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文章来源:本站源创发布人:Label发布时间:2009-8-17 21:13:45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一、概述 (一)镇痛和镇静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基本治疗中的地位 重症医学的发生与发展旨在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非终末期重症患者提供全面而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保持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是特指应用药物手段以消除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焦虑和躁动,催眠并诱导顺行性遗忘的治疗。 ICU的重症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其常见原因包括:(1)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 素: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替声、呼喊声等),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等。(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 管 插管,长时间卧床。(4)对未来命运的优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等。 上述因素使患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使患者因为这种无助与恐惧’而躁动挣扎,危及其生命 学者的调查表明,离开ICU的患者中,约有50%对其在ICU中的经历保有痛苦的记忆,而70%以上的患者在ICU期间存在着焦虑与躁动。 重症医学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我们在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与恐惧感,使患者不感知或者遗忘其在各种痛苦,避免这些痛苦加重患者的病情或影响其接受治疗。因此,镇痛和镇静应作为ICU内患者的常规治疗。 推荐意见I:镇痛和镇静治疗应作为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B级) (二)ICU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与意义 在镇痛和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使患者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等)祛除或减的影响因素。 镇痛和镇静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l)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2)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诱少或消除患者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3)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例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患者的生命安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有少数报道还指岀,对非常危重的患者,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状态,可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器官损害。 镇痛和镇静治疗并不等同,对于同时存在疼痛因素的患者,应首先实施有效的镇痛治疗。镇静治疗则是在祛除疼痛因素的基础之上帮助患者克服焦眠和遗忘的进一步治疗

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01T14:20:15.8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作者:王莉 [导读] 结论: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301700 摘要:目的:探讨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106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P、ALB、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营养支持疗法;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重症患者出现病情危重情况时,机体对于代谢情况比较敏感,而且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会使得机体大量消耗蛋白质,造成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极易引发感染及并发症,还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1]。营养支持对于重症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营养支持疗法,可以下改善患者营养,增强免疫能力,有效预防并发症,利于患者快速康复[2]。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是比较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本文选取106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106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2.05±5.08)岁;13例脑血管意外,10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发作,30例颅脑损伤。对照组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2.32±1.82)岁;14例脑血管意外,10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发作,29例颅脑损伤。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对比差异(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经鼻胃管、鼻空肠营养管或空肠造口应用适量肠内营养乳剂瑞素,注意少量多次使用,缓慢注入,将不足部分通过管饲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有效补充。 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导管或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由此输入全营养混合液,从少到多,缓慢增加,将不足部分采用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等进行有效补充。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5d后营养指标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高血糖、肝功能损害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0.0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验证,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验证,P<0.05说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营养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P、ALB、PA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情况比较(x±s x±s) 2.2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高血糖、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3讨论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内的重症患者通常因严重创伤、感染、急性不良反应而造成,其机体代谢通常出现高分解情况,且免疫力降低、严重营养不良等,如未合理治疗,极有可能造成其脏器功能受损情况,甚至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营养支持疗法是危重症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可在早期对患者机体进行能量和蛋白质的有效补充,保持负氮平衡,使得细胞可以发挥正常代谢能力,组织器官可保持正常功能,使得患者机体得到有效营养补充,利于肠道蠕动,胃肠激素可有效分泌,使得肠道血液灌注得到有效改善,可避免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使得,胃肠黏膜屏障得到有效保护,降低致病菌定植、细菌移位等。 经样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P、ALB、PA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

