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的提炼和知识体系的整理

高三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的提炼和知识体系的整理

高三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的提炼和知识体系的整理

高三历史总复习前言:

1、要站在世界高度来衡量中国

2、要以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世界古代史(外国部份)概述:

1、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河流域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

说明亚非古文明走在了世界前列

2、欧洲在公元前476年进入了奴隶社会,曾出现威震世界的罗马帝国,并在帝国辖下的耶路撤冷建立了基督教。

3、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基督教也随之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东正教

4、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5、在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封建王权受到教会的压制,使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较弱。因此,封建君主与教会之间矛盾深刻。

6、教会不仅深刻影响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权力,而且还控制了教育和文化思想

7、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废墟上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统治时期国势强盛,史称“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曼去世,其三个孙子将帝国分裂为今天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8、意大利自建立之日起,一直四分五裂,导致了该国君权与神权无法控制商业活动,再加上其位于丝绸之路上,为本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标志: 手工工场的出现

手工工场采用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产生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之出现了金融资本家、商

业资本家等。上述对旧有的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大大刺激了封建国王、贵族对商业的重视程度,进而鼓励对外扩张、寻找财富。

二、发展的机遇------新航路的开辟

1、直接目的: 为西欧封建国王、贵族寻找财富

2、条件: (主观) 思想的解放,对封建神学的冲击

(客观) (1) 地理知识的丰富

(2) 科技手段的保障

(3) 造船技术的提高

3、影响: (直接) 为西欧封建主探寻到了财富(深远) 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是真正世

界史的开始。也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发展(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一) 初步发展的条件

A、经济方面:

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1) 圈地运动: 劳动力、市场、原料

(2) 殖民扩张: 资金、原料、市场

B、思想方面:

1、宗教改革:

(1) 背景:

a、封建君主想借此运动冲击神权,加强王权。故他们支持马丁·路德改革。

b、农民想通过反对教会特权,达到反封建制度的目的。闵采尔领导的德意志农民战争,便是由此应运而生

的,但由于不合时代要求而失败。

(2) 意义:

a、是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b、也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到东方

2、文艺复兴运动:

(1) 实质: 是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2) 中心内容: 人文主义

(3) 突破形式: 诗歌、绘画、文学、天文

(4) 历史影响: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反映了: 环境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

1、条件: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即:三、(一)、A)

2、原因(根本): 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封建生产关系已不适

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贵族的概念:新贵族站在了资产阶级一边,说明统治阶级分裂,巳不能照旧统治下去,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新贵族是封建社会内部资产阶级深入农村后的产物。他们的经济利益和资产阶级接近,但他们仍然保留贵族的头衔,还要向国王履行封建义务,不能自由支配领地,所以他们也反对专制统治)

4、特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彻底) 指土地制度的变化(不彻底) 指革命后的政体

5、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是斯图亚特王朝漠视各民族宗教信仰,企图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结果。其结果是导致英国政府财政危机,最终引发革命)

6、经过: (开始)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新”就在于议会实际上已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国王斗争的工具(第一次内战)

(1)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在英北部挑起战争,讨伐议会

(2)保卫首都:1644年克伦威尔与马斯顿荒原战役

(3)调整军力: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新”在于军队从根本上放弃了封建的治军模式,符合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4)转折:1645年纳西比战争从政治军事上,查理一世完全丧失主动制胜的能力和实力,议会掌握了斗争的决胜权(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为今后建立资本主义大工业奠定了有利条件(第二次内战)

(1)1648年,查理一世利用英国议会内部矛盾及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逃到英国北部,重新挑起战争

(2)克伦威尔领导革命阵营再次打败查理一世。(共和制的建立)1649年处死国王并建立英格兰共和国这一系列成功的关键是人民群众所起的作用!(革命的曲折)

(1)克伦威尔独裁统治

a、镇压掘地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参加革命的目的是夺取政权,发展资本主义。所以政权一到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它要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b、远征爱尔兰是革命开始后的第一次殖民战争

c、征服苏格兰

(2)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残余势力勾结的结果。因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此时已脱离群众,无法应付复杂的局面,最终只能向封建势力妥协来维护他们的利益。(革命结束)

1688年,光荣革命这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唯一的、正确的选择

7、结果: 1689年《权利法案》从法律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重视法制建设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的一大特色,也是革命后政局得以稳定的重要保障

8、意义: (1)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近代”的含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世界性大工业生产

B、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新发展

1、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对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为推翻本国的封建制度,各国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进一步开展反封建的斗争,为革命做好准备。

2、特色: 科技与思想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3、经过: (思想领域) 启蒙运动

