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传统民居门楼浅析

徐州传统民居门楼浅析

徐州传统民居门楼浅析
徐州传统民居门楼浅析

徐州传统民居门楼浅析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徐州传统民居门楼的主要类型、特点.

关键词:传统民居门楼类型特点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大门入口,所以在聚落环境中,大门是一座民居个性表现的最重要的环节,大门的规格、形式、色彩、装饰可具体反映出户主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是“门第”高低的标志。因此,门除了具有供出入的物质功能外,同时还具有标志与象征作用,在封建的古代社会后者往往更明显和重要。大门又是建筑最主要的部分,所以门的形象就必然担负起多方面的作用,这样单靠门本身的变现力就不够了,就要对门进行包装,这种包装具体表现在门楼上。

传统门楼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历史悠久,为了显示地位和等级,先民创造了多种类型的门楼,这些门楼构件相当复杂,主要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余塞板、走马板等。徐州地区传统民居门楼大的分类主要有一下三种类型。

1 简约而中庸和谐的宅门楼

宅门楼即是屋宇式大门,基本是一座建筑,可以是单间,也可以是三间或五间,进深一般为五架,这样的门屋的前后檐皆有一定的空间,前面可停留、避雨,后面可以供仆役进行值勤等活动。这种门式多与庭院的倒座房屋联建,形成临街巷的立面构图。徐州传统民居这种宅门楼又分为三种:

1.1单独建造的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如意门,明显的三段式,门头装饰较多。这种门楼墀头突出,门楼屋脊和后座屋脊断开,单独处理,或者将门楼檐口高于倒座,而屋脊和倒座平齐。装饰上则充分体现“和顺”中庸一面。墀头的最上面使用三层或五层盘头。在盘头的做法上充分反映徐州民居南北融合的特点,最下层混砖比南方的托混厚,其上为南方的仰混,如为五盘头,则仰混太多,为避免重复第二层用北方炉口代替,故炉头下面做成曲面,最上为靴头砖,南北方做法在苏北地区门楼的盘头上做到了天衣无缝的融合。盘头之下为兜肚,多带有浮雕,浮雕构图端庄,内容为先民祈求吉祥的图案,如代表长寿的鹤、鹿、松;代表子孙兴旺的葡萄、石榴等。兜肚之下为上舟,使用青砖砌筑,做工精细,多为磨砖对缝,采用“狗子咬”摆砌方式,也有采用“马莲对”摆砌方式的。少数门楼有下碱,下碱的三面贴烧制大砖,大砖上饰以浮雕。门扇多为木质,其表面装饰处理方式有三种:第一种门扇外封铁皮,铁皮上钉门钉;第二种如果门扇没有外包材料也没有雕刻的,则在两扇门上书写对联;第三种门匾刷漆,多刷黑漆,饰红色边框。

1.2类似苏南地区的将军门,这种门式多和倒座相连,大门装修设在中间,划分为上中下槛及门框、抱柱、余塞板等。中间安板门两扇,有门簪,门扇两侧

苏州传统建筑的尺度与比例

苏州传统建筑的尺度与比例 苏州地区传统建筑除园林中的亭构采用正方、六边、八边、扇形等平面大部分都为矩形平面,其长度方向称“宽”,其中因梁架的分割又形成了间架,左右两榀屋架之间为“一间”。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苏地建筑一般都仅为三间或五间,称作“三开间”或“五开间”,当中一间称“正间”,两侧为“次间”,紧靠山墙一间,硬山建筑可称“边间”,而四出坡顶的建筑则称作“落翼”。有时因实际需要,一些邸宅厅堂的面阔超过规定时,则必须在边间前面的天井中增设两道塞口墙,其屋顶的正脊也要在边间之上断开。垂直于开间方向为“进深”,进深以相邻的两根桁条的水平投影距离为单位,称作“界”。一般的平方进深都为六、七界,杂屋及一些园林建筑有小于七界的,而厅堂及殿庭往往大于七界。为了争取室内更大的无阻碍空间,山墙以内的梁架——“正贴”采用抬梁式,大梁一般称长四界,其下有步柱支承,这一步位称“内四届”。其前一般再联以一至二界,因在厅堂及殿庭建筑中,内四界前常用“翻轩”,所以尽管平房前檐柱与步柱间并非翻轩(屋宇前檐突起向上翻的部分),但仍用“前轩”的称呼。内四界后通常还有两界的进深,被称作“后双步”。考虑到建筑的经济性,苏式建筑紧靠山墙的梁架——“边贴”都将脊柱,甚至金柱落地,从而减小梁柱等构件的断面尺寸。 1、开间和进深 苏式建筑开间和进深具体尺寸的确定理论上说主要依据使用的要求,但实际上还受到木料长度、建筑等级制度以及门尺度等的影响。一方面原木因本身的生长特性,不仅其长度有一定的限制,它的粗细也上下不同,考虑到承受的荷载,必须使小头截面积能满足受力的要求。而作为商品,原木在砍伐之后已被分出规格等级,所以建筑的有关尺寸只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按建筑的等级高低,并根据木料的规格进行选用。另一方面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建筑开间的尺寸除了采用当地特有的“鲁班尺”外还须与“紫白尺”配合量度【1】,这又使一些相同等级的建筑由于屋主身份的不同而出现微小的尺寸差异。 在平房类建筑中,正间宽大多为一丈二或一丈四尺,次间与正间或较正间减两尺,一般取一丈二尺。其进深每界通常都是三尺半,故深六界的建筑共进深二丈一,七界深二丈四尺五。