医疗机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设置与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设置与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2008.1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设置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医疗机构按照本规范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负责集中救治各种原因导致的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重症患者,及时提供系统、持续、高质量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宜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重症患者开放,由符合条件的医师和护士等专业人员组成诊疗团队,为重症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脏器功能监护和复苏救治,为原发病的专科诊疗提供支持。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应加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和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建设和管理,落实功能任务,保障医疗质量,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第七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第八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第九条医院相关科室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能力,能随时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提供床旁B 超、X线摄片等影像学,以及生化和细菌学等实验室检查。 第十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三级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至少保留有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 第十一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以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为重点,三级医院可根据专科重症患者的数量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需要,设置规模适宜的专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第十二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平方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平方米。 第十三条病房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应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 第三章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五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应当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医疗、护理等管理部门应履行日常监管职能。 第十六条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收治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综述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6-06-03T11:07:10.31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作者:甘生俊李艳琼通讯作者 [导读]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 甘生俊李艳琼通讯作者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若是不能及时解决,长期以往的积压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进行工作环境、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及工作热情的调查,筛查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分析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的综合影响,探讨针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这一特殊人群的职业倦怠干预方法。 【关键词】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工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 R7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39-01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医院就诊体系方法改革以后而出现的一种集成式新形式的诊疗技术,ICU病房高度集中先进人力资源和科技仪器,ICU病房的工作者由于救治人群疾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更多的责任心、技术能力和时间投入。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为工作倦怠、工作耗竭、焦崩或过劳等,是指个体面临长期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1]。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在心理学角度引入“职业倦怠”的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面临高度工作压力的情况下,由于工作要求较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并不能很好贴切工作强度需求,而导致的一种挫败、疲态,进一步发展为热情的衰退。职业倦怠这一名词给常人的印象是,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不适应心理状态,但是其本质与职业压力完全不同,相比职业压力而言,职业倦怠更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偏向于一种负面性质的状态,通俗来讲,可以视为心理障碍的一种过渡期表现。 1背景与趋势 1.1 职业倦怠国外研究现状 Pines和Aronson将职业倦怠定义为:职场上的个体由于长期在工作环境中付出感情后,没有得到适当心理回报的一种热情损耗,是身体和心理疲劳的一种严重表现,容易诱发更为严重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其对个体的影响可具体表现为的职业态度转变,行为消极等[2]。 1.2 职业倦怠国内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在各行业广泛开展,但是其早期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政府有关的公职人员。这一时间段,国内学者们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主要从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心理表现对其进行综合探讨,这些观点互为补充,引导了我们对于该研究的进一步了解。 进入2000年以后,职业倦怠在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扩展和深化,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逐渐涉及到更多的职业领域,相关文献资料积累开始丰富。 1.3 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现象 近30年来,受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需求,职业倦怠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首先,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了大量技术岗位,岗位的职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就医院内部的工作环境来讲,工作节奏较快,气氛较为压抑和紧张,护士岗位特征决定了其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据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的一份数据,20%的护理人员存在职业倦怠,接近一半的人有工作热情耗竭、工作态度平淡等表现,可见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医院护理人员流行的心理性困扰问题,而且该种情绪极容易在小范围快速、严重发展[3]。 1.4 职业倦怠的危害 职业倦怠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综合问题,身体的耗费容易直接导致疾病的产生,心理的刺激或淡漠容易引发行为举止的变动。有相关研究直接表明,职业倦怠会给医院长期工作的护士带来生理上的影响,表现在生化指标等方面。在工作层面上,持续的职业倦怠会损害特殊护理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以往会加重人才损失,不堪忍受的护士将选择跳槽方式脱离原有状态,医院岗位设置来讲,护理人员是需求量最多的人群,所以职业倦怠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正常运作。增强职业幸福感能影响医院医护队伍的稳定性和医院的长期发展。 2 主要方法和工具 2.1 职业倦怠的测量及工具 职业倦怠的测量是指对个体倦怠程度的定性判断与定量评价,是单位对职业倦怠人群进行集中干预的前提。由于职业倦怠为一种个体感知为主要量度的指标,具体衡量其严重程度大小不能依靠人工判断,最常用的度量方法和其他很多研究类似,即使用量表进行具体测量,依据其得分的高低来评价其严重程度。据此,不同的学者提出一系列用于判断个体倦怠程度的主观指标,如外国学者以个体持续的抱怨、眩晕等主体症状供述,以及抑郁的情绪障碍来判定个体倦怠的程度。根据此类思想而设计出了一套评价模型。 (1)MBI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量表是Maslach在研究“职业倦怠三维度结构”理论过程中根据实际应用编制而成,用于测量就职人员在不同方面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2)cM-BI量表(ChineseMaslachBurnoutInventory):李永鑫借鉴MBI职业倦怠量表而编制的cM-BI问卷考虑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职业倦怠特征,也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大量学者运用相关的职业倦怠测量量表,通过实证方法了解我国企业员工目前的职业倦怠状况。 (3)BM量表(BurnoutMeasure):梅敏君在《倦怠问卷(BM)的结构研究》中指出,BM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保持在0.8以上,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在0.762-0.259之间,高效的满足了其测量要求,能较好的评测调查对象的工作倦怠情绪[4]。 4 小结 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剖析,进行职业倦怠领域的未来研究具有广泛意义。越来越多的职业域从业人员都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学术调查的实证调查能了解各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具体影响,为后继的干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职业倦怠研究的落脚点是解决个体的职业倦怠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种职业倦怠干预策略已经被陆续提出。未来的研究将在进一步了解职业倦怠作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的指南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6.4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 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