(1) “启蒙”的概念:

详见教材第51页第二自然段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在概念上的不同点,即:前者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神学思想,追求的是现世幸福;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教权主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2)代表人物:a、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与《论法的精神》

b、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

c、卢梭:“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d、狄德罗:主张信教自由与《百科全书》

(3)评价:

a、启蒙运动一经出现就变成动员、组织群众的精神力量,成为促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b、启蒙运动从法国开始,影响了几个世纪,影响了整个欧美,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甚至中国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也是以它作为思想武器

(科技领域)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特点: 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它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自然科学萌芽相比,有所不同,前者发展偏重于天文学,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系统更完整的科学理论。

2、两大成就:

(1)科学社团的出现其用意在于摆脱封建教会对科研的控制

(2)理化体系的建立

英国在近代自然科学方面居领先地位,成为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C、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1、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美利坚民族经济的发展

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美利坚民族自形成之时起即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起点较其他国家高。同时,其对外扩张性也受英国影响,显得十分强烈。

2、其他原因: (1)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统一的语言、统一的市场、共同的观念)

3、导火线: 波士顿倾茶事件从经济纠纷发展到政治抗争

4、准备工作: 笫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是北美殖民地形成自己独立政权的重要步骤,但没提独立之事

5、经过: (1) 开始: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2) 组织领导工作: 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

a、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北美殖民地独立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b、组建大陆军,由华盛顿任总司令

c、潘恩《常识》唤起了民族意识

(3)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a、鼓舞了士气

b、嬴得了国际上的尊重和支援

(4)决战: 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火虽然熄灭了,但是美国还没走完独立之路

(5)结束: 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的签署

6、独立后的美国政局------- 《1787年宪法》与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7年宪法》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是继《独立宣言》后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它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与共和政体,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普遍的立法规范。它所体现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原则,对于避免专制暴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7、特点: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这就决定了这次战争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参与性

8、意义: 成为影响整个19世纪的两大革命运动之一

9、美国独立战争以美胜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战争的正义性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战斗;外部原因是法、荷、西等国对美国的援助。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9世纪50年代)

1、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1) 根本原因: 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 直接原因:

a、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法国人民的思想

b、波旁王朝路易十六统治期间,法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c、路易十六重新召集三级会议,引发了第三等级与第一等级的矛盾

2、导火线: 三级会议的召开

召集议会均引发了英、法革命,说明当时资产阶级的势力强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上升时期,封建生产关系行将退出历史舞台

3、经过:

第一阶段(1789---1792)

(1) 开始: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2) 执政:大资产阶级

(3) 特点: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4)、文献: 《人权宣言》是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

(5)、制宪: 制宪会议订立君主立宪制宪法,改制宪会议为立法议会

(6)、卫国:

a、普奥联军进攻法国

b、马赛义勇军与《莱茵战歌》

第二阶段(1790---1793)

(1)、卫国:瓦尔密高地大捷

(2)、执政:

a、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由于这次起义的胜利,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上升到一

个新的阶段

b、吉伦特派(代表工商资产阶级)

(3)、特点:

a、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b、处死路易十六

(4)、卫国:英、普、奥、荷、西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第三阶段(1793---1794)

(1)、执政:

a、1793年5月初---6月初,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

b、雅各宾派专政-----革命进入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和民主性在这个阶段里表现得最为强烈。主要体现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是土地法。它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基础,意义尤为重大。

(2)、措施:

a、农业: 土地法

b、政治: 《惩治嫌疑犯条例》

c、经济: 颁布限价法令

d、军事: 改革军队,肃清侵略军

(3) 、失败: 1794年7月,热月政变雅各宾派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它的局限性,使它丧

失群众,失去政权

拿破仑时期(1799---1814)

(1)、雾月政变

法国迫切需要有强力的人物来稳定大资产阶级岌岌可危的政权,拿破仑正是这种客观背景下,才成功地发动了“雾月政变”

(2)、法兰西第一帝国

自雾月政变到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止,共计15年。尽管头5年,拿破仑自称第一执政,后10年叫皇帝;法国起初称共和国,后来称帝国。实际上都未改变它的阶级基础和军事专政的性质。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皇帝。

(3)、拿破仑时期的内外政策

a、对内政策

颁布《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b、对外政策以征战为主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反法同盟。他先后取得特拉法尔加、奥斯特里茨、耶拿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是进军俄国的失败是拿破仑征战的转折点,而最终失败则在滑铁卢。

(4)、拿破仑帝国失败的原因:

a、根本原因: 拿破仑帝国是以军事武力支撑起来的随着后期战争的连连失利,法兰西第一帝国终究未能摆脱覆灭的命运

b、其他原因:拿破仑奴役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及对英国的封锁却使法国深受其害。

