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行政史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了)

中国行政史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了)

中国行政史-----多选题

1.中国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强烈的神权色彩\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有: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大臣利用“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防微杜渐作用.

3.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剧的矛盾.

4.中国封建社会当相权和皇权产生矛盾时,皇帝抑制相权的方式主要有:用更替辅佐机构来消弱相权\使宰相职权分散化.

5.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有: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

6.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国家结构和组织形式是:等级君主专制结构\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

7.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

8.商代的职官大体可分为:宗教类\政务类\事务类.

9.西周设置的辅弼大臣有:太师\太傅\太保\冢宰

10.西周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联系与决策所采用的礼仪方式主要有:朝会\聘问.

11.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的中枢官员主要有:国尉\御史\相.

12.战国时期的选官方式有:荐举之法\自荐\因功授官\葆子.

13.战国君主进行行政决策常用到的两种会议制度是:朝会上由群臣集议\与个别大臣商议.

14.战国时期,各国都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文书制度,常用的形式有:玺\符\节.

15.战国时期对官员进行考核的内容有: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治安情况.

16.秦至西汉初年的丞相权力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草拟法律权\弹劾百官权\处理日常政务之权\参与决策权.

17.秦汉专制君主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有:官员秦事\监察官员汇报.

18.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过上计形式,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大课.

19.秦汉时期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有:制书\诏书\诰\手迹.

20.汉代任用官员采取试用方式当时被称为:守\假.

21.秦汉时期会议形成主要有:集议\商议.

22.西汉政府补充官僚队伍的形式有:任子\訾选\征辟\察举.

23.西汉初年的主要选官途径是:任子\訾选制.

24.魏晋时期御史台下属监察官为:诒(持)书侍御史\殿中侍御中\侍御中.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的一些调整是:在州上设都督诸州事\强化县级行政管理.

26.西晋时期的官员俸禄发放种类有:实物\货币\力役

27.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拥有的权力是:享有对诏敕的解释权\享有在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

28.唐代和六部在职级上处于平行地位的监有: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

29.唐代职掌和兵部相关的机构有:卫尉寺\太仆寺\军器监.

30.唐代决策文书的形式有:册书\制书\敕.

31.唐代的行政运行已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其法律制度形式有:律\令\格\式.

32.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有:贴经\诗赋\时务策.

33.隋唐时期选官途径除了科举制外还有: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

34.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四制是指:身\言\书\判.

35.唐代考核中四善是:德义有闻\清盛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

36.五代北宋时期中央中枢机构主要有: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使.

37.五代北宋的中枢机构三司是指:盐铁\转运\度支.

38.宋代的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

39.在唐代中期以后割据地方的节度使拥有的权力有:掌握地方军权\掌握地方民政权\掌握地方财政\掌握地方人事权\拥有节度使职位的世袭权.

40.北宋路级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有:经略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

41.北宋时期州府属官有: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

42.北宋时和州同级直隶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府\军\监.

43.宋代会议制度按类划分有: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

44.宋代为了适应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其正确地表述有:台谏趋于合一\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不正确的表述有:增设监察机构\扩大监察范围.

45.宋代的选官途径有:科举\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

46.宋代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也日趋完善,主要表现为:有亲属关系者均不得供职于同一机关\地方官回避本籍\地方官回避自己有地产的州县.

47.辽朝的中枢决策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北,南枢密院.

48.辽朝北、南枢密院的职掌有:中枢决策\最高军事权\兼管行政事务.

49.辽朝在行政决策中存在着相当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表现在:各部落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母权制的遗留.

50.辽代的官员选任途径是:世选\科举.

51.金朝废除勃极烈制后,中央新的政务中枢和军事中枢是:尚书省\枢密院.

52.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是:科举\荫补\世选\军功.

53.金朝地方州的设置有:节度使\防御州\刺史州.

54.金朝的尚书省拥有:决策权\最高行政权\行政监督权

55.元朝的行政中枢和军事中枢是:中书省\枢密院.

56.元朝官员的入仕途径主要有:怯薛出身\吏员出职\贡授\科举\承荫制度.

57.元朝的官员任用回避制度主要内容有:回避原籍\回避宗族.

58.明朝宣德以后,内阁设置了官署,其名称为:制敕房\制诏房.

59.明代翰林院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级决策人才的培养机构\文化机构.

60.明代宦官所拥有的权力有:提领特务机构\代替皇帝在内阁票拟上批红\执掌印玺\监控内阁议事\收纳通政封进的本章.

61.明代吏部所设四司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62.明代中央机构中独立的事务性机构有: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

63.明代的三法司组成机构有: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64.明代布政使司的主要职掌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赋税.

65.明代对乡村的管理采取的统治办法是:里甲制\乡老人制.

66.明代的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67.明代的科举考试程序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68.明代的入仕途径有:荐举\学校\科举\承荫\由吏而官.

69.曾经作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的有:国议\南书房\军机处.

70.清代总督领有的权力有:拥有文职道、府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武职副将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对所属文官的监察权\拥有制定一省行政法规的权力\拥有对县、府、按察司所审案件的司法裁判权.

71.清代地方地位平行的省级大员是:总督\巡抚\提学.

72.清代巡抚的具体职掌有:考察全省地方官员\主管本省关税、盐务和漕运\监督乡试\主持武科考试\战时督理粮饷.

73.清代军机处的工作内容有: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和皇帝谕旨的撰拟\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任免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

74.清代官员的入仕途径主要有:科举\举贡\保举\捐纳\荫补.

75.清朝官员任用制度中比较强烈的民族歧视色彩表现在:汉人做官入仕大部分只能通过科举\在科举考试中分满,汉榜\一些特殊机构完全不用汉人\在满汉官职机构中,政务决定权多由满官掌握\实行官缺制,以确保满族贵族在政权中的优势地位.

76.清代的官员回避制度内容有:亲族回避\职务回避\地区回避.

77.清代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守\政\才\年.

78.清代京察大计之后列为革职提问的有:贪\酷

79.在戊戌变法与“新政”期间,清政府设立或改革的行政机构有: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巡警部\学部.

80.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中国先后建立的政府有:中华民国(护国)军务院\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中华民国(护法)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州国民政府.

81.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共在各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形式有: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

82.清政府为适应对外关系的发展,先后设立的负责对外关系的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关总理务司署.

83.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建立的类似政党雏形的组织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84.总理衙门的职能有:管理外交\办理洋务\负责边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

85.总理衙门作为行政管理机构,从性质上讲具有:买办性\近代性.

86.晚清政府的行政监督机构有:都察院\资政院\咨议局\弼德院.

87.临时大总统的职权包括:军权\和战权\创制权\任免权\复议权.

88.辛亥革命后,各省建立的军政府大体上包括两种类型,它们是:福建类型\湖北类型.

89.临时政府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国务会议的组成者包括:临时大总统\各部总长.

90.临时政府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质问\弹劾\查办\建议.

91.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大体分为: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92.在1913年1月,袁世凯先后颁布的各种《划一令》中,把地方行政体制定为:省\道\县.

93.袁世凯统治中国时,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先后被称为:民政长\巡按使.

94.北洋政府时期,正式划定的特别行政区有:京兆\川边\热察绥.

95.袁世凯于1912年11月公布的新的《公文程式令》中,把公文分的种类有:令\布告\状\咨\公函.

96.北洋军阀政府时的行政诉讼机关有:平政院\肃政厅.

97.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文官考试\甄别\甄用.

98.1912年10月公布的《中央行政官员等级法》规定行政官员按所任职务与任用方式不同,分的等级有: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99.国民政府的“五院”指的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

100.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府的层级结构包括:国民政府\五院\五院所属各部.

101.南京政府的监察院的行政监督工作有:监察院本部\派遣监察使\审计监督.

102为了便于叙职和给俸,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所有官员按其资历和所司职务分为:特作\简任\荐任\委任.

103.南京政府依据官员性质与任用方式不同,把官员分为:政务官\事务官.

104南京政府行政官员的经济待遇的主要形式有:俸给\公费\恤金.

105.南京政府对犯错的公务员的惩处形式有:解职\降级\记过.

106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的派别与党派有:国民党\共产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

107.1939年,国民政府推行的新县制的行政层次结构包括:县\区\乡\保.

108.抗战期间,对行政机构监督的机构与方式包括:国防最高委员会\国民党\国民参政会\巡回督导团\监察院.

109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属官吏考试的种类有:公职候选人的考试\任命人员的考试.

110.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的改进措施有: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推行行政三联制\实行分层负责制\推行幕僚长制.