南通传统民居

《南通传统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特点与成因,体味南通民居艺术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践体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了解并掌握南通传统民居的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南通传统民居的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南通民居的地方特色,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兼收并蓄的南通传统民居与南北方民居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辨认板瓦,了解板瓦缘何俗称“蝴蝶瓦”,同学们认识这个吗?(拿出一片小青瓦)看来大家对这个比较熟悉,这种瓦在我们南通一些老房子上比较常见,它在建筑学中的名称叫“板瓦”(PPT呈现“板瓦”字样),不过,有谁知道它的俗称是什么?看来大家不太了解,这种瓦的俗称叫“蝴蝶瓦”(PPT呈现“蝴蝶瓦”字样),这瓦怎么会叫“蝴蝶瓦”呢?下面,我来摆一下,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老师将板瓦摆成蝴蝶形)(PPT呈现课题:南通传统民居) 二、建筑装饰 瓦当1:引出瓦当 这些“蝴蝶瓦”,当它们一片一片的从上铺到下,最后铺到屋檐位置的时候,都会有一片挡瓦,有谁知道这个挡瓦在建筑学中叫什么?生:瓦当 师:对,叫“瓦当”,下面,我们就从瓦当开始,一起去感受南通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美。(PPT呈现:建筑装饰瓦当) 瓦当2:摆放瓦当 (PPT呈现:摆成的屋檐局部照片),请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瓦片也摆成一个局部的屋檐,摆的时候体会一下不同瓦当的形状,及其所在的位置。 瓦当3:辨识瓦当(“滴水”、“猫儿头”)提示学生观察几片板瓦组合成的造型象什么?俗称“滴水”的瓦当应该是哪一个瓦,你的依据是什么?“滴水”和“猫儿头”这两片瓦在外形上最明显的区别在哪里? 生:“滴水”上边沿是向下弯的,而“猫儿头”的上边沿是向上弯的 瓦当4:赏析瓦当(题材、寓意、造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瓦当(PPT呈现放大了的瓦当照片),上都有哪些图案? 学生归纳瓦当装饰的图案有哪些种类?(学生回答)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南通民居瓦当装饰中,一般为兽纹、花草纹、文字、云纹,还有组合纹瓦当。(PPT呈现瓦当种类)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看一看这些手掌大小的瓦当,谁能从这些图案的题材和寓意、线条与造型以及图案的位置排布等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视觉感受。(1分钟后叫学生回答) 生:这些图案都是采用寓意吉祥的花草、鸟兽等等,造型都比较概括、简单,线条都比较简洁、流畅,图案总体上都是对称形式分布,位置摆布比较匀称,画面比较均衡。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PPT呈现小结内容)概括来说,这些瓦当的纹饰题材取意吉祥,

苏北古建筑风格研究

苏北地区古建筑装饰风格研究 字数:3193 来源:建筑与文化2012年12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古建筑则是凝固着时间沉淀的艺术精粹。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古老、广泛和含义深刻的部分。在中国宽广的地域下绽放的是一朵朵艺术奇葩,各自独具风格。而苏北古建筑也是百花中不可小视的一朵。本文一方面以小窥大,通过分析苏北古建筑的装饰艺术特征,论述了其建筑装饰一方面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特定地点装饰的存在及其所产生的特定的形式秩序,揭示了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对苏北地区古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探讨,旨在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苏北古建筑;装饰;屋顶;门窗;墙体 作为古建筑装饰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苏北地区,由于战争和黄河泛滥的影响,古建筑遗存已经快要丧失殆尽。然而在仅存的古建筑群中仍能感受到苏北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审美观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灵活地进行的设计和营造,很好地把建筑的自然性、人工性和社会性三者和谐统一起来,开辟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建筑装饰风格。 1 苏北地区古建筑文化 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延续,不仅仅是建筑的附属物,更在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中为建筑自身焕发光彩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装饰的基石在于建筑本身,于是,在探讨苏北古建筑的装饰风格前,有必要针对苏北地区古建筑的文化做出一番分析。 苏北民居其结构与造型大都是封闭、内向的院落形制,具有中轴线的观念。