4、意义:

(1)、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也是特点)

(2)、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

(3)、在法国国内外均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A、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

1、前提: 资产阶级政权在英国的确立

2、条件: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除了剥削国内劳动人民外,主要是依靠殖民制度、奴隶贸易、国债制度以及近代税收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来加速完成的。

(2)、技术条件----手工工场业的发达

(3)、市场条件----国外市场的扩大

(4)、知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

2、特点:

(1)、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阶段的一次重大飞跃

(2)、是人类历史上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一次重大飞跃

(3)、是从棉纺织行业开始,各部门、各行业之间一环紧接一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部门中的纺织业开始的,这是因为轻工业部门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获利较容易,而且轻纺业又是新生的行业,比较集中,受封建行会与封建传统法规的束缚也较少,容易采用新技术。

3、成就:

(1)、纺织业: 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棉纺织厂

这是近代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的开端

(2)、动力业: 瓦特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中最关键性的突破。它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须的动力问题,使工业生产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把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了机器系列,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因而蒸汽机的问世,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象征,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从此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实现机械化,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科学家们、技师们的发明创造是根据生产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前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3)、交运业:

a、美国人富尔敦发明汽船

b、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火车机车

4、后果:

(1)、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

英国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2)、使社会产生新的阶级对立

(3)、工业资产阶级取代土地贵族,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4)、使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

(5)、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习俗。人的生活视野不断开阔,推动了人的思维发展也达到前所未及的境界, 人们开始以新的科学,新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对待现实、解释历史。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有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和机遇得到发展,并构成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

(6)、改变了世界格局

(7)、欧美各国受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18世纪末---19世纪60年代法国

19世纪30年代---19世纪70年代德国

19世纪30、40年代---19世纪80年代俄国

19世纪20年代---19世纪50年代美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1848年欧洲革命

1、背景: (1) 工业革命的完成大大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2) 三股强大的潮流

2、特点: (1) 影响大、范围广,震憾了整个欧洲的旧的统治秩序

(2) 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给这场革命打上了自己的阶级烙印

(3) 资产阶级仍在进行反封建斗争,但害怕站在背后的生气勃勃的无产阶级,因此在革命中犹豫、动摇以至妥协、背叛

3、性质: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法国革命:

(1) 背景:

a、1830年七月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对法国的统治

b、1847年从英国开始的工商业危机扩展到欧洲大陆,法国也受影响。工农大众的生活急剧恶化,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各种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鼓舞了工人阶级为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共和国而奋斗;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要求参加国家政务小资产阶级为主的民主派,拥护普选权。

(2) 经过:

a、二月革命后,特权和资本并没有被消灭,而是由大资产阶级金融集团的专政变成了全体资产阶级专政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b、六月起义是由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耍两面手段而引发的一场“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c、拿破仑三世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仍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完成

C、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1861年)

下列表将1861年改革与以前彼得一世改革对比,以突出1861年改革的特别之处:

附: 俄国名称的变化

1917年二月革命前沙皇俄国

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

1922年前苏维埃俄国

1991年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

1991年后俄罗斯

D、美国内战(1861----1865)

1、背景: 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引发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围绕在向西延伸的美国新领土上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南北双方展开激烈的斗争。南北双方的矛盾除了西部领土上的经济制度问题外,还体现在原料供应、劳动力占有、商品市场、关税政策等方面,焦点则集中在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

2、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不仅仅是废奴主义者,更是美国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3、经过:

(1) 开始: 南方奴隶主在里士满组建叛乱政府,挑起内战

(2) 转折:

a、1862年林肯颁布两个重要法令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用法律武器来争取革命的胜利和巩固胜利的成果

b、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北军转入全面进攻

(3) 结束:

a、南军投降

b、林肯遇刺

4、性质: 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

(1) 使美国完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 使美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统一对于近现代史上各国综合实力提高和人民生活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E、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

1、背景:

德意志分裂现状严重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条件:

(1)经济条件:普鲁士是各邦中实力最强大的

(2)政治条件:普鲁士有杰出的领导人

(3)军事条件:经过18世纪的弗里德里希大帝的苦心经营,普鲁士成为了军事强国

3、性质:

既是一场国家统一的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4、经过:

(1)三次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完成统一普奥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2)普奥萨多瓦之战的影响:

a、此战结束后,普鲁士成立了以它为首的北德意志联盟。联盟的成立,是德意志统一道路上的决定性步骤,它的建立表明由普鲁士领导完成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使资产阶级热烈支持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追认军事预算

b、奥地利退出德国统一进程,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这也反映了俾斯麦深谋远虑

(3)普法色当之战的影响:

a、法国战败,割地赔款,民族尊严大受损伤

b、德国不仅因此完成统一,而且为称霸欧洲大陆奠定了基础

5、德意志统一完成的标志: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

6、德意志完成统一的意义:

使德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两次科技革命)扫清了道路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在欧美取得全面胜利,资本主义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四、成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一)世界资本主义进入成熟时期

A、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

1、前提: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和平发展时期(即:政局的稳定)

2、条件:(1)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良好效应

(2)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3、成就: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

a 、电力

法拉弟-----电磁感应原理

(英)

发电机

西门子----改进磁场

(德E)

爱迪生耐用电灯泡

(美) 发电机-----中心发电站

电车的发明

b、石油----为汽、柴油内燃机的试制成功提供了能

源保障,促使交通新纪元的到来

(2)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a、炼钢技术的提高----使人类进入钢的时代

贝塞默-----转炉炼钢法

(英)

西门子-----平炉炼钢法

( 英W)

托马斯-----解决炼钢脱磷的问题

(英)

b、发动机的改进

奥托-----煤气内燃机

(德)

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德)

附:汽油机的发明成功

c、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

莱特兄弟-----飞机

(美)

戴姆勒

(德) 汽车

本茨

(德)

d、新型炸药的创制

诺贝尔甘油炸药

(瑞) 无烟炸药

(3) 新的通讯工具的发明

贝尔---- 电话

(美)

马可尼

(意) 无线电通讯-----受益于赫茨(德)的发明

波波夫

(俄)

4、意义:

(1) 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 使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更加文明

(3) 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但差距更大)

B、垄断的形成及其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背景: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

2、典型国家:美、德

3、影响:

(1) 在垄断组织的形式下,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更惊人的发展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政治民主化的倾向

(3) 垄断资本家通过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来控制政治权力( 列宁说:“这些人今天是部长,明天是银行家;今天是银行家,明天是部长。”)

(4) 帝国主义对外经济侵略主要手段改为资本输出

分析:与产业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促成垄断的原因

英国产业革命重点是发展轻工业,机器设备较简单,规模不大,投资有限,资本与生产集中相对处在低水平上垄断难以普遍形势。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重工业的大发展。重工业机器装备复杂,只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才能产生经济效率,即“规模效益”。如此巨大投资,往往非个人所能承担,因此需要通过股份公司、银行等途径予以筹集,同时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大生产,本身还具有一种力求实现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连锁环节一体化的趋向,由于这一趋向的作用,企业的兼并、合并的势头,也进一步增强。大企业如彼此竞争、火并,无论对哪一个企业来说,都会过到很大风险;而彼此联合,则较为容易和有利。于是,垄断便日益普遍成立并很快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确立并很快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确立了支配地位。

C、主要帝国主义国家

美国

1、美国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1) 政局的稳定内战的结束,国家的统一

(2) 国内市场的扩大西部的开发

(3) 劳动力充沛大量移民的涌入( 移民大都带来成熟的技术)

(4) 资源丰富

(5) 科教兴国教育与科技的巨大作用

2、其帝国主义特点决定了当时美国的内外政策

(1) 国内:两党政治角逐局面的形成

(2) 对外:“大棒加胡罗卜”政策的出台( 即,金元外交的基础)

(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根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即: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B、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直接原因:

(1)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2)扩军备战

(3)巴尔干成了欧洲的火药库

2、导火线: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年6月28日)

3、性质:

是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4、经过:

欧洲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又是当时世界工厂中心。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又大都集中在欧洲,所以,欧洲又是当时世界政治权力的控制中心。大战首先爆发于欧洲,主战场在欧洲,是因为当时谁夺得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就有了世界的统治权。

(1)三条战线

a、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的德法边境)英法对德

西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如下:

英德矛盾是两大集团矛盾的中心;

英与德在经济上、军事上是举足轻重的对手;

英法与德在地理位置上无法回避,在战争中对德构成

最大威胁。

b、东线(波罗的海沿岸直到罗马尼亚)俄对德奥

c、南线(巴尔干)俄、塞对奥匈

(2)三个阶段

a、1914年战略重点在西线

主要战役

西线:马恩河战役德军受挫

东线:马祖尔湖战役德军虽胜,但受阻

主要特征: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线出现相持的形势。这

从根本上说明德国的实力与野心之间的矛盾

b、1915年战略重点在东线

德国未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

c、1916~1918年

1916年的三次空前激烈残酷的战役

1916年是一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从战争的过程来看,是双方参战国最后的大决战。实质上是谁嬴得了1916年的战争谁就嬴得了战争的胜利。当时不具备停战的环境的原因是:双方都想争得世界霸主地位,在战争中谁也不愿意放弃争霸的野心;这时,尽管战争使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还有继续打下去的资本,帝国主义之争是实力之争,既有实力,怎肯轻易舍弃。正是这种野心,驱使双方都想打破僵局,又都想以更大的战争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凡尔登战役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

