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复习学案

初中历史复习学案

初中历史复习学案
初中历史复习学案

高级中学初三历史备课组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一:北京人

考点二: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考点三:炎帝、黄帝的传说

1、北京人大概生活在什么时间?他们生活在哪里?

答:大概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2、北京人有何身体特征?有何生产能力?

答: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够使用和管理天然火。

3、北京人的生活组织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答: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样生活的原因:环境极为恶劣,工具则十分简陋,个人无法生存。

4、火的使用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可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照明、防寒;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北京人遗址的世界地位是什么?

答: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址最丰富的遗址。

7、炎帝和黄帝大概是什么时期的传说人物?华夏族的形成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答:距今约四五千年。因为他们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此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后的华夏族。

8、为什么黄帝被称为人物初祖?(黄帝有什么贡献?)

答: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造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因此后人把黄帝成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一:西周分封制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考点三:商鞅变法

考点四: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答: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2、分封制下,什么人有权得到分封?得到分封的诸侯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答:周天子的亲属、功臣有权得到分封;

诸侯权利:得到周天子分给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平民、奴隶;

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3、西周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分封制有什么意义?

答:西周是一个实行分封制的奴隶制国家。意义:开发了边远的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总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答: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的总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大变革。

5、春秋战国的大动荡、大变革分别指什么?

答:大动荡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大变革指的是这一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6、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变革分别有什么具体表现?

答: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利上则以秦国在岷江修筑的都江堰为代表,至今仍起作用;

政治上:春秋时期各国争当霸主,战国时则更以兼并为目的,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

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上大解放。

7、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新开垦的大量荒地成为新兴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掀起变法运动。

8、商鞅变法的时间和人物分别是什么?商鞅变法是什么性质的变法?

答: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性质: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9、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哪一条内容?

答: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此条内容最能体现变法的地主阶级性质)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或有军功都有相应的奖励;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10、商鞅变法有什么意义?

答: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11、商鞅变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

12、老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有何重要贡献?

答: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互相转化,因此老子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13、孔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物,是儒家学派的传世人,既是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

14、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还有哪些主要思想和教育理念?

答:其核心思想是“仁”。

他还主张“爱人”和“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他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温故而知新”。

15、孔子跟哪些著作有关?

答: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孔子晚年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了《春秋》一书。

16、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17、“百家争鸣”除了孔子和老子之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分别是哪个学派的?有什么主要思想?

答:墨子(战国):墨家,“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战国):儒家,反对一切战争,要求“仁政”治国,主张保护自然资源;

庄子(战国):道家,“无为而治”;

韩非(战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春秋):兵家,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考点一: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考点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考点三:丝绸之路

考点四:造纸术和《史记》

考点五:佛教传入中国

1、秦朝由谁在何时建立?秦朝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答:由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建立。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具体是怎样的?

答:为了适应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设三公分管,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实行郡县制。

3、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政治上(如上题,此处略);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

文化上:统一文字,先小篆后隶书(有利于全国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统一)

思想上: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蒙恬北击匈奴,灵渠沟通长江、珠江水系)

4、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有何作用?

答:使秦朝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统一国家。(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

5、汉武帝如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

答: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经济上:把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北方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有什么作用?

答:汉武帝的措施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7、两汉时期的西域指哪里?汉武帝为了什么原因派谁出使西域?

答: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为了联系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8、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为了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的管理,在什么时候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

9、丝绸之路是怎样开通的?

答:张骞第一次出使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第二次出使后各国也派使者回访长安,使得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之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互相往来,逐渐形成了这条中西交通陆上要道。

10、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

答:长安河西走廊敦煌阳关(或玉门关)安息(西亚)大秦(古罗马)

11、丝绸之路上主要流通什么商品?

答: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往西亚和欧洲,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也输入中国内地。

12、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

答:沟通了中西方的路上交通,加强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3、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答: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14、造纸术来源于什么朝代的谁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源于东汉蔡伦的发明。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们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15、佛教是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我国的?(佛教其它考点内容请参照三大宗教考点)

答:佛教是西汉末年(公元前后)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16、《史记》是什么时候谁的作品?