从空间通透性看,由于冬季寒冷需要保暖、也因内向性的民族文化性格,苏北民居虽然表现了北方四合院的封闭性,但由于夏季阳光比较强烈,,加之南方开放思想的传入,苏北民居又表现出了江南民居“马鞍型”的三合院的形制。 2 苏北古建筑墙体装饰艺术 墙体是建筑最为直观的外部表现,其装饰的特征直接反应了其居民的内在性格特征。苏北传统民居的墙体比较朴素,鲜见华丽的装饰,大多以灰色青砖墙为主。在苏北传统民居墙体装饰的题材中,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利用象征、谐音、假借等形声手法,以及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内容来企盼吉庆祥瑞。如泰州梅兰芳故居山墙用兰花作为装饰,表现一种追求清逸的审美情趣。 苏北传统民居的内院墙上常开有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像取景框一样,把院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移步景换,时空交替,营造了极具审美情趣的空间。 苏北地区是古代汉文化的中心地区,东汉至魏晋时期砖材已发展成熟,其特点是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强调装饰效果,而且分工细化,出现了不同用途。苏北民居中实心砖砌墙的做法很少,砖一般都搭配其他材料,主要是和土坯搭配使用。由于坚硬耐磨、不避风雨、质感细腻的特性,砖在墙体上总是运用在转角和易磨损的地方做成包框墙、金包玉、里生外熟、花墙或用贴面砖包土墙。 3 苏北古建筑屋顶装饰艺术 苏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主要是“硬山顶”,它是人字屋顶的一种形式,具有早晚分明,修建简易的特点。以下通过对屋顶屋面和屋脊两部分细致的分析具体研究苏北古建筑的独特屋顶造型: (1)屋面部分苏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屋面主要是由小青瓦组合成具有韵律的

苏州传统建筑类型解析

苏州传统建筑类型解析 【摘要】建筑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建筑类型是形成其鲜明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同时也是苏州传统文化的物质空间表现形式。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州传统建筑形式的分析及其类型的研究,来对苏州城市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苏州城市印象。 【关键词】苏州,传统建筑类型,解析 【Abstract 】building city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Suzhou 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ts building type is form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uzhou material space form of expression.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Suzhou architecture form and its type of research, of Suzhou city buildings to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And on this basi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Suzhou city impression. 【Keywords 】Suzhou, traditional building types, analytical. 在笔者的理解下,苏州传统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园林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和商业建筑。本文主要对这三种建筑类型进行归纳研究,并在深入分析苏州传统文化的与其建筑形式的关系,试图得出苏州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和符号特征,以此来解读形成苏州城市特色的渊源。 吴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而苏州文化则是吴文化的最为发达的分支之一,再加上苏州地处江南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苏州传统建筑形态便在这种长期的文化浸淫中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表现出了独有的建筑风格,苏州是较早的实行新区老区分开发展的城市之一,所以其传统建筑以及城市机理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为吴越文化荟萃之地,苏州建筑风格当是其文化外在表现。人们常说: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应该去先看它的建筑,而同样,看一个地方的建筑,应从了解它的文化开始。因此,对于苏州传统建筑类型的研究不论是对于吴文化的研究还是城市更新模式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也主要是针对上述三种建筑类型的空间布局以及表现风格进行研究分析。 1 园林建筑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自古对于苏州园林的美誉是数不胜数,其出众的造园手法固然重要,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同样是其园林特色的重要内容。据记载,苏州于明清两代出了多位状元,大多数在其从官之后都会在家乡修筑园林,以求其在告老还乡之后能有清静养老之地,苏州园林大都是私宅之用,而在其建筑形式及其风格也与官方大为不同,当然,也与本地的民居风格有所不同。

南通市建筑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南通市建筑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兼与绍兴市建筑业比较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由于它突出的产业影响力,已成为全市经济中最有活力、最有影响、最有特色的板块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和形象产业,为南通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南通市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31.2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85.12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实现新的突破,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南通市建筑业在产业结构、资本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困难。本文通过对2010年全市建筑业发展情况以及与浙江省绍兴市建筑业发展情况的比对,剖析比较两市建筑业发展态势,对南通市建筑业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南通与绍兴建筑业发展现状 1、企业概况 2010年,南通市资质内总承包及专业承包建筑企业890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12.6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3.8% 。 2010年,绍兴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41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人数139.06万人,同比增长11.4%。 2、生产情况 2010年,南通市全年完成建筑企业总产值2731.22亿元,同比增长25.1%,完成外省产值1452.66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53.2%。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5745.28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5%,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6076.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0%。 2010年,绍兴市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6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完成外省产值2400.48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73.6%。全年

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

——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课杂感 关键词:徐州户部山建筑鸳鸯楼柳琴剪纸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一度,我十分醉心于各方小调,甚至是小贩的吆喝声。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小时候,在奶奶家,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小时候,我曾以为那是和尚化缘);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叫“家乡的灶台”,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灶台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后来,许多关于灶台的知识都渐渐遗忘,但一直都清楚地记得的是文章里更夫的吆喝声“水缸满满,灶膛看看,火烛小心哉”……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作为四省交界,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