索姆河战役英军第一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德国没能打破英军的海上封锁

1917年各交战国人民掀起反战运动

俄国二月革命促进了反战运动迅速高涨

美国参战(1917年4月)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影响:

(1)不但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而且也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

(2)帝国主义战争暴露了资本主义的阴暗面,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C、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导致“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919年)

(1)和会召开的目的:为解决战后分赃、反苏和建立国际新秩序

(2)特点: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原则------“三巨头”控制了和会并极力实现自己的称霸阴谋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大战没有结束就提出的“十四点”,实质上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是对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的严厉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政治大国的开端。

(3)和会的结果:

签订了以“对德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总称“巴黎和约”

(4)和会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德国军国主义根深蒂固的问题

2、华盛顿会议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921年)

(1)会议召开的目的

讨论解决“远东及太平洋”和“海军军备限制”两大问题

(2)特点: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a、再次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原则”;

b、美国从海上霸权方面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c、帝国主义国家调整在华利益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其影响

(1)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糸的新体系

(2)影响:只是短暂休战,不是长久和平

4、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

由美国倡议,终为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实力尚末达到独霸世界的程度)

5、意大利法西斯上台(1922年)

符合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三)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直接动力: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绝后的经济危机

1、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19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1)范围广: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时间长

(3)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

由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4、各国寻求解决危机的方式

(1)美国:罗斯福“新政”

a、内容:整顿银行金融业;调整农业经济;通过《国家复兴法》;以工代赈

b、实质:建立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

a、标志:“九·一八”事变(1931年)

b、走上世界战争的道路:“五·一五”事变----结束政党内阁;“二·二六”事件----确立了法西斯专政;签

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勾结德国图谋霸权

日本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日本明治维新时使用的思想武器,是把天皇作为统一国家的精神力量,正是意识形态中留下的封建因素构成了武士道精神的核心。由于经济结构的脆弱,日本特别倚重军事力量,又由于政治上缺乏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

制,封建性和军国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加上实行军事笫一主义,形成了以军部为支柱的天皇制。

(3)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a、德国加入国联,恢复了世界大国地位(1926年)

b、法西斯政党的兴起(1919年----1925年)

c、希特勒上台(1933年)

d、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1933年)

e、希特勒正式确立纳粹独裁统治(1934年)

f、希特勒反犹太运动及对外扩张

德国是在普鲁士容克贵族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统一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国家,这就形成了德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势力。此外,德国资产阶级虽然在经济上占据优势,但在政治却相对软弱。

1929年始的经济危机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了裂痕

世界反殖民斗争史:

中国史部份:

一、明朝中后期,中国失去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文明失去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

其具体表现为:中国没有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

1、发展的机遇: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崇实学风(具体表现见附页)

2、错失的机遇:

(1)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阻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显得很微弱

(3)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没有引起足够的应有的重视

二、清朝前期,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

其具体表现为:

1、错失“康乾盛世”之有利的政治局势来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康乾盛世”具体表现见附页)

2、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实即:清朝顽固地维护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附页1: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祟实学风的具体表现

(经济上)在江南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房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进行手工劳动

不同点:a、手工工场比手工作坊分工更细,规模更大,产量更细,因而商品性更强;

b、手工作坊主自己参加劳动,手工工场主则完全脱离劳动,所以前者是劳动者,后者是剥削者;

c、在手工作坊里,作坊主具有高明手艺。所以手工作坊属于个体小商品的生产性质。手工工场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大点产。

综上可见,从手工工场的生产关系来看,它是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它仍以手工技术进行,与资本主义工厂不同,它是从个体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所以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标志。

附页2:“康乾盛世”具体表现

此时,清朝进行了两方面的斗争,一是统一台湾和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使东南海防和东北边疆得到巩固。二是同国内一些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加强对蒙古、新疆、西藏和西南地区的统治,使我国北方和西北、西南边疆得到巩固。通过这两方面的斗争,加上其他方面的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清朝奠定了我国近代辽阔的疆域的基础。

