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_杨贵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_杨贵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_杨贵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_杨贵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第25卷第3期2

014年6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V

ol.25No.3J

un.2014收稿日期:2014 04 2

5作者简介:杨贵庆(1966)

,男,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①陆元鼎: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建筑文化】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

杨贵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 摘 要: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包括:

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协调性、居住与生产活动空间组合的有机性、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聚合性以及聚落内部公共中心场所的标识性。这些整体性特征是对我国各地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物质空间形态特征的结构性认知和整体抽象。它们对应于特定的社会学意义:堪舆术和身体宇宙的思想、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结构特征、血缘和亲缘关系的脉络及其传承延续的作用以及空间结构对应的社会控制。当代人需要努力探索那些和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十分贴切的新时代的社会经济活力,从而来重新定义其社会学意义,才能真正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的建筑和空间环境特色。

关键词:传统聚落;整体性特征;社会学意义;空间多样性中图分类号:TU 0

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 3060(2014)03 0060 0

9一、传统聚落的概念、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

1.传统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指在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类为了定居而形成的相对集中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建筑及其空间环境,和英文“settlement”相对应。在这一概念中,“定居”是有别于人类早期在畜牧业时代游牧民族的居住状况,当农业从畜牧业分工出来,定居成为聚落发展的起始。此外,“相对集中”和“一定规模”有别于分散和零星的住宅建筑。在人类定居发生的早期,聚落多以血缘或族缘的关联而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聚居在一起,成为一种防卫和族群繁衍的支撑。此外,在“聚落”的概念中,

“特定生产力条件”是聚落存在的历史时代背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在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下的传统聚落以及在现代农业生产力条件下的现代聚落。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说现代住宅区是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条件下可大规模建造、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人居环境类型的话,那么,传统聚落就是指在传统农业社会背景和手工生产条件下小规模建造的人居环境类型。

由于是农业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对地形地貌施以很大改变,且建造取材主要依赖当地,手工建造难以规模化复制,因此,传统聚落空间显示出更多的地域性、多样性特征。我国许多地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地域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2.研究进展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表象不仅具有生动的美学价值,而且也具有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引发学者思考和深入探索。

我国学术界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于大规模各地民居调查,学术界出版了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专著,例如《浙江民居》、《安徽民居》等,形成了我国民居建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的研究,该学术会议从1991年

至1997年出版的五辑《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①

第3期杨贵庆: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

收录了全国各地参会学者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结合地方气候条件、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做了分析,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开始出现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探索,关注其空间表象后的文化含义。例如,东南大学王文卿在《民居调查的启迪》中指出:“在新疆、云南、浙江、安徽、江苏等地调查时,发现村落中的民居建筑……具有明显的共同点,却面目各异,通常把这些差异现象宏观地归结于地理气候、环境位置的影响,文化类型(宗教、民族)的影响和文化传播的影响。”他把传统聚落空间的特征要素与文化内涵相联系,指出:“各地村落的进口处都有类似标志性建筑物,或桥、亭;或阁、楼;或牌坊、塔;或广场等。这不仅是村落的标志,而且是人们共有的一种意识的反映,如皖南民居村落的‘高阳桥’,反映了村落兴旺发达的意识……村落的总体结构是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意识,一种观念和一种文化现象。”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建筑学界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例如,彭一刚从传统聚落的形成过程研究其景观环境的特征,指出由于各地区气候、地形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了各地村镇聚落景观的不同。②刘沛林以“古村落”为关键词,对我国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意境追求和景观建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指出“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的朴素思想在“和谐的人聚环境空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撰写的《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环境空间》③把我国古代村落划分为“原始定居型、地区开发型、民族迁徙型、避世迁居型和历时嵌入型”五个基本类型,提出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构想,被认为是较为系统论述中国古村落空间意象与文化景观的专著。李秋香基于我国10个较为典型的传统聚落,从历史、文化、经济和行政管理的视角,开展了大量乡土建筑的调查,综合研究了村落的特征和建筑风格,发表了《中国村居》④等一系列专著。孙大章系统梳理了我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历史发展脉络和类型特征。⑤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地域文化的发展演进,论述了传统民居建筑再生的途径和方法。⑥

进入2000年之后,我国学术界对于传统聚落空间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即采用计算机建模方法,对聚落空间所处的地形地貌环境和民居建筑布局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例如龚恺等编撰的一系列“徽州古建筑丛书”中的《晓起》⑦,研究者把早期对传统聚落地形地貌空间分析的理论构想,通过计算机建模的分析方法更为清晰和直观地表现出来,试图反映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聚落建造所达到的工程造诣。计算机建模方法的运用,提升了把聚落整体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研究的水平。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传统聚落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其聚落空间形态也开始发生剧烈变化,学术界开始从区域经济、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研究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的变迁。例如,李立选取我国经济、文化要素发达的江南地区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以乡村变迁为主线,试图再现这一地区乡村聚落演变的历史脉络,探索其演化的主导动力和运作机制,挖掘各种现象之下的规律性和真实性,为促进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策略。⑧在此期间,学术界关于传统聚落保护、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刘森林围绕村落市镇景观的要素构成、处理手法、建构系统、人居观念与聚居模式等做了整理和深入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王文卿:《民居调查的启迪》,载《建筑学报》,1990年第4期。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环境空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李秋香:《中国村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年。

