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

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主要以柯萨奇A组16和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进展非常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出现脑部病变的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以及神经源性的肺水肿。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本病,在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的命名,当时本病毒多侵犯3岁以下小儿,多出现在手心、脚心、口腔黏膜,所以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美国首次分离出肠道病毒EV71,认为也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一种病原学。

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本病,1983年天津发生柯萨奇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1995年武汉病毒所从手足口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1998年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总共129106例病例,死亡78例,大多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

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报告了局部流行EV71的感染。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2008年安徽阜阳、海南、广州、河北等也报道了本疾病的流行。2009年河南、山东等多地流行,如民权79例实验室检查97.5%为EV71阳性,菏泽36例实验室检查100%为EV71阳性。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三)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持续的免疫力,所以一般患过手足口病后很少发生第二次。但是持续时间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组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

三、病原学

(一)病原体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A组的2、4、5、7、9、10、16型等,最常见的是16;B组的1、2、3、4、5型;肠道病毒EV71;埃可病毒等。其中以EV71和卡萨奇病毒的A16型较为常见。

(二)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75% 酒精和 5% 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 ( 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 、甲醛、碘酒以及 56 ℃ 30 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 4 ℃可存活 1 年,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潜伏期越短,临床症状越严重,进展非常凶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黏膜可有炎性淡红色红晕,疱内的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表针和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没有发热,或单一的部位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 3 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 1 ~ 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 神经系统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病人可以反复抽搐,震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驰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阳性,腱反射消失或减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的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冷,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长。心率增快或者减慢,律不齐,脉浅速减弱或甚至消失,摸不到脉搏;血压升高或下降,血压不稳定。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往往是正常的或降低,病情危重时,病人白细胞计数可以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肌酶同工酶的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可以升高,可以出现乳酸酸中毒的情况。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出现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加,白细胞计数增加,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学检查

柯萨奇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的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部、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柯萨奇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六、物理学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表现为双肺为纹理的增多,网络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黏膜以单侧较明显。

(二)核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可出现弥漫性的慢波,少数可出现棘慢波。

(四)心电图

没有特殊的改变,少数病例可出现窦性心动的过速、过缓,Q-T间期延长,ST-T的改变。

七、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的儿童、婴幼儿。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无皮疹的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确诊病例

只要有下列的一项即可作为确诊的病例:

1. 肠道病毒柯萨奇A16或EV71的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 CoxA16 、 EV71 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CoxA16 、 EV716 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 4 倍以上的升高。

(三)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

临床上分为普通病例和重度病例。普通病例黏膜是手、足、口、臀部皮肤有皮疹,伴有或不伴有发热。

2. 重型病例

(1)重型

出现神经系统的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震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驰缓性麻痹、惊厥。可以见到脑膜刺激征,腱反射消失或者减弱等等。

(2)危重型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危重型: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有罗音。③出现休克、心血管功能不全等循环功能障碍。

八、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

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CMV )、 EB 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 EV71 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驰缓性瘫痪时要与脊髓灰质炎鉴别。脊髓灰质炎黏膜炎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驰缓性瘫痪,病情多在退热后达到顶点,没有皮疹。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该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九、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 3 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抽动、无力。

?呼吸心律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

?高血糖。

十、处置流程

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5岁以下的儿童要重点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的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的经过,体查时要注意手、足、口或者臀部有没有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的特征等等。

(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要按《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二)普通病例可以在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3岁以下的儿童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情在5天以内应该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病情最容易发生急转直下、突然加重的。尤其要对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 ICU )救治。

十一、治疗

1. 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这些护理,因为口腔和手、足黏膜、臀部都有皮疹,要做好这些部位局部的处理。

2.对症治疗

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脱水,用甘露醇进行颅内的脱水,每次每公斤体重0.5~1g,每4~8小时一次, 20 ~30 分钟快速静脉推注。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 1mg ~ 2mg/kg · d ;氢化可的松 3mg ~ 5mg/kg · d ;地塞米松 0.2mg ~ 0.5mg/kg · d ,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 2 ~ 3 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 10mg ~ 20mg/kg · d (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 1g )或地塞米松 0.5mg ~ 1.0mg/kg · d 。