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制度

重症医学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科室设立兼职或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 仪器保管、日常维护、使用指导、安全检查、设备定期核对、 信息反馈及报废等工作。 2、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制度,并认真做好 使用情况登记,保证性能良好,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大型贵 重仪器设备应安排专人负责。 3、高、精、稀缺仪器必须有专人操作使用、定期检查,未经技术 培训之人不得使用仪器。 4、仪器使用前应组织学习,充分掌握新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各项仪器建立使用说明卡,挂于仪器上。 5、定期清理呼机管道,监护仪导联线及血压计袖带,保证抢救设 备完好率100%。 6、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必须经设备科同意,院领导 审批后方能外借。

重症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要按规定着装,外出离开病房时要换便装。 2、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须进行抗HIV、抗HCV、HbsAg等检测, 阳性者须安置在隔离监护室内,分开护理。 3、工作区域划分要规范,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4、医务人员无菌操作前后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接触 病人污染物时要戴手套操作,操作后要立即摘除手套,严禁戴 手套接触非污染区域和物品。 5、病房平时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 6、治疗区和监护病房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报告存档。 7、治疗室和各监护区拖布、抹布应分开放置,标记明确,用后置 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悬挂晾 干。抹布应一桌一布,用后置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 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8、监护区内各种物体表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湿 式清扫每日两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当墙面、地 面、物体表面被HIV等传染性病原体污染时,可用 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 9、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人专用, 保持清洁。病人转出或死亡后作终末消毒处理。 10、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定期更换,送中心供应室消毒处理。 11、非一次性的诊疗用品和器械用后应初消,再清洗后送中心供应