龚恺:《晓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

分析,也涉及村落市镇景观变迁的社会机制和控制。①

传统聚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和成因,一直以来也是社会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伦敦大学研究院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江村经济》,就是选取了江苏吴江县的案例,从乡村社会生活的细节,全方位调查记录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内容,成为我国传统聚落空间表象下社会学考察的经典文献。费先生此后的《乡土中国》②等研究,更是通过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系统考察,对乡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了记录和分析。

在近来的一些研究中,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把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和社会内涵进行对照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例如,《晓起》研究中加入了对于“江氏晓起派族谱”的研究内容,对族谱内重要人物和“龙灯”象征意义等社会学要素进行了讨论,反映了我国对传统聚落空间成因研究的新进展。刘森林从社会机制和控制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明、清、民国以来的国家、地方、乡绅、商贾等对聚落空间的影响,在“乡规民约的控制及维护、运行与控制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精辟论述。他指出:“历史上对乡村建设和管理的探索未曾中断,社会不同阶层和力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由于传统聚落的发展以依托于自身资源为主,而乡镇又是农业社会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等资源的基础。即便是王朝更迭,亦能较快修复和保持相对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内生性特点”。③

总体来说,学术界关于我国传统聚落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不仅有国内研究者辛勤耕耘,而且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地被介绍到国内④,限于篇幅不能枚举。

3.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已有的有关我国传统聚落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希望探寻千百年来传统聚落表象魅力的原因以及表象之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因,试图揭示可以被认知和学习的规律。的确,传统聚落反映了特定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和建造技术的特征。它们的空间模式不仅记录了人类定居生活对于自然环境适应或改造的智慧,而且也承载了居住集体行为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制度信息。因此,传统聚落空间类型是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综合反映,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

与大量美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等研究文献相比,学术界从城乡规划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视角对我国传统聚落进行空间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城乡规划学是“揭示城乡发展规律并通过规划途径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学科”。⑤本文试图从城乡规划学的空间分析的视角出发,通过归纳提炼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的最为主要的整体性特征,从而分析这些特征表象下的社会学意义。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它们存在的社会本质,理解其空间特征表象背后的社会发展动力,而且,这对于我国传统聚落空间保护和再生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聚落的文化特色传承。近期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⑥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我国乡村传统聚落的文化传承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26

①②④

⑤⑥③刘森林:《中华聚落———村落市镇景观艺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原广司从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世界各地聚落的调查研究,从建筑设计的视角解构

分析了聚落环境和居住建筑中的构建及其文化表现,历经约30年完成了《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同年日本学者藤井明的《聚落探访》(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也被翻译介绍到国内,作者通过对世界上40多个国家500多个聚落调查分析,阐述了其选址、聚落形态的特点。

杨贵庆:《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载《城市规划》,2013年第10期。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2014年。

第3期杨贵庆: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二、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分析

尽管由于所处的地理气候条件、

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环境和当地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我国各地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纷呈多样,但是,如果除去各种民居建筑类型和具体空间环境呈现表象的个性因素,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归纳出若干最为主要的共性,即传统聚落空间环境所反映出的整体性特征:

1.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协调性

传统聚落最为基本的整体性就是它们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充分协调。通过对那些留存至今的我国传统聚落的考察,可以发现它们与自然环境条件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默契”。这种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协调共生,反映了先民对于选择居住生存环境的智慧。例如,充足、安全、不间断的饮用水水源,充分的日照条件,良好的自然风道,避免各种自然灾害的考虑,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对居住环境整体性的认知。同时,对于赖以生存的耕地的需求,也在与自然环境协调的考虑之内。例如,一些聚落建筑布局在坡地上,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洼地的水患,另一方面可以尽量少占平缓的耕地。其屋舍选址的重要标准是:既要考虑到常年水位在洪水期水位提升时不会淹没房屋,也要使其能够避开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还要使得房屋与耕地之间保持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人的步行和耕牛劳作的合理距离,因此不会将屋舍建在过于远离耕地的高坡陡坡(图1)。此外,对于聚落子孙后代的发展,

图1 与地形完美结合的桂北平安寨①

是与自然环境协调考虑的因素。例如,一些聚落选址发展的早期,往往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使得后代成长之后具有在邻近用地分户建造屋舍的可能。

在更多情况下,自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并不能充分满足传统聚落选址的所有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聚落的选址建造针对自然环境一些不利的条件将有所取舍甚至是进行改造。例如,在一些山地型传统聚落实例中,由于山地可耕地少,屋舍建筑尽可能地紧密布置,在尽可能满足山地等高线要求的前提下,不得不牺牲一些较好的住宅日照朝向。此时朝向对于节约用地来说,属于相对次要的因素。又如,在一些平原型传统聚落实例中,出于对引水饮用和防洪的多重考虑,须对原有自然河道加以治理改善,从而既解决了洪涝的威胁,又使得日常生活有充足的水源保障。

总体来看,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没有大型建造机械等设备,因此,传统聚落更多地需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与现代住区建造能力相比,虽然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条件之间的协调,反映出一定的被动性,但是,它们充分展示了先民对自然环境条件协调性的整体判断和综合多要素而系统决策的睿智。

2.居住与生产活动空间组合的有机性传统聚落空间的另一个整体性特征就是居住生活与生产活动空间的有机组合,成为不可分

割的整体单元。“

住屋平面”②

演变的特征,揭示了在传统农耕时期生产力条件下,由于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的限制和生活方式乃至文化的因素,传统聚落中的居住生活空间,如居室、厅堂、厨房、便坑等,以及居住生活延伸的重要公共空间,如公共祠堂、祖庙、坟地等,它们与耕作田地、河滩、石桥、集市等生产活动的空间在距离上非常邻近(图2)。从用地布局上看,传统聚落的居

