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eica Viva GNSS 用户自定义测量指南 V1.0

Leica Viva GNSS 用户自定义测量指南 V1.0

Leica Viva GNSS 用户自定义测量指南

徕卡测量系统上海技术中心

章节 内容

1自定义静态测量

1.1 卫星跟踪设置 (4)

1.2 天线类型设置 (7)

1.3 记录原始观测数据设置 (8)

2 自定义RTK测量

2.1 基站设置

2.1.1 卫星跟踪设置 (11)

2.1.2 基站接口设置 (15)

2.1.3 启动基站 (19)

2.2 定义坐标系统

2.2.1 一步法 (22)

2.2.2 经典三维 (30)

2.3 新建RTK模式....................................................... ..37

2.4 测量和放样

2.4.1 新建项目 (43)

2.4.2 测量 (46)

2.4.3 ASCII数据输入 (48)

2.4.4 放样 (51)

1 自定义静态测量

目的 静态方式采集数据。不同的静态测量工作,由于目的、等级、规范要求等的不同,外业测量时使用的参数也会不相同,有时用户需要根据要求的变化,对卫星系统、

高度截止角、限值等进行自定义,此章节主要介绍在Viva系统中如何对这些重要参

数进行自定义。

此章节介绍的是测量时数据记录在主机SD卡中时的设置方法。数据直接记录在主机

SD卡中时,需要设备最少,操作最简单。

Leica Viva GNSS 用户自定义测量指南 4

1.1 卫星跟踪设置

卫星跟踪设置用于设置跟踪卫星系统、高度截止角、质量限值和卫星健康度等。

卫星跟踪设置

逐步向导

●从 主菜单 中选择 仪器

●从 仪器 中选择 GPS 设置

●从 GPS设置 中选择 卫星跟踪

1.2 天线类型设置

天线类型设置用于设置外业测量时使用的天线类型和天线高,外业软件将根据设置的天线类型和输入的天线高,自动对测量结果进行相位中心改正。

天线类型设置 逐步向导

从 GPS 设置 中选择 天线高

1.3 记录原始观测数据设置

记录原始观测数据设置用于设置数据存储位置、记录速率、数据格式等。

记录原始观测数据

逐步向导

●从 主菜单 中选择 仪器

●从 仪器 中选择 GPS 设置

●从 GPS 设置 中选择 原始数据记录

●选中记录数据用于后处理

记录数据到:选择 GS接收机

记录开始于:选择 开机之后

记录数据:选择 静态

设置相应的速率

选择数据类型:徕卡格式 或 Rinex

确认主机中有SD卡插入

主机开机即开始记录原始数据

2 自定义RTK测量

目的 以RTK方式进行点测量和放样。RTK方式指流动站端实时通过数据链接收基准站发射 的改正数,并实时获得厘米级定位精度,然后用于点的测量和放样等。

此章节包括基站设置、定义坐标系、流动站设置、测量和放样四个部分。

RTK设置介绍的是最常用的电台方式。

11

2.1 基站设置

目的 基站用于为流动站端播发改正数,基站将计算获得的改正数据通过数据链播发给流动 站,流动站利用接收到的改正数计算当前位置,获得厘米级定位精度。

基站设置包括卫星跟踪设置、基站接口设置和基准点设置。

2.1.1 卫星跟踪设置

卫星跟踪设置用于设置跟踪卫星系统、高度截止角、质量限值和卫星健康度等。

卫星跟踪设置

逐步向导

●从 主菜单 中选择 开始测量!

●从 开始测量!中选择 转到基站目录

●从 基站菜单 中选择 仪器

2.1.2 基站接口设置

基站接口设置

逐步向导

2.1.3 启动基站

启动基站需要设置基准的天线类型、天线高和基站坐标等。

从基站菜单

中选择开始测量!

