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届高考历史《步步高》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精)

2013届高考历史《步步高》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精)

2013届高考历史《步步高》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精)
2013届高考历史《步步高》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精)

(完整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远古— 1840 年) 历史 阶段特征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时期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王位世袭制: 封侯、伯 夏 荣时期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注意:特征 商 阶级和国家产生;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 相、卿士、卜、祝、史 王位世袭制的确 家与国密切联系 西 立;等级森严的分 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封制和宗法制的 巩固统治的需要 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 周 推行,逐渐形成了 目的 先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 我国早期政治制 巩固统治 秦 度。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内容 (分封 时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最多是同姓诸侯 )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期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具 的义务。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宗法等级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和 国密切结合。 影响 ①积极(前期) :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 ①对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周王确立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消极(后期) :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②对后世: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衰微,诸侯争霸。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对中国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受破坏;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选官 制度 世 官制 春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秋 诸侯争霸, 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战 渐 瓦解,封建制度国 逐步建立 关系 相同 王室衰微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 (春秋管仲 改革 “相地而衰征 ”和战国 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封建社会的初 背景: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期 ①历史根源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②前提条件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实现了国家的大 BC230 年 —BC221 年先后灭六国。 BC221 年建立秦朝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固时期。 1. 首创皇帝制度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秦 秦 ①皇帝独尊(称号) :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①建立 例如: “皇帝 ” 朕“ “制 ” 诏“”“玺”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②皇权至上(权力) :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为 36郡 ②内容 ③皇位世袭(王位)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级地方行政机构。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汉 B 、县(长 /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①三公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讼和兵役。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监 C 、乡里亭 察百官; ③意义: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 B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影响 ( 1)积极方面 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 2)消极方面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1 按 军 功 赐 爵,皇 帝 任 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中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 (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最初,人类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_未耜。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 第二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在冶金方面的成就 (1)中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夏朝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更显得精美华丽。 (2)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2.制瓷业方面的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工匠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2)到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人学习吧!下面本人网的本人给你们 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 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20210211122320)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 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 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A. 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 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 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8、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苻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 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A.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4)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风俗通》按照传统的商业习惯,日中为市,日落而息,否定了夜籴谷的说法,由此可知,其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由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应该多加考证,D 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注意事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注意事项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要进一步回归教材,夯实教材基础知识。目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种情况,在复习中必须首先把握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因为,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历史复习的首要一步是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进行梳理,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连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框架知识结构。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 2.历史一轮复习要挖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增强综合渗透意识。历史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包罗万象,它为综合命题提供了丰富更广阔的立意材料。从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历史单科试卷中来看,它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强调运用各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时既要注意实现历史学科内知识的有机综合,又要有意识地把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向地理学科、政治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机渗透辐射,增强跨学科的综合意识,营造综合氛围,开展以专题为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发散思维,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一轮复习中要规范训练,提高应考技能。考前要高度重视考试技能的训练和应考经验的积累,特别要加强考场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解题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要通过做典型的练习题进行有序的训练。在选择题的练习中,一要注意审准题干,扣住关键词语,看清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二要推敲四个选项,不仅要弄清应选项的应选原因,而且还要明白非选项的不选原因,力求达到解答一道选择题,激活一串知识点。在材料题的练习中,要形成严谨审题和规范答题的习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充分重视审读试题的引导材料,明确引导材料的核心内容,确定其对答题的有效信息;要深入理解题目的含义,力争答题的完整性。此外答案要规范化,要运用学科语言,不使用那些口语化、不科学的语言,答案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书写要认真、规范。 4.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书本和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因为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在高考考场上就无往不利了。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就不会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上面的这座可以畅通无阻的桥。 5.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6.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一是“准”,二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 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学法指导 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着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 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 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 关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 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和精细安排

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计划和精细安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和年级组要求,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研究上届高考试卷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狠抓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基础知识的落实;不断提高学生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本届学生历史基础较差,对历史学科畏难情绪较严重。我们要大力发挥这一优势,引导不同层次班级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近几年历史考试趋势,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历史视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答题能力的强化训练,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二)教学现状:本届两位历史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工作热情高涨。钻研挖掘教材,对教学重难点把握到位,且极有亲和力。相信本组老师团结一致,一定能搞好本届高三历史教学工作。 三、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1、试卷总体平和稳定,体现山东特色,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设问偏难。与往年相似,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同样是个不轻松的话题。考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的储备和调遣,乃至于稳健的应试心理的话,想拿高分实属不易。 2、命题贴近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且“高于”了实际,高考选拔性考试特征十分明显。所谓贴近,指某些试题给考生一种“情境在书外”,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书内”的感觉。所谓“高于”,指客观题的材料信息和干扰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主观题的设问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历史阐释能力要求。因而,让不少的考生丢分“汗颜”。 3、命题在考查考生处理历史信息的技能和方法上颇具特色。整个试卷图文并茂,相继考查考生的信息解读、史论结合、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和历史阐释等方法的能力。命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试题的技巧技术上颇具匠心。 4、命题技术与考生差距分析。高考属常模参照性考试,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这是高考选拔性考试性质决定的。实际上,不少的考生即便能审准题意,但答题思维往往注重于把所学的相关知识往试卷上“搬迁”,洋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最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发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精编版

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发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精编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发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 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将省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策略,与大家做个交流。 一、课前: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尤其着重抓好教学案及课件制作的质量 我们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陈健敏、徐远红三人充分发扬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严格依据课标、考纲和省教学要求精心进行集体备课,并将集体的智慧形成教学案,每一单元形成一个教学案,分工落实到人轮流组织编写,每一个教学案要求从课程标准、高考考点、省教学要求、考点突破、典型题目、教与学反思六方面进行认真编写,保证教学案质量,并及时印发给学生。我校高三历史未订任何资料,所用资料就是我们自己编的教学案。老师的编写工作相当辛苦,如,典型题目,要求我们老师跳进题海,从近一两年高考试题及江苏各地模拟试题中挑选与本单元考点相关的好题,所有的题目必须设置新材料、新情境,每单元20题选择题,3大道主观题。每一单元考点突破,按考纲顺序,对基础知

识进行归纳、整理。每一单元都制作高三一轮单元复习课件,具体分工是:我负责从网上下载单元课件,陈健敏负责二次加工,结合高一分课时课件,制成高三复习课件。这样,我们备课组教学案、课件都统一,每班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这些教学案与课件我们都及时通过教育局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上传到网上,供同行们参考。 二、课中:从夯基础、提能力、讲方法三方面打造高效课堂 (1)夯基础,就是按考纲突破考点,落实主干知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对每一知识单元,我们按照总——分——总的原则,着一落实主干知识,第一个总即引导学生从整体驾驭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分即任何一个主干知识,我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思路,将他们设计成一个个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思、去悟,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主干知识时恰当运用教学案典型题目中的历史材料,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二个总是在本单元结束后整体构建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引导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得出历史结论。每节课我们都留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准备高考的时候,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 史史料的要点都需要我们复习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 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 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 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 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四、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 著名的城市。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高中历史高考必备知识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内乡高中65届高三一轮复习 历史学科计划 一、目标要求 1、以教材为依托,以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考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目标”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是“新史观”的应用。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复习的基础。故在一轮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2017年8月——2018 年1月(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理清基本线索,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当天)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 三、计划与落实 (一)关于教学 1、理清基本线索。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是时间性强,阶段特征明显,知识纵横联系密切,学习时要理清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坚守教材阵地,依据考纲,努力挖掘教材,强化对主干知识的复习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