住生活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相对分离但

6①②李长杰主编:

《桂北民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31页。杨贵庆:

《从“住屋平面”的演变谈居住区创作》,载《新建筑》,1991年第7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

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多元功能组合的整体性,成为传统聚落空间的典型特征

图2 桂北三江盘贵寨住宅与耕地、

河道之间的紧邻关系①3.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聚合性

传统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还反映在各种建筑所组成的群体空间,具有较为强烈的聚合感。从外部环境来看,聚落建筑鳞次栉比,一些建筑山墙相互搭接,建筑构件相互“咬合”,错落有致,形成系列的空间组合,使得传统聚落在周边自然环境背景下脱颖而出,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风貌特征(图3

)。这种空间组织的聚合性,在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社会文化条件下,有时显得非常“夸张”。例如,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建筑群,由于多种原因,造就了客家土楼通过向心围屋的方式聚居,在空间类型上其聚合性的特征十分显著(图4

。图3 晓起村落建筑空间的聚合特征②

传统聚落建筑群体空间组织的聚合性,不仅通过建筑空间组织方式得以实现,而且还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所形成的风貌特征来强调传统聚落的共识和认知。例如,在江西“晓起”的实例中,可以看到聚落中不同规模的住宅建筑,通过建筑墙体和屋顶的相同材质、

多样但有协调的建筑形式(例如门洞、窗洞、封火墙)以及“粉墙黛瓦”的色彩控制,形成了连续、丰富、错落有致的建筑天际轮廓线,表达了十分鲜明的空间形态的聚合性(图3

。图4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空间的聚合特征

4.公共中心场所的标识性从传统聚落空间内部来看,公共中心场所的标识性是其重要的整体性特征。几乎所有传承至今的传统聚落,在其内部均有村民公共聚会活动的地方。公共中心场所一般具有不同于住宅建筑外部空间肌理的特征,它们往往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配置以较为特殊和重要的公共建筑,如鼓楼、戏台、宗庙等。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公共建筑布置在传统聚落用地的几何中心,由于它们位置显著且建筑功能类型特殊,再加上这些建筑的高度和样式的突出,使得它们具有明显的标识性。也有一些传统聚落,由于地形地貌等原因,其公共中心场地和公共构筑并不一定位于聚落用地的几何中心,但是因为它们所起到的地形地貌和构筑高度的控制作用,仍然成为聚落的活动中心。例如,桂北的岩寨,鼓楼及其广场偏离村寨一侧,靠着河岸并沿路布置,但是鼓楼的高度明显超过普通住宅,因此,它仍然成为视觉的中心。这种空间的整体性特征,类似于欧洲小镇教堂的建筑功能和景观意象,教堂尖顶打破了小镇建筑群体舒展平缓的天际轮廓线,从而成为公共场所的标识。

46①②③李长杰主编:

《桂北民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531页。龚恺:

《晓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日]建筑思潮研究所:《住宅建筑》,日本:建筑资料研究社,1987年,第8页。

第3期杨贵庆: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

在少数情况下,传统聚落的外部环境条件极为苛刻,其公共中心场所并不一定具有较为开敞的用地。例如,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内部,在几何中心位置设置了祖堂。尽管祖堂占地和高度都十分有限,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突出的位置,祖堂仍然成为聚落的重要场所标识(图5)

图5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内部祖堂的场所标识性①

三、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表象下的社会学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归纳我国传统聚落空

间的四个主要的整体性特征,即:与自然环境条

件的协调性、居住与生产活动空间组合的有机

性、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聚合性以及聚落内部公

共中心场所的标识性。这些空间特征是对于传

统聚落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认知,是对我国各地丰

富多样的传统聚落物质空间形态特征的整体抽

象。那么,这些整体性特征的表象背后,诠释了

哪些社会学意义呢?

1.堪舆术和身体宇宙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协

调性特征,反映出先民对于聚落选址过程中朴素的

科学认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先民逐渐总结出

关于如何更好地选择定居地的经验教训,并形成

“堪舆术”的基本定律。这种表述“风”与“水”和居

住生活关系的科学认识,成为我国特有的“相宅择

地”的“风水”理论的重要思想。换言之,堪舆术在

我国传统聚落选址和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

文列举的传统聚落中有关对地形、地貌和建筑朝向

的处理方法,一般都符合堪舆术的基本原则。例

如,在当时传统农业生产力条件下,由于难以做到

远距离管网输送,因此,聚落对饮用水及其邻近性、

安全性、持久性的依赖与堪舆术所强调的“得水为

上、藏风次之”的原则是一致的。

堪舆术(堪舆学或“风水”理论)对传统聚落

选址和建造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建立了天、地和

人的整体思维,把人的生命规律和活动组织同大

自然的生态规律相结合,建立了“身体宇宙”与自

然宇宙的一致性。“身体宇宙”可以理解为人的

个体的生物性与大自然的生态规律的同构,个体

生命信息带着大自然宇宙的生态规律信息。这

种“同构”和“全息”的思想假设,甚至还被延伸到

人的身体内部。例如,传统中医学相信,人的耳

朵与身体的多种重要器官相关,脚掌底的穴位也

被认为与身体器官布局同构。因此,耳穴疗法和

脚底按摩等常被用作治疗身体疾患的方法。在

“身体宇宙”的思想指导下,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

和定居活动,被认为是大自然宇宙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因此,尊重自然、顺乎自然、道法自然

