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地区--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

台湾地区--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

台湾地区--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

綱要

发表时间:2012-10-25 18:51:19作者:陈瑶峰来源: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

壹、目標

一、培養歷史學科的方法,藉由歷史問題的探討提升學生的思維。

二、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三、建立學生對於世界上各種文化的基本認識和理解,養成包容並欣賞多元文化的開闊胸襟。

四、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以充實其生活的內涵。

貳、核心能力

一、時序觀念

時序既是先後相接的時間順序,亦是人為安排的時間秩序。時序觀念是發展學生歷史理解的基礎,也是歷史作為一門學科所特有的性質,歷史事件、人物唯有置放在時間架構之下,才能顯現出意義與價值。發展時序觀念,就是讓學生依照時間順序建構事件之間的意義與關連性,理解歷史上諸如變遷、延續、發展、進步、倒退等觀念的意義,並對事件提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時序觀念」作為核心能力之一,可區分為以下兩個層面說明:

(一)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認識幾種主要的歷史分期方式

時間術語與分期方式都是人為的建構、約定成俗的用法。學生必須運用適當的時間術語、分期方式來描述過去,並置於適當的歷史脈絡下觀察、理解。

1. 熟悉使用機械式的時間術語(例如:日、月、年、世紀、西元前)。

2. 熟悉學習主題所提供的分期方式(例如: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秦漢時期)。

3. 使用兩種以上的時間術語描述某一特定時間(例如:1905年與二十世紀初、一次大戰前等用語的交替使用)。

(二)區別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兩個或更多時代之間的差異,並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關連性

學生必須構築自己心中按時排序的時間架構,才能有效地感受時代的差異、理解歷史的變遷。同樣的,也只有在學生能夠依時間排序時,才能真正理解過去與現在之間、不同時代之間的延續性或關連性。

1. 說明過去與現在的差異與類似之處。

2. 說明不同過去(時代)之間的差異,並依特質將過去區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

3. 根據所提供的資料、圖片,依時間順序建立一個時間架構(如年表、時間軸)。

4. 以時間順序的架構說明某一個歷史發展或現象(例如:法國大革命的發生)。

5. 根據學習內容,掌握某個時代中變遷與延續的因素。

二、歷史理解

我們常說歷史不是「背科」,那麼理解活動的開展,恰是最直接且關鍵的證明。歷史理解所關聯的重點在於:如何將歷史事實的「記憶」接引、提升至「理解」層次,並且能夠對史實的歷史脈絡與意義加以掌握。

「歷史理解」作為核心能力之一,可區分為以下三個層面說明:

(一)能夠直接地就一歷史敘述文本的內容與意義,進行認知與掌握

歷史理解的第一個層面,在於針對教科書等歷史敘述文本進行理解。學生要學習從中掌握其可能的多樣化敘述形式(如語文、圖、表、繪畫、照片、音樂、影像等),以及每一歷史敘述的述論重點。

1. 經由閱讀或討論,而能掌握一歷史敘述所要回答的中心問題及述論要點。

2. 能分析一歷史敘述,並能以一種不同的敘述形式重新表達原本的中心意涵。

3. 能經由一歷史敘述的探究,分析與解釋其作者的立場。

4. 能從每一課程單元中各個歷史敘述的閱讀或討論,瞭解課程綱要上所載明的重要歷史知識。

(二)能夠就一歷史事件,嘗試進行設身處地的認知

歷史理解的第二個層面,在於針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基本上這是要求學生學習「設身處地認識過去」。然而,身為進行歷史理解的主體―學生絕非是白紙或空罐子,他們有個人的經驗、知識與世界觀,因此期待學生客觀地與過去相遇,是不切實際的。在歷史課堂上嘗試以學生的解釋網絡為階,設法擴充、深化,這樣所形成的想像或認知,才有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理解行動。

1. 能掌握一重要的歷史性名詞,在當時脈絡下的意涵。

2. 以當時的時序、地理空間、用語、概念、價值觀等作為基礎,來解說相關的歷史事件或情境。

3. 能參照既有的歷史敘述來檢視自己原來的認知,建立起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情境的重新認識。

4. 能夠設想當時人物的經驗及其看法,並且避免只用現在的價值或規範進行評斷。

(三)能夠在歷史脈絡中,進行關於「重要性」或「意義」的選取與評價

歷史是一門探究變遷的學問,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在一個較長的時序中進行觀照對比,並且參考相關的多種歷史敘述,適切地掌握變遷的機制,以及確認關鍵的所在。