启动基站 逐步向导

输入量取的天线高

选择相应天线类型

点击

F1/下一步

如果基站设置在已知点上,选择在已知点上

如果基站设置在与上次相同的点上,选择在上次设站上

如果基站站设置在任意点上,选择在任意点上

以在已知点上为例

莱卡TCA2003测量机器人操作手册

TCA2003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操作手册 王海滨刘朋俊 (黄委会设计院测绘总队,郑州450003) 一、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系统得地位与作用 近年来电子工业得迅速发展,带动新型得精密电子测量仪器不断出现,为测绘行业提供了新得技术与方法。随着精密电子仪器得出现,变形监测也出现了新得变革与发展。工程测量常规得经纬仪与电磁波测距仪已经逐渐被电子全站仪所替代,电脑型全站仪配合丰富得软件向全能型与智能型方向发展,形成了TPS(Totalstation Position System)系统。带电动马达驱动与程序控制得TPS系统结合激光,通讯及CCD技术,可以实现测量得全自动化,集自动目标识别、自动照准、自动测角、自动测距、自动跟踪目标、自动记录于一体得测量系统,该系统可自动寻找并精确照准目标,在1 s内完成一目标点得观测,像机器人一样对目标点进行自动观测,配合内处理软件,可以实现变形监测内外业一体化、全自动化,被称为测量机器人。 二、系统得构成及附件 2.1硬件构成 主机、GPH1单棱镜、GZT4觇牌、内置GEB87电池、GEB71备用电池、数据及电源电缆、SRAM存贮卡(512K)、GST20脚架、GDF21基座、背带、仪器箱。 2.2软件构成 2、2、1 系统软件(Syytem Software)包括所有得基本功能;

2、2、2 随机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支持特殊得应用测量; 2、2、3 机载Inspector V1、0数据采集软件。 2、2、4 变观准备应用软件 三系统得特点与优点 3.1 TCA2003得精度及功能特点 ?TCA2003标称测角精度0、5秒,测距精度(1mm+1ppm*D)(D为被测距离),测程范围:在一般条件下,单棱镜可达2500米,三棱镜可达3500米。TCA仪器由马达带动,在望远镜中安有同轴得自动目标识别(ATR1)装置,采用内置得ATR1发射激光束,经过反射后由内置得CCD像机接收,相对于CCD像机中心点位置被计算,其偏移量被用来控制仪器马达,转动仪器以便精确照准棱镜,并可对水平角与垂直角进行改正。 TCA2003测量机器人在望远镜中安有同轴自动目标识别装置ATR(Automati cTarget Recognition),能自动瞄准普通棱镜进行测量。 ?内置得ATR与望远镜同轴安装,并向目标发射激光束,返回得激光束被仪器中得CCD相机捕获从而计算出反射光点中心得位置,驱动马达步进到棱镜得中心位置,并对水平角与垂直角进行改正。 垂直轴里安有激光对点器,投在地面上得红色激光点使仪器对中更加容易。?可采用电子气泡精确整平仪器,将用图形与数字显示垂直轴得纵、横向倾斜量。 可向仪器内部得Flash存贮器装载应用软件,并独立运行于仪器上,数据存贮在SRAM存贮卡上,外业不需要笔记本电脑即可控制仪器与存贮数据,降低了该系统得成本。 可以自动进行气象改正、折光改正、加乘常数改正、克服气象代表性误差。3.2机载Inspector V1、0软件得功能及特点 机载Inspector软件得作业模式与限差控制就是按照我国现行得有关规范要求,可进行边角网、测边网、测角网与极坐标网得全圆多测回作业。 机载Inspector软件独立运行于仪器上,不需要附加额外得笔记本电脑与电源、电缆等外部设备。 Inspector软件就是充分利用了徕卡高智能、高精度TCA型全站仪电子计算、马达驱动及目标自动识别、照准、跟踪等各项高科技自动化性能,根据大

硬度测试系统操作手册

显微硬度计及图像测量系统 显微硬度计电脑操作手册 显微硬度计对于研究金属组织,产品质量管理及出具商品证明资料均是不可欠缺的试验机。对于精密机械类的小零件,金属组织及表面硬化层、电镀层等可对被限定的微小部分进行测定,并且对被测部分基本上没有损伤,具备了极高的测定可靠性。