(3)酌情使用免疫球蛋白,总量每公斤体重2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2. 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 80% ~ 100% , PIP 20 ~ 30cmH 2 O , PEEP 4 ~ 8cmH 2 O , f 20 ~ 40 次 / 分,潮气量 6 ~ 8ml/kg 左右。根据血气、 X 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 PEEP ,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 4 )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 5 )头肩抬高 15 ~ 30 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 7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 8 )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 )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 )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 恢复期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 2 )功能康复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 1、2、3、4、5 型等;肠道病毒 71 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其中以 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C 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 4C可存活1年,-20 C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 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 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

【参考借鉴】临床诊疗规范汇编.doc

目录 一、诊疗规范 (2)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3) 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的通知 (14)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7)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38)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 (50) 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58)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61) 颜面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64) 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1) 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4) 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7)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9)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3)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5) 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8)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92) 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95) 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100)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104)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112) 加强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 (129) 二、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 (132) 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133)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8个病种临床路径 (139) 耳鼻咽喉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 (188) 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207) 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临床路径 (227) 肾脏内科专业4个临床路径 (276) 血液内科2个病种临床路径 (29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RR年版) (313)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RR年版) (321) 一、诊疗规范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卫医政发[20RR]11号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四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 第五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第六条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第七条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论文精选 2011年版手足口病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 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 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 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 -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EV71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一)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手足口病消毒指南

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杀虫指南 手足口病是我市常见幼儿传染病。历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规范地进行预防性消毒及灭蝇达到控制疾病发生的目的,特制定本消毒杀虫指南。 一、消毒剂的选择 (一)对室内外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消毒,常使用含氯消毒剂;对被污染的手和皮肤消毒使用75%酒精或0.5%碘伏; (二)消毒剂配制: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配制不同浓度的消毒剂。一般常用的是:取5%“84”消毒剂100ml倒入配药桶内,加水0.4公斤、0.9公斤、2.4公斤、4.9公斤、9.9公斤、15.9公斤混匀,即得含有效氯1%、0.5%、0.2%、0.1%、0.05%、 0.03%的含氯消毒液,多用多配。 二、消毒措施 (一)患儿家庭消毒 当患儿住院、康复或死亡后,应及时对被污染的居室地面、墙壁(1.5米以下),桌、椅、床沿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儿奶嘴、奶瓶、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卫生间等,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二)有儿童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20分钟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搞好厨房、厕所卫生;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三)托幼机构的消毒 1、配备消毒工具:10升以上背负式手动或电动喷雾器、配药桶(一般10升以上塑料桶均可)、1000ml以上刻度量杯(筒); 2、配备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毛巾、防护眼镜、口罩、帽子、橡胶手套、长筒胶鞋; 3、室内空气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一般不主张使用化学消毒剂作室内喷洒消毒; 4、室内外地面、墙壁当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污染地面、墙壁时,根据污染程度,使用0.2%一0.5%“84”消毒剂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当地面、墙面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用吸湿物对污染物进行清洁,再消毒; 5、物体表面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电脑键盘、鼠标等物体表面用0.1%一0.2%“84”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2014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内容提要 一、概念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物理学检查 六、诊断 七、鉴别诊断 八、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九、处置流程 十、治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定义: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流行概况 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 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 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 病原学 肠道病毒共72型,包括脊灰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EV68—EV72。能引起手足口病的有20多型 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 发病机制:肺出血血性泡沫痰 疱疹发热病毒血症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浅、困难 精神差 嗜睡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肺动脉压增高 易惊 脑干损害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全身血管收缩皮肤花纹 四肢发冷 心率增快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血压升高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形感染

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病毒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 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一。普通病例(预后良好) 起病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及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绕有炎症红晕,疱内液体少。可有轻咳、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可以不发热。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或烦躁、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或震颤、无力、眼震、共济失调、肢体麻痹、惊厥、脑膜刺激征、昏迷等,重者可出现脑疝。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3、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端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 4、其它系统也可受累而出现相应症状。 1、实验室检查: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鲁山县卫生防疫站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预案 (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目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多见。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7天,可导致流行或暴发。该病的病原体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l6和肠道病毒71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病程约为4~8天,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为有效防止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河南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准备,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加强能力,有效应对”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成立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一),全面领导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报告组、疫情应急处置组和后勤供应组等工作机构(见附件二)。 二、职责分工 (一)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作协调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和宣传报道等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组 组织指导全县手足口病监测,保证网络支持,指导和开展疫情网络直报,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预警和报告工作。 (三)疫情应急处置组 组织指导全县的手足口病例确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疫区的消毒与处理、提出控制措施和建议、开展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 (四)后勤供应组 负责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防护用品、防治药品、消毒器械和药品、流行病学处置等物资的采购、储存、管理与发放、适时更新补充等,确保应急需要。 第三部分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一、人员培训 做好人手足口病知识全员培训工作,对乡镇卫生院及县直医疗机构防保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的重点为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控指南》、《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及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 离和防护,标本采集、运送与存放等知识。