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另外,徐州临近运河,古时又是五省交界,自古便是重要的漕运枢纽。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徐州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公元 1194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水患成为对徐州城、徐州百姓威胁最大的灾害。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600多年间、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甚至大水数年不退。仅以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为例。在南到睢宁、宿迁,西到萧县、汤山,东至邳州的范围内竞发生黄河决口事件16次。其中康熙十四年“河决徐州又决宿迁,是年河又决睢宁花山等处”,一年之中数处决口,徐州境内一片泽国,百姓流离,苦不堪言。 明代北京的供给依赖南方输送,运河漕运是惟一的官方运输方式,扼南北水陆交通咽喉的徐州更成人漕运的重要枢纽,永乐十三年(1415年),户部在徐州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漕运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徐州舟车塞道,贸易兴旺。豪商大贾云集。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两度决口,水浸徐州城,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迁至南山,

传统民居类型欣赏

民居宝典——《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传统民居体系集成 建筑文化传世宝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 传统民居是民族的写照,是民族的生存智慧、建造技艺、社会伦理和审美意识等文明成果最丰富、最集中的载体。我国传统民居因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居类型和异彩纷呈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体系,是民间精粹、国之瑰宝,是难以再生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2013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传统民居调查,历时9个月,经过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和1200余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倾情努力,完成了传统民居类型、代表建筑和传统建筑工匠的逐县调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次调查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成果包括1692种民居、3118栋代表建筑、1109名传统建筑工匠,经反复探讨、科学梳理,归纳出564种民居类型。此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也调查归纳出35种民居类型。全国共归纳599种民居类型,全部纳入这本《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一连串惊人的数字证明:这是我国第一部涵盖了现存传统民居几乎全部类型的著作,必将成为对后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筑史料和传世宝典。 【精彩内容赏析】 北方代表

晋中民居·窄院 代表建筑——祁县乔家堡村在中堂的内院 晋中窄院多为地方商贾返乡之后营建的民居,既是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亦是晋商财富积累的物化体现。该类民居体现出晋中地方习俗和强烈的氏族观念对居住空间的影响。目前,晋中窄院在祁县的谷恋村、乔家堡村以及孝义市的宋家庄村、贾家庄村、大孝堡村等村庄聚落中均有案例留存。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摘要:本文引入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其五要素分析徐州户部山依傍黄河、因山建宅等城市地理学上的特点;整合文脉的梳理作答这些城市现象形成的根源。文章旨在将当地居民记忆中的元素重新拼接,试探寻户部山古民居之原貌,并为其修复项目提供线索。 关键词:户部山;古民居;城市意象;漕运 1、引言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了分析这个特定的古城区,本文引入“城市意象”(CityImage)理论,并运用其原理展开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林奇教授(Prof.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主要是指通过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印象,来评价城市的客观形象。他提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城市或城区可以分成五个元素:区域、道路、边界、节点和地标。各个元素之间的意象表达是可以变换和传递的,一个城市设施可以具有多重意象元素。研究城市意象可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并分析城市的心理地图。 2、徐州户部山古聚落的渊源 濒临黄河故道的徐州古城,在历史上多次受黄河水患侵袭,造成了著名的“叠城”现象。而其中最具破坏力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大水三年未退。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徐州城经过重建才恢复旧观。因此所谓徐州古民居,主要指的是明清时代的建筑。据考证,清同治时期,徐州城的范围大致是:北至黄楼,南至道平路,西至燕子楼,东至黄河故道①。徐州城民国初期尚维持原状,建国初期也改变不多,只是近20年变化最大。 黄河让徐州城饱受摧残,但同时也促成了兴盛的漕运。天启年间毁灭性的大水之后,正是徐州在漕运路线上的关键性地位,才使得当地百姓和官员没有放弃这座城市,并坚定了与洪水做斗争的信念。水患之际,户部分司署移至城南的南山(戏马台)上办公,此山遂得名户部山。

古建中国整理徐州这9大古镇古村值得一看!

古建中国整理徐州这9大古镇古村值得一看! 徐州,古称彭城,向来为淮海地区之中心,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一起来寻找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最美古村古镇。 1、窑湾古镇 窑湾镇位于徐州市所属新沂市的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东濒骆马湖,西傍大运河,老沂河穿境而过),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一水相连,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 历史上频发的山洪裹挟而来的大量泥沙成了当地村民烧制陶器的最佳材料,一片片规模不等的窑场。由于地处京杭大运河拐弯处,故名“窑湾”。 据典籍记载,这座古镇始建于唐朝初年,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描述和“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之美誉及“小上海”之称,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之一。 千年运河百道湾,黄金分割在窑湾;千年古槐,见证了古镇窑湾的兴衰;后院酱缸,雕琢着岁月久远的痕迹;老式建筑,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她像苏南的周庄有湖有水,水网相连;她又像山西的平遥,有着古老的街巷,文化相袭数千年。