1. 能在一連串相關而紛雜的史實中,評斷出具有重要意義的史實(包含人物、地點、事件、因果關係等),並提出適切的理由。

2. 能在一較長的時序中,擇取與評估某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並闡述其關鍵性。

三、歷史解釋

歷史以過去作為探究對象,已逝的過去無法如實再現,只能透過史料證據來重新建構,因此,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過去的

一種解釋。「歷史理解」著重在設身處地認知過去,目的在盡可能接近無法全然再現的過去;「歷史解釋」則以史料證據與歷史理解為基礎,有意識地對過去提出理性的、系統性的、因果關係式的說法。教師應提供學生接觸不同史料、歷史敘述的機會,以發展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

「歷史解釋」作為核心能力之一,可區分為以下兩個層面說明:

(一)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說明歷史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不同的史料證據、時代關懷、作者身份、想法都可能導致不同的解釋,歷史解釋因而總是呈現多元的面貌。學生需要理解不同歷史解釋的差異之處,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

1. 辨識出對過去不同的解釋,並比較不同解釋的差異所在。

2. 能依史料選擇差異與史料多寡,說明對過去為何有不同的解釋。

3. 能依作者的時代背景、個人好惡、關懷的差異,說明對過去為何有不同的解釋。

(二)理解歷史學科的因果關係,對歷史事件的原因與影響提出解釋

歷史解釋是對事件、人物的一種時間性解釋,旨在建構事件前因(背景、原因)後果(結果、影響)之間的關連性。因果關係是歷史解釋的基礎,學生應提升對歷史因果關係(不具有必然性、強制性,相同的原因不見得導致相同的結果)的理解能力,並能與科學因果關係(具有必然性、強制性)區別。

1. 體認歷史的因果關係不具有必然性,而是人為的分析與解釋。

2. 能辨識出某一歷史解釋中作者所認為的幾項重要原因。

3. 能根據學習內容與所提供的史料,說明歷史事件的原因與影響。

四、史料證據

史料必須置於歷史脈絡中,轉化為證據,在學生的歷史理解或歷史解釋的活動裡起了作用,方具有價值;史料總是應該要與探究過去的意圖產生緊密關聯,而且唯其能引發探究活動,才能真正彰顯深刻的歷史教育意義。

「史料證據」作為核心能力之一,可區分為以下三個層面說明:

(一)運用思辨,判斷史料得以作為證據的適當性

對多數學生而言,史料在一開始往往只是某種與過去有關的資訊,或者與某史實有關的資料來源。學生必須學習在史料中發現線索,並且經由一番思考、討論或推理,而能判斷其作為證據的適當性。

1. 直接從史料中找出關鍵的線索,例如態度、意見、動機等。

2. 依據某一探討主題,評估個別史料作為證據的適當性。

3. 理解因解釋者(包括他人或自己)立場的不同,可能作為證據的各種史料,在判斷及取捨上,會因此而出現差異。

(二)自行根據主題,進行史料蒐集的工作

一般的歷史教學,史料都是事先準備好的,每位學生手中的史料都一樣,只需直接拿來運用即可。然而,學生應該要熟悉史料蒐集的

觀念與方法,才能夠真正提升在歷史學習上的探究能力。

1. 瞭解並能實地練習史料蒐集的各種方法。

2. 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具體問題,藉以規劃出史料蒐集的主題和範圍。

3. 依據原先的問題,比較所蒐集到的各種史料之適切性。

(三)應用史料,藉以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或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

如果是老師應用史料來說明某一史實,那麼學生學到的只是相關的資訊或知識;只有讓學生自己學習應用史料,才有可能真正習得探究能力。高中生應用史料,最重要的目標是能藉以形成一個新的問題視野,更進一步,則是形成自己關於過去或當代的歷史敘述。

1. 直接從史料中找出答案,以回答關於過去的問題。

2. 瞭解因不同的資料來源,可能會造成對於同一史實或人物的不同解釋。

3. 瞭解同一史料因解釋者(包括他人或自己)的立場不同,而可能意義殊異。

4. 將史料與既有的歷史敘述進行對比,分析其間的關聯性。

參、時間分配

高中一、二年級,每學期二學分,每週上課二節。一年級第一學期為台灣史,第二學期為中國史。二年級為世界史,分兩學期講授。

肆、教材綱要

一、高中歷史第一冊

說明:本冊為整個高中歷史課程之首冊。宜置入簡短的引言,說明歷史教育之必要,以及授課順序上採用

【第一冊:臺灣史】、【第二冊:中國史】、【第三冊:世界史】及【第四冊:世界史】之流程安排的理

由。

建議的單元:

1. 高中歷史第一冊講授臺灣歷史,授課內容安排十二個主題,即十二週的課量;預留四週供任課教師彈性運用,以在各單元之後各安排一週為原則。顧名思義,如何利用彈性週,權在任課教師。教師以利用該時段加強或補充課程,也可安排討論、報告、故事分享……等活動。無論如何,該時段只應進行與歷史課相關之活動,不可移作其他用途。

2. 本冊內容從宏觀視野講授臺灣歷史,因而對各個在地的歷史缺乏貼切的、微觀的描述。建議教科書的作者可採行兩種策略:

(1)依各單元之進度,設計與各在地歷史相關的活動。由於各地的差異性大,教科書只採取原則性的引導,實際操作應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

(2)在第四單元之後另闢一獨立的單元,設計「小型研究」之活動,如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考察各地之歷史,以口述訪談方式探索各地歷史,或繪製各地之文化地圖…等等。換言之,教科書只採取原則性指導,列出各項「研究方法」之要點。

二、高中歷史第二冊

三、高中歷史第三冊

四、高中歷史第四冊

影视与历史课程纲要

《影视作品与历史》校本课程纲要 齐斌 简要说明 本教材基本以历史发展阶段来划分节数,侧重点在于历史,旨在通过影视来展示历史发 展的脉络,其线索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部分来编写,以中国史内容为主,世界史分量较小,同时兼顾一些理论评介性的内容,如第三节、第十二节。由于内容重 心是历史,所以对于影视技巧、著名演员、艺术特色的方面的内容少有涉及。教材所引材料 基本来自网络,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课程初次开设, 尚无成型书籍和其它材料可以参考,定有许多疏漏、谬误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第一节历史影视简介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大秦帝国》 2、《三国演义》 3、《贞观长歌》 4、《康熙王朝》 5、《雍正王朝》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林则徐》 2、《鸦片战争》 3、《火烧圆明园》 4、《甲午风云》 5、《我的1919》 6、《开天辟地》 7、《红旗谱》 8、《地道战》 9、《红日》 三、世界史部分 1、《大国崛起》 2、《珍珠港》 四、历史影视的分类 1、纪实真实的历史 2、接近历史的真实 3、距历史真实较远,但有些历史真实的影子 4、历史仅仅是背景,影视中的人物、情节凭空捏造。 5、神魔化历史 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1、丰富精神生活,休闲心灵 2、扩大知识面,增强审美意识 3、培养历史意识,为课内学习丰富营养 4、了解一些影视制作的技巧 第二节电影《孔子》 一、简介历史时期的孔子 二、电影《孔子》简介 三、学生观看《孔子》片段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观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四、同学互动谈体会 五、教师评点学生的看法 第三节正确看待欣赏中国古代帝王影视 一、古装帝王剧在影视文化发展中盛行的原因 1、经济效益的趋动追求经济效益是影视剧创作者的主要目标, 2、既有现成的故事题材, 又无版权困扰相对而言, 古装帝王剧的取材范围宽广 3、创作题材的安全性 二、从古装帝王剧的盛行看世人心态 1、古装帝王剧比较注重影视的娱乐休闲功能,能够满足广大观众情感渲泄的愿望 2、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昌盛,古装帝王剧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合并讨好了一些男人潜意识中存在的惟我独尊、妻妾成群的心态, 也为那些靠出卖色相快速致富的女子提供了强有 力的理论依据。 3、古装帝王剧的盛行, 反映了弱势群体的心声 三、影视作品在实现其娱乐性的同时, 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1、影视作品应在娱乐中, 给人以启迪, 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2、帝王剧的泛滥, 不利于创作题材的多样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 .财产C.信仰B.地域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 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 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 .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 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 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 .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 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参加科举考试C. 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 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C. “事无不总”,负 责执行政令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高一年级上英语课程纲要