答: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作品。

17、《史记》记载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它的体例是怎样的?

答: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8、《史记》有什么价值?

答:是重要的史书,研究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的重要资料,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考点一:三国鼎立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三:王羲之和祖冲之

1、赤壁之战的对战三方分别是谁?时间和意义又分别是什么?

答:三方:曹操、孙权、刘备;

时间:208年;

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是多少年?对立的三国分别由谁建立,国号和都城分别是什么? 答:三国:220年曹丕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国号:蜀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最终形成)

3、三国鼎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积极:三国统治者为了竞争,都很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

消极:三国鼎立不是全国统一,不利于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5、三国时期的台湾叫什么?当时哪国船队曾到达那里?船队的往来有什么意义?

答:夷洲;吴国船队曾到达那里;意义: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6、北魏是什么民族建立的政权?大致统治了哪个区域?其著名皇帝是谁?

答:鲜卑族;大致统治了黄河流域;著名皇帝是孝文帝。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①背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③措施:a、迁都洛阳;

b、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c、社会生活上: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服,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思想文化上:学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等。

④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蓉和,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8、祖冲之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物?他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

成就:著有《缀术》,而且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值,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9、王羲之是何时人物?有何成就?

答:东晋书法家。成就:其《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他本人被后人称为“书圣”。

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点一:隋代大运河

考点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考点三:隋唐科举制度

考点四: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考点五:唐诗的盛行

1、结束南北朝分裂对峙局面的是那个王朝,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和统一时间?与历史上哪个朝代最相似?这两个朝代有那些相同点3?

答:①隋朝;②隋文帝杨坚;长安;581年、589年③秦朝;

④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都开创了新的制度、兴建了流传百世的大工程;都因统治者的暴政而亡国;都非常短暂。

2、世界古代史上最长的大运河是在哪个朝代哪年哪个皇帝开通的?目的、中心、南北起点、全长、流经的四段和沟通的五大水系分别是什么?评价?今天它仍然发挥着什么作用?答:①隋朝;605年隋炀帝;

②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以洛阳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③评价:贯通南北,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是南粮北运、关系王朝安危的重要通道;加重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④今天的作用:在当代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隋朝后面是那个王朝,建立者、都城、起止时间?是公元多少世纪?

答:唐朝、唐高祖李渊、长安、618—907年公元七世纪初到公元十世纪初

4、贞观是谁的年号?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为“什么”?“房谋杜断”和”谏臣”是哪三人?

答: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是谁?人称她的统治为“什么”?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列举唐朝三个繁荣时期及当时的皇帝?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达到鼎盛时期?他励精图治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谁做宰相,整顿地方吏治,崇尚节俭这一时期被称作什么?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

答: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②唐玄宗前期、姚崇、“开元盛世”。③“安史之乱”

6、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在发明了什么新的耕作工具、新的灌溉工具?什么地区因广泛栽培什么作物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许多蔬菜新品种大多从什么地方传入?什么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什么之风盛行全国?“茶神”是谁?

答:曲辕犁、筒车;江南地区、水稻;西域;茶叶、饮茶、陆羽

7、唐朝哪两类手工业发达?最有名的有哪的青瓷、哪的白瓷和世界艺术的珍品叫什么?答:丝织业、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8、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哪些4?其中是当时各民族的交流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哪座?长安城中居民居住区是什么?繁华的商业区是什么?

答:长安、洛阳、成都、扬州;长安、坊、市

9、唐朝的繁盛给我们什么启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答:启示: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统治政策;重视政治制度的创新,如改革科举制;要切实减轻人民的负担;要维护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要重视科技创新; 要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要坚持改革开放;等。

10、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魏晋以来,官员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不管优劣。而出生低微有才学的人却不能到政府担任高官。

11、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是从哪个皇帝开始的?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①隋文帝;②隋炀帝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12、唐朝科举制以哪两科最重要?

答: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分别对科举制度进行怎样的完善?

答:①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5、科举制对隋唐的影响有哪些?