2、汉王古镇 汉王镇,位于徐州西南苏皖交界的群山之中,东北部紧靠徐州市区,东部与铜山新区交接,西部和南部与安徽萧县接壤,镇域总面积62平方公里,境内山脉连绵,河流纵横,森林覆盖率达60%,有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是著名的“花果之乡”、“中国红玫瑰之乡”、“民间石刻艺术之乡”、“汉文化之乡”和“生态平衡之乡”,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曾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称号。汉王素有山水一色、民丰物阜之称,被喻为徐州后花园。 3、潘安古镇 潘安古镇位于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内潘安古村岛上,再现徐州传统建筑风格,青石小巷,青砖黛瓦,百年古树,处处彰显古镇古色古香厚重的历史风貌。 潘安古镇的来历与我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潘安有关。公元291年,45岁的潘安游至徐州拜访好友,期间他资助了当地村民打了3口井,以解旱灾饮水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特色(现行版)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调查报告 徐州简介 徐州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彭祖的老家,是“道家基地,天师故里”,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即诞生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地理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界,恰淮河经苏北中部东流入海。汲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文化之精华,取长江淮河之灵秀,揽黄海东海之开阔,得富饶平原水乡之养育,成就了大气,儒雅,优秀的苏北,徐州,在苏北独傲枝头的奇葩。 徐州地理环境 徐州市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属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徐州气候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徐州地质构造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徐州的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 从地壳结构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莫氏面(地面与地幔的分界线)平均深36公里左右,康氏面(花岗岩与玄武岩分界线)平均深20公里,一般是西部较深。再看构造运动。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几百米到几千米),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

苏州民居

苏州民居 ——独特的水乡民居,朴实、自然、艺术地生活苏州民居,作为中国水乡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由、灵活、朴实的建筑形式,因地制宜的房屋布局,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和其包含的独特水乡社会文化,充分展现了当地居民的建筑智慧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关注苏州民居,从园林说到普通民居 谈到苏州,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是苏州园林。作为曾经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以其邻获得空间组织将建筑物、景观、人的居住结合在了一起。流动扩展的空间丰富多变,随步移动的造园之景,巧妙点缀的框景,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实,苏州园林仅是苏州民居的一部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正是来源于对普通民居的内涵发掘和艺术归纳。苏州普通民居数量众多,因地而建,它们大多由普通百姓自发建设,在受制于建筑位置、气候、朝向、水路和陆路交通的复杂建筑语境中,找到了符合居住者的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各种建构方式和空间组织方法。它们体现了中国水乡民居特色,和普通百姓基于有限空间、复杂功用的建筑艺术创造力,又切实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侧面表达了普通居民的精神追求与植根其中的传统文化。 水乡民居,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艺术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各式各样的气候地形条件造就了各地形式丰富的民居建筑,主要有:合院式民居、水乡民居、南方少数民族民居、防御式民居、北方少数民居。在众多的民居中,水乡民居是其中重要一员。在水网密布的 江南水乡,人们日常生活与水对话,生活 因水儿灵动。水路连接又分隔了民居,它 是重要的交通线,也是水乡民居画卷的重 要构成部分。 狭小的水道、繁多的人口、密集的交 易、安静的后院······这一切组织在一 起,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水乡建筑。由于地 少而人口集中,民居多是沿水、面水而建, 为节省空间,它们大多是沿着水路密集排 布,横向宽度较窄,进深较长。因各家经济条件的不同,有单栋式,有合院式,还有组合式,层高也各有不同,高低错落,坡屋顶方向各异,墙间叠合、连贯、凸出、内退······根据主人的功用安排和好恶自发建成。同时独特的条件造就了独有的建筑构件。用地紧张下形成的小院——天井,充沛雨水——檐廊,陆面跨水交通——拱桥,为扩展狭窄空间——依桥、出挑、枕流、吊脚楼。 沿水密排、形态无定的建筑,各式独特的建筑构建,密集的水网、陆路交通,和人们在其中的日常生活,构成了自然朴素的水乡民居画卷。而苏州民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苏州普通民居,朴实而自由 苏州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处于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气候温和而湿润,有很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悠久的苏州城经济发达,文风鼎盛。苏州民居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为大型民居,二为中型民居,三为小型民居。普通民居主要指其中数量众多的小型民居。苏州民居除了具有水乡民居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特色。总体来讲,苏州的普通民居以街坊形式构成群体,因为城内被道路河流分割为不同的居住区,多位前街后河的形式,面窄而进深长的房屋多垂直于河岸建造,背面多以天井方式形成小院。一个围合的天井被称作“一进”,是苏州民居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1、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于市区濠南路19号,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 年(公元1905年),创办人张謇。早期建筑有中馆、南馆、北馆、苑事室、藤东水榭、国秀亭、相禽阁等,并有假山、兽室、鸟室、风车、水塔等园林设施及名贵花木。解放前几经变故,遭受破坏。建国后逐步恢复,并将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纳入博物苑管理范畴。现为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史和现代文明史上占有特定地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謇墓 张謇墓原名啬公墓,位于市区东南啬园路。啬公 即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张謇墓前竖有铜像、墓道、墓阙,阙楣刻“南通张先生之 墓阙”。张謇墓陵台左侧有其独子张孝若的墓茔。墓侧有青砖粉墙的飨堂、憩堂各一座,现辟为张謇生平业绩陈列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 入南通博物苑。 3、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建于1895年,创办人张謇。现存历史建筑、设施有清花间厂房、钟楼、公事厅、纺织专科学校旧址、实