此测量分析软件特点 可以作连续加载后连续读取压痕的连续试验,并且可以进行每次加载荷和每次读取压痕的逐次实验。采用了观察方便的ccd摄像头、视频线或USB接口的数码摄像头,可在显示器上直接观察测量压痕,用鼠标测量精确度高。对于设定试验条件,显示结果等均可清楚快捷地操作及显示。通过测量软件,可用计算机进行操作方便,实现单点测量可随机测量多点、统计测量数据,任意设定两点或多点测量点的间距作渗层深度测量可沿X或Y两个方向测量、统计测量数据,根据用户输入的判定值(如550)自动计算硬化层深度.统计演算、换算、显示曲线、判断是否合格等.可测量零件长度图形保存打印。

操作手册 一、软件系统 1、主机系统:32或64位系统主机,Windows2000、Windows xp、Windows7软件平台,全中文操作界面,支持彩色打印 机输出。 2、 1024×768分辨率显示器32位彩色显示器 二、操作说明 (一) 系统界面介绍

该界面主要由7部分组成,左部为图形显示工作区和测量数据显示区。该部分显示所摄取的压痕,以手动/自动采集时用于点取。除这两个区域外右部分为 A:功能区 1.手动测量(推荐):此按钮用于切换是否测量压痕对角线。

2.打开图片:可将原来保存的图形读出,以便观察或重新进行测量分析。 3.图像保存:可将目前正在显示区显示的图形保存起来(保存图像时可选择图像的格式),以便将来观察和分析。 4.动态采集:可由静止状态切换为活动状态。 5.图像静止:此按钮可让活动的图像静止,以便测量。6.放大镜:打开后会出现一个数码放大的窗口,以便更精确测量。 7.图像设置:可调整显示区显示图像的分辨率、对比度、亮度等数据。 8.修改:按此键后可修改正在测量的四条刻线位置,修改方法为:wsad四个键分别代表上下左右四条刻线,‘-’和‘=’两个键代表的是移动方向。如果要移动右边的线就先按‘d’键,再按‘-’和‘=’移动至正确的切线位置。 B:硬度换算功能区

工程测量证说明

《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 《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6-01-02-04) 1.职业概况 1.1职业名称 工程测量员。 1.2职业定义 使用测量仪器设备,按工程建设的要求,依据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测量的人员。 1.3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职业环境条件 室内、外,常温。 1.5职业能力特征 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感觉。

1.6基本文化程度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1.7培训要求 1.7.1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 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36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30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260标准学时;技师不少于220标准学时;高级技师不少于180标准学时。 1.7.2培训教师 培训初级、中级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相关专业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3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培训场地设备

理论知识培训为标准教室;实际操作培训在具有被测实体的、配备测绘仪器的训练场地。 1.8鉴定要求 1.8.1鉴定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申报条件 1.8. 2.1初级(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2年以上。 1.8. 2.2中级(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工程测量技术交底

工程测量技术交底 一、施工测量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1、路基开工前应做好施工测量工作,其内容包括:导线、中线、水 准点复测、横断面的检查与补测、增设水准点等,施工的精度应 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 2、工程施工测量中,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先控 制后碎部”的原则。 3、在线路复测及控制测量中,必须依据设计给定的桩点进行碎部测 量。 4、在线路复测中,如发现设计桩点有误应多次检查确定后及时报上 级主管部门进行复测,经设计部门复测确定后方可进行线路桩点 的复测工作。 二、测量仪器及用具的使用及管理 1、任何测量仪器的使用应先检查仪器有无偏差,或经过主管技术领 导确认后方可使用。 2、测量时,应正确使用各种测量仪器严禁违规或有损仪器的操作。 3、仪器的装箱与拿出必须按要求放置及轻拿轻放,严禁硬搬,乱放 及磕碰。 4、放置仪器的箱子,任何人不准坐踩。 5、仪器使用应谁使用,谁保管、谁归还,不得将仪器转借他人或让 他人保管。每次使用时应由使用者来向仪器管理者借出或归还。 6、仪器使用后,未及时归还或损坏、丢失者,后果自负。 7、器的使用应专人、专用、专管,发现仪器误差应及时报告主管技