A、康熙帝的功绩

(1)缓解满汉矛盾

(2)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

a、南方地区:解决三藩割据问题

b、西北地区:平定准部叛乱(准部是漠西蒙古一部漠西蒙古在清军入关后己臣服了清朝。“臣服”是称臣归附保持原有政权。这与“归属版图”、直接受中央管辖有所不同。因此称噶尔丹为“分裂势力”,这与后来的维吾尔反动贵族“叛乱”应有区别)

c、西南地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册封制与驻藏大臣)

d、东南地区:设置台湾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台湾名称的变化:隋时,称夷州和流求;元时,称琉求;明初时称东番;明后期称冲绳为大琉求,台湾为小琉球;明中叶台湾与大陆商贸逐渐发达,大陆商人到台湾与土著人做生意,大陆人叫他们为大员,后由大员转化为台湾;清朝设台湾府后,台湾逐渐成为全岛卜的名称;16世纪时,葡萄牙人称之为福摩萨,意为美丽之岛,我国人民一向不使用之)

e、东北地区:抵御侵略,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B、乾隆帝的功绩

(1)平定准部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3)设置伊犁将军

C、清朝的疆域

附页3:清朝前期学风的变迁

A、明清祟实学风的不同点明末的祟实学风偏重于总结生产的经验,偏重于向西方传教士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清初的崇实学风偏重于探讨明亡的原因,偏重于研究社会问题,学者们的主张既是当时时势激变的产物,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

B、清代前期崇实学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的危机己在加深。在这种形势下反对专制主义具有民主色彩的唯物主义思想有所发展。

C、顾、黄、王思想的共同点:

他们都关心社会,关心民众,关心现实,都反对君主专制,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D、崇实学风消失的原因

(1)随着清朝统治在全国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也严密起来了

(2)崇实学者后继乏人

(3)以康熙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不鼓励中西文化交往

E、崇实学风消失后的局面

(1)乾嘉学派的出现

其扎实做学问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2)反封建小说

虽然声音微弱,但是确实是封建专制统治走到尽头的标志

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作用和影响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冶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三、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

清朝统治的腐朽与英国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

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2、导火线: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即使没此事,英国也会借其他口发动侵略)

3、经过:

(1)开始

1840年,英军舰队开到广州海面,战争开始

(2)反侵略斗争的壮士和义举

a、壮士:裕谦、陈化成等

b、义举: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

(3)、结束: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

及附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4、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主权受损害

(3)社会矛盾的变化

(4)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酲

附页4:中国战败的原因

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正是清政府在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技术上的落后和军事装备上的差劣、军事指挥上的失误,最终造成战争的失败

附页5:香港的地理概念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清朝时归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管辖

附页6:魏源

《海国图志》成为近代中国人编著的第一部系统、浩博的世界史地著作,在当时可以说是中国人关于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在19世纪中期对中国思想界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并影响了日本

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1、原因:西方列强企图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2、导火线:

(英)“亚罗号”事件

(法)马神甫事件

3、经过:

(1)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后

a、英、法、美、俄分别与清朝签订《天津条约》

b、中俄《爱珲条约》,中国丢失60万平方公里领土

(2)第三次大沽口战役后

a、英法分别与清朝签订《北京条约》

b、英法火烧圆明园

c、中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分别丢失40万平方公里、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后果: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

(2)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年)

(共存在40年,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名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附页7:清政府外交机构设置的变化

清政府的对外交涉事宜本由两广总督兼理,《南京条约》签订后,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各口岸的通商,办理对外交涉事务。五口通商大臣原设在广州,由两广总督兼任。上海逐步成为中外贸易、交涉中心,五口通商大臣移往上海,由两江总督兼任。1860年《北京条约》订立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外交涉中心自然移到北京。总理衙门设有5股(英法美俄海防)1厅(司务)。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等。总理衙门管理职务

权总揽了外交、商务、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大权。

C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1、原因:

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西方列强的侵略

2、组织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3、性页: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4、经过:

(1)前半阶段(1851年----1856年)

---------太平天国兴起、发展、鼎盛时期

a、开始:

金田起义

b、发展:

武宣东乡称王;永安建制;两王牺牲;定都南京;颁发纲领;北伐失利

c、鼎盛

西征痛歼湘军;破江南、江北大营

(2)后半阶段(1856年---1864年)

------太平天国衰败

a、转折:

天京事变

b、挽救:

陈李被封王、洪仁开著书《资政新篇》;三河镇大捷与痛歼洋枪队

c、失败:

天京陷落

5、意义: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6、教训(详见附页9)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弱点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附页8:《资政新篇》的价值全书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分四大部份: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是全书的核心部份,强调制定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大势和长处,强调西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提议与各国交流通商,允许外国传教士和科技人员来华传授科技知识,提出仿效西方资本制度进行改革的28条措施。