手足口病 应急预案

鲁山县卫生防疫站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预案 (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目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多见。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7天,可导致流行或暴发。该病的病原体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l6和肠道病毒71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病程约为4~8天,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为有效防止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河南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准备,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加强能力,有效应对”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

康和生命安全,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成立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一),全面领导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报告组、疫情应急处置组和后勤供应组等工作机构(见附件二)。 二、职责分工 (一)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作协调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和宣传报道等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组 组织指导全县手足口病监测,保证网络支持,指导和开展疫情网络直报,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预警和报告工作。 (三)疫情应急处置组 组织指导全县的手足口病例确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疫区的消毒与处理、提出控制措施和建议、开展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 (四)后勤供应组 负责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防护用品、防治药品、消毒器械和药品、流行病学处置等物资的采购、储存、管理与发放、适时更新补充等,确保应急需要。 第三部分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2020年手足口病试题及答案(课件)

2020年手足口病试题及答案(课件)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姓名:职务: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项均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4分,共60分) 1.手足口病好发于哪些人群( A)A、5岁以下儿童 B、成人C、学龄儿童D、人群普遍易感 2。下列哪项对肠道病毒理化性质的描述是错误的:( B ) A、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B、75%酒精和5%的来苏能将其灭活 C、对含氯消毒剂敏感 D、温度在56℃以上可降低其活性 3.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B ) A、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B、普通病例、重症病例 C、疑似病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 D、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危重病例 4。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D ) A、目前无疫苗可预防 B、治疗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 C、以支持疗法为主 D、主要是抗菌治疗 5. 我国哪一天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传染病:(B) A、08年5月1日 B、08年5月2日 C、08年5月3日 D、09年5月2日 6。手足口病仅见手足部皮疹和口腔疱疹,发热(体温37.8℃)无其他症状则临床分类属于:A

A、普通病例 B、疑似病例 C、重症病例 D、危重病例 7. 关于手足口病皮疹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D) A、以斑丘疹和疱疹为主 B、皮疹一般不结痂不疤 C、出诊部位在手足口臀 D、与药疹类似 8.关于手足口病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A ) A、病原体分布广泛,但生存能力弱 B、病毒型别多,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 C、隐性感染多,轻症病例多 D、传播途径多元,患者传染期长 9. 下列哪个不是手足口病的住院指征:( D) A、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B、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C、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D、手、足、口出现皮疹 10.以下哪项不是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处理方法:( C) A、普通病例体温在38。5℃以下,可以不用退热药,让患儿多饮水或用温水擦澡即可 B、普通病例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 C、普通病例高热时要给予及时处理,如退热药无效,应同时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可用激素作为退热药D、手足口病患儿不要接触患其他疾病的儿童,避免交叉感染 11。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 丙类)传染病,并要求医疗机构在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在(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D )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 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 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 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 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

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猛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 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 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 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 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 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 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 病,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 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 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体内存留较长的时 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 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 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等易感人群 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形感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

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EV71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概要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

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 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 反应蛋白(CRP —般不升咼。乳酸水平升咼。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 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 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EV7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2021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2020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完善各项防控措施,切实保障在园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xx,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xx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幼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市、区防疫部门的要求和托幼管理中心及景园总园的手足口病的防控方案,并结合我园实际工作情况,特此制定景园幼儿园的手足口病预防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1、利用板报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常识知识,做好家长宣传动员工作,建议家长不带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尽量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 2、加强幼儿晨、午检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及时切断传染源。 3、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保持幼儿活动室、寝室等场所良好通风;加强幼儿玩具、口杯、毛巾、及物体表面等物品清洗消毒工作,幼儿被褥曝晒每日两次,餐具顿次消毒,口杯随用随消,幼儿用过的物品在每日离园后用紫外线灯消毒,同时用含氯制剂对幼儿接触的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幼儿离园后用含氯制剂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好记录 4、对幼儿食用的蔬菜和水果用盐水浸泡30分钟,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操作规程。 5、保教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并教育指导幼儿养成"勤洗手、洗

