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新闻事业史

中外新闻事业史

名词解释10个50分

简答题4个20分

论述题2个10、20分共30分

重点

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标志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端。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

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也有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科技知识的文章和少量的新闻与评论,其最高发行量达2000份。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2、邸报

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有较大权威的封建官报。最先出现于唐朝,到宋朝时期成为社会上政事信息传播的载体,且开始定期连续发行。明代中叶后,民间的报房公开营业。直到清代,京报的出现都表明邸报成为官方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3、京报

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统称为“京报”,它们都有各自的名号。

京报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御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且公开发行。

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4、《循环日报》

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创办,王韬任该报主笔。取名循环意味“强弱并非一成不变”。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一家著名的政论报纸。

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抨击清政府的黑暗吏制和取士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刊登行情、新闻、评论消息、广告等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香港后,该报曾与《大光明报》合并为《东亚晚报》。抗战胜利后回复原名复刊,约在1947年终刊。

5、《时务报》

1896年8月,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为旬刊、书册式。体现了新文风、新思想,发表过多篇申民权、设医院等多篇实现君主立宪的文章。1897年11月梁启超离任,《时务报》也刊发了康门弟子中的一些存稿。后从55期停止刊发,也不再宣传民权以及维新派运动,而是大量洋务陈条。《时务报》是戊戌变法时期乃至近代非常有影响的一份报刊。报道风格、内容、文体都有所创新。

6、《万国公报》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1868年在上海所创办的一家中文周报,是传教士所办报纸影响较大的一家。原名为《中国教会新报》,在出版了300期之后,到1874年改为《万国公报》,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出到750册,因林乐知无暇兼顾而暂时停刊。1889年2月恢复出版,改为月刊,为同文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立场为亲英美。1907年林乐知病逝,《万国公报》出版至222期后终刊。

7、《申报》

由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在上海所创办,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主笔一直是中国文人。该报将盈利为首要目的,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1912年由中国报人史量才购得,并进行了改革。20世纪20、30年代,《申报》成为旧中国为数不多的极具影响力的民间报纸。经营管理的三个特点是:①尽量降低报纸成本②努力搞好发行③大力招登广告

报纸内容方面:①从办报人员到办报样式都尽量中国化②重视言论,每天均有一版论说③重视新闻报道,特别重视趣味性、猎奇性强的新闻④重视刊展文艺作品,使之为经常性内容⑤及时调整报纸的办报方向⑥副刊极具特色

8、《清议报》*(与《新民丛报》保皇派报刊中最有影响的两分报纸)

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由梁启超主编。是戊戌变法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为旬刊、书册式。该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其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内容分多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该报于1901年12月21日因火灾停刊。

9、《新民丛报》

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由梁启超主编。是一份保皇派报刊,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该报内容丰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其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1903年前,也发表了许多谈革命的文章,盛极一时。1903年后日益保守。在与《民报》论战失败后,1907年11月停刊。

10、《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少年修养的宗旨和显示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11、《政治周报》

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先后担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每期销售量为四万份。

它的主要内容是看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宣言、报告和决议,还发表了不少的政论文章和通讯报道,并辟有反攻专栏,抨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其特点是注重用事实说话。

12、五四前后的四大副刊

(1)北京《晨报》的副刊:带有副刊性质的第7版,在李大钊帮助下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自由论坛》和《马克思研究》等栏目,使晨报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1921年10月12日起单张出版,名为《晨报副镌》,孙伏园主编,鲁迅在上面发表过《阿Q正传》。这一副刊在思想文艺界有着广泛影响,发展新闻学作出了贡献。

(2)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1919年6月16日起,该报取消了《民国闲话》和《民国小说》两个副刊,另办《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宣扬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1925年12月,《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掌握后,《觉悟》失去了进步的作用。

(3)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1918年3月4日创刊。除主要介绍资产阶级学术文化,也刊登过讨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大钊、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的早期诗作。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进步文化潮流。

(4)《京报副刊》,继承以上副刊的传统,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偏重于文学,是综合性刊物。1924年12月5日创刊,日出一号,每月合定一册。由孙伏园主编,鲁迅为主要撰稿人。1926年4月24日,《京报》被奉系军阀封闭而停刊,共出477号。

13、《向导》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它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指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它积极评说时政,同帝国主义反会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批驳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上,起了引导者的作用。