术领导进行校核。 三、导线复测 1、施工技术人员应依据施工图认真复核,检查设计导线控制桩,及 迅速查寻现场给定的导线桩点的位置并作标记,以便复测时使用。 2、导线测设时所使用的仪器应提前进行检查,校核偏差。 3、原有导线点在进行复测时如发现导线点有误,应报请主管技术领 导,经再次测设仍与原复测结果相符时,应写出复测结果报告并进行上报。 4、复测精度要求:角度闭合差(〝)±16 n,n为测点数,坐标相对 闭合差±1/10000。 5、复测时,必须与相邻的施工段起点的导线点搭接。 6、复测导线点结束后,应根据复测结果以书面形式写出复测报告, 并交技术负责人。 四、水准复测及增设水准桩点 1、施工技人员应根据施工图纸查找设计水准桩点,进行现场寻找并 作定标记。 2、水准复测时,所使用的水准仪必须提前进行检查,校核其仪器偏 差。 3、观测时,置镜点距前后视距离应大致相等,消除偏差。精平后, 每次读数应精确到毫米,读出的数据应报三遍给记录人,同时应再次验证读数由记录人报观测者。 4、每两设计水准点复测结束后,应及时计算出两水准点的实测高程 与设计进行比较:如超过允许闭合差,则应重新复测,经再次复

冰箱测试系统使用说明书

冰箱测试系统使用 说明书 1

冰箱测试系统使用说明书

第一章,设备框图 1.1计算机局域网图:由服务器、交换机、登录验关电脑、后台查询 电脑、返修查询电脑、静态抽检电脑构成一个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2,动态测试子系统框图:

1.3,静态测试子系统框图:

第二章,系统概述: 本系统是为XX公司设计、制造的专用冰箱制冷性能检测系统,系统能够在线检测220v/50Hz、冰箱制冷性能,系统检测项目为:冰箱制冷温度(箱内4路,管路2路,)、冰箱的有效功率、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检测工位:动态120个、静态40个;整个系统分为3部分,⑴计算机局域网。⑵动态测试子系统。⑶静态测试子系统。 2.1计算机局域网。采用5台计算机、1台服务器、一个交换机组成 一个小型局域网进行数据管理。 1台测试系统应用服务器,负责整个计算机局域网的文档管理。 1台动态验关计算机,负责动态子系统的登录和验关,以及动态 163个测试盒的数据采集处理。

1台静态计算机,负责静态测试房60台测试盒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1台后台管理计算机,进行冰箱标准建模、查询、统计等; 1台维修计算机,负责维修工位的信息采集管理 1台入库计算机,负责入库的冰箱数据采集管理。 2.2动态测试子系,包括163个能够采集冰箱性能参数并与动态基站 进行无线数据交换的测试盒,一个无线电的数据收发基站,1个 在登录位置的光电开关,1台有2个显示器的验关计算机。 2.3静态测试子系统,包括60个能够采集冰箱性能参数并与动态基站 进行无线数据交换的测试盒,一个无线电的数据收发基站,1台静态计算机 第三章,动态测试子系统 3.1动作流程 如图所示,动态测试过程流程图如下:

建筑工程项目测量员操作手册

前言 为明确、规范土建工程放线的标准动作,提升土建工程放线精度;提高放线质量管理水平和测量工作效益,保证放线的正确性、精确性,杜绝因放线失误造成返工的质量事故;实现放线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常态化;达到以线控制施工过程的目标。同时为工程测量工作提供技术标准和技术依据;为工程测量工作检查验收评价提供依据。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2009、《建筑施工手册》,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民建工程测量的实践经验,吸收了民建工程测量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编制而成。 文中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正常情况下都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有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用“宜”,反面词用“不宜”或“不得”。

