系等。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是对企业现有的日常管理体系的改进、丰富和完善。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日常管理要全面落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在制度、资源和人员上保障企业运营满足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要求,确保企业全面、全员、全过程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的满足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中。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

2016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

2016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 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构成。这里不仅指企业责任,还有其他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社会法和经济法中规定的个体对社会整体承担的责任,是由角色义务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责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这种责任实际上是一种角色义务责任或者说是预期责任。第二种是因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或没有履行助长义务而应承担一定形式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即过去责任,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2016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欢迎浏览。 2016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一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88年,2010年9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被业界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质量诚信企业,并承载着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的重任! 雏鹰农牧集团以让国人吃上安全肉为己任,致力于开展以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为主导的战略布局,目前确立了包括生猪养殖、粮食贸易、互联网三大板块的核心战略,已发展成为拥有粮食贸易、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线上业务等完整产业链体系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秉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理念,雏鹰农牧集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凭借多赢机制和完整产业链体系,开创了一条企业、农户、代理商、经销商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雏鹰本着“责任、成长、价值”的理念基石和“创新为魂、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推进新兴特色农业、升级优化组织形式,科技兴农、坚持富民工程发展战略,以“发展生态产业创建一流品牌”为己任,致力于将绿色、健康、安全的食品送上国人的餐桌,成为卓越的中国安全食品供应商。 二、公司社会责任履责措施及行动成效 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 1、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及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有关上市公司治理的规范性文件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自觉地持续深入开展治理活动,及时发现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积极整改,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切实保障全体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严格规范股东大会,保障股东权益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最新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 企业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或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是近30年来国外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外有关该领域研究的三种不同观点以及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并结合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指出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绩效随着雪灾、地震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应如何在赢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企业应如何分配资源再次摆在人们的面前。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于1953年出版了《企业人的社会责任》一书,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端。针对主流企业理论忽视社会责任、只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均认为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尽管二者研究视角不同,但探讨的议题均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行为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富。 一、三种不同观点 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Waddock 和 Graves(1997)[1]指出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负相关。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竞争劣势,弗里德曼等新古典家持此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不相关。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持这

种观点。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任何时期都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但大多数研究支持二者之间正相关。 二、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向,一种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影响财务绩效,一种认为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社会表现,并有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1.社会表现影响财务绩效 对此有两个影响力最广的假说:一是社会影响假说(The social impact 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表现会导致高财务绩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声誉,降低商业风险、获得监管机构更多的支持,吸引财政市场上更多的投资,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会增进财务绩效(Cornell & Shapiro,1987)。还有一种是交易假说(The trade-off 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责任表现会导致低财务绩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财务支出,从而降低盈利能力,尤其是当其他公司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时,会导致它们处于竞争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与处境。 2.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社会表现 支持这种观点的也有两个假说。可利用资金假说(available funds hypothesis),也称闲置资源假说(the slack resource hypothesis)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取决于可供利用的财务资源,良好的财务绩效使企业能够在社会责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导致高度的社会表现。相反,管理机会主义假说则指出高财务绩效将导致低社会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 关系实证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公司绩效是公司治理水平及是否健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反映,一般高水准的公司治理必然与公司良好的绩效与持续发展能力相关联。本文以2014年3月底之前公布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为基础数据,利用CASMAR 数据库及SPSS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就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回归分析 现代公司制度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引起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当所有者委托管理者经营公司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就可能产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而这种情况必然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怎样防范和控制代理人“利己行为”就成为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而这种理论的现实基础在于公司的股权充分分散,且与经营者之间是单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实中,我国企业正处于经营转轨时期,以股权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大量存在着。一般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大股东掌握,或者是控股股东直接掌握,极有可能造成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进行“利己行为”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引起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公司治理水平良好、健全与否,能够最有效、最直接地反映在公司的绩效上。一般来说,高水准的公司治理能使公司取得良好的绩效,以及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就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一)公司治理概念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多层次多视角出发,对公司治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Berle and Means(1932)最先提出了公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