111.1947年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与抗战前的国民政府不同之处在于:扩大国民政府委员会职权\吸收非国民党人士参加\试行行政院负责制.

112.监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它的权力有:同意\弹劾\纠举\审计.

113.1949年1月南京政府为整顿吏治,而颂布的公务员“三法”指的是: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俸级法》.

114.中共“八七会议”确立的总方针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115.中华苏维埃行政区划中,处于中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省份是:湘赣省\闽浙赣省\湘鄂赣省\粤赣省.

116.苏区工农民主政权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为贯彻精简和效能原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严格编制定员\精简行政机构\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117.苏区政府行政机关的决策,主要形式有:合议制\首长负责制.

118.苏区的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来自:共产党\人民群众\工农检察机关\主管部门\审计机关.

119.苏区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的方式主要有:选举制\委任制.

120对苏区行政人员的奖惩,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精神奖励\晋升职务\降职撤职.

121.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权机构有:边区\县\乡.

122.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监督主要有:共产党的监督\参议会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群众民主监督.

123.群众民主监督的形式主要有:平时监督\选举过程的监督\通过群众团体监督.

124.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有:选举制\委任制\聘任制.

125.从1948年到建国初期,建立的大区人民政府有:陕甘宁边区政府\华北人民政府\中原人民政府\东北人民政府.

126.华北人民政府由两个边区组成,这两个边区政府是:晋察冀\晋冀鲁豫.

127.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盟\旗\区\县\街.

128.大区下辖的地方行政机构有:行省\专署\县\区\乡.

129.军管会下设的机构有:警备司令部\市政府\物质接管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秘书长.

130.大行政区和省人民政府设置的会议有:政务会议\部门工作会议\专门会议\联席会议\工作汇报会议.

131.各解放区人民政府进行的行政监督有: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

中国行政史—--单选

1.中国古代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行政管理的相同点是: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

2.中国奴隶制国家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所基于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度.

4.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5.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封建行政法典是:唐六典.

6.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7.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

8.西周时期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

9.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乡遂管理体制.

10.商代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的区域被称为:内服.

11.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2.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夏朝.

1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成称为:巡狩.

14.西周王朝上下级的行政联络方式主要有觐\天子发布政令\聘和巡狩.

15.西周政治制度的中心内容是:宗法制.

16.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制.

17.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

18.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取代它的是:官僚制. 19.官僚制的雏形是:家臣制.

20.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

21.春秋时期最早进行赋税改革的国家是:齐国.

22.春秋时期赋税改革之后的赋税形式是:实物形式.

23.战国时期各国中枢机构中的武职人员一般称之为:国尉.

24.战国时期对官员的考核形式是:上计.

25.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

26.战国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和原则是:治国才能.

27.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国鄙制.

28.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形式的时间是:战国.

29.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是:郡.

30.东汉时期事实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台.

31.秦汉时期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称为:诏书.

32.东汉末年,曹操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这一选官原则被称为:唯才是举.

33.汉代地方政府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由载量权.

34.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中央最高监察官变为:御史中丞.

35.汉代郡对县的监察执掌者是:督邮.

36.汉武帝以后,西汉选择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

37.地方官回避本籍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

38.实行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是在:东汉.

39.两汉时期和丞相府联合进行考核工作的是:御史府.

40.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的朝代是:汉朝.

41.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台.

42.由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并性质相同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

43.在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过程中,选拔官员的实际依据是:门资.

44.魏晋时期,三省权力逐渐上升,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分割原宰相的权力,这三个方面是:决策、执行、封驳。

4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是:三长制。

46.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47.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一种维护大官僚大贵族世袭政治权利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

48.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都护府。

49.隋唐时期,史部铨选官员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50.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

51.唐代前期开始在边远军事重地设置的逐渐掌握一州或数州民政,

52.唐代掌分察和分巡地方司法案狱的官员是:监察御史。

53.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是:科举。

56.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有督、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是:羁縻府州。57.唐代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十可以退休,称为:致仕。

58.唐代中枢机构中处理尚书六部来文,并负责提出处理意见的官员是:中书舍人。

59.唐代前期负责草诏拟旨的中枢机构官员是:中书舍人。

60.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试的中心内容是:诗赋。

61.唐代皇帝临时下诏,亲自主持的考试为:制科。

62.唐代设置的九寺中和刑部职掌相关的是:大理寺。

63.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中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执行权的机构是:枢密院。64.五代时期州机构的体制性质是:军政合一。

65.五代北宋中央专管财政的官职是:三司使。

66.五代时期因战乱频和频繁、政局动荡,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制。

67.宋代科举最主要的类型是:常科。

68.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是:磨勘制度。

69.宋代主持一路军务的机构是:经略安抚司

70.宋代由皇帝主持,为疏通君臣关系,提供决策信息而召开的决策会议称之为:例行常朝。

71.古代皇帝授权宰相等高级官员主持的会议叫:迁议。

72.宋代科学考试过程中最终一次考试是:殿试。

73宋代最重要的选取官途径是:科举选士

74.中国古代在官员的选择途径上纳资入官法律化是在:宋代

75.辽朝设置的中央机构体系在历史上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有很大不同,其特点是:建立南北面两套官僚体系。

76.辽代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制。77.辽朝中枢机构中,由皇族、后族担任的官职是:北、南府宰相

78.辽朝在设立的南面官系统中,掌握军政实权的机构是:汉人枢密院

79.辽代专门为笼络汉人设立的选官制是:科举制。

80.辽代五京道执掌司法和监察之权的是:处置使司

81.金熙宗时中央行政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尚书省

82.金朝在路一级设置的行政官员中,掌管军政和民政的官员叫:都总管

83.金朝在地方行政州一级采取的统治方针是:军政合一

84.金朝的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85.除六部外,元代还有一系列负责某项具体业务的事务性职能机构,其中掌管佛教事务的是:宣政院。

86.元朝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的机构是:宣政院

87.元代中央总理政务的部门是:中书省

88.元朝路的行政长官称:总管

89.元朝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制定了监察法规

90.元代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的最高军事中枢是:枢密院

91.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朝

92.明朝内阁票拟制度开始于:英宗

93.明代诸寺中权力较前代有所增强的是:大理寺

94.明代中央机构中,负责收纳秦章的是:通政司

95.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后,六部地位空前提高,百官联名上疏时领衔为首的是:吏部尚书

96.明代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

97.明代为加强上下级间的联系和对府县施政善的监督而设置的布政司的派出机构是:分守道

98.明代省级三司中主管民政和财政的官员是:承宣布政使

99.明代中央行政机构中掌管营造制作、农田水利诸事务的是:工部

100.清代初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101.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机构是:理藩院

102.清代雍正之后,中央中枢机构中的核心机构是:军机处

103.明清时期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基干是:府

104.清初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

105.清朝在东北地区建立的行政体制是:八旗制度

106.清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组织是:省

107.清代在西藏地区实行的制度是:政教合一制度

108.清代作为府的分防单位,后来逐渐成为固定的行政单位的机构是:厅

109.范清代考察官吏的实际大权掌握者是:各级长官

110.清代监察机构中职权范围最广的是:十五道监察御史

111.明清时期吏部在派任甄选官员时都采取了一种方法叫:掣签法

112.清代为避免宦官专权而设置的机构是:内务府

113.清代排在政府机关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的是:宗人府

114.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非常有名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15.孙中山在让位袁世凯前,主持制定的最重要的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6.抗战开始后,为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是:国防最高委员会

117.工农民主政权是工农劳动阶级的政权,它的管理体制是:议行合一

118.1905年,孙中山组织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11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的时间是:1861年

120.南洋通商大臣初名为:五口通商大臣

121.同文馆设立的时间是:1862年

12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从厘定官制开始的。

123.1901年,晚清政府为督办“新政”而专门设立的机构是:督办政务处

124.清政府在台湾设省的时间是:1885年

125.清政府设立的制约内阁的机构是:弼德院

126.晚清政府新政改革的核心决策机构是:督办政务处

127.南京临时政府的核心是:临时大总统

128.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是:三权分立

129.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中变革最不彻底的一级政权是:县级政权

130.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由大总统任命的文官是:简任官

131.南京临时政府与封建王朝相比,在行政监督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创建了:议会监督制

132.南京临时政府与传统封建王朝相比,在行政监督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创建了:议会监督制