前言................................................................................................................................ I 第1部分项目测量工作的管理要求.. (1) 第2部分项目测量仪器的管理要求 (3) 第3部分项目测量工作操作指南 (6) 3.1进场后施工测量前期准备工作 (6) 3.1.1施工测量资料的收集、分析 (6) 3.1.2测量工具的准备 (7) 3.2测量的基本方法 (8) 3.2.1平面位置的测设 (9) 3.2.2高程测量与已知高程的测设 (11) 3.3控制测量 (15) 3.3.1甲方提供控制点的交接与复测 (16) 3.3.2场区控制网的建立 (17) 3.4建筑施工场地测量 (21) 3.4.1用地红线、建筑红线、建筑轮廓线的测设 (21)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的内容和要求 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内容与特点等基本情况。 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情况以及测区困难类别,测区有关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情况等。 己有资料情况 说明己有资料的施测年代、采用的平面、高程基准,资料的数量、形式、质量情况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4 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成图基本等高距、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 5 设计方案 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GPS接收机或其他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其他配置。 2)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确定观测网的精度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等; 规定观测作业各过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观测成果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外业数据处理的内容和要求: 外业成果检查(或检验)、整理、预处理的内容和要求,基线向量解算方案和数据质量检核的要求,必要时需确定平差方案,高程计算方案等; 规定补测与重测的条件和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3)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 4)有关附录。 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的计算机、软件及其他配置。 2)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说明所确定的锁、网(或导线)的名称、等级、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和起始控制情况;

GPS RTK测量技术作业手册(新)解析

Trimble GPS RTK线路定线测量 技术作业指导书 编著:张志刚张冠军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勘测设计分院 2004年6月天津

目录 前言RTK技术简介 (1) 1什么是GPS RTK技术 (1) 2 GPS RTK技术应用范围 (2) 3 GPS RTK的组成 (3) 4 GPS RTK的工作流程 (4) 5作业测区的确定 (5) 6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 (5) 一TSC1简介 (8) 二BASE(基准站) (11) 1 BASE硬件 (11) 2 TSC1设置基准站 (12) 三ROVER(流动站) (16) 1 ROVER硬件 (16) 2 TSC1设置流动站 (16) 3 流动站点校正 (18) 四RTK测量 (18) 1 测量点 (18) 2 放样点 (18) 3 放样道路 (22) 4 其他测量功能 (23) 5 结束测量 (23) 五GPS RTK线路定线测量 (24) 1 线路设计 (24) 1.1 TSC1线路设计 (24) 1.2 TGO Roadlink线路设计 (26) 2利用TSC进行中线测量 (32)

1.1 交点、中线控制桩测量 (32) 1.2 加中桩测量 (33) 3 数据处理 (33) 附录TSC1菜单 (36)

前言GPS RTK技术简介 1 什么是GPS RTK技术 GPS RTK技术(Real-time kinematic)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它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1cm+1ppm)的高精度。常规的GPS测量方法,如Static(静态)、FastStatic (快速静态)、Postprocessed kinematic(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毫米或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Real - time kinematic)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只需1epoch。流动站可以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五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流动站就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RTK定位时要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章测量部分4-1-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4 施工测量 4-1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4-1-1 基本原则 建筑施工测量是研究利用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对建筑场地上地面的位置进行度量和测定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 (1)对建筑施工场地的表面形状和尺寸按一定比例测绘成地形图。 (2)将图纸上已设计好的工程建筑物按设计要求测设到地面上,并用各种标志表示在现场。 (3)按设计的屋面标高、逐层引测。 4-1-2 距离测量 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距离测量有普通量距和精密量距两种方法。精密量距时所量长度一般都要加尺长、温度和高差三项改正数,有时必须考虑垂曲改正。丈量两已知点间的距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钢卷尺,精度要求较低的量距工作,也可使用皮尺或测绳。 4-1-2-1 普通量距 1.测距方法 先用经纬仪或以目估进行定线。如地面平坦,可按整尺长度逐步丈量,直至最后量出两点间的距离。若地面起伏不平,可将尺子悬空并目估使其水平。以垂球或测钎对准地面点或向地面投点,测出其距离。地面坡度较大时,则可把一整尺段的距离分成几段丈量;也可沿斜坡丈量斜距,再用水准仪测出尺端间的高差,然后按式(4-2)求出高差改正数,将倾斜距离改化成水平距离。 如使用经检定的钢尺丈量距离,当其尺长改正数小于尺长的1/10000,可不考虑尺长改正。量距时的温度与钢尺检定时的标准温度(一般规定为20℃)相差不大时,也可不进行温度改正。 2.精度要求 为了校核并提高精度,一般要求进行往返丈量。取平均值作为结果,量距精度以往测与返测距离值的差数与平均值之比表示。在平坦地区应达到1/3000,在起伏变化较大地区要求达到1/2000,在丈量困难地区不得大于1/1000。 4-1-2-2 精密量距 1.测距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教材

