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 高频考点二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 高频考点二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 高频考点二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二 虚字备而后神态出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2012·山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以为华而.少实我腾跃而.

B.?????

卒不为.

宗亲求位为.击破沛公军 C.?????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

刘日薄西山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而、为、以、乎”四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A 项第一个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是连词,表修饰。B 项均为介词,替。C 项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连词,因为。D 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比。 2.(2011·山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 .拱手而.

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

续耳 答案 C

解析 A 项第一个是介词,到;第二个是介词,与,跟。B 项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C 项均为连词,那么。D 项第一个是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

3.(2010·山东)《申甫传》(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

B.?????

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

所遇

C.?????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

勇气闻于诸侯

D.?????

听其.召募其.

皆出于此乎

答案 C

解析 A 项代词,代“八阵图”/助词,放在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B 项介词,向/介词,对。C 项介词,凭借……(的身份)/介词,凭借。D 项代词,代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1.《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如何理解《考试说明》中的“常见文言虚词”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 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②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总之,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的梳理、整合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和”“跟”“率领”“带领”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由于”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

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

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行

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

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的梳理、整合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什么”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可译作“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可译作“暂且”“姑且”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

子”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③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呢”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代词,“……的人”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

作用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三、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请结合下列练习加以体悟。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

..已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纾祸

C.意北亦尚可以

..口舌动也

D.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答案 C

解析“可以”是两个词,可以凭借,其余三项“可以”是一个词,与现代汉语相同。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以为:以……为,把……作为。

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哉……:可译为“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可译为“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

...

之谓也:……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以为:认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③④⑥⑦

答案 B

解析②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⑥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四、兼词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试了解下列兼词。

1.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于之,在这件事上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此(之),从这里

2.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

气助词“吗”

④人敦敢不听而化诸.?之乎,他们呢

3.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

①盍.各言其志?为什么不

②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为什么不

知识储备

1.对18个常见虚词的理解,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

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的学习。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5)注意特殊现象。

①兼词。文言兼词主要有:焉(于之/于此)、诸(之于/之乎)、叵(不可)、曷(何不)、盍(何不)、

尔(而已)。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②复音虚词。两个虚词经常结合使用且意义较为固定,不能拆开理解,这样的虚词叫“复

音虚词”。如“所以”“于是”“是以”“无乃”等。对复音虚词,要特别注意积累。2.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主要积累好下列副词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

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

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

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

辨析常见虚词的易混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

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 ①笈(j í):书箱。②庵:茅草小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②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B.?????

①夜则映星月而.

读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①暗则.缚麻蒿自照②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D.?????

①题其.衣裳②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 现场答案 D

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__A__

矫正指导 A 项介词,用、拿。B 项连词,表修饰/表递进。C 项连词,就/动词,就是。D 项代词,他的/他。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使用代入筛选法、位置推断法等。不过,要注意“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异。有时,用法相同意义不一定相同,如本题中的“其”字,同为人称代词,前可译为“他的”,后可译为“他”。

1.“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 .承接 C .递进

①蟹六跪而.

二螯

(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 ③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臵可否颠倒。“地位”平等而位臵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

平等但位臵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臵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答案①B②B③A④A⑤A⑥A⑦B⑧B

点拨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

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2.“以”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点拨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3.“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此(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此(之)

⑥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点拨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臵。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4.“者”的代词、助词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者”是哪一种用法:A.代词B.助词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答案①A②A③B④B

点拨分辨“者”是代词还是助词,最简单的办法,是看“者”可不可以去掉,不可去掉的是代词,可以去掉的是助词。

5.“与”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竖子不足与.谋()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①A②B③B④A

点拨“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臵,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

之,则是介词。

6.“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其.可忽乎: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

点拨“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臵和语境。看位臵,“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

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7.“其”“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②失其.所与,不知:我们自己

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点拨“其”“之”都可作第三人称代词用,译为“他(他们)”“他(他们)的”。但这两个词有时还作第一人称代词用,译为“我(我们)”“我(我们)的”“我自己”,用法特殊,须结合语境准确译出。

一、单一型

1.(2011·湖南)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C

解析题干例句中的“其”和C项中加点的“其”均是代词,他的。A项指示代词,那个。

B项代词,他。D项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

规范导引这种题型只考一个虚词,试题难度较小。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它代入四个选项中看看是否相同。相同,即为正确答案。

二、复合型

2.(2012·上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答案 C

解析A项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项动词,当做、作为/介词,替。C项全是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规范导引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文内与课本结合起来,叫复合型,是高考直接考查虚词最主要的题型。做这种题型最基本的思维流程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另外,也可用代入检验法,以及删换法、标志法来帮助推断。