业小学教学楼、仓库以及护厂河、大生码头遗址等,基本保持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南通产业工人的摇篮,在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中,具有令人瞩目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标本。2006年作为南通博物苑的扩展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南通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南通市主城区中学堂街,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是南通地区最重要的历史遗存,曾被奉为通州九 大寺之首,有“一州伟观”之誉。天宁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光孝塔、山门、金刚殿、大雄之殿等,大雄之殿的包镶法瓜楞柱为全国罕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一、户部山的历史来由: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海拔70米,方圆十万平方米。因地势高爽,距城区较近,很早就成为登高胜地。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奎山河堤决口,大水三年未退,户部分司主事张璇为避水灾,将户部徐州分署迁至南山办公,南山改名为户部山。 户部山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在南山上构筑高台,指挥操练士兵,现留有系马桩遗迹及"秋风戏马"、"从此风云"、"戏马台"等名人碑刻。公元416年,南朝刘裕北伐时,在戏马台会见百官,设宴赋诗,并在台上建有台头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彭城时,曾立毡屋于台上,观察城中动静。历代到戏马台凭吊怀古的名人有白居易、韩愈、苏轼、文天祥等,他们都留下不少的诗文佳句,为户部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二、户部山古民居的组成状况: 户部山现在民居以清代建筑为主,间有明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官宦之家,二是富商之宅,三是一般富裕人家。共有各家大院20余个,达200多个院落,房屋千余间,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但破坏比较严重,有的开始修复,有的可能不修复。 1、余家大院 旧时户部山八大家之一,也是保存比较完好,现已完全修复的一所大院。清雍正年间,安徽歙县的余姓商人来徐开茶行,家道中兴,购得户部山东南隅半山一处三进院,是原户部衙门的旧址。经过七代人的努力,不断扩建,现拥有三个大院,两个花园:东院有四合院、东花园;中院有正房、客厅、仓户、伙房、盐库、茶房等;西院分前后院,还有西花园。房屋总共有百余间。 2、翟家大院 翟家紧靠余家,是嘉庆年间余翟结亲,余家出让给翟家的,同属户部山岭入大家。翟家世居山西,明末来徐做小买卖,经几代人苦心经营,到清代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翟家大院包括四进大小院落,房屋50余间,顺着大门进入门楼和过道,向南是一排客房,客房前有连体走廊,形成第一进院落。西南两边各有一处门,西门穿排房而过,进入第二院落,一个天井院,堂屋为楼房,上下各三间,即鸳鸯楼。西屋依山势而建,仰首而视,气度非凡。二进院南屋与三进院西屋相联处是进入四进院的必经之地,从四进院落向高攀登,便是翟家后花园。 3、郑家大院 紧靠翟家的是郑家,也是户部山八大家之一,是名燥州 府的名门望族,郑家原居河南,清初来徐,始祖郑茂芬 施财积德,又勤俭持家,乡邻称他为"郑善人"。郑家大 院尚有五十余间房保持旧貌,特别是百年银杏树依然茂 盛。 翟家破落后,郑家接手翟家后花园,把两家花园打通,成为徐州文人雅士集聚、吟诗作赋之所,建"伴云亭",据说这几个字是乾隆南巡路过徐州,住此写的。 4、魏家园 魏家祖籍铜山乡下,后到徐州府城摆摊卖布,后替一家大商户照看店铺,从而走上发家之道。魏家花费二百万大洋在户部山筑造住宅。魏家园不大,只有15间房,但从前门到后院,在一条直线上,顺地势由低到高,加上浓彩的装饰非常气派。进门为大过道,两旁为倒座,平时供佣人起居,中间两院为家人起居,后院为堂屋,各院之间有大门相通,穿屋而过。 5、翰林府 崔家世代书香,两代翰林,明嘉靖年间(1522年)崔家先祖崔海是翰林,住北京,清道光五年(1829年)徐州廪生崔涛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庶吉士,草拟圣旨诏书,官至正一品。崔家大院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有400多年历史。此宅原有房屋323间,覆盖户部山的西坡,从山脚到山腰,占有