净手,勤洗澡、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卫生习惯。 6、加强幼儿家长联系工作,对不出勤幼儿及时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并由本班保教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家访,将不出勤原因详细在幼儿家长联系记录本上登记。 7、发现疫情要及时逐级报告,不能瞒报、漏报,同时做好疑似幼儿的防控登记工作。 学前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指南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此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多见(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一、临床诊断可分为: (一)疑似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腔、臀部皮疹,或无发热。 3.有上述类似病例接触史。

手足口病防治培训心得

手足口病防治培训心得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常见传染病,以3岁左右的婴幼儿发病率为最高,重症患儿可因多器官功能损害而死亡。手足口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征,严重危害着儿童的生命健康。为认真做好小一班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我参加了24团医院防疫站组织的手足口病防治培训,现将培训心得阐述如下: 1.培训以《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等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及发病人群特点、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轻型手足口病处理流程、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措施、重症手口足病的诊断标准与救治措施,突出了实用性,确保了我们幼师熟练掌握手口足病的特征。 2.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应该时刻注意,要把幼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增强责任心,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处置,同时要做到:①提醒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免孩子被传染。(手足口病病毒是可以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的)②注意室内卫生,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孩子的衣服和被子也要经常拿出去晾晒,达到紫外线杀菌的效果。③要督促帮助孩子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和外出后,必须认真洗手,避免病从口入。④对孩子的玩具、水杯、毛巾等物品要认真清洗,及时消毒。⑤如果发现有孩子患手足口病,老师应该让其他孩子避免接触患儿,以免相互传染。⑥孩子们每天的活动量大,加上气候干燥,应该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避免因为上火导致口腔疱疹。 ⑦孩子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者吃了被污染的食物,都会发生感染,必须注意

孩子的食品卫生,不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的食物。⑧家长、老师每天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是很多的,所以家长、老师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在接触孩子之前、喂饭之前...都应该认真洗手。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手足口病防治的严峻形势,也基本掌握了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常识,为做好小一班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24团幼儿园小一班王军 2018.4.10

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

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 一、病例概况 手足口病病例主要表现为:起病急,早期表现主要为发热,部分伴有手、足、口腔部位疹、咳嗽、呕吐等。部分病例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多样,在短期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伤,可在数小时内死亡。部分死亡病例尸检标本病理检查显示,病人出现脑水肿、脑疝、肺淤血、肺水肿及肺出血、全身淋巴组织增生、异常和其他脏器为非特异性改变(淤血,出血)等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一)疑似病例。 年龄5周岁以下,近3天内有发热病史,并有以下任意两项表现者: 1.有咳嗽、呕吐等症状; 2.出现精神差、易激惹、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 3.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 4.胸片异常; 5.有上述类似病例接触史。 (二)重症病例。 疑似病例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1.持续高热不退; 2.肌无力、肢体抖动、抽搐等加重,意识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异常; 4.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紫绀,肺部湿罗音增多或出现肺实变体征;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5×109/L)或显著降低(<2×109/L); 6.血糖明显升高(>9mmol/L); 7.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 三、临床处理参考意见 (一)疑似病例。 1.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需留观: (1)外周血WBC计数增高或降低; (2)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且病程在4天之内; (3)发热持续2天以上不退。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 3.每天复查血常规,必要时复查胸片; 4.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5.留观期间出现符合重症病例条件之一者,应依照重症病例处理。 (二)重症病例。 1.凡符合重症病例条件者,应立即转诊至儿童专科医院或者具有儿科、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医院治疗; 2.辅助检查: (1)入院后进行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血糖、凝血三项及D-二聚体、心肌酶、C反应蛋白、动脉血气,心电图、胸片检查(有条件者尽可能行胸部CT检查)。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复查; (2)对有神经系统表现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和脑、脊髓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