三、译文型

(201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2)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解析(1)“所以”是古今异义词,表凭借,“用来……的”;“安”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鬻”是动词,出售、卖。(2)“意”是动词,料想、猜想;“良”

是副词,确实、果然;“致”是动词,导致。

参考译文

彻里,燕只吉台氏。他的曾祖太赤,担任马步军都元帅,跟从太祖平定中原,因为有功劳,太祖封赏他徐州和邳州,于是在徐州安家。彻里自幼丧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了彻里,他在回答世祖问题时周详雅正,世祖很高兴。彻里跟随世祖的大军征讨东北边境,回朝后,就向世祖陈述大军所过之处,百姓不能忍受干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应该加以救济施与。世祖听从了彻里的意见,于是赐给边关的百姓粮食、布帛、牛、马等不一,依赖这些得以活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彻里奉命出使江南。当时行省上交的钱粮正紧缺,就出卖所在之处办学用的公田,用这些钱款缴纳给官府。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马上制止了这件事。回朝将此事禀告给世祖,世祖称赞他并接受了他的意见和决定。

彻里被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迁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漳州的大盗欧狗长久以来未被平定,彻里率领军队征讨他,号令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有来投降的人,就用酒食来犒劳并抚慰、打发他们离开,对他们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归来,就是普通百姓,我怎么忍心加罪你们。还是让你们回去耕田、采桑吧,安于你们的农事,不要担心。”其他山寨听说这样,都诚心来归顺。不久,欧狗被同党捆绑送到彻里的军中,彻里将欧狗斩首示众,被威胁跟从欧狗的人没有一个被杀的,汀州、漳州的叛乱至此被平定。

规范导引在译文中考查文言虚词,这叫译文型。因文出题,有很大的灵活性,有时会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之外。做这种题型,一靠积累,二靠联系语境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学生版)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班别:姓名:组别:学号: 范文: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②,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嘉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①深文:谓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②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一、翻译方法指引: 1.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例句1: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 请列举例句中的名词:、、、、、、、、、、

语文高考备考经验交流

激情备考放飞希望 ——高三语文备考经验交流 语文组温继锋 语文高考复习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师与学生,课本与课堂,课内与课外,考纲与考题,练习与讲评,方法与技巧,情绪与心态等等许多方面做得更实,抠得更细,抓出更高效能。下面我谨代表2015届高三语文组介绍一下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谈不上什么经验。有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一、落到实处 落到实处,平常之处见真功。如何落到实处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正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 1.“实”在每一个考点 《考试大纲》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对广大师生公布的最可信的,透明度最高的命题“信息”。准确抓住《考试大纲》的前后变化,从中可摸索出命题趋向,在备考中才不至于走弯路。 落实每一个考点。要求学生做到两“熟悉”,即熟悉考点要求,熟悉高考规律。两“掌握”,即掌握解题方法,掌握经典题型。 2.“实”在每一个环节 读到实处:早读,一定要安排到位,读的内容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漫无边际是没有用的。对有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读;课内文言文的注解,可以让学生去读;背诵篇目的诵读更得经常化。 练到实处:基于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卑微地位,给学生的练习,要