南通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复习题(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 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 C. 北极地区的冰屋 D. 东南亚的高架屋 【答案】B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 B. 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 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D. 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由图可知,图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这是因为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墙体厚有利于隔热防晒,窗户小有利于防风沙;这种民居多在西亚地区。 故答案为:B 【点评】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但中东水资源十分缺乏。也正是由于石油、领土、水资源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导致中东地区常年矛盾突出,十分不稳定。 3.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A. 643.3人/平方千米 B. 0.001 6平方千米/人 C. 0.064人 D. 15.54平方千米/人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 【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4.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A. 因纽特人的冰屋 B.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C. 东南亚的高脚屋 D. 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的冰屋是为了保温防寒,所以A错误;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所以窑洞是为了适应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所以B错误;东南亚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所以C正确;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是为了便于拆卸和搬运,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苏州民居

论苏州民居 俞绳方 【提要】本文论述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苏州民居大都依水而建,其布局与河道密切相关。其平面和空间以“进”与“落”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合。其庭院与厅房的组合造景,创造出融自然、艺术、愈境于一体的空间环境。其建筑以充分运用文学、诗词、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雕刻等手法美化室内外空间。在其院落中前通后达的“备弄”,是其独特的交通方式。 苏州民居素负盛名,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现将其主要特点和优秀传统简述如下: 一、“进”与“落”结合的平面和空间组合,依水而建的布局特征。 苏州河道与街巷呈双棋盘式城市总体格局,将全市划分成许多“前街后河”或与河道相结合的居住街坊。因此,苏州民居大都反映了与河道相关的布局特征。民居多占用街坊一段垂直于河道与街巷的条状用地,总平面采取一进、一进的院落单元,纵深方向递进贯申组合而成一个民居建筑的整体。民居中苏州人称作“进”的,就是每一个厅、堂、楼的前面均有一个天井或庭院,建筑与天井组成孪生的一对,就是“进”。这是苏州民居最基本的单元,也是苏州民居的特征之一。许多这种民居紧靠相连,横向排列成群,构成连续的民居组合群体。这种高密度的布局方式,使每户占用了最小的河道岸线与街巷路段,紧凑地利用城市土地,却又因家家户前宅后均有河与路,使每户人家都能获得水陆交通皆达之便利(图1、2)。苏州民居主要有四种类型,现概述如下: (一)大型民居。 苏州大型民居的平面布局是这样的:大门前有照墙(即影壁)。照墙与大门间为门前广场,作停歇轿、马之用。入大门经门厅到轿厅,过轿厅穿越全宅第一个砖雕门楼,经天井到达大厅,这是第二进。大厅作为接待宾客和喜庆婚丧典札之用。过大厅即进入第三进院落为女厅。第四进为上房或称楼厅,为全宅居住卧室部份。上房有数进不等。也有在边落亦设上房。楼厅以后,或临界墙,或建宅园,或设下房,也有下房建在边落最后面的。下房是厨房、柴房、杂物间和佣人住房等的总称。下房近后门,紧靠河道,以利购物、运物和洗涤。前门则为主人外出上船和主客人进出之处。前后门功能不同,形成前门为生活性入口,后门为服务性入口的合理分工。大型民居都有好几落,每落有若干进组成。凡在正中纵轴线上的建筑如门厅、大厅、上房等谓正落。两侧平行正落之建筑群称边落。规模大的民居有六七落之多。正落与边落间设备弄,作为交通和分隔空间之用。正落的主要建筑是大厅,富丽宏伟为全宅之冠。明清规制庶民只能三间,欲扩大使用面积,只能加大进深。上房(楼厅)以面阔五间为多,也有增至六七间的。花厅、书房是边落的主要建筑,为起居读书、吟诗作画和至亲好友听曲宴聚之处,房屋构筑精巧,厅前列庭院,布置自然、幽静典稚。大厅、楼厅等前后,均设天井。前面天井大、多作横长方形,进深与大厅据高相等,宽与大厅相同,以利通风、日照。后面的天井小而狭,宽仅1.8-2米,俗称“蟹眼天井”。它北临高的界墙.,可有效防止西晒和冬天北风侵袭。夏日厅、楼开启北窗,可引导气流沿高墙壁流动,产生回旋风,使进深很大的厅、楼获得良好的对流通风。盆眼天井还有滴屋搪水、垂直绿化遮阳、冬日粉墙反射,增强厅楼光亮等作用。大型民居多附有花园。迭山理水,花卉树石、亭廊曲径、环境幽稚。今苏州之古典园林,实为昔日大型民居一部份之宅园。 综观上述民居之规划布局,从进大门,穿门厅、轿厅,越门楼到大厅,而后至上房,整齐规则、中轴线明显的正落与经备弄至花厅、书房、女厅,自由活泼之边落,两者相互平行,有机结合。这一落落,一进进,按空间序列,有层次、有节奏,又有曲折变化的逐步展开。天井、庭院与厅堂建筑,明与暗、开敞与封闭、虚与实空间不断交替转换,颇为引人入胜。 苏州大型民居较完整且有历史文化价值者,尚有多处。如大新桥巷彭宅,位于宋平江城