答:(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华的人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唐诗的繁荣。

6、简述玄奘西游的主要事迹。

答: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到天竺(今印度半岛)钻研佛经,带大量佛经回长安并专心翻译。根据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及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7、简述鉴真东渡的主要事迹。

答: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设计了唐招提寺。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8、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哪个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哪些?他们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唐朝;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

特点: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唐朝由盛转衰。其诗气魄雄韵、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他的诗通俗易懂。

第六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

考点一: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考点二:宋代的都市生活

考点三:四大发明

考点四:宋词、元曲的流行

1、经济重心的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

答: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最早的纸币出现于何时?何地?纸币的出现有何作用?

答:北宋前期;四川;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宋代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答:衣: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重。

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宋代,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行: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5、宋代的“瓦子”和“勾栏”是什么?

答:“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它们的出现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6、宋代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哪些?

答: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7、哪一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主要表现在哪些发明取得重大突破?

答:宋元时期。主要表现在: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印刷业、航海业和军事上。

8、我国四大发明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9、备注:史学上的“两司马”

考点一:明朝皇权专制的加强

考点二:郑和下西洋

考点三:《本草纲目》

1、明朝的建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答: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如何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

答:政治方面: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监视臣民。

文化方面: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过程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目的:明朝明成祖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

过程: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从中国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这一带领域,当时称为“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中国的瓷器和丝绸最受当地人喜爱,郑和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

影响: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4、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①明朝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②造船业的发达和指南针的运用。

③郑和的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精神。④全体船员的能力合作。

5、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考点一:清朝皇权的加强

考点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考点三: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册封班禅、达赖

考点四:“闭关锁国”

考点五:《红楼梦》

1、清朝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政治上: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这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思想上: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制造“文字狱”,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划横线的是评价)

2、明朝后期,哪国人侵占了台湾?谁于何时收复台湾?

答: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最终成功迫使荷兰人投降,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清朝何时进入台湾?进入台湾后清朝如何统治台湾?

答: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清朝于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清朝统治台湾的措施有何作用?

答: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5、清朝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答:①顺治帝赐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又赐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②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更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③达赖和班禅继承人的选择,必须依据“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确定。

6、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原因、经济原因、外部原因和政治原因分别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历史原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经济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外部原因:西方的殖民都正向东方扩展势力。

政治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含义: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7、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什么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几个对外通商口岸?乾隆帝时只开哪一个?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①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开放四个港口③广州、广州十三行

8、“闭关锁国”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9、清朝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是谁创作的什么作品?主要内容是什么?有怎样的地位?

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

主要内容:书中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提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价值: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九单元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考点: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是什么?

夏(前2070年)—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前221年)—西汉(前202年)—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618年)—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南宋、金—元(1271年)—明(1368年)—清(1636—1912)

2、说出中国古代史几次大的分裂时期并概括其特点。结束这些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的王朝分别是哪些?

分裂时期及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点: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

实现统一的王朝:秦(公元前221年)、西晋(280年)、隋(589年)、元。

3、在中国古代朝代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有哪些?是哪些民族建立的?

元(蒙古族)、清(满洲)

4、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和走向统一的总趋势。

5、列举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实例。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道理?

实例:华夏族的产生;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府;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澶渊之盟;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

道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华灿烂文化是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考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考点二: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考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考点四: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考点五: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1、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间?答1839年6月3日

2、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

答: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

4、《南京条约》的性质?

答: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6、从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7、第二次鸦片战争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9、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0、甲午中日战争时间?答:1894—1895年

11、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目的)是什么?

答: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1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

答: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致远舰管带)英勇抗敌,以身殉国。战后,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辽东战役中: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3、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

答:中国失败,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14、《马关条约》(1895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答:①割地——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台湾、澎湖列岛(进一步破坏主权完整)

②赔款——2亿两白银(进一步增加人民负担和清财政危机)

③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使帝国主义侵略进入新阶段,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1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是怎样的?

答:1900-1901年。背景:从1898年起,义和团(1898-1900)掀起一场农民反.帝爱国

...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16、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分别是什么?八国联军有哪些参与国家?

答:根本目的,瓜分中国,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

17、八国联军侵略的经过如何?结果如何?