14、《泰晤士报》

1785年由约翰·沃尔特所办,原名为《每日环球记录报》,1788年改为《泰晤士报》。其办报方针是尽量公正、详实地报道国会辩论、各国动态商业行情等消息。因便宜和公正详实受读者欢迎。1812年,沃尔特二世接任后,《泰晤士报》进入黄金阶段,坚持独立办报和重用报业人才。它是最早用新的传播技术的媒体,也是最先聘用专业记者的媒体,商业经营也非常成功。政治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1981年被新闻集团默多克收购。

15、《纽约时报》

1851年由亨利·雷蒙德所办。雷蒙德的继任者琼斯开始把言论和新闻截然分开,新闻报道注重事实而不加渲染,一直坚持一派大报之风。奥茨时期确定了时报的新闻独立政策和“适宜刊载”的新闻标准(就是真实,凡事不真实的,就是不适宜刊载的)。《纽约时报》是美国高级报纸和严肃刊物的代表,坚持报道国内外一切重大新闻,有“档案记录报”之称。最大限度地体现着西方主流传媒职业精神和专业主义思想。在报刊经营方面,《纽约时报》坚持编辑与发行分开,且编辑地位至高无上。

16、《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与新华社及中央电视台,并列为中共官方三大喉舌的传媒。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创刊,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1949年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出版。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先后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和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发表读者来信。

17、《东方杂志》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的一份综合性杂志。从1904年3月创刊到1948年停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正常一年一卷。大陆解放后,台湾继续出版,属于大型刊物。内容不仅有文摘,也有述评。又是一份资料性和政治性的刊物。许多著名大新闻人物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后辑有《东方杂志总录》。18、竖三民

“竖三民”是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均由于右任创办。

《民呼日报》是在《神州日报》被焚后,1909年5月15日由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的,后因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逐出租界,报馆被封,仅办92天。《民吁日报》在20天后创办,同在上海租界,以反帝为特色,存在48天后被封。1910年10月11日,在孙中山的帮助下,他又创办了《民立报》,宣传和支持革命运动。

19、《良友》

《良友》画报1926年2月在上海创刊,是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始终尊奉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形式实录见证了中华历史的嬗变、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流变,镌刻下华夏民族的心路历程。1945年10月,《良友》停刊,共出172期。

20、王韬

1828年生,自幼好学,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丛谈》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多是争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著有我国第一部政论文集《弢园文录外编》。主要贡献有: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

21、梁启超

1873年生,师从康有为,参与维新运动,是著名的的改良派政治家和办刊活动家。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持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倡导的新文风有重要的影响力。1929年在北京逝世,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22、黄远生

中国新闻中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誉为报业奇才。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上海《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未《东方杂志》等刊撰稿。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代表。远生通讯是其代表风格。被革命党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为《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信文集。

23、邵飘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奇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时期,在东京创办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与《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记者,期间为之撰写《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了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了《京报》,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写,所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24、史量才

1912年购买并接办《申报》,改进经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政治上趋于保守,《申报》以“不偏不倚”为标榜,实际上顺应了当权者的要求。当史量才购《新闻报》版权受挫后,他集中进行了《申报》改革,发表了很多先进文章。史量才不畏强权,日益成为独立的社会舆论的代表人物。但《申报》进步而大胆的言论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在拉拢无效后,国民党特务于1934年11月13日暗杀了史量才。

25、徐宝璜

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19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考取官费留美,与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新闻学。1916年回国,先人北京《晨报》编辑,1918年与蔡元培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1920年起,先后在多座大学担任教授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1930年因风寒逝世,遗著《新闻学》。

26、邹韬奋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治家和出版家。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6月7日,在香

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事件中被捕入狱。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为韬奋精神。主要作品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27、埃德加·斯诺

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至1935年,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大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著有《西行漫记》。

28、商务印书馆

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标志这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开始。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1932年遭受日本轰炸,创伤极深。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造。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发,已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一家著名出版单位。为开启知识、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作做出了的重要的贡献。

29、《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撰写了报道陕北解放区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10月该书首次由英国出版社出版,后被译为各种文字,畅销全球。1938年2月,中国上海地下党组织将这本书译为中文,为便于在沦陷区、国统区发行,改书名为《西行漫记》。该书既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又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学著作。它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英勇业绩,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崇高精神,陕北苏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统一战线的主张,使中国人民争取进步的斗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30、时务文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时务文体”。这种文体的特征是: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历史渊源是:既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作者思想解放的产物。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竞相学习与仿效,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路子。

31、远生通讯

指的是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的报道事情或人物的新闻体裁。此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专栏,被称为“远生通讯”。特点是: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②体裁重大,记载详实③针砭时弊,忧国忧民④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嬉笑怒骂,涉笔成趣⑤语言通俗生动