133.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的行政体制实行的是:大元帅制

134.南京临时政府最高行政决策机关是:国务会议

135.袁世凯在撤销国务院后,设立的辅弼性机构是:政事堂

136.“超责任内阁”的总理是:段祺瑞

137.“贿选总统”指的是:曹锟

138.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各个时期,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以及具体的管理方式都有较大变化,但各派军阀统治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军事独裁139.1914年,在袁世凯颁布的[省官制中,把民政长改为:巡按使

140.1922年,直系控制政府时期,把各省军政长官由督军改为:督办

141.北洋军阀政府于1914年成立的行政弹劾机关是:肃政厅

142.北洋政府时期,在行省内部自成单位的一个特例是:东省特别行政区

143.袁世凯为分散省权而强化起来的一级行政区域是:道

144.国民党所谓的“训政时期”始于:1928年

145.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平日工作、学识和操行

146.国民政府五院院长的选任机关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47.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需要而设立的省政府的派出机关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48.南京国民政府的决策中心是:中政会

149.国民党中政会内部的领导体制,从1928年到1931年采取的是:委员合议制

150.抗战期间,中国党政军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防最高委员会

151.抗战期国民党调整党政机关的原则之一是:在省及特别市采取党政联系的形态

152.抗战期间最重要的决策机关是:国防最高委员会

153.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民意机关”即:国民参政会

154.1938年的国民党临时大会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总裁制

155.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工作的监督,1942年11月,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决定,各省一律设立:巡回督导团

156.“行宪国大”召开于1948年

157.“行宪国大”后设立的司法院院长由总统提名,须经监察院同意任命。

158.1948年“行宪国大”后,处于行政决策中枢地位的是:总统

159.“行宪国大”后的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国民大会

160.1947年地方行政体制调整的精神是:地方自治

161.“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采取的是:责任内阁制

162.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现时革命阶段中,党的主要口号是:苏维埃

163.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的是:人民委员会

164.中华苏维埃的最高行政组织是:人民委员会

165.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人民委员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均实行:合议制

166.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人民委员会所属各部和地方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实行:首长负责制

167.工农民主政权采取的管理体制是:议行合一

168.工农民主政权中央各部的副部长、局长以及事务工作人员均采用:委任制

169.苏区行政监督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监督

170.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的时间是:1937年9月

171.陕甘宁边区的最高行政机关是:边区政府委员会

172.边区专员公署是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

173.边区的行政决策机关是:政府委员会

174.抗日民主政权的边区最高行政机关是:边区政府委员会

175.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建议的是:李鼎铭

176.抗日民主政权干部的福利待遇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不得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原则和俸以养廉原则

177.边区的权力机关是:参议会

178.各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除外)为便于是推行政务,加强对下级政府的领导,按照实际需要,若干政区,设置的代行边区政府职权的机关是:行政公署

179.解放战争时期,各大区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各大区人民政府

180.中共成立的过渡性政权组织是:军管会

181.我国少数民族区域建立的第一个民主自治政府是:内蒙古自治政府

182.中共提出建立民族区域的会议是:中共“二大”

183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时间是:1947年5月

184.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选任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兼备

185.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是:军事管制委员会

名词解释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7、战国时期上计制:上计制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国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8、行台尚书省:是金朝地方上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特殊区域。金太宗、金熙宗时,金先后在燕京和汴京设行台尚书省,其在行政体制上沿袭中原汉制,与金内地保持一定差别。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下令废除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金代末年,由于抵御蒙古、西夏、南宋三面夹击的军事需要,金又设立了许多行台省,金宋行台省的性质和元初行省基本相同,可以说已开元代行省制度的先河。

9、票拟与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明宣德年间,内阁开始有了票拟权,即内阁先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然后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拟,称为“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10、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由主席、各人民委员、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组成。

11、西周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在地方实行的行政体制。西周王朝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王室直接管理外,将王畿以外地区实行分封,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形成等级结构的国家群。分封制不仅在王畿以外推行,而且也在王畿以内贯彻。分封制度并为西周王朝所独有,但这一制度到西周时期发展到成熟、严密和完善的水准,有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与之配套并加以保证。

12、战国时期的郡县制:郡县制是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其特点有二:一是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之贵族;二是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底层。这一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

13、节度使:最初是唐代设于边区的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并无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也无固定辖区;安史之乱后,战火延及内地,地方政务依仗军权而推行,节度使遂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和财政大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14、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年间设立的中央机构。军机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期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军机处开始时并非正式的国家机关,在乾隆以后常设下来,嘉庆朝修会典时已将其列入正式机关之列。军机处初设时,其职权仅限于军事方面,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15、平政院:是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制裁机关。平政院成立于1914年4月,直属于大总统,院长由总统特任,指挥监督全院事务。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取消平政院,改采英美制,将平政院事宜移至大理院。

16、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血缘亲疏及长幼辈分的血族观,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宗法制度不仅解决了嫡长子王位的问题,为统治集团提供了权力的继承和更迭规则,降低了权力转移时政治振荡的频率,而且还协调了各级封君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稳定整个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17、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的选官制度。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是从汉代察举演变而来,只不过将荐举之权从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州岛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状还受到一定重视,后来状变成具文,品成为选拔官员的惟一标准,九品中正制因而成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仕的工具。

18、京察:是明代朝廷对京官定期朝廷的考察,后被清代沿用。京察与外察相对应,对京官的考察每六年一次。四品以上京官的考察由皇帝亲自主持,先由官员自我裁定,然后交皇帝裁决;五品以下京官的考察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然后呈报皇帝批准。

19、清代旗盟制度:是清代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体制。旗是行政单位,每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事务,若干旗组织成盟,设正、副长各一名,盟长不是旗的上级行政单位,而是旗上的监察机构,盟长主管监察旗扎萨克,召集各旗会盟,然后将会盟诸事上报理藩院。盟旗长官均由蒙古王公担任,职务世袭。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清朝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塔尔巴哈台、西宁等地设置将军、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他们作为皇帝的特派大员掌握各有关地区的军政大权,盟旗官员必须接受他们的监督。

20、弼德院:是晚清政府在成立仿“责任内阁”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设立的机构,其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

21、侨置郡县:是东晋时期在地方设置的特殊行政区。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宾客、宗族、乡党等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权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流人集中之地按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南方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22、九寺五监:是唐代设置的独立的中央职能部门,它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等地位,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迭之处甚多,与六部之间存在着分工和制约的复杂关系。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则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九寺为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慰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为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

23、达鲁花赤:乃元朝官职名称。元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在行省以下的各级行政机构中均设置达鲁花赤,通常由蒙古人担任,间或亦参用色目人,其地位高居同级行政长官之上,被称为‘监临官’,掌印办事,握有实权。

24、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对京官的考满按被考官员的品级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地方官考满主要由地方官员之间相互掌握。

25、临时约法:为了用法律形式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确立下来,临时参议院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精神制定,于1921年3月11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正式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的很大区别点在于它不是采取总统制,而是采取责任内阁制。61、馆选:是明代开始采取的一种考试制度,明代进士一甲三人被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二、三甲进士可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称馆选。馆选考取后称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学成后授职。明中叶后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均被认为是储相。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且学习期间待遇微薄、生活清苦,但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因为庶吉士在未来仕途上处于易飞黄腾达的优越地位。

26、内三院:是清代中央机构。天聪十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内秘书院负责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内弘文院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此时内三院大部分职责仍是文书事务,还不能算是最高决策或执行机构。清军入关后,内三院权责进一步加重,成为和六部同秩的三品衙门。顺治十五年,清朝记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品秩也降为正五品,这是因为清朝统治者

害怕内阁权力过大而加以压抑的结果。康熙初年,内阁又被改名为内三院,但其由于辅政大臣专权而形同虚设。康熙帝亲政后康熙九年再次改内三院为内阁,将大学士品秩升为正二品,大学士分兼殿阁衔,自是内阁基础基本奠立。

27、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署”或“译署”,是清朝政府于1861年1月20日设立、共存了40年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实际上总揽了清政府外交、防务和洋务大权,是一个既有买办性又有近代性的行政管理机构。

28、中华民国军务院:是护国战争开始后为统一西南护国讨袁军政事务,各省护国军于1916年5月8日在广东肇庆正式成立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临时中央军事政治机关。它事实上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各省都督府和护国军各自为政,并没有严格的统属关系,而且军务院一开始就不是以新政府面目出现,仅以黎元洪任总统的国务院的代理者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这就削弱了它应起的作用。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并恢复了国务院,7月14日唐继尧等通电撤销了军务院。