呼吸危重症的镇静镇痛

呼吸危重症患者的镇痛和镇静 近些年,重症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患者为整体的整合医学救治模式成为目前治疗的重要方向。镇痛、镇静已成为重症患者整体治疗的重要部分。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特点,同一疾病在病情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一概而论的给予一种镇静目标,势必违背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必然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重度患者的镇痛、镇静不应统一一个目标,必须结合患者病情,不同疾病、疾病不同阶段予以不同的镇静策略。以疾病为导向的镇痛、镇静策略是重症患者的治疗方向。 一、镇痛 谈到ICU镇静治疗,极其重要的首要是知晓充分镇痛的必要性。疼痛是危重病人常见的症状。疼痛可以是机械通气和插管的并发症,也可以是其它常规临床治疗如移动病人或齐整管路所产生的。疼痛可能诱导应激反应。相应的,应该控制疼痛来确保病人舒适,减少伴随的不良事件。病人如果得到充分的疼痛控制也许仅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镇静剂。尽管关注疼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并不是 所有的机械通气病人均经历疼痛。例如,Puntillo等对171例死亡高危的ICU 病人最长作了2周的调查,发现只有40%勺病人经历了疼痛。这个研究很重要,尽管考虑到疼痛的存在可能性很重要,但普遍使用镇痛剂并不必要。最佳的控制疼痛的方法是与这些ICU机械通气病人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尽管与病人直接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机械通气病人交流疼痛的症状是很困难的。一些工具可用来客观评价疼痛。只要病人能说或指出来,数字分级法已在重症病人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测量表分0-10围,分别定义不痛”和疼痛” 的不同程度。为了精确评估,评估者必要确保提供一清晰可读、描述详细的量表,确保病人有充分的时间理解。疼痛行为指数和危重疼痛观察工具都为临床用来观察疼痛反应行为,已经被证明对于机械通气病人评估与数字分级法相比同样有效。然而,与数字分级法相比,疼痛行为指数似乎低估了更高强度的疼痛。对于深度镇静病人或评估镇痛药反应,这二个工具并不证明有效。非语言疼痛量表组合了行为和生理学部分,能用于不能交流的病人一个改良的非语言疼痛量表追踪研究发现,量表与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不良反应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7-10-30T15:54:25.2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作者:覃萍 [导读] 中心静脉置管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针对的是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 (中江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比较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7月我院ICU收治的96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n=48,行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48,行循证护理),比较2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不良反应与常规组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大力普及。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ICU;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相关性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276-02 中心静脉置管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针对的是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各种抢救药物输入与胃肠外营养、补液输血等相关治疗。此项技术具有较高无菌操作和护理要求,一旦护理不当,极有可能出现导管脱出、断裂或堵管、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1]。近年来临床方面对护理学和中心静脉置入导管的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探析,发现规范、科学的护理操作对降低中心静脉放置导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2]。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护理理念,将其应用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工作中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本文选取我院ICU收治的96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整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7月我院ICU收治的96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36~62岁,平均年龄(48.5±10.3)岁。其中重症休克、败血症及中毒15例,需心肺复苏19例,严重创伤、大手术45例,一个或多个脏器衰竭17例。其中股静脉插管28例,锁骨下静脉插管35例,颈内静脉插管33例。按照不同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n=48)和研究组(n=48)。将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作统计比较,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对比意义。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遵照ICU基础护理方法进行,做好不良反应预防措施,防止发生感染及心绞痛。研究组行循证护理,包括以下护理内容:(1)制定护理方案时需要依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对循证护理问题进行确定,明确中心静脉导管的具体放置部位、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变化,同时要了解室内环境卫生方面的要求、患者营养需求、如何选择穿刺点和加强观察等。(2)寻找循证支持,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对临床护理经验的方式进行总结,以确定循证支持。(3)循证护理的具体应用:严格遵医嘱合理选择导管放置部位,对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改善,强化室内消毒和杀菌工作,选择好穿刺点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增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对这日常饮食、运动进行指导,做好导管脱落、感染、断裂等控制和预防措施,及时分析和控制不良反应。除此之外,要对循证护理人员进行有关中心静脉置管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促使其循证护理操作的熟练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改善护理效果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留置导管过程中要每天对穿刺点进行3~4次的观察,发现穿刺点发热、寒颤、红肿痛等情况时,要立即抽取中心静脉导管血、外周静脉血等进行检测,发现血象感染征兆后要将中心静脉导管及时拔除,并进行细菌培养,通过细菌学结果对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判断。并对导管有无断裂、脱出、局部渗血、渗液等予以观察。发现药物、营养液存在输入不畅额情况,且监测指标未出现大幅度变化时,需要判断导管是否发生阻塞。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进行表示,χ2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比较见下表。 3.讨论 就目前而言,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在临床ICU中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了光大患者的主治医生的信赖与肯定,然而这种新型技术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护理手法的要求非常高,因非专业化护理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引起了临床方面的高度关注[3]。循证护理将可信度高、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重要参照依据,提出相关问题后,再寻找实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实证为患者进行最佳护理。其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等优点,可使静脉导管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4]。 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甚至随时存在生命危险。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对待每个环节都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一般情况下,中心静脉导管主要时在患者颈内、锁骨下、股静脉内放置,患者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心理负担,实施循证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对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相关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健康宣教等帮助患者增强对自身疾病和此种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提高其配合意识和治疗依从性,尽可能消除其悲观、失望、恐惧不安等心理。增进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为其提