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的就尽量在课堂完成,讲解过的知识点,一定要练习。基础题的练习经常化并不断强化。定时、限时、自测、自检。 讲到实处:有一些知识点,老师要花时间讲解的,讲解之前能够让学生先归纳一下比较好,主观题在讲解时要让学生明确踩分点,讲解时不能只讲解答案,要多关注学生的解答情况,要在语言表达上多帮助学生分析其得失之处,讲解的例子从学生中来,会比较好。 查到实处:学生的语文作业一定要经常检查,形式可以多样。学生有些常规的套卷要做,虽然语文试卷批改的难度很多,但大多数老师都做到了全批全改,这样讲解时才能有的放矢。 二、紧抠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在备考复习中仍然简单地靠时间,靠拼“大运动量”,靠拼“大投入”是不能取得好效果的。打疲劳战,浮游题“海”是得不偿失的。要在复习效率上下功夫,注意做到“四细四加强”。“四细”即复习计划要订得细,复习内容研究要细,学生情况了解要细,反馈评析落实要细。“四加强”即要加强集体研究,加强学情分析,加强互相听课,加强信息交流。 好心态是成功基础。高考不仅是学生智力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在高三的教学过程复习中,我们随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从学科知识角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激发他们的情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些问候,多一些赞扬,多一些帮助,多一些关心。 三、促进高效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制作人:青岛一中袁春丽 编号: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方法。 2、掌握文言句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句式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梳理活用和句式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这两点做好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条理清楚地梳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 课前准备案 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的分类 1、名词: (1)(2) (3)(4) 2、动词: (1)(2)(3) 3、形容词:(1)(2) (3) (4) 4、数词: (1)(2) (3) 特殊句式的分类 5、倒装句:(1)(2) (3) (4) 6、非倒装句:(1)(2) (3) 二、规律辨析 请依照所给例句中活用和句式的特点,从必修教材或《史记》中再找一个典型例句,翻译该知识点,并辨清其在语法形式上的规律。 第一部分——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例句(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规律1: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2: (1)生生所资。(第一个“生”,维持。《归去来兮辞》) (2) 规律3: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4: (1)扣弦而歌之。(歌:唱歌。《赤壁赋》) (2) 规律5: 2、例句(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2) 规律: 3、例句(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王我:让我做王。《齐桓》) (2) 规律: 4、例句(1)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师之:把他当做老师。《师说》) (2) 规律: (二)动词的活用 1、例句(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均为名词。《阿房宫赋》) (2) 规律一: 2、例句(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活之:救了他。《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哀:为……悲哀。哀之:为他们悲哀。《阿房宫赋》)(2) 规律三: (三)形容词的活用 1、例句(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师说》) (2) 规律一: 2、例句(1)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高兴。怡颜,非常愉快。《归去来兮辞》) (2) 规律三: 4、例句(1)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壮其节:赞赏他的气节。《苏武传》)

文言文学案(二)三人成虎

训练二三人成虎·初阶·哲理 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来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遂不得见。 ——西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二》 文本浅注 【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庞恭,魏国大臣(《战国策〃魏策二》也写作“庞葱”),与魏国大将庞涓同族;太子,指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即下文的魏王)的太子,不详为太子申(后在与齐的马陵之战中战死)或太子嗣(后为魏惠王继承者魏襄王);质,为人质;邯郸,赵国国都。 【今】如果。 【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遂不得见】此句于义不通,赵仲邑《新序详注》认为当写作“于是辞行,而馋口果至。及庞恭自邯郸反,遂不得见”。 课后小练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及.庞恭自邯郸反.: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1)断句 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 2)翻译 。3.用“/”给下面的文言片段断句,并翻译这段文字。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五·察今》【参答见文档末尾】

作法简析 魏国之庞恭将偕太子前往赵国为人质,害怕离开之后国中有小人中伤自己,故在临行之际,以事为喻,欲使魏王终不相疑。庞恭之设喻为问,魏王一曰“否”二曰“疑”三曰“信”,正庞恭之所料也;庞恭遂揭示所喻之旨,魏王曰“知”,亦庞恭之所料也;待庞恭归,事件之发展,亦庞恭之所料也。末句“果”“遂”二字妙。 文史常识 【刘向】 字子政,西汉宗室,著名的学问家、文学家。撰有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整理《战国策》,并撰有《新序》、《说苑》两部带有小说性质的历史故事类编,还撰有被认为是妇女史的《列女传》一部。 【《新序》】 西汉刘向所编撰的一部以政治讽谏为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后经过宋朝著名文学家曾巩的整理。书共十卷,分“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一卷)“义勇”(一卷)“善谋”(两卷)五个部分。 【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春秋战国的“质子外交”】 见于史籍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质子外交”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据《左传〃隐公三年》所载,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事实上已经发生变化,当时在周朝廷执政的郑国国君郑庄公与周天子因权力争夺发生矛盾,为了表明“心迹”,周天子与郑国互派了人质,这就是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自这之后,周王室和诸侯之间、各诸侯国相互之间达成暂时军事或政治同盟之后互派质子以增进信任的情况逐渐普遍。我们较为熟悉的其他反映过这一现象的著名文章有“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等,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间做过质子的著名人物有晋怀公公子圉、燕国太子丹、秦昭襄王嬴稷(秦宣太后芈月与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子楚、楚怀王、楚考烈王熊完等。需要说明的是,“质子外交”并非春秋战国时期所特有的外交现象,可以说,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质子外交”。 成语辨析·三人成虎 【基本意义】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成分意义】常用作独立的分句。例:所谓三人成虎,如今那王将军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再也没有机会重回军队了。 【色彩意义】贬义。 【近义成语】A众口铄金: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语文复习及备考经验总结