29、专员公署:全称是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它不是抗日民主政权一级政权组织,各地专员公署的具体设置和组织机构也因地而异。就设置而言,在陕甘宁、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等根据地,专员公署的设立和命名根据边区政府的命令而定,是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下督察和领导所辖各县的行政工作。在晋西北、山东和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专员公署的设立和命名由行政公署决定,受行政公署的领导和节制,代表行政公署督察和领导所辖各县政务。

30、征辟:是汉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被皇帝征聘者主要是名望较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称‘征君’,是当时最尊荣的仕途。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从三公至郡国守相均有辟除属吏的权力,其中被高级官员辟除的官员更是极易获得升迁。

31、军镇:是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十六国末,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员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其辖区称“军镇”。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管理。北魏时期,其南北边界均设置军镇。军镇形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

32、南面官制:是統治者模仿唐代制而建的一套管漢人的制度。南面官以漢人為主,但也有大人。南面官系統是政權的權重心所在。

33、乡老人制:是明代对乡村管理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老人”由州、县地方官吏在每一乡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从担任,协助地方官吏统治广大乡村,负责教化乡民和处理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件才诉诸官府。

34、总裁会议制:是中华民国军政府改组后建立的一种行政体制。1917年9月,在护法运动中成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但后来南方军阀为排挤孙中山,对军政府进行改组,选举包括孙中山在内的7人为总裁,以岭春渲为主席总裁,剥夺了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使得孙中山愤然离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改组成的军政府设总裁会议,经半数组成,每次会议轮流推1人为主席,未经国会决议或同意,总裁不得擅自决定内外政策和任命政务员,经半数以上议员决议可以弹劾总裁。从形式上看,军政府改组后避免了个人决策的弊端,但实际上所谓“总裁合议制”不过是军阀政客联合分赃的一种工具。

35、家臣制:是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家臣制下,卿大夫是分封制下最低一层封君,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统但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卿大夫治国,其官员只能从士中产生,由于卿大夫的国称为‘室家’,其官员被称为臣。家臣与卿大夫不同,无世袭特权,其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以随时免除,呈现出雇佣关系和臣仆性质,食邑则相当于于后世的官员俸禄,与采邑性质完全不同,两者均不能世袭。可见这种家臣制已具备后世官僚制度的雏形。

36、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体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猛安、谋克作为相当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猛安谋克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以后逐渐演变为平时射猎、战时作战的生产、军事组织,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

37、政事堂:袁世凯为加强自身的统治于1914年5月设立的机构。其设国务卿一人,赞襄大总统政务,政事堂议政以法治、政治、财政三种讨论会的方式进行,三个讨论会均要秉承袁世凯的旨意提出决策事实,供袁参考。政事堂实际上是一个咨询机构。

38、贿选宪法:是指曹锟在1923年10月就职‘贿选总统’后为掩人耳目,指使国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宪法赋予总统以极大的权力,便利了大总统曹锟的专制独裁。

39、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若干人组成。边区政府主席为边区最高行政长官,对边区参议会及边区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边区政务。

40、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荐举,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荐举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察举制度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是一种以保举为主、附加复试的考试,保举才是汉代察举制的最关键环节。由于察举制没有严密的考核程序,致使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使察举制度变成相的官僚子弟世袭制,至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

41、典签:为南朝所设官职。魏晋时期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成为监察系统中的薄弱环节。鉴于地方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南朝进设置典签一职,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典签职微权重,凡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后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述职,故诸王刺史对典签恭敬备至。典签具有监察官员的性质,但终未形成制度。

42、内制和外制:是宋代皇帝的最后裁决以诏敕形式公布的两种不同情况。中书舍人所草之诏为‘外制’,多为常例之诏命,‘内制’则由翰林院学士负责。宋代‘内制’诏敕的发布十分突然和机密,而且只要盖上皇帝印玺后即有法律效力。皇帝常常是临草诏时临时改变早先与宰执大臣商量好的方案,令大臣难以防范。这也说明宋代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决断权超越了前代。

43、府院之争:是指皖系军阀统治时期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棋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

44、国民参政会:是1938年根据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而成立的民意机关。据组织条例规定:国民政府对内对外的重要施政方针在实施前,必须交国民参政会议决。初期的国民参政会的确为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发表政见的场所,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决议,推动了国家民主化的发展。但自武汉、广州失守以后,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发展,国民参议会日益成为国民党粉饰专制统治、欺骗人民的御用工具。

45、中外朝制:指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级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夫位。中外朝制的实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的、更有效地指挥国家的行政活动。

46、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皆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其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受边州都督和各都护府的统领。

47、幕僚长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国民政府把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就称为幕僚长。提倡幕僚长之目的,是要各级幕僚长负起责任,不要事事推给主管长官,妨碍主管长官对重要政务的筹划与处理。但由于幕僚长负责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的命运。

48、以党透政:是战后国民党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活动的监督所推行的工作方式。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定:凡本党决定的政策,由党部提交同级政治委员会决定后,命令从政党员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为施政的依据,并检查其成效。同时,在民意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党员中遴选若干人,组成党团,指导执行党的决议和各项方针政策。

49、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在人民解放区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的领导下,新收复的大城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的军政领导机关。实行军事管制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人民民主政权的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在肃清反革命势力,安定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政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50,百日维新: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双重威胁下,加之日本改革成功的影响,光绪皇帝决定采纳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改革建议,推行变法运动。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51、五院制:南京中央政府的一级机构。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各院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并向其负责。该五院分别是全国最高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机关。

52、行政三联制:为提高行政效率,国防最高委员会从1940年开始推行行政三联制,即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把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中央设计局)、执行(党政军原有机关)、考核(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三个阶段。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将三者统一起来的最高指挥机关。

省军政府:辛亥革命后,独立各省都成立了军政府,也称都督府,但各省体制极不统一,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意识湖北类型,属于总统制,二十附件类型,属于内阁制

53.流外补职:是宋代各市政府机构中官吏获取官职的一种途径,但规定较严,一般能补职的事中央机构中的资深吏员,且须经过严格考试,数额也十分有限

54.行政公署:边区政府为便于推行政务,加强对下级政府的领导,按照实际需要,划分若干行政区,设置行政公署,代行边区政府的的职权,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二是本地区最高行政机关

55.土司制度:是明代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一种行政体制。任命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为士官进行间接统治,士官职位世袭相传

56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57.六部: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58.保甲制:宋初乡里之制基本沿袭唐代,王安石变化时行保甲法。十户为一保,置保长一人,五保为一大保,置大保长一人,十大保为一都保,置正副都保各一人

59.宗主督护制:是指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只得承认既成事实,认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驶基层政权只能的一种制度。

60,超责任内阁:黎元洪在继任大总统后,下令废除国务卿,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新的内阁,从形式上看,新的北京政府采用责任内阁制,但段祺瑞依凭军事实力,有意将总理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的范围,将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

61,北洋政府的甄别制度: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对未经文官考试已任用的官员,采用甄别办法,验证现任官资格,决定其去留的制度。

62,军政分府:是南京临时政府在省的某些重要地点,如前清的原道站或者特别府所在地,设立的低于省一级的军政机关,下辖数目不等的州县,特点是军政、民政、财政合一。

63,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国民党为适应抗战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设立的国防最高领导机关。它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

64,幕僚长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建立的一种办公制度。幕僚长指的是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着中负责事务工作的官吏。

幕僚长制的核心是要幕僚长负起责任,以保障主管官对重要政务的筹划和管理。

制:察为考察,举为荐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方法: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公卿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皇帝亲自策问,授官。和任子、赀选制相比,比较重视才能方面的素质。但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日益严重,最后导致变相成为官僚子弟世袭制,

66,勃极烈制金太祖祖父乌古乃时期形成了一个强大而持久的军事联盟,称为高居部落之上的组织形式从此开始设官分职。所设官职都称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相,或称国论勃极烈,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设诸勃极烈。完颜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后,把原有的部落联盟改造成国家机关,国相、诸勃极烈成为金代中央中枢决策官员,由出身宗室、地位尊贵、职务终身的数名勃极烈组成贵族会议,决定国家大事

67.区公署:区公署(或区公所)实县政府额度助理机关,承县政府指令监导所属乡(村)行政,区长,副区长由上级政府任命,对县政府负责

并报告工作

68.乡老人制是明代对乡村管理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老人”由州、县地方官吏在每一乡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协助地方官吏统治

广大乡村,负责教化乡民和处理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件才诉诸官府。

69.临时执政府是张作霖、冯玉祥在直系军阀政府垮台后,于 1924 年推出已无军事实力的段祺瑞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组成的临时政府。中