高一年级上英语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英语 课程类型:必修一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90课时 背景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中学英语学习中,必修1的课程起着衔接初、高中两个重要阶段的作用。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的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体会交际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有九个部分,即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Summing Up、Learning Tip和Reading for Fun。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不仅以友谊和朋友为首单元,使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们体会到新的学习生活;而且,紧接着通过对英语这门语言文化的介绍,加深了同学们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认识;与此同时,加入了旅游,地震,伟人事迹这些社会热点话题,使课本贴近生活,内容广泛,信息量大。 相比初中英语,本书对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要求提高,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即:掌握基本事实;抓住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内涵,语言氛围;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语篇结构;获取语言文化知识。听力方面可以做到:听要点,听细节,听特定的词,听内容捕捉特定的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直至完成特定的任务。会话方面,能够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意见。写作方面,能写建议信,简单的议论文,熟悉英文邮件的格式等等。语法包含: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以及定语从句。要求同学们能够写出较为复杂、严谨的句子。学生通过前4个模块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掌握了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3.学情分析 高一英语是高中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初高衔接的重要转折点。只有顺利实现初高衔接的平稳过度,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在“基础知识”方面,新高一教学更侧重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的考察,在语境中学学习英语。以词块为单位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运用词汇,在语境中掌握语法功能的运用。在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学生在初中已经具备应有的听说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层次也参差不齐,所以在起始年级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需要对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 - 副本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50分) 1、在原始社会时期,贫富分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产品的积累 B、交换的扩大 C、生产力的发展 D、剥削的产生 2、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3、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4、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5、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列强在华利趋于一致 D、该政策不影响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6、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7、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8、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0、当今美国交替上台执政的两党是() ①民主党②自由党③共和党④联邦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平民的民主 B、贵族的民主 C、奴隶主的民主 D、国民的民主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反复的根据原因是() A、新贵族具有保守性 B、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水平不高 C、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 D、资产阶段缺乏斗争经验 13、“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明()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陈建静《趣味历史》课程纲要

《趣味历史》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陈建静 教学材料:历史视频、教学图片、历史照片、实物材料、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活动课 授课时间:40分钟×18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趣味历史》课程学习,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初步掌握相关的历史理论知识,以及学习、探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考古发现等,初步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各类史实史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从了解个别史实到不断积累各类史料,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全面理解的过程。因此,本课程通过图片展示、影视欣赏、纪录片选播、听老师讲历史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历史,激发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团结合作精神,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实、求真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课程内容】 历史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中学历史所占分额比较有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也仅局限在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上,而且多为史实或者结论性知识,学习探究的过程难以充分体现。 《趣味历史》选取教材以外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辅以教师说明、影视欣赏、纪录片选播和学生讨论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主要选取以下专题: 1、探秘古文明,主要是以图片展示、考古发现及老师讲故事为主,学生自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1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正确的。 l。周朝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 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唐朝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5。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lO.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多为番属关系 B.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众多城邦组成独立国家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形式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 C.民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1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 A.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C.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 D。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 14.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式是 A.革命 B.改革 c.王朝战争 D.独立战争 15.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罗伯特·沃波尔 B.威廉 c.汉诺威 D.约翰·弥尔顿 16.根据德意志宪法,国会是 A.政府行政机构 B.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人民的代表机构 D.对政府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 17.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 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18。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编制的探索 8月17号到23号我们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教师假期培训,主要任务是: 1.结合郑州市课程纲要编制业务领导培训内容,教务主任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纲要编制及课标解读的培训,实际操练编制下学期课程纲要和进行课标细化解读。 2.进行自学稿编制。通过展示研讨各学科自学稿,统一、规范自学稿编制形式和内容要求,提高自学稿编制质量,提高使用实效。每学科至少要编制一周的自学稿。 3.学习郑州市道德课堂建设有关文件及学校理解课堂十个做点,讨论落实点。 4.结合学校管理,研讨年级管理规定,形成条文,构建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年级集体。 刚接触课程纲要时,大家的疑问是这和以往的教学进度表有什么区别呢?通过主讲人介绍,认识到教学进度表只有进度,没有教/学;只有课文,没有课程;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只有节次,没有单元模块。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四个课程要素,而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时间与教学内容,没有完整的体现课程的各种元素(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 明确了课程纲要和教学进度表的区别后,我们一起学习了课程纲要的构成元素。 构成要素: 1.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使用年级、课时。 2.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 所需条件: 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培训中提出了编制《课程纲要》的几点要求: 1.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材(教材、资料),学情、近几年高考特征等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 2.要分析学期,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3.学科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任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 4.《课程纲要》一经形成,就应该成为学科教学的纲领。每一课时的教学应依据《课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1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项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诸卿 2、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 A.皇权日益加强 B.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 C.相权战胜皇权 D.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 3、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中,都涉及到的是 ①开埠通商②开办工厂③割占土地④战争赔款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6、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勇于解放精神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8、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9、党和政府在少数民主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0、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11、新中国建立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D.中美建交 12、中国积极推进与下列哪些地区性国际组织相关的区域合作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北美自由贸易区③联合国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3、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 A、小国寡民 B、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 C、城邦之间没有任何往来 D、实行奴隶制 14、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高一英语必修一课程纲要