语文复习及备考经验总结 高三语文怎么复习 1.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2.回归课本。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清楚,尤其是容易得分的背诵默写部分。3.背诵名篇名句整理高考在即,熟练掌握以上高三语文的复习计划要求和方面,经常对照高三语文的复习计划做好高考语文复习工作的总结,是你考成优异的高考成绩的必备因素。4.做真题。最后阶段,大家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5.看纠错本。把纠错本中的错误按基础、文言、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把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的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高三语文怎么备考一、基础知识积累期(一个月)在这一时期,我复习语文的主要方向就是基础知识。或许大家会问语文有什么基础知识啊,不就是几个字的读音,几篇文言文背诵,还有一些诗句的默写吗?难道这也需要花时间去复习吗?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最不起眼的基础知识,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章,一定要集中起来复习,而且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背诵过后要默写,默写完之后一定要记得对照课本检查。千万别嫌麻烦,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 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 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XX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不脱离语境原则 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

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二、高考例题 例1:(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考资源网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高考资源网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高考资源网 例2、(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规律总结 A组: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B组: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组: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今王田猎于此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组: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E组:1、欲呼张良与俱去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文言断句学案

文言文断句学案 一、明确高考考点 (一)2010年高考广东卷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二)近几年来,断句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借助实例,得出断句规律 (一)看例子,找规律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有使者入城 ..与孔 ../.蒉聩 .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 ./.城 悝登台 5、四年春/齐侯 ./楚子 ..使 ./蔡 .溃/遂伐楚 ..以诸侯之师侵蔡 也/不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 .处北海 ..处南海 ../寡人 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二)文言文断句规律: Δ注意事项 1、“云之曰”、“问之曰”、“言之曰”、“谓之曰”等不要拆开;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 (1)子曰/何事于仁// (2)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 3、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三、学以致用 试以规律完成下列断句: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2018 高三语文备考培训心得

201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培训心得 7月9号,我有幸参加了201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培训。各位老高三备课组长的分享让我受益颇多。无论是从语文学科整体的备考计划,还是具体的题目研究,都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 一、从总体上来说 (一)从整体的备考计划来说,应做到从整体入手,眼观全局。以时间为纵轴,知识板块为横轴,细化到把具体的计划落实到每天的内容。这样一个有始有终,有板有眼的备考复习计划可以说是做到了运筹帷幄。 (二)从复习思路上来说,打破一轮、二轮、三轮的局限,以专题复习带动课本复习,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三)认真研究两纲一题,以考纲和课标为依据,以近几年的全国卷的高考真题为研讨对象,总结归纳出每个小题的考点以及解题方法,推敲下一年的考试方向。同时,还要结合各地市的模拟题,不断补充新题型。 (四)团队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每个学校都在集体备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全年级的老师拧成一股绳,集体作战,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把任务具体任务分给具体的每一位老师,由大家共同来完成任务,分享共同的成果。 (五)不断外出学习。我们对于全国高考题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要向河北等兄弟省份的老师虚心学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二、从具体的方面来说 (一)现代文阅读题对于命题者而言,有五种文本选择。文学类有小说和散文,实用类有人物传记、访谈、新闻。整个高三,对这五种文本的阅读应该有所涉及。命题空窗,要做到不离不弃适当训练。散文、新闻九年未考也要练。 语文并非“学的不考,考的不学”。教材每类文本在考纲中均有体现,命题人怎么命题都是合理合规的。那么,复习就不要忽视了小说、传记以外的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让学生知道解答题目应当做到“所答即所问”,根据所提的问题,着眼于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各种有用的信息,归纳成几个要点来解答,这样能比较好地与阅卷采点得分对应起来。为了防止思维不周而产生错误,最好能先打草稿,经过修改然后誊写上卷。强化规范答题,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不同类型的题的答题步骤作答。 (二)作文复习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开阔学生的眼界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五陈情表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五 《陈情表》 教师寄语: 梵高说:“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没有什么天注定,只有自己挺不住,同学们我们已经坚持了两个周,接下来要你更大的努力和坚持。如果懒了,累了,烦了,就逼自己一把,适当的逼迫能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 【复习要求】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要求 1、在原文上写出带框字的意思,在文后空白处翻译划线的句子。 2、熟练地背诵并准确地默写全文。 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 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 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一、将加框字的意思写在原文上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谨拜表以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臣具以表闻 臣以供养无主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圣朝以孝治天下无以至千里 作《师说》以贻之敢以烦执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 阙秦以利晋具告以事 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飞仔陪邻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籍何以至此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请以剑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以待大王来 项王未有以应