等,成为先人对待聚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条件的

重要原则。这种原则可以被解读为:人的聚居活

动同大自然其他生物种群的聚居生长和活动相

类似,都是大自然生态规律中的一部分,是宇宙

的一种“分形”,具有与其他生物种群繁衍生长相

类似的组织结构。人类的定居活动应该与其他

的生物种群协调共生,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

“身体宇宙”的思想和人群聚居的这一生物

种群的组织结构,在我国传统聚落选址和建造过

程中,被先民创造性地“转译”成为特定的空间结

构类型。例如,在我国传统聚落通常使用的“合

①[日]建筑思潮研究所:《住宅建筑》,日本:建筑资料研究社,1987年,第55页。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

院”空间形式中,身体宇宙被诠释为多种围合式的院落空间。四合院的身体宇宙恰当地反映了人与空间的转换关系(图6),这种形式又恰好与我国长期传统农业生产力条件下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呼应,成为我国传统聚落整体空间结构中典型的空间单元之一。即使是有的传统聚落因为地形地貌条件所限,难以形成四合院形式,但是仍然通过“三合院”或不规则院落等形式,通过空间围合来表达“聚气”的理念。

图6 四合院身体宇宙①

2.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结构特征

我国传统聚落居住与生产活动空间组合的有机性,是特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阶段下的反映。由于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条件限制,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状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依赖劳动力和牲畜,没有当今机械化的便利。因此,在聚落空间布局方面,客观上要求住宅和耕种田地之间有一个合适的空间距离。如果超越这一合适的出行距离,人们就难以方便地出行和返回,难以有效地耕作劳动。因此,聚落的居住与生产活动空间组合的紧密关系,是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特征,不仅反映在住宅和耕作生产的空间距离上,而且还反映在其他居住生活的全部。例如,坟地的选择也是位于一个可以被接受的范围内。它既要离开住宅集中的区域,但又不能相距太远。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需要祭奠已故的亲人。在没有机动车的时代,所有与定居生活相关联的重要功能,都必定在一个合适的空间距离半径内。如果超越了这个半径,那么,人们在心理上将难以对其构成日常感知的内容,从而最终将选择放弃。因此,劳动力和牲畜合理往返的距离、重要的居住生活功能的联系等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关联,均受制于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在传统聚落内部,建立在特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生活关系的结构特征,从而形成了诠释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的社会发展逻辑。

3.血缘和亲缘关系的脉络及延续

我国传统聚落建筑群体空间形态所展示的聚合性表象背后,是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脉络的表达。一般情况下,传统聚落由早期先民因各种原因迁徙而定居之后不断发展扩大、繁衍子孙。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聚落中的年轻女性外嫁出去,成年后的男丁往往要迎娶外氏女子,如此传承延续下去。长期下来,聚落中的大多数住户之间存在一定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形成了较为明晰的族谱结构。在同宗子嗣繁衍传承过程中,长辈和家族对后辈成年结婚分户的照顾,往往通过继承房屋或在邻近用地建造新居的方式来体现。因此,邻近建造屋舍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家族的日常生活和联系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使得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更为紧密和牢固。这种相互依存、共同支撑的家族社会关系,诠释了传统聚落建筑群体空间形态聚合性特征的社会意义。

传统聚落空间的这种聚合性特征,除了对其内部社会关系起到积极的聚合作用之外,它对于外族的社会意义也同样重要。在自由开放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聚落空间的聚合性对外展示了本聚落社会力量的强大程度。而在一些偏远和存在潜在敌意的环境中,聚落空间的聚合性则担当了特定的防卫功能。例如,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空间聚合性,对内采用向心开敞式的布局,对外则采用森严的防护外墙,底层的开窗大小已经无法满足人的尺度,只能容纳抵御外部入侵时的枪械。

4.社会控制的核心价值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内部公共中心场所的标识性特征,不仅是景观视觉的中心,而且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其位置、高度和布局方式的特殊性,起到了表达社会控制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

①一丁、雨露、洪涌:《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262页。

第3期杨贵庆: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

封建社会中,聚落空间布局和建造受到了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重影响,并以“拜天祭祖”的社会活动形成聚落成员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维系。在自然力量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田耕种的收成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因此,先民对于敬畏自然、祈求风调雨顺、欢庆丰收等方面极为重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一些传统聚落内部公共中心或一些重要位置建造的鼓楼及其广场、祈求天地神灵护佑的庙宇等。很多时候鼓楼和广场往往就是用来庆祝丰收活动的场所。在社会力量方面,聚落空间布局受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影响。祖堂或祠堂是聚落社会生活中精神的象征。一般情况下,这些建筑均位于十分突出的位置,建筑高度和形式也往往有别于普通住宅。传统聚落社会控制的过程,是通过在公共中心场地、祖堂或宗族祠堂举办族人的公共活动来完成的,例如族人议事、婚丧娶嫁乃至惩戒不轨行为等等。

前文举例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在方形、矩形或圆形平面的中轴线对称位置建造祖堂,作为族人议事、婚丧典礼和其他公共活动的用途。由于用地条件紧张,祖堂的规模被压缩得十分有限,但由于其位居场地中央的角色,公共中心场所的标识性仍然突出。它以向心的方式表达了家族等级关系和社会控制的力量。因此,聚落的社会控制通过空间秩序来表达,反映了空间的社会学意义。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这些特征的表象背后蕴含着相应的社会学意义。因此,聚落空间形式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义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在空间整体性特征和其社会学意义之间建立相应的关联,如图7所示