央行政机构由临时总执政、国务员和国务会议组成。

70.流外入流:流外入流是指九品官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吏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序迁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入仕方式。这

类人员熟悉吏事,有实际经验,但常遭时人轻视。

71..封驳制度:封驳制度是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外还有封驳之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

还并加以驳正。

72.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议政制度的雏形可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明万历四十

三年,努尔哈赤设置议政五大臣,他们同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皇太极时期在每旗增设议政大臣三人,开始出现带职衔的议政大臣。

此后,由宗室贵族‘八旗旗主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议政大会即称议政王大臣会议。

73.盛京改制:盛京改制是晚清政府对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改革。1875年清政府对盛京地区(今辽宁)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削盛京五部为兵、

刑两部,使其专管旗地官庄行政,同时裁去府尹,盛京将军以奉天总督身份统辖旗、民主武,事权归一;在地方州县官员选举上破除满汉界限,并将地方案件之权归于州县,不再与城守尉等旗官会办,从而削减了八旗组织对地方行政的管辖权限。这标志着东北地区行政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转换的开始。

74.行政公署:行政公署是各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除外)为便于推行政务,加强对下级政府的领导,按照实际需要,划分若干行政区、设置行

政公署。

75.国民大会:国民大会是1948年“行宪国大”以后设立的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它由依法选举出来的国民大会代表组成,代表全国车民行使职

权,如选举和罢免总统、修改宪法、复决立法院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实际上控制权力的是国民党及蒋介石,国民大会没有多大的权力。

76.省府合署办公制度:为了提高省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节省经费,纠正省府各厅处事权分散、各自为政的弊病,1934年内政部提出全署办公制度,

省政府秘书、保安两处及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等厅一律并于省政府公署内办公,并重新划分职权,重组经费,采用科学的方法。但这一制度实行的结果并不理想。

77.甄用:甄用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的一种选拔方法,由保荐官保荐现职中有经验的、有学识有贡献的简任、荐任、委任官以及有特别才识与劳

绩的人送交大总统予以特别录用的制度。

78. 各界代表会: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为了加强人民政权与广大群众的联系,设立了各界代表会。各界代表会的人数不拘,但必须来自群众,

以劳动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居多。作为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咨询协商机关,各界代表会只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对政府无约束权。

79.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9月6日,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由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选出议长、副议长,政府主席、副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80.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81. 停年格制:北魏自孝明帝后实行的选官制度。为了解决官职少,应选者多的矛盾,吏部尚书崔亮奏请为停年格制,即不问才能,授官一律依年资分先后。凡有空缺职位,不问贤愚,择停解年月日久的优先叙用。这就是所谓停年格制。

82. 考试院:考试院系台湾当局最高考试机构,掌理考试、公务人员之铨叙、任免、考绩、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83. 提点刑狱司: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简称“提刑司”、“宪司”、“宪台”。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

84. 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后唐长兴元年(930)﹐始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85. 咨议局:中国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10月19日上谕筹设。次年7月22日颁布咨议局章程及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后,各省着手选举。

8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1.7~1937.9.6),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

87. 世选:辽代行政官员按其民族成分的不同,主要是有世选和科举两条途径得到任用。所谓世选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88.巡狩:《尧典》遂作“巡守”,意为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与“巡视”“视察”同义。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89.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指中国行政区划之行政督察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属于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不属于一级政府。1950年代开始,“行政督察区”被渐渐改称为“行政专区”(专区);1970年代改称为“地区”;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称谓发生变化。

90. 行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

91. 承宣布政使司:明朝承宣布政使司,前身为元朝的行中书省,随着太祖洪武九年的行政区划变革,太祖高皇帝将原行中书省一分为三,其中负责一省民事事务的部分列出,设立“承宣布政使司”。

92.行宪国大:蒋介石为使其统治合法化,决定1948年为“行宪年”。所谓“行宪”,就是开始实行所谓民主宪政,并按照宪法规定选举总统,实行总统制。1947年11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以孙科为主任的国民大会筹备委员会,在国民党内成立了“选举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大会代表的选举和筹备事宜。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大在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679人。蒋介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

93.郡县制: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出现于春秋时期,完善于战国时期。这时期不仅郡县的的空间范围扩大,而且郡县管理制度本身也趋于完善。其特点有二:一是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面非分封世袭的贵族;二是郡县以的行政机构是经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贯通到社会的最底层。郡县制是各国对国鄙制的扬弃,适合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94.门荫:门荫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担任君主宿位或宗庙祭祀人等)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门荫制度的最大得利者是高级贵族和高级官员子弟,他们因各种关系较多,升迁容易。

95.国鄙制: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国鄙制,都城(国)与鄙野(鄙)分别按乡制或遂制进行组织。

96.荐举:是各级官员在没有诏令的情况下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是对荐举制的一种补充。由于荐举带有保举性质,检举人须对被荐举者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97.内务府的职责:是掌管宫廷事务,设总管大臣为长,由满族大臣担任。内务府职权广泛,机构庞大,属官众多。内务府对属为皇帝服务的宫内机构,但其设置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使得宦官处于严格管理之下,不能像明代宦官那样形成自己的权力系统,避免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历史在清朝重演。

98.议行合一:是以否定,替代资本主义议会制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前提的,在国家政权机构的意义上,他不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在组织形式上的简单合并,而是两种国家权力和职能在职掌,从属上的集中统一。

99.部落酉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权。

100.兄弟终及制:兄弟终及制是商朝前期的王位继承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兄死弟继,直到同辈之弟全不在世时,再由长兄之子继承。这一继承方式中潜伏着动乱因素,不利于王朝的稳定。

101.乡遂管理体制: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为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的管理者。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102.赋税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权力削弱、礼崩乐坏,各诸候国为争夺霸权相互争战,为加强综合国力和完善赋税制度,各国进行了赋税和军赋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承认土地私有权,国家征收田税和军赋按占有土地多少定标准。这场赋税改革是自上而下土地关系

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导致国家职能的变化,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影响。

103.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组织上实行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官员充当自己的高级侍从,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转到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到执行政务的地位。中外朝制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做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

104.侨州郡县是东晋时期在地方设置的特殊行政机构。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宾客,宗族,乡党等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南迁人口集中之地,按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直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南方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105三长制:三长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基层行政管理制度。孝文帝改革后,以三长制为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核查户口,征收赋役,并办理一般民事讼诉。对鲜卑贵族来说,这是一项促进其进一步汉化的新制度。

106.典签:魏晋时期,由于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成为监察系统中的薄弱环节,鉴于地方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南朝时设置典签一职,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典签职微权重,凡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后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为京述职,故诸王刺史对典签恭敬备至。典签具有监察官员的性质,但终未形成制度。

107.行政堂:行政堂是宰相议事之所,唐太宗为压抑尚书省地位将宰相议事场所迁往门下省,并改为此名,后又迁往中书省。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密、兵、户、型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唐中晚期后,枢密院权力上升,政事堂成为奉行机构。

108.科举制:科举制是隋朝正式确立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注重考核,通过采用严肃的考试手段来选取治国之士。在科举制度下,士人可不必经过举荐而直接报名参加考试,由国家择优录取。唐代科举包括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每年分科举行一次,科目有50余种,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制科不定期举行。科举制度自正式确立后,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选官制度中的主要内容。

109.官、职、差遣:官、职、差遣是指宋代官员在任用上实行官、职、差遣爱授。其中官职表示地位俸禄和荣誉的意义。差遣才是官员实际担当的职务,一般在官职之前加“判”、“知”、“授知”字样,这种任官形式有利于皇帝根据自己意志任用官员,巩固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又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各政府机构名不符实的弊端。

110.汉人枢密院:汉人枢密院是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机构,由辽太祖时的汉儿司发展而来,辽太宗南侵后仿后晋官制将汉儿司改为枢密院,即汉人枢密院。以枢密使为长,下设知枢密使、知密院事等官职,掌汉族军事事务,在南面官中算是掌握军政实权的要职。

111.行台尚书省:行台尚书省是金朝的一种地方行政机关。金太宗、金熙宗时,金先后在燕京和汴京设行台尚书省。行台尚书省在行政体制上是一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特殊区域。金代末年,出于抵御蒙古、西夏、南宋的军事需要,金又设立了许多台尚书省,以加强防御力量。金末行台省的性质和元初行省基本相同,一是出于军事需要,二是集中了一个地区的军事、政治一切权力,可以说已开元代行省制度的先河。