附页9:太平天国失败的深层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是与小生产密切相联的农民阶级有着不可克服的弱点------小私有者的特点决定了农民的自私性;“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决定了农民的散漫性;小生产方式还决定了农民的保守性;一家一户、自给自足,决定了农民的狭隘性。这些综合在一起,即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农民领袖提不出先进的、切实可行的理论来指导革命运动,决定了农民领袖不能维持革纪律、长期团结一致长期保持政权的革命性。

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A、社会环境-----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甲午战争)

1、中心内容:练兵制器

2、目的:改变在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

3、经过:

(1)前半阶段(19世纪60年代---70年代)

a、特点:以军事工业为主,打出“自强”旗帜

b、主要企业:均为官办

(2)后半阶段(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a、特点:在“自强”之外,兼顾民用企业,打出“求富”的口号

b、主要企业:大部份是官督商办

c、培养人才:

设“同文馆”(亦称“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最早的“洋务学堂”。同文馆是一个学习实用科学的学堂,中国学生正式接受西洋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文馆的学生在中国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有许多人曾被派出为出使日、英、法、德各国的公使。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李鸿章在上海设“广方言馆”

容闳力主派学生赴美留学

4、作用:

体现了有识之士思想观念的转化,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B、产生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1)西方列强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但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并流入城市,给资本主义的新式企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劳动力市场

(3)外国在华企业的创办和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客观上刺激了部份大官僚地主、经营“洋庄”买卖的富商大贾,开始直接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企业。

由于清政府一些官员的鼓励,部份爱国华侨回国投资于新式企业,由于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对当时地主阶级的使一部份官僚、地主、商人不愿再将所持有货币去购买土地,而是寻机投资于城市的新式工业。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五、中国的民族危机

A、国际背景:

19世纪晚期,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为获取商品倾销市场,保证原料供应,尤其是抢占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列强又掀起殖民侵略扩张高潮,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

B、边疆危机:

历史上中国与周围邻国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封建时代的既有称臣纳贡的隶属关系,又有接受赏赐与保护的宗藩关系。它不同于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落后国家的征服与掠夺关系,即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

1、西北边疆

(1)危机的产生:俄国利用阿古柏出兵占领伊犁,阴谋分裂新疆

(2)危机的解决:

a、左宗棠率军讨伐阿古柏

b、曾经泽与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c、清政府在新疆建行省(1884年)历史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东南海疆:

(1)危机的产生:日本借口派兵在台湾登陆

(2)危机的解决:

a、清政府以白银换和平,却激起日本进一步侵略的野心

b、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名为冲绳

3、西南边疆:

(1)英国与《烟台条约》打开了中国西南边疆门户

(2)中法战争是中国边疆危机加深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事件

a、爆发:法军进攻驻越清军

宣战:马尾海战,清政府对法宣战(1884年)

b、重大战役:镇南关大捷----是1840年以来我国正规军对外国侵略军打的第一个胜仗

c、结局:《中法新约》(1885年)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4、东北海疆: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既是边疆危机发展的顶峰,它暂时结束了长期以来一衣带水的中日友好关系

(1)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爆发:丰岛海战(1894年)

(3)重要战役:

a、黄海海战-----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

b、辽东战役徐邦道力守旅顺

c、山东半岛战役北洋舰队覆灭,洋务运动破产

(4)结局:《马关条约》签订(1895年)

a、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b、赔款:白银2亿两

c、其他:设厂和增开通商口岸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a、中日甲午战争不仅是两国在军事上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较量

b、《马关条约》是1840年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c、外国在华合法开厂,严重影响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d、大量赔款,使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e、这一正一反极大地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20世纪前50年的东亚形势。

C、民族危机(即:瓜分危机1895年----1898年)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前提下进行的,完全不同于今天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19世纪末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而20世纪末却是中华民族振兴腾飞之际,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一个国家的近代化过程都不可能是关起门来进行的。

六、挽救民族的斗争

A、变法维新运动

1、维新思想的出现: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为代表

冯桂芬被人称之为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派之间的一个过渡性人物;王韬曾走出国门,亲眼目睹一个近代化的世界,他承认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份,并且是贪穷的一部份,并且是贫穷的一部份,从而在观念上发生了一场革命;郑观应是戊戍变法前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在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社会背景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

受80、90年代深重的民族危机的严重刺激,一批不在朝的仁人志士从封建士大夫中分化出来,从旧的科举及第的道路上醒悟过来,并逐渐同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相背离奋起寻找救亡图存的新办法、新道路,形成了维新派。