图7 传统聚落整体性特征对应的社会学意义示意图

基于对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的分析,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两个方面的启发:

(1)深入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丰富多样和耐人寻味的表象,可以归纳总结出若干共同意象的整体性特征。这些特征的本质是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态,具有特定的社会学意义。因此,在物质空间和社会学意义之间可以建立相互承载和表达的关联。换言之,只有能够准确表达特定的社会学意义,空间才具有社会性。这一认识要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应深入了解设计使用的对象,体现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的特点,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原创性的规划设计作品,使得作品具有特定意义的多样性,而不是片面追求空间形式的多样化。

(2)通过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的社会学意义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当今传统聚落物质空间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因为,在当今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的生产力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更多的状况是:传统聚落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不复存在,现有的空间形式已经成为物质“躯壳”。如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关联性来认识,当下传统聚落物质环境和社会活力普遍衰败的困境则是难以抗拒、难以避免的。因此,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只是从美学、建筑学和旅游者猎奇的角度去考虑如何美化,而是要从功能再生和社会动力上去深层思考。巨大的挑战是:现存的聚落空间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它们能否担当起新时代的功能呢?如果传统聚落的传承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的话,那么,当代人就需要努力探索那些和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十分贴切的社会经济活力,从而来重新定义聚落的社会学意义。

(感谢刘丽研究生协助查询相关资料!)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

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and Social Sig

nificanceof Traditional Chinese 

SettlementsYANG Gui-q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

hai 200092,China)Abstract: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s of sp

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ettlements include coordinationwith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organic feature of spatial combination between living 

andproduction activities,aggregation of building spatial forms,and cognition of inner public center ofsettlements.These integrated features are overall abstraction and structural understanding for thediverse physical space form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All these spatial features corresp

ond to relevant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such as thoughts of Fengshui and body universe,relationship between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reflecting 

the structures of local social life,and the role ofkinship and its continuation.Spatial structure corresponds to social control.Nowadays,it is very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appropriate social and economic vitalities of traditionalChinese settlements,so as to redefine its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and to really help preserve andsus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settlements.Key 

words: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ignificance; spatial diversity(责任编辑:曾 静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

(上接第48页)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HUA 

Jian(Culture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

hai 200235,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construct a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ultural strength,it is important toimplencen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We should absorb usefulexperienc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 strategy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ofChina’s cultural industry,including general conception,stage goal and innovation path.At the macrolevel,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op design and explore the divers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s.At the micro level,we should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startups,integrate industrialfactors,foster industry subjects and improv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system.And we also shouldcombine domestic strategy 

with international strategy.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of China;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ath(责任编辑:周淑英)

86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科学的社会意义

科学的社会意义 什么是科学?综合来说,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同时,它反映了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人类实践并且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指导着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科学就如霍金的黑洞,神秘而深奥。但是我们人类正有着夸父逐日般的执着,我们对科学的探索永不止步,并且趋于完美。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科学仅仅是趋于完美而非达到完美。科学是个成长过程,而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正如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因此,没有探索的精神,没有敢于接受一切新观点的勇气,没有铲除一切旧观念的决心,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是无法存在的。 很多人总是片面的认为,科学只产生于近代,因为近现代的社会技术决定了科学的发展。其实不然,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30万年前,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距今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新的劳动工具—弓箭。弓箭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组织地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剩余的猎物则被饲养起来,使人类由狩猎进入的畜牧时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绕钻杆打孔的方法钻木取火,又发明了摩擦生热的制火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的手段;用火炼制粘土,发明了制陶技术;用火熔化铜和铁,制造出金属农具,使人类结束了一万多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最为恰当。说来幸运,本学期跟随邓老师畅谈国学与人生智慧,从中感触颇深。 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市场经济文化领衔世界,传统文化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快步向前追寻的同时,当人们逐渐发现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东西的丧失时,猛一回头,顿时醒悟,原来老祖宗用生命践行出来的那些精神财富是丢不得的,我们应该带着他们出发。于是,最近这些年不少领域出现了“国学热”。也许有些人仍然不明白,那些“过时的”的东西对于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到底有何意义。我想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朝代怎么更替,人性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必须长存的,一旦真的缺失,那将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就拿《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来说吧。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踌躇满志,徘徊于列国之间,虽说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失败的,但很显然,他十几年的传播与游说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身处乱世,依然能有人赏识自己的才学和主张并道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般敬重的话,足以寂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仪人奉劝孔子的弟子,不必为丢失官职二忧虑,这个世道早就乱了套,唯有你们夫子的仁义主张才能安抚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世安稳。孔子这几个学生就像如今满腔热血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应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共同去创造太平盛世,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一则小小的论语故事便能给世人以重大警示,时过境迁,这样的品德难道不适用了吗?显然不是。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 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 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 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角色集: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概念和社会行为的 “意向”概念 (就社会学这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常用词在本书中的意义来说,)社会学指的是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行为”在这里表示人的行动(包括外在的和内心的行动,以及不行动或忍受),只要这一行动带有行为者赋加的主观意向“。社会”行为则表示,根据行为者所赋加的意向而与他人行为有关,并在其过程中针对他人行为的一类行动。 一、方法论基础 的可以是: “意向”在这里指一个行为者在 某一具体环境下主观上实际持有的意向,或者②一群行为者在特定的一系列事件中平均或近似持有的主观意 在一 向;个思维构造的纯粹状态里,被视为典型的某个或某些行为者主观持有的意向。意向是否客观上“正确”或者是否能够被形而上学地论证为“真”,在此毫无意义。在这一点上,研究行为的经验科学如社会学和历