112.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由于地域广大,幅员辽阔,除在腹里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共由宣政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行省制度是我国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3.五京道:辽代全镜分为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五道,道所设机构与宋代路一级机构相仿,采取分权式管理方式。分别设掌握军权的都总管府、执掌司法和监察之权的处置使司和掌管财政权的转运使司。

114.司礼监是:司礼监是宫中掌内外奏章及批红大权的机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各一员,秉笔、随堂太监若干名。它因掌握对内阁议事,享有决策权,其实权超过内阁,已成为中枢决策机构的一部分。

115.乡老人制:乡老人制是明代为管理基层而采取的措施。1395年,朱元章下令州县地方官吏在每一乡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老人”,协助地方官统治乡村,负责教化乡民和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事件才诉诸官府。据记载,每乡均设申明、旌善二亭,“老人”于亭中裁决一般民、刑事纠纷。景泰四年(1453年),明景帝下诏规定:凡乡民懒惰不务正业者,“老人”可按政府法令对其实行制裁。

116.京察和大计:京察和大计是明代对官员定期进行的考察制度,后被清代沿用。考察的内容除各级官员的政绩外,着重对官员的违法径和渎职行为进行清理和处置。考察中,把官员的不称职行为按其轻重程度的不同分为八个等级,分别进行处理。对京官的考察每六年一次,称为京察。四品以上京官的考察由皇帝亲自主持,五品以下京官的考察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然后呈报皇帝亲自批准。对地方官的考察实行大计制度,即地方官府层层上报,各县每月向府汇报,各府每年汇总各县情况上报布政司,布政司审核后交与按察司、巡抚、总督复核,最后汇总呈报吏部。吏部每三年进行一次总的检查,检查的形式一是朝觐考察,二是巡视考察。

117.掣签法:掣签法是明代任用官员的一种方法。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创掣签法,以示铨选公允,即在若干竹签上预先写好听选机关或地区名称及待选官员的姓名,然后当堂随手掣取,如同拈阄。这种方式貌似公允,其实仍由吏部暗中操纵。

118.内务府:内务府是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设总管大臣为长,由满族大臣担任。内务府职权广泛、机构庞大、属官众多。内务府的设置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它使宦官处于严格管理之下,不能像明代的宦官那样形成自己的权力系统,避免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历史重演。

119.厅:厅是清代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厅本不固定的行政单位。知府常派副职同知、通判分区管理所属州县政务,其办事处所就叫厅。可见厅在开始时只是府的分防单位,到后来便逐渐成为固定的的行政单位。一般的厅属知府管辖,也有少数属布政司直接管辖,称直隶厅。一般的厅相当于县,直隶厅相当于府,厅的长官为同知或通判。另外,在一些设州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设置厅,派同知、通判为长官。

120.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清朝的基层组织,为非正式的政府机构。保甲制度采用保、甲、牌三级统属体制,以10户为一牌,10牌为一甲,10

甲为一保。牌设牌头,甲设甲长,保设保证,定居人口均设门牌和保甲册。保甲制以人为主,目的是为了弄清人口的流动情况。这一制度在雍正年间以后迅速完善并被高度强化,为维护地方基层的封建统治秩序、保证政府政令在基层得贯彻执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121.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又称总署、译署,它是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的负责外交的机构。由恭亲王奕诉等总理其事,是一个既有买办性又有近代性的行政管理机构。

122.同文馆:同文馆是晚清政府在1862年设立的一所学习外语和科技的学校。其负责人是管理大臣,教学人员中以洋人居多。它为各通商口岸与督署及海关培养了不少翻译人才,也培养了一些买办与洋奴。1901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23.总税务司:总税务司是1961年清政府设立全国性的税务机构,并任命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隶属总理衙门。其职权是掌管海关征收税课,综理全国税务行政与关员任免之事。它形成上是清政府的海关行政机构,实际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124.南京政府:南京政府是临时政府在南京设立的地方行政行政机构,直属内务部。该府设府知事一人,直属内务总长指挥和监督。

125.省军政府:省军政府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在当时各省的行政体制并不一致,主要有两种类型:湖北军政府式的基本上属于总统制的类型的省政府;福建式的基本上属于内阁制类型的省政府。

126.中华民国军务院:中华民国军务院是护国战争开始后,各省护国军于1916年5月成立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临时中央军事政治机关。它是一上松散的联合体,各省都督府与护国军各自为政,并无严格的统属关系。袁世凯死后,军务院撤销。

127.国民政府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是组成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央行政机构的部分之一,它是掌握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若干政府委员组成,由委员推举1人为主席,主席只负责召集并主持国民政府委员会议,处理会议议决的日常工作,没有其他特殊职权。国民政府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128.政事堂:政事堂是1914年袁世凯撤销国务院另设的辅弼机构,它由国务卿、左右丞组成,下设法制、机要、铨叙、主计、印铸五局和司务所。它以法制、政治、财政三种讨论会的形式为总统决策提供参考。

129.府院之争:“府院之争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在中国是否参战问题上,段在日本支持下,主张参战,而黎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并且段的专断也遭到国会的反对。结果,黎免去了段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但此举又引起了张勋复辟。130.平政院:平政院是北洋政府的行政裁制机关,1914年成立,直属于大总统,也是司法机关之一,主要处理因中央或地方行政官署的违法处分、不当处分造成人民权利受到损害的事件,以及对中央、地方行政官署的处分不服而提出陈诉的事件。

131.洪宪帝制:洪宪帝制;1915年8月袁世凯公开进行帝制活动,对国家行政体制作了一系列变动,修改政事堂组织令,改变国务卿职权,颁布《文官官秩令》,恢复帝王时代的官阶名称,改变官府名称。这就是洪宪帝制。

132.训政:训政是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的。军政结束,训政开始。在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中规定:在这一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训政实际是一党专政。

133.国民政府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是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延续下来的一种合议制机构。1928年10月称“国务会议”,1930年11月改称“国民政府会议”,1931年12月才称“国民政府委员会”。初期它仿行合议制,规定有处理国务、议决院与院之间不能解决的事项及公布法律的权力,后来其权力大大缩小,也不常开会,形同虚设。

134.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机关,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选任委员长1人,委员若干人组成。它高立于1925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实行形式上的统一后,一度撤销。“九.一八”事变后,因战争需要,又于1932年3月恢复。135.中政会:中政会即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是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但它不处理党务,不属于党务机关,也不处理政务,不属于政府系统,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工具。其中心任务是确保国民党对国民政府的控制;同时它又是国民政府决策的发源机关,国民政府的一切施政方针均来源于此。

136.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是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设立的民意机关。参政员由国民政府遴选,政府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应于实施之前国民参政会讨论决议,国民参政会可提出建议并向政府询问。但国民参政会的决议须经国防最高会议同意后才可实施。遇有特殊紧急情况,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可依命令行事。初期的国民参政会的确为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公开发表政见的场所,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反共、消极抗日政策的发展,国民参政会逐步变成国民党粉饰专制统治、欺骗人民的工具。

137.分层负责制:分层负责制指1941年2月国防最高委员会颁布文件,要求各级机关实行分层负责制,即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都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查核。

138.中央非常委员会:中央非常委员会是1949年国共和谈破裂后,蒋介石以加强党政联系为名设立的国民党最高决策机关,它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凡重要决策先由非常委员会决定,然后交政府执行。

139.三法:三法;1949年1月,南京政府为整顿日趋腐败的吏治,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和《公务员俸级法》,此称“三法”,这“三法”虽有可取之处,但因为战争,该法在大陆并无执行。

140.议行合一:议行合一是苏维埃政权的管理体制,各级苏维埃政权既是议事机关又行政管理机关,议决并执行各区域内的一切事宜,行使立法和行政等一切职权。它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又有利于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活动。

141.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由主席、各人民委员、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组成。

142.专员公署:专员公署全称是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各地专员公署的具体设置和组织机构因地而异。就设置而言,陕甘宁等地的专员公署的设立和命名,根据边区政府命令而定,是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下督察和领导所辖各县的行政工作。143. 逐级负责制:逐级负责制是晋察冀边区政府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而实行的一种行政负责制。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领导体制上,确

立主管级,实行分级领导,各主管级对直接下级负有指导、督促和帮助之贵;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各主管级在职责范围内必须主动地解决问题,不得上推下卸。

144.精兵简政:精兵简政;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的建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政府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裁撤不急需的机构,合并性质相近的机构,缩小庞大的机构。同时精简了政府工作人员。经过精兵简政,改善了领导作风,健全了行政管理制度,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145.边区政府委员会: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若干人组成。设主席1人,副主席1至2人,由边区参议会从边区政府委员中选任。边区政府主席为边区最行政长官,对边参议会及边区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边区政务。