内部资料严禁翻印 测量系统分析 参考手册 第三版 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

本参考手册是在美国质量协会(ASQ)及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主持下,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供方质量要求特别工作组认可的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组编写,负责第三版的工作组成员是David Benham(戴姆勒克莱斯勒)、Michael Down (通用)、Peter Cvetkovski(福特),以及Gregory Gruska(第三代公司)、Tripp Martin(FM 公司)、以及Steve Stahley(SRS技术服务)。 过去,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各有其用于保证供方产品一致性的指南和格式。这些指南的差异导致了对供方资源的额外要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特别工作组被特许将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使用的参考手册、程序、报告格式有及技术术语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此,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同意在1990年编写并以通过AIAG分发MSA手册。第一版发行后,供方反应良好,并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些建议都已纳入第二版和第三版。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批准并承认的本手册是QS-9000的补充参考文件。 本手册对测量系统分析进行了介绍,它并不限制与特殊生产过程或特殊商品相适应的分析方法的发展。尽管这些指南非覆盖测量系统通常出现的情况,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应直接向顾客的供方质量质量保证(SQA)部门提出。如果不知如何与有关的SQA部门联系,在顾客采购部的采购员可以提供帮助。 MSA工作组衷心感谢: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副总裁Tom Sidlik、福特汽车公司Carlos Mazzorin,以及通用汽车公司Bo Andersson的指导和承诺;感谢AIAG在编写、出版、分发手册中提供的帮助;感谢特别工作组负责人Hank Gryn(戴姆勒克莱斯勒)、Russ Hopkins (福特)、Joe Bransky(通用),Jackie Parkhurst(通用(作为代表与ASQ及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国际ASTM)的联系。编写这本手册以满足汽车工业界的特殊需要。 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于2002后取得了本手册的版权和所有权。如果需要,可向AIAG订购更多的本手册,和/或在得到AIAG的许可下,复制本手册的部分内容,在各供方组织内使用。(AIAG联系电话:248-358-3570)。 2002年3月

MSA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范本

部资料严禁翻印 测量系统分析 参考手册 第三版

1990年2月第一版 1995年2月第一版;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 2002年3月第三版 ?1990?1995?2002 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

前言 本参考手册是在美国质量协会(ASQ)及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主持下,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供方质量要求特别工作组认可的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组编写,负责第三版的工作组成员是David Benham(戴姆勒克莱斯勒)、Michael Down(通用)、Peter Cvetkovski(福特),以及Gregory Gruska(第三代公司)、Tripp Martin(FM 公司)、以及Steve Stahley(SRS技术服务)。 过去,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各有其用于保证供方产品一致性的指南和格式。这些指南的差异导致了对供方资源的额外要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特别工作组被特许将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使用的参考手册、程序、报告格式有及技术术语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此,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同意在1990年编写并以通过AIAG分发MSA手册。第一版发行后,供方反应良好,并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些建议都已纳入第二版和第三版。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批准并承认的本手册是QS-9000的补充参考文件。 本手册对测量系统分析进行了介绍,它并不限制与特殊生产过程或特殊商品相适应的分析方法的发展。尽管这些指南非覆盖测量系统通常出现的情况,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应直接向顾客的供方质量质量保证(SQA)部门提出。如果不知如何与有关的SQA部门联系,在顾客采购部的采购员可以提供帮助。 MSA工作组衷心感: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副总裁Tom Sidlik、福特汽车公司Carlos Mazzorin,以及通用汽车公司Bo Andersson的指导和承诺;感AIAG在编写、出版、分发手册中提供的帮助;感特别工作组负责人Hank Gryn(戴姆勒克莱斯勒)、Russ Hopkins(福特)、Joe Bransky(通用),Jackie Parkhurst(通用(作为代表与ASQ及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国际ASTM)的联系。编写这本手册以满足汽车工业界的特殊需要。 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于2002后取得了本手册的和所有权。如果需要,可向AIAG订购更多的本手册,和/或在得到AIAG的许可下,复制本手册的部分容,在各供方组织使用。(AIAG联系:248-358-3570)。 2002年3月

GNSS-RTK工程施工测量技术指南(试行)