答:头目:西摩尔(英国,前期司令),瓦德西(德国,后期司令)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结果:中国战败,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签订有何影响?

答:①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加重人民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洋人的朝廷”。)

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成为“国中国”,侵略大本营)

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于镇压反帝活动,控制清政府)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

权。从此,清政府完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考点一洋务运动

考点二戊戌变法

考点三:辛亥革命

考点四:新文化运动

1、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洋务运动的时间?主张?根本目的?

答:19世纪60——90年代;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张之洞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3) 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陆海军,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5、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3)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

6、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7、戊戌变法的经过是怎样的?

答:(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请求变法的“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变法开始的标志。

(3)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前后103天(所以称“百日维新”),变法最终失败。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8、百日维新内容:

答:(1)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4)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9、戊戌变法有何影响?

答: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10、1894年,孙中山创立的革命团体是哪个?

答:兴中会。

11、国内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革命组织是哪个?是何时何地成立的?其阶级性质是什么?答: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1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选举谁为总理?通过了什么革命纲领?

答:孙中山;通过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3、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叫什么?此刊物发刊词中把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

答:《民报》;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14、三民主义与16字纲领如何一一对应?如何理解三民主义?

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理解:推翻清王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创立民国——民权(理解: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政府);

平均地权——民生(理解:改革土地制度,做到“家给人足”)。

15、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

16、辛亥革命的爆发具体指什么时间?时间是?

答: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17、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的时间是?孙中山担任什么职务?

答: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8、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辛亥革命的结果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意义: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

经济上:制定了许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社会风俗上:移风易俗,(如剪辫子、易服、禁止缠足等)

局限性: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启示:资本主义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9、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答: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同时袁世凯实行独裁与专制,掀起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新旧思潮激烈冲突。

1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1915年,上海,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12、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什么?口号是什么?

答:主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1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14、新文化运动后期,什么思想传入我国?谁最早介绍这个思想?

答:马克思主义思想;李大钊在1918年最早介绍(《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5、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积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上)

考点一: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考点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是在哪年哪月哪日?领导人是哪两位?运动中心和主力的变化?五四运动有哪些口号和要求?五四运动中最具有反帝反封性质的口号是什么?五四运动的成果和历史意义(性质)是什么?五四精神是什么?相关节日是什么?

答: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

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运动中心由北京天安门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讲演、示威、罢课转为工人罢工

口号、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反对中对德《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最具有反帝反封性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成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历史意义(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青年节

2、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代表、党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中心任务、选谁为中央局的书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是什么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时间:1921年7月

地点:从上海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的代表

党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事件:十月革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3、黄埔军校建立的背景、时间、领导人、创办者、作用各是什么?

答:背景: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建立了黄埔军校。

时间:1924年

地点:广州黄埔

领导人: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创办者:国民党(孙中山)

作用(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材,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a) 岳麓版

期末综合检测(A)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右图为我国哪一古代先民的头盖骨化石( ) A.北京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2.寒假期间,杨军实地参观了陕西西安的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面是他拍下的两张 照片,据此推断这个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孙中山祭文:“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齐孕灵……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埏,疆里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这里的“皇祖”是指 (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4.《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A.尧 B.舜 C.禹 D.启 5.《左传》曾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政治制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全部分给亲属 B.形成了天子—卿大夫—诸侯—士的封建等级制度 C.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D.起到巩固周王室、扩大统治范围的作用 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第一人。”这里“他”的封地大约在图中的哪一处( )

7.以下是四位同学设计的四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的题目,其中错误的是 ( ) A.《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B.《退避三舍的晋文公》 C.《问鼎中原的楚庄王》 D.《卧薪尝胆的宋襄公》 8.西周时期成千上万的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变化的原因是( )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9.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10.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携带了很多圆形方孔铜钱 C.小吏李四用小篆誊抄了一张政府告示,呈交给县令大人过目 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 11.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

初中历史七年级5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任务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一个历史时期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被称为盛世?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我认为 我认为 我认为 我认为 写出盛世的特征