32、《大公报》三驾马车

新记《大公报》是中国现代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1926年9月1日副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个组成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接办,这三人被称为《大公报》的“三驾马车”。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

吴鼎昌:清末秀才,晚清官员,民国初期金融界著名人物,企业家、官僚。新记大公报投资人、社长,后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贵州省政府主席。

胡政之:民国著名记者,报人,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胡政之在新闻史上既是大公报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报刊的象征性人物。

张季鸾:中华民国大陆时期著名报人、政论家。在其主持《大公报》期间,事业达到顶峰。

1941年去世后同时获得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赞誉,同时在中国新闻史上也享有高度声望和评价。

33、通讯社

是为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提供新闻而建立的实体。通讯社可以是销售新闻的公司,或与其它分享新闻资源的报纸协作写作机构,或是政府机构。通讯社通常提供可以被其它新闻组织直接利用而不需要大修改的文章,然后把它们出售给其它的新闻组织。它们通过有线服务(开始是电报,今天是互联网)提供大量的文章。而公司、个人、分析员和情报局也被它们描述为通讯社的信息来源。通讯社出现与19世纪初的欧洲。和商业报刊一样,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同时也是一对双胞胎。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为因。近代四大通讯社为:巴黎哈瓦斯社、德国沃尔夫社、英国路透社、美联社。

34、美国之音

VOA 全称V oice of America,译为“美国之音”。美国之音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是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广播、电视及因特网多媒体新闻网,其宗旨是促进各国对美国、美国人民、文化和政策的了解。美国之音从1942年2月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新闻报道力求准确、客观、全面,以及介绍美国社会力求均衡、公正的原则。帮助全球各地的英语学习者掌握现代英语的发展动向,培养准确连贯的英语语感,学习地道的英语语言。VOA的主要节目分为VOA 慢速英语和VOA 标准英语两种。

35、《东方时空》

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这个45分钟的杂志型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经过2000年11月27日的一次大改版,时长扩为150分钟。以演播室为调度中心,用直播方式将新闻、使用资讯、新闻专题等诸多内容有机串联,更加突出信息的时效性和服务性,还推出了《东方时空》所独有的周末版节目,构成浑然一体的大型早间新闻杂志型节目。被兄弟媒体评价为“中国新闻晨报”,中国“新世纪传媒新动向的代言人”和“电子媒体发展的趋势”。

36、《焦点访谈》

由中央电视台所办,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的很多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简答题

1、美国新闻业的特点

①美国新闻自由政策一气呵成

·1733-1735 新闻自由先河、曾格事件

·1765 成功抵制报纸印花税

·1767 成功抵制纸张税

·20世纪的新发展:确立人民的知晓权

②从党报时期转变到商报时期的典型国家,似乎一夜之间变化的原因(新闻体制建立

较早,没有传统束缚,工业革命较早发生,创新意识强烈)

③新闻业的发展统领世界的潮流(最早出现大众报刊,新闻思想等)

2、英国新闻业的特点

①明显形成了大宗报纸和高级报纸的区别,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领导世界新闻业

的潮流。

②英国是欧洲和英联邦国家广播电视体制形成、变化的领头羊。形成公营体制以及后

来形成公营、民营合作与竞争的格局,均滥觞于英国。

3、日本新闻业的特点

①中央强权始终控制着传媒

·明治维新,最后选择接受的是德国皇帝的国家主义思想和管理制度

·维新后出现的“民办官助”的所谓官报时期和天皇统治下的“党报时期”

②日本报纸鼓吹亲率战争的传统由来已久(武士道、民族思想、配合侵略战争)

4、法国新闻业的特点

①法国历史上总是存在两种对立的力量,缺乏中间状态。绝对专利的历史长久,典型

的官报时期代表是法国(1631-1789)而不是英国

②以暴力解决问题成为一种传统,政治激情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群众行为的动力。从

1789年《人权宣言》提出新闻自由的原则到1881年法律上确定它,经历了7次政

治暴力的变动,耗时近百年。

③1944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9·30”法律使得原有报刊几乎全部停刊。由游击队的

报纸替代。这次新闻业的“断代”构成了现在法国报刊业的基础。巴黎报刊从此失

去了对全国的影响力,全国包夜发展缓慢。

④广播电视实行国营体制造成巨大亏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仿效英国模式建立公营、

民营并行体制,稳定下来。法新社实行半官方体制,至今经营上经常亏损。

5、德国新闻业的特点

①落后的政治体制,分散而发达的地方新闻传播,现在德国的新闻也仍然出现分散的

特点。

②普鲁士新闻政策的特点:专制政体与形式上的新闻自由相结合,造成畸形的新闻业

发挥在哪;从1840年起,在经济上逐步放宽新闻出版的限制,非政治类新闻传播

基本不加限制,但是对政治异见的报刊和报人的迫害不断。

③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真正自由的政党报刊时期,政党报刊蓬勃发展之时,突然被赤