(3)主要观点和活动

a、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是一所寓政治于教育的新型学院,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首、以梁启超等十大弟子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他发挥古代优秀思想遗产的作用,托古改制,创教立法,不仅为自己的改革主张涂上一层保护色,更重要的是成为争取、团结要求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的旗帜。

b、梁启超是康有为的主要助手

他将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自由平等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顽固守旧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进行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他本人则成为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直至20世纪初的青少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思想或文学的洗礼。

c、谭嗣同

他的《仁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就思想深层而言,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改良的范围而带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谭嗣同是维新运动中

最坚定和最激进的变革者。

3、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公车上书

(2)思想宣传:

a、团体:康有为的强学会

谭嗣同的南学会

b、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c、著作:《仁学》

(3)高潮的标志: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4)失败:戊戍政变与戊戍六君子

(5)变法的意义:

a、变法虽然并不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实质却是企图对清朝进行资本主义改造,是一场试图把中国改造成近代国家的斗争。

b、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充分反映了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并取得初步发展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一部份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全面改造旧制度,紧跟世界潮流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强烈爱国愿望。虽然康、梁发动的变法最后失败了并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却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和趋势。

c、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变法失败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的人增多了,人们对民主要求增长了。

(6)变法失败的教训和原因:

详见教材P207页

B、义和团运动

1、兴起:

1899年起于山东,盛于直隶

2、口号:

扶清灭洋(体现了盲目排外性)

3、反击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开始(1900年)

(2)重要战役:

a、扬村、廊坊战役

b、天津保卫战

4、失败: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5、意义:

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既是时代的产物,但有不少方面是违背时代潮流的,反映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

6、《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

(2)内容:赔款、驻兵、压制

(3)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辛亥革命

1、背景:

20世纪初年中华民族面临困境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开端。一部份先进的中国志士仁人愈来愈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首先是经济上的差距,然而在中国

要发展民族经济,就必须进行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社会与世界潮流认识的一个飞跃。

(1)团体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纳入世界市场机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已经作为一支社会力量正在迅速崛起,它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与变化。

(2)政党

同盟会其纲领中的民族主义缺乏鲜明的反帝内容;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并没有从根本触动封建土地制度,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民的迫切要求。这些弱点,正是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反映。

(3)、思想宣传:

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均提出“民主共和”思想

(4)、革命活动:

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掀起的三次反帝爱国运动

(5)、揭露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

清政府之所以实施“新政”正是说明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6)、武装起义:

萍浏醴、黄花岗起义

3、导火线:

四川保路运动

4、辛亥革命的经过: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

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3)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革命党人同袁世凯的妥协,其中既有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也有内外矛盾的压力,是孙中山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对结束全国的动乱,促使清帝下诏退位,稳定秩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5、辛亥革命的意义:

(1)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腾飞

(2)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外国史部份

一、日本的“锁国”(1639年)德川幕府的“锁国令”与“兰学”。但日本允许“兰学”流行(西风东来),这是日本锁国与中国清朝闭关的明显不同。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闭关自守、封建落后

(2)资本主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a、商业资本:三都

b、农村:新兴地主

c、统治阶级:一部份大名要求改变现状

武士成了反幕府的主要力量

(3)民族危机:

美英俄荷法迫使日本缔约

2、倒幕运动(1868年)

3、明治维新经过:

(1)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2)内容:

a、政治:废藩置县

b、经济:确认土地私有权;

派团考察欧美

发展工商业

c、教育:实行强迫教育

(3)意义:

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 (4)特点:

改革不彻底

附页: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

从背景看,日本在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有发展,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技传入日本;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关系还处于萌芽状态,中西方文化交往断绝。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是在武装推翻幕府,消除改革阻力后进行的;而中国在进行洋务运动时,国家实权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洋务派本身也大多为封建官僚。从性质上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是一场不触及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从内容上看,日本明治维新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中国的洋务运动意在改变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没有废除封建制度的内容。(兰学指通过荷兰书籍传入日本的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一、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一)条件:

1、经济: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社会: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理论:三个理论来源

(二)马、恩的实践活动

1、在布鲁塞尔建立通讯委员会

2、改“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

(三)标志-----《共产党宣言》

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丰富

巴黎公社

(一)背景:

1、第二帝国被推翻

2、资产阶级仇视工人武装

(二)经过:

1、开始: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的战斗(1871年3月18日)

2、成立: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871年3月28日)

3、措施:

a、政治上: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b、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

c、教育上:免费义务教育

d、国际上: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4、保卫政权:五月流血周

(三)意义: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A、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