重症监护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重症监护室开展优质护 理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泸州市中医医院 重症医学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小组成员 重症医学科全科护士及护工 二、组织构架图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四、活动目标

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医院满意、护士满意。 五、活动目的 1、进一步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理念,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2、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持之以恒; 3、探索基层中医医院基础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六、活动主题 1、紧紧围绕“病人在我心中,服务在我手中”开展护理服务; 2、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 3、建立平等、博爱、和谐、互助的优质服务模式病房。 七、活动内容及措施 1、加强学习,让科室医护人员思想统一,充分认识活动的主题、目标、内涵,在工作中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论,从思想上、行为上提高认识。 2、进一步学习《护士条例》、《护士守则》,各种护理规则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让大家对职业有新的理解,对患者生命产生敬畏感,对工作更加敬业。 3、上班时间仪表端庄,举止大方、得体,微笑服务。

4、病房推行五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精心)、两满意(病人满意、家属满意)的优质服务体系。杜绝生、冷、硬、顶、撞的服务行为发生。 5、实行护士包干到床,责任小组包干制,由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责任组长,每小组8人,每人负责3-4张床,护理责任组长负责片区护士的管理培养和患者护理质量的考核。 6、注意保护病人隐私,维护病人合法权益,在操作中,为病人拉上窗帘,根据病人情况,制定连身的病员服,保护病人的隐私。 7、夯实病人的基础护理,为长期卧床的病人提供每日三次温水擦浴,床上洗头,剃须,剪指甲等,保持病人舒适,维护病人的尊严。 8、对将要为病人使用的特殊一次性耗材前,与家属做好沟通,解释使用的必要性,并提供一次性耗材的价格。 9、重症监护病房相较普通病房收费较高,病人在转入之前,及时与病人和家属做好沟通,并将科室常见的收费项目公示,让患者和社会共同监督、参与。 10、对清醒的病人,让家属参与病人饮食、肢体功能锻炼的治疗,如让家属喂病人饭,与病人握手等,让病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11、建立科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让不同技术层次的护士在工作中按流程处理,避免人为的因素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引发患者的不满。

01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一、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经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反复酝酿、讨论,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随着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本会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修订。 二、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三、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 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四、ICU的人员配备 (一)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二)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 (三)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五、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一)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满足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二)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三)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一、监护病房的建筑设计要求 1.监护病房的选址 (1)选择监护病房的原则是要方便抢救,如病房内的监护病房由于50%以上是收治手术后恢复病人,故宜靠近手术室和麻醉科;急诊科的监护病房则应贴近急诊科抢救室,以便病人直接转入。 (2)方便抢救的中心问题是要做到“接近”,例如心脏外科的ICU要求七个“接近”: ①接近手术室,便于很快进行抢救性心包填塞减压; ②接近心导管和心血管检查造影室,以保证在心导管检查时,一旦发生意外可以便于抢救,例如作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时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夹层、梗塞或穿破等并发症时,可迅速作紧急手术; ③接近心脏外科,便于心脏外科医师呼唤; ④接近血库; ⑤接近心内科,便于会诊和转送病人; ⑥接近中心监护病室; ⑦接近化验室。 若无法实现上述七个“接近”时,应尽量争取靠近电梯。 2.监护病房的整体布局 监护病房的整体布局主要是两种形式: (1)圆形结构,以护理站为中心,周围一圈均为监护病间,每间30平方米左右,每间可收治2位病人; (2)扇形结构,也以护理站为中心,其对面呈扇形排列的监护病间,病间大小不等,除收治1人或2人的以外,可有收治6~8人的统仓式,床与床之间隔以屏布。其他辅助设施(包括医师值班室、护士长室、储藏室、餐具室、清洁间、污物间、小化验室、病人 、家属接待室等)的布局,有的设计在监护病房外,有的则在监护病房内,但总的要求是便于抢救和减少污染。