裸裸的法西斯专制替代。

④1945年以后,德国的新闻业几乎完全被摧毁

⑤西德在战争的废墟上,依照西方民主体制重建新闻业

⑥东德则按照苏联模式重建新闻业

⑦1990年,德国同意,东德依西德模式重组新闻业

6、现代报刊在欧洲起源的五个条件

①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

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②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

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③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

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④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⑤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下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

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7、密尔顿关于出版自由的基本观点

·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灵性。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首要部分,人们运用理性即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而要要运用这种理性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

·言论出版自由是每一个公民与生俱来的合法权利,这种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真理是通过各种观点、意见和思想的公开辩论和自由竞争获得的,不是权力赐予的。必须允许各种各样的学说在大地上流行,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通过这种斗争,真实的、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必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虚假的、错误的、糊涂的思想观念必然为人们所抛弃。在这当中,政治和宗教的权力是真理的大敌,只能导致错误和正确相混淆。·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权力对思想的压迫和垄断,造成了无数的荒谬事情,实际上是愚弄人类自身,导致愚昧盛行。因此必须限制权力,废除各种钳制言论的制度、规章,让真理通过自我修正,最后战胜各种荒谬、错误、愚蠢和无知而自我发扬光大。

8、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封建集权式旗下的官报时期

·《法国公报》1631-1789 俄国《新闻报》1702-1917

②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形成时期

·典型的是美国1775-1872 公共领域的形成哈雷马斯

·2000年5月22日,意大利共产党公官报《团结报》自动休刊

·2006年5月24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华时报》自行停刊

③商业报刊时期

·典型国家:英国和美国

19世纪中叶开始

9、简述《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属一种中国古代报纸。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在封建阶级内部传播比较广泛;它没有固定刊期和砍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鉴于前此的古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10、试评“萍水相逢百日间”所反映的问题

邵飘萍事件与林白水事件间隔约100天,且两人同死于反动军阀屠刀之下,时人称之“萍水相逢百日间”。

革命勇士的无畏精神,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新闻事业在看困难重重中缓慢发展中,北洋军阀政府具有封建性,对于新闻事业采取管制、收买和镇压的办法,不允许危害他们利益的信息传播,不得民心。当时新闻传播没有统一,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反抗组织。

11、《大公报》办报的方针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的读刊号上,张季鸾以记者笔名写的社评《本社同人之志题》中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

·不党。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

·不卖。强调不以言论作交蝗,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

·不私。强调该报没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不盲。强调该报不盲从,不随声附和,一知半解、感情所动都是盲。

总评:四不方针的提出,广泛吸取政治家办报(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办报(注重经营管理)两者的优点,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文章报国理念。四不方针实为《大公报》的名片,是其“金字招牌”,也是“护身符”。吴胡张在政局动荡的年代试图是该报摆脱任何政治、经济势力的羁绊,是这个时期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追求言论自由的出版自由的表现。

12、《大公报》经营成功的原因

1 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

发现人、培养人、使用人、关心人、以人为本是新记《大公报》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特征。三驾马车和中层干部的健全,对后生青年的重用、提携

2 新闻理念上专业化取向

新闻报道注重精确、真实、客观的专业追求。以受众为中心,重视读者,服务社会公众利益。“四不方针”

3 “双轨制”的经营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采取了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实行股份制公司模式

13、《申报》成功的原因

一是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营管理的三个特点是:①尽量降低报纸成本②努力搞好发行③大力招登广告

二是报纸内容方面的成功。报纸内容的特色是:①从办报人员到办报样式都尽量中国化②重视言论,每天均有一版论说③重视新闻报道,特别重视趣味性、猎奇性强的新闻④重视刊展文艺作品,使之为经常性内容⑤及时调整报纸的办报方向⑥副刊极具特色

14、试评述反“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是一个关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新闻记者。在土改运动初期,由于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失实新闻报道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捏造的“英雄”和“模范”。这些不仅妨碍了土改也使农民对报纸产生不信任。1947年6月,《晋绥日报》首先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认真检查了错误,并才去公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这项运动得到了中国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宣传报道,从晋绥解放区推广到其他解放区,9月起各个解放区新闻界普遍开展反“客里空”运动。