测绘中心 GNSSRTK工程施工测量技术指南(试行) 说明 目前测绘中心在各项目上的工程施工测量中广泛应用了GNSSRTK测量技术,RTK测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人力成本。但随着GNSSRTK测量技术的深入推广应用,在提高工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测绘成果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GNSSRTK测量特点、对测量软件提供的精度指标的理解以及对GNSSRTK测量有别于传统测量手段出现的误差表现形式和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使用要求等。为确保GNSSRTK在工程施工测量工作中的可靠性、统一RTK 测量作业方法、仪器使用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特编制技术指南。 1GNSSRTK测量类型 测绘中心应用的GNSSRTK测量形式有三种(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常规RTK测量(使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单基准站网络RTK(Base)和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CORS)。 1.1单基站RTK测量 1.1.1常规RTK测量 常规RTK测量工作结构由一个基准站+电台+若干流动站组成,数据间的通信使用VHF、UHF、扩频或跳频。常规RTK测量的精度可达到:水平:1~3cm;垂直:2~5cm。工作距离:小于10km。常规RTK 测量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定位实时化从而提供了控制测量、测图、工程放样和工程监控的实时化技术。 1.1.2单基准站网络RTK(GPSBase) 单基准站网络RTK(GPSBase)的工作流程:用户在流动站使用测量手簿通过手机卡GPRS或CDMA 连接互联网,通过IP地址上传和下载差分信号,基准站的GPSBase连接互联网,访问该IP地址下载差分信号,进行数据改正,并上传和下载数据,流动站下载改正数据,实时获得定位结果。 1.2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CORS 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s)基于网络的、动态地、连续地,同时也是快速、高精度地获取空间和地理特征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之一。CORS技术运用了网络、GNSS、现代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等技术和方法。提供移动定位、动态连续的空间参考框架和地球动力学参考等服务。CORS系统由基准站(参考站)、系统中心、呼叫中心、数据通信、用户应用等子系统组成,用户无需设置基站。 2RTK测量技术要求 2.1在已开通运行CORS的地区,在考虑效费比的前提下建议优先采用CORS系统。 2.2RTK作业前应充分熟悉测量软件的各项功能和参数设置。 测量手簿(以TrimbleSurveyController为例,下同)软件共包含六大菜单:[文件]、[键入]、

S82 2013测量系统使用手册

S82 2013测量系统 使用手册 第一版 广州南方卫星导航仪器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一月

- 1 - 目录 目录 ........................................................................................................................................... - 1 - 第一章 概述 ............................................................................................................................. - 3 - §1.1 引言 .......................................................................................................................... - 3 - §1.2 产品功能 .................................................................................................................. - 3 - §1.3 产品特点 .................................................................................................................. - 4 - §1.4 配件组件 .................................................................................................................. - 5 - 第二章 S82 2013测量系统 .................................................................................................... - 8 - §2.1 整体介绍 .................................................................................................................. - 8 - §2.2 S82 2013主机 .......................................................................................................... - 9 - §2.2.1 主机外型 ....................................................................................................... - 9 - §2.2.2 底部接口 ..................................................................................................... - 10 - §2.2.3 控制面板 ..................................................................................................... - 11 - §2.2.4 模式查看和切换 ......................................................................................... - 12 - §2.2.5 工作状态 ..................................................................................................... - 14 - §2.2.6 主机自检 ..................................................................................................... - 16 - §2.3 手簿(S730) ........................................................................................................ - 18 - §2.3.1 手簿介绍 ..................................................................................................... - 18 - §2.3.2 蓝牙连接 ..................................................................................................... - 21 - §2.3.3 软件安装及连接 ......................................................................................... - 23 - §2.3.4 数据传输 ..................................................................................................... - 26 - §2.4 外挂电台 ................................................................................................................ - 28 - §2.4.1电台特点 ...................................................................................................... - 28 - §2.4.2 电台外型 ..................................................................................................... - 29 - §2.4.3 电台接口及面板 ......................................................................................... - 29 - §2.4.4 电台发射天线 ............................................................................................. - 31 - §2.4.5 电台使用注意事项 ..................................................................................... - 31 - §2.5 主机配件介绍 ........................................................................................................ - 32 - §2.5.1 仪器箱 ......................................................................................................... - 32 - §2.5.2 电池及充电器 ............................................................................................. - 33 - §2.5.3 差分天线 ..................................................................................................... - 33 - §2.5.4 多用途数据线 ............................................................................................. - 34 - §2.5.5 其他配件 ..................................................................................................... - 34 - 第三章 作业方案 ................................................................................................................... - 35 - §3.1 静态作业 ................................................................................................................ - 35 - §3.1.1 静态测量简介 ............................................................................................. - 35 - §3.1.2 作业流程 ..................................................................................................... - 36 - §3.1.3 外业注意事项 ............................................................................................. - 36 -