任务四概括“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兴起的原因,并归纳其相同内容1.依据材料完成表格 内容 写下有关材料的编号 依据左列分类的数据,归纳“贞观之 治”产生的原因。 语录故事措施 君主素质 政治制度 选用人才 材料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太宗曾得到一只优良的鹞,时常在宫中加以逗玩。一天,他正用臂驾着那心爱的鹞,忽然看到魏征走来,怕他责怪,便赶忙把鹞藏在怀里。魏征假装不知,向他奏事,故意拖延时间,很久还没有离去。等到魏征离去,那只鹞已经死在怀里。 2. 有一次,魏征当着大臣面前,和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下朝后,唐太宗回到宫中,对长孙皇后大发脾气说:“魏征当着满朝文武大臣顶撞朕,朕非杀了这个乡巴佬不可﹗”长孙皇后急忙换了朝服出来,参拜唐太宗,然后说:“恭喜恭喜﹗陛下请受臣妾一拜。”唐太宗问:“皇后,这是干什么?”皇后回答说:“明臣直。魏征敢于直言犯上,正说明陛下英明。臣妾怎能不祝贺陛下呢?”唐太宗听后说:“那么,是朕错怪了魏征。” 3. 每天夜里,唐太宗常思考百姓民间的事情,有时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唯恐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不能抚养百姓,所以在屏风上写着他们的姓名,坐着或躺下时都经常观看,把他们在任期间的善恶行迹,也都写在各人的名下。 4. 贞观初年发生蝗灾,唐太宗说:“朕宁愿让蝗虫吃掉朕的肺肠,也不愿农作物受害呢﹗”,说完后,便把几枚蝗虫当众活生生的吞下肚去。 ——摘编自《上下五千年》材料三 唐太宗措施 1.太宗用人不问出身,例如魏征是太子建成的旧属,尉迟敬德是隋末群雄刘武周的部下。 2.太宗命令房玄龄裁减冗员,亲自选拔地方官吏,派遣官员巡察地方,罢免官吏。 3.太宗鼓励大臣直谏,魏征都以直谏知名。 4.确定三省职权,掌管全国政务。开科取士,平民百姓也可以凭学识才能做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初中历史导学案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非洲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原始社会的解体 2、比较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不同,国家与氏族的不同。 3、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难点】 1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 2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自主探究】 (一)人类的出现 1.目前,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从________ 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2.人类在距今年形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3.填表 4.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和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的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5.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随着和的进步,出现了氏族,两个或几个氏族又组成。6.在原始氏族社会中,人类先后经历了氏族和氏族两个阶段。 7.在氏族社会里,由于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地位。 8.在氏族社会里,男子在经济中占地位,婚姻关系相对,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二、【合作探究】 1、人类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判断的依据的 什么? 2、为什么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 定性意义的一步? 3、“完全形成的人”划分为那几个阶段? 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那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当堂达标】 1促使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劳动 C.生产力发展D.生产工具的进步 2 小红想了解南方古猿的情况,你认为她应该去 A.亚洲北部 B.欧洲西部 C.非洲南部 D .美洲中部 3 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 D.生活习俗不同 4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群婚 B.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D.商品生产出现并占主导地位 5 恩格斯说:“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两段话表明 A.男女分工现象出现,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B.男子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提高而提高 C.男子取代妇女掌握了氏族的统治大权D.男子的经济地位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6.“没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于各位老师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所帮助,同时希望老师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案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规划,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起来分享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阶段性总结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阶段性总结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是我校学习杜朗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和继续,是把课堂教学设计呈现给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进一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我们的做法 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案。 学习目标的制定:结合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主要是告诉学生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难易程度适中。 学习过程的设计:包括检复、导言、导学提纲、问题探究、课堂小结、练习反馈等环节,每个环节力求简明扼要。告诉学生这一节课怎么学和一应学什么。 教学反思:分析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 形成学案后集备,在集备、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个人的精备,个人精备后,才进入课堂。 二、自认为成功的方面: 1、学生上课对照学案看书学习,每名学生都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且这案规定的目标难易适当,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会有收获,都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看书时,教师穿插于学生中间,适当指导学生看书学习,也可以督促学生看书学习。 3、学生学会看书,知道书上的哪一句是重点,哪是该掌握的。如历史课本每一课的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这一段的中心论点,即是重点句。 4、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对照学案或在学案上写或在书上划线,不论学习基础怎么样都有事做了。 5、也知道了历史课的学案什么时间发,什么时间收最为合适。 三、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同学们拿到学案后忙于自己的学习,小级合作的机会少了,小组讨论的氛围不足。 2、部分学生完成学案的几个问题后就觉得完事大吉了,对有些难点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局限于学案的问题或反馈题。 3、学习效率不高,表现为课堂时间不足,有时完不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缺乏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5、学案版面设计还需改进,有时校对不严,有病句或错别字。 四、下一步的努力的方向: 1、强化集体备课,主备人提前把学案发给本备课组老师。 2、设计问题还要细思量,多设计一些基础知识运用的应用题,供同学们小组研究探讨。 3、老师要对学案中的问题适当的扩展,举一反三。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南康市凤岗中学王新平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