中国民居建筑现状

中国民居建筑现状 在我国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建筑也是有了很不同的方向。居住建筑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的住宅形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各个方面。经济品味上有的喜欢西方的建筑,欧式的风格,有的喜欢中国风的特色,能弘扬优良传统,传播先进文化。现代的建筑和过去相比实用性更强结构上也更完整,更适合现在的人们居住生活。 我们现代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是每个地方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等因素建筑不同的形态。 老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羊。”那么众多胡同中,谁才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太爷呢?从玄武门向西,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可追述到1100年的辽代,历经荣衰。幽深的胡同实际上是由两旁相临的院墙组成的,墙的里面,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简单的说,四合院就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南向的东角。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正房,是家长的住处,它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说点什么)。东西两侧是子女的厢房。倒座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

传统民居空间特色

传统民居空间特色——庭院、轴线、重复 千千万万座中国居民几乎没有一座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他们又都包蕴着类似的统一的空间特点与空间精神,表达出一种不同于域外居民的神韵。它不仅与砖石体系的西欧民居不同,与拱券体系的中东居民不同,就是与中国类似的同样应用木构架体系的日本居民也不相同。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居民空间特色呢?我个人认为庭院、轴线、重复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经常运用的构图规律,是造成全国从南到北众多民居统一风貌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民居最显著的空间特色。 (一)庭院 除了西南地区应用干阑建筑体系的少数民族建筑采用单幢建筑以外,全国各地民居皆是以建筑围合成院落的形态出现。庭院也是生活使用空间,在庭院里可以安排生产、起居、用餐、休闲、储藏、晾晒等多项用途,与室内空间共同构成统一的生活使用空间。即使在建筑空间不足、房屋间数少的情况下,也要用围墙界范出院子来,如各地的一合院、两合院等。假如我们把房屋内部的空间称之为“实体空间” 的话,则房屋、围墙围成的无顶院落即可称之为“虚体空间”,虚空间的使用价值并不逊于实空间可直接通天接地,藏风聚气,承接阳光雨露,繁殖植物花木,是更具有生态性的空间环境。 由于围合的情况不同,庭院的形式是多样的(图4-121、4-122)。最多见的当然是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合院,每面约有三间面阔大小(图4-123、4-124、4-125、4-126)。三西、陕西一带喜欢建造狭长的窄院,正房只不过三间,无耳房。院落瘦长(图4-127、4-128)。假如厢房超过五间长度,还可在院中加设矮墙、牌楼门或垂花门,形成前后合院(图4-129、4-130、4-131)。西南地势复杂地区往往分台设屋,院内有凳台的较长踏步及上下台明,这种庭院别有风貌,而南方气候炎热,为避免阳光直射,设计的庭院较小,加之多用楼屋,更显天井狭小,类如井口,可以称这种庭院为井院(图4-132、4-133、4-134)。四合院的四角耳房部分与厢房山墙间可形成更小的院落,可以称之为角落(或漏角天井)(图4-135)。这种形式不仅北京及晋东南、大理地区四合院存在,在苏州大宅中亦往往以漏花墙隔出局部小天井,栽植少许花木,花影摇动,别有一番情趣;北京四合院最前方为倒座房,最后方为后罩房,这两种房屋皆是东西横长的一字房,故其前面的院落为横长的庭院。北方大宅在主院之侧往往加设偏院,偏院的面阔较窄仅设三间正房、三间厢房,故围合成南北纵长的院落;闽西、粤东的传统住宅是三堂加护厝制,两护厝房屋较长,厝前形成细长的院落,闽南人称之为“厝巷”(图4-136)。为打破单调感觉,厝巷间多加设一至两道横向花墙或空廊,形成有分有合的连续院落。南北方大宅多为数宅合居,其间共有的巷道亦是一种庭院形式。至于闽南客家人的圆楼所形成的环形院应属特殊形制(图4-137、4-138)。此外,在布局多变的江南水乡民居尚有许多徽型的院落,如苏州上房楼后于封火墙之间为采光而留下的后包带状天井,宛如一线之天。前厅后檐与石库门之间所留下的眼状天井,也是为采光需要而设的。由于有了庭院,使居民设计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把地势高差融合在院落之中,如四川的“重台天井”,各地的山区住宅。院落也可按其内在的物质构成,形成山地院、水院、(图4-139、4-140)、竹院、石院、廊院、走马楼院等特色庭院。所以说,中国传统民居的实体建筑虽然标准化极强,外形简约,可是它与墙体围合出的院落空间却极为丰富、变化多端,成为中国民居空间构成的一大特色。反观欧美民居仅着力于实体建筑的组合变化,以通道、楼梯、通廊去联系各使用房间,一切活动皆在室内进行,而放弃了无盖(无顶)空间的作用,应该说是一种遗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