146.华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是由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边区政府组成,1948年5月组成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8月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

147.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是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第一个民主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成立,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实行议行合一制。它的成立不仅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本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建国以后民族地区政权体制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148.行台:行台是北魏时在州之上设立的中央派出机构。起初仅代表朝廷负责节制地方军事行动,后亦负责地区财政。北齐时正式统兼民事和监察州御史,似有演变成为一级地方政权的趋势。北齐亡后,此制妖折。

149.督办政务处:督办政务处是慈禧太后等为挽救清王朝于1901年进行的“新政”而设立的机构,主要是考酌中外政治情况,综合各地官员奏章,提供改革建议,制定和颁布改革方案等。

150.总裁会议制度:是中华民国军政府改组后,建立的一种行政体制。1917年9月,在护法运动中成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但后来南方军阀为排挤孙中山,对军政府改组,选举了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七个总裁,组成总总裁会议,每次会议轮流抽一人为主席,未经国会同意,总裁不得决定内外政策。总裁会议制是军阀分赃的工具。

151《十九信条》:《十九信条》是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颁布的。它在形式上缩小了皇权的权力,扩大了国会的权力。它规定修改宪法的权力属于国会,皇帝不能干预,皇帝权力以宪法规定者为限,如无国会批准皇帝不能缔结国际条约等。它在法律上把皇帝降到了虚君的地位,使内阁成为最高行政中枢,体现了真正的责任内阁制的精神。

152.肃政厅:肃政厅是指1914年4月成立的行政弹劾机关,主官由总统任命,它可弹劾除总统之外的各级官吏,但从执行的结果看,被弹劾的多为地方官吏。

153.《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是1928年6月中共六大作的一个决议。它确定以“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作为红色政权的名称,并具体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组建方式和机构设置。

154.部族制:部族制是辽代在上京、中京二道实行的一种统治制度。这种部族制实际是一种统治各游牧族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编入部族制的各游牧族分大、小部族两类。

155.内三院:是清代初期的中央文书机构。1636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国史;内秘书院负责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内弘文院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颁布开始,内三院长官为八承政,三院共设大学士四人,学士五人。内三院大学士、学士可参与机务,充当皇太极处理政务的助手和顾问,已初具了后来的内阁的规模和职能,同时还包括了翰林院的职能,如编纂国史,撰拟册文等。但此时内三院的大部分职责仍是文书事务,还不能算是最高决策或执行机构。清军入关后,改内三院为内阁,后经波折,到康熙新政后,将大学士品秩升为正二品,大学士分兼殿阁衔,自此内阁基础基本奠立。

156.“皇族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为抵制革命和应付立宪派,颁布了“新内阁官制”,设立了“责任内阁”,以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和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在13名阁员中,满族贵族占8人,其中皇族有5人,故称之为“皇族内阁”。它是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改良。但它并非是近代内阁制国家的责任内阁。

157. 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158“以党透政”:国民党加强行政监督的措施之一。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凡本党的政策,提交同级政治委员会决定后,命令从政党员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为施政的依据。同时,在民意机关和群众党员挑选若干人,组成党团,指导执行党的决议和各项方针政策。

简答和论述

1.简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

军事首长:仅仅负责统率军队和担任主祭

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

人民大会:最高的权力机关

2.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

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3.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

1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然在西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

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

4.商代和夏代相比行政管理水平大有提高,其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1商王进一步突出自己的独尊地位,并拥有最后的决策权

2扩大中央行政管理机构

3实行内服制,增强中央王朝的实力

4对外服诸侯赐封爵称以加强联系

5.战国时期变法运功的内容是什么?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2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

3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4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5奖励耕战

6.战国七雄时期,各国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

2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设置文武分职制

7.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方式是什么?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2在南方依附地区采用双轨制,保持少数民族内部高度自治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

4持节领护官

8.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

1任子 2訾选 3察举 4征辟 5博士弟子 6荐举

9.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是什么?

作用: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得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10.简述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

1科举制度 2门荫 3行伍 4流外入流 5人幕制

11.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1确立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

2确立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诏令,门下省掌管封驳。

12.宋代为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台谏趋于合一 2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 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13.宋代科举考试的规模和范围有哪些扩大?

1录取范围较唐代大大增加,且殿试及第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直接可以做官

2宋代科举的门第限制较少,广泛吸收了各阶层读书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14.宋代皇帝控制行政执行的监督网络

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规范化作用

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诏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

3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

15.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以出身作为做官的资格,名门、儒吏等出生均可作为条件

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

3读书做官,一是贡授,二是科举

4承荫制度

16.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以五项内容为标准:1户口是否增加 2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是否公正 4治安是否良好 5赋税是否公平

17.简述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是平行机关,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五军都督府仅掌握的管理和训练,军队的调动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指挥权属于皇帝。无兵部调动令,五军都督府不能调兵

18.简述清末官员任用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停业捐纳; 2、裁汰书吏; 3职官分级

19.试述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唯一的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异

3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4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官僚体制

20.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2新的社会因素逐渐扩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

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1.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

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

2民主形式和专制的实质

3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

4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

5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

6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

22.简述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

1“以党治国“的原则更为明确

2采取委员会议制

3实行党政合一的“一权制”

23.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是什么?

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

2有防止皇权滥用的办法: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

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

3大臣利用“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

4开国皇帝制定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防微杜渐的作用

24.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集中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2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行政执法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1改委员制为首长集权制

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26.国民政府建立了退休制度,其申请退休的条件是什么?

1任职15年以上,年龄达到60岁者;

2任职25年以上成绩昭著者

27.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1领导班子不力 2系统紊乱 3指挥失灵

28.分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措施是什么?

1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乃各部会主要领导人,经委员长制定可列席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

2推行三联制,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阶段

3实行分层负责制。明确各层级的职责权限

4推行幕僚长制。幕僚长制是一种机关工作制度

5改进公文处理方法

29.“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1总统处于行政决策中枢的地位。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责任内阁制。但宪法给总统独裁留下了充分的活动余地2行政院的决策。行政院的决策多带有技术性,是为总统或立法院提供方案和建议,供总统或立法院决断

3国民党对行政决策的控制。宪政时期,国民党已“还政于民”,理应不再干涉行政事务,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30.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3贯彻精简和效能原则

31.抗日民主政权在行政执行方面值得借鉴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32.抗日民主政权群众民主监督主要有哪些形式?

1平时监督 2通过群众团体进行监督 3选举过程的监督

33.人民民主政权在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34、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诸曹人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而隋唐六部则是中央主要行政职能部门,六部尚书是朝廷命官,地位崇高,与左右仆射合称“八座”,是都省办公会议的法定参加者,吏、兵两部尚书在唐初还常兼任宰相。

(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同而发生变化。而隋唐六部作为正式的国家职能部门,拥有法定的职权,并在处理执行政务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其机构设置也相对稳定得多

35、简述清朝“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戊戌变法是在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36、据北洋政府1913年1月,公布的《文官保障法草案》的规定,除特任官公使、秘书以外,其余文官享有哪三项保障?

(1)文官非受刑法的宣告、惩戒的处分不得免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予免职:①因身体残废、精神衰弱或年老不能胜任者;②自请免官者。

但上述免职须经文官惩戒委员会审查核准。

(2)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令其休职:

①依惩戒法的规定交付惩戒委员会审查者;

②由于刑事案件被告诉、告发者;

③因官制变动,官署和员额合并裁撤者。

(3)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一级长官执行。简任官属于国务院或直属国务总理的,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属于各部或直属各部总长和各省行政长官的,均由各部总长或各省行政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荐任官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办法以此类推。休职文官除不执行事务外,其待遇与在职官员相同。

37、简述《陕甘宁边区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根据统一管理和明确分工负责的原则所具体规定的各级干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形式?