高一英语必修4《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1 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授课时间:37课时设计:张维涛 授课对象:2015级高一 模块总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 1.展开丰富的想象,对高中的生活加以美好的憧憬和深入的了解。 2.对生活中的高中的新教师有深入的了解。 3.以旅行见闻的形式介绍澳大利亚 4.了解社会调查形式,学习社会调查的写法。 5.了解实验室的操作,养成良好的规范习惯。 6.通过学习,了解电脑科技和通信技术。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模块: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内容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展望,根据自己的想象,畅想高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习将来进行时态和一般将来时态。补充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点,展望性的作文的书写。 ?教学安排: [课时2] 第一节:intruduction,相关的词汇的补充和学习 [课时3] reading的课文结构和cultrual corner 课文结构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课时4]处理模块中的语言点和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语法知识。 [课时5] 话题作文的书写,进一步拓展话题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知识 [课时6] 习题讲评。 [课时7] 模块练习题讲评。 第二模块:My new teachers ?内容标准:通过学生的视角介绍自己的科任教师,学习人物的描写,。 ?教学安排 [课时8] 第一节:intruduction,相关的词汇的补充和学习 [课时9] reading的课文结构和cultrual corner 课文结构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课时10]处理模块中的语言点和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语法知识。 [课时11] 话题作文的书写,进一步拓展话题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知识 [课时12] 习题讲评。 [课时13] 模块练习题讲评。 第三模块:My first ride on a train ?内容标准:通过火车旅行的方式介绍当地的人文风俗和沿途风光,介绍澳大利亚。学生学会地点的介绍。 ?教学安排: [课时14] 第一节:intruduction,相关的词汇的补充和学习 [课时15] reading的课文结构和cultrual corner 课文结构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九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九年级,历史,课程,纲要,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九年级上学期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日期 2011、8 适用年级 九年级 总课时 48课时 学校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经过两年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熟悉。因而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能动性较好,探究学习的欲望较强,能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此外,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电脑水平,能在网上收集数据,描述信息,并能在小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放松,以浏览识记基础知识为主,不知去进一步作探讨,仍旧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次,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两极分化明显。而世界历史学生相对接触较少,较长、拗口的人名地名对学生而言又有些让他们望而生畏。对此,一定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影视片、纪录片、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等,注重把知识点落实到位、帮助学生

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目标 1、知道世界史上如拿破仑、达尔文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知道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2、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3、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4、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地图的变化,了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概况,学习判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决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作用;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学会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5、开展适合九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等,活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放在课外进行,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加强德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综合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 6、在复习中,加深学生对该阶段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学生对每个历史阶段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形成一个基本清晰的线索,进一步提升学生获得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课程内容 学习主题:(1)人类文明的开端;(2)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3)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4)步入近代;(5)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6)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7)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8)璀璨的近代文化;(9)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0)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1) 第二次世界大战;(1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1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演变;(14)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5)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6)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课程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纲要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纲要 清江外国语学校高一备课组:邹暾 高中化学必修一模块在高一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时36学时,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一、课程目标 (一)核心知识目标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安全标识。 2.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3.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4.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5.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初步认识金属材料的重要作用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合作精神。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的化学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单质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2.了解氯、氮、硫、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某些非金属化合物的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点。 3.认识氯、氮、硅、硫及其化合物的广泛用途,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4.以非金属知识的学习主线,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方法。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4.感受金属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6.开展社会调查和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三)能力目标 1.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课程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人教版历史课程纲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力与方法目标: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 1、概述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当指河姆渡与半坡。炎黄战蚩尤、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尧舜禹等,神话与传说成分较浓,考古证据不足)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此乃夏朝的地位,另外,它还创立了王位世袭制)。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指“三代”,夏、商、西周)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期的历史,堪称唯物史观的经典演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在社会意识上得以充分展现。)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可以作为专题进行课程整合),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与罗马帝国同时)。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外戚与宦官专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自220年三国开始,至589年隋朝统一南北,中间除了西晋280—316年短暂的36年统一外,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长达300多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如西晋时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医学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华佗与张仲景),天文学、数学(祖冲之)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高三历史课程纲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复习课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 ◆授课时间:29个课时 ◆设计:郑州七中高三年级历史备课组 ◆授课对象:高三年级 课程目标: 通过二轮复习的过程,你将能: 1. 通过专题知识整合和通史坐标的确立,知道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2.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3. 通过专题专项训练和变式训练,理解并掌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能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体会并理解合作、分享、尊重和共赢带来的快乐。 课堂内容与安排 [课时1]始业教育:与学生分享本轮复习的《课程纲要》、听课手册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专题1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安排

[课时2] 专题梳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3] 专题测试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安排 [课时4] 专题梳理: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5] 专题测试 专题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 ◆内容标准: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 [课时6] 专题梳理: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课时7] 专题测试 专题4 西方社会思潮 ◆内容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 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教学安排 [课时8] 专题梳理: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