意义:1 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中的失实现象,维护了

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2 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但是,在反“客里空”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倾向,误伤了一些好人。解放区新闻机构1948年春又开展了一次对于政策宣传中“左”倾错误检查活动。

15、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的重要新闻机构

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取得了全国统治地位,在建立和巩固其政权的同时,建立和发展了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庞大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中心的党、政、军报纸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网。中央通讯社1924年啊初建,1928年重建。三条建议是: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三条措施:建立专业电台、建立分社、收回发稿权。《中央日报》从1932年实行社长负责制,改善经营。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正式开播,内容主要为传达政令和阐扬党义,报道新闻和播送音乐节目为陪衬。所播新闻稿件,均由中央通讯社提供。

16、中国新闻事业是的特点

·从事业性质来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首先,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发展。其次,政治家办报是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

·从新闻业务上来说,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是重视成论。近代国人办报以政论本位开始。

·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的主体。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从历史沿革上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在华外报的垄断时期”。

论述

1、论述“苏报案”发生的经过、意义和对我们的启迪

经过: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子之关系》一文的发表。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军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的口气直呼光绪皇帝为小丑。《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借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借法庭上,章太炎、邹容批驳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意义:法庭内外都成了革命派宣传革命的讲坛,加上媒体的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给革命派做了典范,越挫越勇。

启迪:人民的支持、革命形势的高涨,反动势力的摧残。不允许反抗统治的势力的存在。

2、试比较中外新闻事业史起源原因的异同

相同点:1 社会对信息的强烈需要

2 社会新的传播力量的出现

3 印刷传播的成熟

不同点:1 产生的时间不同,外国先有新闻事业史起源。

2 萌芽出现的基础不同。中国的民间传播对政府依然有很强的依附关系,同时依

然以政治传播为主,而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传播多元化。

3出现的环境不同。西方是在其社会土壤中蕴育出了近代新闻,而中国外国势力侵入的情况下出现近代新闻,不是独立的,是在外力推动和内部变革的共同作

用下产生的。

3、延安整风运动对中国新闻事业史发展的影响

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进行的一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运动,也是一次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教育运动。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教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学风,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延安《解放日报》和其他地区党报的整风改造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部分。1942年2月初,在延安,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界的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经过了整风和对报纸的改造,《解放日报》和各地党报面貌大变,具体表现为:增强了党性、组织性,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一直,实行全民办报;增强了群众性,宣传人民服务,反映群众生活,依靠群众办报;增强了战斗性;改进了文风;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经过整风改革,不仅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同时还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思想。

4、试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史分期的划分

政治发展

·古代报纸发展时期(前报纸时间、邸报)

·在华外报发展与垄断期(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

·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初)

·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15-1927)

·两极新闻事业的形成和演变期(1927-1949)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1949、10-1966、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66、5-1976、1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10-至今)

历史时间历程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选颤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传播

传播媒介

·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

传播中心

政治宣传、至上向下——读者为中心

5、试评述1956年中国新闻业的改革

·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

1 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不能对报纸功能进行与时俱进)

2 对苏联经验与作法照抄照搬(脱离群众,枯燥机械,可读性差,新闻少而片面,批评

言论减少)

·指导方针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了。

·《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新的新闻工作改革

1956年4月后,一场为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哦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舍社内兴起。

改版方面主要有三: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改版后,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体现在新闻报道上,新闻数量大增,报道的题材也变广泛,报道形式多样,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言论的明显改进,出现了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批判分析的好文章,一扫教条主义的文风,表现出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在《人民日报》进入新闻改革工作的同时或稍后,中央和各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也先后进行了改革,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广播工作主要目标是改进新闻报道,扩大节目取材范围,办好文艺广播,让听众从收音机里听到更多的内容。

·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 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这次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认识到对于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要分析地加以借鉴,对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经验也要批判着接受。

2 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传播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当然,这次改革也有偏颇之处。出现了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有的人全盘否定学习苏联经验,有的人全盘学习学习和接受就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问题。1957年下半年因反右派斗争开始,兴起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改革,因烦右派扩大等诸种原因而中途夭折。

6、1935-1937年范长江西北采访的经过、成果和目的

1935年范长江被《大公报》聘为旅行记者,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他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对川、陕、干、宁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旅行考察,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印7次仍然畅销。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8月,他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的通讯。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6、试阐述美国媒介史上的几个特征

·“新闻的通路与这个国家一道成长”,美国传媒从诞生起就一直为争取新闻自由而斗争·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媒体始终坚持政治独立、经济独立、报道中立等原则,媒传不属于政党和政府。

·美国主流媒体坚持扮演“第四权力”的角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