史学,与研究行为的各种带有价值判断的学科如法学、伦理学、道德学、美学等不同,后者试图研究的,是其对象的“正确”或“有效”的意向。 有意向的行为,与(如我们希望在这里说的)单 纯反应性的、无主观意向的行为之间,没有任何确定的界限。与社会学有关的行为中,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纯粹习惯性的行为(见下文),就处在两者的界线上。在人的心理生理活动中,有时根本就不存在具有意向的即可以理解的行为。还有些行为的意向,只有专家才能辨认出来。神秘的从而无法适当地用语言表述的行为,对于那些不能产生这些行为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反之,把特定行为产生出来的能力,不是理解这一行为的前提条件。“不是恺撒的人也能理解恺撒。”要明确地理解一种行为,完整的“行为重现”是重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条件。在一个行为过程中,可理解的部分和不可理解的部分常常混在一处、联成一体。 所有的说明,就像整个科学一样,都希冀“明 确”。明确的理解具有的特征或者是理性的(因此是合乎逻辑或者合乎数学规律的),或者是可设身处地领会的(情感的,艺术上可感受的)。这里,理性的特征表示,对人的某一行为来说,它所具有的全部意向都完全的和透彻的被理智地理解了。可设身处地领会的特征则表示,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世界都被重新完整地想象出来。理性的理解,即对行为意向的直接和清晰的理智把握,能够实现的最高层次,首先是在数学或逻辑中,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社会学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学学习心得体会 之互联网下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之我见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所谓网络化指的是用纵横交叉的互动式信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把电脑的互联网络普遍化。”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到达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这对我们传统的社会分层方法提出了挑战。 一、传统社会分层标准的评界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等级没有同的多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方法,因学者们研究目的而异,这一分层标准各没有相同,因此分层结果也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一分层标准的选择要使划分后的各阶层间有较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社会分层标准选取是建立在社会成员某一方面的异质性而非同质性基础上的,因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同质性的具有失去了社会分层的意义。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的多少,政治标准——权力,以及社会标准——声望。现代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韦伯分层理论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比拟有代表性的模式有:韦伯-沃纳模式、帕森斯和布劳-邓肯的职业分层模式,达伦多夫等抵触论者的权力分层模式等。 纵观自韦伯以来的各大分层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财富、权力、声望是每种分层模式中分层标准的题中之义:沃纳的分层标准只是韦伯分层标准的细化和进一步操作化,没什么新东西;帕森斯及布劳-邓肯模式视职业为财富和声望差别的根源,其前提也是肯定财富和声望的差别性的,其潜层的分层标准也是基于财富和声望之上的;而抵触论者的权力分层模式也是以韦伯分层模式中的一个单一标准为依据进行的。所以,韦伯提出的三个基本标准被西方学术界广泛接受,这也说明他的分层标准有很强的解释力,抓住了社会分层的关键,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社会分层的基础是社会成员的差异性,随着社会的不时变化,我们的社会正从韦伯所处的工业时代,经历贝尔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正跑步进入网络时代,传统的分层标准在当今社会正逐步失去其具有的基础,下面我们来对它们逐一审视。 二、网络时代传统分层标准的消解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的分层标准正逐渐被消解: (一) 网络时代财富占有方式的改变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摘要:社区这一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纷繁复杂的定义导致了理论上的误识与现实的实践困境。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当前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复归滕尼斯的社区命题,对社区做出较为涵盖式的廓清,进而避免了因为社区概念的误导而带来现实践行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概念共同体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概念的廓清则是社会学研究之社区部分的基础任务之一。“社区”概念从形成起至今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界定“社区”。以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百种。笔者认为,致使这种定义混沌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界定社区概念的标准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者为了进行领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而阻碍了社区概念的普适性界定的形成。理论上的误识又间接导致社区概念在实践演绎中的误用,然而,实践中社区的不断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理论研究的趋向。因此,在诸多表象为冲突的经验诠释中,寻求一种共识的经验概括直至形成统一的命题表述是理论研究的必须。本文试图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历史与趋势,结合我国社区以及发展研究的实际需要,尝试对社区概念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廓清。 一、社区概念的经典表述 在欧洲社会学研究领域,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谈社区,都要复归滕尼斯对于社区的首创性认识。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裴迪南德·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滕尼斯认为社区应是以情感为主导维系的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R.E.帕克是最早将德文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的Communityand Society。1936年,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强调社区的地域性以及群体性。 基于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境遇,国内诸多学者也都对社区的概念作了常识性的概括。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将“community”一词翻译成“社区”,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同时,郑杭生指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也集中关注社区的地域性与群体性。