3.监护病房的室内建筑设施 对监护病房的室内建筑设施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病房的特点和要求,主要有: (1)对地面和墙体的要求,适用液体清洁消毒; (2)对房顶的要求,安装可拆卸天花板,并装有天轨,以自由移动输液吊钩和围帐(屏布); (3)对照明光源的要求,要有一定强度的可移动的照明装置,夜间照明灯的光线亮度应可以调节; (4)对通风采光要求,要求通风良好,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故应有空调设备,病室的色调、色彩应柔和,每个病室必须有一个与外面相通的大窗户,可见自然光,但应有窗帘以调节光线强度; (5)对出入通道的要求,监护病房的病人进出通道应与工作人员进出通道分开,以免带来污染,引起感染; (6)对病床空间的要求,每床的理想面积为10~15平方米,因为每张病床周围均被很多电子仪器和装置所包围,为了保证医护人员从病人的四面八方均能对其进行操作和检查,要求床头留有0.6米的空隙,每个病室以设置2~4张床为宜; (7)对电源系统的要求,要求备有多套电源系统,并保证不停电; (8)对管道和传呼装置的要求,要有中心供氧系统、中心吸引管道和传呼器装置; (9)对卫生排污的要求,监护病房要设置更衣室、盥洗室、消毒室、洗涤室和污物室等相当辅助部门; (10)对病床功能要求,病床配有脚轮和制动装置,可调节病床高度和倾斜度,两侧装有可调动的栏杆以防跌床,病床上配有防止褥疮发生的带波纹的或多孔的塑料垫褥; (11)其他要求 ①要尽可能建有室外花园; ②要在室内挂有日历和时钟,时钟要有秒针,以便让病人能自己观察时间的变化; ③儿童监护病房还要有各种适合儿童心理的挂在墙上或床上的装饰、儿童画和玩具等。 二、监护病房的基本医疗器械设备要求 监护病房除要装备普通病房所需要的诊疗器械外,还应配备以下仪器:

心肌梗死急性期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效果

心肌梗死急性期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针对心肌梗死急性期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收治的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在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在重症加护病房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出现疼痛和死亡案例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重症加护病房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缓解心肌梗死带来的心肌疼痛和死亡现象,并且能使患者尽快恢复转至普通病房。 标签:心肌梗死;急性期;重症加护病房;护理效果 冠脉阻塞导致血流供应中断,引发心肌缺血导致的急性坏死性病变在临床上称之为心肌梗死[1]。心肌梗死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救治会形成患者休克或者猝死现象,该疾病致死率极高,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2]。因此,针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救助措施以及有效护理干预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性因素,本文针对重症加护病房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收治的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8例。对照组男34例,女34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1.4±5.7)岁。实验组男35例,女33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2.3±6.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疾病观察 针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采取严密并且观察,给予心电监护,给予持续低流量输氧,注意患者的呼吸、脉搏、血样饱和等基础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检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测定患者中心静脉压,为溶栓手术做准备,并观察患者面部申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三级医院以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必须设立危重病医学科,危重病医学科属于临床二级学科,必须是独立的医疗单元。ICU病房作为本学科的临床基地,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危重病人。 二、床位设置 ICU的总床位数量,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个ICU医疗单元以6-12张病床为宜。 三、人员配备 ICU医师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但危重病医学专科医师必须占60%以上。ICU专科护士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1以上。 四、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二)ICU每床的用房面积为12~16M2;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

积为18~25 M2。

(三)ICU的基本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 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实验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等。 (四)ICU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配备负压病房1-2间。 (五)ICU要有合理的医疗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六)ICU病房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改造性。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 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重症医学指南

目录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草案) ………………………………..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草案) ……………………………………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一、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经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反复酝酿、讨论,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随着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本会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修订。 二、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三、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 管理单元以8~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四、ICU的人员配备 (一)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二)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 (三)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五、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