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与方法学案

《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和方法》学案 教学目标 1、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探究文言文阅读试题解题策略。 2、熟悉题型,熟练掌握答题方法。 3、培养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提高得分率。 一、阅读《南史·王猛传》,完成1-4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温默然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 平令。猛下车 ..,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在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 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 ....,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 讫,言台除正 ....。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坚尝从容谓猛日:“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其见重如此。 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节选自《晋书·王猛传》)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B.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C.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D.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高考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的组成成分。 2、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翻译中去 预习题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请对它们的宾语现象,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何以战? 小结: 2、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 小结: 3、(1)惟利是图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结: 总结宾语前置句: 一、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三种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组成动宾短语或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用以叙述情况或说明问题的。在古代汉语中,严格地说,是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汉语即文言文(包括后人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中通常也是这样。但是,在文言文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而且这一规则有时还非常严格。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实例来谈一谈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也?(适:动词,到。) (2)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3)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4)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2)“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3)(4)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高三语文备考总结

高三语文备考总结 回顾这一年来的语文备考工作,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把集备关、集体备课 集备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还关系到教风和师德建设,具有巨大的隐性功能。集备好的组室,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教研气氛浓厚,教师敬业乐业;反之,教师间缺乏交流沟通,教研气氛淡薄。集备注意培养和内化教师的集备意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集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进步的需要,是教师教风和学校校风的重要体现,努力使集备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和教研习惯,形成强烈的集备意识、规范的集备行为、良好的集备效果之间的良性互动。 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集备时,我们严格保证集备的时间与人员,实行主备人轮流的集备制度,每一次的集备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集备时主备人首先阐述考试大纲对所集备知识点的要求,应达到的难易程度,再例举近两年内试卷中涉及到所复习知识点考查的内容,接着阐述自己对所复习知识点及配套习题讲解的教学建议,然后本组成员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各抒己见,交流体会,最后讨论通过,记好集备笔记。 集备活动真正体现各集备组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集备,对于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集课组统一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深度,统

一练习题,而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各自的特长以及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由执教者灵活掌握。 在实践过程中也渐渐衍生出一些问题,主要是集备形式有些单一,内容相对单薄,程序过于机械,教师间的研讨往往停留在浅表层,集备的重点过多地集中在教材本身,而忽视了对教法的研究和学情的分析,特别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这些问题越来越制约着集备的质量和实效。以往的集备主要集中在教学本身,教师的教学视野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久而久之教师的思维和学识容易出现“呆、浅、窄、旧”的现象。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化,要求教师由“一桶水”向“一条奔腾的河流”转变。教师需要不断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激活思维,而集备不应只是统一教学步调的“操场”和制造教学行为构件的“车间”,而应成为信息交流的“聚集地”、知识更新的“大课堂”、智慧提升的“发射台”。 2、严谨备课 作为教师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的驾驭好课堂,而要想获得这样的效果,前提必须是备好课、写好教案。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必须熟悉、研究教材,理解、把握教材,研究考试大纲,认真分析各个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明确双基要求,寻求突破知识难点教学的方法或手段。练习的设计、安排,既要调动优等生的思维,又要诱发相对弱生的学习动因。教法的选择应做到因材施教。 “研究性集备”即以教材为“圆心”,以专业知识为“半径”,形成“研究圈”。立足教学,面向学术,集中研讨与平时交流相结合,

(word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师版

《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一、解释划线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中。 为、 怎么,哪里)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训诲)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女同汝,你)家,必 )准则、标准)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动摇), 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安静),天下就太平无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和儿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理解性填空: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问答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 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认为公孙衍、张仪像出嫁的女儿完全顺从丈夫一样顺从君主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得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一、讲仁德,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了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7.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高考“文言文断句”导学案(附练习及答案译文)

高考“文言文断句”导学案 (附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故事引入 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什么是断句呢?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考点解读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史记·太史公自序》)【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B(理解)。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三、方法指津 (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20200514103422)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⑤且相如素贱人。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 被举拔。)②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则与(之)斗卮酒。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1、了解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重点】 2、熟练运用,灵活解题。【难点】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2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②等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注释】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C.此皆.良实皆.人杰也 D.悉以咨之.决胜于千里之.外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志虑忠纯。译文: (2)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译文: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甲】文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文臣武将,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段,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C.【乙】文段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了高祖善识人才、善用人才。 D.【甲】文段,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命令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不容反抗。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上都和,此外,诸葛亮还。(3分)

北京高考语文讲义第十四讲 文言文的断句、翻译 导学案

第十四讲文言文的断句、翻译 一、断句方法 做断句的三个步骤是:先读后断再检查 (一)读懂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例1.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 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答案: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二)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例2.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 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 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 /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 /未之思也/ 特一间耳 例3.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 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 /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 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 /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 /不可类之/ 故难/ 鬼魅无形者/ 不罄于前/ 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三)观察句式,准确断句 例4.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四)找出动词,句意自见 例5.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答案: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