社会学答案

单选题 2.第2题 孔德的代表作是() A.《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B.《权力精英》 C.《实证哲学教程》 D.《神圣的帷幕》 C 4.第4题 下列关于角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角色内含着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 B.角色与身份是相同的 C.角色与地位是相同的 D.角色与社会期待无关 A 10.第15题 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指() A.身份 B.地位 C.角色 D.角色丛 B 15.第22题 认为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文化要素代表不同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的文化分析视角是() A.生态学视角 B.互动论视角 C.功能论视角 D.冲突论视角 D 26.第50题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家是() A.齐美尔 B.涂尔干 C.滕尼斯 D.帕累托 标准答案:A 28.第52题 如同们师兄弟这样群体成员对其有忠诚感的群体,属于() A.外群体 B.内群体 C.正式群体 D.次级群体 标准答案:B 4.第4题 以下沟通方式,属于语言沟通的是()A.借助面部表情的沟通 B.借助身体姿势的沟通 C.借助行为举止的沟通 D.借助文字的沟通 标准答案:D 16.第16题 家庭的本质关系是() A.婚姻关系 B.血缘关系 C.收养关系 D.同代关系 标准答案:A 18.第18题 社区发展的直接目标是() A.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 B.协助社区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 C.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 D.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 标准答案:B 23.第23题 按照霍尔的观点,45至120厘米的距离属于() A.个人距离 B.公众距离 C.亲密距离 D.社会距离 标准答案:A 30.第30题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是() A.再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开放,继续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封闭 B.再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继续社会化具有强制性 C.再社会化在成年早期进行,继续社会化在成年之后进行 D.再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继续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标准答案:D 1.第1题 假设教师、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声望分别是75分、70分和65分(满分100分),如果一个人从警察变成了教师,他的社会流动属于() A.向上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地理流动 标准答案:A 3.第3题 被假设为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的原因变量是()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学习社会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社会学学习心得共4篇 社会学学习心得一:社会学学习体会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人们的交往互动为基础的各种关系体系,以及在人们的交往互动和社会关系体系背后的规则的学科。《社会学概论》则是社会学的入门课,就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念进行一般性介绍的一门课程。通过这学期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意义重大,具体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我们更自觉的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不少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些不可缺少的知识。在过去传统的社会中,或者在现在比较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地区,生活简单,靠传统的礼俗或习惯指导人们的生活,维持集体生活,个人在这方面进行的过问和思考的成分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人们在交通频繁、传播媒介畅通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复杂性增加了。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兴起,我们的社会行为必然引起变化。现代社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人们再靠传统的社会生活知识已远远不适应了。因此必须积极学习、熟悉现代

社会的有关知识,自觉地适应变动着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告诉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使我能够做一个文明的、有文化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社会公民。 二、学习社会学能够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只有在经济目标能够顺利地转变为具有社会效果的时候,这种经济目标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由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然而然的过程,而要依靠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财富有了很大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其分配形式限制了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的合理性。可是社会主义为人民财富的分配的合理化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转变社会效益的研究,使国家财富更合理地转变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更科学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三、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感觉社会学各门分支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理论的说明,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案。特别是有关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是许多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国外大量出现的所谓智囊团、思想库、脑库,都是以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宗旨的。而社会学的科学调查、分析、预测为社会发展战略提供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1.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 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 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整理版]韦伯:社会学基础概念

[整理版]韦伯:社会学基础概念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提示:这种开宗明主义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难免显得抽象和远离现实的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并不要求新颖。相反,它只力求——也可以说是希望——用比较有的放矢的、比较具体的(正因如此,自然会显得也许有些学究式的)表达方式,来表述任何经验社会学在谈及同样事物时,实际上所指的是什么东西。在应用似乎是不同寻常的或新的表达方式的地方,情况也是如此。与在《罗各斯》杂志第4卷上发表的论文[1913年版第253页等。(《科学论论文集》第3版第427页等)]相比,这里用的术语非常简单,因而在很多方面要有所修改,以求尽可能做到易于理解。当然,要求无条件地大众化和要求概念应该尽最大可能严密,并不是总能一致的,而且在必要时要为后者让路。 关于“理解”一词,请参阅K?雅斯帕尔(1883-1969,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通心理病理学》[亨利希?里克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的《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第2版(1913年,第514-523页)中的若干见解,尤其是盖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历史哲学的若干问题》一著中的某些观点,也在参考之列]。在方法上,正如已往常常提到过的那样,我在这里也要提一提F?戈特尔的《言词的统治》一文所描写的过程,自然,这篇论文有些晦涩难懂,而且也不是处处都把思想表达透彻;在实际内容上,我要提到的是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优秀作品《共同体与社会》。此外,还应该提到鲁道夫?施塔姆勒(1856-1938,德国法哲学家)那部常常把人引入歧途的《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经济与法律》,以及笔者发表在职《社会科学文献》第24卷[(《科学论论文集》1907年第3版的第291页等)]的论文,拙文在很多方面已经包含了下述论著的基础。在方法上,我与齐美尔(在《社会学》和《货币的哲

对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认识社会学 1、对于社会学的接触 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我才接触到这门被人关注甚少的专业——社会学,然后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门专业,带着我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始走进社会学的世界。 2、对于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1)什么事社会学。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在我脑中,社会学的概念很是模糊的,更谈不上中形成具体的内容了,所以首先我思考的是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并且,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我对这个概念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看这个概念就能够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社会学是会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来研究怎么解释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解决。从老师口中我也了解到,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统计这几门最核心的课程,而要想真正的研究社会学,还必须对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也就无法真正掌握社会学。 (2)学习社会学的意义所在。每一门科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社会学的价值和人们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又何在呢?我觉得其意义之一就是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社会学会提供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意义。社会学帮助人们