工程测量技术手册

《测量工程师技术手册》 作者:高井祥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77018 ?定价;298.00 优惠价:180元 内容简介 《测量工程师技术手册》全书共分17章,第1至第9章为基础部分,包括绪论、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水准测量、经纬仪测量、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读法和应用、测设的基本工作;第10至第17章为各专业根据不同需要的选学部分,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铁路与公路工程测量、管道工程测量、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井下测量、巷道与井筒施工测量、矿图、地表与岩层移动简介。 《测量工程师技术手册》主要适用于采矿工程、矿井建设、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暖通工程等专业大类或方向使用,也可作为与上述专业有关的函授大学、职业大学及自学者的教材,同时亦适合做中专有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绪论 1.1 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 1.2 地面点位的确定

1.3 测量工作概述 复习思考题 第2章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2.1 距离测量 2.2 直线定向 复习思考题 第3章水准测量 3.1 水准测量的原理 3.2 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3.3 水准仪的使用 3.4 水准测量的外业 3.5 水准测量的内业

3.6 数字水准仪简介 复习思考题 第4章经纬仪测量 4.1 水平角测量原理 .4.2 DJ6级光学经纬仪 4.3 水平角观测 4.4 竖直角观测 4.5 三角高程测量 4.6 视距测量 4.7 全站仪简介 复习思考题 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5.1 概述 5.2 衡量精度的指标 5.3 误差传播定律 5.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复习思考题 第6章小地区控制测量 6.1 概述 6.2 经纬仪导线测量 6.3 经纬仪导线计算 6.4 交会法和小三角测量

井深测量系统使用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井深测量系统综述 (1) 第二章井深控制 (2) 第一节井深控制窗口 (2) 第二节井深初始化 (3) 第三节标定钩载传感器 (5) 第四节标定井深编码器 (6) 4.1 为什么需要标定 (6) 4.2 人工标定 (7) 4.3 方向和对准 (7) 第三章井深跟踪 (9) 第一节井深跟踪工作表 (9) 第二节井深跟踪程序的使用 (10) 第四章井深数据编辑 (12) 附录A:建议的工作流程 (15) 1.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5) 2.测量中的工作: (15) 附录B:需要注意的问题 (15)

第二章井深控制 第一节井深控制窗口 运行HLMWD,出现程序的主窗口。 井深控制快 捷按钮 图2-1-1 选择“查看 井深控制”菜单项,或单击图中所示的快捷按钮,即可打开“井深控制”窗口,如图2-1-1。 井深控制窗口包含以下内容: 【模式及锁定】计算机记录井深的同时记录钻机模式。可能的模式有: ·钻进 ·向上扩眼 ·向下扩眼 ·起钻 ·下钻 ·停止 模式由计算机根据钻具是否座入卡瓦、钻具是否离开井底等现场条件自动判断。在某些条件不能稳定判断时,需要人工干预,锁定某个正确的模式才能在数据记录中产生正确结果。【自动保存和手动保存】在选用自动保存时,计算机在钻头速度小于0.1米/秒时,每隔0.1米记录一点;在钻头速度大于0.1米/秒时,每秒记录一点。 每次按手动保存按钮会保存一条井深记录。手动保存时要注意,不能让相邻两个记录间的时间差值小于一秒,否则在处理井深记录时会出错。 【视钩载】从钩载传感器上测得的钩载值 【总钩载】由钻头深等数据计算得出的总钩载值,可以通过手工输入来校准 【视钻压】总钩载与视钩载之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