(1)边区政府民政厅直接管理的人员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处的秘书、科长和直属机关负责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科长;县长、县政府委员会和县政府秘书、科长,区公署区长等

(2)民政厅委托专员公署管理的人员主要是政府科长级干部。

(3)有关部门分别管理并向民政厅备案的人员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处、股级以下干部;各直属机关科长以下干部;各类文化技术干部;专署和县政府股长以下干部;区助理员,乡长和乡政府委员及文书等。以上三种形式构成了边区干部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38、试述魏晋面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方式?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

(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劳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在这一决策程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39、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1)母系氏族公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由于生产力低下,不可能出现剩余产品,因而不会产生剥削现象,只能通过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和平等分享劳动成果来维护共同体的存在。

(2)这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成员。

(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40、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

(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九卿则由丞相和御史两府联合进行考核。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

(3)郡对县的考课。常采用“秋冬集课”的方式,一般利用大会都试的机会进行,令长必须参加。到东汉时,令长不再亲行,而遣丞慰以下至郡国上计。

(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考课成绩特别优异者称‘最’,对成绩优良者分别给予褒奖、增俸、赐金、升职、赐爵等各种奖励。考核考核成绩较差者被称为‘殿’,要追究责任,给予惩罚。

41、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1)大臣廷议。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两种方式。

(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会议。一般在朝会结束后,宰相留下来与皇帝就朝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于重大问题,皇帝召开有宗室、勋臣、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加的会议。

以上各种决策会议,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辅助手段,在中国古代国家中,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无论是哪种决策辅助手段,一旦形成意向性决策意见后,都须按一定程序形成诏敕,方能具有法律效力。

42、简述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迭的衙门,任命杨锐、刘光弟、林旭、谭嗣同等为机章京,负责审阅新政奏折,开列新政条例,撰拟新政谕旨。与此同时,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机构。中央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等衙门,其有关事务各归并六部;地方裁督、抚同城的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和东河总督及不办理政务的粮道和盐道。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各省督抚保举人才,以品学兼优,通达时务,不染恶习为条件;原科举考试所用四书五经,现一律改试策论;各部院官员考试,也考策论,并以实际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

(3)在行政动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为广泛征集朝野改革建议,允许大小臣民上书直言;各衙六办事,过去无章可循,只依旧例,现删去旧例,另订简明章程,以求规范。

43、简述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决策?

1920年7月直皖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在直系军阀统治的4年中,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奉联合控制决策权。直皖战争后徐世昌仍为大总统,靳云鹏于1920年8月9日组阁,但实权操在直系曹锟、吴佩和奉系张作霖等军阀手中。大总统和内阁仅为奉命执行机构而已。

(2)直系利用兵权支配决策权。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完全控制北京政府。鉴于袁世凯和段祺瑞的教训,直系军阀并不公开拒绝《临时约法》和国会,反而以‘恢复法院’相标榜。在‘恢复法统’的口号下,他们撵走了安福国会选举的总统徐世昌,抬出黎元洪为大总统,并恢复旧国会,组成以王宠惠为总理的新内阁,但是,总统、国会、内阁并不能依法行使职权,而必面仰军阀鼻息,听从军阀指挥。

(3)曹锟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掌握决策权。曹锟上台后,一方面运用军事力量和金钱继续操作议会,另一方面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控制内阁,牢牢掌握着行政决策权。但是,曹锟的贿选已经将自己搞得名声扫地,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凭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终于将他赶下了台。

44、试述元代的行政监察制度?

(1)元代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22道肃政廉访司分隶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御史台,两行台又受制于中央御史台。这样由御史台监临中书省和附近行省,行御史台监临其它行省,各道肃政廉访司监临路、府、州、县,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各道肃访司为经纬的严密监察网络,纵横交错,覆盖全国,使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2)御史台是元代最高行政监察机构,其作用和地位均高于宋、金旧制,处于和中书省、枢密院三足鼎立的地位。元朝御史台沿用唐朝三院制度。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和副长官御史中丞主持台院事务,在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协助下总管一切监察事务。殿中司设殿中侍御史2人,其监察职责集中于宫廷范围内,即纠察朝仪,还可随大臣入宫奏事,纠避不可与闻之人。察院是御史台的主要机构,设监察御史若干人,负责纠察各级官吏,虽官卑职小,但握有监察重权,连中书省长官也在其弹劾范围之内。其监察范围也十分广泛,《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中明确记载了其详细规划,涉及元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远远超过唐宋时期六条问事的范围。

(3)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代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它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行御史台受中央御史台节制,其机构设置除无殿中司外和御史台大致相同。

(4)元代在大监察区之下再分22个小监察区,即22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区域称道,它们分别隶属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台。每道设廉记使2人,廉记副使2人,下设经历、知事等属官。肃政廉访司之职掌偏重于监察,但又不限于监察,如世祖至元六年(1270年),令肃政廉记司兼行劝农之职。行御史台和肃政廉在监察对象上有明确划分,凡行省、宣慰司以及其直属机构由行御史负责监察,以下各级政府机构由肃政廉记司负责监察,元代对肃政廉访司十分重视,将其与监察御史同样看待。

(5)元代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如《设立宪台格例》、《察司体察等例》、《行台体察等例》等。这些法规和条例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

(6)元代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有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如宣政院、大宗正府、皇宫事务机构等进行监察。这些都无欸使监察机构保证封建中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功能受到限制。

45、简述春秋时期各国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1)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改革以前,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庶民是君主的奴隶,各级君主必须设立农官监督庶民在公田上劳动。从整体看,这一时期的国家不仅是政治、行政事务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生产的直接组织者。赋税改革后,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实际上取消了公私田之分,一律按国人什一履亩而税的方法收取实物。这样一来,国家的主要社会职能就仅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性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

(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改革以前,土地国有,君主封赐土地以基层行政组织为单位,在政府官员监督下,由基层行政组织负责人组织种族奴隶在公田上进行集体耦耕。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小农成为生产单位,集体在公田上耕耘的“井田制”趋于瓦解。井田制的破坏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可充当甲士,实际已变成向国家交纳什一税的自耕农。庶民可以自由开荒、自由转让土地,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庶民的分化,各种纠纷也随之增多,再加上国家要向农户征收各种赋税,于是产生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户口的整顿为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过过度到乡里单一制奠定了基础。

46、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前代制度进行调整?

(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州郡设置的失控而造成中央对地方管理难以应付的历史教训,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隋朝以前,地方长官有自辟属吏的权力,属吏与主官之间关系亲密,隋统一中国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了地方官自辟属吏的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中央,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的自主权则大为缩小。

47、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独创性经验?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

(2)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

(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了建议。

(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

(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的俸以养廉的原则。

48、简述晚清时期的行政监督制度?

(1)都察院行政监督功能的强化。

晚清,由于时局变迁,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无从发挥。因此,清政府在宣布预备立宪的同时,即决定整顿都察院,强化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1907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主要内容如下:一、改革都察院内部机构;二、简化监督程序;各部院只须就紧要事体向都察院陈奏,不必每事必报。三、改革御史推荐办法。通过整顿,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有所加强。

(2)资政院、咨议局的行政监督

资政院、咨议局是作为清朝中央和地方议会的预备机关而设立的,所以,它们对于行政的监督与议会监督行政相类似,也是通过议事权、咨询权和纠核权来实现的。

(3)弼德院的行政监督

清政府在成立仿“责任内阁”时,设立了弼德院,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

(4)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的筹建

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曾准备设立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分别作为中央行政司法机构和审计监督机构。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的筹建,是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大事,它说明了行政监督的法制化已是大势所趋。由于清政府很快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上述两个行政监督机构也就胎死腹中了。

49、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决策?

(1)临时大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总统制,不设国务总理,临时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长,直接统辖中央行政各部。临时政府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是由临时大总统与各部总长组成的国务会议。临时政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在国务会议上作出的。临时大总统作为国务会议主席,在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临时参议院是南京临时政府的离高立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但是由于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的行政决策有着密切关系。(3)参谋本部在中央决策中的作用。南京临时政府的军事机关是大元帅大本营和参谋本部。大元帅大本营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参谋本部是军令机关,不入政府系列,直接隶属大总统。参谋本部实际上掌握着军事决策权和部分行政决策权。

50、试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届政府,基本上都是军人控制下的政府,因而其行政执行必受到军阀势力的影响,呈现出如下两个基本的趋向:

1)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违背民意也能畅通无阻;不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符合民意也是寸步难行;

2)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当掌权军阀得势时,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能够顺利执行;当掌权军阀失势时,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无人去执行它。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执行,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当混乱的,造成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仅从行政管理的层面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体制不断变化,各种机构职责权限十分混乱,到皖系军阀统治时,府院权限纷争已到了兵戒相见的地步。

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袁世凯统治时期,北京政府的政令尚能保持基本的统一。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各自为政,纷纷以军事实力干预政府事务,造成政出多门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混乱书面。

3)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组成联合内阁,除北洋派阁员外,段祺瑞很难控制其它阁员。

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16年中,内阁迭了40余次,平均每年更迭近3次,内阁最长的不过年余,最短的只有几天。内阁的频繁更迭,无疑给行政执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