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等方面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最终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就是可以利用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3)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优势所在。首先是讲对于社会学这个专业学科来说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我们的学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经济学唱主角的话,现在和未来20年应该是社会学和相关学科可以更多的发出声音来。因为当我们强调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涉及到非经济因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各种统筹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政府决策的过程,老百姓也会越来越关注。所以我们的学科还是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对于刚进大学学习这门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 (4)社会学这门专业的职业去向是什么。我们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们以后的就业有着直接或间接上的联系,那社会学的就业趋势也是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社会学在国内还没有被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所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学科正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始出现困难。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学来逐一解决。社会学专业的职业去向主要有哪些呢?目前,在社会领域还没有一个部门是必须由社会学来提供专门人才的,但是除了纯技术性职业(比如会计),大多数的社会领域,如新闻机构、政府部门、市场运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等部门,社会学毕业的学生都时能够胜任的。因为社会学的训练不但赋予我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Yunlin Bao of Yanqing Country 传 统 民 居 与 乡 土 建 筑 —— 延 庆 县 榆 林 驿 空 间 格 局 研 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 以北京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为例 建筑 摘要:榆林堡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和古军事城堡。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证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物资料。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选址、空间格局、典型街巷空间、街巷节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榆林驿;村落空间;街巷空间,街巷节点 Abstract :Yulin fort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ancient dak and ancient military castle in Beijing area. It is the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historical testimony of Beijing YouYi culture , also is the important evidence and data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eijing military and history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s a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real data. 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location selection, space pattern, typical of yulin fort street spaces, street node, etc. Key words : Yulin Yi; Village space; Street space; Street node 1、榆林堡村综述 榆林堡始建于元代,位于延庆县西南部,因旧有榆树林而得名(图1)。元代的驿站极其兴盛, 站赤制度是朝廷的神经与血液网络, 正如 《元史·兵志·站赤》开篇所言: “元制站赤者, 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 布宣号令, 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 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 陆则以马以牛, 或以驴, 或以车, 而水则以舟。 而梯航毕达, 海宇会同, 元之天下, 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历史中的“凸”字形城堡—榆林古驿站(图2) ,位于北京延庆县县城西南与河北怀来县交界处, 是一座带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古驿站。榆林堡因拥有 大片榆林而得名。如今,榆林已经找不到了,只剩 下孤零零的驿站遗址。榆林堡实际上有两座城堡遗 址,一南一北,大体呈“凸”形,南城小、北城相 比较大。 元大都( 今北京)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同时也是全国驿站的中心。其驿道纵 横, 站铺林立, 建成了以大都为总枢纽的邮驿网 路。元代的皇帝, 每年春末夏初, 要由大都往上 都避暑, 到了秋季, 车驾又要从上都返回大都。 因此, 大都与上都之间的驿道, 就成为元代皇帝 每年巡行的 必经之路, 也是元代最为重要的国 道。榆林驿是大都至上都十二站中的一个重要驿 站, 是元朝皇帝车驾扈从的必经之地。《元史·世 祖纪》载: “中统三年( 1262 年) 五月, 自燕至 图1 村落入口处“榆林驿城遗址”(立于一九九九年九月) 图2 “凸”字形榆林驿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族群 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 米德的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并不使用组成群体的那些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构造社会群体的行为,相反,我们从特定复杂的群体行动的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那些组成这个群体的单个个体行为。因而,他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不能象希腊学者将其定位在心脏、大脑或者其它器官的。它是一种必须与整个身体联系起来的社会实体,只有自我与身体联系起来了,它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把它当作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得组成部分来考虑;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并且自我具有下列特征,即它是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既使它与其它对象区别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所以,在表明人类都有自我之下,米德仅意指人是他自身的客体。 米德首先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在选取了研究的切入点之后,他展开了对自我的构成性分析——客我的一面和主我的一面。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米德指出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 的态度做出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它是允许更多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出现的发动机。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这种调整会改变他所反应的那一环境的类型,世界也相应的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而具有稳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的客我则能够得到共同体的承认。当然,就构成个体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而言,米德指出,这二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本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不断进行下去。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有意味的符号、玩耍、游戏。姿势的对话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只有这种符号的理解成为共同的经验时,交流才成为可能。通过交流沟通,个体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某种心理内容,或者是说获得了自我。米德指出,自我在婴儿的早期并不存在,通过其与周围的诸社会个体的符号互动,作为他与该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其中诸个 体之关系的结果才产生出来。 具体来说,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在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看待自己的能力,即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在玩耍中儿童可能扮做一个母亲、警察或教师,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视自己具有了一种把自身置于那些有意义的他人地位的能力。由此发展下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让位于游戏规则和配合。个体开始懂得它必须按照他在一个既定角色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必须按照他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知觉自己。正在玩棒球的人做什么是由他所具有的这个球队的其他每一个人的态度控制的,这些人的态度至少可以影响他自己特定反应。个体把这些他人的态度内化于自己心中。当个体把采取他人的态度来知觉自己的态度或行为的观点扩大到他所在的社区或社会时,自我发展进入最后的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或称为“一般化他人”, the Generalized Other)。这时,个体被认为有能力假定推断一个社区总的观念,或总的信仰、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一、对社会学的认识 (一)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的研究问题无一不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变化,因此,社会学是从系统的社会整体出发,综合地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动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整合、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等社会事实的学问。 1、社会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这一完整体系 以及论述与整个社会有关的各种社会法规、过程和人群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通过研究社会 发展情况以及其方法和规律,来促使社会良性运行。 3、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 性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以其科学的社会 观,寻求社会生活的系统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成或社会制度的科学,是研究社会关系 的科学。

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一)社会学的功能 每一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社会学在其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完善,其作用不断得以发展,社会学的作用在于描述、解释、预测、规范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可以客观、完整地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这使得我们能够客观的认识社会。社会学说明了社会事实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揭示了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去预测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社会学是在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并且规范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1、对人自身的作用 首先,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社会知识,促进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帮助人们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最终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能够使我们利用所学的社会学基础知识,更加科学的分析以及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理解他人,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对整个社会世界进行探究,从而使我们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