初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优秀教案 1、指导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考察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 按历史发展进程,回忆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指出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导入。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周以后,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或者大屏幕出示对联:(齐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由此导入:对联中有两个成语,同学们知道其中的两个成语各讲的是什么时期的事吗? 生答后指出“卧薪尝胆”发生在春秋,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即春秋和战国。其中春秋为公元前770年----476年,它是和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的时间相同而得名。战国为公元前475----221年,它因各诸侯国连年战争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战乱频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二、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老师、课题组成员,大家好: 《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经过课题组的精心筹备,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怀下,在各位历史学科教师的参与下,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掌握历史史实,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设计导学案,怎样在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导学案来达到乐学高效的目的呢?这一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为宗旨,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及其运用,力求让教师轻松的教授,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历史课中的相关问题,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 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促进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较色,转变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二)应用方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打造乐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明确每一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哪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解决,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学获取新知,来达到高效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重点

浅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2-10-19T15:12:10.62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文综)》2012年29期供稿作者:王香莲[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我也不甘示弱,和大家一起投入了教学改革。山西省晋中市开发区实验中学王香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我也不甘示弱,和大家一起投入了教学改革。初中“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学生的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 而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支配者,枯燥的背诵、练习、考试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工作。显然,在素质教育走向教育主流模式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应运而生。“学案”顾名思义,是相对教案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实际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我一学期来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的探讨,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问导读(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讨论探究(教师组织讨论交流、探究知识)——质疑释难(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巩固提高拓展演练(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在整个“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从优化师生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为方式,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作用。在我以前的教学中,一节课我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未必能津津有味地听,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经过一学期的“学案导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导入新课——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的方式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进行导入。这一导入类型是依赖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初中历史课本、载有许多祖国悠久历史、世界灿烂文化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篇章所涉及的延伸知识。比如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者带着兴趣去学习。这也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设问导读——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又设问:“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样,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得。 讨论探究,质疑释难——如讲宋元三大发明时学生提出火药、火药武器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意义,教师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而后教师联系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补充,归纳:火药、火药武器的使用是兵器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改变了以往单纯靠大刀、长矛、弓箭作战的局面;火药、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对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的作用。学生质疑,再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这就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巩固提高,拓展演练——通过上面的几个过程,学生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我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学案导学”的“五步”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学习升华到新的境界,即向理性的升华。

最新整理初中历史导学案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doc

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一中学校杨莉 1、记住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主要战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 2、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质。 。 旧知识 复习第9课,填一填。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次彻底的爱国运动,是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召开。这是一个政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资料:“打到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到帝国主义,打到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摘自《国民革命歌》思考:由上面的材料,你可以说说当时中国面临的两大敌人是谁吗? 回顾旧知识,说说清政府被推翻后,统治中国的是哪个政府?情况怎样? 【课前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填空。 参加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政党①② 国创建军校。 民主要革命活动 革发动战争。 命 运革命失败标志:政变和政变 动 后果:建立了,代表的是的利益。组内进行交流、检查 【新课解读】 1、阅读课文P55-56页并结合以下资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来到一所学校视察,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孙中山看后非常高兴,称赞道“好,军人应当如此。” 材料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有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望子成龙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民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钝,在所不辞,任何牺牲,在所不辞。摘自《北伐宣言》 材料三: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提出的口号“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1)记一记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学校的负责人。 (2)根据材料一,想一想: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为什么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 导语: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一美国的独立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第一届大陆会议。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思想认识: 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能力培养: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当时大的历史环境看,美国独立战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分析: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而是受到外来势力英国的压制。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区别于英国和法国的重要特点。了解它就可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具有双重性质。对于把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亦有很大帮助。 难点分析: 种植园经济的性质。种植园虽然是用黑人奴隶劳动但种植园进行的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面向市场,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不明确这一条就无法理解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的反英斗争中能够达成一致。当然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巨大差异又为日后的美国内战打下伏笔。

中考历史复习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带答案)

中考历史复习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带答案) 九上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复习学案 @@@ 【能及要求】 单元知识内容目标要求 识记理解运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 卡尔.本次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萨拉热窝事件√ 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 【理清时序,知识整合】 第二次工业三国同盟、萨拉热一战开始一战结束 革命开始三国协约建立窝事件 卡尔.本次莱特兄弟凡尔登战役美国对德国投降

发明汽车发明飞机德宣战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成就: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新能源:石油 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 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14—1918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 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考点梳理,随点巩固】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标志是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国尤为突出 .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______、英、法、日、_____等相继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器有发明的,发明的,另外还有。 .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次世界大战爆发。

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公开课导学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 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 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 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 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初中历史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

人教版初中历史xx 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xx 大全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人教版初中历史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 【教学目标】 掌握: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了解: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认识: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X之战”和“X的开发” 难点:“ xX勺开发”的原因、影响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15分钟) 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教师解释: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的开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课题:第19 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二、先学(13 分钟) (一)自学教材(8 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西晋建立的时间、统一全国的时间、灭亡的时间? 2、内迁“五胡”的名称?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4 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建立名族? 4、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自学检测(3 分钟)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 2、.xx 之战的双方是 A 前秦和西晋 B 东晋和宋 C 前秦和东晋 D 宋和前秦 3. “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三)我的疑惑(2 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三、后教(22 分钟)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授课教师:严力学校:椑南中心校 教材:____七年级历史_____第__二__章(单元) 第__5__节(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金榜学案九年级历史答案

金榜学案九年级历史答案 【篇一:12-13版初中历史金榜学案精练精析:单元评价检测(三)(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单元评价检测(三) 第三单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右图是俄罗斯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150周年,于2011年2 月1日发行的纪念币,图案左侧为一名农夫在田间卖力耕作 的情景,右侧为一支成45度角放置的鹅毛笔,下方为沙皇亚 历山大二世的签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克里木战争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2.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下列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需要高价赎买“份地” c.农民可以自由选择职业 d.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3.1858年6月,林肯在其演讲《裂开的房子》中说:“我相信我的政府不能永 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通过下列哪一事件林肯解决了“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下列有关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前者以争取国家独立为目标,后者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旗帜 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c.战争的爆发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有关 d.战后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 5.“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响起来。”这首打油诗与日本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a.大化改新b.推翻幕府统治 c.日本侵略朝鲜 d.明治维新 a.发展近代工业 b.文明开化 c.学习西方 d.政治平等 7.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到19世纪后期,两国“相逢之时”,已经“不曾相识”。这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 a.沦为半殖民地 b.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开始受到西方的侵略 d.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8.了解“目的”是分析历史事实本质的重要步骤,下列事件的“目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b.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c.美国南北战争的目的是解放黑人奴隶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殖民统治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大力发展教育 c.提倡文明开化d.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10.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②③① 11.如果把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归纳为一个主题。这一主题的名称应确定为() a.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2.马克思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文中“电力的火花”把人类带入到()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原子时代 d.信息时代 13. 1931年10月18日,在漫漫长夜里,无数的美国人纷纷将明亮的电灯关闭,用这种方式来哀悼一位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发明家的逝世。请问这位发明家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